自序
辛亥革命以前,中西歷法不同,西歷歲首,恒在中歷歲暮,少者差十余日,多者差五十余日。今普通年表,多只為中西年之比照,而月日闕焉。據此計年,中西歷恒有一歲之差異。例如陸九淵之卒,在宋紹熙三年,據普通年表為西歷之一一九二年,本無誤也。然九淵之卒在十二月十四日,以西歷紀之,當為一一九三年一月十八日。又如施閏章之生,在明萬歷四十六年,據普通年表為西歷之一六一八年,亦無誤也。然閏章之生在十一月廿一日,以西歷紀之,當為一六一九年一月六日。反之,泰西名人之生卒在歲一二月者,以中歷紀之,恒為前一年之十一二月。茍欲實事求是,非有精密之中西長歷為工具不可。
西歷如此,回歷尤甚。中西歷每年鱗接之際,雖時有一年之誤計,然積年尚大體無異。回歷則以不置閏月之故,歲首無定,積三十二三年即與中西歷差一年,積百年即與中西歷差三年。例如《明史·歷志》謂“**歷起西域阿喇必年,下至洪武甲子七百八十六年”,本無誤也。然按中歷上推七八六年,謂其歷元為“隋開皇己未”,則大誤。若按回歷上推七八六年,則實為唐武德五年壬午。蓋積七百八十六年,回歷與中西歷已生二十三年之差異。不有中回長歷,何以釋《明史》之誤耶。
又如《冊府元龜》卷九九九,載唐開元七年二月,康國王訴大食侵略,其表有曰“大食只合一百年強盛,今年合滿”,此指**歷也。若照中歷由唐武德五年計至開元七年,只九十七年耳。不有中回長歷,于此等史料何由解釋之。
又如《長春西游記》,紀長春于辛巳歲至塞藍城,十一月四日土人以為年,旁午相賀。此回歷六一八年十月**開齋大節也,非年也。不有中回長歷,何以知其誤會之由。此尤為研究中西交通史及西域史者所亟需之工具也。
曩吾讀《元史譯文證補》,見其多紀西歷或回歷之月日,苦不知其為中歷幾何時,乃求之西籍,得西歷回歷紀年通表,而中歷回歷紀年通表仍不可得。壬戌春,遇江寧常君福元,曾請為回歷歲首表,以回歷歲首求中西歷之年月日,得此足知中西回歷之比年矣。其后余又續成中歷西歷歲首表,以中歷歲首求西回歷之年月日,以西歷歲首求中回歷之年月日。然因中歷閏月及月大小盡無定,不著中歷朔閏,以中西回歷互求,恒不能得其歲首以外之月日,于研究元史及中西交通史仍不便。乃發憤將一千年朔閏先行考定,以為根據,就《通鑒目錄》中宋劉羲叟《長歷》及《遼史》中耶律儼《遼宋閏朔考》,并近代錢侗《四史朔閏考》,汪曰楨《歷代長術輯要》等,各以本歷,參校各史紀志,正其說謬,自漢迄清,成《二十史朔閏表》。又按西歷四年一閏之月日,創為表格,然后以考定之中歷朔閏及回歷月首,按表填入,始自耶穌元年至于今,二十世紀,凡二十卷,名曰《中西回史日歷》。于是中西回史之年月日,皆可互通矣。又制日曜表,按表而日曜即得。又制甲子表,據甲子以求日,或據日以求甲子,無不得。稿凡五易,時閱四年。中間復得一九二〇年南京黃教士《中西年月通考》。又得一八八〇年日本內務省地理局所編之《三正綜覽》,備載中西回歷。參互考訂,始行寫定。夫日本民族,固無**也,然四十五年前,日人已注意及此。吾國號稱有**若干萬,有明一代,參用**歷法者又二百六十余年,而中回歷比照年表,從未之見。年表且無,何有日表?故至今言**者,猶時循《明史》以來之誤,謂回歷始于隋開皇己未,古今史實之謬,罕有如是之甚者也。海通而后,市上有所謂中西月份牌;漢回錯雜之區,又有所謂西域齋期單,固中西回日表也。然皆一年一易,旋即廢棄,無裨于考史。今此編不啻二千年之中西月份牌,而一千三百五十年之西域齋期單也。茲事甚細,智者不為,然不為終不能得其用。余之不憚煩,亦期為考史之助云爾,豈敢言歷哉!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四日新會陳垣
例言
本編以西歷為衡,中歷回歷為權。每葉分上下層。
上層為西歷紀年、甲子紀年,并中國歷代紀元。其**碼在西歷四七六年以前者為羅馬紀年,在六二二年以后者為回歷紀年。
下層黑色**碼為西歷日序,其筆畫較粗者為月序,并代表其月之首日。右旁紅色數目字為中歷月序,紅色**碼為回歷月序,并各示其朔日或首日在西歷之某日。其紅色冬字,則冬至日也。
泰西之用陽歷,本始于羅馬七〇九年儒略帝,即耶穌紀元前四十五年。然初行陽歷數十年,曾有誤置閏日,及澳古斯督帝停止閏日之事,故此編斷自耶穌元年始,即羅馬七五四年也。
西歷一、二、五、七、八、十、十二等月,各二十一日,四、六、九、十一等月,各三十日。二月平年廿八日,閏年廿九日。每四年一閏,故此編每葉四年,其末年之子、辰、申歲,皆為西歷閏年。
西史以百年為一世紀,本編以百年為一卷,故第若干卷即第若干世紀。
西歷一五八二年,教王格勒哥里改歷,以是年十月五日為十五日,并改定逢百之年不閏,逢四百年仍閏,是為太陽新歷。此編于一五八二年以前用儒略歷,一五八二年以后用格勒哥里新歷。新歷雖較舊歷精密,然一五八二年以前,舊歷卻為史實也。
泰西各國采用新歷,先后不同,天主教各國采用最先,至一千七百年耶穌教各國始用之,一七五二年英國始用之,一九一八年俄國始用之。今我國所用者即格勒哥里新歷。日本則一八七三年已用之。
本編中歷,以拙著《二十史朔閏表》為準。惟三國南北朝朔閏不同,不能并列,故三國只列魏,南北朝只列南朝,遼宋金只列宋,其異同詳見《二十史朔閏表》。
凡兩朝遞嬗之際,前朝未盡覆亡,亦仍用前朝歷,如陳之禎明、宋之祥興、明之永歷是也。
凡改元不始自正月者,必著其改元之月于年號之下,以示未改元前之月日,當仍用前元。例如唐儀鳳元年,系上元三年十一月改,十一月以前,當仍為上元三年也。
節氣本諸日躔,其在陽歷日期有定。此編既以西歷為衡,故無再記節氣之必要。惟儒略歷約百余年多閏一日,至千五百年已多閏十日,故一五八二年有銷去十日之事。茲特將譚沄所推清以前冬至著于編,即此可知儒略歷每年后天之日數。其清以后冬至,則悉本時憲書。
冬至既定,全年節氣,即可遞推,或前或后,所差不出一日。例如十六世紀未改歷時,冬至在十二月十二日,則夏至在六月十二日,春分在三月十一日,秋分在九月十三日。茲特取一九二五年節氣日期,列表如后,用便檢對。
一月六日小寒,廿日大寒。二月四日立春,十九日雨水。
三月六日驚蟄,廿一日春分。四月五日清明,廿日谷雨。
五月六日立夏,廿一日小滿。六月六日芒種,廿二日夏至。
七月八日小暑,廿三日大暑。八月八日立秋,廿四日處暑。
九月八日白露,廿三日秋分。十月九日寒露,廿四日霜降。
十一月八日立冬,廿三日小雪。十二月七日大雪,廿二日冬至。
回歷以摩訶末由墨克遷往默地那之明日為元,即西歷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金曜日,唐武德五年六月三日。
回歷系純陰歷,不置閏月。其每月日數,單月三十日,雙月廿九日。
回歷以三十年為一周,凡每周之第二、五、七、十、十三、十六、十八、廿一、廿四、廿六、廿九等年,于十二月之末置一閏日。
回歷月法,以見新月為首,不以實朔為首,故其月首日期,恒在中歷月朔二三日后。
西歷回歷,均有七日來復之制,今特將日序表按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順序,制日曜表七。遇日曜日,以旁點志之。每葉應用何表,悉著于編,欲知日曜,按原月日地位求之即得。例如《蒙兀兒史記·西域傳》注,謂西歷一二二一年四月七日為水曜日,檢日曜表二,知其不誤。繼又謂同年十二月九日為水曜日,檢同表則實為木曜日,知其傳寫有訛也。
中國史傳,例以甲子紀日,今特制甲子表六十周,每周兩行。凡日序表逢單之行,適用第一行,逢雙之行,適用第二行。每葉一周,即已足用。例如《元史》紀太祖卒于二十二年七月己丑,檢甲子表七,即知己丑為七月十二日,西歷一二二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回歷六二四年九月十一日也。又如《元史譯文證補·報達傳》注,稱報達陷于西歷一二五八年二月十日,檢甲子表十五,即知是日為憲宗八年正月六日丙辰,回歷六五六年二月四日也。
凡日曜表,甲子表,遇西歷改歷,及百年不閏等年,則須超越他表,均于編內注明之。
又中國年號,至為難記,今特制年號表附卷末,以筆畫繁簡為次,利用西歷紀年,一檢即得。
* * *
[1] 《中西回史日歷》完成于1925年7月,1926年10月作為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叢書出版,1962年6月中華書局影印套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