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為什么我們的史料要整理呢?理由是很簡單的:人類的壽命有限,史料的增加卻是無窮,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唐宋人研究歷史只須研究到唐宋為止,我們現在就要研究唐宋以后的歷史了;不止這樣,唐宋人研究歷史的范圍只局于中國及中國附近,我們現在因為交通便利東西文化接觸的結果,就要把范圍擴大到全世界去;這么一來,我們若是不想法子先把中國的史料整理起來,就不免要興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之嘆了。
中國史料這么多,使人感覺到無從整理的困難,就有人主張索性把這些史料統通燒了。但是這種焚書的辦法到底不是根本的解決。譬如蒙古**,我們暫時不能積極經營,斷無把它放棄之理。我以為我們若是肯大家來想法子,把這些史料都弄成整個有用的東西,或很容易運用的史料,那自然也不用燒了。反之,我們若是自己不來整理,恐怕不久以后,燒又燒不成,而外人卻越俎代庖來替我們整理了,那才是我們的大恥辱呢!
近代西洋機械的發達可算達于極點了,什么東西都可以用機器代替人工,印書打字的機器早就發明了,惟有替代讀書的機器現在還沒有聽到。但是我們雖然不能以機器代替我們讀書,我們盡可以改良讀書的方法,整理研究的材料,使以最經濟的時間得最高的效能,正如我們中國現在雖然不能全筑起鐵路來,盡可以先修成公路馬路一樣。今天我所要說的便是這種修成公路馬路的方法。
二 中國史料整理的方法
今天我所要說的中國史料是單就文字記錄方面來說的,至于那些考古發掘遺跡遺物等等尚談不到。關于文字記錄方面,我把它們分做兩大類:一是已成書冊的史籍,一是未成書冊的檔案。
(甲)史籍的整理
1.書籍翻印的改良——中國的書籍多半是不分句,不分段,不分章節的,至于標點符號更是絕少了,越是有名的著作,越是沒有點句;不特古書是這樣,就是最近出版的《王靜安先生文集》也是沒有點句的;這樣使研究的人事倍功半,浪耗精力時光。所以現在我們要整理史料,第一步的工作便是有翻印舊書的時候,最低限度,要將舊書點句,能分段分節,加以標點符號更佳。從前由天津到北平要三日,有了鐵路以后,三小時可就到了;《史記》著成已二千年,前人要三個月讀完,我們今日仍要三個月才能讀完,豈不是因為沒有縮短的方法嗎?點句分段,就是使人節省精力時光的一種方法。原來這種需要章句標點的感覺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八九百年前宋代的學者,便已經整理出一部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章節句讀非常明白的四子書了;就是舊刻的佛家的經典,也是有圈點的。
2.類書工具書的改良——中國工具書雖然比較的不多,但也并非完全沒有;不過舊式的工具書缺點頂多,若不加以改良,其利用恐亦有限。現在隨便舉出幾個例來:(一)《歷代地理志韻編》,這一部書成于百年前,內容系將各史地理志所有的地名按韻編成,然后在每個地名之下注以當時系郡系縣與歷朝沿革。這部書算是研究地理歷史很好的工具書,但是卻有不少缺點,最明顯的,第一,本書是按韻編的,要檢查本書須先了解檢韻的大概,要不然,就很難利用了。其次是排列不得法,往往是幾個地名一行行地連下去,使檢查的人不能一目了然。(二)《紀元編》,這部書也是成于百年前,是專門講年號的,譬如我們要檢查某個年號系屬于某朝某帝,只須按那年號的末一字音韻檢去便可檢出;但是這部書也犯了同樣的毛病,排列并不整齊,而且年表內每頁年數又并無一定,是很不方便的。(三)《說文通檢》,這部書成于五十年前,自從這部書出現以后,檢查《說文》簡便了許多;但也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檢查的人須先知道他所要查的字是屬于那一部,而后才能查出。這又是不便于普通學者了,且此書排列法亦不整齊,不便尋檢。(四)《讀書記數略》,是一部專門匯集有數字關系典故的參考書,例如:十八羅漢,三綱,五常這一類的典故都可以從那里檢出。不過這部書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未分數先分類,其分類又非常繁瑣,每每遇一名詞,不知其應歸何類,即須檢閱數卷而后得。總而言之,中國的工具書無論在編制方面,排列方面都是應加改良的,要做到小學生都能利用才行。
3.書籍裝訂的改良——中國書籍的裝訂往往是只顧形式不問內容,只求每函每套冊數厚薄的均等,而不問每函每套的內容是否相關聯的;并且于目錄的編置更無一定,有時使檢閱的人感到無限麻煩。例如《全唐文》這一部書,一共有一千卷,里面收集所有唐代的文章,以人為單位依次編成。這部書雖然有總目和每卷的詳細目錄,但是因為目錄是配置在每卷之首的,使檢查的人要檢某人的某篇文章在某卷,非花了許多時間從頭到尾慢慢查過,總是檢不出。此外中國書的裝套也是非常的不講求,往往是把一人一類的文章不裝在一套內,而隨意歸入上套或下套。這些都是裝訂方面的缺點。倘若能夠把總目錄和每卷的目錄統通**起來另訂成冊,并且裝套時無連上連下之弊,那么檢查《全唐文》的人不是要便利了許多嗎?
4.筆記的整理——唐宋以來,筆記的著作日多一日,因為筆記是雜志性質,內容非常復雜,篇章不拘短長,所以較易寫作。這種筆記看來好似無關重要,其實是絕好的社會史風俗史的資料,有許多的東西在正史里尋不到,在筆記里卻可以尋到。但是筆記是非常難讀的:一來筆記的分量多,內容復雜;二來筆記的編制非常不經濟,除了極少數的每段有目錄外,其余的不是完全無題目,便是有題目而無總目。要想從筆記里尋材料的,除了以披沙瀝金的法子慢慢地去找尋以外,著實沒有辦法。所以筆記題目的整理是非常必需的;要把所有的筆記,無目錄的加上目錄,有目錄的加上總目,有總目的編為索引,使后來要從筆記里找尋任何材料的都可以一目了然。
5.文集的整理——中國文集在所有書籍中占最多數,《四庫全書》亦以集部為最多,便可以看出中國文集的多了。但是中國文集雖然每篇必有目錄,而常沒有總目錄,就是《四庫全書》里的文集也全是沒有總目錄的。這的確是一個大缺點。從前我感到檢查文集手續的麻煩,曾將《四庫全書》集部中外間傳本稀罕的,抄了一部總目錄,雖只一小部分,但已便利許多矣。所以我以為倘若我們有了一部完整的所有文集的總目錄或索引,對于我們研究學問一定大有幫助。
6.群書篇目匯纂——群書篇目匯纂是想把所有重要書籍的篇目按類編成一部總目,使人一檢即知某書的內容。這一類的書中國已經有過,清代朱彝尊撰的《經義考》便是一個好例:這一部書把所有關于經義書籍的序跋統通錄下,并且還注其存佚,附以諸家論斷,的確是一部研究經學很好的工具書。不過其范圍只限于序跋方面;若是將各書的篇目,都匯集起來,更方便了。普通所謂目錄學,多只注重書目,我以為篇目也是要緊的,就如《詩經》里的篇目,如“卷耳”,如“葛覃”,兩個字的最多,但有三個字的,如“麟之趾”,如“殷其靁”,又有一個字的,如“氓”,如“綿”,如“板”,有四個字的,如“匏有苦葉”,有五個字的,如“昊天有成命”,若是沒有一種經驗,如何知得“氓”是個篇名。又如《呂氏春秋》里的什么“覽”,《淮南子》里的什么“訓”,有經驗的一望便知為某書的篇目,無經驗的便不容易明白了。若是有一部群書篇目匯纂或索引,豈不是幫助人容易明白許多嗎?
7.重要書籍索引——上面所講的是限于目錄的索引,此處所謂索引,是以書做單位,把每一部重要書籍的內容凡是有名可治的,都編成索引,使檢查者欲知某事某物系在某書之某卷某篇,皆能由索引內一索即得。西洋近出的書籍差不多都有索引,故學者研究學問時間極省而效能極高。我以前聽宣道師的說經,見他們每舉一經節,皆能將所有同意義的經節散見于《新、舊約》者征引無遺,心中頗佩其記性之強,到后來一問,才知道他們所靠的是一部《圣經索引》。這樣看起來,索引的功用是何等的大啊!倘若我們能夠把我們的重要史籍,如《左傳》,如《史》、《漢》,如《資治通鑒》等都編出索引來,那么除了專門研究歷史的以外,什么人都可以不讀《左傳》、《史》、《漢》、《通鑒》而能利用它們了。
8.分類專題編集——分類專題編集是以題做單位,然后將群節中所有有關系的材料統通都編集在一起,使后來研究的人不用再費時去搜集。例如:以運河或長城做專題,然后將所有書籍中有關于運河或長城的材料都編集在一塊便是。去年北平學術界不是有個古代鐵器先用于南方的論戰嗎?倘若我們已經有了關于鐵字專題的編集,那豈不是要省事得多嗎?這種分類專題的編集中國以前并非沒有。類書中如《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都有這種意思,就如《文獻通考》之類也是這種意思;不過從前搜集的目的,多注重供給人作詩文的詞料,我們今日的目的,在注重便利人的檢尋,其目的不同,其方法之疏密自異。
以上八點是整理史籍的方法,現在再談談整理檔案的方法。
(乙)檔案的整理
什么是檔案呢?檔案,簡單點說,便是未成書冊的史料。現在北平所謂檔案,多數是前清**的文件,有些也是明末的,里面有很多重要史料。從前本來是存在內閣大庫或軍機處的,到了民國,經教育部會同各部派人整理過一次,然而到底沒有做成功。有八千麻袋已作廢紙賣丟,有一部分歸到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稍為整理上架。現在這些檔案大部分是分存在故宮博物院內的南三所,東華門內的實錄大庫,南池子的皇史宬和景山西的大高殿各處。檔案既然是很重要的史料并且分量又是這樣多,塵土又是這樣厚,收拾又是這樣零亂,那么要如何整理呢?我以為整理檔案亦有八種方法,現在簡略地說一說。
1.分類——分類是按照檔案的種類,或由形式分,如紙樣格式,長短大小,顏色紅白,與乎成本的,散頁的,都把它們匯別起來;或由文字分,如漢文的滿文的蒙文的,都分在一起,這是最初步的工作。
2.分年——分年是分類之后,以年做單位,把同一年份的同類文件都集在一起。例如,先分明清,清又分康熙乾隆,乾隆又分開六十年,同年的按月日先后集在一起。
3.分部——檔案有屬于各部署的,例如:兵部的文件歸于兵部,禮部的文件歸于禮部,這樣類推下去。
4.分省——例如,報銷冊一項,有浙江省來的歸在浙江省,福建省來的歸在福建省。
5.分人——把一省一省的督撫所來的文件按人分在一起。雍正朱批諭旨,即是這樣分法。
6.分事——分事是整理檔案的較為細密的工作,把所有與某一事情有關系的文件,如乾隆時纂修《四庫全書》的文件,接待英國使臣的文件,凡同一事的,都按年月集在一塊,這樣便理出頭緒來,可以檢閱了。
7.摘由——完成了分析的工作以后,再把每一文件的事由摘出來,使研究的人一看摘由便能了解內容的大概。此種工作,非常重要。
8.編目——編目是最末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整理成功的檔案編成幾個總目,或分部,或分省,或分人,或分事,使后來檢查檔案的人只須將總目一查,便能依類檢出。
以上是整理檔案的方法,前五項若是有人指揮,稍認得字的,便能做的,后三項則非有相當程度的人,不能干了。至于裝置儲藏的方法,又是另一問題,今日尚談不到。
三 小結
我已經簡略地把中國史料整理的方法說過了;倘若能夠依著這種方法整理下去,那么中國的史料雖多也不用燒了,我們的壽命雖不加長,也不難窺見中國史料的全貌了。從前人們所謂“博聞強記”、“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等等也不過腦中有一部索引,假如我們各書的索引能告成功,就人人都可以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了。我們有廣闊的土地,而無普遍的鐵路;有繁盛的人口,而無精密的戶口冊;有豐富的物產,而無詳細的調查;有長遠的歷史,豐富的史料,而無詳細的索引;可算是中國的四大怪事。我們若是肯從此努力,把我們的史料整理起來,多做機械的工夫,笨的工夫,那就可以一人勞而萬人逸,一時勞而多時逸了。
* * *
[1] 此為作者1929年5月27日在燕京大學現代文化班的演講,原題《中國史料急待整理》,翁獨健筆述。記錄稿經作者修改補充后,發表于燕京大學《史學年報》第一期(1929年7月)。此據作者親筆修改稿及講演提綱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