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村家藏稿》十一,有《通玄老人龍腹竹歌》云:
通玄老人來何方,碧臚 面拳毛蒼。手披地圖向我說,指點西極天微茫。視彼萬里若咫尺,使我不得悲他鄉。京師公卿誰舊識,與君異國同周行。九州喪亂朋友盡,此道不絕留扶桑。床頭示我龍腹竹,夜半風雨疑騰驤。尾燒鱗蛻飛不得,蒼皮倔強膺微張。此中空洞亦何有,得無頷下驪珠藏。漢家使者通大夏,仍來邛蜀搜筼筜。更踰蔥嶺訪異種,攜歸上苑棲鸞皇。[下略]
自來注家如靳榮藩、吳翌鳳、程穆衡、楊學沅等,均不注通玄老人為何人,龍腹竹為何竹。余嘗考之,通玄老人者湯若望,龍腹竹者荷蘭人隆福所發見之竹類也。
《順治實錄》,順治十年三月戊辰,賜湯若望號通懸教師。懸即玄,實錄避康熙諱作懸。《正教奉褒》謂康熙朝因避廟諱,改為通微教師,頗有語病。一、康熙時避康熙諱,應謂之御名,不得謂之廟諱。二、通玄之作通微,與實錄之作通懸,皆后人臨文時以意改避,非有明令改為通微也。故今蔣氏《東華錄》及《梅村集》亦有作通元者,皆玄之改寫云爾。
龍腹竹之名,遍尋植物圖譜無有,蓄疑者有年。一日與英君千里談論及此,英君為余檢外國植物辭典,龍腹竹仍無有。而辭典中常見隆福之名。隆福(George Everhard Rumphius)蓋十七世紀荷蘭之有名植物學者也。龍腹音譯非義譯,梅村詩作龍腹,故神其說耳。嘗以叩荷蘭友人胡魯士司鐸,司鐸為余檢得隆福小傳,隆福生明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卒清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二),曾任荷屬東印度安波拿島(Amboina)賀斗區(Hitoe)長官,對東方藤竹類之植物,特有研究,著《安波拿植物志》六巨冊,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在荷蘭印完。
梅村此詩無年月,而集中排列在《送沈繹堂太史之官大梁》之后,《送總憲龔公出使廣東》之前。廣東,董刻梅村年譜作山東,誤。沈荃之分巡大梁,龔鼎孳之出使廣東,皆在順治十三年,然則此詩亦順治十三年作也。梅村以順治十年九月**入京,十四年二月歸里,此詩正在京時作。
順治十三年七月,荷蘭使節抵京。使節為荷屬東印度總督所派,攜有總督上清帝書,欲與中國締結通商條約,此書在廣州已被當地長官修改矣。時湯若望頗得清廷信用,荷使欲藉湯居間成全,深相結納,湯以荷使為賈爾文派**,屢在清帝前作梗,清廷以荷使系廣東督撫奏送,仍認為正式使節,然此行結果并不佳。部議五年一貢,屆期可互市,詔特改為八年一貢,實與湯之進言有關也。
據此則龍腹竹之由來略可知矣。隆福以順治九年(一六五二)抵荷印,十四年任安波拿島拉瑞克(Larike)城長,兼副商務官。當荷使東來時,隆福正在安波拿研究植物,發見安波拿棕竹類甚夥,然則此竹為隆福本人或東印度總督以贈荷使,而荷使以贈湯若望,湯若望以示吳梅村,皆有可能也。
《主制群征》末,有胡世安撰《道未先生邀同行屋貳公飲和蘭貢酒》詩,道未即湯若望。《孟子》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道未蓋取與望字相應耳。王鐸有《過訪西洋湯子道未,聞海外諸奇》詩。《擬山園選集》五十九,道字下刪未字,校者蓋不知道未為通玄老人之字也。行屋薛所蘊,順治十一年任禮部侍郎,故稱貳公。胡世安、薛所蘊、王鐸、龔鼎孳、吳梅村,皆明朝舊臣,時與湯若望交接。湯若望之荷蘭酒、龍腹竹,均得自荷蘭貢使,此節當無疑義。凡新發見之物,即以所發見之人名之,事本常有。此竹為何竹,在吳梅村不過隨口一問,湯若望亦不過隨口一答,而詩人即以播諸歌詠,宜注家有所不解也。隆福所著,尚有《安波拿古物志》及《安波拿歷史與地理》,康熙末雍正初出版云。
* * *
[1] 載于1947年9月19月天津《大公報》文史周刊第38期。據原稿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