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卷八歷朝諱例》史諱舉例 陳垣作品集

第七十二秦漢諱例

前篇所舉諸例,以類區分,參伍錯綜,期無馀蘊。茲更以時為主,列舉歷朝諱字,俾便檢照。各朝諱制,順附及焉。并記其世次者,所以便于計算已祧之廟也。

秦初避諱,其法尚疏。漢因之,始有同訓相代之字。然《史記》《漢書》于諸帝諱,有避有不避。其不避者固有由后人校改,然以現存東漢諸碑例之,則實有不盡避者。大約上書言事,不得觸犯廟諱,當為通例。至若臨文不諱,詩書不諱,禮有明訓。漢時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繩之。

漢宣帝元康二年詔曰:“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其更諱詢,諸觸諱在令前者赦之。”此上書不得觸諱之說也。靈帝時諸碑,遠不避光武諱,近不避桓帝諱,此臨文不諱之說也。惟漢諱有一定相代之字,后世無之,即有亦非一定,斯為獨異耳。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代字舉例

秦一始皇趙氏政一作正謂正月為端月。

父莊襄王子楚子楚謂楚為荊。

二二世始皇子胡亥

漢一高祖劉氏邦國漢詔引書“協和萬邦”為萬國。

二惠帝高祖子盈滿《史記》引《左傳》

“萬盈數也”為滿數。

高后雉野雞《漢書杜鄴傳》用雉升鼎耳事,改雉為野雞。

二文帝高祖子恒常恒山郡改常山。

三景帝文帝子啟開稱微子啟為微子開。

四武帝景帝子徹通改蒯徹為蒯通。

五昭帝武帝子弗初名弗陵不

七宣帝武帝曾孫詢初名病已謀

父史皇孫進

八元帝宣帝子奭盛

九成帝元帝子驁俊

十哀帝元帝孫欣喜

父定陶共王康

十平帝元帝孫衎初名箕子樂

父中山孝王興

后漢一光武高祖九世孫秀茂改秀才為茂才。

叔父趙王良良改壽良縣為壽張。

二明帝光武子莊初名陽嚴莊助改嚴助,莊安改嚴安。

三章帝明帝子炟著

四和帝章帝子肈或誤作肇始

五殤帝和帝子隆盛伏隆《東觀記》作伏盛。

五安帝章帝孫祜或誤作祐福朱祜《東觀記》作朱福。

父清河孝王慶慶慶純改為賀氏,見《吳志賀齊傳》注。

六順帝安帝子保守

七沖帝順帝子炳明

七質帝章帝玄孫纘繼

父渤海孝王鴻

六桓帝章帝曾孫志意趙戒字志伯,《孔廟置守廟卒史碑》作意伯。

父蠡吾侯翼

七靈帝章帝玄孫宏大

八獻帝靈帝子協合

第七十三三國諱例

三國時祚短促,各處偏隅,其諱法亦有足考者。魏儒王肅有《已遷主諱議》,載于《通典》一○四。其所主張,以為詩書,臨文,廟中,乃至言事,皆不必諱,唯臣民不得以為名字耳。吳臣張昭則有《駁應劭為舊君諱議》,載于本傳注。劭之言曰:“起元建武已來,舊君名諱,五十六人,后生不得協也。”昭則以為: “親親有衰,尊尊有殺,屬絕則不拘于協。”協,謂同其名也。兩國之臣,其言論如此,其事實則何如:

《魏紀》:“甘露五年詔曰:古者人君名字,難犯易諱。今常道鄉公諱字甚難避,其博議改易列奏。”常道鄉公即陳留王。初名璜,即位后改名奐。奐為燕王宇子。景元元年有司議奏事,上書,文書,及吏民,皆不得觸王諱。此魏故事也。

《吳志》:“赤烏五年,立子和為太子,改禾興為嘉興。”是為歷代避嫌名之始。《孫休傳》永安五年注,引《吳錄》載休詔:“禮,名子欲令難犯易避。孤今為四男作名字,太子名,音灣,字,音迄。次子名,音觥,字,音礥。次子名壾,音莽,字昷,音舉。次子名,音褒,字,音擁。此都不與世所用者同,庶易棄避。”此吳故事也。

孫皓時,后父滕牧、司空丁固,皆名密。滕避丁,改名牧;丁避滕,改名固。此時人之互避,為三國時特俗。

孫皓字元宗,而吳令孟宗改名仁。劉備叔父字子敬,孟達亦字子敬,劉備賜劉封死,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子度即孟達,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避名而及字,此又三國時之特俗也。

《韋曜傳》有“誤犯皓諱,輒見收縛,至于誅戮”之言。或以此為吳時諱禁特嚴,不知所謂皓諱者,忌諱耳,非名諱也。《孫皓傳》稱“皓粗暴,多忌諱,好酒色”是也。皓既暴戾若此,誰尚犯其名哉!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魏一武帝曹氏操

二文帝武帝子丕

三明帝文帝子睿

四齊王明帝養子芳芳林園改華林園,見《文帝紀》注。

四高貴鄉公文帝孫髦

父東海定王霖

三陳留王武帝孫奐初名璜

父燕王宇

蜀一先主劉氏備

叔父子敬

二后主先主子禪

吳一大帝孫氏權

父堅

太子和和禾興縣改嘉興。

二廢帝權子亮

二景帝亮兄休休陽縣改海陽,晉平吳,又改海寧。

三歸命侯權孫皓或從日。孟宗改名仁。字元宗,一名彭祖,字峼家。

父和

第七十四晉諱例

避諱至晉,漸臻嚴密。《通典》一○四《禮篇》所載諱議,大半出于晉人。其所議者:一、七廟諱字議;二、上書犯帝諱,及帝所生諱議;三、山川與廟諱同,應改變議;四、上表稱太子名議;五、父諱與府主名同議;六、授官與本名同宜改,及官位犯祖諱議。固已討論綦詳矣。然晉時諱制,并不如唐宋之繁,其特異者,為東晉皇后諱,比歷代特多。《通典》帝所生諱議,即當時因吳興郡上事,有春字犯鄭太妃廣諱,下制書推之,眾官多以為小君之諱,列于諱榜,故天下同諱;所生之諱,不列諱榜,故天下不同諱。可知晉時后諱,實列諱榜。故《晉書后妃傳》:“成恭杜皇后諱陵陽【陽字衍】,改陵陽縣為廣陽。”《毛穆之傳》:“字憲祖,小字武生,名犯哀靖王后諱,故行字。后又以桓溫母名憲,乃更稱小字。”至鄭太妃諱,雖經朝議,多數以為不應諱。然君之所諱,臣無不諱之說,亦極有力,故凡春字地名,悉以陽字易之,如富春曰富陽,宜春曰宜陽之類,是也。又當時議禮之臣,引《春秋》必曰《陽秋》,如《鄭太后傳》曰“《陽秋》之義,母以子貴”,又曰“依《陽秋》二漢故事”,是也。孫盛、檀道鶯輩著書,亦曰《陽秋》,如《晉陽秋》、《續晉陽秋》,是也。《褚裒傳》則

曰“季野有皮里陽秋”,后世至傳為美談。趙宋時葛立方著詩話,乃名曰《韻語陽秋》,則已忘其為避諱者矣。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晉一宣帝司馬氏懿懿改益,或改壹,《蜀志》稱張懿為張益,《宋書》王懿稱字仲德。

二景帝宣帝子師太師改太宰,京師改京都,或改京邑。

二文帝景帝弟昭昭陽縣改邵陽,張掖昭武縣改臨澤,建安昭武縣改邵武。《吳志》稱韋昭為韋曜。

三武帝文帝子炎《魏志》稱孫炎字為孫叔然。

四惠帝武帝子衷

四懷帝武帝子熾

五愍帝武帝孫業一作鄴建業改建康,鄴縣改臨漳。

父吳孝王晏

東晉五元帝景帝曾孫睿《宋書》王睿,以字元德行。

父瑯邪恭王覲

六明帝元帝子紹

七成帝明帝子衍《杜皇后傳》稱王衍為王夷甫。

七康帝成帝弟岳鄧岳改名嶽,后竟改名岱。

八穆帝康帝子聃

八哀帝成帝子丕

八海西公哀帝弟奕

六簡文帝元帝少子昱育陽縣改云陽。

七孝武帝簡文帝子曜

八安帝孝武帝子德宗

八恭帝安帝弟德文

第七十五南北朝諱例

南北朝父子不避同名,已見前條,似南北朝之諱禁甚寬也。然據《顏氏家訓風操篇》所述,并謂:“吾親識中有諱襄、諱友、諱同、諱清、諱和、諱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無僇賴焉。”則當時之諱禁又甚嚴也。

北齊高祖高歡,父名樹生,《北齊書杜弼傳》稱:“相府法曹辛子炎咨事,讀署為樹,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諱。’杖之。弼進曰:‘禮,二名不偏諱,子炎之罪或可恕。’高祖罵之曰:‘眼看人瞋,乃復牽經引禮。’叱令出去。”

此北朝事也。

《南齊書文惠太子長懋傳》稱:“長懋轉秘書丞,以與宣帝諱同,不就。”宣帝,蕭道成之父承之,長懋曾祖也,丞其嫌名耳。然道成之成不避承,秘書丞何為避承。《南齊書百官志》,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大司農、少府,皆有丞,尚書有左右丞,皆不諱。《武帝紀》永明六年有“宕昌王梁彌承”;《州郡志》南瑯邪有承縣,正名亦不諱。《州郡志》又有安成郡,及夷道、僰道、利成、綏成、始成諸縣,于道成之名亦不諱。此則南朝事也。

綜觀種種史實,南北朝避諱,實無定制,寬嚴隨人意而異,故矛盾之事,并見于一時。入隋則諱禁稍嚴,漸開唐人風氣矣。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宋一武帝劉氏裕王敬弘名裕之,謝景仁、褚叔度、張茂度名裕,皆以字行。

祖靖靖向靖改稱小字彌,孔靖以字季恭行。

父翹

二少帝武帝子義符

二文帝武帝子義隆

三孝武帝文帝子駿

四前廢帝孝武子子業

三明帝文帝子彧王彧以字景文行。

四后廢帝明帝子昱

四順帝明帝子準平準令改染署令。

南齊一高帝蕭氏道成薛道淵改名淵,蕭道先改名景先。

父承之

二武帝高帝子賾或作頤

四郁林王武帝孫昭業

父文惠太子長懋

四海陵王郁林王弟昭文

二明帝高帝兄子鸞

父始安貞王道生

三東昏候明帝子寶卷

三和帝明帝子寶融《梁書柳惲傳》、《徐勉傳》,于王融皆稱其字元長.而不名。

梁一武帝蕭氏衍

父順之順之《梁書》稱順陽郡為南鄉,《南齊書》

順字多易為從。

二簡文帝武帝子綱

二元帝武帝子繹

三敬帝元帝子方智

陳一高祖陳氏霸先

二世祖高祖兄子蒨

父始興王道譚

三廢帝世祖子伯宗

二宣帝世祖弟頊

三后主宣帝子叔寶

北魏一道武帝拓跋氏珪上邽縣改上封。

二明元帝道武子嗣

三太武帝明元子燾

五文成帝太武孫浚

父景穆帝晃晃《魏書》稱慕容皝字曰元真。

六獻文帝文成子弘弘農郡改恒農。《魏書》稱馮弘字曰文通,石弘字曰大雅。

七孝文帝獻文子宏《魏書》稱崔宏字曰玄伯,苻宏字曰永道,李宏仁字曰容仁。

八宣武帝孝文子恪《魏書》稱慕容恪字曰元恭。

九孝明帝宣武子詡尉詡改名羽。

八孝莊帝獻文孫子攸

父彭城王勰

八前廢帝獻文孫恭

父廣陵王羽

八前廢帝太武五世孫朗

父章武王融

九出帝孝文孫脩或作循

父廣平王懷

西魏九文帝孝文孫寶炬

父京兆王愉

東魏九孝靜帝孝文孫善見

父清河王亶

北齊一神武帝高氏歡歡改為欣,《周書文帝元后傳》張歡,《北齊書張瓊傳》作張忻。

六世祖隱隱趙隱以字彥深行。

高祖泰泰北齊人稱宇文泰小字曰黑獺。

父樹生樹生《北史隋文帝紀》樹頹縣,《魏書地形志》作殊頹。

二文襄帝神武子澄

二文宣帝神武子洋

三廢帝文宣子殷殷州改趙州。

二孝昭帝神武子演

二武成帝神武子湛

三后主武成子緯

四幼主后主子恒

周一文帝宇文氏泰小字黑獺蕭泰以字世怡行。黑水改烏水,見《元和志》。

二孝閔帝文帝子覺

二明帝文帝子毓

二武帝文帝子邕《北史》鄭道邕,《周書》作鄭孝穆。

三宣帝武帝子赟

四靜帝宣帝子闡初名衍

隋一高祖楊氏堅

祖禎禎李孝貞以字元操行。

父忠忠兼避中字,凡中皆改為內,中書改內

史,中牟縣改內牟。

二煬帝高祖子廣一名英廣改為大,或為博,廣川縣改長河,廣武縣改雁門。

四恭帝煬帝孫侑

父元德太子昭

第七十六唐諱例

唐制,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故唐時避諱之法令本寬,而避諱之風尚則甚盛。武德九年,有“世及民兩字不連續者,并不須避”之令。顯慶五年,有 “嫌名不諱,今后繕寫舊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須隨義改易

”之詔。然唐人注《史記》、《兩漢書》、《文選》,撰晉、梁、陳、北齊、周、隋、南、北八史,于唐廟諱,多所改易,古籍遂至混淆。其中一部分士夫,則雅不以廣避為然。《會要》廿三言:憲宗為太子時,王純以與同名,請改名紹,君子非之。時韋純為監察御史,獨不請改。既而下詔以陸淳為給事中,改名質。純不得已,乃上疏改名貫之。【《日知錄》以為韋淳事,非,淳不為監察御史。】開成元年,崔龜從奏前婺王府參軍宋昂,與御同名,十年不改,宜殿兩選。咸通十二年,侍御史

李溪以奏狀內訟字與廟諱音同,罰俸。溪抗疏,《職制律》諸犯嫌名不坐,免之。據此,則唐時諱法,制令甚寬。李溪既可抗疏力爭;宋昂并可十年不改。非如宋之《淳熙文書令》,廣避嫌名;清之乾隆字貫案,罪至梟首也。今唐人撰注諸史中之所以廣避者,習尚使然,實未遵貞觀、顯慶時詔令。故韓愈《諱辨》,力斥諱嫌名之非,至比之宦官宮妾。可見法令為一事,習尚又為一事也。

唐時避諱,有可特紀者,為缺筆之例,自唐時始。既有此例,則古籍文字,可以少所更易。故開成石經缺筆多而改字少,經典元本,賴是保存焉。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唐一高祖李氏淵淵改為泉,或為深。

祖虎虎虎改為獸,為武,為豹,或為彪。

父昞昞昞、炳、丙、秉,皆改為景。

太子建成建成建城縣改高安,晉城縣改晉安。

二太宗高祖子世民世改為代,或為系,從世之字改從云,或改從曳。民改為人,或為甿,從民之字改從氏。

三高宗太宗子治治改為持,為理,或為化。稚改為幼。

太子忠忠中郎將改旅賁郎將。

太子弘弘弘農縣改恒農,弘靜縣改安靜。

武后曌詔改為制,李重照改名重潤。

四中宗高宗子顯中間曾顯政殿改昭慶,顯德殿章德。

改名哲

四睿宗高宗子旦初名旭旦改為明,張仁亶改名仁愿。

輪又名輪

五玄宗睿宗子隆基隆州改閬州,大基縣改河清。

六肅宗玄宗子亨初名嗣

升改名淩

又名玙又

名紹

七代宗肅宗子豫初名俶豫州改蔡川,豫章縣改鐘陵。

八德宗代宗子適括州改處州,括蒼改麗水。

九順宗德宗子誦斗訟津改斗競律。

十憲宗順宗子純初名淳淳州改睦州,淳于改姓于,韋純改名貫之,韋淳改名處厚。

十一穆宗憲宗子恒初名宥恒州改鎮州,恒岳改鎮岳。

十二敬宗穆宗子湛鄭茂湛改名茂休。

十二文宗穆宗子昂初名涵鄭涵改名澣,《舊唐書》作瀚。

十二武宗穆宗子炎初名瀍李躔字昭回,改名回,字昭度。

會要作澧

十一宣宗憲宗子忱初名怡

十二懿宗宣宗子漼初名溫

十三僖宗懿宗子儇初名儼

十三昭宗懿宗子曄初名杰

又名敏

十四哀帝昭宗子柷應作祝

初名祚

第七十七五代諱例

五代承唐之后,諱例仍嚴。讀《舊唐書哀帝紀》:“天祐二年七月敕,全忠請鑄河中、晉、絳諸縣印,縣名內有城字,并落下,如密、鄭、絳、蒲例,單名為文。九月又敕,武成王廟宜改為武明王。”十月十一月以后,又敕改凡有成、城、信等字縣名。其時朱全忠尚未稱帝也,而其祖若父之名,已不可犯如此。稱帝而后,又以己名全忠,為唐所賜,且異帝王之稱,特下令改名晃,其舊名不得回避。不然,則終梁之世,圖書金石,無誠無信,復無忠也。歷唐、晉、漢,皆出異族,諱法稍寬,至周而又密。《五代會要》四載:“后唐天成三年詔曰:本朝列圣及新追四廟諱,近日章奏,偏傍文字,皆闕點畫。凡當出諱,止避正呼,若回避于偏傍,則虧缺于文字。此后凡廟諱但避正文,其偏傍文字,不必減少點畫”云。同時十國有諱者,并附如后: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梁一太祖朱氏晃本名溫

唐賜名全忠

曾祖茂琳茂琳茂州改漢州,慕化縣改歸化,

戊改為武。

祖信信信都縣改堯都。

父誠誠成德軍改武順,城門郎改門局郎,城隍改墻隍。

二末帝太祖子瑱初名友

貞又名锽

唐一莊宗唐賜李氏存勖

祖國昌國昌孝昌縣改孝感,昌樂縣改南樂。

父克用

一明宗莊宗宗屬亶初名嗣

楊檀賜名光遠。

曾祖敖敖鄭遨以字云叟行。

二閔帝明宗子從厚

三末帝明宗養子從珂

晉一高祖石氏敬瑭竟陵縣改景陵,唐改姓陶,錢唐縣改錢江,行唐縣改永昌,福唐縣改南臺。

父紹雍

二少帝高祖從子重貴

父敬儒

漢一高祖劉氏暠本名知遠魚崇遠改名崇諒,折從遠改名從阮,趙遠以字上交行。

二隱帝高祖子承祐祐

當作祜

周一太祖郭氏威張彥威改名彥成,李洪威改名洪義,

馬令威改名令琮,郭彥威改名彥欽。

高祖璟璟南唐李璟改名景。

曾祖諶

祖蘊

父簡簡孫方簡改名方諫,王易簡止名易。

二世宗太祖養子榮李榮改名筠。

本姓柴

三恭帝世宗子宗訓向訓改名拱,張從訓改名崇詁。

十國諱例

國名姓名舉例

吳楊行密滁人呼荇溪曰菱溪,揚州人呼蜜曰蜂糖。

父怤御史大夫改大憲,又作大卿。

后蜀孟知祥《蜀石刻詩經》殘本知字不避。

祖察《蜀石刻詩經》殘本察字缺末三筆。

父道《蜀石刻詩經》殘本道字不避。

吳越錢镠元金履祥先世本劉氏,改為金。

子元瓘

孫弘佐凡官名左者悉改為上。

閩王審知閩人沈姓去水為尤。

第七十八宋諱例

宋人避諱之例最嚴。《容齋三筆》十一云:“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遂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方州科舉尤甚,此風殆不可革。”《宋史》一○八《禮志》言:“紹熙元年四月,詔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許犯祧廟正諱,如名字見有犯者,并合改易。”此已祧之諱仍不許犯也。“嘉定十三年十月,司農寺丞岳珂言:國朝之制,祖宗舊諱二字者,皆著令不許并用。既而禮寺討論,所有舊諱,若二字連用,并合回避。”此舊諱仍不許犯也。《樓鑰傳》言:“鑰試南宮策,偶犯舊諱,知貢舉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故今所傳宋《紹定禮部韻略》,卷首猶載淳熙、紹熙時應避舊諱及諸帝嫌名,真有過五十字以外者,此實空前絕后之例也。特附載之,以備參考。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宋一太祖趙氏匡胤匡改為正,為輔,為規,或為糾,為光,為康。匡國軍改定國,匡城縣改鶴丘。胤改為裔,胤山縣改平蜀,呂馀慶名胤,以字行。

始祖玄朗玄朗玄改為元,或為真。玄鳥改鳦鳥,玄武縣改中江。朗改為明,朗山縣改確山。

遠祖軒轅

高祖眺

曾祖珽珽《唐書》姚珽,缺筆誤作姚班。

祖敬敬敬改為恭,為嚴,為欽,或為景。

鏡改為鑒,或為照。敬州改梅州,王居敬改居安。

父弘殷弘殷弘改為洪,殷改為商,為湯。弘農縣改恒農,殷城縣改商城,錢俶本名弘

俶,趙文度本名弘。

一太宗太祖弟炅初名匡義改為毅,義興縣改宜興,富義監乂又名光改富順,楊美本名光美,祁廷訓本名義廷義。

二真宗太宗子恒初名德恒改為常,恒山改鎮山,恒農縣改虢昌改元休略,畢士安本名士元。

又改元侃

三仁宗真宗子禎初名受禎改為真,為祥,貞改為正,禎州改益惠州,永貞縣改永昌,謚文貞者稱文正。

四英宗仁宗從子曙初名宗曙改為曉,為旭,樹改為木,署改為實院,簽署改簽書,都部署改都總管。

張孜初名茂實。

父濮安懿王允讓允讓讓改為遜,或為避。

五神宗英宗子頊初名仲頊改為玉,勖改為勉。旭川縣改榮德,針李遵勖撰《天圣廣燈錄》,《宋藝文志》去勖字。

六哲宗神宗子煦初名傭

六徽宗神宗子佶

七欽宗徽宗子桓初名亶桓改為亙,為威,或為魋。齊桓公改又名烜威公,桓魋改威魋。

南宋七高宗徽宗子構姤改為遇,勾當改干當,管勾改管干。

八孝宗太祖七世孫窅初名伯慎改為謹,慎縣改梁縣。

琮更名璦

又名瑋

父秀王偁

九光宗孝宗子惇惇改為崇,或為孝。蔡惇撰《祖宗官制舊典》,《宋藝文志》稱其字為蔡元道。

十寧宗光宗子擴

十一理宗太祖十世孫昀初名貴筠州改瑞州,李伯玉初名誠。

父榮王希瓐

十二度宗理宗從子禥初名孟

啟又名孜

父嗣榮王與芮

十三恭宗度宗子

附:淳熙重修文書式據《紹定禮部韻略》

玄胡涓切懸縣泫訇胘眩獧等二十字。

朗盧黨切悢烺狼閬浪等二十字。

匡去王切筐眶恇劻迋等十八字。

胤羊晉切酳靷引等十七字。

炅古迥切熲炯耿扃憬等十六字。

恒胡登切峘姮等四字。

禎陟盈切楨貞偵征旌癥等十三字。

曙常恕切署抒藷薯樹殊遇切豎澎贖屬等二十六字。

頊呼玉切旭勖等七字。

煦吁句切昫酗休呴咻等十三字。

佶極乞切姞郅鮚吉其吉切咭等十一字。

桓胡官切完丸院洹汍紈綄芄莞萑鸛莧狟皖垣等四十九字。

構古候切遘媾覯購冓篝韝姤詬逅鴝句雊鉤岣榖彀搆夠等五十五字。

窅時認切慎蜃等九字。

惇都昆切敦墩邨鶉錞等二十四字。內鶉錞二字并系殊倫切,與淳字同音,不合回避。若作都昆切,即系與今廟諱同音。合各從經傳子史音義避用。

擴闊鑊切廓郭鞹鞟等十七字。

昀俞倫切勻畇馴巡尚書巡守徐邈讀等七字。

紹熙重修文書令

諸犯圣祖名、廟諱、舊諱、【舊諱內貳字者連用為犯,若文雖連,而意不相屬者非。】御名,改避。餘字【謂式所有者】有他音,【謂如角徵之類】及經傳子史有兩音者,許通用,【謂如金作贖刑,其贖字一作石欲切之類。】正字皆避之。若書籍及傳錄舊事者,為字不成,御名易以他字。

諸犯濮安懿王諱【讓】者,改避。若書籍及傳錄舊事者,皆為字不成,其在真宗皇帝謚號內者,不避,應奏者以黃紙覆之。【按真宗謚號,有讓德二字。】諸文書不得指斥援引黃帝名,經史舊文則不避。【如用從車從干,冠以帝字,或繼以后字,合行回避。自馀如軒冕、軒輊、轘轅、車轅之類,即不合回避。】

第七十九遼金諱例

遼金起自朔漠,其始本無文字,無所謂避諱。《遼史文學傳》,重熙十三年蕭韓家奴上疏,謂:

“**帝之考夷離堇的魯,猶以名呼。”其不避諱可知也。既占河朔,始習漢文,兼用漢文名字。《廿二史箚記》廿八謂:“金一人二名,其國語之名,便于彼此相呼;漢名則用之詔令章奏。其避諱之法,則專避漢名,而國語之名不避,蓋國語本有音無正字也。”然漢名之俗,遼亦有之,不過金自滅遼而后,與宋人接觸頻繁,適當宋人避諱極盛之時,故金亦受其熏染,其避

諱遂比遼為盛。《大金集禮》廿三載:“大定九年正月省奏,檢討到《唐會要》云:古不諱嫌名,后世廣避,故諱同音。今御名同音,已經頒降馀救切二十八字,合回避。”所謂馀救切者,世宗初名褎也。然此猶為御名同音及漢名。據《金史章宗紀》:泰和元年三月,乃并避始祖以下廟諱小字。七月,又禁廟諱同音字。《孫即康傳》:“泰和六年,上問即康,睿宗諱改作崇字,其下卻有本字全體。

即康乃擬熙宗諱亶字從從旦;睿宗諱宗字從未、堯字從垚;世宗諱雍字從系;

顯宗諱允字斜書。”自此不勝曲避矣。不意宋人避諱之毒,乃中于金人。下表所列,限于漢名,其國語之名從略。遼疏而金密,亦可于二表見之。金蓋于諸帝之外,并避其所出也。

世次帝號所出漢名舉例

遼一太祖耶律氏億宋慶歷三年賀國主生辰使丁億,更名意。

二太宗太祖子德光改晉天雄軍節度范延光為范延廣,改光祿大夫為崇祿。

三世宗太祖孫阮

父義宗倍

三穆宗太宗子璟

四景宗世宗子賢宋慶歷三年賀**正旦使李維賢,更名寶臣。

五圣宗景宗子隆緒

六興宗圣宗子宗真改女真為女直。

七道宗興宗子洪基宋明道元年賀**生辰使王德基,《遼史》作王德本。

九天祚帝道宗孫延禧改興宗重熙年號為重和,姚景禧改名景行。

父順宗浚

金一太祖完顏氏旻宋紹興十二年,改岷州為西和州。

一太宗太祖弟晟

三熙宗太祖孫亶

父徽宗宗峻宗峻皇統八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史》誤作避宗雋改。

三海陵太祖孫亮

父遼王宗干

太子光英光英改鷹坊為馴鷙坊,改英國為壽國,應國為杞國。

三世宗太祖孫雍初名褎改雍丘縣為杞縣,雍國為唐國。

父睿宗宗堯初宗堯改宗氏為姬氏,宗州為瑞州,宗安縣名宗輔為瑞安,宗國為萊國。

五章宗世宗孫璟張燝改名煒,改景州為觀州,改景國為鄒國。

父顯宗允恭允恭衛紹王允濟更名永濟,尹安石改姓師,侯師尹改名摯。恭改為敬,宗室思恭改名思敬,白彥恭改名彥敬,改共城縣為河平,龔縣為寧陽,武功縣為武亭。

四衛紹王世宗子永濟改永興縣為德興,永濟縣為豐閏,濟國為遂國,張永改名特立,《中州集》閻詠改名長言。

五宣宗世宗孫珣改郇國為管國,梁詢誼改名持勝。

父顯宗允恭

太子守忠守忠張行忠改名行信。

六哀宗宣宗子守緒初賈守謙改名益謙。

名守禮

第八十元諱例

避諱之繁,至宋金而極,至元則反之。《廿二史箚記》廿九有元帝后皆不諱名一條。一部《元史》,惟《程鉅夫傳》言:“鉅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以字行。”余無所見。鉅夫蓋生宋世,猶習宋人之遺風,其實元制不全用御名不避也。元武宗名海山,武宗時以海名者至多,試檢《武宗紀》已得七人:

一、海都叛王凡八見

二、朵兒朵海太傅

三、塔刺海中書右丞相凡十五見

四、塔海中書右丞凡三見

五、塔失海牙江浙行省河南省平章政事凡三見

六、火失海牙儀鳳司大使

七、海刺孫平章政事

其官名之有海字者四:

一、稱海等處宣慰司都元帥。

二、海口屯儲親軍都指揮使司。

三、稱海也可扎魯忽赤。

四、海外諸蕃宣慰使都元帥,領海道運糧都漕運萬戶府事。

其他地名及章奏之有海字者,如:靖海縣、寧海州【凡二見】、海潛【凡四見】、海道【凡三見】、海東、海賊、海口、海舶、下海、海外諸國等,不一而足,皆見于《武宗紀》。武宗即位詔,開始即有“以文德洽海內”之言,何曾有諱海之事。《元史曹元用傳》:“武宗時,元用遷禮部主事,時累朝皇后既崩者,猶以名稱,而未有謚號。元用言后為天下母,豈可直稱其名。”則當時帝后之不諱名可知也。

唯《元典章》廿八載至元三年表章回避字樣,凡一百六十余字。是時去宋之滅,尚十有余年,此等字樣,必沿自金人,非元人所創。觀其所記注,有“某字系舊式”,“某字近用不駁”之文,則其來歷必非一朝。元初諸帝不習漢文,安知有忌諱!

《元典章》廿八又載:“延祐元年十一月,行省準中書省咨,科舉事件,送禮部約會翰林院官議得:稱賀表章,元禁字樣太繁,今擬除全用御名廟諱不考外,顯然兇惡字樣,理宜回避。至于休祥極化等字,不須回避。都省請依上施行。”

又:“延祐三年八月,中書省札付,禮部呈翰林國史院議得:表章格式,除御名廟諱,必合回避,其余字樣,似難定擬。都省仰欽依施行。”此則延祐設科以后,效宋金人之所為。其定制亦只限于全用御名廟諱。若程文海與武宗之名僅同一字,當然可不避。且元帝名皆譯音,又不如遼金諸帝之兼有漢名,故元世文書上避諱之例甚少也。

第八十一明諱例

明承元后,避諱之法亦甚疏。據《明史》,隨從太祖諸人,有丁玉初名國珍,吳良初名國興,吳禎初名國寶,胡美初名廷瑞。《胡美傳》云:“避太祖字易名。”然終明之世,太祖名字,并未嘗避。

沈德符于萬歷間撰《野獲編》,其卷一云:“古帝王避諱甚嚴,本朝則有極異者。如懿文太子,既有謚號,少帝仍名允炆。建文年號,音同御名,舉朝稱之凡四年。建文二子,長名文奎,次曰文圭,其音又與炆字無少異,其后章謚號,又犯太祖御諱,抑更異矣。”

《野獲編補遺》二又云:“避諱一事,本朝最輕。如太祖御諱下一字,當時即不避。宣宗英宗廟諱下一字,與憲宗舊名新名下一字,士民至今用之。”又《補遺》三:“今禁城北門名厚載,二字俱犯世宗穆宗廟諱上一字。今上皇貴妃鄭氏所居宮曰翊坤宮,上一字即今上御名。而內外所稱,章疏所列,俱公然直呼,恬不為怪,亦無一人議及之。”

按明律雖有上書奏事犯諱之條,然二字止犯一字者不坐。明諸帝多以二字為名,故不諱也。

《野獲編》十三又言:“謚以易名,惟金尚書忠謚忠烈。其后林文俊乃謚文修,陳文德亦謚文恭。若洪熙元年,英國公張輔,其勛號有輔運二字。宣德二年,后父孫忠,其勛號有宣忠二字。隆慶初,給新建伯王守仁誥券,勛號亦有守正二字,則以二名不偏諱也。”

萬歷而后,避諱之法稍密。故明季刻本書籍,常多作嘗,洛多作雒,校多作較,由字亦有缺末筆者。

《日知錄》廿三言:“崇禎三年,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又言:“崇禎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賀烺,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壽。而光宗為太子,河南府洛陽縣及商州洛南縣,并未嘗改。”據此,則明諱之嚴,實起于天啟崇禎之世。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明一太祖朱氏元璋字國瑞胡廷瑞易名胡美。

父世珍

三惠帝太祖孫允炆

二成祖太祖子棣改滄州之無棣曰慶云,樂安州之無棣曰海豐。

三仁宗成祖子高熾

四宣宗仁宗子瞻基

五英宗宣宗子祁鎮正統丁卯,山西鄉試經題“維周之楨”,犯楚王諱,考官罰俸。

五代宗宣宗子祁鈺

六憲宗英宗子見深初名見淩

七孝宗憲宗子祐樘

八武宗孝宗子厚照

八世宗憲宗孫厚熜張璁正德十六年登第,嘉靖十年始避嫌改名孚敬。

父祐杬

九穆宗世宗子載垕

十神宗穆宗子翊鈞鈞州改名禹州。

十一光宗神宗子常洛常作嘗,洛作雒。

十二熹宗光宗子由校校作較。

十二毅宗光宗子由檢檢作簡。

第八十二清諱例

清之入據中原,與拓跋耶律完顏諸氏同。明人譯其景祖曰教場,或曰叫場,清人自書曰覺昌;明人譯其顯祖曰他失,清人自書曰塔克世;明人譯其太祖曰奴兒哈赤,清人自書曰努爾哈赤。譯音無定字,無所庸其諱也。入關久,始效宋明人避諱。清之避諱,自康熙帝之漢名玄燁始,康熙以前不避也。雍乾之世,避諱至嚴,當時文字獄中,至以詩文筆記之對于廟諱御名,有無敬避,為順逆憑證。乾隆四十二年,江西舉人王錫侯字貫案,即因凡例中列康雍兩朝廟諱及乾隆御名,未將其字分折,如所云“上一字從弓從厶,下一字從厤從日”者,固已照例缺筆矣;又因廟諱御名,列在孔子諱后,以此大遭乾隆之忌,遽興大獄焉。當時上諭有曰:“閱其進到之書,第一本敘文后凡例,竟將圣祖世宗廟諱及朕御名字樣開列,深堪發指。此實大逆不法,為從來未有之事,罪不容誅,即應照大逆律問擬,以申國法而快人心。”以諱殺戮多人,真“從來未有之事”。

惲敬《大云山房雜記》二乃云:“陳弘謀乾隆三十二年三月授東閣大學士,始奏請將原名改用宏字。前此揚歷數十年,一切奏折書名,均與御名上一字同。”以此見清朝之寬大。俞樾《茶香室續鈔》八謂:“御名無不避之理。前此當已改寫宏字,惟部冊尚未追改,至授東閣大學士,始請將部冊改作宏字耳。”俞說是也。

乾隆時,不特清朝廟諱有禁,李廌《濟南集》有“漢徹方秦政”之句;《北史文苑傳敘》有“頡頏漢徹”之句,館臣亦遭痛斥,飭令改為漢武。并將此諭載之《四庫提要》卷首,使天下知皇帝之尊,百世下猶可為厲也。道咸而后,諱例漸寬。前此二名皆諱,道光后上一字與親王同者不諱。今故宮中門號有寧字者,當時亦未盡改易,蓋國力至此已衰矣。

世次帝號所出名諱舉例

清一世祖愛新覺羅氏福臨第二子名福全,其始固無所謂避諱。

二圣祖世祖子玄燁以元煜字代,稱范曄為范蔚宗,玄武門改神武。

三世宗圣祖子胤禛胤以允字代,明史張佳允、申佳允、

堵允錫,進士題名碑本作胤。改王士禛為士正,又改士禎。

四高宗世宗子弘曆以宏歷字代,改明弘治年號為宏治,改時憲曆為時憲書。

太子永璉永璉《論語》“瑚璉也”,試場不以命題。

五仁宗高宗子颙琰初名永琰簡明目錄改宋俞琰為俞琬。

《韻目》上聲二十八琰改為儉。

六宣宗仁宗子旻寧初名綿寧寧以甯代。

七文宗宣宗子奕

八穆宗文宗子載淳淳寫作湻。

八德宗宣宗孫載湉

父醇賢親王奕譞

九末帝宣宗曾孫溥儀唐紹儀改名紹怡,后復之。

父醇親王載灃

征引書目略

廿四史廿二史考異三史拾遺

諸史拾遺廿二史箚記十七史商榷

荀悅漢紀通鑒通鑒稽古錄

續通鑒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史通

新唐書糾繆金史詳校東都事略

十國春秋華陽國志鄴中記

蜀梼杌齊乘元和郡縣志

元豐九域志嘉泰會稽志輿地紀勝

孫慶瑜豐潤縣記雍正江西通志通典

唐律疏議唐會要五代會要

通志通考禮部韻略

大金集禮元典章崇文總目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東觀余論

四庫提要四庫全書考證元和姓纂

黃本驥避諱錄韓柳年譜帝王廟謚年諱譜

文獻征存錄姓氏辯誤說文

說文系傳佩觿唐石經

宋高宗御書石經蜀石經隸釋

石刻鋪敘集古錄跋尾寶刻類編

金石文字記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金石萃編

金石屑鄰蘇老人手書題跋方言疏證

蔡邕獨斷崔豹古今注經典釋文

李涪刊誤兼明書夢溪筆談

容齋隨筆示兒編野客叢書

能改齋漫錄老學庵筆記疑耀

日知錄十駕齋養新錄讀書記疑

雪堂校刊群書敘錄揮麈前錄雞肋篇

游宦紀聞梁溪漫志聞見后錄

桯史齊東野語至正直記

野獲編大云山房雜記茶香室續鈔

老子莊子荀子

淮南子顏氏家訓元經

中說朱子四書集注本草綱目

藝文類聚冊府元龜韓昌黎集

柳河東集范文正公集司馬光文集

濟南集渭南文集曝書亭集

鮚埼亭集潛研堂文集文選

文館詞林唐文粹文苑英華

全唐文東華錄南宋雜事詩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