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談北京雙塔寺海云碑 [1]》陳垣論文選集 陳垣作品集

《海云禪師碑》,原在北京西長安街雙塔寺,寺久廢,解放后長安街改建大馬路,碑移貯北海天王殿保存。碑分兩面,每面四十六行,行九十字,雙抬頭者每行九十二字,全碑五六千字。除剝落千余字外,尚存四五千字。

碑題為“大蒙古國燕京大慶壽寺西堂海云大禪師碑,燕京編修所次二官黃華□人熊岳王萬慶撰,并書丹篆額”。碑立于元憲宗五年(一二五五),時元尚未建國號,故稱“大蒙古國”。慶壽寺即雙塔寺本名。西堂者,禪林稱當寺前住之人為東堂,他山退隱之長老來住本寺名為西堂。

海云禪師名印簡,俗姓宋,山西寧遠人,生金章宗泰和二年(一二〇二),卒元憲宗七年(一二五七)。八歲為僧,事中觀沼禪師,二十歲來燕,得法于中和章禪師,為臨濟十六傳,迭受元統治者所禮遇,擢居天下禪門之首。《元史》三《憲宗紀》:“元年(一二五一)以僧海云掌釋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就是這個海云。海云之名,除見《元史》本紀外,并見《元史》一五七《劉秉忠傳》。秉忠初亦為僧,名子聰,住云中(今大同)南堂寺。元世祖未即位時,海云被召過云中,邀與倶行,稱為“聰書記”。后釋僧服為宰相,實出海云所引。

撰碑者王萬慶,字禧伯,號澹游,系王庭筠嗣子,名見《金史》一二六《文藝傳》,作“曼慶”。庭筠善詩能畫,書法米元章,今山東聊城縣有庭筠書《博州重修廟學記》并碑陰,最有名。《元遺山集》卷十六,有《王黃華墓碑》,稱庭筠曾“置家相下(今彰德),買田隆慮,自號黃華山主”,今碑稱“黃華后人”正謂此。“后”字今闕,王鳴盛訪此碑時猶辨之。萬慶亦能詩并畫,《王秋澗集》卷七一,有《澹游王先生詩跋》盛稱之,元明人畫跋又比之米氏父子。《元史》二《太宗紀》:“八年(一二三六)六月,耶律楚材請立編修所于燕京、經籍所于平陽,編集經史,召儒士梁陟充長官,以王萬慶、趙著副之。”今碑稱“編修所次二官”,即其事。

此碑雖只載海云個人事跡,但都關涉元朝開國時史料,足補史所未備,可惜碑的全文未經他書著錄。佛教典籍記海云事者,元時有《佛祖通載》,明末有《續燈存稿》、《五燈會元續略》,清初有《繼燈錄》、《南宋元明僧寶傳》、《續燈正統》、《五燈全書》等,大抵多采自此碑。教外典籍載此碑者明末有《帝京景物略》,清初有《日下舊聞》、《日下舊聞考》,清末有《畿輔通志》、《順天府志》等,但倶未載全文。

孫星衍著書名《寰宇訪碑錄》此碑近在京師,乃交臂失之。孫又著《京畿金石考》,專考京畿金石,乃此五六千字的豐碑亦失之,其毛病就在于貴遠賤近。

《帝京景物略》載此碑最早,錄四百六十字,《日下舊聞》據《帝京景物略》采此碑二百五十字,乾隆時四庫館輯《日下舊聞考》,以《日下舊聞》太略而增輯之,亦僅得六百五十字,不過全碑之十分一。

史學家王鳴盛曾訪此碑,他所著《西莊始存稿》卷三十三有《記慶壽寺碑》一文,光緒《順天府志》曾采之,說:“碑今在西長安街,俗呼雙塔寺,寺僅存數椽,余悉入民居。乾隆庚辰春,余罷官無事,閑坊冷巷,恣意搜討,因訪得此碑,下半截陷土中,余欲發土讀之,居人堅不許乃止,竟未能得其全文,不禁為之悵悵。”此是一七六〇年事,距今二百年。今此碑已全部掘出,假使西莊生今日,其高興當何如!西莊又說碑無年月,今碑陰第三十九行明說是“乙卯年九月望日建”。乙卯是元憲宗五年(一二五五)海云未卒之前二年,何云無年月。西莊及諸書未見全文,不足為怪。

《續燈存稿》卷五《海云傳》據此碑,有“庚辰五月,沼將遷寂”語,謂金宣宗興定四年,海云十九歲時,他老師中觀沼禪師卒,這是一二二〇年事。《續燈正統》卷八、《五燈全書》卷五十六《海云傳》,乃于庚辰句上添“元世祖至元”五字,是為一二八〇年,中觀沼之卒遂移后六十年。

《續燈存稿·海云傳》又有“丁巳閏四月,一日集眾說偈,泊然而逝”語,謂元憲宗七年,海云五十六歲時卒,這是一二五七年事。《續燈正統》、《五燈全書·海云傳》,乃于丁巳上加“仁宗延祐”四字,是為一三一七年,海云之卒亦移后六十年。他沒想到延祐丁巳是閏正月,非閏四月,故讀史貴有精密的年表。

又《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八《海云傳》采此碑,有“辛卯年主慶壽”句,本謂元太宗三年,海云三十歲時,初主慶壽,是一二三一年事。但《南宋元明僧寶傳》于辛卯上添“元世祖”三字,是為一二九一年,時海云卒后三十五年了,何能主持寺院。

吾人因此得一教訓,先輩作文,紀年喜用甲子,甲子六十年一周,若不細加調查,就往往移前或移后六十年,今《續燈正統》、《五燈全書》、《南宋元明僧寶傳》的《海云傳》,皆犯此病,幸有此碑為證,可以正各書之失。

有人認此碑為塔碑,不對;《畿輔通志·金石略》稱此碑為塔頌,也不對。塔碑、塔頌立于死后,此碑立于生前,是道行碑,非塔碑。程鉅夫《雪樓集》卷六,有《海云簡和尚塔碑》,這才是海云塔碑。雪樓所撰塔碑,系奉詔撰的,立于延祐元年(一三一四)即海云歿后五十八年。未見他書著錄。據這塔碑所載,海云同樣的塔,除燕京慶壽寺之外,尚有七八處,都是他生平所住過的寺院。如:興州仁智寺,燕京竹林寺,易州興國寺,興安永慶寺,昌平開元寺,真定臨濟寺,云中龍宮寺、華嚴寺等。

海云卒于今大同華嚴寺,而分葬骨灰七八處。此等遺址值得保存者自應保存,不一定保存者,自可因地因時而利用。解放后因建筑大馬路,拆去西長安街的一處,并無不宜。

* * *

[1] 載于1961年4月23日《人民日報》。據原稿校核。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