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避諱改前人姓例
避諱改姓,淆亂氏族;避諱改前人姓,則淆亂古書。《史記仲尼**列傳》:邽巽,《索隱》曰:“《家語》作選,《文翁圖》作國選,蓋亦避漢諱改之。劉氏作邽巽,邽音圭,所見各異。”然古本必作邦字,不然,何以避諱作國;且《索隱》謂《家語》作選,而不云作邽選,則《家語》亦作邦可知。今家語作邽者,后人以誤本《史記》改之也。
《漢書敘傳》,稱莊子為嚴子,又稱“老嚴之術”。師古曰:“老,老子,嚴,莊周也。”蓋避漢明帝諱。
《宋史》一○五《禮志》:“封后魏商紹為長樂子。”商紹即殷紹,避宋廟諱改。《藝文志》五行類有商紹《太史堪輿歷》一卷,《舊唐志》作殷紹。目錄類又有商仲茂《十三代史目》一卷,別集類有商璠《丹陽集》,商文圭《從軍稿》,皆本殷姓,避宋諱追改為商。
第二十三避諱改前人名例
避諱改前人名之例亦有三:一改其名,二稱其字,三去其名一字。
《漢書古今人表》“左公子泄”,即《左傳》“左公子洩”,陳洩冶,《表》亦作泄,蓋古本《左傳》如此,《唐石經》避諱改為洩,遂相沿到今。
《漢書蒯通傳》:“本與武帝同諱。”師古曰:“本名為徹,其后史家追書為通。”
《三國吳志韋曜傳》注:“本名昭,史為晉諱改之。”
《魏書蕭衍傳》:“衍將蕭昞寇淮陽。”《梁書》有吳平侯蕭景,即此蕭昞,唐人避諱,追改為景。
《北齊書盧叔武傳》,《北史》作叔彪。唐人諱虎,史家多稱為武,亦有作彪者,此人蓋名叔虎。
《周書趙文深傳》,深本作淵,避唐諱改。北周天和二年十月《華岳頌》,即趙文淵書。
《隋書韓擒傳》:“擒本名豹。”唐人諱虎,多改為武,或為獸,或為彪,此獨改為豹者,欲應上文“黃斑”之謠也。
《北史長孫幼傳》:“孝文以其幼承家業,賜名幼,字承業。”本賜名稚,據《魏書》可證。史避唐諱,李稚廉改為幼廉,孔稚孫改為幼孫,謝稚改為孺子,皆以稚治音同也。
《舊唐書列女傳》:“宋庭瑜妻魏氏,隋著作郎彥泉之后也。”彥泉當是彥淵,避唐諱追改。
《宋史藝文志》,別集類有《恭翔集》,即敬翔也。總集類有許恭宗《文館詞林詩》,即許敬宗也。避宋諱追改。
《遼史穆宗紀》:“諱璟。”李燾《長編》:“開寶二年,契丹主明為帳下所弒。”明即穆宗,后周避廟諱改,宋史臣因之。
《金史劉瑋傳》:“唐盧龍節度使仁敬之裔。”仁敬即仁恭,史臣避金章宗父諱追改。
右避諱改前人名。
《后漢書黨錮傳》:“郭林宗、賈偉節為其冠。”《何顒傳》亦云;“郭林宗、賈偉節。”范曄避家諱,故郭泰不書名,并偉節亦字之。《岑晊傳》:“郭林宗、朱公叔等皆為友。”亦因郭及朱也。《朱穆傳》:“近則邴吉、張子孺。”子孺,張安世字,章懷所改也。世皆改代,人名不合改,故稱其字。
《晉書宣帝紀》:“青龍四年,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公孫淵稱字,避唐諱。
《晉書載記》,劉淵稱劉元海,石虎稱石季龍,皆避唐諱稱其字。
《魏書》慕容皝稱元真,石弘稱大雅,馮弘稱文通,皆避魏諱稱其字。
《梁書宗夬傳》“祖景”,景即炳。《南史》則稱宗炳字少文,而不名。
《宋史藝文志》,職官類有蔡元道《祖宗官制舊典》三卷,本名惇,避諱稱其字。又別集類有《司空文明集》一卷,本名曙,亦避諱舉其字。包幼正本名佶,避徽宗諱稱字。李泰伯本名覯,避高宗諱亦稱字。
《通典》一五一《兵篇》,晉鎮南將軍杜元凱,避豫字嫌名,故稱字。右避諱稱前人字。
《續漢書天文志》:“河南尹鄧萬。”萬下脫世字,唐人避諱去之。《后漢書爰延傳》亦作鄧萬。
《魏書天象志》:“齊將陳達伐我南鄙,陷澧陽。”陳達即陳顯達,唐人避諱去顯字。
《南史何尚之傳》:“義宣司馬竺超。”按南郡王義宣、張暢、暢子融等傳,俱作竺超人。《宋書》作超民,《南史》避唐諱,改民為人,或去下一字。
《北史張奫傳》:“本名犯廟諱。”蓋本名大淵,避諱連為一字。
《新唐書儒學傳》:“元行沖少孤,養于外祖司農卿韋機。”即韋弘機,避諱去上一字。
《新五代史后贊傳》,后贊,《通鑒》作后匡贊,避宋諱省上一字。《王景崇傳》“永興趙贊”,亦本名匡贊,趙延壽之子也,亦避宋諱去一字。《吳越世家》 “子佐立”,本名弘佐,避宋諱止稱下一字,弘倧、弘俶皆仿此。《南唐世家》: “燕王冀為太子。”亦本名弘冀,避諱去弘字。
《宋史藝文志》,李遵《天圣廣燈錄》三十卷,本李遵勖撰,避諱去勖字。
右避諱去前人名一字。
第二十四避諱改前人謚例
《新唐書楊纂傳》:“贈幽州都督,謚曰恭。”《唐會要》恭作敬。宋人避諱,往往改敬為恭。今《舊唐書楊纂傳》亦作恭,則后人據《新書》改也。
《舊唐書柳亨傳》“謚曰敬”,《唐會要》同,而《新書》“謚曰恭”,亦宋人避諱追改。
《新唐書韋虛心傳》:“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正。”據《唐會要》,虛心、李乂父輩皆謚貞,今《新史》于李乂則謚曰貞,于虛心則謚曰正,蓋避宋仁宗嫌名,改貞為正。其或改或否者,雜采他書,未及訂正耳。《舊唐書牛僧孺傳》 “謚文貞”,《唐會要》同,《新書》曰“謚文簡”,疑亦宋人避諱追改。
《五代會要》十二:“贈太子少傅朱漢賓謚正惠。”太常博士林弼議曰:“按謚法:中道不撓,保節揚名曰正。”今考新舊《五代史》,朱漢賓實謚貞惠。而《唐會要》謚法解,則云:“直道不撓,清白守節曰貞。”可知朱漢賓本謚貞惠,《五代會要》避宋諱改為正惠也。
《舊五代史張承業傳》“謚貞憲”,而《五代會要》及《新五代史》則謚正憲,亦宋人避諱改。
《新五代史羅紹威傳》“謚貞壯”,而《五代會要》則謚正懿,疑亦避諱追改。
《疑耀》三云:“宋時謚文正者,惟呂蒙正、王欽若、司馬光、王曾、范仲淹、鄭居中、蔡卞、陳康伯八人。若李昉、王旦,謚法通紀亦曰謚文正者,非也。二公原謚文貞,后避諱,世遂呼為文正耳。”今考《宋史》呂蒙正、王欽若本傳,則謚文穆。
第二十五避諱改前代官名例
或改前人官名,或以后代官名加諸前人,皆非史實也。
《后漢書劉焉傳》:“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書曰理頭。”《魏志》本作治頭,章懷避唐諱改。
《北史牛弘傳》:“晉秘書監荀勖。”本名中書監,避隋諱改。
《北史李德林傳》:“假黃鉞都督內外諸軍事。”是時隋未受禪,不當避中字。下文云:“授丞相府從事內郎。”皆史家追改。
《北史程駿傳》:“祖父肇,呂光人部尚書。”人部本是民部,避唐諱改。
《南史褚賁傳》:“左戶尚書。”《南齊書》本作左民,作戶者避唐諱。
《舊唐書韋挺傳》:“以人部侍郎崔仁師為副使。”唐初民部為六部之一,高宗即位,始避太宗諱,改為戶部。此人部亦史臣追書。《段平仲傳》云:“隋人部尚書段達六代孫。”隋不名人部也。
《宋史宰輔表》一:“太平興國四年正月,石熙載自樞密直學士遷簽書樞密院事。”簽書本作簽署。張齊賢、王河、楊守一、張遜、馮拯、陳堯叟、韓崇訓、馬知節、曹瑋、王德用諸人,皆除簽署,或同簽署,史家避英宗諱曙,追改為書。
宋天圣四年《蕭山縣夢筆橋記》,記文為太常寺奉禮郎、簽署蘇州觀察判官廳公事葉清臣撰。《宋史》本傳作簽書,避諱追改。
宋皇祐二年《重修北岳廟記》,韓琦題銜“充定州路都部署兼安撫使”,《宋史職官志》乃作“定州兼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部署改為總管,系從后追改。
《宋史孫洙傳》:“尋干當三班院。”《王師約傳》:“同管當三班院。”《曾孝蘊傳》:“管干發運司糶糴事。”以干代勾,以管代勾,皆南渡后避高宗嫌名追改。當時稱管勾、勾當,不稱管干、干當也。
宋政和三年《御制八行八刑條碑》稱管勾,而《文獻通考》五二稱主管,亦后來追改。
第二十六避諱改前代地名例
避諱改地名,系一朝掌故;避諱改前代地名,則失史實矣,因當時并無此地名也。
《漢書》廿八《地理志》:“東郡:須昌,壽張。”壽張前漢本名壽良,光武避趙王良諱,始改良為張。此云壽張,班氏追改。
《晉書》十四《地理志》:“陽平郡清泉縣。”本清淵,避唐諱追改。又:“僑立河東郡,統大戚八縣。”大戚即廣戚,史避隋煬帝諱追改,晉時不名大戚也。
《晉書劉敬宣傳》:“軍次黃獸。”《宋書》:“達遂寧郡之黃虎。”此作黃獸,避唐諱追改,當時不名黃獸也。《南史》又作黃武。
《梁書何點傳》:“隱居吳郡獸丘山。”獸邱即虎丘,史避諱改,梁時無獸丘之名也。
《隋書》廿九《地理志》:“敦煌郡常樂縣。”注:“后魏置常樂郡,后周并涼興、大至、冥安、閏泉,合為涼興縣。”大至即廣至,避隋煬帝諱追改;閏泉即淵泉,避唐諱追改,周時不名大至、閏泉也。
《隋書》卅一《地理志》:“宣城郡綏安縣。”注:“梁末立大梁郡,又改為陳留,平陳,郡廢,省大德、故鄣、安吉、原鄉,四縣入焉。”按《陳書高祖紀》:“永定二年,以廣梁郡為陳留郡。”即此大梁也。又《陳詳傳》:“割故鄣、廣德置廣梁郡。”蓋在梁敬帝之世,故云梁末。志改廣梁為大梁,蓋避隋煬帝名追改,梁時不名大梁也。大德即廣德,亦避隋諱追改。
《北史張湛傳》:“敦煌深泉人也。”深泉即淵泉,避唐諱追改,唐以前不名深泉也。
《舊唐書代宗紀》:“大歷五年,貶禮部尚書裴士淹為處州刺史。”按德宗即位始避嫌名,改括州為處州,此在代宗朝,應為括州,史臣追改也。
《舊唐書》卅九《地理志》:“臨清,漢清泉縣。”清泉,漢本名清淵,唐人避諱追改。
《新五代史吳越世家》:“石鑒鎮將董昌。”《新唐書》四二《地理志》作石鏡,此避宋諱追改。
《宋史張鑒傳》:“建議割瑞州清江。”瑞州當作筠州,南渡后避理宗嫌名,始改筠為瑞,此時無瑞州之名也。
第二十七避諱改前代書名例
晉簡文鄭太后諱阿春,故《晉書后妃傳》數引《春秋》,均改為《陽秋》。孫盛、檀道鸞等著書,亦名《陽秋》。
隋牛弘《請開獻書之路表》,引荀勖《中經簿》、改為《內經》,曹憲注《廣雅》,改為《博雅》,均避隋諱。唐人注《史》《漢》,引《世本》改為《系本》,避唐諱。
《隋書經籍志》,《白虎通》六卷,《禮儀志》引作《白武通》。《經籍志》亦本作武,后來校書者改。
又《詩神泉》一卷,后漢趙曄撰。本名神淵,唐人避諱改。
又《宋征士宗景集》十六卷。宗景即宗炳,避諱改為景。
《舊唐書經籍志》,《帝王代記》十卷,皇甫謐撰。代本世字,避諱改。郭頒《魏晉代語》、何集《續帝王代記》、《虞茂代集》、《鄭代翼集》,皆以代為世。
又《四人月令》一卷,崔寔撰,此與賈思勰《齊人要術》,皆避諱,改民為人。《新書》則賈思勰書稱齊民,李淳風續書稱齊人。
又《江智泉集》十卷,本名智淵,《丘泉之集》六卷,本名淵之,避諱改。
《宋史藝文志》小學類,遼僧行均《龍龕手鑒》四卷,本名《龍龕手鏡》,宋人避廟諱嫌字,改鏡為鑒。
又兵書類,陶弘景《真人水照》十三卷,《唐志》本作水鏡,亦宋人避諱追改。
邵瑞彭曰:《北山錄》注解隨函卷上,引牟子《理惑論》作《治惑論》,可知理字是唐人避諱改,原書當作治惑也。《崇文總目》,李文博撰《理道集》十卷,《隋書李文博傳》本作治道,《宋志》亦作治道。
第二十八避諱改前朝年號例
《舊唐書經籍志》編年類,有《崇安記》二卷,周祇撰,又十卷,王韶之撰。崇安本隆安,晉安帝年號也,避唐玄宗諱,改隆為崇。
《新唐書藝文志》起居注類,有《晉崇寧起居注》十卷,《舊志》亦作崇寧,晉時無此年號。錢竹汀先生謂:“崇寧當為崇安,即隆安也。唐人避玄宗諱,往往改隆為崇。【唐肅宗時惡安祿山,又或改安為寧。】以《晉史》考之,隆安紀元,正在太元之后,元興之前,此卷又有《晉崇安元興大享副詔》八卷,足明崇寧當為崇安矣。上文有《晉隆和興寧起居注》五卷,仍書隆字,則史駁文也。”【乃和案:此條見《廿二史考異唐書五》】
《舊唐書》三十《音樂志》:“明慶中,皇后親蠶。”明慶即顯慶,唐人避中宗諱,易顯為明。《舊史》俱改從本號,惟此志及《職官、刑法志》,三見明慶字。《柳奭傳》亦有“明慶三年”之文。
《舊唐書太宗諸子曹王明傳》:“永崇中,坐與庶人賢通謀,降封零陵王。”永崇即永隆,史臣避玄宗諱追改。
《新唐書兵志》:“玄宗以萬騎平韋氏,改為左右龍武軍,皆用唐元功臣子弟。”唐元即唐隆,溫王年號也,史避玄宗諱改。《崔日用傳》云:“唐元之際,日用實贊大謀。”亦唐隆改。
宋人書貞觀年號為真觀,或為正觀,書貞元為正元,避仁宗嫌名改。
遼天慶二年《釋迦定光二佛的身舍利塔記》,敘重熙十五年鑄鐵塔事,以重熙為重和。《老學庵筆記》一云:“政和末議改元,王黼擬用重和,既下詔矣,范致虛間白上曰:‘此契丹號也。’故未幾復改宣和。然契丹年名,實曰重熙,后避天祚嫌名,追謂重熙曰重和。”乃知改熙為和,實以避諱故。
亦有改前朝年號以故犯其諱者,元泰定五年《贈寧海州知州王慶墓表》文云:“父生于擴慶庚申,妣生于擴慶丙辰。”丙辰,宋慶元二年,庚申,慶元六年。元時江浙行省有慶元路,未嘗更名,何獨于宋之年號而更之?此蓋直斥宋寧宗名,而配以年號上一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