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工著述,《四庫全書》著錄五種,存目三種。其《書影》一種,《四庫提要》恒引之,稱其記述典贍,足為文獻之征。乾隆五十二年,覆勘《四庫全書》,詳校官祝堃因亮工所著《讀畫錄》有“人皆漢魏上,花亦義熙馀”之句,特行簽出,認為違礙。于是亮工著述之已著錄及存目者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之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所改字數與原本同,則行款仍舊;倘增刪過甚,而不挨篇改刻,則行款即有密有疏。此通行廣州小字本《提要》所以時與殿本異也。試舉關于錢謙益者一條為例。
《四庫提要》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殿本以至廣州小字本皆同。惟廣州本別集類二十四第二十四葉,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字或十九字,何也。則以祝允明《懷星堂集》提要自“《藝苑巵言》以乞兒唱蓮花落詆之”之下,原本有錢謙益一段,云:
錢謙益《列朝詩集》乃謂其晚益自放,不計工拙,興寄爛漫,時復斐然,所錄桃花塢歌之類,殆于釘鉸打油。朱彝尊《明詩綜》凡例,謂謙益無是非之心,是亦一端乎。
凡六十一字,今本刪之也。顧何以知原本有此六十一字,民國十年秋,余得四庫館精繕《提要》底本六十冊,不全,中有紀昀涂改筆跡,所改多與今本同,而凡遇周亮工名,必行涂去,審為乾隆五十二年以后刪改之底本。其《懷星堂集》提要即有此被刪錢謙益之一段,蓋《四庫總目提要》自乾隆四十七年初次告成,即付武英殿刊刻。至乾隆五十二年,因著錄書中仍有違礙之詞,乃將提要抽改。今殿本《提要》,率乾隆五十七年《四庫書》全體告竣后,挨篇改刻,故無行款疏密之殊。惟廣州小字本由湖州沈氏本覆刻,湖州本由文瀾閣所藏初印殿本縮刻,后經挖改,行款不一,極易考見,然不能知所改內容。今特將原本周亮工各條錄出,以抉其隱,或亦譚《四庫》掌故者所樂聞也。
丹鉛余錄 明楊慎撰 雜家類三 第二葉前
今本:計其平生所敘錄,不下二百余種。
原本:周亮工嘗刊其書目,凡二百余種。
所謂今本,指通行廣州小字本,湖州本俗稱揚州本同。所謂原本,指四庫館底本,即乾隆五十二年以前未改本。
此條文津閣書提要作“其生平所著之書目凡二百余種”,文溯閣書則作“流傳甚夥,世行書目凡二百余種”,皆避周亮工之名也。
又 同葉后
今本:書帕之本,校讎草率,訛字如林。
原本:周亮工《書影》稱其訛字如落葉。
此條文津本作“或者稱其訛字如落葉”,文溯本則作“鋟板失于校讎,其訛字如落葉”。
疑耀 明李贄撰 雜家類三 第七葉后
今本:相傳坊間所刻贄四書。
原本:周亮工《書影》稱贄四書。
此條文溯本作“贄書多出依托,如四書”云云。文津本則刪去周亮工以下三十字。
封氏聞見記 唐封演撰 雜家類四 第六葉前
今本:后人不察,有稱云云。
原本:周亮工《書影》稱云云。
以上各條,今本所改字數與原本同,故不見改板痕跡。惟此條殿本及文津、文溯本皆漏改,足窺原本一斑。
說郛 明陶宗儀編 雜家類七 第二一葉后
今本:因樹屋《書影》稱。
原本:周亮工《書影》稱。
此條只改周亮工三字,以書影二字不甚刺目也。惟殿本則刪去周亮工以下三十字,文津本刪去尤多,文溯本則改為“或謂曾見秦淮”六字。
雞肋 宋趙崇絢撰 類書類一 第四二葉后
今本:方中德之《古事比》,其體例實源于此。
原本:周亮工之同書,其體例實源于此。
此條今本多一字,故字數特密。惟殿本無“之”字,而有挖改之痕,文津本則改為“朱謀祎之《駢雅》”,文溯本則改為“陳元龍之《鏡原》”,皆為避周亮工名也。
空同集 明李夢陽撰 別集類二四 第二六葉后
今本:因樹屋《書影》載。
原本:周亮工《書影》載。
殿本刪此六字,文溯本則改作“朱彝尊《詩綜》載”,文津本漏改,亦未刪。
妙遠堂集 明馬之駿撰 別集類存目七 第二葉前
今本:萬歷季年,文體漸變,竟陵鐘惺、譚元春,倡尖新幽冷之派,以《詩歸》一編易天下之耳目。之駿于鐘惺為同年,亦與王穉登之子留造作新聲,務以鮮警秀異相倡和,均別派也。鐘譚之名最盛,后來受垢亦至深,之駿與留名不甚盛,故所作亦如花香草媚,不久而自萎,談藝者遂不復抨擊,此集蓋偶爾得存耳。(殿本無第二鐘字及而字)
原本:周亮工《書影》引張箓居之言曰:新野馬仲良同鐘伯敬起家庚戌進士,自造新聲,偕吳門王留亦房唱和。其詩抉鏤性靈,鮮警秀異,足以移易一世。王馬之名,宜與鐘譚并,乃世惟口鐘譚,不及二子,則為仲良者,不幸而詩不播于天下為風氣所歸,抑幸而不列變中得免世詆訶耶。觀亮工所記,即之駿之詩可知矣。
此條百二十字,今本所改少三字,行款不異,蓋末行一字可作一行,惟殿本少五字,故少一行。
青溪遺集 清程正揆撰 別集類存目八 第五葉前
今本:又有題正揆畫詩。
原本:又有為周亮工題正揆畫詩。
此條雖刪四字,然今本此三葉行數特密,每半葉十行,蓋他條另有添改也。
貽清堂集 清張習孔撰 別集類存目八 第五三葉前
今本:施閏章序其詩。
原本:施閏章序其詩,而周亮工敘其文。
此條刪去一句七字,適在末行,故行數不異。惟殿本則并刪施閏章句,減少一行。
陋軒詩 清吳嘉紀撰 別集類存目九 第三一葉后
今本:其詩頗為王士禎所稱,后刊板散佚。
原本:周亮工為之刊板,王士禎亦亟稱之。
此條殿本所改同。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明張溥編 總集類四 第五一葉后
今本:明之末年,中原云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陳子龍倡幾社,承王世貞等之說而滌其濫。溥與張采倡復社,聲氣蔓衍,幾遍天下。然不甚爭學派,亦不甚爭文柄,故著作皆不甚多。溥所撰述,惟刪定《名臣奏議》及此編為巨帙。《名臣奏議》去取未能盡允,此篇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溥之遺書,固應以此為最矣。
原本:周亮工《書影》曰,西蜀楊升庵太史著書至二百余種,豫章朱郁儀中尉著書至一百十二種,當時曾未聞有茂陵之求。張天如雖一時名流,然無多撰著,當時至見之章奏,求其遺書,人有幸有不幸如此云云。其于溥頗致不滿。今案溥所論著,率不出當時坊刻之習,誠可付之無譏。若此一篇,則原原本本,足資檢核,實遠勝其他作,雖使肩隨于二人,固亦無不可矣。
此條百三十九字,今本與原本字數適同,可見其有意遷就行款。惟文津本此條漏改,尚留原本遺跡,文溯本則自周亮工以下,悉數刪除。
唐詩解 明唐汝詢撰 總集類存目三 第四十葉前
今本:《書影》曰。
原本:周亮工《書影》曰。
此條刪去三字,故今本此二行字數特疏,惟殿本則六字全刪去。
三蘇談 清高阜撰 總集類存目四 第五葉前
今本:祥符人。
原本:祥符人,與周亮工友善,此書以烏絲欄繕寫,板心有賴古堂字,猶亮工家舊鈔本也。
此條刪去二十九字,然不見改板痕跡,蓋前后條各添一字,一字遂占一行。
全閩詩話 清鄭方坤編 詩文評類二 第二十葉后
今本:尚以其全作七言律體,辨其出于依托。
原本:尚引周亮工《書影》之說,辨其出于依托。
此條殿本文津本同,惟文溯本則作“為《三山志》所載者,亦能辨其出于依托”。
右關于周亮工者凡十五條。
祝氏事偶 明祝彥撰 類書類存目二 第九葉后
今本:大致與后來方中德《古事比》約略相似,而不及其精密,每條后云云。
原本:后來李清之《諸史同異》,周亮工之同書,其體實權輿于此。然彥采摘疏略,既不能及李周二書之精密,而每條后云云。
此條今本少十九字,不見改板痕跡。惟殿本作“大致與同時陳禹謨之《駢志》約略相似,而不能及陳書之精密”云。
右關于周亮工與李清者一條。
李清著述,《四庫》始亦著錄,與周亮工同。乾隆五十二年覆勘庫書,先發見清所著《諸史同異》,以順治與崇禎相比,認為悖謬,遂將清所著各書撤出。惟提要稱引李清之處不如周亮工之多。此外曾見一條,亦被刪汰,附錄如后。
懿行編 清李瀅撰 雜家類存目十 第一葉后
今本:揚州興化人。
原本:揚州興化人,李清之從弟也。
今本刪去李清之從弟也一句,故后三行字數特疏。
右關于李清者一條。
凡此所列舉,雖與殿本閣本時有不同,然刪除周亮工李清諸人名字則一,非睹原本,孰知其所刪者為何。惜余所見僅得半部,未能全校。然因此《提要》行款疏密之疑問,略得解答,何快如之。原本尚有周亮工等著述提要多篇,今本悉已扣除,茲選錄二篇,亦前此未經發表者也。
賴古堂藏書 (無卷數 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亮工編,其子在都續成之。亮工有《閩小紀》,已著錄。是書凡十種,一曰《吉祥相》,周坦然撰。二曰《釋冰書》,孫汧如撰。三曰《皺水軒詞筌》,賀裳撰。四曰《六研齋二筆》,李日華撰。五曰《陳子旅書》,陳璜撰。六曰《客座贅語》,顧起元撰。七曰《強聒錄》,彭堯諭撰。八曰《人譜》,劉宗周撰。九曰《三十五忠詩》,孫承宗撰。十曰《漁談》,郭欽華撰。在都凡例稱亮工嘗欲刻藏書百種未就,在都因先鐫為此集,余當次第續全。蓋一時雜采而成,茍盈卷帙,故絕無所持擇云。
右在雜家類存目十一《竹裕園筆語》后。
賴古堂詩集四卷 (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亮工撰。亮工有《閩小紀》,已著錄。亮工所著《書影》,載論詩諸條,皆極排七子,其《賴古堂印譜》,并有一私印曰不讀王李鐘譚之詩。故其詩多刻意為新語,而所作終不逮其所論,去王李誠遠,去鐘譚咫尺間耳。王士禎所稱亮工詩,“花開今十日,酒冷古重陽”之句,今載此集中。然是亮工述其友之作,非亮工詩,蓋士禎誤記也。
右在別集類存目八《古處堂集》后。
《閩小紀》等提要,民國二十年滬上曾有《四庫抽毀書提要稿》印行,故不復錄。惟抽毀對全毀言,謂書中有一葉或數葉應抽出毀板也。若周亮工、李清之書,除《諸史同異》有旨銷毀外,其他雖經奏毀,實只撤出或扣除,撤出對著錄言,扣除對存目言。今故宮此類書繕本既殘留多種,可為未毀之證,故此等提要,應名“四庫撤出書提要”,或“四庫扣除書提要”,較為得實。附識于此,以諗高明。民國二十五年九月,新會陳垣。
* * *
[1] 本篇發表于故宮博物院《文獻論叢》(1936年10月)。今據原稿及作者編輯之《紀(昀)改定本提要》資料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