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書當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謂避諱。避諱為中國特有之風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歷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亂古文書,然反而利用之,則可以解釋古文書之疑滯,辨別古文書之真偽及時代,識者便焉。蓋諱字各朝不同,不啻為時代之標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是與歐洲古代之紋章相類,偶有同者,亦可以法識之。研究避諱而能應用之于校勘學及考古學者,謂之避諱學。避諱學亦史學中一輔助科學也。
宋時避諱之風最盛,故宋人言避諱者亦特多。洪邁《容齋隨筆》、王楙《野客叢書》、王觀國《學林》、周密《齊東野語》,皆有關于歷朝避諱之記載。清朝史學家如顧氏《日知錄》、錢氏《養新錄》、趙氏《陔馀叢考》、王氏《十七史商榷》、王氏《金石萃編》等,對于避諱,亦皆有特別著錄之條。錢氏《廿二史考異》中,以避諱解釋疑難者尤多,徒因散在諸書,未能為有系統之整理。嘉慶間,海寧周廣業曾費三十年之歲月,為避諱史料之搜集,著《經史避名匯考》四十六卷,可謂集避諱史料之大成矣。然其書迄未刊行,僅《蓬廬文鈔》存其敘例,至為可惜。今肆上所通行專言避諱者,有陸費墀《帝王廟謚年諱譜》一卷,刊歷代帝王年表末,黃本驥《避諱錄》五卷、周榘《廿二史諱略》一卷,分刊《三長物齋》及《嘯園叢書》中。此三書同出一源,謬誤頗多,不足為典要。如開篇即謂“漢文帝名恒,改恒農曰弘農;漢和帝名肇,兼避兆、照 ”之類。人云亦云,并未深考。其所引證,又皆不注出典,與俗陋類書無異。其所記錄,又只敷陳歷代帝王名諱,未能應用之于校勘學及考古學上發人深思,所以有改作之必要也。
茲編所論,以史為主,體裁略仿俞氏《古書疑義舉例》,故名曰《史諱舉例》。為例八十有二,為卷八:第一避諱所用之方法;第二避諱之種類;第三避諱改史實;第四因避諱而生之訛異;第五避諱學應注意之事項;第六不講避諱學之貽誤;第七避諱學之利用;第八歷朝諱例,凡八萬余言。意欲為避諱史作一總結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門路一鑰匙也。糾謬拾遺,以俟君子。一九二八年二月十六日,錢竹汀先生誕生二百周年紀念日,新會陳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