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始建于金,始修于元,歷明迄清,凡五百年。修建者凡十次,大抵與河患有關,與本教之興衰亦有關。今試臚列其修建年代:
金世宗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興元年,始建寺。一修于元至元十六年,寺門顏曰“古剎**寺”。次修于永樂十九年周定王。周定王者,成祖母弟 ,洪武中就藩開封,雅好醫術,撰《救荒本草》八卷,《普濟方》四百二十六卷。永樂十九年,有告 反者,召至京,示以所告狀, 頓首謝死罪。帝憐之,不復問。 歸國,即獻還三護衛。傳令教人醫士俺誠賜香重修本教寺,寺中遂奉大明皇帝萬歲牌。不知俺誠何以有德于 也,然誠固醫士,必與于《普濟方》編纂之任,可斷言者。三修于正統十年。四修于天順五年河水淹沒之后。五修于成化間,始增建藏經殿。六修于弘治二年,即立弘治碑之年。七修于正德七年,八修于康熙二年,均有碑。九修于康熙十八年,教士某曾在寺中搜得殘碑一,碑額題曰《祠堂述古碑記》,碑起處“**寺趙氏重建”云云,碑末行“康熙十八年”云云,尚可辨,參以扁聯,是年應修寺一次。十修于康熙二十七年,是年有新題楹聯甚多。
康熙四十一年,羅馬教士郭氏至開封,有所記載,曰:開封有猶太教寺一,為豫省大府奉詔所修。教眾凡二三千人,群呼為挑筋**。每安息日則誦經禮拜于寺中,其人仍守割禮,并守逾越、搆廬等節。寺中央供萬歲牌,兩旁有希伯來文,其左書曰“以色列族聽之哉,爾之上帝耶和華惟一而已”,其右書曰“爾之上帝耶和華,乃諸神之主,萬王之王,巨能可畏,不偏視人,不受私獻”。其文蓋出于《申命記》。萬歲牌之前有高椅,曰摩西椅,上敷繡縟,為掌教說教時安置教經之用。寺中藏有《摩西五經》及先知馬拉基撒加利亞之書。
康熙六十年杜教士有手繪之《開封一賜樂業寺圖》二幀:一為寺之全形,一為寺后殿之內部,大可助吾人之考究。吾人讀《康熙二年碑陰題名》,見有所謂教祖殿、圣祖殿、尊經龕、北經堂、南經堂、焚修住宅等,皆莫知其方向及位置所在,得杜氏之圖,正如讀《儀禮》者之有釋宮有圖,求諸文辭而不得,則可以按圖而索也。據圖,全寺深約四百尺,廣約百五十尺,東向。四周大圍墻。進東街柵門,則見有大牌坊,坊有敬天祝國扁,是為大門。大門左右有花墻。大門內有甬道至二門。二門內為大院,中亦有牌坊,左右有碑亭。亭庋弘治、正德碑。兩旁有橫門,門通焚修住室。碑亭后有石獅銅爐之屬,是為前殿。殿前月臺石欄極壯觀。殿旁兩廂南北向者為誦經堂,亦名講堂。北講堂之西為廚房。殿左右東向者為教祖、圣祖殿。殿后有行廊通后殿。殿深六十尺,兩壁皆窗,前有燭臺供桌,旁有盥手盤。中有壇,壇置高椅。椅后為萬歲龍樓。樓后最深處為尊經龕,龕藏新纂而最古之《摩西五經》一部,龕前有幔,極麗。兩楹有經櫥,櫥置續修之《摩西五經》十二部。壁左右有金字希伯來文,書摩西十誡。殿頂有通天之牖。
凡此皆康熙季年之景況。乾隆四年《祥符志》,載舊《縣城圖》,東岳廟之西有**寺。所謂舊圖者,順治十八年《祥符志》之圖,其時一賜樂業寺新修,故圖著之。元初建寺在土市字街東南,《東京夢華錄》“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是也。咸豐間更名挑筋教胡同。近警廳以其名不雅馴,又已改為前教經胡同及北教經胡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