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早已不能以原來的形式在舞臺上演。雜劇的舞臺生命,約開始衰落于明代初年,而絕跡于明代中葉傳奇代之興起以后。四五百年來沒有人看見它是怎樣演出的,也沒有較系統、較明確的記載;因之,我們對于它的排場和演出的詳細情況,就不免有些隔膜。現在只可能從文獻資料和實物方面,探索出一個大概輪廓。
一、劇場、舞臺
宋代首都的娛樂游戲場所總名稱叫做“瓦子”;其中有一部分供演戲用的劇場叫做“勾欄”;勾欄內有戲臺,就是演出的舞臺。近年在晉、陜、豫交界地區發現的宋、遼、金、元時代的戲臺遺址,不下十來處之多。其中最早的名為“舞亭”,是個建筑在露臺上面的亭子,可供四周觀眾觀看。后來,又有“舞廳”、“武殿”、“樂樓”、“戲臺”等名稱,說明隨著戲臺建筑形式的發展變化,名稱亦逐漸不同。據山西侯馬金代董姓墓中磨磚雕刻、仿木建筑的戲臺模型,和山西萬榮四望鄉后土廟元代建筑的舞臺遺址,其形式都與近代舊式磚木結構的戲臺大致相仿佛。戲臺分前后兩部分,前臺是演出和樂隊伴奏的地方;后臺叫做“戲房”,是演員化裝和休息的地方。前臺通向后臺的上場和下場的門,叫做“鬼門道”或“古門”。劇場內除了舞臺,還有觀眾的看席。劇場多是露天式的,規模相當大,最大的可容千人以上。這是比較固定的劇場的情況。另有沖州闖府的流動劇團,不一定在這種固定劇場演出,到一個地方,只要選擇寬敞熱鬧、易于聚集觀眾的處所,圈定范圍,搭起臨時的簡陋戲棚,就可以演唱起來。近代鄉村里演戲,還大致保存了這種方式。
二、場面
演出前一天,貼出花花綠綠的“招子”(即廣告、海報),寫上主要演員的名字和“做場”(演出)的地點,以招徠觀眾。有時也貼出劇目,供觀眾選擇、“點戲”。
戲臺上面掛著布制橫額,寫明劇團名稱和主要演員的名字。還懸掛巨幅繡花的故事畫的帷幕,作為舞臺的背景。另外,還掛有旗牌、帳額、神 (zhēng)、靠背等物,都是在演出之前擺好的。現代劇團叫做“擺臺”的這種習慣,元雜劇時代早已有了。
三、砌末
舞臺上為了表演而使用的物件,元雜劇里叫做“砌末”,就是現在沿用日本戲劇術語所謂的“道具”。砌末的范圍頗為廣泛,視劇情而定,多指與劇情有關的特殊的小件頭東西而言。例如《梧桐雨》劇中的砌末,指的是“金釵”、“鈿盒”,《張生煮海》劇,指的是“銀鍋”、“金錢”和“鐵杓”;《介子推》劇,指“短劍”、“白練”、“藥酒”;《秋胡戲妻》劇,指“黃金”;《殺狗勸夫》劇,指“死狗”;《生金閣》劇,指“生金閣兒”;等等。其他像劇中常用的刀、劍、笏、扇等常用物件,當時都不算在砌末之內。這些小件頭道具,不是人們日常使用的真正物品,而是經過藝術加工、戲劇化了的東西。說明這時期戲劇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
此外,元雜劇中表演用的馬、船、車等大型物件,是采用實物模擬的方式呢(如京劇里用兩面畫著車輪的旗子當作車子等),還是完全用手式虛擬呢(如京劇用雙手比劃作開門、關門之狀等)?據現有資料,還不能十分肯定。例如:有的元雜劇里就有“籠馬上了”、“力士交末上馬了”(《貶夜郎》)、“竹馬兒調陣子上”(《追韓信》)、“引屬官踏馬上”(《虎頭牌》)、“正末扮漁夫披蓑衣搖船上開”(《竹葉舟》)等記載,似乎是用實物模擬,而不完全是虛擬。現在京劇里拿著馬鞭象征騎馬,大概就是由實物模擬進一步衍變而來的。
四、樂隊
由三五人組成的樂隊,位置于前臺的里面部分、靠近上場門的地方。樂師多半是立著伴奏(后期加入了弦樂器,彈奏的人當然是坐著)。
伴奏用的樂器,有打擊樂器的鑼、鼓和板拍,有管樂器的笛子,和后期加入的琵琶之類的弦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