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十三章 明代戲劇理論著作簡介》元明雜劇 顧學頡作品集

元雜劇自產生到發展,大約經過了一百年的時間,作家人才輩出,作品蔚然大觀,已如前文所述。到了元末明初,便有人進行總結性的論述,例如燕南芝庵《唱論》,對于歌曲唱法,作了簡要說明。又如鐘嗣成的《錄鬼簿》(后又經明人作《續編》),記錄了元代戲曲家的生平事跡和作品目錄,包括作家一百五十余人,作品名目四百余種,是我們研究金、元戲曲的第一手材料。夏庭芝的《青樓集》,記述了元代一百一十多個**(大多數是戲曲和曲藝演員)和三十多個男演員以及戲劇、散曲作家五十余人的事跡,也是有關戲曲史的寶貴資料。但這類著作較少,因此,本節扼要地介紹一下明代人撰述的戲曲理論著作。

資料豐富,對后來影響較大的,當首推明初人朱權著的《太和正音譜》。此書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即:戲曲理論和史料,戲曲曲譜。前一部分中,包括古典戲曲的體制、流派、制曲方法,雜劇的分科,腳色的源流等,對于古典戲曲理論和研究方面,對于元代和明初戲劇的評論和作品目錄,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有關戲曲聲樂的理論,歌唱方法,宮調性質,歌曲源流等,則補充了元人燕南芝庵《唱論》的原著,增入了新的材料。后一部分的曲譜,是根據北曲(包括諸宮調、雜劇、散套)的黃鐘、正宮、仙呂、中呂、南呂等五宮,及大石調、小石調、雙調、越調、商調、商角調、般涉調等七調共十二宮調的分類(北雜劇僅用五宮四調),列舉出每一宮調里的每一支曲牌的格式,詳細注明每一字的平仄四聲,并標明正字和襯字;還選錄了元、明人的雜劇、散套或諸宮調為例,共收三百三十五支曲牌。是專門為填制北曲雜劇和散套提供的規范,也是現存最古的北曲曲譜。后來明、清人編的各種北曲曲譜,都是根據《太和正音譜》增訂而成的。

此書對于金人董解元以下、元代和明初的三百多位劇作家的評論,著眼點是以文辭分高下,而不以本色當行判優劣,所以在《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一項中,把馬致遠列為元雜劇家之首,評云:“其詞典雅清麗,可與《靈光》、《景福》而相頡頏,有振鬣(liè)長鳴、萬馬皆瘖之意。又若神鳳飛鳴于九霄,豈可與凡鳥共語哉?宜列群英之上。”(明萬歷時臧懋循編選《元曲選》一百種,把馬致遠的《漢宮秋》列為第一,可能就是受了《太和正音譜》的影響。)與馬致遠相較,《太和正音譜》把關漢卿列在第十位,而且有些勉強,評云:“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僅僅由于關漢卿是首創雜劇體制的人,才不得不列入前十名。由此書作者對馬和關的排列次序和評語,就可以看出他對于雜劇評論的旨意所在了。明中葉以后,戲曲家分為兩派,注重文辭的一派,很可能是受了朱權的影響。

李開先所撰《詞謔》,記敘了雜劇、散曲和戲曲作法、唱法以及一些諷刺、滑稽故事。全書分四個部分:一、詞謔,記載了三十余條有關戲曲、歌唱的趣聞軼事。二、詞套,評選了元人雜劇、散曲數十套,是本書的主要部分,有些可供版本校勘之用。三、詞樂,記敘了當時一些著名演員和彈唱家的故事。四、詞尾,較詳細地討論了戲曲曲尾的作法問題,并舉出前人作品為例。因為作者留心于戲曲和民間歌曲的搜集和研究,所以《詞謔》中的某些說法,尚有可供參考之處。

徐渭所著《南詞敘錄》,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研究南戲的專著,包括南戲的起源,發展情況,風格特色,聲律,以及對作家和作品的評論;對于戲中常用的術語、腳色、方言等,也作了簡要的考釋。最后附載南戲目錄:“宋元舊篇”六十五本,“本朝”四十八本。全書篇幅雖不多,但對于研究宋元南戲和明代傳奇有寶貴的價值,對于研究元明雜劇和宋元以來的話本,也具有參考價值。例如所附的南戲目錄,其中和雜劇的名稱相同或相近的就不少。宋南戲和元雜劇,是在不同的社會條件和地理環境中產生的兩種體制不同的戲劇。后來,是怎樣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促成一種新的變化的,頗值得研討;而《南詞敘錄》則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正是這個原因,本書談的雖限于雜劇,但仍然不能不附帶提到這本專談南戲的著作。

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載有作者論戲曲的說法,后來各家自王世貞以下,多受何氏的影響。

何氏愛戲曲,對音律有精深的研究。當時南方盛行南曲,很少人懂北曲。南京著名的老曲師頓仁,正德年間曾到過北京,在教坊中學得北曲五十余套,沒有人重視,何良俊獨加欣賞,請頓仁到家中擔任教師,《曲論》里有一段記載此事:“余家小鬟記五十余曲,而散套不過四五段,其余皆金、元人雜劇詞也,南京教坊人所不能知。老頓言:‘頓仁在正德爺爺時隨駕至北京,在教坊中學得,懷之五十年。供筵所唱,皆是時曲,此等辭并無人問及。不意垂死,遇一知音!’……”從這段記載,可知嘉靖時北曲雜劇在南方幾乎已經成為絕響了。

何氏論曲,以情辭為重,他說:“大抵情辭易工。蓋人生于情,所謂‘愚夫愚婦可以與知者’。觀十五國風,大半皆發于情,可以知矣。是以作者既易工,聞者亦易動聽。即《西廂記》與今所唱時曲,大率皆情詞也。”因之,他評論元雜劇四大家,以鄭德輝為第一,對王實甫也有好評。這些意見,代表了當時一部分戲劇評論家的看法,對后來頗有影響。

王驥德所著《曲律》四卷,論作曲各法,從宮調音韻以至科諢部色,條分目列,溯流探源,議論見解,頗稱精湛,是一部最早的系統的關于南北曲作法的著作。第一卷,論曲源、總論南北曲、論調名;第二卷,論宮調、平仄、陰陽、韻、閉口字、務頭、腔調、板眼、識字、讀書、家數、聲調、章法、句法、字法、襯字、對偶;第三卷,論用事、過搭、曲禁、散套、小令、詠物、俳諧、險韻、巧體、戲劇、引子、過曲、尾聲、賓白、科諢、落詩、部色、訛字、雜論;第四卷,雜論,論曲亨屯等。

其“雜論”下篇摘錄所見文淵閣藏本《樂府大全》(又名《樂府渾成》,全書已佚)中“娋聲譜”及“小品譜”字譜,共三段,與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張叔夏《詞源》所記旁譜相核,大同小異,為研究宋詞唱法,提供了另一條線索。

萬歷時人沈德符著有《萬歷野獲編》三十余卷,其中有關南、北曲和樂器、歌舞、小曲、小說的論述、考證共二十余條,后人輯錄出來,名為《顧曲雜言》,篇幅雖不多,但也是研究南北曲唱法、源流、評論等的重要參考資料。

此外,還有嘉靖時對昆腔有重要貢獻的魏良輔所著的《曲律》;稍后的徐復祚所著的《曲論》;凌濛初的《譚曲雜札》;張琦的《衡曲麈(zhǔ)譚》;沈寵綏的《弦索辨訛》和《度曲須知》;明末祁彪佳根據呂天成《曲品》加以擴充,專門著錄傳奇的《遠山堂曲品》,和專門著錄明人雜劇的《遠山堂劇品》等等,這里不一一介紹了。(在戲曲理論方面,明代是一個重要時期,為清代的戲曲理論開辟了道路。)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