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初兩年會影響人的一生,嬰兒有很大的心理潛能,我們對此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兒童非常敏感,一點點粗魯行為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認為,對兒童心理所具有的某種感知能力的典型形態進行說明,這樣有助于對兒童潛在能力觀點的闡述。我們將對兒童大腦進行類似于心理分析方式的分析。圖8中(詳見下一章),我用符號對兒童語言發展進行了描述,這有助于明確闡述我們的觀點。
黑三角代表名詞(事物的名字),黑圓圈代表動詞。其他各種詞匯所使用的代表符號如圖8所示。假設現在兒童在某一個年齡段能夠使用200~300個詞匯,這種圖示的方式能夠使我們具有更加直觀的感覺,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語言的發展過程。不管這種語言是英語、泰米爾語、古吉拉特語,還是意大利語或西班牙語,它們的各個部分都用相同的符號表示。
表的最左面是一些模糊的東西,表示嬰兒最初在說話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嘆詞等。再往后就是通過兩個聲音組成一個音節的階段,之后是三個聲音組成一個句子的階段。再往后,在表的右端,我們會看到各種詞匯的組合。它們包括兒童經常使用的一些名詞,之后是由兩個單詞組成的短語。這種短語有各種各樣的意思,每個短語有不同的解釋。此后不久就是詞匯量的激增期,這時兒童已經能夠使用各種各樣新的詞匯。我在表中也列出了心理學家所估計的大概數字。
在此之前,我們在表中看到了一組單詞,它們大部分由名詞組成,靠近這些名詞的其他部分的詞類無序地排列著。但在2歲過后不久的第二階段,是一個詞匯組合有序排列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兒童使用句子的爆發期。第一個爆發階段是詞匯的爆發階段,第二個爆發階段是思想的爆發階段。
但在這些爆發發生之前,肯定有一個準備階段。這一準備階段對于我們來說是無法用肉眼看到的,但我們也不必通過猜測、假設了解它的存在,因為我們能夠看到兒童為表達思想所做出的努力。由于成年人無法聽懂兒童所說的話,這一時期的兒童經常會表現出易怒的情況。我們在前面已經對此進行過討論,愛發脾氣成了這一時期兒童生活的一部分。兒童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后別人也無法聽懂他們時,他們肯定會發怒。我們知道聾人就非常愛與他人爭吵,這就是由于別人無法聽懂他們的語言造成的。兒童體內有很大的潛能等待發揮,一個正常的兒童肯定會找到發揮的渠道,但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這個時期對于兒童來說是困難的,因為他面臨的所有障礙都是由環境和他自身能力的限制造成的。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二個適應環境的困難時期。第一個困難時期出現在他剛剛出生之后,那時他要自己完成身體的正常運轉,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在**里由母親代做。這一過程對于兒童來說具有震撼力,如果不能在這一時期對他們進行適當的照顧和理解,他們就會出現心理創傷和成長衰退現象。有些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非常好,這恰恰是他們正常發展的基礎。這一情況有兩個不同的特征。語言學習是一個逐步走向獨立的艱難過程,當然同時也面臨著衰退的危險。
讀者也許還記得,這一創造時期還有另一個特征。那就是兒童的大腦在這一時期受到兩種不同的影響,這種影響所產生的心理作用會永久地留在兒童的大腦里。在口語的發音和語法上就有這兩種情況,這一時期的兒童在記住他們所要學的東西時也記住了一些障礙對他們的不良影響。這種創造性活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這兩方面的影響。這種不好的影響會產生難以估量的結果,因為對這些障礙的反應也像那些好的影響一樣同時被兒童吸收。因此,在這一階段性格的發展可能是正常的,但這種個性也可能不正常發展,并對以后的成長階段產生嚴重影響。
走路和說話的能力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直到兩歲半時,其發展速度開始減緩。在這種能力繼續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也由于同樣的原因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障礙。這與心理分析學說所說的“成年人的心理障礙通常可以在幼年時期找到**”有相同之處。
伴隨正常發展的困難屬于“壓抑”的范圍。“壓抑”一詞通常用于心理學,卻與精神分析學說有著特殊的關系。我們所說的“壓抑”是在嬰兒時期形成。雖然語言大部分使用于人類活動領域,但它可以為這一問題提供大量例證。當語言“爆發”期開始時,兒童必須要對語言進行使用。因為兒童隨后就將他們的思想用合乎語法形態的句子表現出來。現代教育理論非常重視自由表述,這將有助于語言機制盡快投入使用,也對個體的未來發展有好處。有很多孩子在達到特定年齡之后還沒有出現語言爆發期。例如,有些孩子在3歲或三歲半時還只能用一些低齡兒童所用的常用詞匯,但他的語言器官卻是正常的。我們稱之為“心理失語癥”,這完全是由其心理引起的,是一種心理病態。
同時,心理分析學(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還對其他種類的心理障礙進行了研究。這種遲鈍狀態會奇跡般地突然消失。孩子會突然開始說話,并且用詞準確恰當,語法也相當準確。很顯然,兒童的身體內部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只不過是在外在表現過程中受到一些阻礙而已。
在我們的學校里,有一些3~4歲的兒童從來沒有說過話。他們甚至連2歲兒童所說的那些“咿呀學語”式的話也沒說過。但由于我們給了他們充分的自由和環境激勵,他們會突然開始說話。這是為什么呢?他們的心理肯定受到了某種傷害或阻礙,以至于他們無法把已經學習好的語言表達出來。
許多成年人感覺說話非常困難,他們總是花費很大的力氣,似乎總想說些什么。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缺乏說話的勇氣;
2.缺乏安排句子的勇氣;
3.對使用句子感到困難;
4.語速較慢或說話斷續。
現在還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困難,它們是自卑心理的一種形式,不得不伴隨一生。
還有其他一些影響清晰表述的心理障礙,如口吃或發音不準等。這種障礙是在語言機制形成階段造成的,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語言學習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形態的衰退。
第一階段:詞匯形成機制的形成階段。
相關衰退情況:發音不準、口吃。
第二階段:句子形成機制的形成階段(表達思想)。
相關衰退情況:形成句子結構較慢。
這些衰退形式與兒童的感知有關,他對具有創造目的和提高自己能力目的的東西非常容易接受。對他們的創造性進行阻礙的結果就是,這種阻礙會一直伴隨他們今后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記住,兒童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
恰恰是我們經常妨礙兒童,成為兒童不正常的罪魁禍首。因此,我們對兒童的動作必須非常輕柔,可我們卻經常注意不到自己的動作過于粗魯。我們必須對此多加注意。教育兒童首先要教育自己,對教師進行培訓比學習某些教育理論更為有用,這種培訓包括個性的培訓等。兒童有各種各樣的感覺,但這種感覺在受到傷害時都是一樣的。兒童是多么容易受到傷害呀!他對成年人冷冷的表情非常敏感,“寶貝,記住媽咪告訴你的話!”習慣于把孩子交給保姆照料的父母,更應該對保姆的這種冷冷的、帶有命令式的語氣給予特別注意。上層社會的人尤其會受到它的影響。雖然他們會有很多精力,但他們說話時可能會膽怯、猶豫甚至口吃。
我自己就曾經對孩子非常嚴厲。我在我的另一本書《童年的秘密》里曾經舉過以下這個例子。一個孩子曾經把他的臟鞋放在他漂亮的絲質床單上,我則以一種堅決的態度把鞋拿走,隨后用力地把床單撣干凈,以此來表示那兒不是放鞋的地方。有2~3個月的時間,不論什么時候孩子看到鞋首先就會放到其他地方,然后就會用眼睛盯著床單或墊子。換句話說,他們不是以一種反叛的態度來回應我的作法。孩子不會說:“不要那樣對我,我愿意把鞋放在哪兒就放在哪兒。”然而,他們行為的不正常是對我錯誤做法的反應。兒童們的反應大多數都不是具有反叛性的。如果他們對這種事情發怒,結果可能會更好一點,因為兒童發怒表示他們具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今后的發展也可能會很正常。但如果他們以改變性格或以非正常的方式尋求保護來回應,他可能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成年人通常對此不加注意。他們認為,如果兒童不發脾氣,就表示什么事情都不用擔心。
成年人的另一種異常現象表現為毫無原因的恐懼。這些情況大多可以歸因于幼年時期的暴力事件。有些是因為動物,如貓、小雞等。有些是由于兒童曾被鎖在屋子里。無論是講道理還是說服,都不能緩解這些人的恐懼。這種情況醫學上稱為“恐懼癥”。一些類型的恐懼癥非常普遍,并有特別的說法,如“幽閉恐懼癥”(害怕被鎖在屋子里或獨處)。
在醫學上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例證。我提到這些主要就是想證明一下這一年齡兒童的心理類型,并且告訴大家,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對兒童產生影響,不僅會影響現在,而且會影響兒童的將來。
我們一定要通過觀察和發現來了解兒童的思想,應該像心理分析學者研究成年人的潛意識那樣研究兒童。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要聽懂兒語還很困難,無法明確知曉兒童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時我們需要對兒童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最起碼對剛剛發生的事要有所了解,然后再幫助兒童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我們和兒童之間要是有一個翻譯該多好啊!我一直在努力了解兒童所要表達的意思,自己來充當這個翻譯。但我驚異地發現,每當我努力理解他們的意思的時候,他們就會轉而求助于我,似乎我能夠向他們提供幫助。
與那些對他們進行愛撫的人相比,兒童對能夠理解他們語言的人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兒童把希望寄托在了這位翻譯身上,因為這位翻譯能夠幫助他們打開世界的大門。他們對翻譯的興趣超過對他們進行愛撫的人,這說明對兒童來講,幫助是比愛撫更好的禮物。
我有早起工作的習慣。一天早上,一個不到一歲半的男孩大清早就來到我的房間。我親切地問他是不是想吃什么東西,他回答說:“小蟲。”我感到很驚奇。發現我沒有理解他的意思,他又說了一個詞——“蛋”。我想,他不可能是想吃東西,那他到底想要什么呢?他接著說:“妮娜,蛋,小蟲。”我突然明白了(對兒童的話的理解該有多么重要),一天前,他的姐姐妮娜用水彩筆畫了一個蛋形的圈。他也想要那個水彩筆,他的姐姐不愿意就把他趕走了。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孩子的想法,他不是與他的姐姐作對,而是耐心地等待機會。我給了他一支水彩筆之后,他就高興起來了。但沒有我的幫助他就不能畫蛋形的圈,他卻開始畫波浪形的線。他姐姐用直線畫,他卻有更好的主意,用波浪線畫得像小蟲子一樣。這個孩子一直等到別人都睡覺了,而只有懂得他意思的人還沒有睡覺的時候,才向她來求助,并且肯定認為她能夠向他提供幫助。
有耐心是處于這一階段孩子的特征。他們會耐心地等待,只有當他們無**確表達自己,遇到障礙時才會出現發怒的情況。上面的例子就表明,這些孩子努力地學習大孩子行事。如果一個3歲的孩子做某件事,另一個一歲半的孩子可能也想做。雖然這件事情可能很難做,但他會努力去做。
我住處的一個小男孩想模仿他3歲姐姐學習跳舞的樣子。小女孩的教師曾經跟我們說:“我怎么能教這么小的孩子跳舞呢?”我們告訴她,別管孩子學多少,只要盡力去教。了解了我們的意思之后,教師同意了。突然,那個一歲半的小男孩跑上前來,大喊:“我也要!”
那個教師在我們的要求下做了個舞姿,并且不停地強調,教這樣小的孩子是不可能的。我們對她進行勸說,請求她放下架子。正當她要開始表演的時候,那個孩子突然表現得很生氣,并且站在那里不動。那個教師認為這正是她意料之中的事,但那個孩子并不是在關注跳舞。他生氣的原因在于教師放在沙發上的帽子。他不說“帽子”和“教師”這兩個詞,而是一直生氣地重復另外兩個詞“大廳”、“柱子”。他的意思是,“這個帽子不應該放在這兒,應該掛在大廳里的柱子上”。他忘記了所有跳舞的興趣,似乎要求改變眼前這種不合規矩、無秩序的狀態。帽子被掛在柱子上之后,這個孩子平靜了下來,并準備開始跳舞。孩子對秩序的基本要求比對其他方面的要求更為強烈。
通過對兒童所使用詞匯和他們感覺的研究,我們可以在兒童內心深處發現很多心理學家無法發現的東西。
第一個有關兒童耐心的例子和第二個有關兒童秩序感的例子引起了我們很大的興趣。還有一個“孩子不同意說話者的一個看法”的例子。我們發現,除了表7中所列的情況之外,兒童的心理還有許多我們不了解的東西。
所有有關這一年齡兒童心理的發現都應公之于眾,因為這將有助于兒童更好地適應環境。也許這項工作可能有點繁雜,它卻對人類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嬰兒的早期階段對他們提供幫助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這對未來科學發展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心理發展和性格形成的研究也將有賴于這項工作。我認為,我們應當負起這個責任,幫助兒童的性格健康地形成和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記住:
1.人生的最初兩年會影響人的一生;
2.嬰兒有很大的心理潛能,我們對此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3.兒童非常敏感,一點點粗魯行為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