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對他們沒有見到的事物的形象勾畫,需要一種極其有序的特殊心理能力。如果大腦只能記住看到的東西,那么把兒童帶到戶外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了。
兒童受自然規律的影響會努力在周圍環境中尋覓一些積極的經驗。正因為如此,他們使用手不僅是為了滿足實踐的目的,還是為了獲取知識。如果把兒童放在我們為他們提供的這個新環境中,他們會表現得非常出乎我們意料。他們會看起來更加快樂,對所做的事情也非常感興趣,工作很長時間也不會感到疲倦。于是他們的大腦好像更加開闊起來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也似乎更加強烈了。
這都出現在“書寫爆發期”之后。它的出現首先引起了兒童心理的極大興趣。
“書寫爆發期”實際上也不代表什么,它只不過是“火中的一縷輕煙”,是一種表征而已。真正的爆發體現在人的內在個性上,就像一個沒有爆發的火山。從表面上看,火山沒有任何變化,但有一天這個火山會迸發出劇烈的火焰。通過火山噴發出火焰的形態以及它噴發出的煙和固體物質,專家們可以對地球內部的形態進行研究。
我們為兒童提供他們可以使用的小物件,這些物件的大小與他們正合適。兒童發現自己處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之中,他們對此的反應也是出乎我們的意料。無疑,我們成年人也應當做出自己的努力,對它們的意義進行解釋,并且促成這種教育方式的實施。
在已經為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方法里,沒有一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果。相反,隨著這些成果的逐漸展現,它也為我們教育兒童提供了指導方向。我們首先應當為生命提供滿意的條件,兒童的發展道路上不應該有障礙,我們應該讓他們自由選擇我們為他們所提供的行為方式。可以這么說,這是兒童心理學上的一個發現。從北極探險回來的探險家派利稱我們的工作為“人類心靈的發現”。他認為,這不是一種教育方法,而是對人類天性的呼喚。
從一開始就有兩種不同的事實出現。一種是兒童大腦獲取文化的年齡比我們想象的要早,但兒童獲取知識的方式是與運動相關的某些行為。這一年齡的兒童只有通過行為才能進行學習,兒童必須通過做一些事情來發展自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兒童在3~6歲之間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強的,這一點已經是無疑的了。
第二種事實與性格形成有關,我們將在以后章節對此進行討論。我們現在將通過自發的活動吸收文化這一情況對第一種事實進行討論。
兒童對以前他們所熟悉(通過吸收學習)的東西有著特殊的興趣。對于這些事物,兒童可以輕易地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下來。比如,兒童“書寫爆發期”的出現就與他對語言的特殊感覺能力有關。這在他能夠開始說話之后就更具有操作性了。兒童在五歲半或6歲時,這種感覺能力就消失了。因此很顯然,只有在這一年齡之前學習書寫,兒童才會有興趣、有熱情。超過這一年齡的兒童就失去了這一自然所賦予的特殊機會,想學習書寫就必須做出有意識的、特別的努力。
同樣,根據我們的經驗,書寫能力不僅得益于兒童以前所經歷的階段,還會得益于兒童以前所進行的一些準備性練習。也就是我們為他們所準備的鍛煉感覺區分能力的各種手工練習。因此,我們的方法里有了一條新的原則,那就是“間接準備”原則。
大自然有她自己的工作原則。她先在胚胎階段根據個體的未來需求制造器官,并且在器官長成之后才讓它開始工作。
兒童在第二階段會將他在第一階段所形成的東西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第一階段所形成的順序來了解第二階段。以語言學習為例,兒童在第一階段經歷了一系列小的階段,這些階段與我們語法書的編排方式是一樣的。兒童首先學會發出聲音,然后學習音節的發音,之后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等。我們可以根據這一順序在第二階段對兒童進行幫助。對,我們應該首先教他們語法!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我們怎么能先教他們語法呢?我們怎么能在他們會讀、寫之前教他們語法呢?
但是,讓我們更加仔細地思考一下。有意義的語言基礎是什么呢?難道不是語法嗎?我們(包括兒童)說話都必須合乎語法。4歲大的兒童正在完善自己的語言機制、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因此,如果我們在他4歲大的時候給他們一些語法幫助,會對他們的語言學習有很好的作用。通過教授語法,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熟練掌握所學習、吸收的口語。經驗表明,兒童對語法非常感興趣,這是教給他們語法的最好時機。在第一階段(0~3歲),語法的學習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現在兒童要對它進行有意識地完善。另外,我們還注意到,這一年齡的兒童會學習許多新的詞匯。他們對詞匯有一種特殊的感知能力,會自然而然地積累大量詞匯。
許多試驗準確表明,兒童在這一時期的詞匯量發展最快。兒童在這一時期似乎非常饑渴地想學習新的詞匯。如果沒有人向他們提供幫助,他們會費力地進行學習。因此我們應該根據他們的需要,系統地教授他們詞匯。
這就無意中引出了我們經常碰到的另一個問題。在我所設立的學校里,在我工作的初始階段,我雇傭的老師所受教育不是很多。他們為兒童寫了很多單詞讓兒童讀,并且每個詞都寫在不同的卡片上。但不久之后,這些老師告訴我,他們的詞匯量不夠用了。除了周圍一些東西的名稱,他們不知道更多的詞匯,但孩子們還想學。因此,我開始選一些比較專業的詞匯,如幾何圖形的名字,多邊形、梯形、三角形等。孩子們都學完之后,我又為他們寫了一些更為專業的詞匯,溫度計、氣壓計等。隨后,我又教了他們一些植物學名詞,花冠、花萼、雌蕊、雄蕊等。孩子們以同樣的熱情學會了之后,還要求我教授更多的詞匯。當把孩子們帶到戶外時,他們會告訴老師各種各樣汽車的名字,有些甚至老師也不知道,令老師大為尷尬。
這一年齡的兒童對詞匯有著強烈的渴求,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一點也不知道疲倦。但到了下一階段就完全不一樣了。兒童又具有了其他能力,他們學習新詞匯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發現,兒童在這一階段學習的詞匯會終生受用。在他們8~9歲上學后及以后的歲月里,他們都能夠流利地使用這些詞匯。因此,我們的結論是,3~6歲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當然,這種學習不是機械式的學習。我們教授兒童新詞匯時,應該把這些詞匯與實物結合起來或與他們的戶外活動結合起來,保持詞匯與他們的實際經驗同步。比如,我們可以向他們展示花或樹葉是什么樣子,通過地球儀講述地理圖形的樣子(岬、灣、海島等)。如果有實物、圖片或圖表,兒童就會很容易記住這些單詞。兒童學習這些東西沒有困難,反而老師會經常感覺這些詞匯難于記憶并且容易混淆。
我曾經看到一個在校的14歲男孩對花的各部分名稱不甚了解。這時,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跑過來指著花說:“這叫雌蕊”,然后又跑了回去。
還有一次,我向孩子們講解教科書上關于植物根的分類,并通過掛在墻上的圖片向他們進行講解,一個小家伙跑了進來向我們詢問這些圖上的東西是什么。我向他做了講解。不一會兒,我們發現花園里的所有植物都被撥了出來。這個小家伙對植物的根著了迷,想把這些植物都撥出來看個究竟。因此,我們建議通過圖形或實物教授兒童學習詞匯,但這也可能會引起家長的不滿。試想,當家長回到家里之后發現花園里所有植物都被孩子撥了出來,會有什么感想呢?
兒童的心理與他們所見到的東西完全吻合嗎?不是。他們的感覺類型不只是一種直觀感覺,兒童的想象力非常豐富。
兒童對他們沒有親眼見到的事物的形象勾畫需要一種極其有序的特殊心理能力。如果大腦只能記住看到的東西,那么把兒童帶到戶外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我們不僅用眼睛來看,文化也不是由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組成的。在我們對世界了解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看到湖或雪,我們可以通過想象描述出它們的樣子。要想做到這些,必須具有某種心理活動能力。
兒童的想象力能有多豐富呢?我們無法給出**,于是我們開始在6歲兒童身上進行試驗。我們不是從地理圖形的某個部分(河流、海灣、海島等)開始給他們講解,我們要努力給他們一個全局性的概念,我們把一個地圖拿給他們看,告訴他們:“這是地球。”
兒童無法通過周圍環境中的事物發揮想象力,想象出世界的樣子。如果他們在大腦里形成了這一概念,那他們肯定是通過大腦里某種未知的力量得出的,也就是想象力。我們展示給兒童的地圖中的海洋用深青藍色表示,地表用發光的碎末表示。地球上沒有任何普通的標記和地名,可兒童卻突然說:
“這是陸地”
“這是海洋”
“這是美洲”
“這是印度。”等
兒童們非常喜歡地圖,地圖成了大多數兒童房間里的必備物品。3~6歲的兒童不僅能夠區分事物之間的關系,他們還能發揮想象力,想象出不能直接看到的東西。想象力在兒童心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給兒童講神話故事,好像有意鍛煉他們的想象力一樣。既然我們都認為兒童喜歡想象,那我們為什么只給他們講神話故事來鍛煉這種想象力呢?如果兒童能夠想象各種神話故事,他們為什么就不能想象一下美洲呢?與從談話中得來的東西不同,兒童可以通過觀察地圖使自己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印象。我們總是忘記想象力就是發現真理的力量。思想不是一個被動的東西,它充滿了靈感的火花,永遠也不知道疲倦。
有一次,我曾經看到一群6歲的兒童站在地圖前,面對地圖進行討論,這時一個三歲半的孩子擠了過來,說:
“讓我看看,這就是世界嗎?”
“是的,”別人說,小孩看起來有些吃驚,接著說:
“現在,我知道了。我叔叔曾經環游世界三次呢!”這說明他知道這只是一個模型而已,真實的地球是很大的,他肯定在以前別人的談話中聽到過。
我們學校另有一個4歲的小男孩,也要求看地圖。在仔細觀察了一會兒之后,他沒有發現別的孩子正在討論的美國,于是插嘴道:
“紐約在哪兒!”其他人吃了一驚,但還是向他指明了紐約的所在地。這個小孩接著說:“荷蘭在哪兒?”這就令周圍的人更加吃驚了。向他指明了荷蘭的所在地之后,他說:
“我爸爸每年去兩次美國,呆在紐約。他走之后媽媽會說‘爸爸在海上’,她會這樣說好幾天。幾天之后媽媽說‘爸爸到了紐約’,再過一些天,媽媽會說‘爸爸又在海上’,當媽媽說‘爸爸在荷蘭,我們要在阿姆斯特丹見到他’時,令人高興的一天就快到來了。”
這個孩子曾經多次聽到過美國,當他聽到有人把美國與地圖聯系在一起時,他會突然停下來去看,他的表情好像在說,“我已經發現了美國。”
將他所看到的東西形象化,就像兒童以前認識物質世界一樣要經歷一個很困難的階段。直到最后,兒童把想象中的詞匯與真實的東西聯系起來。
人們總是認為,玩磚頭和通過講故事鍛煉兒童的想象力是這一年齡兒童的兩個主要需要。玩磚頭被認為是在兒童思想和環境之間建立一種直接的聯系,以便使兒童知道和了解世界,達成心理快速發展的目的。講故事被認為是豐富想象力的一種方法,兒童又把這種想象力在游戲中釋放出來。兒童通過親手做一些事情鍛煉了體力,人們可以很自然地認為,這對兒童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樣做使他的大腦與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聯系。
這一年齡的兒童總是要求大人解釋很多事情。這些孩子非常好奇,我們好像被他們的問題炸彈轟炸了一樣。但如果我們不表示厭煩,把兒童的這些行為看作求知的表現,對他們一一進行回答的話,兒童就會表現得非常高興。但我們要記住,兒童不喜歡聽長篇大論的解釋,我們成年人恰恰喜歡這樣的解釋。
一個小孩曾經問他的爸爸,葉子為什么是綠的。他的爸爸認為這是一個很高深的學問,就向孩子解釋什么叫葉綠素,它是怎樣利用太陽光線的。但父親聽孩子低聲說道:“我只是想知道葉子為什么是綠色的,不想知道那些葉綠素、太陽什么的。”
大家都知道,玩耍、想象力豐富和經常問問題是這一年齡孩子的主要特征。但是孩子們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他們問的一些問題是比較難于回答的。
“媽媽,”孩子問,“我是從哪里來的?”孩子們一直想探尋這一問題的**。一個一直有所準備的聰明母親決定向孩子說實話。這個4歲的孩子向母親提出這個問題時,她回答道:“你是我的孩子呀,你是我生出來的。”
這一回答很簡潔,滿足了兒童的愿望。一年之后,她對孩子說:“我正在生另一個孩子。”從產房回到家之后,她把新生兒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的弟弟,他和你一樣是媽媽生出來的。”
這時,孩子已經6歲了,他表現出強烈的不滿。“你為什么不告訴我,我到底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已經夠大,應該知道這樣的事情了。你為什么不告訴我真話?你說你要做一個弟弟時,我就認真觀察你,可你什么也沒做呀!”
雖然說實話看起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老師和父母們也應該具有足夠的智慧,滿足兒童的想象力。
老師們需要特殊訓練,因為這些問題是很難依照我們的邏輯進行回答的。我們必須知道兒童是如何發展的,放棄所有先入為主的觀點。回答這樣的問題必須使用一些適合3~6歲孩子的技巧,而我們恰恰缺乏這方面的技巧。幸運的是兒童從周圍環境中學習的東西比從我們這里學習的東西多得多。但我們還是需要對他們的心理有所了解,盡量對他們進行幫助。
兒童總是不知疲倦地想知道很多問題。迄今為止,我們對兒童的心理學有很多誤解。這表明我們通過一些先入為主的原則對兒童進行指導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對兒童還不了解。只有兒童自己才能教我們如何去了解兒童——通過行為的方式。
很多例子證明,兒童不但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們也想準確知道如何去做這些事情。準確對于他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也是他們不斷進行探尋的原因。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兒童對事物的興趣有一個下意識的目的。兒童有努力協調自己運動,并把它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本能。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兒童一旦被某一事物所吸引,他會不斷重復地做這件事情。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兒童會反復地做生活中常見的某件事情,并且全神貫注。例如,他會認真仔細地磨一件銅器,直到把銅器磨得發光,如此數次。這表明表面的目的對兒童來說僅僅是一個刺激點。真正的目的是滿足下意識里的一種需要,這就是兒童做這種事情有助于兒童成長的原因。因為兒童這種不斷重復的運動會增加兒童精神系統的控制能力,在兒童的肌肉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和諧,這種和諧不是自然賦予的,而是后天得到的。我們成年人不停地做各種游戲、運動也是一樣。我們打網球、踢足球的目的不僅僅把球打得更為準確,而是這些運動可以讓我們鍛煉一種我們以前不具有的技巧。這種能力的提高才是我們運動的真正目的。
兒童的這些行動可能都被我們稱為游戲。但這種游戲有助于兒童獲得將來他們所需要的能力。
他的本能要求他適應他所生活時代的需求。這需要兒童內部的不斷努力,好像有人在對他說:“你必須培養這種能力,這正是你將來所需要的。”兒童時期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好時期。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兒童的模仿能力是兒童完成自我建設工作的動力的原因。
兒童具有建立自己能力的動力。周圍人的行為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刺激,他們會對這些行為進行模仿,然后培養自己的能力。那么兒童又培養了哪些能力呢?以語言為例,它就像紡織者先放在織機上的經線,這些經線不是他們想要織的布,而是織布的基礎。這些經線好比具有一定韻律感的詞匯的聲音,它們有序的排列就像一定的語法規律。通過一系列的實際生活經驗,這些行為的經線奠定了某一民族或人種的基礎。布是在3~6歲期間織完的。因此,6歲以前的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在這一期間所建立起來的各種能力會伴隨他們終生。他們的走路方式、做事方式都會定型,并且會成為他們性格的永久特征。這些東西會決定他們屬于底層社會還是上層社會。不同社會階層的差別就體現在這里,就好像不同的語言區別不同的民族一樣。
正因為如此,一個出身底層社會的人只有通過改變生活環境才能進入上層社會,否則他們就無法擺脫底層社會生活給他們留下的痕跡。如果一個貴族想裝扮成工人,他們的處事方式和生活習慣就會讓他們露出馬腳。
對于語言來說,這一年齡也是口音定型的時期。即使一個習慣使用專業詞匯的大學教授也無法掩飾他的口音。
任何高等教育也無法抹掉嬰兒時期形成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社會教育在這一年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兒童在3歲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礙導致了他們人格的偏離,那么在這一時期還可以進行補救,因為這一時期是大自然對兒童心理建設的收尾時期。同時,如果教育方法科學得當,我們仍然可以縮小不同國家、種族之間的差別,這就使地球上人類生活得更加和諧。換句話說,文明可以改變人類自己,就像人類改變自然環境一樣。自然界賦予了人類某種神秘的力量。
與指導兒童發展有關的兒童個性會通過兒童的行為表現出來,我們會在給兒童安排的各種活動中發現它的作用。
那么我們應當怎樣安排感覺教育呢?
這些感覺是人與自然的連接點。心靈可以憑借感覺經驗變得極其靈巧,就像一個鋼琴家可以在一架普通鋼琴上彈出優美的旋律一樣。一位優秀的織絲工可以摸出一塊綢緞是由單線織成的還是由雙線織成的,一個原始部落的人可以聽到蛇在草叢中細小的“簌簌”聲。
雖然這些能力因人而異,但它們卻受日常生活的影響。沒有智力和運動的共同作用,感覺教育也不會出現。
個體差別取決于影響興趣的內在因素,每個人擁有這些因素的多少也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我們天生都具有某種興趣,這種興趣會根據自然規律促使我們成長和發展。
在我們所布置的小房間里成長的孩子不但有更強的動手能力,而且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也很強。從這一角度講,外部世界也變得更加豐富了,因為與那些理解力差的人相比,這些兒童能夠感覺到事物的更細微差別,而那些理解力差的人可能會根本沒有感覺到這種差別。
在現在的學校里,老師們經常上一種被稱為“物體課”的課程。兒童必須列舉出某一特定物體的一些特性,例如,它的顏色、形態、紋理等。這個世界上物體的種類無窮無盡,但每一物體的特性卻是有限的。就像字母有限,而字母所組成的單詞是無限的一樣。
如果我們向兒童提供物體,每個物體又有許多自己的特性,這就好像給了他們一個字母表,一個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因為他們不僅掌握了各種事物的特性也掌握了事物的發展變化方式,為他們了解周圍環境和世界打下了基礎。
這個外部世界的“字母表”有非常巨大的價值。實際上,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文化不僅是一個信息積累的問題,它也表明個性的發展。教授一個感覺受到過鍛煉的兒童與教授一個感覺上沒有受到過鍛煉的兒童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物體、一種想法等等都會引起兒童的巨大興趣,因為他們對這些事物的微小區別非常敏感,諸如葉子的形態、花的顏色、昆蟲的樣子等。兒童的發展取決于他們所接觸的事物以及他們對事物的興趣。一個有準備的頭腦比一個好老師更為重要。
我們向兒童提供的小物件中,每個物件都有其自身特性。這會對兒童大腦的條理性有很大幫助。
區別事物及事物的特性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人們不需要特殊的教育就能夠發現各種顏色和形態之間的不同之處。實際上,這與人類的思維形式有關系。人腦不僅具有想象力,大腦同時還可以整理和安排思想的內容,從周圍的事物中抽象出“特征的字母表”。這些都是通過抽象思維來完成的。字母表的發明者就運用了這種能力,因為所有單詞里的字母都是由字母表里的字母組成的。因此,字母表是一個抽象系統,因為單詞才是口語的主要表現形式。如果一個人不能發揮想象和進行邏輯思維,那就說明他不夠聰明。這種人的智力就像一個高等動物一樣缺少變化,并且只局限于某種特定形式的行為,這樣就會影響他的發展。
我們現在很少運用抽象思維的觀點,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物。抽象思維越準確,它的價值就越大。對于大腦來說,抽象思維對思想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大腦的這兩種能力(想象力和抽象能力)能夠發掘事物背后的東西。它們對心理的成熟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兩者對于語言學習來說也非常必要。根據精確的字母表和語法規則可以衍生出無數的詞匯。因為詞匯如果要豐富語言和增加語言的實用性,就必須以發音和語法規則為基礎。語言構建的規律也適用于大腦的構建。
當你說一個人“很聰明,但思維沒有條理”,你的意思是這個人的大腦中有很多想法,卻不能把這些想法有序地整理出來。你也可能這樣描述另一個人,“他的思維像地圖一樣精確,他的判斷非常準確。”
因此,我們為大腦的這一精確部分起了個名字“精確的大腦”。這一用法源于法國哲學家兼物理學家、數學家帕斯卡,人的大腦天生就是精確的,知識和發展來源于準確的觀察。
就像語言以字母的發聲和單詞的編排規則為基礎一樣,作為人想象力基礎的大腦也主要取決于一定的規律性。如果我們對一些有影響力的發明家的作品進行研究就會發現,在研究的最初階段,他們的想法也有一定的規律性。對于詩歌和音樂這些主要依靠想象的領域來說也是一樣,它們也是遵循一定韻律和節奏的。
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牢記大腦的這兩種能力,雖然這兩種能力對于某一性格來說有時會一個強于另一個。但這兩種能力肯定會同時存在,共同協調地發揮作用。僅僅發掘想象力會影響兩者之間的平衡,并成為現實生活的障礙。
對于兒童來說,追求準確的傾向會以很多明顯和自發的方式表現出來。
實際上,如果我們告訴他們如何準確地做某件事情,這種準確性也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做一件事情首先要達到它的目的,但要把這件事情做得準確,還得要求兒童做出努力,這種努力就會促進兒童的發展。規律性和準確性是兒童在學校各種活動的主要方面。
我們用來培養兒童注意力(在3~4歲孩子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小物件,不但可以幫助兒童了解周圍環境,也可以培養兒童精確的頭腦。
我們在這一問題上所得出的結論與在學校中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學校中的數學課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種煎熬,許多人對數學已經有了一種心理障礙。但如果能夠在早期把“精確”的觀念深深植入到兒童“具有吸收力的大腦”的話,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
在一般兒童的生活環境中沒有與數學精確有關的東西。大自然中有樹、有花、有動物,卻沒有與數學(精確)有關的東西。兒童的數學傾向可能會缺少發揮的機會,進而影響以后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把我們提供的小物件看作“物質抽象”或基本數學。我的另兩本書對數學教育的許多方法進行了討論。這兩本書也是有關兒童學習心理的作品。
兒童在他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是一個根據其周圍物質世界打基礎的階段。這與胚胎的發展有相似之處,因為胚胎的發展類型是先天決定的。正如考格西爾所發現的那樣,不管這些類型是由基因決定的未來身體器官還是人的行為都符合這一規律。
對于語言來說,兒童又打下了另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固定的、準確的,因為它是由聲音和特定的詞匯排列規則組成的。這些聲音和詞匯的排列規則并不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它們與特定的人類群體有關。只有人們之間達成共識,語言和詞匯才會具有他們都能理解的意義。
社會群體還建立了許多其他東西。例如,習慣和傳統就會最終成為道德力量的一部分。很有意思的是,傳統并不像進化論所認為的那樣“傳統會簡化人們的生活”。恰恰相反,“自衛的本能”不僅僅是尋求生命的最佳狀態。雖然對生命的限制是一種無形的障礙,但人們還寧可認為它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犧牲本能,我們必須對它進行適應。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拋棄或犧牲一些東西。對原始人類生活習慣的研究表明,這種限制性的習慣(禁忌等)甚至對身體的損壞在這些人中也是常見的事情。
人們對美的追求往往是扭曲和變形的,經常要人們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們可能還記得中國女人的小腳,以及那些把鼻子、耳朵穿孔戴珠寶的行為。
最重要的限制出現在食物上。最近成千上萬的印度人死于饑荒,可他們卻生活在牛羊成群的地方。不屠宰動物為食的傳統在這些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即使是死他們也不愿意吃這些動物。
道德是社會生活的上層建筑,它深深的植根于人們的思想中。但我們不要忘了道德是建立在全社會共同認可的基礎之上的。
宗教也是一樣:宗教崇拜的偶像也必須得到大眾的認可。宗教不僅是大眾的一種認可,它無疑也是人類的一種精神需要,這是一種崇拜的需要,而不僅僅是對某種信仰的接受。原始人類對自然的奇跡有一種敬畏之情,對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進行膜拜。最后,這種行為得到大眾的認可,這些事件和自然現象成為了大眾膜拜的對象。
不僅是這些東西刺激了人的想象力,人的思想也主動出擊,通過宗教偶像滿足了自己的需要,猶如人的大腦通過感知進行抽象思維一樣。人通過某種心理活動了解事物的特性,在下意識的要求下,人類通過一些抽象的人性化符號,對他們的崇拜之情進行表達。要想成為社會符號,這些偶像還必須得到大眾的認可。人類的崇敬和膜拜行為是一種符號式的表達方式,并在這個社會群體中固定下來。
數個世紀過去了,這些都深深地烙在了人們的頭腦中。它不僅成為一個如道德一樣固定的系統,也成為了融合人類群體的工具。人類群體通過宗教組合到一起,也通過宗教與其他群體相區別。人類群體之間的社會差別就像不同物種之間的生物差別一樣,只不過生物差別是通過遺傳得來的,而這種心理形態的差別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傳下來的。
但是,這些社會群體的特征并不僅僅是由想象力來勾畫、接受和固定的。它是想象力和精神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種抽象隨后就變得簡化和單一,這樣大腦就可以以某種特定的形式準確表達一種超現實的想象。
由于具有精確性和穩定性,這些形式形成了簡化的符號,以便所有人都可以理解。這些符號又導致了人們行為的穩定性。
當兒童對傳統、道德和宗教進行吸收學習時,他們吸收和學習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可以將其與語言學習進行比較。人們接受某種模式,也就是說接受了通過抽象得出的某種準確性和穩定性。這一模式成為了人的一部分,有如生物結構是胚胎的一部分一樣。這種模式是有效而具有創造性的,它就像基因決定個體特征一樣賦予個體某種形式。與神經中樞決定行為模式是同一個道理。
兒童在出生后的階段(也就是心理階段)吸收學習他周圍社會群體所認可的特定模式。也就是說,兒童首先不是吸收心理上的東西,而是吸收由心理所決定的某種模式。兒童吸收那些基本的、精確的、具有集中表現力的部分,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多次重復的部分。一旦這種模式為兒童所吸收,它就在兒童的個性中固定下來,就像語言一樣。
一個人隨后的發展可能會變得不確定,但他的發展仍然會有一定的基礎。同樣,一個人的母語學習也會變得不確定,但它還是會遵循胚胎時期就確定下來的一定語音和語法規則。
兒童大腦的精確性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這不但體現于兒童在行為精確性的要求上,而且兒童的早期生活對秩序、規則也有很高的要求。兒童對事物的擺放是否有序、事物的位置是否恰當都非常敏感。也就是說,他通過一些行為了解周圍環境時,留在兒童記憶中的只是那些具有一定規律的東西,否則兒童就無法集中注意力。
以上所有這些都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個性心理層面的基本形態。精神有機體是自發形成的,而且是根據一種預先的模式形成的。否則,就只能憑借推理和意志來發展其心理,也就是說,這些能力都是后來獲取的。這種說法無疑是荒謬的。
就像人不是通過邏輯推理創造身體一樣,他的心理類型也不是通過推理創造出來的。這里所說的創造是指原來不存在的東西突然神秘地出現,而且會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生長。但實際上每一件事物都是從某一特定類型開始的,所有的生命都起源于胚胎細胞。
因此,人類思想是在一定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個基礎又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但在出生后的階段,人的思想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吸收、學習來逐步完善的。這樣大腦就形成了一個基礎,在此基礎上,把每一個個體變成其種族群體所要求的一員。每個群體都會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人類文明就這樣一直傳承下來。
只有在新生個體具有某種創造性能力的時候,那些并非先天固有的東西才能發展,并且像社會模式一樣逐漸發展。人們只有通過適應周圍環境才能完成這一過程。這就是兒童真正的生物功能,社會發展也有賴于此。但正因為我們可以控制這一創造性過程,我們成年人的重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