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新生兒的態度不應是憐憫,而應是懷著一種對造物之神的崇敬,把這個小生命的心靈看成一個我們無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新生兒出生時所面對的環境并不是一個自然的環境,而是一個已經被人們徹底改造了的環境。是人們為了自己更方便地索取,為了更安逸的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個與自然環境相去甚遠的環境。
當這些弱小的生命從一種環境進入到另一種環境時,他們不得不為此做最艱難的掙扎。但是人們又為新生兒做了些什么呢?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沒有一個時期像在出生時那樣經歷如此劇烈的沖突和掙扎,并承受那樣大的痛苦。這個時期理所應當值得人們進行認真的研究,但至今仍沒有人這樣嘗試過。
許多人認為如今的世界已十分關心新生兒了,但我們究竟是怎樣關心的呢?
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只關心他的母親。她確實受苦了,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只關心母親是否受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干擾,但是對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有什么保護措施呢?他也需要靜謐和幽暗的環境。他本來是在一個沒有任何干擾、恒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一瞬間,他原來靜謐、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他嬌嫩的身體觸到的是粗糙的硬物,并且還受到粗心大意的成年人的生硬對待。
在他出生之后,滿屋的人都不敢碰這個新生兒,因為他實在太嬌小脆弱了,于是他們把他托付給有經驗的人照看。可是他們已有的陳舊經驗并不適合做如此精細的工作。只用一雙強有力的手去牢牢抱住嬰兒是不夠的,他必須被正確地托抱,這就如同一個護士受托付照料生病或受傷的人之前,必須學會用正確的方法移動病人,學會扎繃帶或敷藥而不引起病人過度疼痛一樣。
但對新生兒卻沒有如此精心的照料。醫生并沒有為他們做特殊的考慮。當嬰兒拼命哭泣時,也沒有人把那當回事兒,聽到他哭的那些人還認為,眼淚能清洗眼睛、抽泣能增加肺活量呢!
嬰兒一出生以后就立刻被全身包裹。出生不久,他就被緊緊地包在襁褓中。從前在母親**里蜷曲著的幼小身體現在被拉直了,就像上了石膏一樣動彈不得。事實上,新生兒無需穿任何衣服,即使是剛剛出生的第一個月也不需要。好在人們在這方面的認識已有所提高。緊裹的襁褓已經見不著了,取而代之的是輕薄的衣服。照此發展下去,讓嬰兒不穿衣服最為合適。
嬰兒應該像畫中描繪的那樣裸露著。當然,由于胎兒一直生活在母親體內,當他出生后顯然需要保暖。但這種溫暖主要應該來自外界的環境而不是他的衣服。實際上這些衣服不能為他提供熱量,只是保存他體內已有的溫度而已。我們可以在動物是如何照顧它們的幼崽中找到類似的例子,即使這些幼崽身上已經長出了絨毛,它們的母親仍然在孵化著它們,用身體溫暖著它們。
其實我也沒有必要堅持認為人們對嬰兒缺乏關心。我敢斷定,如果美國的父母能夠與我對話,他們一定會告訴我美國人是如何關心自己嬰兒的。德國和英國的父母也會說這樣的話。聽了她們的話,我肯定為我沒能了解他們在照料兒童方面取得的進展感到十分驚訝。事實上我也知道很多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我仍然堅持要說,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充分重視新生兒的真正需要。
如果說進步,它表現為人們發現了從前沒有被發現的東西,完成了從前認為沒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們必須承認,盡管我們已經為兒童做了不少的事情,但還有更多的事要做。而且這里我還要提及一點:無論我們多么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剛一降生起,我們就本能地開始對他提防。憑著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我們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小孩,別讓他弄壞任何東西,別讓他惹麻煩。當心!看住他。
我相信,在人們更好地了解了兒童以后,他們就會找到更好的方法來照料兒童。對一個新生兒的保護,不僅僅是使他避免受到傷害,同時也應該采取措施使他的心理能夠適應周圍的世界。實驗證明,這樣的措施十分必要,并且父母也應當在這方面接受指導。
那些家境富裕的父母,依然為孩子準備華麗的搖籃和繡著花邊的小衣服。按照這種對孩子的裝束標準,如果鞭笞仍然流行的話,他們一定希望買到一條金把手的鞭子。這種奢侈只能表明他們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家境富裕給孩子帶來的應該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應是奢侈的環境。對于嬰兒,他最好是能呆在聽不到街道噪音、平靜安寧的房間里,而且房間里的光線和溫度都要能夠及時調控。
我們還要認真對待抱舉兒童的方法。這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以掌握適當的技巧。嬰兒始終是弱小的,和他母親一樣剛剛經歷了死亡的威脅。我們欣喜地看著他們活了下來,這種快樂與滿足是一種危險過后的解脫。有時候他可能因為呼吸困難需要供養,或者因為止血機能受損造成皮下出血,但是我們仍不能把一個嬰兒和一個患病的成年人相混淆。新生兒的需要與病人不同,這種需要是迫切想使自己在身體上和心理上適應一個新的陌生環境。
我們對新生兒的態度不應是憐憫,而應是懷著一種對造物之神的崇敬,把這個小生命的心靈看成一個我們無法完全了解的神秘世界。
我曾經見到一個嬰兒掉進地上放著的水桶里,險些被淹死。當這個新生兒突然下沉時,他張大了眼睛,伸出了他小小的胳臂和腿,下沉好像使他大吃了一驚。這是他經歷的第一次恐懼。
我們觸摸和摟抱兒童的方式及由此產生的那種細致入微的感覺,使我們聯想起牧師在祭臺前的狀態。在寂靜和黑暗之中,只有一束柔和的光線透過染色的玻璃,牧師就在這種環境中活動。他的手是純潔的,他的動作是慎重并經過深思熟慮的,在這個神圣的場所洋溢著一種希望和崇高的感情。新生兒也應該生活在這種環境里。
如果我們把對嬰兒的照料和對母親的照料進行比較,并想象一下照顧他們的方式有何不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錯在哪兒了。
我們讓母親擁有絕對的安靜,為了不打擾她而把她的孩子抱走,只是在喂奶時才抱回來;對嬰兒呢,我們給他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用花邊和絲帶把他打扮起來,這些使他不得安寧,這些行為無異于讓一個剛分娩的母親立刻起床著裝去參加宴會。
我們把嬰兒從搖籃里抱到肩上,接著把他放下來,送到他母親的身邊。在我們折騰寶寶時,誰曾想過讓一位母親去遭受如此勞累?
有人認為這樣做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嬰兒并沒有痛苦或歡樂可言,對他過分小心是愚蠢的。對于那些不省人事、危在旦夕的成年人,我們又應該怎么辦呢?他們更需要的是身體上的幫助,而不是思想感情上的充分關心。然而,如果我們也這樣對待嬰兒,那實在是毫無道理的。
我們對人的生命中的第一個時期尚未充分發掘,好在我們也不斷認識到了這樣做的重要性。正如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嬰兒如果在出生后第一個月里遭受到痛苦與壓抑,將會影響他的一生。如果我們能在兒童身上發現一個人成長所需的要素,那么我們將能在兒童身上發現人類未來幸福的源泉。
人們太不關心新生兒了,盡管新生兒剛剛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危險階段。當他來到我們中間時,我們幾乎還不知道如何照料他,雖然在他身上蘊藏著一種能使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的力量。
我們在圣約翰《福音書》的序中,所讀的一句話在某種意義上應該適用于新生兒:“他在這個世界中,然而這個世界卻不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