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3章 自然教育》發現孩子 蒙臺梭利作品集

然而,在當今社會中,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已經遠離大自然,并且很少有機會去親近大自然,更沒有任何直接體驗。

伊塔在經典著作《叢林之子》一書中,詳細描述了以驅散癡呆兒童心中陰影及拯救他脫離野蠻狀態為目的的非凡教育方法。

這個野男孩被遺棄在叢林里,于純粹自然的環境中長大。他身上有嚴重的傷疤,欲殺害他的那些刺客或許認為他已經死了。然而,經過大自然的治療,他已經在叢林里自由裸露著生存了很多年。被一個獵人發現后,他又被帶入了巴黎的文明生活中。弱小身體上的疤痕充分顯示出他在叢林中與野獸進行的不平凡斗爭,似乎還有從高處掉落的經歷。

野男孩幾乎又聾又啞,皮內爾醫師得出一個結論,這個野男孩是無法根治的白癡,不能接受任何智力訓練。

但是,科學教育對這個男孩來說擁有先決優勢。致力于哲學研究的伊塔醫生,非常擅長治療聾啞缺陷患者,他承擔起了教育這個男孩子的重任,他使用了已被證明在恢復幾近全聾狀態的聽力治療中卓有成效的方法。他認為野男孩的低能是缺乏教育所致,并非官能的紊亂。他贊成愛爾維修的原則——“沒有人類的工作,人類就一無是處。”而且他還認為教育無所不能。在法國大革命之前,他就是反對盧梭的教育主張,盧梭認為教育對人類是有害的。

伊塔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這個野孩子在實驗中通過其行為證明了愛爾維修的理論的可靠性。然而,在皮內爾醫師的協助下,伊塔又開始被說服,自己正在治療一個白癡患者,而他的哲學理論此時便讓位給了教育實踐經驗的嘗試。

伊塔將對野孩子的教育分成了兩個層面。首先,將野孩子帶入大量普通社會生活中。其次,對這個白癡患者的心智進行教育。生存在被遺棄環境里的男孩子,已經能夠在現有條件下怡然自樂。他儼然已經成了迷人的大自然中的一員。無論在雨中、雪中、在暴風雨中,還是在無限美好的遠景中,他都能享受內心的快樂,因為這些都是他觸目可及的對象,與他朝夕相伴,而且還是他的感情依靠。文明生活意味著放棄這一切,但又帶給他另一種能促進人類進步的勝利。伊塔在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大幅描述了自己所做的努力,目的就是讓這個小野人回到文明狀態。這就意味著,目前被愛包圍著的野孩子,他的需求非常廣泛。伊塔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密切關注著這個學生的自主行為。他那耐心細致的工作和自我克制能力,對準備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充分利用實驗方法的教師們來說,不啻為一種鼓舞。這一點可從下文中了解:

當他待在觀察室里時,經常愛無聊地來回蹓跶,但他的眼睛卻總是望向窗外,盯著無盡的虛空。如果突然刮起一陣風,或者陽光突破云層普照大地,這個孩子都會發出爽朗的笑聲,仿佛在歡呼雀躍。有幾次,他不但沒有喜悅的表現,反而出現了瘋狂的憤怒。他扭動著胳膊,用攥緊的拳頭揉搓著眼睛,咬牙切齒地嚇唬每一個靠近他的人。

有一天,晶瑩的雪花從天而降。他還在床上,但醒后馬上就發出了喜悅的叫喊聲,一躍而起,馬上跑到窗邊,然后又跑到門邊。缺乏耐心的他,來來**地奔跑,最后光著身子猛沖到花園里。在那里,他自由地高聲歡呼、東奔西跑,他在雪地上打滾,還堆起了一大把雪,并且帶著讓人難以置信的渴望吃掉了手中的雪。

不過,當他受到自然界的偉大場景召喚時,并不是總表現得這么活潑和喧鬧。有幾次,他看上去像是有點平靜中的悲傷和憂郁。例如,當天氣變壞,大家都離開花園時,這個小野孩就會恰在這時出去。他有幾次在花園里到處游逛,然后就坐在了噴泉邊上。

我在那里花了好幾個小時心潮澎湃地關注著他。我注意到,他那張毫無表情并扭曲變形的臉,如何逐漸呈現出一種難過和憂郁的表情,他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水面,時不時地扔幾片落葉過去。

在皓月當空的美麗夜晚,當銀色的月光傾瀉到房里,他總能醒過來,走到窗邊。幾乎整個夜晚都會駐守在那里,一動不動地伸長了脖子,盯著月光普照的外面,沉浸于自己的審美之中,這種寂靜和安寧只會在長長的深呼吸中被打破,如同悲傷來臨的信號一樣漸漸衰弱。

在書中的其他篇章里,伊塔指出該男孩不能以正常的姿勢行走,只會奔跑。他還告訴我們,在帶著他去巴黎的街道上散步時,自己也經常跟在他后面奔跑,而不是在測量男孩的速度。

伊塔對這個小野孩的治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多種教育原則相結合的珍貴案例,可被提煉并應用到所有的兒童教育之中。我們在此特別指出,伊塔在野孩子身上使用了循序漸進的溫和方式,慢慢帶他走進了社會生活之中,這是他第一次讓自己去適應學生,而非等待著學生來適應自己,他使新生活充滿了吸引力,并借此魅力贏得了野孩子的心,而不是以可能會使對方痛苦和反抗的方式粗暴地強迫孩子去適應。

我認為沒有其他作品可以給我們提供自然與社會生活之間如此生動的對比了,這部作品還清楚地告訴我們,社會生活中充滿了遺棄和束縛。它足以讓我們深思,奔跑如何演變成有節奏的漫步,以及激動的呼喊如何被降低到一般講話的模式。

然而,在當今社會中,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已經遠離大自然,并且很少有機會去親近大自然,更沒有任何直接體驗。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自然對兒童教育只有道德上的影響。人們只是努力開發針神秘大自然、花草樹木、動物、風景、風、光的一種適當反應。

隨后,通過給兒童一小塊可耕種的土地使之對大自然產生興趣。但是,在自然中生存卻是最近新興的兒童教育觀念。實際上,兒童需要自然地活著,并不僅僅是了解自然知識。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解放兒童,如有可能,讓他從各種可脫離人為的城市生活關系中得到解脫。當今的兒童保健方法有助于兒童生理教育,如讓孩子們到露天公園里玩耍、暴露在陽光和海水中。從城市生活的過重負擔中解放兒童,在當今也有一些膽怯的嘗試,例如,現在的家長們會給孩子穿更簡單、更輕便的衣服,讓孩子穿涼鞋或赤腳走路。實驗證明,現代療養院里治療兒童肺結核和軟骨病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他們暴露在大自然中,讓他們在露天里睡覺,讓他們生活在陽光下。當我們開始深思這個問題時就會清楚地了解,正常強壯的兒童不應該抗拒在自然中暴露,還能從中獲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對此持有偏見。我們已經輕而易舉地放棄了自己的自由,最終還愛上了生活中的這個牢籠,不僅如此,還要將此繼續傳遞給后代。漸漸地,我們會把大自然當成一個僅限于有鮮花或者有家畜的地方,它可以給我們提供食物,可協助我們的勞動,有利于我們保護自己。這會讓我們精神萎靡,充滿矛盾。甚至,我們還會混淆看見自然動物時產生的快樂與為了口腹之欲而接近一個注定要死亡的動物時產生的高興心情。或者,我們帶著一種熱愛大自然的模糊感受,去欣賞被囚禁在籠子里的小鳥發出的美妙歌聲。或許,我們可能會認為從大海里撈起的一盤細砂對孩子有幫助。海灘經常被當作兒童教育場所,因為那里有沙子,和每個家庭中玩具盒里的沙子一樣。我們被囚禁在這樣一個持續混亂的牢籠中,無疑會得出荒謬的結論。

事實上,大自然使許多人望而卻步。他們害怕空氣和太陽,仿佛那些都是道德天敵。他們害怕夜晚的森林,仿佛那是一條草叢間隱藏著的毒蛇。他們害怕下雨,仿佛那就是一場大火。其實文明人就是滿足于現狀的囚犯,假如被告知應為自己的健康欣賞大自然,那他就會戰戰兢兢地接觸外界,不時用雙目警覺地關注著周圍的危險。露天宿營、暴露于風雨中、對抗炙熱的陽光、跳水等,都是人們敢于談論卻又不敢付諸實踐的活動。

因為擔心草案外泄,誰不會跑過去關上門?誰不在睡覺前關上門窗,尤其是在狂風大作或大雨傾盆時?幾乎每個人都認為危險無時無刻不存在,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單憑大自然提供的庇護在野外風雨無阻地長途跋涉。據說,要想有此壯舉,必須得精通此道,故沒有人敢隨便活動。但是,人們又該如何精通這樣的活動呢?或許應該給兒童提供這樣的環境。非也,他們是最大的受保護者。即使熱愛運動的英國人,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為大自然所困、為疲勞所累。甚至等孩子已經慢慢長大了,保姆也會在春光明媚的時候推著他坐的小車到陰涼的地方玩耍,即便如此,也不會讓他走得太遠或者任意而為。當人們參與體育運動時,最優秀和最勇敢的年輕人之間會進行真正的戰斗,他們都被稱為武裝抗敵者。

對我們來說,下面的內容或許為時過早:讓兒童自由發揮;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在雨中漫步;讓他們赤腳踏入水池中體驗水花四濺的快樂;讓他們在帶著露水的牧場草地上盡情奔跑,并且盡量赤腳奔跑;當大樹發出邀請時,讓孩子在樹陰下安然入睡;當清晨的陽光像喚醒所有生靈一樣喚醒了孩子時,讓他們放聲歡笑,清醒和睡覺的差別就在于此。但是,現實中的我們卻與此恰恰相反,我們焦慮地問自己:如何讓孩子在艷陽下睡覺,如何教孩子不要脫鞋或者不在草地上徘徊?在這樣的限制下,兒童只能退化,只能在自己的囚籠里苦惱,只會殺死那些小昆蟲或無害的動物,可我們卻把這些當成了某種自然現象,并沒注意到孩子的心靈已經與大自然疏遠了。我們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適應屬于他的牢籠生活,不再給我們添加任何麻煩。

即使幼童的力量也絕對超乎我們的想象,但為了揭示這一點,必須要有一個讓他自由施展的舞臺。

城市中的兒童走幾步路可能就會感覺疲憊,這就讓人們以為他缺乏力氣。但是,這種惰性完全來自于人造的環境,來自于無聊的心情,來自于難看的衣服,來自于他那雙被套在堅硬皮鞋里的小腳所遭受的痛苦,尤其在人行道的堅硬水泥地面上行走時,來自于那些在身邊來回穿梭的萎靡不振的人,他們個個都保持沉默,滿臉冷漠。他們可能會關心加入的俱樂部,或者人們交口稱贊的漂亮衣服,對他們來說都不算什么。他被無形的枷鎖束縛住了。他被懶惰誘進了陷阱中,并且還希望就這樣被動地前進。

然而,當兒童開始接觸大自然,內在的力量就會爆發出來。如果有一個強壯的身體,營養也充足,那么即使不到兩歲的正常孩子也可以徒步走幾公里。他們那不知疲倦的小腿還能在太陽底下爬上陡峭的斜坡。我記得,有一個大約6歲的孩子曾經失蹤了幾個小時。他自己爬上一個小山坡,以為到達山頂后就可以看到山那邊的景象了。盡管并不疲憊,但他因為沒有看到想要尋找的景致而大失所望。我認識的一對夫妻,有一個剛滿兩歲的孩子。夫妻倆想輪流抱著孩子去遠處的海灘玩,但是這樣的想法太累人了。其實,滿腔熱情的小家伙完全可以獨自走過去,并且每天都可以重復進行這樣的遠足。與其兩人輪流抱著他走,還不如家長做出點犧牲,與孩子一起慢走。當他沿路停下來采摘路邊的小花時不要呵止他,當孩子看到牧場里正在吃草的小毛驢后,坐下來關切并嚴肅地與這個溫順且榮幸的小生命共度片刻時,不要勒令他繼續前進。與其兩人輪流抱著他走,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走,父母緊隨其后。向來只有詩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鵝卵石上流淌著的河水的魅力。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都會開心地笑出來,想走過去用小手摸一摸,似乎在表達自己的愛撫。

我建議,如果孩子還有沒學會走路,您可以抱著他去戶外遠足。在可以看到諸多美景的鄉間小路上,您應該以一種讓孩子背對美景的方式抱著他。您要和他一起停下來!即使孩子還沒有學會自己站立行走,哪怕尚未學會張口問你為何要停下來,他也會轉過身去,欣賞眼前的美麗景象。

一群兒童肅然而立,為從巢中掉落的小鳥感到難過,這樣的場景您見過嗎?孩子們前前后后地奔走,帶著深切的關心互相詢問或相互告知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樣的場景您見過嗎?正是這樣的小孩子,可能很快就會墮落成從鳥窩里偷蛋的人。

像其他事物一樣,對大自然的感受也要伴隨練習而逐漸成熟。現在的孩子都被關進了四面是墻的房間里,經常能聽到或看到“殘忍地對待動物是生活的一部分”,對這樣一個無精打采、無聊無趣的兒童,我們當然不能用學究式的描述或訓誡與之溝通。但事實卻正中要害。某一個家庭成員故意殺死了一只鴿子,第一次面對死亡現象就會成為所有孩子心中的暗斑。我們必須要治愈孩子心中的創傷,精神疾病嚴重沖擊著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是生活在城市這個人造環境中的受害者。

自然教育場所

在校教育能將孩子的注意力固定在特殊目標上,而這些對象要么能夠準確顯示學生內心被激發的對大自然的內在感受程度,要么會使其內心潛在的或已經失去了的感情再次生發。在此,就像其他任何一種活動一樣,學校的功能就是給學生提供有趣信息以及活動的動機。

兒童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善于觀察大自然,當然也更需要自己能夠自由支配的教具幫助。

關愛其他生命

兒童都有一種關心他人的渴望,正是這種本能的滿足感賦予其快樂。因此,照顧植物,尤其是照顧小動物,可輕易地引發孩子的興趣。什么也不能讓孩子產生深謀遠慮的思想,一般來說,他們只活在即將要過去的這個當下,甚至都不關心明天會發生什么。小動物們需要得到自己的照顧,如果不去澆水,那些植物就會干枯,當他明白這些之后,無論何時都會用自己對它們的愛貫穿始終。

孩子們會帶著愛心給近處咕咕叫的鴿子放置水和食物,在持續這么做幾天之后,終于有一天早上,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您真應該仔細觀察他們此時的表情。當他們看到被一群老母雞孵化了很長時間的小雞破殼而出時,您也應該好好觀察孩子們。溫柔和熱情的光芒都會從孩子身上散發出來,他們的內心里還產生了一種想提供更多幫助的欲望。他們會收集柔軟的稻草、舊棉布上的絲線或成捆的棉絮,以供小鳥在屋檐下、樹上、花園里構筑自己的鳥巢,小鳥們發出的啁啾聲似乎在對孩子們表示謝謝。

昆蟲的變形以及母親對后代的照顧,都是兒童可以耐心觀察的對象,他們經常會表現出讓我們吃驚的興趣。有一次,一個小男孩被蝌蚪的變化吸引了,他甚至能夠描繪出蝌蚪的成長過程,像個科學家似的描繪出了青蛙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

同時,兒童也會被各種植物吸引。“兒童之家”的耕種園地并不大,因此花盆只能放在一個大露臺上。孩子們從來不會忘記用小水壺給植物澆水。有一天早晨,我發現他們圍成一圈坐在地板上,中間擺著一盆已經在夜間盛開了的紅玫瑰。他們都安靜平和地坐著,完全陷入了沉思之中。

還有一次,一個小姑娘帶著明顯的興奮感不停地從露臺上往下看。母親和老師都注意到了她對鮮花和庭院的喜愛,但是現在她卻被另外的東西吸引住了。她告訴媽媽:“就在那里,有一種園子里種的植物可以吃。”

那是一個果園,沒有吸引母親的關注,但是卻讓幼小的女兒心中充滿了興奮。

對花園的偏見

即使對大自然,我們的心里也存有偏見,而且我們發現很難理解對自然的重視。人們對鮮花的認識太具象征性了,不僅如此,我們還想把孩子也塑造成和自己一樣的人,而不是順其自然地找出孩子真正的口味和需求。正是因為如此,即使在花園里,孩子們也會被迫模仿成年人的做作行為。成年人會認為在土地上播撒一粒種子,然后等待其發芽成長的過程實在太漫長了,而且,這個工作本身對他們來說也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他們想要去做更大的事情,想讓自己的行為與大自然的成果迅速結合起來。

兒童其實很喜歡鮮花,但他們更需要自己動手去做點什么,而不是在鮮花的包圍中注視著五彩繽紛的綻放。拋開被外在美所吸引這一點,兒童只有在行動中、了解的過程中、探索的過程中,才能找到最大的快樂。

最喜歡的工作

由實驗得出的大量結果,與我自己之前所得的結論截然不同,而且,我們還是在能自由選擇的孩子的指引下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對兒童來說最快樂的不是播種,而是收割,眾所周知,收獲可不像播種那樣嚴格。甚至可以說,正是收割強化了他們對播種的興趣。一個人收獲得越多,就越能體驗到播種的神秘魔力。

收割谷物和葡萄可能是最輝煌的經歷。在一片獲得豐收的金色麥田里,將收割下來的麥秸用色彩鮮艷的絲帶束成一捆一捆的,已經成了最成功的經歷,人們還可以借此機會好好慶祝美麗的農收節日。護理葡萄藤、清潔葡萄以及將成熟的果實采集下來放進美麗的籃筐中,都可以是一場盛宴。

水果樹也可以給人們提供同樣的工作機會。即使年紀尚小的幼兒也喜歡采集橄欖,在努力尋找從樹上掉落的果實時,他們可不容小覷,小家伙個個眼尖手快,能夠迅速找到落下的橄欖并放進自己的籃子里。草莓一般都隱藏在藤蔓茂密的枝葉下,在尋找這樣的果實時,小家伙們獲得的快樂一點也不壓于尋找馥郁芬芳的紫羅蘭。

從這些經歷中,兒童心中衍生出了對大范圍播種的興趣,例如,在大片麥田里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播種。雖然犁地的工作要由大人完成,但兒童可以把即將播撒的谷粒堆起來。然后他們還會將成堆的谷物分進小籃子里,沿著大人犁出的一道道溝壑播撒種子。脆弱且稚嫩的植物在成長過程中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從心靈上,都能讓人有所收獲。整齊劃一的質量和那些長長的平行線勾勒出的圖案,似乎也在強調植物的成長過程。如果單看某一個體,似乎無法讓人產生興趣,但若將它們聚集到一起,就形成了眼前這一片宏偉的景象。黃色的麥秸在風中搖蕩,不知不覺間就長得和小家伙們的肩膀一樣高了,讓正等待著收割的孩子們雀躍不已。雖然我們的小領域種上了制作圣餐面包的原料,但我們仍然得出一個結論,鄉村生活比哲學和鮮花的象征更適合孩子。

一小片芳香植物同樣也能引起孩子們的實踐興趣。于是,搜尋、區別以及根據不同氣味采集,都包括在兒童活動范圍內。區分外形相似的事物,根據氣味而不是花朵種類進行搜尋,這樣的練習相對比對容易,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得到探索外界的滿足感。

當然,鮮花也同樣吸引人,但是相較而言,采集從大地上成長起來的果實更自然些。看上去,鮮花似乎更吸引昆蟲,而不是人類,昆蟲可以幫助它們執行永久的繁殖使命。實際上,已然學會如何滿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兒童們,可能會坐在鮮花旁邊贊賞它們,但是不久就會起身去做其他研究工作了,因為這才是屬于自己的活動,可使展現迷人個性的嫩芽逐漸成長開放。

簡單性

兒童工作必須具有多樣性。根本不必讓兒童了解播種或收割的原因,只要能引發他們的興趣就好。孩子很樂意執行有直接效應的簡單行為,或允許他特別努力的行為。例如,他們可以從田間或犁溝里拔除雜草、清掃干葉或剔除枯枝。簡言之,實踐新體驗或艱巨任務的活動場所和機會,可以給兒童帶來精神上的滿足感,從而啟發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

我們的教具中有些圖片顯示,小孩子可以無懼地穿梭在奶牛以及大片羊群中間;還有些圖片顯示,他們會篩泥土,并用小推車來回裝運,或者在樹下堆積大捆的樹枝。

由于缺乏合適的環境,諸如關心溫室效應、為水生植物澆灌、為保護池塘遠離昆蟲而撒網之類的工作,似乎都是不可能或不能做到的事,但此類工作也絕不會超出兒童的氣力或意愿范圍。

我們的花園

在兒童能夠自由表達需求的環境中,我們對其進行觀察得出了進一步結論——某個領域或花園可作為限制兒童滿足其精神需要的范圍。然而,與此相反的觀點認為最好能給兒童一個無限發展的空間。這種態度完全是因為尤其專注于兒童的生理狀況,從外表看來,兒童的小腳丫移動速度太快,似乎預示著要限制其活動范圍。然而,即便以一個跑道作為空間限制的特例,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限制遠比想象中還要嚴格。即便是在一大片區域中,孩子們也總愛在某一點奔跑玩耍,要么在某個角落,要么在某個狹窄的空間里。所有生命都愛為自己尋找一片天地,都會在邊界范圍內活動。

同樣的限制標準也適用于兒童的精神生活。在過量和不足之間,一定會找到臨界點,其他事物也同樣如此。孩子并不喜歡任何一種所謂的“教育基地”,因為對他們來說范圍太小了。這只是一份微薄的財產,對他們來說并不足夠。一個需求得到滿足的兒童,不會關心自己有什么財產,他想要的只是一種滿足感。他應該能夠照顧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物,了解自己記憶范圍內的植物,這樣才會真正增長見識。

即便對我們這樣的成年人來說,一個長滿植物和鮮花的花園都充滿未知。雖然我們的肺可以從中得到滋養,但心靈卻不會受到影響。然而,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花圃,也無法讓我們感到滿足。不但園內各物微不足道,更是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因此,希望與大自然融合的精神需求更無法得到滿足。于是,滿足兒童精神需求的界限就是一個遍布植物的庭院,里面的每一種植物都備受我們的關愛,而且還有助于支持內在自我的發展。

兒童活動范圍的判斷標準,已經引發了人們巨大的興趣。很多國家都在努力詮釋與兒童內心需求相一致的花園。現在,建造花園的計劃已與建造“兒童之家”的想法齊頭并進。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