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反者道之動,強者道之用(1)。天上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2)。
【題解】
這一章,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指出“道”向著跟它相反的方面變化、運動,這是一條辯證法的重要原則。他又提出“弱者道之用”的命題,把“弱”向“強”的轉化絕對化,這就陷入了循環論和宿命論的泥坑。最后提出“有生于無”的唯心主義觀點,對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有直接影響。
注釋:
(1)諸通行本皆如此。馬王堆本甲乙本互相校補,可以寫作“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甲本“反也者”三字損掩,乙本“弱也”二字損掩。朱謙之說:“反,復也,此《易》義也。《易·復彖》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雜卦傳》曰:‘復,反也。’《乾彖傳》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泰彖》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反即復也。故《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又曰:‘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此復之即返而歸之也。‘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此待其遠而后反也。
反自是動,不動則無所謂反,故曰:‘萬者道之動。’反自是逆,逆而后順,故:‘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又‘弱者道之用’,蓋得《易》之《坤》者也,《乾》藏于《坤》,故曰弱。《易》曰:‘潛龍勿用,’而《老子》言無用之用,是道之用。”高亨說:“反,旋也,循環之義。《荀子·賦篇》:‘攭兮其相遂而反也。’王念孫曰:‘反,亦旋也。’(見《讀書雜志》)”又說:“道善利萬物而不用,是以弱為用也。”
(2)馬王堆本乙本及傅、范、開元、敦煌、古觀樓、《道德真經》等悉如此。河上、王弼與廣明、景福等,“之”字作“萬”。馬王堆本甲本,只殘留一“天”字,余均損掩。馬敘倫說:“弼注曰‘天下之物皆有以生’,是王亦作‘之物’。今作‘萬物’者,后人據河上本改也。”朱謙之說:“首章‘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以無名與有名對,天地與萬物對,始與母對。此章亦言有無,則‘天下萬物’,當作‘天地萬物’,于義為優。”錄備考。
【今譯】
反復(循環)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生于具體的事物(有),而具體事物,卻由無形之象的“道”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