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2)?虛而不屈,動而愈出(3)。多言數窮,不如守中(4)。
【題解】
這里由“天道”以論“人道”,由“自然”以推論“社會”,在哲學上是在特殊性中推繹普遍性,在政治上則是宣揚“無為”的好處。(采張松如說)
注釋:
(1)馬王堆本及諸今本皆如此。馬王堆本甲本“圣人”作“聲人”,“百姓”作“百省”,“為芻”二字損掩。乙本下“以”字損掩。河上公、唐玄宗、龍興碑等“芻”作。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用后即拋棄掉。百姓,這里是指被統治者。
(2)王、傅、范及諸今本悉如此。馬王堆本“乎”作“與”,馀悉同。甲本“之”字、“其”字損掩。景龍、開元諸唐本無“乎”字。龍興碑并無“之”“乎”二字。橐籥,風箱。吳澄說:“橐籥,冶鑄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置于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于內者,籥也。天地間猶橐籥者,橐象太虛,包含周遍之體;籥象元氣,缊流行之用。”吳說義長。
(3)馬王堆本“屈”作“淈”,馀悉同,惟“愈”作“俞”,與傅、范、景龍同。屈,河上公、范應元及景龍、開元、景福諸本悉如此。王弼作“掘”,傅奕作“詘”。按屈、淈、掘、詘、并有竭義。
(4)他本均如此。馬王堆本作“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傅奕“多聞”作“言多”。龍興碑“中”作“忠”。中,通“沖”,空虛。
【今譯】
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像對待“芻狗”一樣,圣人也無所謂仁慈,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天地之間,不正是像個風箱嗎?
越空虛(動能)就越不會窮竭,越鼓動,風量越大。議論太多,往往失敗,還不如保持虛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