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1)。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2)。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3)。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4)。
【題解】
本章前一部分闡述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頗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后一部分提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云云,反對社會上的一切變革,這就是反歷史主義的。
注釋:
(1)此依勞健《古本考》寫定。葉夢得本、范應元本同。《淮南子·道應訓》下句引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王、傅與諸唐本均無“天下”二字。馬王堆本甲本作“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乙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馀悉同甲本。廣明本、趙孟煩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純本上“已”作“矣”;蘇轍本、董思靖本,兩“已”并作“矣”。已、矣、也三字,古可通用。《說文》:“矣,語已詞也。”矣,亦作已。《經傳釋詞》:“矣,猶‘也’也。”斯,則、就。惡,丑。
不善,惡。
(2)敦煌本、遂州碑本、顧歡本無“故”字。六“相”上,廣明、景福、慶陽、蟠溪、樓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趙孟頫本,及《后漢書·朱穆傳》注引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無。李道純說:“‘有無相生’以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有無相生,猶言互相依存。成,成就,即相反相成的成。形,王弼作“較”。畢沅《考異》:“古無‘較’字,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作‘較’。”訓表現、顯現。長短是相對的,有了長才顯出短來。今人還有“相形見絀”的說法。傾,馬王堆本作“盈”,河上公、王弼、傅奕等本均作“傾”。傾,斜,猶言依靠。音,單音。聲,和聲。
和,和協,和諧。前后,馬王堆本作“先后”,今改從普通本。隨,出現。馬王堆本前五句末都有“也”字。馬王堆本有“恒也”二字,今本無,故從今本。
(3)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圣人治也’。”《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無“治”字。馬王堆本“處”作“居”,甲本“圣”假作“聲”,損“不言之教”四字。唐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句末有“也”字。處事,等于說行事。處無為之事,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施行不用言詞說教的教化,采取放任主義。
(4)不辭、不有、不恃、不居等四“不”字,馬王堆本均作“弗”。萬物作焉而不辭,依河上公、王弼、林希逸、蘇轍等本。陸希聲、開元及《太平御覽》七六引皆無“焉”字。傅、范及唐人烏本殘卷、龍興碑均作“萬物作而不為始”,可參考。作,興起。不辭,魏源《老子本義》:“萬物作焉而后應之不辭耳,此因應無為之道也。”不辭,猶言不拒絕,即隨應萬物,也就是無為而治的意思。有,據為私有。恃,憑借、依靠。為而不恃,是說(圣人)有所施為,但不求達到什么目的。功成而弗居,是說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不去,不會失去。
【今譯】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就顯露出丑來了;(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就顯露出惡來了。所以,有無在對立中互相生成,難易在對立中互相轉化,長短在對立中互相顯現,高下在對立中互相依存,音聲在對立中互相和諧,前后在對立中互相區分。因此,圣人處居無所作為的境地,施行不用言詞的教化。
萬物興起而不拒絕,生成萬物而不據為私有,有所施為而不恃恩求報,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