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1)?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3)。
【題解】
此章,老子宣揚利己主義思想(即“為我”思想,為以后楊朱一派所繼承發揮),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等語,這對當時貪婪無厭之貴族統治階級來說,的確是當頭棒喝,發人深省;但對一般人來說,又很容易引導人們走到消極保守的道路上去。
注釋:
(1)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只殘留“名與”二字,余盡損掩。《韓詩外傳》所引及諸今本盡同。惟元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李道純《道德會元》,“亡”作“失”。馬敘倫說:“后人妄改也。‘亡’與‘病’韻。”奚侗說:“《說文》:‘多,重也。’誼為重疊如重,引伸可訓為輕重之重。《漢書·黥布傳》‘又多其財’,師古注:‘多,猶重也。’”任繼愈說:“多,尊重、重視。《漢書·灌夫傳》:‘士亦以此多’。《漢書·袁盎傳》:‘諸公聞之,皆多盎’。”名,名譽,榮譽。身,生命。孰,疑問代詞,哪個。親,親愛、親切。貨,財產。亡,喪失、丟失。病,危害、害處。
(2)景福《道德經碑》及河上公《道德真經注》、顧歡《道德真經注疏》、李榮《道德真經義解》、程大昌《易老通言》悉如此。馬王堆本甲本只殘留首尾“甚”、“亡”二字,中間八字損掩。乙本全部損掩。傅、王及其他諸通行本,都有“是故”二字于前。《韓詩外傳》所引,亦有“是故”二字。李約《道德真經新注》,前有“故”字,無“是”字。
(3)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損掩。景龍、敦煌、龍興碑及嚴遵《道德真經指歸》、趙至堅《道德真經疏義》同馬王堆本。《韓詩外傳》所引與河上、王弼、傅奕、范應元及諸通行本,均無“故”字。《淮南子·人間訓》所引,“長久”作“脩久”。
(《淮南》書避父諱。)高亨說:“可以長久四字,似后人注語。”
【今譯】
名譽與生命,哪個更可愛?生命與財富,哪個更貴重?獲得與丟失,哪個更有害?過分的吝嗇,必定會造成更大的耗費;過多的儲藏,必定會遭受更重的損失。因此,知道滿足,便不會遭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便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能長久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