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出生入死(1),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2)。夫何故也(3)?以其生生之厚也(4)。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5)。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6)。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7)。
【題解】
此章,老子闡述“攝生”之道:圣人全于天,依順天道行事,無所作為,則外患不能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內憂不能入(“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枙十九章枛),長生久視,與天地同其壽命。
注釋:
(1)諸通行本悉如此。馬王堆本甲本只殘留一“生”字。乙本,“出”字損掩,作“生入死”。
(2)傅奕與韓非《解老》所引皆如此。韓引無前“而”字。馬王堆本甲本作“(生之徒十)有(三,死亡)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括弧中七字損掩,“生動”間似奪“而”字,末“之”字顯系“亦”字之訛。乙本作“生之(徒十又三,死)之徒十又三,而民生,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大略與甲本同。范較韓、傅省“動皆”二字。“而”字以下十六字,王弼作:“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景福作:“民之生,動皆之死地,十有三。”景龍、開元、敦煌、焦竑同王弼,“地”下多一“者”字,作“民之生,動之死地者,十有三”。皆無“生而動”三字,景福、景龍、敦煌、開元,亦無“亦”字。徒,馬敘倫說:“徒為步道。《說文》無塗、途二字。
蓋徒即塗、途本字也。《莊子·至樂》篇:‘食于道徒’,即道途也。此徒字蓋如字讀。”十有三,王弼說:“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也。”高延第說:“生之徒,謂得天厚者,可以久生;死之徒,謂得天薄者,中道而殀;動而之死者,謂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蓋天地之大,人物之蓄,生死紛紜,總不出此三者。”
(3)馬王堆本甲本如此,乙本“夫”字損掩。傅及諸唐本無“也”字,范作“夫何哉”。奈良本、河上公《老子章句》作“夫何故哉”。韓非未引此句。
(4)河上、傅、范及景龍如此。王弼無“也”字。馬王堆本甲本作“以其生生也”,乙本無“也”字。高亨說:“生生猶養生也。生生之厚者,逞欲于聲色等,是自傷其生而動之死地矣。”高延第說:“生生之厚,謂富貴之人,厚自奉養,服食藥餌,以求長生,適自蹈于死地,此即動而之死者之一端也。緣世人但知戕賊為傷生,而以厚自奉養為能養生,不知其取死因也。故申言之。”
(5)王、傅、范如此。景龍,“兕”作,乃“兕”之別構。馬王堆本乙本作:“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虎,入軍不被兵革。”甲本“聞”、“善”、“辟”三字損掩,“虎”作“矢虎”,“兵革”作“甲兵”。“攝生”,通行本作“攝生”,馬王堆本作“執生”。執、攝音近義通。河上公說:“攝,養也。”這里訓保養、保護。攝生猶言保護生命。“不遇”,嚴遵、吳澄、明太祖諸本作“不避”。宋刊《韓非》作“不備”;道藏本河上如眾本作“不被”。兕,犀之雌者。《爾雅·釋獸》:“形似野牛,一角,重千斤。”《山海經》:“兕出湘水之南,蒼黑色。”老子楚人,故以兕為喻。(采朱謙之說)(6)河上、王、傅如此。眾本大致相同。馬王堆本甲本,“兕”作“矢”,“投”作“惴”。“措”作“昔”,“其刃”二字損掩。乙本大部損掩。“投”字,《淮南子·詮言訓》引作“措”;敦煌、龍興碑作“駐”;《鹽鐵論·世務》篇引作“用”。“措”字,范及龍興碑、《釋文》、韓非《解老》作“錯”。景龍作“揩”。蔣錫昌說:“《說文》:‘投,擿也。’‘兕無所投其角’,言善攝生者,既不為兕所逼,故兕亦無所擿其角也。”朱謙之說:“‘措’,安也。無所措其抓(爪),即無所安其抓(爪)也。”俞樾說:“《釋名·釋姿容》曰:‘容,用也。’‘兵無所容其刃’,言兵無所用其刃也。”高延第說:“此章為處亂世者指示:兕虎、兵刃,皆兇暴不祥,喻世路之崎嶇,人情之險詐。”
(7)傅奕如此。馬王堆本甲本同,惟“失”字損掩;乙本前后各有三字損掩。王與諸唐本,無“也”字,無“焉”字。范上句作“夫何哉”,下句亦無“焉”字。韓非所引“無死地焉”四字。
【今譯】
人們處在生死攸關的境地。生存的途徑占十分之三;死亡的途徑占十分之三;有的人為了生存,而從事各種活動,因而陷于死亡,也占十分之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們迫切要求生存,(反而達不到目的)。聽說善于保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兕牛和老虎,進入戰陣,也無須披堅執銳。(因為對于善于保護生命的人),兕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們身上沒有可以致死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