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答《魚目集》作者》咀華集 李健吾作品集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一本書象征一個人最高的精神作用,一首詩是這最高活動將逝未逝的精英。了解一個人雖說不容易,剖析一首詩才叫“難于上青天”。托爾斯泰的感染說(Infectiousness)是一切藝術的一個基本條件,因為藝術本身含有普遍性,而感染說也只是藝術普遍性的一種解釋,或者一種衡量。但是,猶如任何理論,臨到應用,我們不能全盤收受。托爾斯泰并非不慎重,他開首就把下流的情緒和美感的情緒分成兩截。不過,臨到他說,一件真正藝術作品能夠鏟除讀者自覺里他和藝術家的隔離,我們便得考慮一番;等他說到不僅此也,還能夠鏟除他和其他讀者的隔離,我們更不能囫圇咽下。

同樣一個愛國忠君的觀念,表現出來的時節,我們迄今最欣賞的卻是屈原。屈原雖說是貴族,他的感染性卻比任何遺民的詩作濃烈。民間的文學因為單純,所以動人;因為表現直露,所以忠實。然而,我們明白,基于個人的愛惡,托爾斯泰舉的是一個極端的例證,不能做為全部人生和文學的詮釋的準則。每個作者,因為性情環境時代種種交錯而繁復的舉景,雖說處理同一的題材,難得和第二個作者在在皆同。我們不一定承認文學是天才的把戲,但是我們相信藝術的可貴正在它個性的表現。托爾斯泰雖說提出個別的情感,卻不屑于細加推敲。推敲是一切理論的基礎。從作者的經驗到表現是一個坎坷的“天國歷程”,結局多半倒是頹然而廢。我們看一眼文學史,就知道有多少杰作是完成的,而完成的,又有多少能讓作者瞑目的。一個讀者,所有經驗限于對象(一部書,一首詩)的提示,本身和作者已然不同:想象能否幫他打進讀書的經驗,即使打進去,能否契合無間,正如一句傷心的俗話:“天曉得”!一個讀者和一個作者,甚至屬于同一環境,同一時代,同一種族,也會因為一點頭痛,一片樹葉,一粒石子,走上失之交臂的岔道。一個作者,從千頭萬緒的經驗,調理成功他表現的形體;一個讀者,步驟正好相反,打散有形的字句,踱入一個海闊天空的境界,開始他摸索的經驗。這中間,由于一點點心身的違和,一星星介詞的忽略,讀者就會失掉全盤的線索。

而時間,這不作美的天公,更是一切誤會的根苗。不必舉例古人,我們就拿一首如畫也如話的白描小詩來看。

“水上一個螢火蟲,

水里一個螢火蟲,

平排著,

輕輕地,

打我們的船邊飛過。

他們倆兒越飛越近,

漸漸地并作了一個。”

胡適先生這首《湖上》,寫他“一時所見”,時在一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這首詩當得起一個明白清楚。但是,如今,如今即令作者親自來下注解,他能保險一絲不漏,重新獲有那天“夜游”的經驗嗎?我們知道,明白清楚是托爾斯泰感染說的第二個條件。然而,對于文學,一切富有性靈的制作,絕對不免相當的限制,這就是說,好壞是比較的,層次的,同時明白清楚,所謂表現,也只是比較的,層次的。同樣一個經驗,有的詩人體會的更為深刻些,有的更為遼闊些,有的簡直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是他最后的止境。明白清楚是作者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是作品本身的一個要求,是讀者一種意內的希望,卻不是作者達到目標的征記,作品價值的標準,至于讀者的希望,在創作的過程中,很少放在作者的心上。時間是愛情的試金石,也是智力測驗的一個條件。一個十六歲孩子看《紅樓夢》,他的經驗和二十歲青年的不同,和四十歲成人尤其徑庭。一個十四歲孩子會把《七俠五義》當做杰作,再過二十年,你若問他,他會微微一笑,紅上臉來,勾起悲哀的回憶。一個讀者,本人因為年齡心境差異,對于一部作品不能終始如一,怎么會同另一個讀者合好無間呢?

這不可能,然而這不是說,絕對不可能。人和人有息息相通的共同之點,大致總該有個共同的趨勢。托爾斯泰的感染說,自有其顛撲不破的道理,但是臨到承受時節,我們卻不能不參照個別的經驗。如若托爾斯泰攻擊象征主義,認為由于上層階級精神生活過分貧乏,我們必須原諒托爾斯泰伯爵,因為他有他全部的思想情感做他的注腳。道德宗教的情緒!這是他藝術觀的有色眼鏡。把晦澀暫時放開,我們立即看的出來,特別是他從舉的例證可以意會,托爾斯泰厭惡的是詩里的情緒,或者用個術語:內容。他不明白一個人會一無所愛,偏偏鐘情那過往的浮云。實際波德萊耳有的是難懂的詩,他卻硬派《異鄉人》晦澀。《異鄉人》和胡適先生的《湖上》同樣明白清楚,只是《異鄉人》缺乏塵世的依戀罷了。所以托爾斯泰攻擊,因為他憎惡這里旁門左道的思想。——然而可憐的是,他以為晦澀做成波德萊耳的盛名,卻不料正是這種內容——一種精神的反抗,一種生活的冒險,一種世界的發現,或者說壞些,一種反常的經驗——激起青年的同情和認識。然后這些青年,漸漸明白內容和外形雖二猶一,體會出這里的金聲玉相,潛下心來學習。這不是精神生活貧乏,而是精神生活不同。我們承認上層階級往往缺乏生活真實的經驗,作品因而離開人生的資源,內容和外形分道揚鑣。但是,內容和外形析離,我們明白根本就沒有那樣的作品,猶如布萊德雷(Bradley)所謂:“這不在這一個(內容)里面,也不是在那一個(外形)里面,也不在二者的總和里面,而是在二者不在的詩里面。”意義和聲音不能分開,把

“舉頭望明月”,

改做

“舉首看明月”,

你馬上體會出這里的損失。我們鄙視南朝的詩賦,原因不在精神生活貧乏:雖說境界不大,卻在體驗淺浮,好像一個鄉下姑娘,穿了一身百樂門的跳舞衣裳。她的過失不在她是一個鄉下姑娘而在她穿了一身不勻稱的褲褂。我們欣賞一件作品,應當先行接受它的存在,這就是說,它帶來的限制。所以我說:“拿一個人的經驗裁判另一個人的經驗,然而缺乏應有的同情,我們曉得怎樣容易陷于執誤。”

記住明白清楚是比較的,層次的,我們便好用來觀察晦澀。晦澀是表現當頭的一個難關。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久已成為一個不言而喻的重要問題。陸機的《文賦》有段切實的短序,不過一百來字,中間有幾句提到他創作的經驗道:

“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得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他以為表現的窳陋——“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由于眼高手低。同樣劉勰告訴我們:

“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

他進而指出言語本身的缺陷。表現形成一切作家的痛苦,而不僅是二三人的特殊現象。講到梵樂希的謹嚴,莫洛洼(A. Maurois)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故事道:

“我記得有一天:梵樂希在老鴿子窩(Vieux-Colombier)講演,大概這樣道:

“‘晦澀’?我?人家那么說我,我就用力把這信做真的。然而我覺得我不像繆塞(Musset),雨果,斐尼(Vigny)那樣晦澀。你們覺得吃驚嗎?看看繆塞。我不知道你們中間有誰能解釋這兩行詩:

‘最美的歌最悲傷,我知道

有些永生的歌只是嗚咽。’

“‘至于我,我簡直無能為力!一聲嗚咽怎么就會是一首永生的歌呢?我覺得這不可理會。一首歌是一種節奏;一聲嗚咽沒有形式。我就讓多么晦澀,我也寫不出這樣晦澀的東西。’

“這時候,聽眾中間有一個年輕人仿佛激惱了,站起來說:‘怎么,先生,你不在取笑嗎?這兩行詩,我看不出有什么晦澀的地方,我不妨給你解釋一下!’梵樂希道:‘我求你給我解釋一下,我很高興把我的位子讓給你。’他站起來,燃起一支香煙,那位激惱了的先生走上講臺……他解釋繆塞,卻終不能滿足梵樂希謹嚴的需要,甚至于寬大為懷的聽眾的需要。”

表現不僅是文人的痛苦,也是人人的魔難。我們不妨注意一個嬰兒的表情,從哭笑到學習語言,中間需要多少提醒,重復,應用。等他長大了,他會發見嬰提的語言,離完美的表現正不知要有若干路程。他必須進學校,父母要他知識充足;隨著知識的增多,他語言的范圍擴大。他用和知識相當的語言來應付人世,然而臨到專門問題,他會看出還得另有一種術語。同樣是詩人,他得在所有人話之中,選擇最富可能的字匯。聽說莎士比亞偉大,不會英文就是看翻譯,你也抓不住他的精微。即使會英文——饒恕我的唐突,你是否能和莎士比亞契合,終成一個疑問。在表現上,一字一句會變成致命傷,猶如一方白玉,中間不幸有點瑕疵。忽略一個字,一個句子,你或許丟掉全詩的精英。一幅錦緞是一根絲一根線交織成的;抽去一根絲,毀壞全幅的美麗。在欣賞時節,我們得和梵樂希一同贊美渥爾泰(Voltaire)這句話:“詩只是美麗的節目做成的。”這就是為什么,福樓拜輕易不放他的作品出手,而往日中國文人,只有薄薄一本交給子弟行世。

所以晦澀是相對的,這個人以為晦澀的,另一個人也許以為美好。工具抓不住,便是印得多么講究,只是白紙黑字,說不到文學,更談不上藝術。但是工具抓得住,一切從生命里提煉出來的制作,除非本質上帶有不可救藥的缺陷,都有為人接受的可能。知道創作不是蠶吐絲,生孩子(用得最濫的比喻),我們就得把表現格外看重,唯其人力有限,“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我們得贊美那最經濟也最富裕的表現。此其象征主義那樣著眼暗示,而形式又那樣謹嚴,企圖點定一片朦朧的夢境,以有限追求無限,以經濟追求富裕。一切臨了都不過是一種方法,或者說得更妥當些,一種氣質。古典主義告訴我們,下雨就得說做下雨,象征主義并不否認這種質實的說法,不過指示我們,人世還有一種說法,二者并不沖突。實際文學上任何主義也只是一種說明,而不是一種武器。梵樂希以為既有的經驗開始自我審判的時辰,便是古典主義露面的時辰。所以他說:

“古典和浪漫的差別正很簡單:把手藝交給昧于手藝的人和學會手藝的人。一個浪漫主義者學會了他的藝術,就變成了一個古典主義者。這就是為什么,浪漫主義臨了成功巴爾納斯(Parnasse)詩派。”

象征主義從巴爾納斯詩派衍出,同樣否認熱情,因為熱情不能制作,同樣尊重想象,猶如考勒瑞幾(Coleridge),因為想象完成創造的奇跡。然而它不和巴爾納斯詩派相同,唯其它不甘愿直接指出事物的名目。這就是說,詩是靈魂神秘作用的征象,而事物的名目,本身缺乏境界,多半落在朦朧的形象之外。所以梵爾希又說:

“一行美麗的詩,由它的灰燼,無限制地重生出來。”

一行美麗的詩永久在讀者心頭重生。它所喚起的經驗是多方面的,雖然它是短短的一句,有本領兜起全幅錯綜的意象: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于是字形,字義,字音,合起來給讀者一種新穎的感覺;少一部分,經驗便有支離破碎之虞。象征主義不甘愿把部分的真理扔給我們,所以收攏情感,運用清醒的理智就宇宙相對的微妙的關系,烘托出來人生和真理的廬山面目。是的,烘托出來;浪漫主義雖說描寫,卻是呼喊出來;古典主義雖說選擇,卻是平衍出來。

所以任何主義不是一種執拗,到頭都是一種方便。

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復的,所以在認識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詩,也容易把讀者引入殊途。例如,對著這樣一首四行小詩: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貿然看做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作者恰恰相反,著重在相對的關聯。我的解釋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但是,有趣的是,檢點一下我的 《圓寶盒》。臨到這首詩,我再三使用“不妨”和“猜測”,預先給自己埋伏一個退步,好充來日抽身而下的掩護。不幸是我那個“全錯”,出來做成了我的奸細。然而臨到交鋒失利,與其指摘奸細,寧可搜尋一己的疏忽。我最冒昧的是,抓住我的形而上的線索死死不放。而第二個錯誤,要不是作者如今把“圓”和“寶盒”分開,我總把“圓寶”看做一個名詞。第三個,我把“你”字解做詩人或者讀者,沒有想到這指情感而言。同時第四,猶如作者所謂,我過分注目“掛在耳邊”,聯想到上面那首小詩的“裝飾”字樣。現在,我的解釋要是“全錯”,出乎作者意外,我相信,至少我順著我那根紅線,走出我給自己布置的迷宮。

經過作者的指示,我體會出來自己何等地粗浮。作者開首不明明告訴我,他

“撈到了一只圓寶盒”

嗎?這“撈”字清清楚楚說出這“寶盒”——理智——不是他自己原來就有的。等到理智(?)撈到了手,

“跟了我的船順流

而行了”

理智已然情感化了。這“船”象征生存也難說。但是,即使我們順從作者,把“橋”看做情感的結合,我們能夠三言兩語,說明全詩的印象嗎?例如,現在,我重讀這首詩,到了這句:

“永遠在藍天的懷里,”

雖說詩人不屑于拋棄我俗淺的解釋:“永遠帶有理想”,我自己如今覺得,譬做自然,同樣可以說得過去,甚至于接受字面,不妄附會,我覺得更其自然些。而最初我沒有弄懂的第一個“你們”,或許正指理智和自我,或者詩里的“人”和“寶盒”。

但是,如今詩人自白了,我也答復了,這首詩就沒有其他“小徑通幽”嗎?我的解釋如若不和詩人的解釋吻合,我的經驗就算白了 嗎?詩人的解釋可以攆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釋嗎?不!一千個不!幸福的人是我,因為我有雙重的經驗,而經驗的交錯,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詩人擋不住讀者。這正是這首詩美麗的地方,也正是象征主義高妙的地方。這不是笨謎。一個謎,等你猜出來以后,除去那點兒小小得意的虛榮之外,只是一個限制好了的呆呆的對象。但是,一首詩,當你用盡了心力,即使徒然,你最后得到的不是一個名目,而是人生,宇宙,一切加上一切的無從說起的經驗——詩的經驗。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六日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