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三個中篇》咀華集 李健吾作品集

《脫韁的馬》   穗青作

《遙遠的愛》   郁茹作

《饑餓的郭素娥》 路翎作

這里是三本新書,從三個方向來,面貌陌生,造詣不同。然而提供思維,使我回到過去讀書的經驗,幾乎具有同一的吸力。它們加強我對于創作理論的認識,至于它們本身優劣的褒貶,假如可能,我并不希望在作者初次和我相會的時候有所論列。我擔心自己有意回避,字里行間依然不免無情的流露,傷害他們成長。他們站在三個初不相同的社會角落,希冀對于時代的積極的使命能夠有所為力。《遙遠的愛》告訴我們一個新女性以怎樣的精神的執著向前爭取工作的意義。《饑餓的郭素娥》沒有那樣明顯,但是,正因為女主角在這里沒有文飾,不屬于知識階層,所以赤裸裸的,為人性發出基本的強烈的呼號。如若《脫韁的馬》的藝術成就遠在二者之上,它的人性的強毅的啟示似乎并不因而更高。是抗戰時期的制作,它們有現實為各自的男女往堅強里磨煉。這些階層不同的男女主角,由于理想的向往,幸福的憧憬,活在各自猥瑣的丑陋的境界,或悲或喜,稍稍具有英雄的姿態。

單從藝術的表現來看,雖說同時擺在眼前,三本新書幾乎勾起十九世紀一個整整世紀供我回憶。郁茹女士據說生在浙東,自己在重慶做公務員,有哥哥在家鄉參加游擊戰爭。然而她的作品好像屬于一八四○年浪漫主義全盛時期,喬治桑(George Sand)的主觀的抒情的心性在這里泛濫。穗青先生在他的《脫韁的馬》的結尾賞了我們一個線索:“一九三八年秋寫于晉西戰地,四二年謄寫于鳳翔。”從初稿到定稿,他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短短的一個中篇,好像《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的苦修的期待,在冷靜之中悠然成熟。作者不見得五年全在寫,或許寫成初稿,也就是擱置了五年,然而他有耐心如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等候。于是一八五六年過去了,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我們翻開《饑餓的郭素娥》恍如當著高揭自然主義的左拉(Emile Zola)的理論,我們不期而在遠迢迢的中國為他找到一個不及門的**。路翎先生據說出身學生,當過礦夫,有的是窮苦的折磨,恰如胡風先生所指:“生活的洪爐養育了”他的倔強的心靈。

這不就是說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或者自然主義是他們各自創作的理論的根據,因為即使是福樓拜,從來不曾有一句話表揚現實主義,一般人把他看做現實主義的祭酒,惹起他極度的反感:一八七九年,他向莫泊桑(Maupassant)寫信:

“不要同我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或者實驗的!我漲飽了。何等空洞的蠢話!”

我們應當記住,《包法利夫人》時代的現實主義曾經和無知的法庭同時宣告將《包法利夫人》驅逐出境,而左拉的自然主義的理論完全借用當代一本科學名著《實驗醫學》:

“我稱呼自然主義為回到自然,世紀的科學運動;我指出實驗方法可以用到人類智慧的一切表現;我努力解釋我們文學之中產生的顯明演變,主張今后研究的主題,哲理人由生理人取而代之。”

但是他所尊崇的福樓拜,喜愛他的文學作品,厭惡他的宣言式的理論,寫信告訴他:

“我堅持你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也就是為了這個,要慕你,愛你。”

左拉高高掛起自然主義的旗幟,他的至友偏要根據作品的印象把他捧做浪漫主義的同志,實際只是文學生涯常有的一個可能現象。人屬于個別的存在,繁復是其綺麗的泉源,矛盾在這里是諧和,人性因之而豐盈。左拉以為“自然主義如世界一樣老”,但是近人路喀斯(Lucas)卻說:“浪漫主義真如歐洲文學一樣老——如《奧狄賽》(Odyssey)一樣老”,而學者或從浪漫主義尋找現實主義,或從古典主義尋找浪漫主義,頭緒紛繁,蹊徑獨辟,僅僅幫我們往人性中多走一步。

說實話,理論盡管歧異,爭辯盡管紛呶,意義盡管正確,時代消逝了,風氣轉變了,斗爭的嚴重的局面退入歷史,成為人類進展的一環。過分突出的角落削平了,過分凹陷的角落充實了,就在這不斷的修正和犧牲之中,人類仿佛一個無形的觀念,朝著理想的道路邁步。每一文學運動所標榜的富有戰斗性的口號,臨到后來,失卻時間上應有的積極意義和使命,用到作品和作者方面,成為精神的一種主要的傾向的說明。它們以各自曾經具有的豐富的內涵,為我們解釋作品在我們心里留下的感受。這是一種方便,有危險性。因為過分依賴的結果,我們容易構成時代的錯覺,把過去當做現代,活人當做死馬,停留在濫用名詞的魔道。

但是,福樓拜沒有錯誤,他指的是左拉見于作品的氣質,也就是左拉自己接受的一種看法:“當然,一件作品將永遠只是經過氣質看到的大自然的一隅。”人是一個泥土動物,福樓拜禁止自己在作品之中發表意見,他或許盡力做到了,然而把自己從字句之間剔出,由于違背創作原則,他根本就不可能。他明白他辦不到:

“我一向禁止把我自己放在我的作品里面,然而我放進去了許多。——我一向試著不縮減藝術以滿足一個孤立的人格。”

逃出自己的氣質,我們今天還沒有發明這種技巧。發明的一天,便是王爾德(Wilde)的“撒誑即是藝術”的理論實現的一天,也就是文學在人世消滅的一天。所以福樓拜不便接受喬治桑的勸告。因為他覺得:

“假如我用你的態度來看整個的人世,我會變成可笑了,如此而已。因為你白向我布道,我不能另來一個我的氣質以外的氣質,或者另來一套不是我的氣質所底定的美學。”

古人說得好,“文如其人”,福樓拜也說得好,“杰作的秘密在作者的性情與主旨一致”。

我們這里是三位作家,一位女的,兩位男的,然而正如活在這個多難的艱苦時代的每一向上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入世不久,感情旺盛,多少都有浪漫的氣質打底子。這是人格和社會生活接觸之后所起的反動的表征;這是由現實追尋理想的過程之中必有的失望的反映。這是發展自我遭遇挫折的人性的激蕩。然而最好的時候,這是一個人永不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作用。人世如若沒有限制,或許永遠沒有浪漫主義產生。福樓拜反駁人們對于《包法利夫人》的煩擾,表示:“人家以為我愛上了現實,其實我還來不及憎。”他憎恨的是限制,正如一切浪漫主義者,誤將現實看做限制。

不過,氣質是潛在的,自來的,在字里行間感到,并不一定就可以順手捉到。談到創作,氣質具有無形的決定作用,然而對于人生和藝術的態度,由理智而形成的清醒的認識,因為具有強力左右,往往做成一部作品和讀眾的橋梁或者鴻溝。為了達到目的,企圖在現實之上建筑理想的國度,作家不期然而然就運用和各自心性吻合的方法,加強他的態度(所謂愛憎,或者如福樓拜所謂,只是一個觀察家的客觀態度,無所愛憎——那也就是態度),完成和各自人格相符的認識。于是文學運動,應運而生,標新立奇,提出一個驚人的口號,表示趨止,正好總括作家全人的存在:同時是氣質的流露,也是態度的表白和方法的選擇。

路翎先生讓我感到他有一股沖勁兒,長江大河,旋著白浪,可也帶著泥沙,好像那位自然主義**左拉,吸入的是他的熱情,不是他的理論,因為說到臨了,他最不善于在他的作品之中運用他的理論。路翎先生沒有那種堅定的理論,但是,他有既成的概念派給他的文字,特別是副詞或者形容詞,往往顯得他的刻畫機械化,因而刺目。我聽見若干讀者埋怨他的行文歐化,或許就是這種公式似的形容啟人澀窒之感。它們時時違反習慣,不和原意相符,如同

“曖昧的彼岸,”

“狠毒地嗅著鼻子,”

“他嚴厲地皺起眉頭,”

“他就朦朧地把這件事探聽出來了……”

他有一股拙勁兒,但是,“拙”不妨害“沖”,有時候這兩股力量合成一個,形成一種高大氣勢,在我們的心頭盤桓。

郭素娥,一個“強悍而又美麗的農家姑娘”,無家無業,半路被一個騙錢抽煙的中年男子所收留,“敢于大膽而堅強地向自己承認”她有一個“渺茫而狂妄的目的”。這是歐洲文學里面常常見到的一個小說傳統,貧苦女子為自己爭取社會地位,或以聰黠如瑪麗婭(Marianne),或以賢德如帕麥娜(Pamela),來到十九世紀,外省婦女向往城市,平凡如包法利夫人,或超群如優泰席婭(Eutasia),以浪漫的心情面對酷虐的現實。郭素娥遠比她們的外國前輩低賤,“她的修長的青色眼睛帶著一種赤裸裸的欲望與期許,是**的”。她爭取生命的基本的存在,性和糧食。她也有夢幻:“我時常想一個人逃走哦,到城里去。”而圍在她四周的男女,并不比她更有希望,黑黑一堆仿佛螞蟻,永遠“赤裸裸的”為活著斗爭。

《遙遠的愛》讓我們看到一個知識女性,同樣在寂寞孤獨之中奮斗,然而不是為了一個自私的目的,因為如一切小產階級她可以對付基本生存,所應爭取的僅是如何活得更有意義,為積極的工作擴展道路。作者郁茹女士顯然不及路翎先生能夠把握材料,平衡鋪排,刻畫地追求藝術的效果,然而她不雕琢,不勉強,簡易卻也自然,淺顯卻也生動。為了襯托羅維娜的性格,從認識再往行動里走,作者不惜把她四周的男性全往沒落里送。她為堅強的婦女服役。她不用第一人稱,然而她的態度是主觀的。她不大用辭藻,然而她的感情是汪洋的。她不掘發性格,她把強光集中在女英雄的感受,這是一位英雄,她從來沒有輸過工作,僅僅感情上有時候忽高忽低,不自知地和她剛毅的理性為難。我們的作者是一位有傲氣的女子,她有理由為婦女提倡女子中心論。然而羅維娜是人,為了工作她排拒愛情,就在排拒的時候,優柔的女性幾乎動搖了她在工作和愛情之間選擇的決心。

丈夫賭氣愛上了別人,不肯接受他那一方面的犧牲,寫了一封短箋要她接受她種植的果實。這在第十一章,她收到這封無情的短箋,“全身發抖,心是冷了,只有如沸的熱淚,還向著心上淋漓痛滴”——我們的女作者慣于使用這類流行的表現,她要的是感情激蕩,分心不到語言的性質。但是,“維娜走到山徑上去”,她必須在山野解放她受打擊的情感,在大自然之中尋找熨貼,浪漫主義把我們帶到非常境界,天地呼應人事,為之易色,如《李耳王》(King Lear),暴風雨和她的狂飆似的“報復”的觀念(實際是被遺棄的反動的心情)在一起唱和,這是一段好東西,浪漫主義以孤獨而獲得崇高。

浪漫主義在這里成為一種氣氛,一種表現主觀的需求的方法。這正是二十世紀的美好所在,仿佛政治上的民主運動,歷史上文學運動每次所標榜的理論,失去了既往的時代的戰斗性,回到真摯的人性的稟賦,千紫萬紅,同在一座花園開放,除去有毒的,害人的,留下美好的,健康的,有益的,蔚成現代文學的奇觀。然而即令是浪漫主義,熱情奔放,熱情并不就是一切。正當浪漫主義風靡歐洲的時候,哥德(Goethe)提出警告,希望人們明白:

“所有衰微潰亡的時代全是主觀的;另一方面,所有進步的時代全有一種客觀的傾向。我們今日是倒退的,因為它是主觀的:我們不僅僅在詩這方面看到,也在繪畫這方面看到,還有許多別的方面。每一健康的努力,正相反,是從內在往外在的世界發展;猶如你看見的所有偉大的時代,全在一種進步的狀態,全屬于一種客觀的性質。”

我們從“心”出發,我們用“腦子”寫文章,早年把自己泡在浪漫主義的福樓拜便不得不說出方才已經引到的話:“我一向試著不縮減藝術以滿足一個孤立的人格。”這正是《遙遠的愛》所以受委屈的因由,但是我敢于冒昧指出,也正是富有氣勢的《饑餓的郭素娥》所以受委屈的因由。它們“滿足一個孤立的人格”——作者自己,藝術因而有所損失。左拉的自然主義往往僵化了他的人物的線條,我們覺得他在理智上分給他們的,正如浪漫主義在情感上分給他們的,每每有一部分不在生活以內。

《脫韁的馬》的成就是卓越的,作者在這個沒有故事的故事里面追尋藝術的效果,綿密,經濟,完全明白他的工作。如若穗青不是真有其人,我幾乎疑心這是一位老作家的化名。他寫一個農民兵回到鄉村,如詩人臧克家所詠:

“渴望著家

到了家

卻永遠失掉了家。”

這個粗實的鄉下小伙子在外面長大了,有所見識了,因為一種機會的方便,回到家鄉溫習他的舊夢,別離已經美化了現實之中的丑惡,一種浪漫的心情圍著回憶周流,如清晨的霧,如黃昏的云氣,于是霧開了,云氣散了,現實裸露如白晝,如黑夜。薩洛楊(Saroyan)有一篇短文叫做《回家》(Going Home)分析的就是同一的情緒,浪子回家了,在家門口望了望,便不要進去了,仙人的玉杖點醒他的夢,害怕夢醒,索興他又逃走了。“他開始走開,一腔憂愁。遠到沒有人聽見他了,他開始嗚咽,熱烈地愛著他們,卻又憎恨他們生活的丑惡和單調。他覺得自己急急逃開家,逃開他的親人,在清夜的黑暗之中傷心號啕,哀哀哭泣,因為他不能為力,做不了一點點小事。”

薩洛楊捉住剎那的感覺,寫小說如寫詩,因為他的對象是人生的本質,那不可救藥的終古如一的存在,而我們的年輕作家,如一個寫生畫家,如福樓拜那樣觀察他的材料:

“我知道看,近視眼似地看,一直看進事物的汗管,因為我把鼻子湊到上面看。”

這是現實主義,一種方法,從人生(即令是丑惡的人生)搜尋“道德的密度”,唯其必須公平。然而藝術的客觀觀察,卻不就是科學,如福樓拜所指出:

“應該格外是本能的,而且先從想象發動。你孕育了一個主旨,一種顏色,隨后你借用外力來鞏固它。主觀肇其始。”

一切為了主旨。主旨以外的東西必須割愛,不到藝術上需要的時候,輕易不去搬動。這不是別的,正是莫泊桑所謂的選擇。我們來看一個小例。穗青先生不在開始就寫慶根請假,一直留到第八節,以回憶的方式襯敘慈母的一再哀求:“你竟不可憐我們嗎?”這里是對比,因為只有倒裝,藝術的力量才顯得最大。福樓拜安排他的包法利和愛瑪邂逅,沒有一句說到愛瑪過去承受的教育以及影響,直到愛瑪嫁給這個沒有詩意的老實人,才來點破婚姻的錯誤,說明不可挽救的命運的安排。

現實主義的觀察不是一架照相機,一下子平平地攝入所有的現象。這是一個領路人,一步一步把我們帶到他所需要我們去的地方。能夠這樣做的,能夠這樣有層次地,有凹凸地,在現實之上建立藝術的,無論是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統統屬于最好的現實主義的傳統。“主觀肇其始”,然而作家決不歪扭(縮減或者擴張)生活的真實,甚至于小到使用副詞形容詞,也要各如其分,是生活之中的,性格之中的,習俗之中的:老夫婦空盼兒子回來:

“有時,他回來稍晚,丈夫成二已趕著牛回來;他獨自坐在炕上,默默地吸著煙,用力地打著火石,半晌才抬起他那永遠陰郁的臉,憤怒地說道:‘哼!想死了;連飯也不做了嗎?李老二的話就算是真的,人家官爺就平白地肯讓他回來?’”

“成二嬸沒有敢做聲,側身沿著墻壁悄悄地走到窯洞里端,忙卷起袖子,幫助媳婦做晚飯。”

這個倔強的老人生著老婆的氣,其實和她一樣不爭氣,思念著他從軍的兒子,不過比她多了些男性的尊嚴和世道的知識罷了。

婦女在鄉間難得是有地位的,她們屬于本能那一方面,性愛和服務,永遠不在正面出現。年高的成二嬸是這樣,做兒媳的玉娃更是這樣,自卑而為人所卑。若干批評要作者在開篇就介紹玉娃,其實違反男性中心的社會的習慣,因而也就最不藝術。為了表示玉娃也在慶根的感情上有分量,作者在第一段追加一句,也就是一句:“他開始想家了——他的雙親,他的玉娃”,就足夠了。我們作者在第六章追敘歸途的心情,不正就告訴了我們:“他努力在自己心里制造歡欣的情緒,正和他路途中和初抵家時那樣,他設想著和爹爹、玉娃快樂的會晤。”為什么刪去母親?不是由于感情上沒有母親,是因為他已經看到母親,而且正在和她談話。為什么單單放在這里?因為“從母親的話里”,他知道了許多,“談話愈漸不愉快了”。對比提高藝術的效果。為什么把“玉娃”放在“爹爹”之后?太簡單了,作者著眼不在慶根的性的隔離的存在。作者不介紹玉娃,除非到了讀者需要多了解一些玉娃的時候。最相宜的介紹正是作者挑選的辰光:“靜悄悄躺在他旁邊的玉娃感到莫明其妙。”經濟和準確是藝術最高的道德。

這是一篇杰作。我希望作者能夠在量上證明它的可能的深厚,因為截到現在為止,我似乎只看到這么一篇。雖說孤單,雖說這只是一個中篇,由于勻停而工整,一個平常而又平常的農民生活的斷片,我不會把沉重的擔負加在它的肩膀。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八日《脫韁的馬》   穗青作

《遙遠的愛》   郁茹作

《饑餓的郭素娥》 路翎作

這里是三本新書,從三個方向來,面貌陌生,造詣不同。然而提供思維,使我回到過去讀書的經驗,幾乎具有同一的吸力。它們加強我對于創作理論的認識,至于它們本身優劣的褒貶,假如可能,我并不希望在作者初次和我相會的時候有所論列。我擔心自己有意回避,字里行間依然不免無情的流露,傷害他們成長。他們站在三個初不相同的社會角落,希冀對于時代的積極的使命能夠有所為力。《遙遠的愛》告訴我們一個新女性以怎樣的精神的執著向前爭取工作的意義。《饑餓的郭素娥》沒有那樣明顯,但是,正因為女主角在這里沒有文飾,不屬于知識階層,所以赤裸裸的,為人性發出基本的強烈的呼號。如若《脫韁的馬》的藝術成就遠在二者之上,它的人性的強毅的啟示似乎并不因而更高。是抗戰時期的制作,它們有現實為各自的男女往堅強里磨煉。這些階層不同的男女主角,由于理想的向往,幸福的憧憬,活在各自猥瑣的丑陋的境界,或悲或喜,稍稍具有英雄的姿態。

單從藝術的表現來看,雖說同時擺在眼前,三本新書幾乎勾起十九世紀一個整整世紀供我回憶。郁茹女士據說生在浙東,自己在重慶做公務員,有哥哥在家鄉參加游擊戰爭。然而她的作品好像屬于一八四○年浪漫主義全盛時期,喬治桑(George Sand)的主觀的抒情的心性在這里泛濫。穗青先生在他的《脫韁的馬》的結尾賞了我們一個線索:“一九三八年秋寫于晉西戰地,四二年謄寫于鳳翔。”從初稿到定稿,他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短短的一個中篇,好像《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的苦修的期待,在冷靜之中悠然成熟。作者不見得五年全在寫,或許寫成初稿,也就是擱置了五年,然而他有耐心如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等候。于是一八五六年過去了,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我們翻開《饑餓的郭素娥》恍如當著高揭自然主義的左拉(Emile Zola)的理論,我們不期而在遠迢迢的中國為他找到一個不及門的**。路翎先生據說出身學生,當過礦夫,有的是窮苦的折磨,恰如胡風先生所指:“生活的洪爐養育了”他的倔強的心靈。

這不就是說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或者自然主義是他們各自創作的理論的根據,因為即使是福樓拜,從來不曾有一句話表揚現實主義,一般人把他看做現實主義的祭酒,惹起他極度的反感:一八七九年,他向莫泊桑(Maupassant)寫信:

“不要同我談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或者實驗的!我漲飽了。何等空洞的蠢話!”

我們應當記住,《包法利夫人》時代的現實主義曾經和無知的法庭同時宣告將《包法利夫人》驅逐出境,而左拉的自然主義的理論完全借用當代一本科學名著《實驗醫學》:

“我稱呼自然主義為回到自然,世紀的科學運動;我指出實驗方法可以用到人類智慧的一切表現;我努力解釋我們文學之中產生的顯明演變,主張今后研究的主題,哲理人由生理人取而代之。”

但是他所尊崇的福樓拜,喜愛他的文學作品,厭惡他的宣言式的理論,寫信告訴他:

“我堅持你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也就是為了這個,要慕你,愛你。”

左拉高高掛起自然主義的旗幟,他的至友偏要根據作品的印象把他捧做浪漫主義的同志,實際只是文學生涯常有的一個可能現象。人屬于個別的存在,繁復是其綺麗的泉源,矛盾在這里是諧和,人性因之而豐盈。左拉以為“自然主義如世界一樣老”,但是近人路喀斯(Lucas)卻說:“浪漫主義真如歐洲文學一樣老——如《奧狄賽》(Odyssey)一樣老”,而學者或從浪漫主義尋找現實主義,或從古典主義尋找浪漫主義,頭緒紛繁,蹊徑獨辟,僅僅幫我們往人性中多走一步。

說實話,理論盡管歧異,爭辯盡管紛呶,意義盡管正確,時代消逝了,風氣轉變了,斗爭的嚴重的局面退入歷史,成為人類進展的一環。過分突出的角落削平了,過分凹陷的角落充實了,就在這不斷的修正和犧牲之中,人類仿佛一個無形的觀念,朝著理想的道路邁步。每一文學運動所標榜的富有戰斗性的口號,臨到后來,失卻時間上應有的積極意義和使命,用到作品和作者方面,成為精神的一種主要的傾向的說明。它們以各自曾經具有的豐富的內涵,為我們解釋作品在我們心里留下的感受。這是一種方便,有危險性。因為過分依賴的結果,我們容易構成時代的錯覺,把過去當做現代,活人當做死馬,停留在濫用名詞的魔道。

但是,福樓拜沒有錯誤,他指的是左拉見于作品的氣質,也就是左拉自己接受的一種看法:“當然,一件作品將永遠只是經過氣質看到的大自然的一隅。”人是一個泥土動物,福樓拜禁止自己在作品之中發表意見,他或許盡力做到了,然而把自己從字句之間剔出,由于違背創作原則,他根本就不可能。他明白他辦不到:

“我一向禁止把我自己放在我的作品里面,然而我放進去了許多。——我一向試著不縮減藝術以滿足一個孤立的人格。”

逃出自己的氣質,我們今天還沒有發明這種技巧。發明的一天,便是王爾德(Wilde)的“撒誑即是藝術”的理論實現的一天,也就是文學在人世消滅的一天。所以福樓拜不便接受喬治桑的勸告。因為他覺得:

“假如我用你的態度來看整個的人世,我會變成可笑了,如此而已。因為你白向我布道,我不能另來一個我的氣質以外的氣質,或者另來一套不是我的氣質所底定的美學。”

古人說得好,“文如其人”,福樓拜也說得好,“杰作的秘密在作者的性情與主旨一致”。

我們這里是三位作家,一位女的,兩位男的,然而正如活在這個多難的艱苦時代的每一向上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入世不久,感情旺盛,多少都有浪漫的氣質打底子。這是人格和社會生活接觸之后所起的反動的表征;這是由現實追尋理想的過程之中必有的失望的反映。這是發展自我遭遇挫折的人性的激蕩。然而最好的時候,這是一個人永不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作用。人世如若沒有限制,或許永遠沒有浪漫主義產生。福樓拜反駁人們對于《包法利夫人》的煩擾,表示:“人家以為我愛上了現實,其實我還來不及憎。”他憎恨的是限制,正如一切浪漫主義者,誤將現實看做限制。

不過,氣質是潛在的,自來的,在字里行間感到,并不一定就可以順手捉到。談到創作,氣質具有無形的決定作用,然而對于人生和藝術的態度,由理智而形成的清醒的認識,因為具有強力左右,往往做成一部作品和讀眾的橋梁或者鴻溝。為了達到目的,企圖在現實之上建筑理想的國度,作家不期然而然就運用和各自心性吻合的方法,加強他的態度(所謂愛憎,或者如福樓拜所謂,只是一個觀察家的客觀態度,無所愛憎——那也就是態度),完成和各自人格相符的認識。于是文學運動,應運而生,標新立奇,提出一個驚人的口號,表示趨止,正好總括作家全人的存在:同時是氣質的流露,也是態度的表白和方法的選擇。

路翎先生讓我感到他有一股沖勁兒,長江大河,旋著白浪,可也帶著泥沙,好像那位自然主義**左拉,吸入的是他的熱情,不是他的理論,因為說到臨了,他最不善于在他的作品之中運用他的理論。路翎先生沒有那種堅定的理論,但是,他有既成的概念派給他的文字,特別是副詞或者形容詞,往往顯得他的刻畫機械化,因而刺目。我聽見若干讀者埋怨他的行文歐化,或許就是這種公式似的形容啟人澀窒之感。它們時時違反習慣,不和原意相符,如同

“曖昧的彼岸,”

“狠毒地嗅著鼻子,”

“他嚴厲地皺起眉頭,”

“他就朦朧地把這件事探聽出來了……”

他有一股拙勁兒,但是,“拙”不妨害“沖”,有時候這兩股力量合成一個,形成一種高大氣勢,在我們的心頭盤桓。

郭素娥,一個“強悍而又美麗的農家姑娘”,無家無業,半路被一個騙錢抽煙的中年男子所收留,“敢于大膽而堅強地向自己承認”她有一個“渺茫而狂妄的目的”。這是歐洲文學里面常常見到的一個小說傳統,貧苦女子為自己爭取社會地位,或以聰黠如瑪麗婭(Marianne),或以賢德如帕麥娜(Pamela),來到十九世紀,外省婦女向往城市,平凡如包法利夫人,或超群如優泰席婭(Eutasia),以浪漫的心情面對酷虐的現實。郭素娥遠比她們的外國前輩低賤,“她的修長的青色眼睛帶著一種赤裸裸的欲望與期許,是**的”。她爭取生命的基本的存在,性和糧食。她也有夢幻:“我時常想一個人逃走哦,到城里去。”而圍在她四周的男女,并不比她更有希望,黑黑一堆仿佛螞蟻,永遠“赤裸裸的”為活著斗爭。

《遙遠的愛》讓我們看到一個知識女性,同樣在寂寞孤獨之中奮斗,然而不是為了一個自私的目的,因為如一切小產階級她可以對付基本生存,所應爭取的僅是如何活得更有意義,為積極的工作擴展道路。作者郁茹女士顯然不及路翎先生能夠把握材料,平衡鋪排,刻畫地追求藝術的效果,然而她不雕琢,不勉強,簡易卻也自然,淺顯卻也生動。為了襯托羅維娜的性格,從認識再往行動里走,作者不惜把她四周的男性全往沒落里送。她為堅強的婦女服役。她不用第一人稱,然而她的態度是主觀的。她不大用辭藻,然而她的感情是汪洋的。她不掘發性格,她把強光集中在女英雄的感受,這是一位英雄,她從來沒有輸過工作,僅僅感情上有時候忽高忽低,不自知地和她剛毅的理性為難。我們的作者是一位有傲氣的女子,她有理由為婦女提倡女子中心論。然而羅維娜是人,為了工作她排拒愛情,就在排拒的時候,優柔的女性幾乎動搖了她在工作和愛情之間選擇的決心。

丈夫賭氣愛上了別人,不肯接受他那一方面的犧牲,寫了一封短箋要她接受她種植的果實。這在第十一章,她收到這封無情的短箋,“全身發抖,心是冷了,只有如沸的熱淚,還向著心上淋漓痛滴”——我們的女作者慣于使用這類流行的表現,她要的是感情激蕩,分心不到語言的性質。但是,“維娜走到山徑上去”,她必須在山野解放她受打擊的情感,在大自然之中尋找熨貼,浪漫主義把我們帶到非常境界,天地呼應人事,為之易色,如《李耳王》(King Lear),暴風雨和她的狂飆似的“報復”的觀念(實際是被遺棄的反動的心情)在一起唱和,這是一段好東西,浪漫主義以孤獨而獲得崇高。

浪漫主義在這里成為一種氣氛,一種表現主觀的需求的方法。這正是二十世紀的美好所在,仿佛政治上的民主運動,歷史上文學運動每次所標榜的理論,失去了既往的時代的戰斗性,回到真摯的人性的稟賦,千紫萬紅,同在一座花園開放,除去有毒的,害人的,留下美好的,健康的,有益的,蔚成現代文學的奇觀。然而即令是浪漫主義,熱情奔放,熱情并不就是一切。正當浪漫主義風靡歐洲的時候,哥德(Goethe)提出警告,希望人們明白:

“所有衰微潰亡的時代全是主觀的;另一方面,所有進步的時代全有一種客觀的傾向。我們今日是倒退的,因為它是主觀的:我們不僅僅在詩這方面看到,也在繪畫這方面看到,還有許多別的方面。每一健康的努力,正相反,是從內在往外在的世界發展;猶如你看見的所有偉大的時代,全在一種進步的狀態,全屬于一種客觀的性質。”

我們從“心”出發,我們用“腦子”寫文章,早年把自己泡在浪漫主義的福樓拜便不得不說出方才已經引到的話:“我一向試著不縮減藝術以滿足一個孤立的人格。”這正是《遙遠的愛》所以受委屈的因由,但是我敢于冒昧指出,也正是富有氣勢的《饑餓的郭素娥》所以受委屈的因由。它們“滿足一個孤立的人格”——作者自己,藝術因而有所損失。左拉的自然主義往往僵化了他的人物的線條,我們覺得他在理智上分給他們的,正如浪漫主義在情感上分給他們的,每每有一部分不在生活以內。

《脫韁的馬》的成就是卓越的,作者在這個沒有故事的故事里面追尋藝術的效果,綿密,經濟,完全明白他的工作。如若穗青不是真有其人,我幾乎疑心這是一位老作家的化名。他寫一個農民兵回到鄉村,如詩人臧克家所詠:

“渴望著家

到了家

卻永遠失掉了家。”

這個粗實的鄉下小伙子在外面長大了,有所見識了,因為一種機會的方便,回到家鄉溫習他的舊夢,別離已經美化了現實之中的丑惡,一種浪漫的心情圍著回憶周流,如清晨的霧,如黃昏的云氣,于是霧開了,云氣散了,現實裸露如白晝,如黑夜。薩洛楊(Saroyan)有一篇短文叫做《回家》(Going Home)分析的就是同一的情緒,浪子回家了,在家門口望了望,便不要進去了,仙人的玉杖點醒他的夢,害怕夢醒,索興他又逃走了。“他開始走開,一腔憂愁。遠到沒有人聽見他了,他開始嗚咽,熱烈地愛著他們,卻又憎恨他們生活的丑惡和單調。他覺得自己急急逃開家,逃開他的親人,在清夜的黑暗之中傷心號啕,哀哀哭泣,因為他不能為力,做不了一點點小事。”

薩洛楊捉住剎那的感覺,寫小說如寫詩,因為他的對象是人生的本質,那不可救藥的終古如一的存在,而我們的年輕作家,如一個寫生畫家,如福樓拜那樣觀察他的材料:

“我知道看,近視眼似地看,一直看進事物的汗管,因為我把鼻子湊到上面看。”

這是現實主義,一種方法,從人生(即令是丑惡的人生)搜尋“道德的密度”,唯其必須公平。然而藝術的客觀觀察,卻不就是科學,如福樓拜所指出:

“應該格外是本能的,而且先從想象發動。你孕育了一個主旨,一種顏色,隨后你借用外力來鞏固它。主觀肇其始。”

一切為了主旨。主旨以外的東西必須割愛,不到藝術上需要的時候,輕易不去搬動。這不是別的,正是莫泊桑所謂的選擇。我們來看一個小例。穗青先生不在開始就寫慶根請假,一直留到第八節,以回憶的方式襯敘慈母的一再哀求:“你竟不可憐我們嗎?”這里是對比,因為只有倒裝,藝術的力量才顯得最大。福樓拜安排他的包法利和愛瑪邂逅,沒有一句說到愛瑪過去承受的教育以及影響,直到愛瑪嫁給這個沒有詩意的老實人,才來點破婚姻的錯誤,說明不可挽救的命運的安排。

現實主義的觀察不是一架照相機,一下子平平地攝入所有的現象。這是一個領路人,一步一步把我們帶到他所需要我們去的地方。能夠這樣做的,能夠這樣有層次地,有凹凸地,在現實之上建立藝術的,無論是浪漫主義,自然主義,統統屬于最好的現實主義的傳統。“主觀肇其始”,然而作家決不歪扭(縮減或者擴張)生活的真實,甚至于小到使用副詞形容詞,也要各如其分,是生活之中的,性格之中的,習俗之中的:老夫婦空盼兒子回來:

“有時,他回來稍晚,丈夫成二已趕著牛回來;他獨自坐在炕上,默默地吸著煙,用力地打著火石,半晌才抬起他那永遠陰郁的臉,憤怒地說道:‘哼!想死了;連飯也不做了嗎?李老二的話就算是真的,人家官爺就平白地肯讓他回來?’”

“成二嬸沒有敢做聲,側身沿著墻壁悄悄地走到窯洞里端,忙卷起袖子,幫助媳婦做晚飯。”

這個倔強的老人生著老婆的氣,其實和她一樣不爭氣,思念著他從軍的兒子,不過比她多了些男性的尊嚴和世道的知識罷了。

婦女在鄉間難得是有地位的,她們屬于本能那一方面,性愛和服務,永遠不在正面出現。年高的成二嬸是這樣,做兒媳的玉娃更是這樣,自卑而為人所卑。若干批評要作者在開篇就介紹玉娃,其實違反男性中心的社會的習慣,因而也就最不藝術。為了表示玉娃也在慶根的感情上有分量,作者在第一段追加一句,也就是一句:“他開始想家了——他的雙親,他的玉娃”,就足夠了。我們作者在第六章追敘歸途的心情,不正就告訴了我們:“他努力在自己心里制造歡欣的情緒,正和他路途中和初抵家時那樣,他設想著和爹爹、玉娃快樂的會晤。”為什么刪去母親?不是由于感情上沒有母親,是因為他已經看到母親,而且正在和她談話。為什么單單放在這里?因為“從母親的話里”,他知道了許多,“談話愈漸不愉快了”。對比提高藝術的效果。為什么把“玉娃”放在“爹爹”之后?太簡單了,作者著眼不在慶根的性的隔離的存在。作者不介紹玉娃,除非到了讀者需要多了解一些玉娃的時候。最相宜的介紹正是作者挑選的辰光:“靜悄悄躺在他旁邊的玉娃感到莫明其妙。”經濟和準確是藝術最高的道德。

這是一篇杰作。我希望作者能夠在量上證明它的可能的深厚,因為截到現在為止,我似乎只看到這么一篇。雖說孤單,雖說這只是一個中篇,由于勻停而工整,一個平常而又平常的農民生活的斷片,我不會把沉重的擔負加在它的肩膀。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