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1)。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2)。
【題解】
本章承上章“故信不足,焉有不信”而來,在病態社會的反常現象中,提出所謂仁義、智慧、孝慈、貞臣等等。從相反相成的規律中,看出它們之間對立和統一的關系來,透露了老子的一些有價值的辯證法思想。
注釋:
(1)河上本及開元、敦煌諸唐本悉如此。諸王本“智慧”,作“慧智”,景龍“仁義”作“人義”。馬王堆本甲本作“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怏出,有大偽”。乙本“案”作“安”,“大偽”二字損掩。甲乙本均以“故”字冠首,似緊接上章而言,這說明《老子》一書,原不分章。八十一章,皆為后人所臆定。傅本與廣明本兩“有”字上,均有“焉”字,范本“焉”字屬上。
(2)傅本如此,馬王堆本甲本作“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閭乳,案有貞臣”。
乙本作“六親不和,安有孝茲。國家閭乳,安有貞臣”。廣明本兩“有”字上均有“焉”字。范本“焉”字屬上。“貞臣”今王本、河上本及景龍、開元、敦煌諸本皆作“忠臣”。范應元說:“‘貞’字,嚴遵、王弼同古本。世本多作‘忠’,蓋避諱也。”六親,焦竑《老子翼》引王輔嗣云:“父子、兄弟、夫婦也。”
【今譯】
大“道”被廢棄了,才會提倡所謂仁義。智慧出現了,才有嚴重的詐偽。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不和,才會提倡所謂孝慈。國家政治昏亂,才有所謂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