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點
聯邦首都——選址多格蒂——更改為堪培拉——巴布亞島和北部地區——卡爾古利到奧古斯塔港的鐵路——修改憲法——全民公決——國防政策——海上協議——義務兵役制——雷金納德·亨德森的報告——新型海軍中隊——“澳大利亞”號——“悉尼”號與“埃姆登”號的海戰
雖然前行的道路上挫折不斷,但澳大利亞聯邦議會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制定了一些影響澳大利亞幾代人的政策方針。加上前文提到的一些議題,聯邦議會已經通過了三十九條憲法條例中的三十條,確定了聯邦的權力范圍。除了聯邦專屬管轄的法律議題,議會還制定了一些促進**效能的重要體制措施。
澳大利亞的首都是通過專家及議會成員的充分討論確定下來的。1904年,首都本來選在莫納諾高原的多格蒂。多格蒂風景優美,雪河從平原上緩緩流過,四周被群山包圍,巍峨的科修斯科山俯視著整個高原。然而,多格蒂并沒有得到新南威爾士權威人士的認可。在正式劃定聯邦范圍前,重新考慮首都選址的呼聲越來越高。據說,克里斯·沃森在距多格蒂北部約六十英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堪培拉的地方,發現這個地方離悉尼很近。1908年,議會舉行了無記名投票,最終選定堪培拉為首都所在地。新南威爾士**在位于杰維斯灣入海口的狹長地帶圈定了兩平方英里,并在那里設立了聯邦海港和海軍基地,協助聯邦獲得了九百平方英里土地。1909年,堪培拉由新南威爾士正式移交給聯邦**。1927年5月,第一次聯邦議會在堪培拉舉行,約克公爵宣布正式啟用新建的國會大廈。
約克公爵(1865—1936)
約克公爵在澳大利亞
第二十五章敘述了新幾內亞被吞并的過程。管理新幾內亞的費用原本由各殖民地共同承擔,但人們普遍認為應該由聯邦**一力承擔。1905年,議會通過了相關法案,規定重新恢復該地區的葡萄牙語名稱,即巴布亞。從此,巴布亞成為澳大利亞聯邦的附屬領地,由總督和議會管理,管理方式近似于英屬殖民地。
1911年,澳大利亞北部領土,即南澳大利亞曾經管轄的大片中北部領土,也成了澳大利亞聯邦的領地。
1788年后成為新南威爾士屬地的諾福克島于1914年并入澳大利亞聯邦。
有關西澳大利亞切身利益的一個重大議題是,修建一條連接珀斯和澳大利亞東部各地的鐵路。約翰·弗利斯特說,西澳大利亞加**邦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得到修建鐵路的保證,從而方便西澳大利亞與其他地區的往來。他堅持認為這條鐵路是西澳大利亞加**邦的一個誘因,就像新南威爾士加**邦的條件是在其領土范圍內建立聯邦首都。但聯邦并沒有責任修建鐵路,也沒有人敢保證聯邦會履行憲法不會負責的事。聯邦議會并不關心口頭契約,但因缺乏鐵路會使整個西澳大利亞脫離聯邦的管轄,是聯邦議會必須認真權衡的問題。如果僅僅是出于軍事考慮,大多數人認為鍛造鋼材比修建鐵路更重要。1901年,埃德蒙·巴頓**承諾了鐵路修建工程,也將其納入了后來的每一屆**的政策中。1907年,議會通過了相關議案,撥款勘察斯賓塞灣北部的奧古斯塔港到西澳大利亞的卡爾古利之間的一千零五十一英里土地。卡爾古利已經有一條通往珀斯的鐵路。正如人們預期的那樣,勘察人員發現,鐵路橫穿的沿線地帶并不適宜居住,但在那里發現了大片豐茂草地。1911年,安德魯·費希爾**參考了勘察人員的報告后,通過了批準修建鐵路的相關議案。1917年,這條鐵路線正式通車。
各個政黨為修正憲法耗費了大量精力和熱情。修正憲法的權力本身也規定了修正的程序。如果一個政黨想要修正一項法案,首先要在議會中以絕對優勢票數獲得通過,然后通過人民的投票表決。如果大多數地區的多數選民投票贊成,那么憲法就會被修正。工黨在調解和仲裁法案的實施范圍與商業信托及壟斷方面未能如愿,后來,工黨成員決定從兩方面入手,促使人民同意修改憲法。首先,他們想取消聯邦仲裁**只限于處理工業**的限制,跳出各殖民地的范圍。他們希望仲裁**有權對商業、制造業、工資標準及勞動就業條件進行管理,包括州際鐵路員工之間可能發生的**。其次,他們希望通過制定法律控制商業公司,規范州內和州際間的商業貿易,將議會稱為“壟斷主體”的產業“國有化”。
1911年,工黨向選民提出了這些議案,但六個殖民地中的五個殖民地否決了這些議案,只有西澳大利亞同意擴大聯邦**的權力。雖然遭遇了失敗,但工黨認為如果憲法修正案不能通過,就無法推行相關政策。于是,1913年,工黨再次組織了全民公投。西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和昆士蘭通過了修正案,其他三個殖民地再次否決了修正案。工黨又失敗了,但1913年獲得的支持票與1911年相比明顯增加了。1911年,修正案得到了二十五萬的多數否決票,未能通過。然而,1913年,否決票與贊成票之間的差距縮小到了三萬票。工黨將這一現象視為巨大進步,決定再次嘗試。1915年底,澳大利亞人對同一份修正案進行了第三次投票,但歐洲戰爭的爆發使憲法修正案再次被擱置。
實行聯邦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讓澳大利亞可以采取更有效的防御措施。1901年前,澳大利亞的各殖民地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當地的軍隊由英國軍方派來的軍官統一指揮。各殖民地為英國海軍艦隊提供補給,并由一位海軍少將負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水域。六個殖民地的軍事力量從未合作過,也沒有受到統一指揮,更沒有系統的訓練體系和軍事裝備。如果澳大利亞面臨必須為自己而戰的局面,一切軍事部署只有在兵臨城下時才能統籌安排。民兵是重要的武裝力量。每個殖民地的首府都有一支要塞炮兵團。一些殖民地還有小規模的海軍力量。但都不足以保衛澳大利亞。眾所周知,澳大利亞一直處在英國**控制的強大海軍的保護傘下。
在澳大利亞聯邦成立的早期階段,關于國防系統的效率及國防政策的正確性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1903年,澳大利亞與英國海軍部達成了新的海軍協議,取代了海軍部與各殖民地間的舊協議。埃德蒙·巴頓提出了一項調整計劃,規定聯邦每年為英國海軍中隊提供二十萬英鎊補貼。這一計劃得到了議會的批準,但也遇到了很大阻力。很多人反對補貼英國海軍的政策。難道澳大利亞不應該為自己的國防、海軍和陸軍提供補給嗎?顯而易見,建設國防的時機已經成熟。
許多權威人士和刊物都強烈表達了國防建設的訴求,尤其是《悉尼公報》。在聯邦成立初期階段以及相關政策成形之際,權威人士和刊物針對未來的問題提出了非常寶貴的建議和意見。1902年,《悉尼公報》寫道:“除了埃德蒙·巴頓先生提出的向英國海軍提供補貼的方法,還可以用同等數額的資金或更大一筆資金建設澳大利亞的海軍。在和平時期,海軍可以成為澳大利亞男性的訓練中隊;在戰爭時期,可以保衛國家。當然,如果英國在其他海域需要我們的支援,我們也會義不容辭。”1902年,建設海軍的計劃似乎不太可能實現,但這些話與后來的實際情況驚人地相似。
如果有人預測在1900年,隨著民主化趨勢,澳大利亞將成為英國第一個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殖民地,一定會有人覺得太荒謬了。然而,當人們進一步思考國防問題時,不明白為什么使公民接受訓練,履行保衛國家的義務是不民主的。繳稅雖然從來不會令人愉快,但也不是自愿的。遵守衛生法和工廠規定也并非自愿的。因此,一些人認為,既然自己受到國家的保護,那為什么要讓個人決定是否為保衛國家出力?此外,如果民主政體不做好保護自身的準備,人民還有什么理由相信它能比其他形式的**更穩固長久?
當時,影響澳大利亞的新國防政策的另一個因素是,雖然國內的政治黨派互相傾軋,但各黨派幾乎同時舉起了義務兵役制的大旗,成為建立澳大利亞海軍的忠實支持者。頒布了兩項相關法案后,各黨派又對誰先提出這些法案爭論不休。實際上,國防已經成為一個非黨派問題。澳大利亞政壇似乎還未出現過非黨派問題,但后來的兩個變化的確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聯邦**成立后的前八年中,澳大利亞的國防立法與以往并沒有太大差別。然而,隨著各種不同意見的出現,1909年,阿爾弗雷德·迪肯提出了第一個包含義務兵役制的法案。義務兵役制法案還提出要為培養軍官建立軍校。議會通過了義務兵役制法案,但在實施前,阿爾弗雷德·迪肯**宣布下臺。安德魯·費希爾**全力支持義務兵役制法案。但1910年,議會通過法案對1909年的法案的幾個重要方面做了一些改動。1910年的法案是由參議員喬治·皮爾斯提出的。喬治·皮爾斯一直在工黨**中擔任國防部長。改動1909年法案的許多工作都是在赫伯特·基奇納勛爵的建議下完成的。1909年,赫伯特·基奇納勛爵受聯邦**邀請,前來訪問澳大利亞。他仔細研究了澳大利亞對軍事力量的戰略性需求,并檢閱了軍隊的實戰演習。后來,他寫了一份報告,提出了很多寶貴建議。聯邦**欣然接受了他的這些建議。
1910年的法案規定,**將對十八歲至二十六歲的青年男性進行訓練,并將他們分成初級學員和高級學員。所有可以接受訓練的成年男性必須登記,逃避服役者將面臨重罰,雇主阻止其雇員服兵役也將受到重罰。
1909年至1910年,議會對基本國防法案進行了細節方面的修正。修正的條例都是符合民意的,但其主要原則成了聯邦政策的固定內容,即為了保衛國家服兵役的責任。1911年,鄧特倫成立了一所軍事院校。軍事學校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軍官。學員在進入學校前,必須先通過競爭性**。后來,杰維斯灣成立了一所海軍院校。
喬治·皮爾斯(1870—1952)(后排左三)與同僚
赫伯特·基奇納勛爵(1850—1916)(中)
當聯邦**決定成立自己的海軍部隊,并準備招募澳大利亞水手作為第一批海軍士兵時,招致了不少反對的聲音。對澳大利亞建立獨立的海軍部隊一事,英國的政治家們意見不一。然而,1909年,在倫敦舉行的國防大會上,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代表都明確表明聯邦和自治領都希望建立屬于自己的海軍。對此,英國海軍部提出了寶貴意見,并準備為澳大利亞提供幫助。海軍少將雷金納德·亨德森被派往澳大利亞視察海軍基地的選址,并提出了總體性建議。他在1911年寫的報告與赫伯特·基奇納勛爵關于軍事防御方面的意見一樣,為澳大利亞進行海軍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
有消息稱德意志帝國正在組建一支艦隊,并宣稱要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這條消息促進了澳大利亞建設海軍的進程。澳大利亞人清楚意識到,國家安全的真正力量源自海上軍事力量。因此,澳大利亞開展了向英國海軍提供“無畏艦”的運動。但由于形勢的變化,一些人堅持認為澳大利亞需要一項全面的海軍建設計劃。1909年的國防大會提出了一套建設海軍的明確細則和發展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澳大利亞的海軍誕生于德意志帝國的軍備威脅下。
“無畏艦”的模型
然而,支持澳大利亞海軍政策的大多數人認為,方向一致是海軍戰略的關鍵。如果澳大利亞在戰爭時期完全不顧英國海軍的戰略,將先進的、裝備精良的艦隊滯留在澳大利亞海域,那么這種做法顯然不可取。關于海軍的立法規定,在戰爭時期,澳大利亞海軍中隊應自動將權力移交給英國海軍部。1914年8月4日,英國與德意志帝國爆發戰爭。很快,英國啟用了澳大利亞海軍。
海軍建設政策確定下來后,英國**慷慨地將悉尼的海軍基地及其建筑和設備作為禮物,無償移交給了澳大利亞聯邦**。英國海軍部提出,每年會交付二十五萬英鎊用于澳大利亞艦隊的維護,以感謝澳大利亞保護英國在太平洋和東亞地區的利益。然而,澳大利亞婉拒了維護費,決定自籌費用。
1913年,澳大利亞最快的戰列巡洋艦“澳大利亞”號和全副武裝的“無畏”號建造完成。同年,戰艦在澳大利亞海域試水成功,表明新的海軍政策已經全面實行。1815年,海軍政策再次證明了其正確性。當時,歐洲戰爭爆發,德意志帝國的巡洋艦在太平洋海域出沒。本來,澳大利亞的港口很有可能成為德意志艦隊準將馬克西米利安·馮·施佩的目標,但“澳大利亞”號在速度和火力上處于優勢,有效地威懾了德意志海軍。另外兩艘巡洋艦“悉尼”號和“墨爾本”號體型略小,于1913年從英國來到澳大利亞。1914年11月9日,“悉尼”號與德意志帝國的巡洋艦“埃姆登”號交戰。這是年輕的澳大利亞海軍第一次出戰。通過這次戰斗,澳大利亞海軍獲得了寶貴的作戰經驗。直到1924年,“澳大利亞”號一直是澳大利亞艦隊最強大的船艦。1921年,華盛頓召開大會達成國際條約,削減了所有國家的海軍力量,“澳大利亞”號也依令被摧毀。當時,“澳大利亞”號已經參加過很多戰爭,顯得破舊不堪,但作為澳大利亞第一艘參加重大海上行動的大型軍艦,凝聚著澳大利亞海軍的希望。然而,盡管如此,“澳大利亞”號也難逃被摧毀的命運。1924年4月12日清晨,“澳大利亞”號最后一次冒起蒸汽,駛出杰克遜港,沉沒在了太平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