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11章 神秘的澳大利亞河流》澳大利亞史 斯科特作品集

精彩看點

約翰·奧克斯利探索拉克蘭河和麥夸里河——**政策——約翰·奧克斯利在莫頓灣——布里斯班的建立——埃德蒙·洛克伊爾探索布里斯班河——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的探險——艾倫·坎寧安探索利物浦山脈——查爾斯·斯特爾特的冒險——發現達令河——墨累河的發現——發現河流入海口——墨累河的命名——托馬斯·米切爾發現“幸運的澳大利亞”——波特蘭的亨蒂兄弟

要想打開通往澳大利亞內陸的大門,最關鍵的是找到翻越藍山的路線。首先,人們需要進行探險開拓,然后遷入安置地。通常情況下,早期的定居者本身就是探險者。根據歷史記載,一些人歷經漫長艱辛的跋涉進行探險考察,最終留名青史。然而,為了尋找適合放牧的草場和水源,很多人付出了一切。除了東部沿海的一片殖民地和幾個零散定居點,還有一片廣闊無垠的陸地,那里的土地尚未被了解,正等待著探險家揭開其神秘的面紗。現在,人們知道澳大利亞是一塊完整的大陸。1813年前,馬修·弗林德斯推翻了澳大利亞由一群小島組成的理論,但對澳大利亞的地理認識止步于此。這片面積為兩百九十八萬三千兩百平方英里的大陸,充斥著數量無法預計的物種。它靜靜地躺在那里,如同一座不可侵犯的神圣殿堂,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

喬治·埃文斯是新南威爾士州殖民地的測繪副總監。他沿格雷戈里·布萊克斯蘭、勞森少校和威廉·溫特沃斯開拓的探險路線,對麥夸里河與拉克蘭河進行了考察。兩條河灌溉著肥沃的巴瑟斯特平原。1815年,澳大利亞第一個內陸小鎮——巴瑟斯特小鎮建立。拉克倫·麥夸里總督命罪犯們修了一條越過藍山的公路,借此通往新的拓殖中心。

喬治·埃文斯(1780—1852)

巴瑟斯特小鎮

從那時起,探險家們開展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很快,澳大利亞內陸的地貌就被人們了解了。其間,出現的第一個重要名字是約翰·奧克斯利。約翰·奧克斯利是一名海軍軍官,在馬修·弗林德斯的推薦下成了總測繪師。他年輕有為,精力充沛,不愿整日待在悉尼的辦公室里,而喜歡帶著探險隊四處探險。他對以總督名字命名的拉克蘭河和麥夸里河的流向非常感興趣。拉克蘭河和麥夸里河發源于藍山山脈。通過調查,喬治·埃文斯發現兩條河向西流去。不過,具體流到哪里他并不知道。后來,人們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發現,兩條河及其匯入的水系形成了墨累河流域的巨大盆地,并與墨累河的主要支流達令河一起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水系之一。

1817年,約翰·奧克斯利沿著拉克蘭河的蜿蜓河道,在平坦的原野上探索了數百英里,穿過長滿蘆葦的淺灘和湖。最后,他在河流的盡頭發現了許多連續的死水塘,再往前是一片潮濕的洼地。拉克蘭河上游河段的載船水容量在流入馬蘭比季河前,就被海綿土吸光了。事實上,正是約翰·奧克斯利發現了澳大利亞這一奇怪的河流現象。這一切令他非常驚訝。河流發源地自然匯聚了很多溪流,但這些溪流都沒有固定的河道。水氣或被平原的暑熱蒸發,或者滲入地下匯成地下巖石水。現代牧民通過自流孔從地下取水。

達令河

在拉克蘭河進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后,約翰·奧克斯利在麥夸里河流域發現了“每一座山都會涌出泉水,每一個山谷都有小溪的活水王國”。麥夸里河的探索前景十分誘人。1818年,當約翰·奧克斯利帶領探險隊進行河流探險時,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起初,探險隊看到寬闊洶涌的河流時興奮不已。但劃著小船行進一百五十英里后,他們發現,河流像玩捉迷藏似的突然消失了。麥夸里河在一片大平原上奔流,經過一連串水塘后,水勢依然沒有改變,正如約翰·奧克斯利記錄的那樣。他寫道:“在溪流的寬度、深度和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我以為即將看到一片尋找多時的湖泊。但水流突然完全散開,從西北流入東北的蘆葦平原,原來的河道已經不知所蹤。河水深度從二十英尺驟降到不足五英尺。河床底部是黏性極強的藍色泥土。”

墨累河流域圖

在穿過利物浦平原返回悉尼的途中,約翰·奧克斯利和探險隊共蹚過了十二條河,其中包括卡斯爾雷河和納莫伊河。所有河流都發源于藍山西邊,流向內陸。河流的水勢全程都很洶涌,水量在途中沒有絲毫變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直是未解之謎。約翰·奧克斯利在植物學家艾倫·坎寧安和喬治·埃文斯的陪伴下,在澳大利亞完成了當時距離最長的陸地跋涉。這是一段非常艱險的旅程,途中大部分地區地勢崎嶇,歐洲人從未踏足過這些地方。

翻過藍山后,約翰·奧克斯利找到了一片物產豐饒、水源充足的平原,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可以肯定的是,悉尼以西五百英里的地方有大片可供人們和牛羊畜群棲居的地方。從那時起,英國**對來到澳大利亞的自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喬治·埃文斯和約翰·奧克斯利探險之前,官方對自由**的態度并不友好,因為新南威爾士是一塊流放罪犯的殖民地。此外,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與自由殖民者相比,拉克倫·麥夸里在擔任總督時更偏愛罪犯和刑滿解教者。他曾坦率地表示不喜歡“殖民的紳士們”,認為他們總是要求特權,不知滿足,令人討厭。他抱怨說:“申請來澳大利亞的英國人通常都是在國內惹上麻煩的人。他們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他還說他們應該留在英國,殖民地根本不需要他們。英國**規定,申請前往澳大利亞的人必須得到“社會上有名望和有地位的人提供的擔保和推薦”,否則不能**澳大利亞。

藍山

然而,藍山的新發現完全改變了英國**的態度。消息一傳到英國,**立即采取了新政策,不僅廢除了以前的諸多繁雜手續,還大聲宣揚新南威爾士作為**地的種種優勢。報紙和雜志也頻繁刊登澳大利亞能獲得的各種絕佳機會的廣告,只要有一點兒資金,就能獲得比許多富有的英國鄉紳更多的大片土地。一個新紀元已經到來。1818年,亨利·阿丁頓在下議院發言說:“人們對流放的恐懼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對**新南威爾士的渴望。”歐洲人轉變態度的例子比比皆是。**船頻頻來到曾經只有流放船停靠的杰克遜港,澳大利亞不再是悲傷絕望的代名詞,而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導致變化的原因是翻越藍山后的大平原的發現。

亨利·阿丁頓(1757—1844)

**的大量涌入推動了罪犯分類制度的建立。顯然,悉尼必需盡快脫離社會秩序混亂的現狀。后來,殖民地**商討出了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即在海邊尋找一塊專門處理惡性案件的地方。

為了實施這一方案,1823年,約翰·奧克斯利乘“美人魚”號向北行駛。他考察了柯蒂斯港,認為柯蒂斯港并不適合。返航途中,他暫時停泊在了莫頓灣,遇到了一個叫托馬斯·潘夫列特的船員。令約翰·奧克斯利感到驚訝的是,托馬斯·潘夫列特已經和一群土著人共同生活了幾個星期。托馬斯·潘夫列特曾在船上工作,后來船不幸擱淺在莫頓島。他們本來有四個人,一個人死于嚴重缺水,一個人打算徒步返回悉尼,第三個人約翰·芬尼根與土著首領一起外出打獵了。土著首領對他們非常友好,因此,托馬斯·潘夫列特有幸遇見了約翰·奧克斯利。第二天,約翰·奧克斯利見到了約翰·芬尼根。約翰·芬尼根和托馬斯·潘夫列特都說有一條大河流入莫頓灣,他們是最早發現大河的人。后來,約翰·芬尼根帶領約翰·奧克斯利,從河口處向前考察了幾英里,找到了新南威爾士東部沿海最大的淡水河,并用托馬斯·布里斯班總督的名字將這條河命名為布里斯班河。

1824年,殖民者在布里斯班河兩岸建立了一個新安置點,專門用于關押重犯。如果罪犯來到新南威爾士后再次犯罪,就會被流放到這里。1825年,陸軍少校埃德蒙·洛克伊爾帶領探險隊沿布里斯班河勘察了一百五十英里,發現該河兩岸的土壤十分肥沃。他在日記中寫道:“沒有哪個地方的土壤能比我們發現的這塊土地的土壤更肥沃。”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埃德蒙·洛克伊爾少校的日記里體現出了人性的善良光輝。他與當地土著人相處得非常融洽,在離開時,還試圖與一個土著人交換一條漂亮小狗。他寫道:“我提出用一把斧頭交換小狗。小狗主人的同伴也勸他收下斧頭,但他正要答應時小狗舔了他的臉,于是,他搖了搖頭,決定留下小狗。后來,我用顏色鮮艷的手帕和其他東西交換小狗,但都沒有用,那個土著舍不得自己的小狗。不過,我最后還是將斧頭和手帕送給了他。”

早在1824年,托馬斯·布里斯班總督為了了解悉尼南部地區的概況,即現在的維多利亞,想出了一個奇怪的辦法。他派一群罪犯帶上長途跋涉的裝備,到威爾遜角或豪威角,然后命令他們通過最便捷的途徑到達杰克遜港。如果他們安全抵達,就能得到“嘉獎”;如果他們在途中喪生,就只能被視為不幸。但托馬斯·布里斯班總督并沒有實施該計劃,而是資助了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帶領的探險隊。

漢密爾頓·休姆(1797—1873)

1824年10月,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從喬治湖出發,穿過馬爾比季河、休姆河、米塔米塔河、奧文斯河和古爾本河,到達了菲利普港靠近吉朗的西部狹長地帶。然而,由于沒有弄清楚自己的方位,回程時,他們收集到的信息顯示他們已經到達西港。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下去。1826年,芮福·達令總督誤以為以迪蒙·迪爾維爾為首的法蘭西人想要占領西港,便派出探險隊前往西港。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曾穿越了一片土質優良的陸地,并在報告中記錄那里位于菲利普港西部。1826年,探險隊的任務本來是在菲利普港西部探險,而不是西港。探險隊經過勘察,發現當地的環境并不適合永久定居。如果探險隊考察了真正的菲利普港,一定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奇怪的是,幾乎沒有人知道1825年埃德蒙·洛克伊爾的探險活動。托馬斯·布里斯班總督收到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的報告后,給倫敦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寫道:“找到可行的方法后,我會立即派船前往西港拓殖。馬修·弗林德斯和其他人都不曾注意到這個地方。”但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早在1798年,喬治·巴斯就發現了這個港口。19世紀初的十年里,約翰·默里、詹姆斯·格蘭特、弗朗西斯·巴拉利爾和查爾斯·羅賓斯對這個地方進行了仔細勘探,并繪制了地圖。植物學家艾倫·坎寧安在探險方面也卓有成就。1827年,他翻過利物浦山脈后,穿過了達令草地,并發現了圭迪爾河、杜梅里克河和康達邁恩河。這些河具體流向何方并不確定。北方的康達邁恩河與南方的古爾本河之間的距離,等同于從奧克尼群島到蘭茲角的距離。當時,沒有人想到或發現,新發現的河流以及西邊還未開發的眾多河流,其實都屬于同一個河流體系。

1828年,澳大利亞最英勇的探險家之一——查爾斯·斯特爾特船長決定解開關于河流走向的迷團。1827年,他率領第三十九團來到澳大利亞。對澳大利亞的水流走向產生了濃厚興趣。約翰·奧克斯利曾在眾多河流上航行,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也曾渡河探險,但沒有人知道河流到底奔向何方。人們猜測這些河流流入了一個內陸海。如果猜測屬實,那么內陸海又在哪里?查爾斯·斯特爾特記錄道,他進行系列艱難探險“完全是為了公眾的利益”。他說:“我如果僅僅是為了喜歡探險而自愿承擔重要且艱辛的工作,那么一定會后悔萬分。”他的這種工作精神正是探險所需要的。

喬治湖

奧文斯河

古爾本河

達令草地

1828年前的三年時間里,澳大利亞一直受到旱災的困擾。平時這里水草豐茂,但在旱季來臨時,由于水源和青草匱乏,加上莊稼歉收,許多牲畜都餓死了。人們追切地想在內陸找到一片水源充足的地方,即使距定居點很遠。

查爾斯·斯特爾特(1795—1869)

在芮福·達令總督的支持下,查爾斯·斯特爾特帶上裝備維續沿拉克倫·麥夸里總督走過的河道探索。他帶領探險隊一路前行。探險隊在水深的地方乘船,水淺的地方騎馬。他們在干旱貧瘠的平原上走了整整一個月,終于抵達了一個四十英尺高的陡峭河堤。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這里的水是黑色的,只有幾個可供人和牲畜飲用的水塘。勘察了卡斯爾雷河與博根河干涸的河床后,探險隊被迫撤回麥夸里河附近。

達令河的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查爾斯·斯特爾特是在旱季找到這條河流的,而且當時的河水又少又咸,甚至一段相當長的河道里并沒有水,但顯而易見的是,一些無法跨越的陡峭河岸有時也會噴出洶涌激蕩的深水流。新的問題隨即出現:深水流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具體流向何方?

1829年,勇敢無畏的查爾斯·斯特爾特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出發試圖解決河流問題。漢密爾頓·休姆和威廉·霍維爾在橫跨大陸前往菲利普港的途中,曾穿過了馬爾比季河。馬爾比季河似乎在某處與達令河交匯。這一推測并不是空穴來風。為了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重大發現,新一輪的探險開始了。

1829年11月3日,查爾斯·斯特爾特離開悉尼,二十天后到達亞斯附近的馬爾比季河河堤。那里流淌著從白雪覆蓋的山上流下來的汩汩河水。河堤一直延伸到河水變淺后形成蘆葦床的地方。查爾斯·斯特爾特不但足智多謀,而且膽識過人。他決定放棄牲畜和補給,用隨身攜帶的木板和零件組裝一艘捕鯨皮劃艇,然后繼續出發探索河流的流向。他挑選了七個同伴一起前行,其中三個是他率領的團里的士兵,其他三個是罪犯,這些人都是他可以信任的忠誠勇士。1830年1月7日早晨7時,探險隊踏上了征途,目的是找到馬爾比季河、達令河與墨累河的交匯點,從而了解澳大利亞大陸所有已知的龐大水系。

經過一星期艱險刺激的探險,查爾斯·斯特爾特等人乘小船渡過了重重障礙后,水流突然急轉向南。1830年1月14日下午2時,小船從馬爾比季河進入一條寬廣的大河。這條河的水勢非常大,探險隊員們被沖到了河口對面的河堤上。他們“目瞪口呆地盯著”身旁洶涌澎湃的河流。1830年1月23日,探險隊發現了一條新的河流。査爾斯·斯特爾特認為這條河是他之前發現的達令河。達令河是一條帶狀河流,往東北方向延伸了三百英里。幾年后,這點才正式確定。但查爾斯·斯特爾特在1830年的推測早已證明了這點。

探險隊繼續乘小船順流而下,到達了墨累河河口處。墨累河注入了一個巨大的湖泊。探險家們看見了相遇灣的藍色水域。査爾斯·斯特爾特用喬治·墨累爵士的名字給大河命名。喬治·墨累爵士曾在1828年至1830年擔任英國殖民大臣。還是一名士兵時,他受到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的賞識并被帶入內閣,但英國一位歷史學家認為他“毫無辯論口才,根本不配擔任管理職務”。澳大利亞最大河流體系的主河道用喬治·墨累的名字命名的消息傳到英國后,喬治·墨累從此在仕途上順風順水。

喬治·墨累(1772—1846)

當時,殖民地**只為探險隊支付了二百六十五英鎊的開銷,但收獲了具有重大價值的發現。

1824年的探險隊的領導人是漢密爾頓·休姆。他聲稱墨累河是他發現并命名的休姆河的下游。實際上,漢密爾頓·休姆的探險并沒有前進幾英里。按照當時的計劃,漢密爾頓·休姆也沒有必要繼續前行。查爾斯·斯特爾特從墨累河與馬爾比季河的交匯處出發,前行了一千七百五十英里,找到了河流入海口。但漢密爾頓·休姆說的也不無道理。墨累河的名字已經使用習慣不便修改,而且用一個無名政客的名字命名河流是最好的辦法。1830年,有人問喬治·墨累是否認識查爾斯·斯特爾特或知道墨累河。喬治·墨累的**是否定的。

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1769—1852)

1828至1830年,查爾斯·斯特爾特進行的兩次探險是澳大利亞史上意義最深刻的內陸探險活動。一些人也許有過更刺激的冒險,遇到過更大的困難。1844年,查爾斯·斯特爾特從阿德萊德出發進行探險。在這次探險中,他做出了更勇敢冒險的壯舉。然而,達令河的發現,以及沿著墨累河到入海口的探索,在流經四十一萬四千兩百五十二平方英里的陸地上標示出的主要河流及其分布是整個法國面積的兩倍。這一發現為英國殖民地的發展找到了新的水源和廣闊土地。以上就是探險家查爾斯·斯特爾特在巔峰時期的偉大成果。此外,他還是一位善良體貼的紳士,“像中世紀的騎士一樣勇敢,像女性一樣溫和”,率領著親自挑選的人馬前去探險。探險隊員非常信任擁戴他,也愿意跟著他探索未知世界。由于探險途中長時間的野外生活,加上物資匱乏、情緒焦灼以及體力消耗,探險隊員出現了嚴重的健康問題。雖然查爾斯·斯特爾特的發現非常重要,但他從來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和榮譽。

阿德萊德

對派查爾斯·斯特爾特率隊解決河流問題一事,新南威爾士的測繪總監托馬斯·米切爾上校表示過嫉妒和憤怒。他希望在探險領域樹立威望,以為這個任務一定會落到自己身上。然而,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等待人們探索,托馬斯·米切爾仍有許多機會證明自己。1831年,托馬斯·米切爾帶領探險隊來到達令河流域上游。1835年,他再次前往那里,發現達令河并不像查爾斯·斯特爾特描述的那樣水勢低緩,而是洶涌地流過草木茂盛的大陸,而且水質清甜。最后,他發現艾倫·坎寧安發現的圭迪爾河和德梅里克河是達令河的支流。這些探險發現就像搜尋拼圖碎片一樣,地圖上的那些不連貫細線,終于可以清晰地連起來了。

托馬斯·米切爾上校(1792—1855)

1836年,托馬斯·米切爾開始了他最著名的探險之旅。他接到命令去證實達令河是否像查爾斯·斯特爾特發現的那樣,流入了墨累河。他對查爾斯·斯特爾特的推測心懷疑慮,同時也非常嫉妒,希望查爾斯·斯特爾特是錯誤的。但在到達河流交匯處前,他已經意識到達令河確實是墨累河的分支。

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但如果托馬斯·米切爾完成任務后立即返回悉尼,他在1836年的探險就不會那么意義非凡了。在墨累河流域探險兩周后,托馬斯·米切爾渡河繼續向南行進,在天鵝山附近休整片刻后,繼續向南前進。翻過霍普山和金字塔山后,他看到了與毗斯迦山一樣優美的景色。托馬斯·米切爾發現了一片與新南威爾士的景象完全不同的廣袤土地。他高興得手舞足蹈。摩西從未來過應許之地[1],但托馬斯·米切爾親眼看到了一個被綠色和金色籠罩的美妙天堂,他是第一個踏足這里的人。他寫道:“我站在那里,就像第一個闖入寂靜仙界的人。那是一個牛羊未至、青翠茂盛的平原。我的到來預示著這里即將發生巨大變化,因為后面會有很多人和動物準備進駐這里。”托馬斯·米切爾以為這個“伊甸園”之前從未被發現過。

然而,托馬斯·米切爾錯了。他帶著探險隊輕輕松松穿過了維多利亞西部地區,找到了格萊內爾格河,隨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突然,他看到了波特蘭港。更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了一艘停泊的雙桅帆船。透過望遠鏡,托馬斯·米切爾發現他之前看到的灰色石頭其實是海灣旁的一片茅草屋。

1834年12月,即托馬斯·米切爾到達波特蘭港一年零九個月前,亨蒂兄弟未經許可,帶著牛羊家禽和一艘捕鯨船在波特蘭安家落戶。波特蘭有很多果樹和葡萄藤,各種蔬菜和植物散發出勃勃生機。然而,早在來自悉尼的探險家到達波特蘭港,并將其取名為“幸運的澳大利亞”前,波特蘭港的土地已經被人們開墾出來種植農作物。停泊在海灣的雙桅帆船是亨蒂兄弟的,叫“伊麗莎白”號。托馬斯·米切爾在享受開拓先驅們的盛情款待時,一只座頭鯨突然出現在海灣,他親眼目睹了一場激動人心的追逐戰。他寫道:“在澳大利亞的探險過程中,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美麗的午后,我在波特蘭灣看到了一場有趣且刺激的捕鯨活動。漁夫和捕鯨船驚心動魄的搏斗就像我以前看到的北方地區經常發生的狂風暴雨一樣。”

格萊內爾格河

當時,托馬斯·米切爾并不是維多利亞地區唯一的殖民先鋒。在他出發前一年,即1835年6月,約翰·巴特曼駕駛一艘船,沿亞拉河逆流而上,經過現在的墨爾本時驚呼道:“這里即將出現一個村莊。”事實上,那里已經有一個村莊了,只是悉尼官方并不知道。當時,托馬斯·米切爾正位于村莊的西邊。他疲憊但得意地帶領探險隊繼續前進,打算從他發現的翠綠山谷踏上歸途。

注解:

[1] 應許之地也叫“流著蜜和奶的土地”,是上帝向亞伯拉罕及其后代承諾的一塊福地。現在,它象征著遠離痛苦和壓迫的天堂或家園。——譯者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