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點
邊界的調整——昆士蘭得到巴克利高原——南澳大利亞決定管理北部領土——建立達爾文殖民地——電報線路——埃辛頓港
目前,本書已經敘述了澳大利亞六個殖民地的建立模式,但還有一片面積二百五十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像一塊楔子一樣嵌在三個殖民地中間,不隸屬任何一個殖民地,在政治上也不獨立。澳大利亞北部領土的稱呼并不恰當,因為這片區域處在相對中心的位置,包括斯圖爾特中央山脈和麥克唐奈爾山脈。在劃定澳大利亞北部、西部和昆士蘭等地的邊界時,這片面積相當于法德面積總和的土地,被劃在了所有州的邊界之外。
新南威爾士的西部邊界從東經135°一直延伸到東經129°,目的是將1824年占領的梅爾維爾島劃入英國的管轄范圍。當時,澳大利亞的整個北部地區都在新南威爾士的管轄范圍內。西澳大利亞建立后,內陸邊界線改為東經129°,成為西澳大利亞的東界線和新南威爾士的西界線。因此,西澳大利亞殖民地和新南威爾士殖民地涵蓋了整個大陸。
后來,南澳大利亞從新南威爾士獨立出來,北界線改為南緯26°。嚴格來說,當時的北部地區仍然是新南威爾士的一部分。
1859年,昆士蘭殖民地建立,其南部界線為南緯28°。皇家制誥上的西界線有點兒模糊,經過分析解讀為東經141°,成為南澳大利亞的東界線。嚴格來說,這時的北部領土依然是新南威爾士的一部分,但不再與任何有執行**的殖民地接壤。
于是,一個問題出現了:澳大利亞中部的廣大區域應該如何處理?
很快,昆士蘭就做出了對自己有利的決策,試圖獲得更多海灣面積。探險家奧古斯都·查爾斯·格雷戈里是昆士蘭殖民地的總測繪師,他認為海灣北部是肥沃的熱帶平原,并指出東經141°將昆士蘭劃離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平原地區”。因此,1860年,昆士蘭議會向英國**提議,將皇室制誥中的西界線改為東經138°。1862年,該提議獲得批準,昆士蘭得到了包括巴克利高原的肥沃草場在內的共十二萬平方英里土地。
另一次調整邊界線發生在1861年。當時,南澳大利亞和西部邊界之間的約七萬平方英里土地,即東經132°和東經129°之間的區域,被劃入了新南威爾士殖民地。
然而,澳大利亞北部地區依然不屬于任何殖民地,英國**不希望將其劃入新南威爾士的管轄范圍內。查爾斯·尼科爾森爵士是昆士蘭議會的發言人。1862年7月,他在書面材料中建議,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應該暫時劃分到昆士蘭的管轄范圍內。但由于這片區域面積廣大,昆士蘭在財政方面還沒有做好準備,殖民辦公室也不贊同只負責控制、不承擔責任的管理方式。1862年8月,殖民辦公室常任大臣在材料中提議,必須采取措施保護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對擅自占地者進行管理,因為他們已經勘察了那里的草場,準備放牧。英國**不想建立熱帶殖民地,希望“盡量避免開銷、風險以及不利條件”。因此,英國**同意昆士蘭或南澳大利亞管理北部地區,只要不出現管理盲區就行。
1862年下半年,北部地區的歸屬問題尚未解決時,約翰·麥克杜爾·斯圖爾特正在從阿德萊德穿過達爾文港的途中。南澳大利亞的人民熱切盼望著他的歸來。如果在達爾文港發現寶貴的牧場和礦藏,南澳大利亞一定會想方設法得到達爾文港的管轄權。因此,約翰·麥克杜爾·斯圖爾特的探險報告顯得十分關鍵。1862年9月,殖民地大臣紐卡斯爾公爵曾暗示,英國**有意接管南回歸線以南的澳大利亞的部分區域,南回歸線以北的南澳大利亞地區由昆士蘭管轄。但南澳大利亞不同意這么做,希望獲得整個南澳大利亞地區的管轄權。
查爾斯·尼科爾森爵士(1808—1903)
1862年12月17日,約翰·麥克杜爾·斯圖爾特回到阿德萊德,他的報告促進了殖民地的合并訴求。當時,南澳大利亞非常希望聯合北部地區。約翰·麥克杜爾·斯圖爾特的探險發現了適合放牧的草場及其他有價值的地區。消息很快散播開來。南澳大利亞總督多米尼克·戴利向英國**報告,稱在了解了新發現的土地的重要性后,“昆士蘭的股東代表提交了申請,要求盡快獲得維多利亞河和阿納姆地的部分牧區的管轄權”。
紐卡斯爾公爵(1811—1864)
英國**也迫切希望卸下擔子,于是在1863年5月26日,批準了南澳大利亞**的申請。1863年7月,英國**發布了皇家制誥,將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并入南澳大利亞,“直到出臺其他相關方案”。也就是說,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并沒有完全納入南澳大利亞的管轄范圍內,只是將地方管理權委托給了南澳大利亞**。
南澳大利亞**委派的常駐代表B.T.芬尼斯在亞當斯灣的躲避崖選擇一處作為行政所在地。這一做法招致了民眾嚴厲的批評,反對呼聲使南澳大利亞**被迫召回了B.T.芬尼斯。反對者希望將南澳大利亞的首府建在維多利亞河畔,但大多數人更傾向達爾文港。達爾文港之前是用帕默斯頓首相的名字命名的,但并沒有得到廣泛使用,人們更喜歡稱這里為達爾文港。后來,當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正式納**邦制管理體制后,達爾文港的小鎮更名為達爾文鎮。在澳大利亞為自己的著作《更偉大的大不列顛王國》收集素材時,查爾斯·溫特沃斯·迪爾克男爵收到英國一位船長的邀請,前往澳大利亞北部。對方向他承諾,他如果去,將用他的名字命名一個海角或者城鎮。但有人建議查爾斯·溫特沃斯·迪爾克男爵選擇海角,因為海角會一直存在,而城鎮的名字是否會被后人更改,甚至城鎮本身會不會繼續存在,則都很難說。由此可見,這種想**是源自躲避崖命名風波。。
近半個世紀以來,南澳大利亞一直負責北部地區的管理事務。1876年至1877年,發生了一起危險事件,南澳大利亞**與日本**協商引入日本**。但1877年,由于日本國內出現了政治動亂,**計劃未能實施。日本國內的局勢穩定后,依然沒有重提**計劃。1911年,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成為聯邦的附屬地區。開發北部地區時,共花費了三百四十三萬一千英鎊,開發費用由聯邦**承擔。
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發展軌跡一直很平坦,最重大的工程是1872年修建的陸路電報線。約翰·麥克杜爾·斯圖爾特指出,他的探險路線“可以用作電報線路”。后來,電氣工程師查爾斯·托德采納了他的建議,負責監督從阿德萊德到達爾文港的電報線的修建。電報線連接了通往新加坡和東方國家的海底電纜。
1838年,英國**在埃辛頓港的殖民計劃夭折。1831年,英國**在埃辛頓港建立了駐地,希望埃辛頓港成為泊船的便利港灣。但埃辛頓港灣的實際利用率很低。巴瑟斯特島被遺棄后,島上的部隊駐扎在了埃辛頓港。1838年至1849年,殖民地**一直維持著埃辛頓港的殖民生活。但埃辛頓港的氣候并不適合居住,因此,**沒有進一步拓殖的計劃。1915年,埃辛頓港附近住著一個土著老人,他還記得當年的那些士兵。他說七十多年前,自己還是個小孩子,士兵們像對待寵物一樣對待他。一位旅行家說,那位土著曾向他講述了埃辛頓港以前的殖民地,一提到那里,“他一下挺直了背,聲音也發生了變化,虛弱地喊著:‘立正!向右看齊!’”早已被遺忘的倫敦軍官的語調像幽靈一樣,還在阿拉弗拉海的沙灘上回蕩,令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