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之名,始見于蔡邕《女訓》,曰:琴曲,小曲五終則止,大曲三終則止(《太平御覽》卷五百五十七) 。而詳于《宋書·樂志》。《志》曰:清商三調,平調、清調、瑟調。下列大曲十六:一曰《東門行》,二曰《折楊柳行》,三曰《艷歌羅敷行》,四曰《西門行》,五曰《折楊柳行》,六曰《煌煌京洛行》,七曰《艷歌阿嘗》(一曰《飛鶻行》) ,八曰《步出夏門行》,九曰《艷歌何嘗行》,十曰《野田黃雀行》,十一曰《滿歌行》,十二曰《步出夏門行》(一曰《隴西行》) ,十三曰《櫂歌行》,十四曰《雁門太守行》,十五曰《白頭吟》(與《櫂歌》同調) ,十六曰《明月》。其所以名為大曲者,則有說焉。郭茂倩曰: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艷、有趨、有亂。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也。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后(《樂府詩集》卷二十六) 。今考之《宋書》所載,如《艷歌羅敷行》,注曰“三解”,前有艷詞,曲后有趨,則艷與趨均在此三解外矣。如《艷歌阿嘗》四解,《艷歌何嘗行》五解,后皆有趨,而注云:曲前有艷,則艷在曲外矣。又如魏明帝《步出夏門行》,注云:朝游上為艷,蹙迫下為趨。則艷與趨均在曲內。《白頭吟》五解后復有亂。由是觀之,以曲之前后又有艷、有亂、有趨,故曰大曲。《魏書·樂志》云:太宗增修百戲,撰合大曲,亦當類此。唐人以〔伊州〕、〔涼州〕,遍數多者為大曲。宋王灼云: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謂之大遍(《碧雞漫志》卷三) 。沈括亦云: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 、嗺、哨、催、攧、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有數疊者,裁截用之,謂之“摘遍”。今之大曲,皆是裁用,非大遍也(《夢溪筆談》卷五) 。然則大曲之名,自沈約至于兩宋,皆以遍數多者為大曲,雖淵源不同,其義固未嘗有異也。
唐時雅樂、俗樂,均有大曲。《唐六典》注云:大樂署掌教雅樂、大曲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清樂大曲六十日,大文曲三十日,小曲十日。燕樂:西涼、龜茲、安國、天竺、疏勒、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唐六典》卷十四“協律郎”條) 。雅樂大曲,史無明文,唯儀鳳二年,太常寺少卿韋萬石奏云: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只有兩遍,名曰《七德》。《慶善樂》七遍,修入雅樂,只有一遍,名曰《九功》。《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樂,一無所減(《唐會要》卷三十二及《舊唐書·音樂志》 )。則雅樂固有大小曲矣。清樂大曲當與《宋書·樂志》所載者略同;而宴樂大曲則當同于《魏志》之大曲。今其目之見于崔令欽《教坊記》者凡四十有六:曰〔踏金蓮〕、曰〔綠腰〕、曰〔涼州〕、曰〔薄媚〕、曰〔賀圣樂〕、曰〔伊州〕、曰〔甘州〕、曰〔泛龍舟〕、曰〔采桑〕、曰〔千秋樂〕、曰〔霓裳〕、曰〔玉樹**花〕、曰〔伴侶〕、曰〔雨霖鈴〕、曰〔柘枝〕、曰〔胡僧破〕、曰〔平翻〕、曰〔相 逼〕、曰〔呂太后〕、曰〔突厥三臺〕、曰〔大寶〕、曰〔一斗鹽〕、曰〔羊頭神〕、曰〔大姊〕、曰〔舞大姊〕、曰〔急月記〕、曰〔斷弓弦〕、曰〔碧霄吟〕、曰〔穿心蠻〕、曰〔羅步底〕、曰〔回波樂〕、曰〔千春樂〕、曰〔龜茲樂〕、曰〔醉渾脫〕、曰〔映山雞〕、曰〔昊破〕、曰〔四會子〕、曰〔安公子〕、曰〔舞春風〕、曰〔迎春風〕、曰〔看江波〕、曰〔寒雁子〕、曰〔又中春〕、曰〔玩中秋〕、曰〔迎仙客〕、曰〔同心結〕,皆燕樂大曲也。其詞之存乎今者,有〔涼州歌〕散序三遍,排遍二遍;〔伊州歌〕排遍五遍,入破五遍(均見《樂府詩集》卷七十九) ;余如〔綠腰〕、〔甘州〕、〔泛龍舟〕、〔采桑〕、〔千秋樂〕、〔雨霖鈴〕、〔柘枝〕、〔突厥三臺〕、〔回波樂〕,均存一遍或二遍而已。
然唐之大曲,固有未盡于令欽所記者。《舊唐書·音樂志》謂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慶元樂》七遍,《上元舞》二十九遍。又貞元中,昭義節度使王虔休獻《繼天誕圣樂》,凡二十五遍(《唐會要》卷三十三) ,以宋人之名名之,謂之非大曲不可也。又如《樂府詩集》所載《水調歌》五遍,《入破》六遍,《大和》五遍,《陸州歌》三遍,《排遍》四遍,其遍數之多,與〔伊州〕、〔梁州〕無異,則亦唐之大曲也。
至兩宋大曲,《宋史·樂志》載之綦詳。《志》云:宋初置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按四十六曲乃四十大曲之誤,說見后) 。一曰正宮調,其曲三,曰〔梁州〕、〔瀛府〕、〔齊天樂〕;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三曰道調宮,其曲三,曰〔梁州〕、〔薄媚〕、〔大圣樂〕;四曰南呂宮,其曲二,曰〔瀛府〕、〔薄媚〕;五曰仙呂宮,其曲三,曰〔梁州〕、〔保金枝〕、〔延壽樂〕;六曰黃鐘宮,其曲三,曰〔梁州〕、〔中和樂〕、〔劍器〕;七曰越調,其曲二,曰〔伊州〕、〔石州〕;八曰大石調,其曲二,曰〔清平樂〕、〔大明樂〕;九曰雙調,其曲三,曰〔降圣樂〕、〔新水調〕、〔采蓮〕;十曰小石調,其曲二,曰〔胡渭州〕、〔嘉慶樂〕;十一曰歇指調,其曲三,曰〔伊州〕、〔君臣相遇樂〕、〔慶云樂〕;十二曰林鐘商,其曲三,曰〔賀皇恩〕、〔泛清波〕、〔胡渭州〕;十三曰中呂調,其曲二,曰〔綠腰〕、〔道人歡〕;十四曰南呂調,其曲二,曰〔綠腰〕、〔罷金鉦〕;十五曰仙呂調,其曲二,曰〔綠腰〕、〔彩云歸〕;十六曰黃鐘羽,其曲一,曰〔千春樂〕;十七曰般涉調,其曲二,曰〔長壽仙〕、〔滿宮花〕;十八曰正平調,無大曲。小曲無定數。以上所載曲數止于四十。又正平調下,獨云無大曲,則前四十曲為大曲無疑。《樂志》原文出于《文獻通考》,《通考》正作四十大曲。“六”、“大”兩字,字形相近,故致訛也。陳旸《樂書》謂:圣朝循用唐制,分教坊為四部;自合四部以為一,故樂工不能遍習,第以大曲四十為限(《樂書》卷一百八十八) 。吳自牧謂:汴京教坊大使孟角球曾做雜劇本子,葛守誠撰四十大曲(《夢粱錄》卷二十) 。元人猶有“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之說(楊朝英《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卷首) ,皆其確證也。至《夢粱錄》又有舞四十六大曲之語(卷二十) ,陳振孫《書錄解題》歌詞類有五十大曲,十六卷;張炎《詞源》有五十四大曲,而周密《齊東野語》謂《樂府混成集》所載大曲一類凡百余解(《齊東野語》卷十) ;然教坊所肄止于四十。茲先考《宋志》大曲之存于今者,然后及他書耳。
〔正宮調〕
梁州 梁州亦作涼州。洪邁云:涼州今轉為梁州,唐人已多誤用(《容齋隨筆》卷十四) 。
程大昌云:涼州后遂訛為梁州(《演繁露》卷七) 。《新唐書·禮樂志》云:天寶樂曲,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至宋猶存。王灼云:〔涼州〕排遍,余曾見一本有二十四段(《碧雞漫志》卷三) 。
晏幾道《小山詞》有〔梁州令〕,二疊,五十字。歐陽修《六一詞》有〔涼州令〕,二疊,一百五字。當晏詞之四疊,而字句稍異。晁無咎《琴趣外篇》有〔梁州令疊韻〕,一百字,則分作四疊。均不著宮調。王灼云:凡大曲就本宮調制引、□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碧雞漫志》卷三) 。則令詞亦自大曲出也。茲錄晁詞以備參考。
梁州令疊韻
田野間來慣,睡起初驚曉燕。樵青走掛小簾鉤,南園昨夜,細雨紅芳遍。 平蕪一帶煙花淺,過盡南歸雁。俱遠,憑欄送目空腸斷。
好景難常占,過眼韶華如箭。莫教 送韶華,多情楊柳,為把長條絆。 清尊滿酌誰為伴,花下提壺勸。何妨醉臥花底,愁容不上春風面。(《琴趣外篇》卷一)
附: 金董解元《西廂》有正宮〔梁州纏令〕,元曲正宮中有〔小梁州〕,字句略同。宋宋上交《近事會元》云:正宮中別有〔小涼州〕,亦曰〔碎宮涼州〕(《近事會元》卷四) 。則宋初已有此曲,或即大曲遺聲也。
正宮梁州纏令
玉漏迢迢二鼓過,月上庭柯,碧天空闊鏡銅磨。啞地聽櫳門兒響見巫娥。 對郎羞懶,無奈靠人,先要偎磨。寶髻擁青螺,臉蓮香傳,說不得媚多。(《董西廂》卷三)
元曲南呂宮有〔梁州第七〕,必系借用他宮〔梁州〕大曲之一遍第七者,即所謂排遍第七也。如左:
梁州第七
我雖是見宰相,如文王施禮,一頭地離明妃,早宋玉悲秋。怎禁他帶天香著莫定龍衣袖。他諸余可愛,所事兒相投,消磨人幽恨,陪伴我閑游。偏宜向梨花月底登樓,芙蓉燭下藏鬮。體態是二十年挑剔就的溫柔,姻緣是五百載該撥下配偶,臉兒有一千般說不盡的風流。寡人乞求他左右。他比那落伽山觀自在無楊柳,見一面得長壽。情系人心早晚休,則除是雨歇云收。(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
周密《武林舊事》載南宋官本雜劇段數有《四僧梁州》、《三索梁州》、《詩曲梁州》、《頭錢梁州》、《食店梁州》、《法事饅頭梁州》、《四哮梁州》七本。
瀛府 南宋官本雜劇,有《哭骰子瀛府》、《醉縣君瀛府》、《懊骨頭瀛府》、《賭錢望瀛府》四本。陶宗儀《輟耕錄》載宋、金院本名目,有《列良瀛府》一本。
齊天樂 宋詞正宮有〔齊天樂〕,或大曲之一遍也。
齊天樂〔正宮〕
綠蕪凋盡臺城路,殊鄉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剪。云窗靜掩,嘆重拂羅裀,頓疏花簟,尚有練囊露螢,清夜照書卷。 荊江留滯最久,故人相望處,離思何限!渭水西風,長安亂葉,空憶詩情宛轉。憑高眺遠,正玉液新 ,蟹螯初薦。醉倒山翁,但愁殘照斂。(周邦彥《**集》卷下)
〔中呂宮〕
萬年歡 宋詞有〔萬年歡〕,不著宮調;元趙孟 有〔萬年歡〕二首,均注中呂宮。其詞平仄通葉,或大曲之一遍也。茲錄晁無咎詞,以備參考。
萬年歡
十里環溪,記當年并游,依舊風景。彩舫紅妝,重泛九秋清鏡。莫嘆歌臺蔓草,喜相逢歡情猶勝。 洲畔,橫玉驚鸞半天云。正愁凝。 中秋醉魂未醒。又佳辰授衣,良會堪更。蚤歲功名,豪氣尚浚汝潁。能致黃金一井,也莫負鴟夷高興。別有個瀟灑田園,醉鄉天地同永。(《琴趣外篇》卷五)
南宋官本雜劇有《喝貼萬年歡》、《托合萬年歡》二本。宋金院本名目有《賀貼萬年歡》一本。
劍器 劍器,陳旸《樂書》作劍氣。宋詞有〔劍氣近〕,元南曲有〔劍器令〕,或借大曲之制也。
劍氣近
夜來雨,愿倩得東風吹住。海棠正妖嬈處,且留取,悄庭戶,試聽鶯啼燕語,分明共人愁緒,怕春去! 嘉樹翠陰初轉午,重簾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風絮。偷彈清淚寄煙波,見江頭故人,為言憔悴如許。彩箋無數去,卻寒暄到了渾無定據,斷腸落日千山暮。(袁去華《宣卿詞》)
劍器令
咱每論風標,看過了多多少少,這玉容都強別個,果然一見魂消。(見沈璟《南九宮譜》引古傳奇《劉盼盼》)
〔道調宮〕
梁州 參考正宮〔梁州〕。
薄媚 本唐大曲,宋董穎有道宮〔薄媚〕大曲十遍。
道宮·薄媚 (西子詞)
排遍第八
怒濤卷雪,巍岫布云,越襟吳帶如斯。有客經游,月伴風隨,值盛世,觀此江山美,合放懷,何事卻興悲?不為回頭,舊谷天涯,為想前君事,越王嫁禍獻西施,吳即中深機。 闔廬死,有遺誓,勾踐必誅夷。吳未干戈出境,倉卒越兵,投怒夫差,鼎沸鯨鯢。越遭勁敵,可憐無計脫重圍!歸路茫然,城郭邱墟,飄泊稽山里。旅魂暗逐戰塵飛,天日慘無輝。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氣凌云,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途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決雄雌,天意恐憐之。 偶聞太宰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系,憂嗟又經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瀟瀟,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反邦畿,冤憤刻肝脾。
第十攧
種陳謀,謂吳兵正熾,越勇難施;破吳策,唯妖姬。有傾城妙麗,名稱西子歲方笄。算夫差惑此,須致顛危。范蠡微行,珠貝為香餌。苧蘿不釣釣深閨。吞餌果殊姿。 素肌纖弱,不勝羅綺,鸞鏡畔,粉面淡勻,梨花一朵瓊壺里。嫣然意態嬌春,寸眸剪水,斜鬟松翠,人無雙宜。名動君王,繡履容易,來登玉陛。
入破第一
窣湘裙,搖漢佩,步步香風起。斂雙蛾,論時事,蘭心巧會君意。殊珍異寶,猶是朝臣未與,妾何人,被此隆恩,雖令效死奉嚴旨。 隱約龍姿忻悅,重把甘言說。辭俊雅,質娉婷,天教汝眾美兼備。聞吳重色,憑汝和親,應為靖邊陲。將別金門,俄揮粉淚,靚妝洗。
第二虛催
飛云駛香車,故國難回睇,芳心漸搖,迤邐吳都繁麗。忠臣子胥,預知道為邦祟,諫言先啟,愿勿容其至。周亡褒姒,殷傾妲己。 吳王卻嫌胥逆耳,才經眼,便深恩愛,東風暗綻嬌蕊。彩鸞翻妒伊。得取次于飛,共戲金屋,看承他宮盡廢。
第三袞遍
華晏夕,燈搖醉,粉菡萏,籠蟾桂。揚翠袖,含風舞,輕妙處,驚鴻態,分明是。瑤臺瓊樹,閬苑蓬壺景,盡移此地。花繞仙步,鶯隨管吹。 寶帳暖,留春百和,馥郁融鴛被。銀漏永,楚云濃,三竿日猶褪霞衣。宿酲輕腕嗅,宮花雙帶系,合同心時,波下比目,深憐到底。
第四催拍
耳盈絲竹,眼搖珠翠,迷樂事,宮闈內。爭知漸國勢陵夷。奸臣獻佞,轉恣奢淫,天遣歲屢饑。從此萬姓,離心解體。越遣使陰窺虛實,蚤夜營邊備。兵未動,子胥存,雖堪伐,尚畏忠義。斯人既戮,又且嚴兵卷土赴黃池。觀釁種蠡,方云可矣。
第五袞遍
機有神,征鼙一鼓,萬馬襟喉地。庭喋血,誅留守,憐屈伏,罷兵回,危如此。當除禍本,重結人心,爭奈竟荒迷。戰骨方埋,靈旗又指。勢連敗,柔荑攜泣,不忍相拋棄。身在兮,心先死,宵奔兮,兵已前圍。謀窮計盡,唳鶴啼猿,聞處分外悲。丹穴縱近,誰容再歸?
第六歇拍
哀誠屢吐,甬東分賜,垂暮日,置荒隅,心知愧。寶鍔紅委,鸞存鳳去,辜負恩憐,情不似虞姬。尚望論功,榮歸故里。
降令曰:吳無赦汝,越與吳何異。吳正怨,越方疑,從公論合去妖類。蛾眉宛轉,竟殞鮫綃,香骨委塵泥。渺渺姑蘇,荒蕪鹿戲。
第七煞袞
王公子,青春更才美,風流慕連理。耶溪一日,悠悠回首凝思。云鬟煙鬢,玉珮霞裾,依約露妍姿。送目驚喜,俄迂玉趾。
同仙騎,洞府歸去,簾櫳窈窕戲魚水。正一點犀通,遽別恨何已!媚魄千載,教人屬意,況當時,金殿里。(曾慥《樂府雅詞》卷上)
薄媚摘遍
桂香消,梧影瘦,黃菊迷深院。倚西風,看落日,長江東去如練。先生底事,有賦飄然,剛道為田園。獨醒何為,持杯自勸未能免。 休把茱萸吟玩,但管年年健。千古事,幾憑闌,吾生九十強半。歡娛終日,富貴何時,一笑醉鄉寬。倒載歸來,回廊月又滿。(見趙以夫《虛齋樂府》。比其字句,蓋摘〔入破第一〕一遍為之。)
南宋官本雜劇,有《簡帖薄媚》、《請客薄媚》、《錯取薄媚》、《傳神薄媚》、《九妝薄媚》、《木事現薄媚》、《打調薄媚》、《拜褥薄媚》、《鄭生遇龍女薄媚》八本。
大圣樂 宋詞有〔大圣樂〕,唯周密一闋,自注云:單煞。或即大曲之煞袞也。
大圣樂
嬌綠迷云,倦紅顰曉,嫩晴芳樹。漸午陰、簾影移香燕語,夢回千點碧桃吹雨。冷落錦宮人歸后,記前度蘭橈停翠浦。憑闌久,謾凝佇鳳翹,傭聽金縷。 留春問誰最苦?奈花自無言鶯自語。對畫樓殘照,東風吹遠,天涯何許!怕折露條愁輕別,更
煙暝長亭啼杜宇。垂楊晚,但羅袖暗沾飛絮。(周密《 洲漁笛譜》卷一)
南宋官本雜劇有《塑金剛大圣樂》、《單打大圣樂》、《柳毅大圣樂》三本。
〔南呂宮〕
瀛府
薄媚
〔仙呂宮〕
梁州
保金枝 南宋官本雜劇有《檻偌保金枝》一本。
延壽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黃杰進延壽樂》、《義養娘延壽樂》二本。
宋、金院本名目有《扯彩延壽樂》一本。
〔黃鐘宮〕
梁州
中和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封騭中和樂》一本。
劍器
〔越調〕
伊州 本唐大曲。宋有〔伊州〕曲,殆即大曲之一二遍也。曾季貍《艇齋詩話》:“洪玉父詩:‘為理伊州十二疊,緩歌聲里看洪州。’”則此曲凡十二疊也。金董解元《西廂》有大石調〔伊州袞〕,必大曲之袞遍,借入大石調者也。
伊州曲
金雞障下胡雛戲,樂極禍來,漁陽兵起。鸞輿幸蜀,玉環縊死,馬嵬坡下塵滓,夜對行宮皓月,恨最恨春風桃李。洪都方士,念君縈系妃子,蓬萊殿里覓尋,太真宮中睡起,遙謝君意。淚流瓊臉,梨花帶雨,仿佛霓裳初試。寄鈿合共金釵,私言徒爾。在天愿為比翼同飛,在地愿為連理雙枝,天長與地久,唯此恨無已!(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七)
伊州袞
張生見了,五魂俏無主。道“不曾見恁好女,普天之下,更選兩個應無”。膽狂心醉,作使得、不顧危亡便胡做。一向癡迷,不道其間,是誰住處。忒昏沈,忒粗魯;沒掂三,沒思慮;可來慕古。少年做事,大抵多失心粗。手撩衣袂,大踏步走至根前欲推戶。腦背后有人來,你尋思恁照顧。(《董西廂》卷一)
元曲小石調有〔伊州遍〕,亦其一遍也。
伊州遍
為憶小卿,牽腸割肚,凄惶悄然無底末,受盡平生苦。天涯海角,身心無個歸著。恨馮魁[趁](趂)恩奪愛,狗幸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到如今恁地吃耽閣,禁不過,更那堪晚來,暮云深鎖。 故人香香,長江風送,聽胡笳歷歷聲韻聒。一輪皓月朗,幾處鳴榔,時復唱和漁歌。轉無那,沙汀蓼岸,一點漁燈相照寂寞。古渡停畫舸,雙生無語淚珠落。呼仆隸,指撥水手,在意扶拖(一作柂)。(明寧獻王《太和正音譜》載元白樸散套)
南宋官本雜劇有《領伊州》、《鐵指甲伊州》、《鬧伍百伊州》、《裴少俊伊州》、《食店伊州》五本。宋、金院本名目有《背箱伊州》、《酒樓伊州》二本。
石州 宋詞有〔石州引〕,如下:
石州引
薄雨催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闊。長亭柳色才黃,遠客一枝先折。煙橫水際,映帶幾點歸鴉,東風消盡龍沙雪。還記出門時,恰而今時節。 將發,畫樓芳酒,紅淚清歌,頓成輕別。已是經年,香香音塵都絕。欲知方寸,共有幾許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結。枉望斷天涯,兩厭厭風月。(賀鑄《東山寓聲樂府》)
南宋官本雜劇,有《單打石州》、《和尚那石州》、《趕厥石州》三本。
〔大石調〕
清平樂 唐宋均有〔清平樂〕詞,字數句法相同,似與大曲無涉,不錄。
大明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土地大明樂》、《打球大明樂》、《三爺老大明樂》三本。
〔雙調〕
降圣樂
新水調 唐有《水調歌》,宋詞有《水調歌頭》;又曾布有〔水調歌頭〕七遍。如左: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東坡樂府》卷上)
水調歌頭
排遍第一
魏豪有馮燕,年少客幽并,擊球斗雞為戲,游俠久知名。因避仇來東郡,元戎逼屬中軍。直氣凌貔虎,須臾叱咤風云,懔懔座中生。 偶乘佳興,輕裘錦帶,東風躍馬,往來尋訪幽勝。游冶出東城,堤上鶯花掩亂,香車寶馬縱橫。草軟平沙穩,高樓兩岸春風,笑語隔簾聲。
排遍第二
袖籠鞭敲鐙,無語獨閑行。綠楊下,人初靜,煙澹夕陽明。窈窕佳人,獨立瑤階,擲果潘郎,瞥見紅顏橫波盼,不勝嬌軟倚云屏。 曳紅裳,頻推朱戶,半開還掩,似欲倚,伊啞聲里,細訴深情。因遣林間青鳥,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許。竊香解珮,綢繆相顧不勝情。
排遍第三
說良人滑將張嬰,從來嗜酒,回家鎮長酩酊。長酲,屋上鳴鳩空斗,梁間客燕相驚。誰與花為主?蘭房從此,朝云夕雨兩牽縈。似游絲狂蕩,隨風無定。奈何歲華荏[染](苒),歡計苦難憑,惟見新恩繾綣,連枝比翼,香閨日日為郎,誰知松蘿托蔓,一比一毫輕。
排遍第四
一夕還家醉,開戶起相迎。為郎引裾,相庇低首略潛形。情深無隱,欲郎乘間起佳兵。 授青萍,茫然撫弄,不忍欺心。爾能負心于彼,于我必無情。熟視花鈿不足,剛腸終不能平。假手迎天意,一揮霜刃,窗間粉頸斷瑤瓊。
排遍第五
鳳皇釵、寶玉飄零,慘然悵嬌魂,怨飲泣吞聲。還被凌波喚起,相將金谷同游,想見逢迎處,揶揄羞面,妝臉淚盈盈。 醉眠人,醒來晨起,血凝螓首,但驚喧,白鄰里,駭我卒難明。致幽囚推究,覆盆無計哀鳴。丹筆終誣服,圜門驅擁,銜冤垂首欲臨刑。
排遍第六 帶花遍
向紅塵里,有喧呼攘臂,轉身辟眾,莫遣人冤濫殺,張室忍偷生。僚吏驚呼呵叱,狂辭不變如初,投身屬吏,慷慨吐丹誠。
仿佛縲紲,自疑夢中,聞者皆驚。嘆為不平,割愛無心,泣對虞姬,手戮傾城寵。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負冤聲。
排遍第七 攧花十八
義城元靖賢相國,嘉慕英雄士,賜金繒。聞此事,頻嘆賞,封章歸印,請贖馮燕罪,日邊紫泥封詔,闔境赦深刑。 萬古三河風義在,青簡上,眾知名。河東注,任流水滔滔,水涸名難泯。至今樂府歌詠,流入管弦聲。(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二)
宋詞有〔新水令〕,殆就新水調中制令也。如左:
冒風連騎出金城,聞孤猿韻切,懷念親眷。為笑徐都尉,徒夸彩繪,寫出盈盈嬌面,振旅闐闐,訝睹閬苑神仙,越公深羨。驟萬馬侵凌轉盼,感先鋒容放,鏡收鸞鑒一半。歸前陣,慘怛切,同陪元帥恣歡戀。二歲,偶爾將軍,沈醉連綿,私令婢捧菱花,都市尋遍。新官聽說邀郎宴,因命賦悲歡,孰敢?做人甚難,梅妝復照,傅粉重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載宋人詠樂昌公主詞。 案此詞《歲時廣記》作〔新水令〕,然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云:大曲〔新水〕,歌樂昌公主與徐德言破鏡復合事。則令亦即大曲也。)
元曲有〔新水令〕,亦在雙調,或大曲遺聲也。
雙調·新水令
五方旗招展日邊霞,冷清清半張鑾駕。鞭倦裊,鐙傭踏,回首京華,一步步放不下。(元白樸《梧桐雨》雜劇)
南宋官本雜劇有《桶擔新水》、《雙哮新水》、《燒花新水》三本。
采蓮 宋詞有〔采蓮令〕,又〔采蓮大曲〕延遍以下八遍,如下:
采蓮令
月華收,云澹霜天曙。西征客,此時情苦。翠娥執手送臨岐,軋軋開朱戶。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貪行色,豈知離緒?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柳永《樂章集》卷中)
采蓮 (壽鄉詞)
延遍
霞霄上,有壽鄉廣袤無際。東極滄海,縹緲虛無,蓬萊弱水,風生屋浪,鼓楫揚舲,不許凡人得至,甚幽邃。 試右望金樞外,西母樓閣,玉闕瑤池。萬頃琉璃,雙成倩巧,方朔詼諧,來往徜徉,霓裳飄搖寶砌,更希奇。
攧遍
南鄰丹幄宮,赤伏顯符記,朱陵曜綺繡,箕翼炯,瑞光騰起。每歲秋分老人見,表皇家襲慶迎祺。 天子當膺,無疆萬歲。北窺元冥魁杓,擁佳氣,長拱極終古無移。論南北東西,相直何啻千萬里,信難計!
入破
璇穹層云上覆,光景如梭逝,惟此過隙緩征轡。垂象森列,昭回碧落,卓然躔度,炳曜更騰輝。永永清光燁煒,綿四野金碧為地。蕊珠宮,瓊玖室,俱高峙。千種奇葩,松椿可比。暗香幽馥,歲歲長春,靈鳥何曾西委。
袞遍
遍此境,人樂康,挾難老術,悟長生理,盡阿祇僧劫,赤松王令安期。彭篯盛矣!尚為嬰稚。鶴算龜齡,絳老休夸甲子。鮐背聳黃發垂髻,更童顏,長鼓腹,同游戲。真是華胥。行有歌,坐有樂,獻笑都是神仙,時見群翁啟齒。
實催
露華霞液,云漿椒醑,恣玉斝金罍,交酬成雅會。拚沈醉,中山千日,未為長久,今此陶陶一飲,動經萬祀。 陳果窳,皆是奇異,似瓜如斗盡備。三千歲,一熟珍味,饤座中,瑩如玉,爽口流涎,三偷不枉,西真指議。
袞
有珍饌,時時饋,滑甘豐膩,紫芝熒煌,嫩菊秀媚。貯瑪瑙琥珀精器,延年益壽,莫儇人間,烹飪徒費。休說龍肝鳳髓,動妙樂仙音鼎沸。玉簫清,瑤瑟美,龍笛脆。雜遝飛鸞花裀上,趁拍紅牙,余韻悠揚,竟海變桑田未止。
歇拍
其間有洞天侶,思游塵世,珠葆搖曳。華表真人,清江使者,相從密議:此老遨嬉,我輩應須隨侍。正舉步忽思同類,十八公方聳壑,宜邀致。夙駕星言,人爭圖繪,朅來鄞山甬水,因此崇成,四明里第。
煞袞
吾皇喜,光寵無二。玉帶金魚榮貴。或者疑之,豈識圣明,曾主斯鄉,嘗相與繾綣,膠漆何可相離。今日風云合契,此實天意。吾皇圣壽無極,享燕粲千載相逢,我翁亦昌熾,永作升平上瑞。(史浩《 峰真隱漫錄》卷四十五)
南宋官本雜劇,有《唐輔采蓮》、《雙哮采蓮》、《病和采蓮》三本。
〔小石調〕
胡渭州 曲文無考。惟姜夔《醉吟商小品·序》云:“石湖老人謂予云,琵琶有四曲,今不傳矣。曰:《濩索梁州》、《轉關綠腰》、《醉吟商胡渭州》、《歷弦薄媚》也。予每念之。辛亥之夏,予謁楊廷秀丈于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胡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譯成此譜,實雙聲耳。”其言如是。琵琶中之《醉吟商胡渭州》,不知視大曲之〔胡渭州〕如何?要足窺其一二也。
醉吟商小品
又正是春歸,細柳暗黃千縷,暮鴉啼處,夢逐金鞍去。一點芳心休訴,琵琶解語。(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二)
南宋官本雜劇,有《趕厥胡渭州》、《單番將胡渭州》、《銀器胡渭州》、《看燈胡渭州》四本。
嘉慶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老孤嘉慶樂》一本。
〔歇指調〕
伊州
君臣相遇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裴航相遇樂》一本。
慶云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進筆慶云樂》一本。
〔林鐘商〕
賀皇恩 南宋官本雜劇有《扯籃兒賀皇恩》、《催汝賀皇恩》二本。
泛清波 宋詞中尚有〔摘遍〕一遍,如左:
泛清波摘遍
催花雨,小著柳風柔,都是去年時候好。露紅煙綠,盡有狂情斗春早。長安道,秋千影里,絲管聲中,誰放艷陽輕過了?倦客登臨暗惜花,光陰恨多少! 楚天渺,歸思正如亂云,短夢未成芳草。空把吳霜鬢華,自悲清曉。帝城香。雙鳳舊約全虛,孤鴻后期難到,且趁朝華夜月,翠樽頻倒。(晏幾道《小山詞》)
南宋官本雜劇有,《能知他泛清波》、《三釣魚泛清波》二本。
胡渭州
〔中呂調〕
綠腰 亦作〔六么〕。宋詞有〔六么令〕,如左:
六么令
澹煙殘照,搖曳溪光碧。溪邊淺桃深杏,迤邐染春色。昨夜扁舟泊處,枕底當灘磧,波聲漁笛,驚回好夢,夢里欲歸歸不得。 展轉翻成無寐,因此傷行役。思念多媚多嬌,咫尺千山隔。都為深情密愛,不忍輕離拆。好天良夜,鴛帷寂靜,算得也應暗相憶。(柳永《樂章集》卷下)
又吳文英有〔夢行云〕一闋,自注云:即〔六么花十八〕。則為大曲之一遍,無疑也。
夢行云
簟紋皺纖縠,朝炊熟,眠未足,青奴細膩,未拚真珠斛。素蓮幽怨風前影,搔頭斜墜玉。畫闌枕水,垂楊梳雨,青絲亂如乍沐。嬌笙微韻,晚蟬亂秋曲。翠陰明月勝花夜,那堪春去速。(吳文英《夢窗丁稿》)
元曲有〔六么序〕,金《董西廂》有〔六么實催〕、〔六么遍〕,皆在仙呂宮,必系大曲原聲移入他宮者也。
六么序
兀的不消人魂魄,綽人眼光,說神仙那的是天堂!則見脂粉馨香,環珮丁當,藕絲嫩新織仙裳,但風流都在他身上,添分毫便不停當。見他的不動情你便都休強。則除是鐵石兒郎,也索惱斷柔腸!(元關漢卿《玉鏡臺》雜劇)
六么實催
情懷輾轉難存濟,勞心如醉。也不吟詩課賦,只恁昏昏睡。才合眼忽聞人語,啞地門開,卻見薄情種,與夫人,來這里。
著他方言語,把人調戲。不道俺也識你,這般圈圚。慢長吁氣,空垂淚,念向日春宵月夜,回廊下,恁時初見你。
六么遍
向花陰底,潛身立,漸審聽多時,方見伊。端的腰兒稔膩,裙衣翡翠,料來春困,把湖山倚。偏疑,沈香亭北太真妃。 好多嬌媚,諸余美,遂對月微吟,各有相憐意。幽情未已,忽睹侍婢,請伊歸去,朱門閉。堪悲,只怨阿母阻佳期。(《董西廂》卷三)
南宋官本雜劇,有《爭曲六么》、《扯攔六么》、《教聲六么》、《鞭帽六么》、《衣籠六么》、《廚子六么》、《孤奪旦六么》、《王子高六么》、《崔護六么》、《骰子六么》、《照道六么》、《鶯鶯六么》、《大宴六么》、《驢精六么》、《女生外向六么》、《慕道六么》、《三偌慕道六么》、《雙攔哮六么》、《趕厥夾六么》、《羹湯六么》二十本。
〔南呂調〕
綠腰
罷金鉦 南宋官本雜劇有《牛五郎罷金鉦》一本。
〔仙呂調〕
綠腰
彩云歸 宋詞有〔彩云歸〕,入中呂調,或亦大曲之一遍移入他調者也。如左:
彩云歸
蘅皋向晚艤輕航,卸云帆水驛魚鄉。當暮天霽色如晴晝,江練靜,皎月飛光。那堪聽遠村羌管,引離人斷腸。此際浪萍風梗,度歲茫茫。堪傷,朝歡暮散,被多情賦與凄涼!別來最苦,襟袖依約,尚有余香。算得伊鴛衾鳳枕,夜永爭不思量!牽情處,唯有臨歧,一句難忘。(柳永《樂章集》卷中)
南宋官本雜劇,有《夢巫山彩云歸》、《青陽觀碑彩云歸》二本。
〔黃鐘羽〕
千春樂 南宋官本雜劇有《禾打千春樂》一本。
〔般涉調〕
長壽仙 宋詞有〔長壽仙促拍〕,促拍,疑大曲之催拍也。
長壽仙促拍 (大母生辰)
舜德日輝光,正初冬盛期,東朝喜誕生時。向彤闈清凈,均化有自然和氣。長生久視,金殿熙熙宴瑤池。 祎衣俱侍玳筵啟,花如錦,耀朝輝。太平際天子,天下養共瞻誠意,南山虔祝,億萬同歲。(曹勛《松隱詞》卷一,又有一闋,字數不同。)
《董西廂》有〔般涉調·長壽仙袞〕,則大曲之袞遍也。
長壽仙袞
朝廷咫尺,不曉定知道。多應遣軍,定把賢每征討。不當穩便,恁時悔也應遲,賢家試自心量度。 那賊將聞斯語,心生怒惡。打脊的髡囚,怎敢把爺違拗!俺又本無心,把你僧家混耗,甚花唇兒故來相惱。(《董西廂》卷二)
趙孟 有道宮〔長壽仙詞〕,恐亦大曲之一遍,移入他宮者也。
長壽仙 (道宮圣節)
瑞日當天,對絳闕蓬萊,非霧非煙;翠花覆禁苑,正淑景芳妍。彩仗和風細轉,御香飄滿黃金殿。萬國會朝,喜千官拜舞。億兆同歡。 福祉如山如川,應玉渚流虹,璇樞飛電。八音奏舜韶,慶玉燭調元,歲歲龍與鳳輦。九重春醉蟠桃宴。天下太平,祝吾皇壽與天地齊年。(趙孟 《松雪齋詞》)
南宋官本雜劇,有《打勘長壽仙》、《偌賣旦長壽仙》、《分頭子長壽仙》二本。宋、金院本名目,有《諱老長壽仙》、《抹面長壽仙》二本。
滿宮花 五代詞有之,宋無考。《文獻通考》作〔滿宮春〕。
〔正平調〕 無大曲。
以上十八調四十大曲中,唯〔薄媚〕十遍,〔新水調〕七遍,〔采蓮〕八遍,尚具體段。余詞唯〔梁州第七〕、〔大圣樂單煞〕、〔伊州袞〕、〔伊州遍〕、〔水調歌頭〕、〔泛清波摘遍〕、〔六么花十八〕、〔六么序〕、〔六么實催〕、〔六么遍〕、〔長壽仙袞〕,可確證為大曲之遺。他詞之與大曲同名者,亦或由大曲出。蓋大曲本教坊傳習,曾慥所謂九重傳出(《樂府雅詞》序) 者也。其傳于民間者,或止一二遍,故文人倚聲,恒出于此。王灼謂:后世就大曲制詞者,類從簡省,而管弦家又不肯自首至尾,一一吹彈;甚者,學不能盡。則在當時且然,今日之殘缺,固不足怪。陳旸云:今之大曲,以譜字記其聲,析慢既多,尾偏又促,不可以辭配焉(《樂書》卷一百五十六) 。是大曲固不盡有辭。今譜字既亡,而辭之可徵者,亦僅止于此;則雖寸璣片羽,可以旁證大曲者,安得不收拾而存之也。
然宋時大曲,實不止此。故有五十大曲、五十四大曲之目,而《樂府混成集》所載大曲,且多至百余解(此解字或以曲言,非古樂府所謂解也) 。《宋史·樂志》謂太宗洞曉音律,凡制大曲十八:〔正宮·平茸破陣樂〕、〔南呂宮·平晉普天樂〕、〔中呂宮·大宋朝歡樂〕、〔黃鐘宮·宇宙荷皇恩〕、〔道調宮·垂衣定八方〕、〔仙呂宮·甘露降龍庭〕、〔小石調·金枝玉葉春〕、〔林鐘商·大惠帝恩寬〕、〔歇指調·大定寰中樂〕、〔雙調·惠化樂堯風〕、〔越調·萬國朝天樂〕、〔大石調·嘉禾生九穗〕、〔南呂調·文興禮樂歡〕、〔仙呂調·齊天長壽樂〕、〔般涉調·君臣宴會樂〕、〔中呂調·一斛夜明珠〕、〔黃鐘羽·降圣萬年春〕、〔平調·金觴祝壽春〕。以十八大曲,蓋無一傳者。
《樂志》又載云韶部所奏大曲十三:一曰〔中呂宮·萬年歡〕,二曰〔黃鐘宮·中和樂〕,三曰〔南呂宮·普天慶壽〕(此曲亦太宗所制) ,四曰〔正宮·梁州〕,五曰〔林鐘商·泛清波〕,六曰〔雙調·大定樂〕,七曰〔小石調·喜新春〕,八曰〔越調·胡渭州〕,九曰〔大石調·清平樂〕,十曰〔般涉調·長壽仙〕,十一曰〔高平調·罷金鉦〕,十二曰〔中呂調·綠腰〕,十三曰〔仙呂調·彩云歸〕。案上十三曲中,十曲與教坊部所奏同;唯〔普天獻壽〕、〔大定樂〕、〔喜新春〕三曲,為教坊所無,均無可考。又龜茲部亦有三十六大曲,則并其曲名而亡之矣。
此外宋大曲之可考者,如左:
熙州 商調大曲(《**集》) 。洪邁云:今世所傳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涼、熙、石、渭也(《容齋隨筆》卷十四) 。
熙州一作氐州,周邦彥《片玉詞》、《**集》有〔氐州第一〕詞,毛晉所藏《**集》作〔熙州摘遍〕,蓋熙州之第一遍也。
氐州第一 (商調)
波落寒汀,村渡向晚,遙看數點帆小。乳葉翻鴉,驚風破雁,天角斷云縹緲。宮柳蕭疏甚,尚掛微微殘照,景物關情,川途滿目,頓來催老。 漸解狂朋歡意少,奈猶被思牽情繞。座上琴心,機中錦字,最覺縈懷抱。也知人,懸望久,薔薇謝歸來一笑。欲夢高唐,未成眠霜空已曉。(《**集》卷下)
又張先有〔熙州慢〕詞如左:
熙州慢
武林鄉,占第一湖山,詠畫爭巧。鷲石飛來,倚翠樓,煙靄清猿啼曉。況值禁垣師帥,惠政流入歡謠。朝暮萬景,寒潮弄月,亂峰回照。 天使尋春不早,并行樂,免有花愁花笑。持酒更聽,紅兒肉聲長調。瀟湘故人未歸,但目送游云孤鳥,際天杪,離情盡寄芳草。(鮑廷博《張子野詞補遺》上)
南宋官本雜劇,有《迓鼓兒熙州》、《駱駝熙州》、《二郎熙州》三本。
降黃龍 黃鐘宮大曲(《董西廂》、元周德清《中原音韻》、陶宗儀《輟耕錄》皆同) 。張炎云:如〔六么〕,如〔降黃龍〕,皆大曲。
又云:大曲〔降黃龍〕,花十六,當用十六拍;前袞、中袞,六字一拍,要停聲待拍,取氣輕巧;煞袞,則三字一拍,蓋其曲將終也(《詞源》卷下) 。
《董西廂》及元曲均有〔降黃龍袞〕,《拜月亭》傳奇有〔降黃龍〕。如左:
那相國夫人,探看了張君瑞,便假若鐵石心腸應粉碎。子母每行不到窗兒西壁,只聽得書舍里,一聲仆地。是時三口兒轉身,卻往書幃內,驚見張生,掉在床腳底;赤條條的,不能收拾身起,口鼻內悄然沒氣。(《董西廂》卷三)
說甚么宦室門楣,寒士尋常,望若云霄。時移事遷,為地覆天翻,君去民逃。多嬌,此時相遇,料應我和你姻緣非小。做夫妻相呼廝喚,怎生忘了!(《拜月亭》傳奇卷下)
南宋官本雜劇,有《列女降黃龍》、《雙旦降黃龍》、《柳批上宮降黃龍》、《入寺降黃龍》、《偷標降黃龍》五本。宋、金院本名目有《撰廩降黃龍》一本。
柘枝 本唐大曲,至宋猶存。沈括云:〔柘枝〕舊曲,遍數極多,如《羯鼓錄》所謂〔渾脫解〕之類,今無復此遍。寇萊公好《柘枝舞》,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盡日,時謂之《柘枝》顛。今鳳翔有一老尼,猶萊公時《柘枝》妓,云當時《柘枝》尚有數十遍(《夢溪筆談》卷五) 。《 峰真隱漫錄》所載《柘枝舞》,首吹〔柘枝令〕,次吹〔射雕遍〕連〔歌頭〕,次吹〔朵肩遍〕,次吹〔撲蝴蝶遍〕,次吹〔畫眉遍〕。除〔柘枝令〕及〔歌頭〕外,均有聲無辭。宋詞有〔撲蝴蝶〕,或即其中一遍也。〔畫眉遍〕或即〔畫眉序〕,方成培云:曾見米元暉自書所作〔畫眉序〕詞真跡,其字句音節,與今南曲〔畫眉序〕無異(《香研居士詞麈》卷四) 。米詞未見,今錄南曲〔畫眉序〕,亦足供參考也。
歌頭
□人奉圣□□朝□□□□主□□□□□留伊得荷云戲,幸遇文明堯階上,太平時□□□□何不罷歲□征舞柘枝。
柘枝令
回頭下望塵寰處,喧畫堂簫鼓。整云鬟搖曳青綃,愛一曲柘枝舞。好趁華封盛祝,笑共指南山煙霧。蟠桃仙酒醉升平,
望鳳樓歸路。(《 峰真隱漫錄》卷四十五大曲)
撲蝴蝶遍
分釵綰髻,洞府難分手;離腸短闋,啼痕冰舞袖。馬嘶霜滑,橋橫路轉,人依古柳,曉色漸分星斗。怎分剖,心兒一似,傾入離愁萬千斗。垂鞭佇立,傷心還病酒。十年夢里嬋娟,二月花中豆蔻,春風為誰依舊?(宋呂濱老《圣求詞》)
畫眉序
與民歡慶,賞元宵廣排筵會,簪纓珠履,貴戚三千。座列箸公子王孫,簇擁處嬌娥粉面。太平無事人樂業,黎民盡歌歡宴。(明徐叔回《八義記》)
惜奴嬌 洪邁《夷堅志》:紹興九年,張淵道侍郎家居無錫南禪寺,其女請大仙,忽書曰“九華天仙降”。問為誰?曰:“世人所謂巫山神女者是也。”賦〔惜奴嬌〕大曲一篇,凡九曲,如左:
其一
瑤闕瓊宮,高枕巫山十二。睹瞿塘千載,滟滟去濤沸。異景無窮,好間吟滿酌金卮。憶前時,楚襄王曾來夢中相會。吾正鬢亂釵橫,斂霞衣云縷,向前低揖,問我仙職。桃杏遍開,綠草萋萋鋪地。燕子來時,向巫山朝朝行雨暮行云,有閑時,只恁畫堂高枕(枕字失韻疑誤)。
瑤臺景第二
繞繞云梯,上徹青霄云外,與諸仙同飲,鎮長春醉。虎嘯猿吟,碧桃香異風飄細。希奇。想人間難識,這般滋味。姮娥奏樂簫韶,有仙音異品,自然清脆。遏住行云不敢飛。空凝滯,好是波瀾澄湛,一溪香水。
蓬萊景第三
山染青螺,縹緲人間難涉。有珍珠光照晝夜,無休息。仙景無極,欲言時汝等何知。且修心欲觀游,亦非大段容易。下俯浮生,尚自爭名逐利。豈不省,來歲擾擾兵戈起。天慘云愁,念時衰,合如是。使我輩終日蓬宮下淚。
勸人第四
再啟諸公,百歲還如電急,高名顯宦瞬息耳。泛水輕漚,霎那間難久立,畫燭當風里,安能久之。速往茅峰割愛,休名避世。等功成,須有上真相引指。放死求生,施良藥,功無比。千萬記,此個良方第一。
王母宮食蟠桃第五
方結實,累累,翠枝交映,蟠桃顆顆,仙味真香美。遂命雙成,將靈刀,割來餌。服一粒令我延壽萬歲。堪笑東方,便啟私心盜餌。使宮中仙伴,遞互相尤殢。無奈雙成,向王母高陳之,遂指方,偷了蟠桃是你。
玉清宮第六
紫云絳靄,高擁瑤砌,□光中無限部列,肅整天仙隊。又有殊音,欲舉聲還止。朝罷時,亦有清香飄世。玉駕才興,高上真仙盡退。有瓊花如雪,散漫飛空里。玉女金童,捧丹文,傳仙海,撫諸仙,早起勞卿過耳。
扶桑宮第七
光陰奇,扶桑宮里,日月常晝,風物鮮明,可愛無陰晦。大帝頻鑒,于瑤池,朱闌外乘鳳飛。教主開顏命醉,寶樂齊吹,盡是瓊枝天妓。每三杯,須用圣母親來揖。異果名花,幾千般,香盈袂,意欲歸,卻乘鸞車鳳翼。
太清宮第八
顯煥明霞萬丈,祥云高布,望仙官衣帶,曳曳臨風砌。玉獸齊焚,滿高穹盤龍勢。大帝起,玉女金童遍侍。奉敕宣言:甚荷諸仙厚意,復回奏,感恩頓首皆躬袂。奏畢還宮,尚依然云霞密,奇更異。非我君何聞耳!
歸第九
吾歸矣。仙宮久離,洞戶無人管之,專俟吾歸。欲要開金燧,千萬頻修已。言訖無忘之,哩啰哩,此去無由再至。事冗難言,爾輩須能自會。汝之言,還便是如吾意,大抵方寸平平無憂耳。雖改易之愁何畏?(《夷堅乙志》卷十三)
案宋詞有〔惜奴嬌〕,見晁補之《琴趣外篇》諸集,此篇衍為大曲,而并無散序、排遍、入破之名,疑不知大曲者,依仿為之也。
又《高麗史·樂志》,載〔惜奴嬌〕八遍,蓋即大曲之遺聲也。其詞如左:
惜奴嬌 (曲破)
春早皇都,冰泮宮沼,東風布輕暖。梅粉飄香,柳帶弄色,瑞靄祥煙凝淺。正值元宵,行樂同民總無間,肆情懷何惜相邀,是處里容款。
無弄仗委東君遍,有風光占五陵閑散。從把千金,五夜繼賞,并徹春宵游玩。借問花燈,金瑣瓊魂果曾罕。洞天里,一掠蓬瀛,第恐今宵短。
夸帝里,萬靈咸集永衛。紫陌青樓,富臻既庶矣。四海升平,文武功勛蓋世,賴圣主興賢佐恁致理。氣緒凝和會景新,訪雅致,列群公錫宴在邇。上元循典,勝古高超榮異。望絳霄,龍香飄飄旖旎。
景云披靡,露浥輕寒若冰,盡是游人才美。陌塵潤寶沉遞,笑指揚鞭,多少高門勝會。況是,只有今夕,誓無寐。
盛日凝理,羽巢可窺,閬苑金關啟扉。燼連霄寧防避。暗塵隨馬,明月逐人無際,調戲,相歌稂李未闌已。
騁輪縱勒,翠羽花細,比織并雅同陪。共越九衢,遍盡遨逸,料峭云容,香惹風縈懷袂。遍寓目,幾處瑤席繡帟。
莫如勝概,景壓天街際。彩鰲舉百仞聳倚。鳳舞龍驤,滿目紅光寶翠。動霽色,余霞映散成綺。 漸灼蘭膏,覆滿青煙罩地,簇宮花 蕩紛委。萬姓瞻仰,苒苒云龍香細。共稽首,同樂與眾方紀。
樓起霄宮里,五福中天紛降瑞。弦管齊諧,清宛振逸天外,萬舞低回,紛繞羅紈搖曳。頃刻轉輪歸去,念感激天意。幸列熙臺,洞天遙遙望圣梓。五夕華胥,魚鑰并開十二,圣景難逢無比。人間動且經歲,婉娩躊躇。再拜五云迤邐。(《高麗史》卷七十一《樂志》)
傾杯 《唐書·禮樂志》:元宗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一曲多至數十曲,似亦唐大曲也。宋詞仙呂宮、大石調、林鐘商、黃鐘羽、散水調,均有〔傾杯樂〕。林鐘商又有〔古傾杯〕(柳永《樂章集》) 。句讀字數均不同。宮調既殊,自非一曲中各遍。唯陳元靚《歲時廣記》所載〔傾杯序〕,共有四疊,觀其體制,極似大曲;且用以敘事,尤與當時大曲為近也。
傾杯序 (詠王勃事)
昔有王生,冠世文章,嘗隨舊游江渚。偶爾停舟,寓目遙望江祠,依依陌上閑步。恭詣殿砌,稽首瞻仰,返回歸路。遇老叟,坐于磯石貌純古。 因語:□子非王勃?是致生驚,詢之片餉方悟。子有清才,幸對滕王高閣,可作當年詞賦。汝但上舟,休慮迢迢,仗清風去。到筵中,下筆華麗如神助。會俊侶,面如玉,大夫久坐覺生怒。報云落霞并飛孤鶩,秋水長天,一色澄素。閻公竦然,復坐華筵,次詩引序。道鳴鳳佩玉,鏘鏘罷歌舞。 棟云飛過南浦,暮簾卷向西山雨。閑云潭影,淡淡悠悠,物換星移,幾度寒暑。閣中帝子,悄悄垂名,在于何處,算長江儼然自東去。(《歲時廣記》卷三十五)
霓裳 〔霓裳〕,唐人謂之法曲,不云大曲。所以謂之法曲者,以其隸于法曲部,而不隸于教坊故。然由其體制觀之,固與大曲無異也。唐之〔霓裳〕,散序六遍,中序以下十二遍。而宋王平據所得《夷則商霓裳羽衣譜》作曲十一段,起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正攧、入破、虛催、袞、實催、袞、歇拍、殺袞(《碧雞漫志》卷三) ,再加以散序六遍,中序前三遍,當得二十遍,與唐之十八遍異。唯姜夔于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與《齊東野語》所記《樂府混成集》中〔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每遍二段,則三十六段即十八遍也) ,猶是開元遺曲,今唯存〔中序第一〕耳。
霓裳中序第一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仿佛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沈思年少浪跡,笛里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流水涓涓溜碧。飄零久,而今何意,醉臥酒爐側。(《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法曲 宋詞小石調有〔法曲獻仙音〕,又有〔法曲第二〕。柳永《樂章集》二詞同在一卷中,知非二調。又子句雖略同,而用二名,知又非一遍也,殆亦〔霓裳〕之類。
法曲獻仙音
追想秦樓心事,當年便約,于飛比翼。每恨臨歧處,正攜手、翻成云雨離拆。念倚玉偎香,前事慣輕擲。 慣憐惜。饒心性鎮厭厭多病,柳腰花態嬌無力。早是乍清減,別后忍教愁寂。記得盟言,少孜煎,剩好將息。遇佳景,臨風對月事,須時恁相憶。
法曲第二
青翼傳情,香徑偷期,自覺當初草草。未省同衾枕,便輕許,相將平生歡笑。怎生人間好事到頭少,謾悔懊。 細追思,恨從前容易,致得恩愛成煩惱。心下事千種,盡憑音耗。以此縈牽,等伊來自家問道,洎相見喜歡存問,又還忘了。(柳永《樂章集》卷中)
南宋官本雜劇,有《碁盤法曲》、《孤和法曲》、《藏瓶兒法曲》、《車兒法曲》四本。
望瀛 道調宮法曲(《宋史·樂志》) 。葛立方云:今世所傳〔望瀛〕,亦十二遍(《韻語陽秋》) 。則亦大曲之類也。
宋金院本名目,有《望瀛法曲》一本。
清和樂 《書錄解題》云:《家宴集》五卷,末有〔清和樂〕十八章(卷二十一)。宋陳亞喜唱〔清和樂〕,知越州時,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鑒湖,緩轡而歸,必敲鐙代拍,潛唱徹三十六遍然后已(吳處厚《青廂雜記》卷一) 。遍數至多,亦大曲也。
此外宋詞之以序、遍、中腔名者,如〔哨遍〕、〔鶯啼序〕,當亦為大曲中之一遍;〔徵招調中腔〕、〔鈿帶長中腔〕,亦然,而〔徵招〕、〔鈿帶長〕,或亦大曲名也。
大曲各疊名之曰遍。遍者,變也。古樂一成為變。《周禮》:大司樂,樂有六變、八變、九變。鄭《注》云:變,猶更也。樂成則更奏也。賈《疏》云:變,猶更也者。《燕禮》云:終。《尚書》云:成。此云變是也。舞亦有變,馬端臨曰:舞者,每步一進,則兩兩以戈盾相向,一擊一刺,為一伐,為一成。成,謂之變(《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五) 。如唐之《圣壽舞》十六變而畢(同上并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 。而他舞如《破陣樂》五十二遍,《慶元樂》七遍,《上元舞》二十九遍(《舊唐書·樂志》) 。或云變,或云遍,知此兩字因音同而互用也。大曲皆舞曲,樂變而舞亦變,故以遍名各疊,非偶然也。
大曲各遍之名,唐時有散序、中序(《白氏長慶集》卷二十一《霓裳羽衣舞歌》) 、排遍、入破、徹(《樂府詩集》卷七十九) 。中序一名拍序,即排遍;徹即入破之末一遍也。宋大曲,則沈括謂大遍,有序、引、歌、 、曜、哨、催、攧、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王灼謂大曲,有散序、級、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煞袞。沈氏所列各名,與現存大曲不合,其義亦多不可解。《集韻》: ,悉合切;又級,息合切。二字音同。沈氏之所謂 ,即王氏所謂靸,義均未詳。晴以宥酒得名,葉夢得云:公燕合樂,每酒行一終,伶人必唱嗺酒,然后樂作。此唐人送酒之辭,本作碎音,今多為平聲(《石林燕語》卷五) 。程大昌云:乾道丙戌,內宴,既酌,百官酒已,樂師自殿上折檻,間抗聲索樂,不言何曲,其聲但云 酒( 音作素回反) ,朝士多莫能辨(中略) 。予按:李涪《刊誤》: 酒《三十拍》,促曲名〔三臺〕。 合作啐,啐,馳送酒聲音。啐,今訛以平聲。李正乂《資暇錄》所言,亦與涪同。予又以《字書》驗之: ,屈破也;啐,音蒼饋反,啐吮聲也。今既呼樂侑飲,則于啐噏有理,于屈破無理。則自唐至今,皆訛啐為 者,索樂之聲,貴于發揚遠聞,以平聲,則便,非有他也(中略) 。《名賢詩話》閑適門,載王仁裕詩:“淑景即隨風雨去,芳尊每命管弦嗺。”后押“朝烏夜兔催”,則嗺酒也,以侑酒為義,唐人熟語也。又趙勰《交趾事跡》,嗺酒逐歌。勰,本朝人,其言嗺酒,即國初猶用唐語也(《演繁露》卷十一) 。《東京夢華錄》、《夢粱錄》謂之綏酒,亦音同之誤。嗺之名遍,當此。哨義未詳。《宋史·樂志》:政和三年五月,舊來淫哇之聲,如打斷、哨笛、迓鼓之類,與其曲名悉行禁止。哨,當如哨笛之哨,然義不可知。宋詞般涉調,有〔哨遍〕,大曲無聞。催、攧、袞、破,則現存大曲皆有之。中腔、踏歌,《武林舊事》述圣節儀,第二盞賜御酒,歌板起中腔;第三盞歌板唱踏歌(卷一) 。《夢粱錄》所載次序稍異:第一盞進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至再坐第八盞,歌板色長唱踏歌,中間間以百戲、雜劇、大曲等(卷三)。愚意,嗺、哨、中腔、踏歌,未必為大曲之一遍。沈氏殆誤以大宴時所奏各樂,均為大曲耳。惟王灼所言,胥與現存大曲合。然攧后尚有延遍,虛催后尚有袞遍,宋無名氏《草堂詩馀》注:今樂府諸大曲,凡數十解,于攧前則有排遍,攧后則有延遍(《草堂詩馀》卷四東坡〔水龍吟〕注) 。然史浩〔采蓮〕,延遍在攧遍前,則次序固無定矣。實催之前,尚有袞遍,董穎〔薄媚〕、史浩〔采蓮〕皆然。張炎所謂前袞是也。實催后之袞遍,則炎所謂中袞,并煞袞為三。灼記王平〔霓裳〕亦有三袞,則虛催下必漏袞遍二字。至其名義亦不可詳。排遍或以非一遍,故謂之排。攧字,字書罕見,唯陳鵠《耆舊續聞》云:取銅沙鑼于石上攧響(卷四) 。則或取攧擲之義。周密《癸辛雜志》后集,載德壽宮舞譜《五花兒舞》,有踢、 、刺、攧、系、搠、捽諸名,則亦舞中之一節,因以名其遍者。入破則曲之繁聲處也(宋上交《近事會元》卷四) 。虛催、實催,均指催拍言之,故董穎〔薄媚〕實催作催拍。袞義亦未詳。劉克莊《后村別調》〔賀新郎〕詞云:“笑煞街坊拍袞。”則袞則當就拍言之。排遍又謂之歌頭,〔水調歌頭〕即〔新水調〕之排遍也。而大曲之遍數中,有注花十八、花十六者,王灼云: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樂家者流所謂花拍,蓋非其正也(《碧雞漫志》卷三) 。張炎云大曲〔降黃龍〕花十六,當用十六拍。或不并花拍計之。曾布〔水調歌頭〕中有帶花遍,蓋亦用花拍也。顧大曲雖多至數十遍,亦只分三段:散序為一段,排遍、攧、正攧為一段,入破以下至煞袞為一段。宋仁宗語張文定、宋景文曰:自排遍以前,聲音不相侵亂,樂之正也;自入破以后,侵亂矣,至此鄭衛也(王鞏《隨手雜錄》) 。此其證也。
至大曲之淵源若何?大曲之名,雖見于沈約《宋書》,然趙宋大曲,實出于唐大曲;而唐大曲以〔伊州〕、〔涼州〕諸曲為始,實皆自邊地來也。程大昌曰:樂府所傳大曲,惟〔涼州〕最先出。《會要》曰:自晉播遷內地,古樂或分散不存,苻堅滅涼,始得漢,魏清商之樂,傳于前后二秦。及宋武定關中,收之入于江南。隋平陳獲之,隋文曰:此華夏正聲也,乃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至煬帝,乃立清樂、西涼等九部。武后朝,猶有六十三曲,如〔公莫舞〕、〔巴渝〕、〔明君〕、〔子夜〕等,皆是也。后遂訛為〔梁州〕(《演繁露》卷七) 。程氏此說,實誤解《唐會要》,而不知西涼非清樂,涼州又非西涼也。《隋書·音樂志》:大業中,煬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并漢來舊曲。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是清樂自清樂,西涼自西涼也。西涼自為樂部總名,而〔涼州〕則為曲名。西涼樂始于呂光,而〔涼州〕則唐明皇幵元六年,西涼州都督郭知運進(宋上交《近事會元》卷四) 。則西涼自西涼,涼州自涼州,亦兩不相涉也。程氏之言,全無是處。若〔胡渭州〕、〔伊州〕,則天寶中西涼節度使蓋嘉運進(同上) 。則唐之大曲,其始固出自邊地,唯遍數甚多,與清樂中之大曲同,故名以大曲耳。實與沈約書中之大曲無涉也。此外,唐大曲如〔柘枝〕(《新唐書·西域傳》曰:或曰柘支、曰柘析、曰赭時) 、〔突厥三臺〕、〔龜茲樂〕、〔醉渾脫〕(《宋史·樂志》、《文獻通考》有〔醉胡騰隊〕,疑即于闐之對音) ,尤明示其所自出;余亦恐借胡樂節奏為之。姜夔《大樂議》云:大食、小食、般涉者,胡語伊州、石州、甘州(此說誤也。大食、小食,亦作大石、小石,《唐書·地理志》:“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北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闐境之胡蘆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溫肅州。”大石、小石,當由此二城得名。般涉,《隋志》作般贍,又與大石、小石,均為調名。而〔伊州〕、〔石州〕、〔甘州〕,則曲名,不得混合為一也) ,〔婆羅門〕者,胡曲〔綠腰誕黃龍〕(即〔降黃龍〕) ,〔新水調〕者,華聲而用胡樂之節奏,惟〔瀛府〕、〔獻仙音〕謂之法曲,即唐之法部也。凡有催、袞者,皆胡曲耳(《宋史·樂志》) 。此足以知大曲之所自出矣。
大曲皆舞曲也。洪適《盤洲集》有《薄媚》舞、《降黃龍》舞,史浩《 峰真隱漫錄》有《采蓮舞》諸名。陳氏《樂書》,謂優伶常舞大曲,惟一工獨進,但以手袖為容,蹋足為節,其妙串者,雖風騫鳥旋,不喻其速矣。然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襄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制容,故有催拍、歇拍,姿制俯仰,變態百出(《樂書》卷一百八十五) 。歐陽永叔所謂“入破舞腰紅亂旋”者是也。然宋時舞曲,不止大曲,凡轉踏之類皆是。轉踏,據《樂府雅詞》所載,只〔調笑〕、〔九張機〕二種。然王灼謂:世有般涉調〔拂霓裳〕,石曼卿取作傳踏。而《 峰真隱漫錄》中之《太清舞》、《花舞》、《漁父舞》,《太清舞》用〔太清歌〕,《花舞》用〔蝶戀花〕,《漁父舞》用〔漁家傲〕,均疊數曲而成,而無排遍,入破之名,此亦轉踏之類。洪適之〔漁家傲〕,則有破子,其字數句法,與本詞無異。毛滂《東堂詞》之〔調笑〕,破子亦然。以其合數曲而成一曲,故曾慥置之于大曲之后(今《雅詞》雖載在大曲前,然據慥序,則當在后) 。史浩徑編于大曲中,其實與大曲無涉。若《侯鯖錄》之〔商調·蝶戀花〕,則又諸宮調傳奇(如今之彈詞) 之類,并非舞曲矣。
《宋志》教坊四十六曲,既得證其為四十大曲之誤,于是大曲之名,較然可數。然后知《武林舊事》、《輟耕錄》所載之宋、金雜劇院本,其為大曲者,十得二三焉。又知此種雜劇與曾布之〔水調歌頭〕、董穎之〔薄媚〕,不甚相遠也。顧大曲動作,均有節度,與戲劇之自由動作,不能相容。而宋時戲劇,散見于小說者頗多,皆隨時隨地,漫作諧謔,均與歌曲無涉。然則二者如何合并?又其合并在于何時?此今日所當研究者也。
宋之大曲雜劇,用于春秋圣節三大宴。陳旸《樂書》云:宴時,皇帝四舉爵,樂工道詞以述德美,詞畢,再拜,乃合奏大曲。五舉爵,琵琶工升殿獨奏大曲,曲上,引小兒舞伎,間以雜劇(《樂書》卷一百九十九) 。是奏大曲與進雜劇,自為二事。《宋史·樂志》、《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及宋人文集中,樂語次序大略相同。故二者合并必在以大曲詠故事之后,而以大曲詠故事,見諸紀載者,以《王子高六么》為始。此曲實始于元豐以前(朱彧《萍洲可談》卷一) ,曾布〔水調歌頭〕與葛守誠四十大曲,皆北宋之作也。然其盛行,當在南渡后。洪適《盤洲集》中之《句降黃龍舞》、《句南呂薄媚舞》,其曲詞雖不傳,然就句隊辭觀之,不獨詠故事,而抑且搬演之矣。其句詞如左:
句降黃龍舞
伏以玳席接歡,杯滟東西之玉;錦茵喚舞,釵橫十二之金。咸駐目于垂螺,將應聲而曳繭,豈無本事,愿吐妍辭。
答
盼流席上,發〔水調〕于歌唇,色授裾邊,屬河東之才子。未滿飛鶼之愿,已成別鵠之悲。折荷柄而愁縷無窮,翦鮫綃而淚珠難貫,因成絕唱,少相清歡。
遣
情隨杯酒滴郎心,不忍重開翡翠衾,封卻軟綃看錦水,水痕不似淚痕深。歌罷舞停,相將好去。
句南呂薄媚舞
羽觴棋布,洽主禮于良辰;翠袖弓彎,奏女妖之艷唱。游絲可倩,本事愿聞。
答
踏軟塵之陌,傾一見于月膚;會采蘋之洲,迷千嬌于楚夢。雖蛾眉有伐性之戒,而狐媚無傷人之心。既吐艷于幽閨,能齊芳于節婦,果六尺之軀,不庇其伉儷;非三寸之舌,可脫于艱難。尚播遺聲,得塵高會。
遣
獸質人心冰雪膚,名齊節婦古來無。纖羅不脫西州路,爭得人知是艷狐!歌舞既闌,相將好去。(《盤洲集》卷七十八)
史浩之《劍器舞》亦演故事,而敘述甚詳,雖非大曲全遍,亦足以資參考也。
劍舞
二舞者,對廳立裀上,(下略)樂部唱〔劍器曲破〕,作舞一段了。二舞者同唱〔霜天曉角〕。
瑩瑩巨闕,左右凝霜雪。且向玉階掀舞,終當有用時節。唱徹,人盡說,寶此剛不折。內使奸雄落膽,外須遣犲狼滅。
樂部唱曲子,作舞《劍器曲破》一段。舞罷,二人分立兩邊。別二人漢裝者出,對坐。桌上設酒果。竹竿子念:
伏以斷蛇大澤,逐鹿中原,佩赤帝之真符,接蒼姬之正統。皇威既振,天命有歸,量勢雖盛于重瞳,度德難勝于隆準。鴻門設會,亞父輸謀,徒矜起舞之雄姿,厥有解紛之壯士。想當時之賈勇,激烈飛揚,宣后世之效顰,回翔宛轉。雙鸞奏技,四座騰歡。
樂部唱曲子,舞《劍器曲破》一段。一人,左立者,上裀舞,有欲刺右漢裝者之勢;又一人舞進前,翼蔽之。舞罷,兩舞者并退。漢裝者亦退。復有兩人唐裝出,對座,桌上設筆、硯、紙,舞者一人換婦人裝,立裀上。竹竿子念:
伏以云鬟聳蒼璧,霧縠罩香肌,袖翻紫電以連軒,手握青蛇
而的 ,花影下游龍自躍,錦裀上蹌鳳來儀。逸態橫生,魂姿譎起。領此入神之技,誠為 目之觀。巴女心驚,燕姬色沮。豈唯張長史草書大進,抑亦杜工部麗句新成。稱妙一時,流芳萬古。宜呈雅態,以洽濃歡。
樂部唱曲子,舞《劍器曲破》一段,作龍蛇蜿蜒曼舞之勢。兩人唐裝者起。二舞者,一男一女,對舞,結《劍器曲破》徹。竹竿子念:
項伯有功扶帝業,大娘馳譽滿文場,合茲二妙甚奇特,欲使嘉賓釂一觴。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含晴光。歌舞既終,相將好去。
念了,二舞者出隊。(《 峰真隱漫錄》卷四十六)
大曲與雜劇二者之漸相接近,于此可見。又一曲之中演二故事,《東京夢華錄》所謂“雜劇入場,一場兩段”也。惟大曲一定之動作,終不足以表戲劇自由之動作;唯極簡易之劇,始能以大曲演之。故元初純正之戲曲出,不能不改革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