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Tag-書簽的應用
Tag技術是一種由用戶決定、更為自由、更加靈活的一種分類方式。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為Blog上的文章、上傳的圖片、收藏的網頁、訂閱的RSS信息源等添加一個或多個Tag,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內容進行組織和整理。同時,Tag還帶有社會化的屬性,它的核心價值在于可以“分享”。在一個社會化標簽下,用戶可以看到自己在網站上發布、收藏、訂閱的內容,還可以把自己喜愛的網站隨時加入自己的網絡書簽中,也可以用多個關鍵詞(Tag)而不是分類來標示和整理你的書簽.并分享其他用戶使用相同Tag收集的內容,從而可以擴展用戶的視野,并且由此可以聯系和溝通其他更多的用戶。
2.4 Wiki-網絡百科全書的應用
Wiki是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Wiki站點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訪問者)維護,每個使用的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對共同的主題進行擴展,修改或者探討。這種超文本系統支持面向社區群體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圖書館2.0可以應用Wiki系統創建各館的百科全書,可以建立一個館員之間、用戶之間、館員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的可以讓讀者一起參與,有的可以讓館員維護編輯用于內部交流,有的則可用于讀者作出評論。如形成一個巨大的知識網格系統.無論是館員還是用戶均可以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發表自己對有關專題的意見。
2.5 SNS-社會性網絡軟件的應用
SNS是一種網絡服務,它是Social NetworkingService的縮寫.它是Web2.0體系下的一個技術應用架構。社會性網絡軟件可以為多人提供建立人際關系網的平臺,幫助用戶通過個人的人際關系網絡,滿足用戶不同需求。在圖書館中可以通過社會網絡創建讀者俱樂部.這樣俱樂部的成員可以在這里書寫內心感受,交流工作經驗,討論圖書館熱點焦點問題.而且在俱樂部中還可以結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 國內圖書館2.0的實踐
目前,圖書館2.0已逐漸在我國很多高校圖書館里進行實踐,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上海大學于2005年制定了實施圖書館2.0計劃的最初構想,他們想通過利用圖書館2.0技術建立學科館員與學科隊伍之間的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建設學科導航及學科知識庫,為學科建設服務。因為每個圖書館的學科館員都會對圖書館的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并且他們會針對這些信息進行評論,并記錄在自己的博客里面,這樣形成一個新聞聚合系統:同時館員也可以通過利用WIKI對自己或他人發表的論文進行討論,修改,然后通過數據庫技術建立一個關于圖書館的學術庫。這樣就可以通過新聞聚合來建立一個學科導航。在上海大學的圖書館2.0的實踐中,博客,RSS新聞聚合系統和WIKI的應用比較廣泛。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一直是圖書館2.0的積極參與者和實施者。該館在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指導下,建立了圖書館2.0規劃設計的四大板塊:(1)管理模式。主要培養2.0時代的技術館員,通過培育圖書館2.0的組織文化,營造創新氛圍,激發館員的熱情,鼓勵館員貢獻智慧。(2)服務模式。2.0的服務模式包含了實現人員、資源、空間的共享,實現一站式的無縫服務。(3)技術支撐。圖書館2.0技術必須是模塊化、組建化、具有很強的平臺和設備獨立性、符合各類協議標準、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組合搭配。(4)資源建設。資源建設充分吸納用戶的意見和建議,為用戶創造和貢獻更多的資源。浙江大學圖書館在圖書館2.0的技術實踐中主要是針對元數據的標引和圖書導航。該館提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基于標簽的分類和應用。利用顯性標簽(讀者貢獻的標簽)和隱性標簽(讀者的搜索閱讀行為和收藏歷史)實現從資源推薦到人的推薦,從而形成一個社區網絡。該系統開放API,其他網站也可以利用API獲得該系統的資源。北京大學圖書館2.0實踐系統主要是基于標簽的應用,但比較獨特的就是在同一個平臺上將Web2.OFolksonomy和圖書館傳統的Ontology結合到一起。讀者可以在前臺自行添加標簽,系統在后臺進行詞匯控制,在標簽中建立等級結構、同義關系、相關關系,并自動收藏用戶資源的等級結構,從而構成資源導航系統。
4圖書館2.0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4.1用戶意識比較模糊
圖書館2.O是在Web2.0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以Web2.0為基本理念的服務模式。但目前人們對Web2.0了解的人少之又少,有70%不知道Web2.0是何物。如此可以推測,人們對新事物圖書館2.0更不會知曉了。同時調查顯示對Web2.0了解并且使用的用戶,多為年齡在20-35之間的年輕人。如果圖書館2.0建設了,面對的必然是青年一代,而忽視了年紀較小或較大的用戶群,不能夠像傳統的圖書館那樣做到用戶覆蓋面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