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版編目在我國的實施和研究現狀
圖書在版編目最早由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作為一種設想而提出,稱為“出版前編目”。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閻立中首次將CIP引入國內,譯作“在版編目”,引起中國圖書館界和有關部門的關注。1990年7月31日,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B12451-1990),并決定從1991年3月1日起實施。1992年II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確定在北京的41家中央出版社及北京出版社試點.此后全國有200多家出版社,開展了這項工作。1999年3月8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又發出了《關于在全國出版社實施圖書在版編目(CIP)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自1999年4月1日起,在全國推廣實施強制性國家標準《圖書在版編目數據》。2005年4月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圖書在版編目工作的通知》,決定自2005年起“將各出版社申報CIP數據的情況納入圖書年檢的檢查范圍”。在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CIP數據的制作經費首次被納入國家財政預算。至今,CIP在我國已經走過十幾年,其間經歷了實施范圍從小到大,技術手段從手工到網絡,通信模式從郵寄到專線的發展歷程,年編制數據從最初的上千條發展到目前的每年十幾萬條,數據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1994-2005年.我國關于圖書在版編目研究的論文約232篇,內容涉及CIP的實施、CIP對文獻信息部門和出版發行業的影響、CIP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等。不難看出研究的重點多在關注CIP自身,圍繞CIP存在的不足探究完善和解決方法。對圖書館編目人員把握CIP數據、在現有的CIP質量和水平上更好地開展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2 CIP對圖書館分類編目工作的影響
首先.CIP減少了分編工作的強度,使復雜勞動簡單化,加快了編目速度。CIP數據的出現使分編等工作也可由一些經過訓練的非圖書館專業人員擔任,從而使一部分專業人員可以從事圖書館其他方面的業務工作:
其次.CIP促進了分編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使圖書館的目錄體系逐漸趨于一致,為文獻自動化管理和資源共享創造了條件。CIP的實施是圖書編目工作的一大變革,改變了過去對同一種圖書重復編目的狀況,一次編目、多次利用。同時CIP數據是由權威機構及專家按國家標準進行著錄和標引所產生的記錄,有利于實現全國各系統、各類型圖書館的共同利用,取得一致的書目數據,實現聯機聯網。
另外,CIP提供的書目數據屬于免費性質,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圖書館的財力、物力。我國圖書館界已普遍采用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聯合編目,或與國家圖書館聯網下載書目數據,或直接訂購帶有書目卡片或機讀MARC數據的圖書.但這些數據庫價格不菲,不是所有圖書館都可以承擔。
3 CIP數據對圖書著錄的影響
3.1 題名項的著錄
參照圖書的CIP數據有助于識別各題名信息。
例 “比較教育身份危機之研究李現平著”,單從題名頁上無法斷定“身份危機之研究”是正題名的一部分還是副題名。CIP數據中卻明確給出“比較教育身份危機之研究/李現平著”。通過仔細閱讀,在書的后記里出現“《比較教育身份危機之研究》跋”,可以確定本書題名項的著錄應為:比較教育身份危機研究。
3.2責任說明項的著錄
(1)明確提供責任者的國別,為編目工作人員著錄提供方便。
例1 題名頁上“科學的文化理論B.馬林諾斯基著”,沒有給出責任者的國別,圖書的CIP數據中“科學的文化理論/(英)馬林諾斯基著”可獲知責任者為英國人,通過仔細閱讀譯序中曾提及到責任者國別。
例2題名頁上“料事如神著者/狄蒙古霍Daemon Goodhope”,書中獲取不到責任者國別。通過圖書的CIP數據“料事如神/(英)狄蒙古霍著”可獲知著者國別為英國。
(2)提供給外國責任者的中譯名,從而增加圖書檢索途徑。
例1 題名頁上“Just Like a Movie就象一部電影Sue Leather(英)著”,書中并沒有給出責任者的中譯名,圖書的CIP數據“就象一部電影/(英)萊瑟( Leather,S.)著”給出了外國責任者的中譯名“萊瑟”,著錄時可以在701字段多提供一個檢索點。
例2題名頁上“The President´s Murderer誰謀殺了總統?Jennifer Bassett(英)著”,圖書的CIP數據“誰謀殺了總統?/(英)巴西特(Bassett,J.)著”給出了責任者的中譯名“巴西特”,著錄時可加入這一信息,增加圖書的檢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