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淺議章學誠對四部分類法的評論 http://www.liqianming.com http://www.liqianming.com/LunWen/2017-02-03/118289.html 關鍵詞:章學誠;七略;四部;文字獄 摘要:文章根據《章學誠遺書》中的資料、《四庫全書》的編撰過程以及章學誠好友馮廷丞在“字貫”中的遭遇,認為章學誠治目錄學雖最終改變了一度復古的思想,但對四部的基本判斷其實一直未變,只是礙于文字獄的震懾,未能暢所欲言。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2-0114-04 談及章學誠對四部的態度.通常認為他早年輕視四部,后來逐漸改變看法,轉而肯定四部。但如果仔細梳理章學誠的著作,及其與友人的通信,

淺議章學誠對四部分類法的評論


  • 時間:2017-02-07 22:05:49
  • 來源:本站發布
  • 作者:王化平,周燕

關鍵詞:章學誠;七略;四部;文字獄

摘要:文章根據《章學誠遺書》中的資料、《四庫全書》的編撰過程以及章學誠好友馮廷丞在“字貫”中的遭遇,認為章學誠治目錄學雖最終改變了一度復古的思想,但對四部的基本判斷其實一直未變,只是礙于文字獄的震懾,未能暢所欲言。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2-0114-04

談及章學誠對四部的態度.通常認為他早年輕視四部,后來逐漸改變看法,轉而肯定四部。但如果仔細梳理章學誠的著作,及其與友人的通信,就會發現章學誠的目錄學思想雖有一個成熟的過程.但他對四部其實一直持否定的看法.只是懾于文字獄而不得不掩藏自己的觀點。

1 “四部之體質又不可改”

乾隆44年完成的《校讎通議》集中闡述了章學誠的目錄學思想,在此書的序中,章氏將劉向父子立為偶像,認為“后世部次甲乙,紀錄經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闡大義,條別學術異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見于墳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卷一),道明了自己的學術淵源。至于《七略》以后,眾多圖書分類體系中最為成熟的四部,章學誠并未特別關注。在“宗劉”一篇中,章氏列出了“四部之不能返七略”的五條理由:

《七略》之流而為四部,如篆、隸之流為行、楷,皆勢之所不容已者也。史部日繁,不能悉隸以《春秋》家學,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一。名墨諸家,后世不復有其支別,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二。文集熾盛,不能定百家九流之名目,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三。鈔輯之體,既非叢書,又非類書,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四。評點詩文.亦有似別集而實非別集,似總集而又非總集者.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五。凡一切古無今有、古有今無之書,其勢判如霄壤.又安得執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之文章乎?然家法不明,著作之所以日下也;部次不精,學術之所以日散也。就四部之成法,而能討論流別,以使之恍然于古人官師合一之故,則文章之病,可以稍救;而《七略》之要皆,其亦可以有補于古人矣。簡而言之,隨著時代的變化,圖書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七略》雖能符合漢代的圖書情況,但不能適用于所有時代。可是,這段文字顯然以不同的標準衡量《七略》和四部。因為,既然“七略之成法”不可守,是源于圖書的發展,那么萌芽于魏晉,到乾隆時已經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四部又是否可以有序歸納群書呢?從指出類書、鈔書、評點之書的歸類不合理來看,他并不否認四部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他認為有些鈔書“既不能悉畀丙丁,惟有強編甲乙”,極端者如《說郛》,“其書有經有史,其文或墨或儒,若還其部次,則篇目不全:若自為一書,則義類難附。凡若此者,當自立書鈔名目,附之史鈔之后,可矣”。既是如此,何必要強人史部呢?

凡四部之所以不能復七略者,不出以上所云;然則四部之與《七略》,亦勢之不容兩立者也。《七略》之古法終不可復,而四部之體質又不可改,則四部之中,附以辨章流別之義.以見文字之必有源委,亦治書之要法。

將本來難入四部的書,強行分別部居,乃是因為“四部之體質又不可改”。能突破宗劉復古的束縛固然可貴.但繼而說出“四部之體質又不可改”,這于精通校讎的章學誠來說,卻是相當奇怪的議論。因為這首先與他上文的分析多少有些矛盾:既然有些書歸入四部并不恰當,何以四部又不可改呢?其次,從目錄學的發展趨勢看,自宋以后,已屢見官私著錄不用四部,這種風氣到明代已經蔚然成風,到清代時,此風仍然不減。清初的錢曾編撰《讀書敏求記》、《述古堂藏書目》,完全摒棄四部法,自創類例。對于這種趨勢,章學誠不可能了無察覺。他極為推崇的鄭樵重視類例,在分類上自成一格,將群籍分為十二大類、百家、三百三十一種,突破了四部的樊籬。曾作《申鄭》篇的章學誠也不可能不了解此點。在章學誠為摯友周書昌《藉書園書目》所題的“序”中,對“藉書園”稱頌備至,最后惋惜地說:“雖然,群書即萃,學者能自得師尚矣。擴四部而通之,更為部次條別,申明家學,使求其書者,可即類以明學,由流而溯源,庶幾通于大道之要……斯則周君之有志而未逮。讀其書者不可不知其義也。”[2](藉書園書目自敘)可知友朋間就有改革四部的議論,從他深以為憾的語氣來看,他是贊賞這種變革的。在《宗劉》篇中,章學誠只是證明了《七略》之變勢在必然.并未辨明“四部之體質”何以“不可改”。從現有材料來看,他也沒有深入地論證過這個問題。

回到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