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為唐代房玄齡主編,共有130卷。起自晉泰始元年(262年),訖于晉元熙二年(419年),記載了157年兩晉的歷史事實。在兩晉南北朝,撰編晉書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貞觀十八年(644年),房玄齡、諸遂良、令孤德芬、李延壽等奉詔重修。以南齊臧榮緒的《晉書》為底本,參諸家晉書及晉人文集, 于貞觀二十年(648年)修成。計帝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原稱《新晉書》,后臧氏書佚,遂簡稱《晉書》。因宣武、武帝兩紀及陸機、王羲之兩傳由太宗世民撰“論”,故舊題“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是書既成,舊本皆棄,一代史料由是書而存。其中,《束晰傳》所載《汲冢書》發現經過,《裴秀傳》所載《禹貢地域圖》之制圖六法,均為珍貴資料。注釋者,有唐代何超的《晉書音義》3卷。清朝乾隆殿本及同治金陵書局本,均將何超的書刊于全書之后。清朝吳士鑒集各家之說,并廣為補證,撰成《晉書校注》,附注文于正文之下,以方便后人。中華書局校點本以金陵書局本為本,并參照百衲本之影印宋本及武英殿本,為今通行最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