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五十》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韓清凈作品集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凈科記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二

寅二、總辨2 卯一、標列2 辰一、嗢柁南

如是別釋佛十力已,今當總辯。嗢柁南曰:

 自性與分別 不共亦平等 作業及次第 差別最為后

辰二、長行

如是所說如來十力,所有自性應當了知,所有分別應當了知,所有不共應當了知,所有平等應當了知,所有作業應當了知,所有次第應當了知,所有差別應當了知。由是七相,應知如來十力略義。

卯二、隨釋7 辰一、自性3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自性?

巳二、釋2 午一、標體性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由慧勝故,且說十力慧為自性。

午二、出最勝2 未一、舉初

所以但言處非處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

未二、例余

如處非處智力,如是余力,當知亦爾。

巳三、結

是名如來十力自性。

謂總五根為其自性者:決擇分說:問:最后三根何等根分?答:是九根分。所謂意根,信等五根,樂、喜、舍根。(陵本五十七卷七頁4588)今說如來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攝,故彼善根,總以五根為其自性。

辰二、分別4 巳一、征起

云何如來十力分別?

巳二、略標

謂若略說,由三分別,當知無量。

巳三、列釋3 午一、由時分

一者、由時分分別。謂于墮在過去、未來及現在世一切所知,隨悟入故。

午二、由品類

二者、由品類分別。謂于一一諸有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隨悟入故。

午三、由相續

三者、由相續分別。謂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別一切相續一切事義,隨悟入故。

巳四、總結

即由如是三種分別,如來十力當知無量,是名如來十力分別。

辰三、不共

云何如來十力不共?謂唯如來有此十力,不共一切聲聞、獨覺,是名如來十力不共。

辰四、平等3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平等?

巳二、釋2 午一、成就無別

謂此十力,一切如來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說平等無有差別。

午二、安住有別

若就如來多所安住,是則如來如是十力展轉差別。謂余如來多住余力,其余如來復住余力。

巳三、結

是名如來十力平等。

辰五、作業3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作業?

巳二、釋10 午一、處非處智力

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于諸因中如實知因,于諸果中如實知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午二、自業智力

如來所有自業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業如實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轉種種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施福移轉者:謂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

午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三種神變,無倒[1]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午四、根勝劣智力

如來所有根勝劣智力,于諸有情軟中上根部分差別如實了知,及能于彼如應如宜為說正法。

午五、種種勝解智力

如來所有種種勝解智力,于諸有情軟中上品、凈與不凈勝解差別如實了知;其凈勝解令漸增長,不凈勝解令漸舍離。

午六、種種界智力2 未一、略標所應

如來所有種種界智力,于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別如實了知;

劣中妙界部分差別者:欲、色、無色有情,如次名為劣中妙界應知。

于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樂、如其隨眠,依于彼彼趣入門中,無倒教授,如應安立。

能如其根等者:根有三品,謂軟中上。如其所應無倒教授,名如其根。意樂有六,謂不出離意樂等,如下自說。如其所應無倒教授,名如意樂。隨眠,謂即貪、瞋、癡、慢、尋思諸行。如其所應無倒教授,名如隨眠。

未二、別廣教授2 申一、為諸聲聞

此中如來為諸聲聞,依于彼彼趣入門中與正教授,如聲聞地盡一切種無間宣說、顯發、辯了、施設、開示。

申二、為諸菩薩2 酉一、征

云何如來教授一切始業、初業、等持資糧攝受安住欲住其心諸菩薩眾,令心得住?

酉二、釋2 戌一、施設教授3 亥一、略標

謂諸如來為無諂曲、恭敬愛重,等持資糧、始業、初業諸菩薩眾,最初施設無倒教授。

亥二、正告5 天一、當正思惟2 地一、于己名3 玄一、標思惟

如是告言:善男子來!汝當安處遠離臥具獨一無二,于內寂靜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為立名,或汝親教軌范師等所為立名。

玄二、釋行相

如是思惟:我今為有離六處法自性真實,或內、或外、或兩中間,于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設假立言說轉耶?

玄三、出了知

汝既如是正思惟已,當于此法都無所得。

或內或外或兩中間等者:謂六處法,有其內、外、或兩中間施設建立。義如聲聞地于四念住作種種說應知。(陵本二十八卷二十頁2395)彼四念住六處法攝。若離六處法自性真實,當知無有內、外、或兩中間施設可得。今說于彼所為立名,亦作如是假想分別,是故說言或內、或外、或兩中間。于此所為立名性實有中,有如是名想施設假立言說轉耶?

唯當如是如實了知,但于客法有客想轉。

但于客法有客想轉者:此顯名義俱無有實,故于彼義名為客法,及于彼名名為客想。顯揚頌說:由名于義轉,二更互為客。下自釋云:以名于義非稱體故,說之為客。義亦如名無所有故,說之為客。(顯揚論十六卷五頁31,557b)其義應知。

地二、于眼等2 玄一、舉眼3 黃一、標應思惟

汝善男子!若于爾時,于自己[2]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

唯有客想已生已得者:義顯己名唯假無實故。隨彼假名于義流轉,說名已生。唯有假名施設可得,說名已得。

復應在內如理思惟,于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

黃二、釋其行相2 宇一、標唯名義

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設;除此無有若過若[3]增。

宇二、釋無自性2 宙一、標俱非

于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且非是眼。此唯有事,于中假立眼名想等,

唯二可得等者:客想、客法,說名唯二。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是名客想。及此唯事,于中假立名想施設,是名客法。雖于此中實有唯事,然彼自性亦非是眼,是故當知彼唯客法。

當知自性亦非是眼。

宙二、釋所以2 洪一、離名無覺故

何以故?非于此中遠離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少有眼覺而能轉故。

洪二、覺必待名故

若有此事,體是真實,稱名所說,不應于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覺而轉。唯應自性不由聽聞,不由分別彼所立名,但于此事有眼覺轉。然無如是不待名言,覺轉可得。是故此中,唯于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設。

黃三、出正了知

汝既如是于其內眼如理思惟,復于眼想唯有客想當生當得。

玄二、例余

如于其眼,如是于耳鼻舌身等,廣說乃至見聞覺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隨尋隨伺[4]。以要言之,普于一切諸法想中,唯有客想當生當得。

耳鼻舌身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地水火風、色聲香味觸法,及于一切安立假說自性。如真實義品廣說應知。(陵本三十六卷十頁2940)

天二、當正攝受

如是汝于自己[5]身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廣說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

天三、當多修習

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觀察覺,普于一切諸法想中起唯客想,于一切法所有一切戲論之想數數除遣;以無分別無相之心,唯取義轉,

唯取義轉者: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名唯取義,唯以實義為所緣故。

于此事中多修習住。

天四、當正安住2 地一、獲勝等持

汝若如是,當依如來妙智清凈等持種性,獲得無倒心一境性。

地二、修正作意

如是汝等若于不凈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當舍離。若于慈愍,若于緣性緣起,若于界差別,若于阿那波那念,若于初靜慮,廣說乃至若于非想非非想處,無量菩薩靜慮、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于此作意勿當舍離。

于此作意勿當舍離者:此中作意,謂即前說數數除遣一切戲論之想,及以無分別無相之心,唯取義轉應知。

天五、當得出離

汝若如是修此菩薩無倒作意,漸次乃至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究竟出離。

亥三、總結

當知是名一切菩薩遍趣正行。

戌二、遍作義利2 亥一、明共諸佛

過去如來亦為始業諸菩薩眾,已正施設如是教授;未來如來亦為始業諸菩薩眾,當正施設如是教授;現在如來亦為始業諸菩薩眾,現正施設如是教授。

亥二、兼利余乘

諸聲聞等于此作意勤修習時,亦能速疾得勝通慧。若能于此無倒作意如實通達,便能獲得諸法現觀。

午七、遍趣行智力

如來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離行、不出離行如實了知;及令舍離不出離行,能正授與能出離行。

午八、宿住隨念智力

如來所有宿住隨念智力,于其前際本事本生數數念已,為令所化諸有情類心生厭離、心生凈信,正為宣說;及能降伏執著[6]常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午九、死生智力

如來所有死生智力,于諸弟子過往遷謝當所受生,能正記別;及能降伏執著[7]斷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午十、漏盡智力

如來所有漏盡智力,于自解脫無惑無疑;及能降伏于阿羅漢起增上慢,一切沙門、婆羅門等。

巳三、結

是名如來十力作業。

辰六、次第2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次第?

巳二、釋2 午一、總標

謂諸如來,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即便頓得一切十力;頓證得已,后時次第方現在前。

午二、別顯3 未一、初門2 申一、辨4 酉一、處非處智力

謂諸如來初成佛時,先起處非處智力。觀察諸法,建立一切無倒因果。

酉二、自業智力

既觀察已,次起自業智力。若有希求即于欲界同分界中可愛殊勝異熟果者,方便為說令其遠離諸不善業,令其現行所有善業。

酉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若諸有情希求世間離欲法者,與其教授,令彼趣向世間離欲,令彼獲得如實之道。

酉四、所余諸力2 戌一、標

次起所余如來十[8]力。若諸有情希求出世離欲法者,如應為說趣出世間離欲之道。

戌二、釋6 亥一、根勝劣智力

謂于此中,先起根勝劣智力,如實觀察希求出世離欲者根。

亥二、種種勝解智力

次起種種勝解智力,如實觀察彼根為先所有意樂。

亥三、種種界智力

次起種種界智力,如實觀察意樂為先所有隨眠。

亥四、遍趣行智力

如是了知彼根、意樂及隨眠已,次起遍趣行智力,如其所應,令于所緣趣入門中而得趣入。

亥五、宿住隨念及死生智力

次起宿住隨念智力及死生智力,彼由如應所緣趣入門加行攝住心已,凈修行已,為說中道,令其遠離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常[9]斷邊執。

為說中道等者:此中常斷邊執,皆以薩迦耶見為其根本。由起宿住隨念智力,為彼宣說能治常邊邪執處中之行,令離常執。由起死生智力,為彼宣說能治斷邊邪執處中之行,令離斷執。如是應知。

亥六、漏盡智力

為令永斷一切煩惱,從此后起漏盡智力。若有如是正修方便奢摩他力之所任持,雖未永斷一切煩惱,而由獲得不現行故,起不作作增上慢者,令其舍離此增上慢。

起不作作增上慢者者:于所應作,不作謂作,名不作作。即由此義不如實故,說名增上慢者。如有外道,于其自身發起不正思惟顛倒,自謂是阿羅漢,其類應知。

申二、結

是名十力一門次第。

未二、第二門3 申一、標

復有異門十力次第。

申二、釋2 酉一、辨初四4 戌一、處非處智力

謂諸如來,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最初發起處非處智力令現在前,普于一切緣生法中,觀察最勝妙法住智。

戌二、自業智力

即依如是妙法住智,次起自業智力,觀在家分,由彼彼業種種差別,依在家分曾[10]當現時修證差別。

戌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2 亥一、觀出離道

如是觀察在家分已,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觀出家分。謂于如是出家分中,為有能說出苦離苦正道者耶?為無有耶?

亥二、觀照世間

如是觀已,正知都無。

正知都無者:謂出家分,于出離苦不能如實了知故。

觀諸世間無有救護,無所歸依。由大悲故,以其佛眼如實觀照一切世間。

戌四、根勝劣智力

既觀照已,次起根勝劣智力,現前了知住在世間種種有情,生在世間、長在世間,或有鈍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現前知已,便于說法其心趣入。

酉二、例余六

次后如前一切所余種種勝解智力等事,次第應知。

申三、結

是第二門十力次第。

未三、第三門3 申一、標

復有異門十力次第。

申二、釋2 酉一、辨初三3 戌一、處非處智力

謂諸如來,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初證得時,最初發起處非處智力令現在前,觀察一切緣生法界。

戌二、自業智力

次起自業智力,即于如是緣生法中,觀察假立有情名想諸有情界,如是有情自造如是色類諸業,還受如是色類諸果。

戌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如實觀察如是法界有情界已,次起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即為如是諸有情類解脫苦故,示現三種無倒神變而教授之。

酉二、例余七

既教授已,次起余力,如前次第知根等已,于其正道令趣入已,然后方便令彼有情解脫眾苦。

申三、結

是第三門十力次第。

辰七、差別4 巳一、征

云何如來十力差別?

巳二、標

謂此十力展轉相望,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亦有差別亦無差別者:謂此十力,如其次第前后相望。若由此義,說有差別。復由他義,說無差別。如下自釋,一一可知。

巳三、釋2 午一、總征差別

處非處智力等與自業智力等,有何差別?

午二、展轉別辨9 未一、第一智力與第二智力2 申一、處非處智力

若正了知善不善業,能感所有愛非愛果,當知此由處非處智力故。

申二、自業智力

若正了知諸有能造善不善業,即彼能受愛非愛果,而非所余,當知此由自業智力故。

未二、第二智力與第三智力2 申一、自業智力

若正了知諸有能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即彼能入靜慮等定,而非所余,當知此由自業智力故。

申二、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若正了知即依如是靜慮等定,現三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故。

未三、第三智力與第四智力2 申一、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

若正照取信等俱生相應之心,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故。

申二、根勝劣智力

若正分別即彼諸根軟中上品種種差別,當知此由根勝劣智力故。

未四、第四智力與第五智力2 申一、根勝劣智力

若正照取諸根為先,彼彼法中種種意樂,當知此由根勝劣智力故。

申二、種種勝解智力2 酉一、標彼相

若正分別即彼意樂種種差別,當知此由種種勝解智力故。

酉二、釋差別2 戌一、舉六意樂

即彼意樂,當知分別略有六種。

戌二、列釋一一6 亥一、不出離意樂

一者、不出離意樂。謂于各別大自在天、那羅延天、梵世間等起信解者所有意樂。

亥二、出離意樂

二者、出離意樂。謂于三乘起信解者所有意樂。

亥三、遠清凈意樂

三者、遠清凈意樂。謂安住下品、中品成熟者所有意樂。

亥四、近清凈意樂

四者、近清凈意樂。謂安住上品成熟者所有意樂。

亥五、現得涅槃意樂

五者、即于現法得涅槃意樂。謂由聲聞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樂。

即于現法得涅槃意樂者:謂于涅槃深心欣樂,愿于現法速證得故。

亥六、當得涅槃意樂

六者、于當來世得涅槃意樂。謂由大乘所得涅槃起信解者所有意樂。

于當來世得涅槃意樂者:謂于涅槃不深欣樂,不愿速疾般涅槃故。

未五、第五智力與第六智力2 申一、種種勝解智力

若正照取勝解所起相似種子,當知此由種種勝解智力故。

申二、種種界智力2 酉一、標彼相

若正照取即彼種子差別分別無量品類,當知此由種種界智力故。

酉二、釋差別2 戌一、舉類

又即彼界,當知分別略有四種。

戌二、列釋

一者、本性住種子。二者、先習起種子。三者、可修治種子,謂有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四者、不可修治種子,謂無般涅槃法者所有種子。

未六、第六智力與第七智力2 申一、種種界智力

若正了知如界種類行跡趣入,當知此由種種界智力故。

申二、遍趣行智力

若正分別即彼行跡一切品類,如是行跡能令離染,如是行跡能令畢竟清凈,如是行跡能令不畢竟清凈,當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

未七、第七智力與第八智力2 申一、遍趣行智力

若如實知前際隨念一切趣因前際俱行,當知此由遍趣行智力故。

申二、宿住隨念智力

若正了知如前分別種種隨順八言說句、六種略行,當知此由宿住隨念智力故。

未八、第八智力與第九智力2 申一、宿住隨念智力

若正了知依于前際有情死生,當知此由宿住隨念智力故。

申二、死生智力

若正觀見后際種種有情死生,當知此由死生智力故。

未九、第九智力與第十智力2 申一、死生智力

若正了知于自事義未得究竟,有情后際受生相續,當知此由死生智力故。

申二、漏盡智力

若正了知于自事義已得究竟,心善解脫,于現法中證得涅槃,當知此由漏盡智力故。

巳四、結

當知是名如來十力展轉相望,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子四、四無所畏3 丑一、指經說

如來所有四無畏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

丑二、略釋義3 寅一、標列四處2 卯一、標

謂諸如來,于其四處,在大眾中而自稱嘆。

卯二、列4 辰一、現正等覺

謂所知障永解脫故,于一切種一切法中現等正覺,不共聲聞,是第一處。

辰二、證得漏盡

諸煩惱障永解脫故,證得漏盡共諸聲聞,是第二處。

辰三、說出離道

為求解脫諸有情類超過眾苦說出離道,是第三處。

辰四、說諸障法

即于能出道得為礙,說諸障法應當遠離,是第四處。

寅二、釋名無畏

如來既于如是四處,如其實義自稱嘆已。次后他于自所稱嘆前之二處,所有相違身語意業而興謗難;

所有相違身語意業者:謂前二處能為對治身語意業現行過失,名彼相違。由諸如來解脫所知、煩惱障故,證得于一切種鄙惡所作覆藏永斷,名三不護不共功德。又于動轉、或于瞻視、或于言論、或于安住,似有煩惱所起作業多不現行,名永害習氣不共功德。如是等名彼能治應知。

復于后二自稱嘆處,所有相違前后乖反墮非理相而興謗難。

所有相違前后乖反墮非理相者:謂后二處能為對治前后乖反墮非理相,名彼相違。如于是道執為非道,及于是障執為非障,是名前后乖反墮非理相。

謂[11]于世間有眼[12]見者、無眼[13]見者、有他心智者、無他心智者,

謂于世間有眼見者等者:謂諸世間,依靜慮起天眼智通、他心智通,是名世間有眼見者、或有他心智者。與此相違,說名無眼見者、無他心智者。如是一切,皆說彼謗難者應知。

如來于此自稱嘆[14]處能為對治諸謗難中,都不見有如實因相。由是因緣,于此四處能自了知,坦然無畏,心無怯劣,無所疑慮,都無驚懼。

如來于此自稱嘆處等者:前說初二自稱嘆處相違身語意業,后二自稱嘆處相違前后乖反墮非理相,今于此中名能對治,與彼所治正相違故。如來于此諸謗難中,能正見彼無有是處,名不見有如實因相。

寅三、顯唯四種

又佛大師唯有爾所正應稱嘆,謂自利行及利他行俱善圓滿。當知此中,前二稱嘆自利行滿,后二稱嘆利他行滿。

丑三、明所為3 寅一、為大乘

此中如來,若自稱嘆于一切法現等覺故成正等覺,當知正為等趣大乘諸菩薩故。

寅二、為余乘

若自稱嘆一切漏盡,當知正為等趣聲聞及獨覺乘諸有情故。

寅三、為諸乘3 卯一、標無別

若復稱嘆能出離道及諸障法,當知俱為等趣諸乘[15]諸有情故。

卯二、指經說

如是如來所說經句,謂我為諸菩薩、聲聞說出離道,乃至廣說。

卯三、顯結集

諸結集者,于所結集聲聞藏中,除菩薩言;于所結集菩薩藏中,但唯誦此菩薩之言。

子五、三念住3 丑一、指經說

如來所有三念住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

丑二、略顯義

謂諸如來于其長夜有如是欲:如何當令諸有情類,于我善說法毗奈耶無倒行中,如實隨住。如是長夜欲樂法主化御眾時,若所希欲或遂不遂,不生雜染。由三念住略所顯故。

丑三、明建立3 寅一、標

此三念住,復由三眾差別建立。

寅二、征

云何三眾?

寅三、列

若彼一切一向正行,是第一眾;若彼一切一向邪行,是第二眾;若彼眾中一分正行、一分邪行,是第三眾。

子六、三不護3 丑一、指經說

如來所有三不護文,如契經說應知其相。

丑二、顯要義

謂諸如來以要言之,于一切種鄙惡所作覆藏永斷,由三不護之所顯示。

于一切種鄙惡所作覆藏永斷者:煩惱所起身語意業,名一切種鄙惡所作。作是業已,不欲他知,故有覆藏,如來于此皆悉永斷。

丑三、簡不共2 寅一、簡有鄙惡

諸阿羅漢由忘念故,于時時間片有無記鄙惡所作,如來于此一切一切皆無所有。

如來于此一切一切皆無所有者:謂諸如來,于此一切無記鄙惡所作,于一切時皆無所有故。

寅二、釋無覆藏

是故如來于諸弟子,如所立要,即如自性切切誡勖,顯顯訶擯,時復現行率爾敦逼,于諸弟子無所防慮。所謂勿彼共住多時,知我所行三業不凈,因于前事意懷不悅,由斯不順乃事乖違,或面譏我,或向他說。

于諸弟子如所立要等者:為令弟子于諸善品速疾受學,于諸惡品速疾除斷,如自所言即如是作故。

子七、大悲2 丑一、指前說

當知如來所有大悲一切種相,皆悉如前供養親近無量品說。

丑二、顯無上

當知如是如來大悲無量無上。

子八、無忘失法2 丑一、征

云何如來無忘失法?

丑二、釋2 寅一、標略義

謂諸如來常隨記念,若事、若處、若如、若時有所為作,如來即于此事、此處、此如、此時皆正隨念,是名如來無忘失法。

若事若處若如若時者:事謂事業,處謂處所,如謂方便,時謂時分。如下自釋應知。

寅二、釋差別

所謂如來普于一切所作事業,普于一切方處差別,普于一切所作方便,普于一切時分差別,念無忘失,常住正念,當知是名無忘失法。

子九、永害習氣2 丑一、征

云何如來永害習氣?

丑二、釋2 寅一、標略義

謂諸如來,或于動轉、或于瞻視、或于言論、或于安住,似有煩惱所起作業多不現行,是名如來永害習氣。

或于動轉等者:謂如若往、若還、若屈、若伸,是名動轉。若覩、若瞻,是名瞻視。若為說法及相談論,是名言論。若處靜室,住諸靜慮,是名安住。

寅二、簡無學

諸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于動轉、瞻視、言論及安住中,而有種種似有煩惱所起作業。

子十、一切種妙智2 丑一、征

云何如來一切種妙智?

丑二、釋2 寅一、舉要義3 卯一、標

謂諸如來以要言之,于三聚法現等正覺。

卯二、征

何等為三?

卯三、列

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

能引有義聚法等者:諸有情類,略有三聚。一、正性聚,二、邪性聚,三、不定聚。若彼有情正性聚定,當知此由能引有義聚法。邪性聚定,當知此由能引無義聚法。不定聚定,當知此由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

寅二、釋得名3 卯一、如來一切種智

當知此中,若諸如來或于能引無義聚法,或于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總于如是一切法中無顛倒智,是名如來一切種智。

卯二、如來妙智

若諸如來,于其能引有義聚法一切法中無顛倒智,當知是名如來妙智。

卯三、一切種妙智

即于此中,若一切種智、若妙智,總合為一,名一切種妙智。

癸二、總辨2 子一、結前一切

如是一切,總名如來百四十種不共佛法。

子二、更廣分別4 丑一、證得3 寅一、得不共法2 卯一、先得相好

即于此中,諸相、隨好,在菩薩位最后有中,皆已證得極善清凈。

卯二、頓得余法

若時菩薩坐菩提座,住最后有,于菩薩道菩提資糧極善圓滿,爾時無師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剎那名無障礙智三摩地,是其菩薩學道所攝金剛喻定。

得一剎那名無障礙智三摩地者:最后學位,名一剎那。于爾所時,喻如金剛三摩地生。由此生故,遍一切種不染無明無余永斷,于所知境智無礙轉,名無障礙智三摩地。

從此無間第二剎那,頓得其余不共佛法。謂如來十力為初,一切種妙智為后,皆極清凈,悉為無上。

寅二、入如來地

由得此故,普于一切所知境界,無滯無障、最極清凈無垢智轉。依暫發悟思惟圓滿、意轉[16]圓滿,超過一切菩薩行、菩薩地,證入一切如來行、如來地。

無滯無障等者:謂由所知障斷,說有無滯無障智轉。及由煩惱障斷,說有最極清凈無垢智轉。如是差別應知。暫作意時,遍于一切智無礙轉,名暫發悟思惟圓滿。不由數數作意思惟,依一作意遍了知故,由是說言意轉圓滿。當知此即釋前名無滯智。

寅三、得勝轉依2 卯一、顯自

一切在肉[17]所知障品所有麤重無余斷故,得勝轉依。

一切在肉所知障品等者:住品中說: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麤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麤重,二者、在膚麤重,三者、在肉麤重。當知此中,在皮麤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麤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肉麤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得一切障極清凈智。(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一頁3884)今說在肉所知障斷,如彼應知。

如是轉依最為無上。

卯二、簡余

其余一切乃至最上成滿住中菩薩轉依,當知有上。

丑二、差別3 寅一、問

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智等、如來智等,云何應知此二差別?

菩薩智等如來智等者:此中等言,等取若身、若心應知。

寅二、答3 卯一、妙智別5 辰一、微隔無隔喻2 巳一、菩薩

答:如明眼人隔于輕縠覩眾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薩妙智于一切境,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明眼人無所障隔覩眾色像,如來妙智于一切境,當知亦爾。

辰二、未凈已凈喻2 巳一、菩薩

如畫事業圓布眾彩,唯后妙[18]色未凈修治,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畫事業圓布眾彩,最后妙色已凈修治,如來妙智,當知亦爾。

辰三、微暗離暗喻2 巳一、菩薩

如明眼人于微暗中覩見眾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明眼人離一切暗覩見眾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

辰四、遠覩近覩喻2 巳一、菩薩

如明眼人遠覩眾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明眼人近覩眾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

辰五、輕翳極凈喻2 巳一、菩薩

如輕翳[19]眼觀視眾色,到究竟地菩薩妙智,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極凈眼觀視眾色,如來妙智,當知亦爾。

卯二、身別2 辰一、菩薩

如處胎身,到究竟地諸菩薩身,當知亦爾。

辰二、如來

如出胎身,諸如來身,當知亦爾。

卯三、心別2 辰一、心行2 巳一、菩薩

如阿羅漢夢中心行,到究竟地菩薩心行,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阿羅漢覺時心行,如來心行,當知亦爾。

如阿羅漢夢中心行者:謂阿羅漢身中所有諸法,于一切時清凈而轉,乃至睡夢亦常現前故。

辰二、智體2 巳一、菩薩

如昧燈體,到究竟地菩薩智體,當知亦爾。

巳二、如來

如明燈體,如來智體,當知亦爾。

寅三、結

是故當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諸菩薩眾,與諸如來妙智身心有大差別。

丑三、作事3 寅一、標

如是如來證菩提已,遍于十方一切佛土,普能施作一切佛事。

寅二、征

云何名為一切佛事?

寅三、釋2 卯一、略十種3 辰一、標

謂諸如來如來事業、如來所作,略有十種。如是一一如來事業、如來所作,能成無量利有情事。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辰二、征

何等為十?

辰三、釋10 巳一、第一作事

謂諸如來最初自現大丈夫身,欲令有情心發凈信。大丈夫身于生凈信為最勝故,是名如來第一作事。如是作事,諸相、隨好所能成辦。

巳二、第二作事

又諸如來普為一切有情之類,起一切種教授加行,是名如來第二作事。如是作事,四[20]一切種清凈所能成辦。

起一切種教授加行者:謂由三種神變教授,能攝諸相圓滿教授。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2321)名一切種教授加行。

巳三、第三作事2 午一、標

又諸如來能作一切利有情事,能斷一切所生疑惑,是名如來第三作事。如是作事,如來十力所能成辦。

午二、釋2 未一、能辦義利

由前所說如來十力,于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有堪能故。

未二、能釋問難

又于如來所證十力所興問難,唯有如來能知、能見、能解、能了,唯有如來于彼問難能正答故。

于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有堪能故等者:此中二義,謂于一切有情義利有堪能故,及于所證所興問難能正答故,如前十力作業廣顯應知。

巳四、第四作事

又諸如來普能降伏一切他論,普能成立一切自論,是名如來第四作事。如是作事,四無所畏所能成辦。

巳五、第五作事

又諸如來所化有情,于佛教敕若正安住、不正安住,如來于彼心無雜染,是名如來第五作事。如是作事,三種念住所能成辦。

若正安住不正安住者:若住一向正行,名正安住。若住一向邪行,名不正安住。若住一分正行、一分邪行,名正安住及不正安住。如是總攝三眾應知。

巳六、第六作事

又諸如來如自所言,即如是作,是名如來第六作事。如是作事,三種不護所能成辦。

巳七、第七作事

又諸如來常以佛眼,于晝夜分遍觀世間,是名如來第七作事。如是作事,如來大悲所能成辦。

巳八、第八作事

又諸如來頓于一切一切作事皆無退舍,是名如來第八作事。如是作事,無忘失法所能成辦。

頓于一切一切作事者:前說如來無忘失法,于四一切念無忘失,常住正念,由是此說一切一切。

巳九、第九作事

又諸如來所行儀軌,如實隨轉,無越作用,是名如來第九作事。如是作事,永害習氣所能成辦。

巳十、第十作事

又諸如來于其能引無義聚法,于不能引有義聚法、亦不能引無義聚法,揀擇舍離;于其能引有義聚法,為眾宣說、開示、顯發;是名如來第十作事。如是作事,一切種妙智所能成辦。

卯二、廣無盡

如是如來由前所說百四十種不共佛法,能作如來一切所作一切佛事。如是佛事若廣分別不易可數,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說不能盡。

丑四、名字2 寅一、建立3 卯一、標

如是所說諸如來住、諸如來地,名為建立。

卯二、征

何以故?

卯三、釋

依此住此希求品類諸菩薩眾,于菩薩學能正修學,亦依住此而有所證,即依住此普能成辦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故說此名為建立。

依此住此希求品類諸菩薩眾者:謂于無上菩提已發正愿,是名希求品類諸菩薩眾。從是以后,即以大菩提愿為依為住,是名依此住此。由大菩提如來住攝,依如來住而說此言。

寅二、不共2 卯一、唯簡二乘

又此一切所說佛法,于利他事最為隨順,一切如來是利他事之所顯現,聲聞、獨覺則不如是,是故說名不共佛法。

卯二、簡余一切2 辰一、釋名2 巳一、簡2 午一、簡二乘

又于如是諸佛法中,自有佛法,聲聞、獨覺一切一切皆所不得。所謂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一切種妙智。

午二、簡菩薩

自有佛法雖分似得,而一切種皆不圓滿。如來于彼一切一切悉皆證得,于一切種無不圓滿,最極超過、最極殊妙。

巳二、結

是故皆說名為不共。

辰二、顯義

當知此中,獨一有義是不共義。

自有佛法雖分似得等者:謂余[21]下住諸菩薩眾,于諸佛法自體相似、受用相似,名分似得。攝異門分說:法所化者,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等分者,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陵本八十四卷五頁6365)其義應知。

己二、名菩薩地2 庚一、標總義

如是圓滿顯示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名菩薩地。具說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一切種教實依處故。

庚二、出異名

又此菩薩地,亦名菩薩藏摩怛理迦,亦名攝大乘,亦名開示壞不壞路,亦名無障智凈根本。

亦名開示壞不壞路者:如有一類大乘惡取空者,謂一切種皆無所有,于實有事起損減執,于佛所說法毗奈耶甚為失壞。義如真實義品中說。(陵本三十六卷十五頁2972)若善取空,應知不壞此菩薩地,廣顯彼差別義,是名開示壞不壞路。

己三、廣贊福聚3 庚一、總標義

若諸所有天人世間,或天、或人,若諸沙門、婆羅門等,于此所說菩薩地中,起堅信解、樂聞受持、精勤修學、廣為他說,下至書持、供養恭敬、深心愛重所得福聚;以要言之,如薄伽梵于菩薩藏所攝一切微妙經典樂聞等業,宣說、顯了、分別、施設、開示、稱贊所獲福聚,等無有異。

庚二、釋所以2 辛一、明藏攝

何以故?此菩薩地顯示一切菩薩藏中,略標、廣釋諸門攝故。

辛二、明法住

于此地中,能廣開示法毗奈耶,乃至眾多所化有情,于此正法受持讀誦、法隨法行,安住增長廣大勝進;于爾所時,像似正法不得興盛,正法不滅。若于爾時,像似正法當得興盛,即于爾時,能引實義所有正法當速滅沒。

庚三、結無量

是故于此菩薩地中,起堅信解、樂聞受持,乃至廣說所得福聚無量無邊。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四持次第瑜伽處發正等菩提心品

戊二、地義次第2 己一、結前生后

如是已說菩薩地義。云何應知此中次第?

己二、廣辨一一2 庚一、辨3 辛一、初持攝2 壬一、種性發心持

謂諸菩薩要先安住菩薩種性,乃能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壬二、行加行持3 癸一、所學處

既發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時,得無雜染方便;無雜染故,得無厭倦方便;無厭倦故,得諸善根增長方便;于諸善根得增長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得無雜染方便等者:以真實義為所緣境,名無雜染方便。此即真實義品所攝。善修定心,令心調柔,能得三種神變教授,名無厭倦方便。此即威力品攝。能熟自他,名諸善根增長方便。此即成熟品攝。

癸二、如是學

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無雜染方便、無厭倦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得大菩提中將修行時,先于甚深廣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訪求正法;求正法已,廣為他說,亦于正行自能成辦。于成辦時,若由此、于此、為此應行,即由此、于此、為此而行。

安立信解至由此于此為此而行者:當知此即力種姓品所攝。言由此、于此、為此應行者,謂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智力種性漸得清凈、漸得增長,是名由此應行。于所遮止開許法中,善能教誡所攝徒眾,令不現行、或現行故,是名于此應行。為于有情普能攝受、調伏、成熟,應行方便所攝身語意業,是名為此應行。余文易了,如應當知。

癸三、能修學3 子一、六度四攝供三寶等

由此、于此、為此行時,如令福德、智慧增長所應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長已,于不舍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如令福德智慧增長等者:當知此即施品乃至供養親近無量品所攝。由彼一切,能為福德、智慧之因,故令福德、智慧增長。由此能感福果、智果,能使有情利益安樂。雖處生死,能令不空,有大義利,名不舍離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子二、菩提分法14 丑一、慚愧

即于此中正修行時,能行生死無雜染行。

丑二、堅力持性

即于此中正修行時,能于自樂行無著[22]行。

丑三、心無厭倦

即于此中正修行時,能于無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無厭倦行。

丑四、善知諸論

由于生死無厭倦故,能正訪求種種異論,于一切論得無所畏。

丑五、善知世間

善知論已,復能了知所應為說、所可宣說、應如是說,由此智故善知世間。

丑六、修正四依

如是菩薩善知諸論及世間已,復能如理訪求正法。

丑七、修無礙解

既訪求已,堪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

丑八、菩提資糧

如是堪能斷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轉增長,福德資糧漸得圓滿;令自智慧亦轉增長,智慧資糧漸得圓滿。

丑九、修菩提分

二種資糧既圓滿已,于諦行相、菩提分法無倒修中,能勤修行。

丑十、修習止觀

于修方便能正了知。

丑十一、方便善巧

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聲聞及獨覺乘般涅槃果。

丑十二、妙陀羅尼

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薩語言聽聞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聞所有諸法一切種相皆能辦[23]了,于陀羅尼無礙辯才皆得圓滿。

丑十三、三三摩地

為欲永斷一切障故,精勤修習三解脫門。

丑十四、法嗢柁南

即于此中正修行時,為斷自他一切顛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種相正行圓滿。

能行生死無雜染行乃至一切種相正行圓滿者:當知此即菩提分品所攝。由具慚愧故,說能行生死無雜染行。由堅力持故,說能于自樂行無著行。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轉故。言一切論得無所畏者,此即菩薩善知諸論,于彼新新后后法義殊勝差別獲得凈信,故得無畏。言能了知所應為說等者,于諸有情世間流轉差別如實了知,名能了知所應為說;于器世間流轉差別如實了知,名能了知所可宣說;于八種相觀世間義及諸世間所有勝義,名能了知應如是說;是名善知世間。菩提分品廣顯其義應知。(陵本四十四卷十七頁3597)言能如理訪求正法者,此顯菩薩修正四依,于正法中依四正依,精勤發起聞思修習正加行故。言能善斷一切有情一切疑惑者,此顯菩薩四無礙解,由是獲得無量最勝善巧,能善為他無倒開示故。言修方便能正了知者,此顯菩薩修習止觀,名修方便應知。言回向大乘般涅槃果者,此顯菩薩方便善巧,能熟自他,故名回向大乘般涅槃果。言于一切種相正行圓滿者,此顯四種法嗢柁南。如實了知一切諸行皆是無常,一切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法皆無有我,及與涅槃其體寂靜,名于一切種相正行圓滿。余文易了,如應當知。菩提分攝,故不繁述。

子三、菩薩功德2 丑一、標

如是正行得圓滿已,于一切有情及聲聞、獨覺皆為殊勝。所謂正行功德殊勝,及可稱贊功德殊勝。

丑二、釋2 寅一、正行功德殊勝2 卯一、辨3 辰一、希奇不希奇

當知此中,正行功德殊勝菩薩,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為自事,聲聞、獨覺則不如是。

辰二、平等心饒益

由諸菩薩用利他事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24]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報。

辰三、不虛方便行

菩薩如是勤修行時,常于有情發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樂;由是利益安樂意樂,常能起作不虛加行。

卯二、結

當知是名展轉引發正行功德殊勝。

為利自他勤修正行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一嗢柁南攝。用利他事以為自事等者,此顯初句希奇不希奇。于一切有情至不望其報者,此顯第二句平等心饒益。常能起作不虛加行者,此顯第四句不虛方便行。

寅二、稱贊功德殊勝2 卯一、辨3 辰一、受記等4 巳一、蒙佛授記

當知此中,稱贊功德殊勝菩薩,于諸佛所獲得授記,非諸聲聞,亦非獨覺。

巳二、墮決定中

得授記已,便能安住不退轉地。

巳三、所作定常

安住此中,能于一切決定所作、恒常所作,獲得堅固無忘失法。

巳四、施設最勝

如是堅固無忘失法,諸佛菩薩施設,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設。

于諸佛所獲得授記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三嗢柁南攝。四句差別,如文次第易可了知。

辰二、無顛倒等4 巳一、加行無退

普于一切所應作事能無退失,于未得退亦無退失。

巳二、勝進增長

無退失時,恒常無間,一切善法運運增長,如明分月。

巳三、名真非似

由諸善法轉增長故,菩薩爾時得名真實,不名相似。

巳四、善知調伏

由得真實菩薩名故,于一切種一切有情調伏方便,如實了知。

普于一切所應作事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二嗢柁南攝。如其次第尋文可知。

辰三、諸施設等5 巳一、施設建立2 午一、標一切善修

如實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午二、釋由尋思等

從此尋求、于此尋求、由此尋求,既尋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

巳二、五種無量2 午一、教授善巧

于諸安立得善巧故,復于教授能得善巧。

午二、獲彼等持

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復能獲得無量所緣三摩地王。

巳三、說法果利

獲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說正法種種行相,說正法時皆有勝果。

巳四、大乘性攝

能于大乘究竟出離,以依大性而出離故,能攝大乘。

巳五、菩薩名號

由此復于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薩同共此名,一切世間諸佛菩薩皆共安立、皆共稱嘆。

卯二、結

當知是名所可稱贊功德殊勝。

一切安立皆得善巧等者:此即功德品中第四、第五嗢柁南攝。此中一切安立皆得善巧,顯彼第四嗢柁南中前三句義。四尋思中,若名尋思,是名從此尋求;若事尋思,是名于此尋求;若自性、差別假立尋思,是名由此尋求。由此四種尋思,得如實智,是名由此究竟。言于教授能得善巧等者,此顯于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言于彼彼大乘出離位中,得彼彼名等者,此即第五嗢柁南中,菩薩十應知建立諸名號。余文易了,隨應當知嗢柁南攝。

辛二、次相等攝8 壬一、相

由得如是殊勝名故,當知獲得諸菩薩相,諸相所相,成就其相。

壬二、分

如是正行一切種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能成辦。

壬三、增上意樂

于二分中能成辦已,正行堅固,于諸善品獲得一向增上意樂。如是意樂,或在家品所應攝受,或出家品所應攝受。

壬四、住

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者:此顯住品應知。于其勝解行住,名正安立。從此已上,所余諸住,名正安住。

壬五、生

從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諸有生,于彼生處常得值遇諸佛菩薩。

壬六、攝受

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

起作一切有情諸饒益事者:此顯攝受品應知。

壬七、地

恒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任持善品,領受殊勝證得分位。由領受故,于可稱贊攝受殊勝證得分位,能正安處,如己[25]舍宅。

恒常無間蒙佛菩薩無倒教授等者:此顯地品應知。

壬八、行

住此位已,能于后后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升進,漸次乃至到于究竟,

能于后后殊勝分位一切種相覺慧升進等者;此顯行品應知。

于其中間不生喜足。

辛三、后建立攝

如是升進,證得究竟,從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極邊際故,名得無上。

庚二、結

是名菩薩地義次第。

如是升進證得究竟等者:此顯建立品應知。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

丙十三、有余依地2 丁一、結前生后

如是已說菩薩地。云何有余依地?

丁二、正辨地相3 戊一、標

當知此地有三種相。

戊二、列

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靜施設安立,三者、依施設安立。

戊三、釋3 己一、地施設安立3 庚一、征

云何地施設安立?

庚二、釋

謂有余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全,謂無余依地。所余諸地,名有余依地。

庚三、結

是名地施設安立。

除五地一分等者:謂除五地中無余依涅槃所攝一分,取余一分施設安立有余依地。如于無心地中,有二建立。謂若阿賴耶識永滅,名無心地,此即無余依攝。若所余位諸轉識滅,名無心地,此即有余依攝。義如有心無心地說應知。(陵本十三卷十四頁1124)今除無心地中無余依攝一分,取彼有余依攝一分,名有余依地施設安立。如說無心地,如是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隨應當知。

己二、寂靜施設安立5 庚一、征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

庚二、標

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余依地。

庚三、列

一、由苦寂靜故;二、由煩惱寂靜故;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四、由舍寂靜故。

庚四、釋4 辛一、苦寂靜

云何苦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后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

辛二、煩惱寂靜

云何煩惱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辛三、不損惱有情寂靜

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26]靜。

辛四、舍寂靜4 壬一、征

云何舍寂靜?

壬二、標

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于六恒住,恒常無間多分安住。

壬三、釋

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壬四、結

是名舍寂靜。

庚五、結

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說有余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己三、依施設安立6 庚一、征

云何依施設安立?

庚二、標

謂有八種依。

庚三、列

一、施設依,二、攝受依,三、任[27]持依,四、流轉依,五、障礙依,六、苦惱依,七、適悅依,八、后邊依。

庚四、釋8 辛一、施設依2 壬一、征

云何施設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五取蘊。

癸二、明施設2 子一、補特伽羅想

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28]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29]假用言說。

子二、八言說句想

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30]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諸想等想假用言說者:謂我及有情乃至儒童等,如是一切為便言說,為順世間,是名假用言說。即此言說,想為其因。由構了相,是名為想。構畫種種諸法像類,是名等想。

辛二、攝受依2 壬一、征

云何攝受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七攝受事。即自己[31]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

癸二、明攝受

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

如前意地已廣分別者:意地中說七攝受事。一、自父母事,二、妻子事,三、奴婢仆使事,四、朋友官僚兄弟眷屬事,五、田宅邸肆事,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七、庫藏事。(陵本二卷十七頁165)今于此中,唯舉前四,略無后三。總指前說,名為七攝受事,然于文中應置等言。

辛三、任持依2 壬一、征

云何任[32]持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癸二、明任持

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任[33]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

已生有情任立支持等者:此顯四種能為食義,由資益義是食義故。由能長養諸根大種,故令已生有情任立支持。能令當來后有生起,名能攝養諸求有者。

辛四、流轉依2 壬一、征

云何流轉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

癸二、明流轉

由依此故,諸有情類,于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色趣識住等者:趣謂趣求,趣求色故。緣色為境,令識安住,是名色趣識住。如是趣求受、想、行故,緣受、想、行為境,令識安住,是名受、想、行趣識住。

辛五、障礙依2 壬一、征

云何障礙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諸天魔。

癸二、明障礙

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

辛六、苦惱依2 壬一、征

云何苦惱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

癸二、明苦惱

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

辛七、適悅依2 壬一、征

云何適悅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

癸二、明適悅

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于此現入彼定,若生于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

辛八、后邊依2 壬一、征

云何后邊依?

壬二、釋2 癸一、出依事

謂阿羅漢相續諸蘊。

癸二、明后邊

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住[34]持最后身。

庚五、料簡2 辛一、問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余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

辛二、答

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后邊依;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

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者:七攝受事中,除其第六福業事及方便作業事,所余名六攝受事應知。

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與所余依,非相應非不相應。

庚六、結

是名依施設安立。

與所余依非相應非不相應者:謂施設依、任持依、苦惱依、適悅依,名所余依。由彼一切,于有余依不定系屬,名非相應;然或可得,亦名非不相應。

本地分中無余依地第十七

丙十四、無余依地2 丁一、結前生后

如是已說有余依地。云何無余依地?

丁二、正辨地相3 戊一、標

當知此地亦有三相。

戊二、列

一者、地施設安立,二者、寂滅施設安立,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戊三、釋3 己一、地施設安立2 庚一、征

云何地施設安立?

庚二、釋

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余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己二、寂滅施設安立5 庚一、征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

庚二、標

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余依地。

庚三、列

一、由寂靜寂滅故;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庚四、釋2 辛一、寂靜寂滅4 壬一、征

云何寂靜寂滅?

壬二、標

謂先于有余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余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

壬三、列

一、數教寂靜,

數教寂靜者:謂數不能數故,一切言教不可說故。

二、一切依寂靜,

一切依寂靜者:謂八種依,名一切依。有余依中,或與相應、或不相應。今此一切都不相應,故名寂靜。

三、依依苦寂靜,

依依苦寂靜者:有余依中,由有所依身故,與苦惱依非不相應。今此不爾,是名依及依苦寂靜。

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

依依苦生疑慮寂靜者:依謂所依。依所生苦,是名依苦。此二寂靜,義如前說。般涅槃時,已得轉依諸凈行者,轉舍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于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令緣闕,轉得內緣自在。義如意地中說。(陵本二卷二頁115)是名依依苦生疑慮寂靜。于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

壬四、證

如說:

 由無下劣心 能忍受勤苦 彼所趣解脫 譬如燈盡滅[35]

如說由無下劣心等者:今引此頌,意取后二句證寂靜寂滅應知。

辛二、無損惱寂滅3 壬一、征

云何無損惱寂滅?

壬二、釋3 癸一、標義

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

癸二、教證2 子一、證離苦

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

子二、證轉依

又如說言: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

實有無生無起等者:集論中說:何故此滅復名無生?離續生故。何故此滅復名無起?永離此后漸生起故。何故此滅復名無作?不作現在諸業煩惱所依處故。(集論五卷十五頁31,682b)又云:何故此滅復名無為?離三相故。(集論五卷十四頁31,682a)此說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皆應準釋。胎、卵二生托生以后,身分圓滿,仍未出時,名等生起。義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十卷二頁730)今謂此滅,說名無等生起。如是一切,由第一義說名實有,簡彼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而安立故。彼唯世俗,說名有故。

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等者:此中義顯,若于未來當入涅槃,即于現法不說有永出離。由現法中入般涅槃,是故亦說有永出離。由是證知有此寂滅。

癸三、顯意2 子一、標寂滅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

子二、釋經名4 丑一、甚深

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

丑二、廣大

極寬博[36]故,名為廣大。

丑三、無量

無窮盡故,名為無量。

丑四、無數3 寅一、總標

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

由于此中所具功德等者:謂此涅槃所具功德,唯內所證,不可思議,名難了知。又佛菩薩無住涅槃攝所有滅,以常安住一切有情利樂事故,名極寬博,及無窮盡。一切戲論不能說故,名無二說。由是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

寅二、別釋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

寅三、顯義

所以者何?由此清凈真如所顯,一向無垢。

壬三、結

是名無損惱寂滅。

庚五、結

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己三、寂滅異門施設安立4 庚一、征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庚二、標

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

庚三、列2 辛一、別舉

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

謂名為常至亦名有法者:當知此翻諸行五無常性而得此名。云何為五?謂無常性、無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變壞法性。義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六卷一頁6485)與彼相違,如其次第,應知名常,乃至亦名有法。

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

亦名舍宅至亦名涅槃者:此中諸名,多分與集論同,少分有異,然義可知,如彼應釋。如集論說:何故此滅復名舍宅?無罪喜樂所依事故。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絕故。何故此滅復名弘濟?能遮一切大苦災橫故。(此名救護,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歸依?無有虛妄,意樂方便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名勝歸趣?能為歸趣一切最勝圣性所依處故。(此名所趣,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安隱?離怖畏住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復名清涼?諸利益事所依處故。(此名淡泊,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樂事?第一義樂事故。(此名善事,名別義同。由勝義樂說名勝義善故。)何故此滅名趣吉祥?為證得彼,易修方便所依處故。何故此滅復名不轉?永離諸趣差別轉故。何故此滅復名無漏?永離一切煩惱魔故。(此名無垢,名別義同。)何故此滅復名難見?超過肉眼、天眼境故。何故此滅復名甘露?離蘊魔故。何故名寂靜?于現法中,彼果心苦永不行故。(此名無憂,名別義同。憂寂靜故。)何故此滅名不卑屈?離三愛故。(此名無沒,名別義同。不沒三愛中故。)何故此滅名無熾然?永離一切愁嘆憂苦諸惱亂故。何故此滅名無熱惱?永離一切煩惱熱故。何故此滅復名不動?永離一切散動故。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集論五卷十四頁31,682a)[37]

亦名永絕一切戲論。

亦名永絕一切戲論者:謂異不異、死后當有或當無等一切戲論不能說故。

辛二、略攝

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

庚四、結

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五十

[1] 「倒」,大正作「到」。

[2] 「己」,陵本作「已」。

[3] 「若」,磧砂作「共」。

[4] 「伺」,磧砂作「何」。

[5] 「己」,陵本作「已」。

[6] 「著」,磧砂作「者」。

[7] 「著」,磧砂作「者」。

[8] 「十」,大正作「七」。

[9] 「常」,磧砂、陵本作「當」。

[10] 「曾」,磧砂、陵本作「習」。

[11] 「謂」,磧砂作「復」。

[12] 「眼」,磧砂作「明」。

[13] 「眼」,磧砂作「明」。

[14] 「歎」,磧砂作「能」。

[15] 「乘」,磧砂作「垂」。

[16] 「轉」,大正作「車」。

[17] 「肉」,磧砂作「實」。

[18] 「妙」,磧砂作「微妙」。

[19] 「翳」,大正作「醫」。

[20] 「四」,磧砂作「由」。

[21] 「餘」,韓清淨手稿原作「餘」,但鉛版等披尋記改為「於」。

[22] 「著」,磧砂作「者」。

[23] 「辦」,磧砂、大正、陵本作「辨」。

[24] 「己」,陵本作「已」。

[25] 「己」,陵本作「已」。

[26] 「寂」,磧砂作「故」。

[27] 「任」,磧砂、大正、陵本作「住」。

[28] 「特」,磧砂作「持」。

[29] 「想」,磧砂作「謂」。

[30] 「是」,磧砂作「邊」。

[31] 「己」,陵本作「已」。

[32] 「任」,磧砂、大正、陵本作「住」。

[33] 「任」,磧砂、大正、陵本作「住」。

[34] 「住」,大正作「任」。

[35] 「燈盡滅」,磧砂作「證涅槃」。

[36] 「博」,陵本作「愽」,韓清淨加註:改為「博」。

[37] 披尋記原無出處。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