郚 華智冰 ? 13分鐘前 ? 漢語字典 ? 閱讀 6 部首 阝部 總筆畫 9畫 部外筆畫 7畫 結構 左右結構 拼音 wu 聲調 wú 五行 水 五筆 GKBH 倉頡 MRNL 鄭碼 BIJY 四角 17627 中文電碼 9392 統一碼 90DA 筆畫 [125125152] 橫、豎、橫折、橫、豎、橫折、橫、橫折折折鉤/橫撇彎鉤、豎 異體字 ? 郚字拼音是wú 部首是阝, 五行屬水, 總筆畫是9畫, 郚字是左右結構。 郚字概述 〔郚〕字拼音是wú 部首是阝, 總筆畫是9畫。 〔郚〕字是左右結構 五行屬水。 〔郚〕字倉頡碼是MRNL 五筆是GKBH 四角號碼是17627 鄭碼是BIJY 中文電碼是9392 〔郚〕字的UNICODE是90DA。 十進制為37082,UTF-32:000090da,UTF-8:E9 83 9A。 〔郚〕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是三級漢字。 〔郚〕字的異體字是 ? 郚的意思 郚 wúㄨˊ基本解釋 ◎古邑名。在今中國山東省安丘縣西南。 詳細解釋 名詞 1.古邑名Wu city。 2.春秋紀邑,后屬齊。故城在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 3.春秋魯邑。在今山東省泗水縣南。 郚 wúㄨˊ詳細解釋 名 ◎地名。春秋時齊國邑地。故城約在今山東省安丘縣西南。 郚 wúㄨˊ詳細解釋 ◎古地名。春秋齊邑,在今山東安丘西南;一說魯邑,在今山東泗水縣南。 郚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4頁,第7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1頁,第26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8頁,第5字 音《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說文》:東海縣故紀侯邑。《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例又,魯邑。《左傳?文七年》:城郚。〔註〕郚,魯邑卞縣南有郚城。 音又,《集韻》:牛居切,音魚──郚鄕,漢縣名。《前漢?功臣表》:郚鄕侯閔。 注解 〔郚〕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郚〕字拼音是wú,左右結構,可拆字為吾、?,五行屬水。 〔郚〕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wú] ⑴ 古邑名。在今中國山東省安丘縣西南。 郚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天天國學網整理。郚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郚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六下反切五乎切頁碼第211頁,第15字續丁孫 郚 東海縣。故紀矦之邑也。從邑吾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十二反切吾俱反頁碼第543頁,第7行,第2字述 東海縣,故紀侯之邑也。從邑,從吾聲。 鍇注臣鍇按:杜預曰:「東莞朱虛縣東南郚城。」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六下反切五乎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189頁,第2字許惟賢第522頁,第6字 東海縣。 段注《前志》云:東海郡郚鄉。疑此當云郚鄉東海縣。 故紀矦之邑也。 段注《春秋經》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云:郚在東莞朱虛縣東南。按前漢郚鄉縣,後漢幷入瑯邪之朱虛。永初元年。朱虛又屬北海國。晉屬東莞郡。故杜預,劉昭皆云:朱虛有郚城。朱虛,今山東青州府臨胊縣縣東六十里故朱虛城是也。故郚城,在今青州府安丘縣縣西南六十里。 從邑。吾聲。 段注五乎切。五部。 郚字的相關索引 # 書籍 索引 1 汲古閣本 第417頁,第9字 2 陳昌治本 第538頁,第5字 3 黃侃手批 第414頁 4 說文校箋 第269頁,第8字 5 說文考正 第259頁,第13字 6 說文今釋 第932頁,第4字 7 說文約注 第1611頁,第1字 8 說文探原 第3469頁,第2字 9 說文集注 第1377頁,第3字 10 說文標整 第165頁,第5字 11 標注說文 第267頁,第3字 12 說文注箋 第2157頁,第2字 13 說文詁林 第6706頁【補遺】第16998頁 14 通訓定聲 第1566頁,第2字 15 說文義證 第566頁【崇文】第2261頁 16 說文句讀 第863頁 17 古字詁林 第六冊,第347頁,第1字 18 古字釋要 第644頁,第10字 郚字的翻譯 英語 towns in Shandong province 德語 Ortsname (S) 法語 (nom de lieu)? 郚的字源字形 戰國 金文 戰國 楚〔戰國〕 簡 包山 唐 石經 開成石經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