讙 華智冰 ? 21小時前 ? 漢語字典 ? 閱讀 5 部首 言部 總筆畫 24畫 部外筆畫 18畫 結構 左右結構 拼音 huan 聲調 huān huàn xuān 五筆 YAKY 倉頡 YRTRG 鄭碼 SEJN 四角 04615 統一碼 8B99 筆畫 [411125112225125132411121] 點、橫、橫、橫、豎、橫折、橫、橫、豎、豎、豎、橫折、橫、豎、橫折、橫、撇、豎、點、橫、橫、橫、豎、橫 異體字 喚 讙字拼音是huān,huàn,xuān 部首是言, 總筆畫是24畫, 讙字是左右結構。 讙字概述 〔讙〕字拼音是huān,huàn,xuān 部首是言, 總筆畫是24畫。 〔讙〕字是左右結構 〔讙〕字倉頡碼是YRTRG 五筆是YAKY 四角號碼是04615 鄭碼是SEJN 〔讙〕字的UNICODE是8B99。 十進制為35737,UTF-32:00008b99,UTF-8:E8 AE 99。 〔讙〕字的異體字是 喚 讙的意思 讙 1huānㄏㄨㄢ基本解釋 ①喧嘩。《説文?言部》:“讙,譁也。”《玉篇?言部》:“讙,讙嚻之聲。” ②責備。《方言》卷七:“讙,讓也。讓,北燕曰讙。”《廣雅?釋詁二》:“讙,讓也。” ③鳴。《廣雅?釋詁二》:“讙,鳴也。” ④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百聲。” ⑤通“歡”。喜悅。《禮記?檀弓下》:“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 ⑥古地名。故地在今山東省肥城市南,為春秋時魯國屬地。《春秋?桓公三年》:“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 ⑦姓。《萬姓統譜?寒韻》:“讙,見《姓苑》。” 詳細解釋 動詞 ◎喧嘩。議論紛紛 hubbub; noise; clamor; uproar 讙,譁也。——《說文》 諸將盡讙。——《漢書·陳平傳》 以息眾讙。——《漢書·外戚傳》。注:“讙譁眾議也。” 則天下應之如讙。——《荀子·儒效》 百姓讙敖。——《荀子·讙國》 又如:讙敖(喧嘩鼓噪);讙嘩(眾聲呼噪);讙訟(喧鬧爭訟);讙呼(喧嘩呼叫) 形容詞 ◎通“歡”。喜悅 happy; joyous 言乃讙。——《書·無逸》。鄭注:“喜悅也。” 爭言讙呼。——《后漢書·劉盆子傳》 又如:讙呼(也作歡呼,歡聲爭呼);讙設(歡宴);讙然(喜悅的樣子);讙亮(歡快嘹亮) 【漢典】。 讙 2huànㄏㄨㄢˋ基本解釋 ◎同“喚”。呼喚。《集韻?換韻》:“喚,《説文》:‘評也。’或作讙,亦從言。” 詳細解釋 動 ◎喧嘩。 引證 :《說文解字?言部》:“讙,嘩也。”《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諸將盡讙。” 形 ◎喜樂。 引證 :唐?柳宗元〈天對〉:“丕徹以圖,民以讙以都。” 讙 3xuānㄒㄩㄢ基本解釋 ◎同“喧”。 詳細解釋 1.〈書〉喧嘩。 例如 :諸將日會論功,爭言讙呼,拔劍擊柱,不能相一(《后漢書?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劉盆子》)。 2.〈書〉喜樂;高興。通“歡”。 例如 :四海之內,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漢?賈誼〈過秦論〉)。 3.姓。 讙 huānㄏㄨㄢ 讙 huānㄏㄨㄢ 讙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別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35頁,第9字 同文書局本: 第1187頁,第2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162頁,第15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官切,音歡。《說文》:譁也。《廣雅》:鳴也。《廣韻》:諠也。《玉篇》:讙嚻之聲。《禮?樂記》:鼓鼙之聲,讙讙以立動。〔註〕聞讙囂則人意動作。《史記???丞相世家》:諸將盡讙。〔註〕譁也。《荀子?儒效篇》:天下應之如讙。〔註〕喧也。 例又,喜說也。《禮?檀弓》:《書》云:三年不言,言乃讙注。陳澔云:命令所布,人心喜悅也。 例又,獸名。《山海經》:翼望山有獸,狀如貍,一目三尾,名曰讙。或作原。 例又,山名。《山海經》:讙山,郁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例又,國名。《山海經》:讙頭國人,人面,鳥喙,有翼。或曰讙朱國。 例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送姜氏于讙。〔註〕讙,魯地,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 例又,姓。見《萬姓統譜》。 音又,《廣韻》:況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音暄──驚呼也。一曰讙囂貌。揚子《方言》:讓也。北燕凡相責讓曰讙。《集韻》與叩同,通作喧、諠。 音又,《集韻》:古玩切,音貫──與懽同。 音又,《集韻》:呼玩切,歡去聲──與喚同,或作嚾。 音又,葉輸旃切,扇平聲。顏延之〈哀策文〉:邑野淪靄,戎夏悲讙;來芳可述,往駕弗援。 注解 〔讙〕字收錄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讙〕字是多音字,拼音是huān、huàn、xuān,左右結構,可拆字為訁、雚。 〔讙〕字的漢語字典解釋:㈠ [huān] ⑴ 喧嘩。《説文?言部》:“讙,譁也。”《玉篇?言部》:“讙,讙嚻之聲。”⑵ 責備。《方言》卷七:“讙,讓也。讓,北燕曰讙。”《廣雅?釋詁二》:“讙,讓也。”⑶ 鳴。《廣雅?釋詁二》:“讙,鳴也。”⑷ 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翼望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貍。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如??百聲。”⑸ 通“歡”。喜悅。《禮記?檀弓下》:“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⑹ 古地名。故地在今山東省肥城市南,為春秋時魯國屬地。《春秋?桓公三年》:“九月,齊侯送姜氏于讙。”⑺ 姓。《萬姓統譜?寒韻》:“讙,見《姓苑》。”㈡ [huàn] ⑴ 同“喚”。呼喚。《集韻?換韻》:“喚,《説文》:‘評也。’或作讙,亦從言。”㈢ [xuān] ⑴ 同“喧”。 讙的康熙字典解釋由天天國學網整理。讙的解釋內容參考開放康熙字典。 讙的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徐鉉 (宋)卷別卷三上反切呼官切頁碼第74頁,第24字續丁孫 讙 譁也。從言雚聲。 《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 徐鍇 (南唐)卷別卷五反切呼官反頁碼第210頁,第4行,第2字述 譁也。從言雚聲。 鍇注臣鍇曰:「今人多作喧。」 《說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卷別卷三上反切呼官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394頁,第1字許惟賢第177頁,第11字 譁也。從言。雚聲。 段注呼官切。十四部。 讙字的相關索引 # 書籍 索引 1 汲古閣本 第148頁,第17字 2 陳昌治本 第213頁,第4字 3 黃侃手批 第169頁 4 說文校箋 第102頁,第17字 5 說文考正 第96頁,第8字 6 說文今釋 第340頁,第3字 7 說文約注 第595頁,第3字 8 說文探原 第1377頁,第1字 9 說文集注 第506頁,第2字 10 說文標整 第61頁,第16字 11 標注說文 第103頁,第9字 12 說文注箋 第771頁,第1字 13 說文詁林 第3092頁【補遺】第16452頁 14 通訓定聲 第2819頁,第1字 15 說文義證 第211頁【崇文】第841頁 16 說文句讀 第294頁 17 古字詁林 第三冊,第92頁,第4字 18 古字釋要 第268頁,第7字 讙字的翻譯 英語 cheer; noise, noisy 德語 Beifall (S) 法語 acclamation 讙的字源字形 楚〔戰國〕 簡 包山 宋 印刷字體 廣韻 宋 印刷字體 增韻 宋 傳抄 集篆古文韻海 明 印刷字體 洪武正韻 清 印刷字體 康熙字典 讙字組詞 讙嗷 讙敖 讙兜 讙沸 讙咍 讙嘑 讙豗 讙集 讙叫 讙聚 讙亮 讙露 讙譊 讙呶 讙趣 讙然 讙山 讙舞 讙咲 讙笑 讙呀 讙言 讙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