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若撰。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書原名《孫子今譯》(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對原書作了全面修訂以后再版。校勘上,以宋十一家注本為底本,參照《武經七書》和銀雀山漢墓出土的漢簡本。對三種版本中有重大出入之處的,加以注明。在注釋上,將從前以“字”注為主,改為以“句”注為主,并添加篇名注釋和內容提要。對句中某些重要的命題則加試箋,即從戰略理論上給以詳細的解釋。本書除正文以外,前言和再版的話也是比較重要的。前言最早是1961年中華書局影印本《十一家注孫子》的代序,后來用作前言。前言對《孫子兵法》產生的時代背景、孫子的戰爭思想、治軍原則、知己知彼的作戰指導方針以及《孫子兵法》中的軍事哲學思想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再版的話”有作者對《孫子兵法》的成書問題的重新認識。作者指出:“《孫子兵法》的思想體系屬于孫武無疑,而其成書時間大概是春秋末或戰國初。”“當闔閭去世,伍子胥被伯嚭排斥時,孫武見機引退,總結過去的和親身經歷的戰爭經驗,整理成較有系統的軍事理論,從事講學,經由許多門徒、學生和專門前來請教者們的口傳筆錄,代代相傳,從春秋末到戰國初,逐漸形成一部豐富而比較完整的兵法。”“《漢志》所說的八十二篇,可能就是許多口傳筆錄的門徒們,各自把自己大同小異的記錄輾轉抄錄于簡上,以后綜合起來,才有八十二篇之多。”作者還指出:“銀雀山竹簡《孫子兵法》的出土,對我們研究《孫子兵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宜過于夸張,以為《孫子兵法》成書問題等疑問都已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