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效難第十一》人物志譯注 劉劭作品集

本篇導讀

如果說前篇“七繆”剖析的是“知人之難”的主觀限制,那么本章則應是“知人之難”的客觀困難。所謂“難”有二類:

一、難知之“難”:此為全書不斷反復申明的,即人心實在難測,外表或外顯的行為與內在的心理、性情等等,往往有極大的落差,沒有伯樂,何來千里馬?

二、知之而無由得效之“難”:即使能準確掌握人心,客觀地評鑒人物,卻并不等于說可以有效提拔人才,事實上,客觀環境的諸種限制實在形形**,以致伯樂再世,能識千里之馬,亦不一定有機會給此神馬一展所。結果,每每有懷才不遇,終身默默無聞。

由于人心難知,于是在劉劭的“先天決定論”框架下所理解的一般人,由于本身稟賦不足,唯有從外表來胡亂觀人,怎樣胡亂法?未講之前,讀者或有疑惑,劉劭全書處處教人觀人,當中不少難道不是從外表來觀人?要解答此疑竇不難,劉劭所觀之外表,是扣緊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分析架構來說,由外表所獲得的信息,要經理論的篩選、過濾、調整、拆解、重組,才可安放進整套分析架構中恰當的位置上。還有,他架構中的每一環節,經互相印證,互為參考(cross-referencing)后,單一外表的信息,其義便可變得立體,朗現人前。由此可知,其與一般人的觀察,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劉劭的分析,詳盡而微,鞭辟入里之外,又感嘆不少人才時不我與,一生無人聞問。讀者諸君,若證之于人生、考之于歷史,當會同意,類似情況,不算罕見!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1]。有難知之難,有知之而無由得效之難[2]。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能神而明[3],其道甚難,固難知之難也。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故各自立度[4],以相觀采[5]。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動作[6],或揆其終始[7],或揆其儗象[8],或推其細微,或恐其過誤,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9]。八者游雜,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10],又有居止變化之謬[11]。故其接遇觀人也,隨行信名[12],失其中情[13]。故淺美揚露[14],則以為有異。深明沉漠[15],則以為空虛。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16]。口傳甲乙[17],則以為義理[18]。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講目成名[19],則以為人物。平道政事[20],則以為國體。猶聽有聲之類,名隨其音。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曰:名猶口進[21],而實從事退。中情之人[22],名不副實[23],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24]。此草創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后識之。故居視其所安[25],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賢否。此又已試,非始相也[26]。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27]。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與游處。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或未至而懸欲[28],或已至而易顧[29],或窮約而力行[30],或得志而從欲[31]。此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

[1] 知人之效:認識人才并取得效果。

[2] 無由得效:沒有取得成效的途徑。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己雖知之,無由得薦。”

[3] 能神而明:深入他的精神世界進而了解他的才智。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欲入其神,而明其智。”

[4] 各自立度:各自確立自己的標準、角度。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以己所能,歷觀眾才。”

[5] 以相觀采:以此來對人才進行觀察和使用。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采取的動作。《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

[6] 候:觀察。

[7] 揆:揣度。

[8] 揆其儗象:揣度擬想的形象。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以旨意取人。”

[9] 稽其行事:考查他做事的效果。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以功效取人。”

[10] 草創信形:草率地相信外表的東西。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或色貌取人而行違。”草創,草率。《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時城郭丘墟,掃地更為,帝悔前徙之,草創茍合,未有還人。”

[11] 居止變化:地位或職位的變化與內心不一致。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或身在江海,心存魏闕。”

[12] 隨行信名:輕易地相信他的行為和名聲。

[13] 中情:內心的實際情況。

[14] 淺美揚露:心智膚淺顯揚表露。

[15] 深明沉漠:心智深邃內心明白而不外露。

[16] 離婁:古代傳說中的人物,視力極好。

[17] 口傳甲乙:勉強地分別等級次第。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強指物類。”

[18] 義理:道理。

[19] 講目成名:勉強地分辨人的賢能和愚昧。

[20] 平道政事:胡亂談論政事。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妄論時事。”

[21] 名猶口進:名聲通過眾人之嘴而宣揚提升。

[22] 中情之人:真正的智慧在內心的人。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真智在中,眾不能見,故無外名,而有內實。”

[23] 名不副實:指中情之人的名氣和實際不相符的情況。

[24] 實從事章:做事效果顯著而名聲彰顯。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效立而名章。”章,彰顯。

[25] 居視其所安:沒當官的時候看他安心于什么。居,指賦閑未仕。《文選·補亡詩》:“彼居之子,罔或游盤。”李善注:“居,謂未仕者,言在家之子。”

[26] 始相:僅僅憑眼睛看。

[27] 未足以知其略: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略在變通,不可常準。”

[28] 未至而懸欲:志向還沒達到就因欲望的誘惑而改變。懸,誘惑。《文子·守平》:“知養生之和者,即不可懸以利;通內外之符者,不可誘以勢。”

[29] 已至而易顧:已經達到了志向卻又發生了改變。

[30] 窮約而力行:窮困貧賤卻努力行動。窮約,窮困,貧賤。《晏子春秋·諫上五》:“使民饑餓窮約而無告。”

[31] 從欲:縱欲。從,同“縱”。

譯文

認識人才并取得效果有兩個難點。一個是認識人才本身的難處,一個是認識人才而沒有取得成效的途徑的難處。什么是認識人才本身的難處呢?人的才智是無形無狀奇異精妙的,能夠深入他的精神世界進而了解他的才智,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說認識人才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因此一般人審察人才的方法不可能是徹底完備的。所以各自確立了自己的標準,以此來對人才進行觀察和使用。有的看人的外貌,有的觀察人的舉動,有的揣度他的出發點是否正確,有的揣度對他擬想的形象,有的審察他的細微之處,有的忽略他的過失和錯誤,有的聽取他的言論話語,有的考察他做事的效果。上述八種做法是雜亂沒有系統的,所以在審察任用人才上所得者少,所失者多。所以必然會有草率地相信外表的失誤,也會有所用人才地位或職位的變化與內心不一致的謬誤。因為他交結觀察人才的時候,輕易地相信他的行為和名聲,不掌握他內心的實際情況。所以一個人心智膚淺顯揚表露,卻被認為是異于常人。一個人心智深邃內心明白而不外露,卻被認為是空洞無物。一個人把道理分析得頭頭是道,卻被認為是離婁式的人物。一個人勉強地分別事物的等級次第,卻被認為是精通義理。一個人隨意評論是非,卻被認為是明白善惡。一個人勉強地分辨人的賢能和愚昧,卻被認為是善于知曉人物。一個人胡亂談論政事,卻被認為是國家棟梁。這就好像聽見一類事物的聲音,就根據聲音為之命名一樣。名實不副,就沒有人們預期的效用。所以說:名聲通過眾人之嘴而宣揚提升,而實際卻因為事實而下降。真正的智慧在內心的人,名氣和實際也不相符,但任用他們卻可以取得成效。所以說明因為眾人不認識而減退,但實際卻因做事效果顯著而名聲彰顯。這些都是審察人才草率而常有的失誤。所以說一定要觀察行動,才能認識他的才能。在他沒當官的時候看他安心于什么,在他當官以后看他所舉薦的人,在他富裕的時候看他所施與別人的東西多少,在他窘困的時候看他所作所為,在他貧窮的時候看他索取是否正當,通過這一系列觀察然后才能知道他賢能與否。這樣做是通過考驗知人,不是僅僅憑眼睛看。所以了解一個人的本質,還不足以清楚他所采用的方略。況且天下之人,不能夠全部與他們交往相處。有的人志趣改變,隨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有的人志向還沒達到就因欲望的誘惑而改變,有的人已經達到了志向卻又發生了改變,有的人處于窮困貧賤卻努力行動,有的人得志后卻縱欲而為。這又是考察人才顧及情況的變化而發生的失誤。由此論之,考察人物既要了解他的性情,又要考察他的變化,兩方面都做到,這就是難以知人的困難。

賞析與點評

一般人的胡亂觀人法,前面已有提到,這里可就此類觀人法所導致的惡果,再作一點補充。依劉劭的看法,草率觀人會有以下幾種常見情況出現:

一、只要對方張揚外露,不管他思想膚淺,便以他為奇異人才;

二、只要對方沉默寡言,忽視他思想深刻,便以他為胸無點墨;

三、一見對方有點分析力,不管能否驗證,便以他為智力過人;

四、一見對方滔滔雄辯,不理他只是鸚鵡學舌,便以他為深明義理;

五、只要對方判是斷非,便以他為判斷力強;

六、只見對方表達具條理,便以他為人才;

七、只見對方褒貶時政,便以他為治國良才。

正因胡亂觀人有這么嚴重的后果,劉劭才提出他的“五視法”,務求從多種實際情況中,觀察此人的方式與心態,對他作全面剖析。

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已莫知[1],或所識者在幼賤之中[2],未達而喪[3]。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4]。或曲高和寡,唱不見贊[5]。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6]。或器非時好[7],不見信貴。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8]。是以良材識真[9],萬不一遇也。須識真在位[10],識百不一有也。以位勢值可薦致之[11],宜十不一合也[12]。或明足識真,有所妨奪[13],不欲貢薦[14]。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是故知與不知,相與紛亂于總猥之中[15]。實知者,患于不得達效。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所謂無由得效之難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難。

[1] 上材已莫知: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已難識知。”

[2] 幼賤之中:指還沒進身顯達的時候。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未及進達。”

[3] 達:進達。

[4] 沒:通“歿”,死亡。

[5] 唱不見贊:所唱不被別人贊賞。

[6] 亮:相信,信任。《尚書·周官》:“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孔安國傳:“敬信天地之教,以輔我一人之治。”

[7] 器非時好:才干不是當權者所喜歡的。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引用漢代的例子說:“竇后方好黃老,儒者何由見進?”

[8] 屈迫:受壓抑迫害。

[9] 良材識真:良才遇到真正的賞識者。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才能雖良,當遇知己。”

[10] 須識真在位:等到賞識良才的人在位具有權力。

[11] 以位勢值可薦致之:因為舉薦者在位有權又正在尋找人才。

[12] 宜十不一合:大概十個人里碰不到一個。

[13] 妨奪:因遇到妨礙而被迫改變。劉昺在解釋這句話時說:“雖識辨賢愚,而屈于方多,故又不欲。”

[14] 貢薦:薦舉。漢代地方向朝廷推薦人才曰貢。

[15] 總猥:聚合在一起。

譯文

什么叫“無由得效之難”?上等人才已經很難辨識,有的已經識別出來的人才在幼賤時,還沒進身顯達就喪失了性命。有的已經識別出來的人才還沒等到提拔任用就先辭世了。有的曲高和寡,所唱不被別人贊賞。有的位卑力小,所言不被信任。有的所具才干不被當權者所喜歡,不能夠被信任重視。有的識才者不在其位,沒有提拔人才的權力。有的識才者在其位,但受到壓抑迫害。所以良才遇到真正的賞識者,一萬個人里也遇不到一個。等到賞識良才的人在位具有權力,一百個人里也不見得有一個。識才者在位有權又正在尋找人才,大概十個人里碰不到一個。有的英明足以辨識真才,但因遇到妨礙而被迫改變,不想舉薦人才。有的喜歡舉薦人才,但不能識別真正的人才。所以能夠識別人才和不能夠識別人才,相互交錯紛雜地混在一起。真正能夠認識人才的人,有不在其位不能夠取得識別任用人才效果的憂患。不能夠真正識別人才的人,雖然身在其位但卻不能識別任用人才。這就是所說的“無由得效之難”。所以說認識人才并取得效果,有兩個難點。

賞析與點評

本節所談舉薦人才之七種困難(見“本篇導讀”),究其實為兩大類,一類是“適時性”問題,亦即該名人才被推薦時,本人或推薦人是否還健在,若已歿,則根本無法推薦。第二類則牽涉推薦人的心理質素,此人若生忌才之心,或“階級性”太強,瞧不起對方地位低微,即使知悉其具大才,恐怕都不加推舉,徒令人才淹沒于人海當中。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