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館與沈陽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青、少年心理咨詢和高考前的心理準備講座,主持人海濤生動、細致的講解,對疑難問題到位的解答,讓到場的人都受益非淺。盛況空前的場面讓我們再一次領略了公益講座的魅力。
3 與專家、學者聯合開展網上咨詢活動
對讀者提出的問題給予專業、正規的答復。并可通過圖書館的網站,開展讀書有獎征文、社會調查活動,還可建立圖書館的讀者群,針對某一熱門話題進行網上討論與交流。例如我館的百年奧運有獎活動,廣大市民踴躍參與,網上答題與報紙郵寄相結合,不僅宣傳了奧運,也讓讀者增長了知識。
3.3公共圖書館可開展流動講座
在分館、社區、農村的集市,或者是大型的機關單位設立不同內容的講座點.按民眾所需開辦不同內容的公益性流動講座。如我館與鄉鎮圖書館聯合,經常舉辦一些種植、養殖技術講座,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
4服務空間的延伸
4.1 總館,分館模式
以當地的公共圖書館為總館,把街道、社區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心基層點建設成為城市圖書館的分館,把各鄉鎮基層點和村基層點建設成各縣級圖書館的分館,通過為其他行業提供文化信息資源而建立行業分館等,來進一步延伸圖書館的服務陣地。這種總分館模式的新型服務.使圖書館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流動書庫”,不僅讓圖書館的大量資源進入了大流通領域,也使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由“陣地型”向“輻射型”延伸。目前,沈陽市圖書館已建立110家圖書分館及圖書流動站,其中農村圖書分館及流動站50家,部隊圖書分館及流動站21家,社區圖書分館及流動站18家,市黨政機關圖書分館及流動站21家。此外,沈陽市13家區縣圖書館共建立316家圖書分館及圖書流動站,初步形成了以沈陽市圖書館為龍頭,以13家區縣圖書館為骨干,以426家圖書分館及圖書流動站為網點的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
4.2 流通點模式
主要是以“流動圖書車”為紐帶.建起一個覆蓋城市、社區、鄉鎮三級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發展的主引擎.發展城鄉網絡一體化的圖書館,利用一網一卡一系統的通借通還和現代物流等手段,將圖書館服務送入尋常百姓家。變“陣地服務”為“社會服務”.尤其對遠離圖書館或交通不便的人口聚集區域如大型社區、務工人員聚集區、人流密集的商場、街道、車站、機場等,使圖書館的文化流融入到生活社區和商品流以及物流之中。因為那里是圖書館開展服務的盲區,而流動圖書車則是圖書館服務網絡的有效補充。它可以通過物流和信息流,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特別是無線上網技術,建立貫通各個基層的流動服務網絡。這種流動車與總館在技術上的連結,實現了通借通還,并可開展各種預約借書服務.讓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無處不在,更加貼近讀者,從而使圖書館的服務延伸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5服務網絡的延伸
5.1 區域性網絡模式
2002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因此,依托共享工程開展網絡服務必將成為今后公共圖書館開展延伸服務的重要形式。它是將信息進行數字加工處理與整合,并通過覆蓋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大部分地、縣以及部分鄉鎮、街道的文化資源網絡傳輸系統.搭建起一個公益性的數據交換平臺。同時圖書館應強化知識導航服務,培養一批專業的導航員,不斷提高遠程服務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優秀文化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同時引進和購買了一批有極高使用價值的正版數據庫、CNKI數 據庫,包括博、碩論文、會議論文、國家專利、標準、年鑒等,同時申請帳號,為科研、企事業專家提供館外漫游服務,建立個人數字圖書館,反響極佳。這是一個有益的嘗試,為未來發展區域性網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方式。
5.2 自建網站和數據庫模式
從1998年國家圖書館首先在其網站上開通網上咨詢臺以來,許多公共圖書館開始利用自建網站,提供館內文獻資源、開展網上借書、網上咨詢,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知道圖書館里是否有自己想要的書刊信息。尤其是電子圖書的出現,使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借助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通過登陸網站、注冊、下載來閱讀文獻信息。實現了網上閱讀和網絡借閱,擁有了一座24小時服務的圖書館。同時公共圖書館還在網站上自建數據庫.利用本館館藏優勢和地方特色開發專題文獻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