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玲(湖南文理學院圖書館,湖南 常德415000)
關鍵詞:留守兒童;圖書館;服務措施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指出了讓圖書館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幾點措施。
中圖分類號:G2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 (2010)01-0125-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我國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已達一億四千萬。在這些農民工中,有相當數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中很多人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且較為龐大的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村青壯年人口外出數量的繼續攀升.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還有持續增長的趨勢。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給予農村留守兒童關心和保護,是全社會的義務。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服務性、社會教育性機構.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增強主動服務意識,積極地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
1 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它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根據2005年全國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平均每4個農村兒童中就有1個多留守兒童。在全部農村留守兒童中,學齡前(0-5周歲)、小學學齡(6-11周歲)、初中學齡(12-14周歲1和大齡(15-17周歲14個年齡組占總體的比例分別為27.05 070、34.850/0、20.84%和17.27%,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約3000萬。
留守農村的少年兒童正處于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但由于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產生了學習滯后、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等的諸多問題.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急需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2 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措施
2.1進行資源整合.構建布局合理的服務體系是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關鍵
目前.我國圖書館事業結構是以行政領導系統為依據劃分的縱向結構,各級各類的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企事業單位圖書館、社區圖書館、農村鄉鎮圖書館、中小學校圖書館等分別隸屬于各自的上級主管部門,其規模大小不一.藏書內容不同,讀者差異大,發展嚴重不均衡,各圖書館在人員、經費、管理、讀者服務等各方面自成體系,相互間的業務關聯少.客觀上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文化食糧匱乏.精神家園空虛.嚴重制約著圖書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推廣和教育服務的開展。因此,應建立一個由宣傳、教育、文化和圖書館共同參加的聯合組織,突破體制障礙進行資源整合,構建一個以公共圖書館為點,農村鄉鎮圖書館(室)為線,農村中小學校圖書館(室)為面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并將高校圖書館和社區圖書館納入這個體系中來.充分發揮其在館藏資源、館員隊伍、輻射范圍等方面的優勢。
2.2增加館藏資源投入、改善服務條件是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基礎
(1)改善圖書館服務條件
目前.作為最貼近農村留守兒童的文化教育前沿陣地的鄉鎮農村圖書館(室)和中小學圖書館(室),遍存在著規模小、藏書量小、設備簡陋、經費不足、服務能力低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圖書館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的發揮。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鄉鎮農村圖書館(室)和中小學圖書館(室)的投入力度,把鄉鎮農村圖書館(室)和中小學圖書館(室)的建設問題當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事業來抓,確實改善圖書館服務條件。
(2)加強館藏資源建設
加強館藏資源建設是圖書館為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的基礎.館藏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圖書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服務質量。圖書館應根據留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征和知識結構等的不同,購買思想性強、知識性廣、趣味性濃、圖文并茂的少兒讀物,并要強調文獻載體的多樣性,注重藏書綜合性和地方特色并舉,以增強留守兒童的歸屬感和融入觀.培養其讀書興趣,提高其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