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霞
(鐵道警察學院圖書館,河南鄭州450053)
關鍵詞:用戶信息行為;信息行為模式;信息行為;網絡環境
摘要:文章對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網絡環境下,國內外用戶的信息行為模式進行了對比、評價和分析,提煉出了各個模式的優缺點,給用戶信息行為模式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啟迪。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6-0123-03
收稿日期:2014-05-04
作者簡介:朱曉霞(1980-),鐵道警察學院圖書館館員,流通部主任。
*本文為鐵道警察學院2013年校級項目“公安院校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研究 ——以鐵道警察學院為例”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Y2013055。
1網絡環境下的用戶信息行為模式
1.1Wang P的用戶-網絡交互信息行為模式
Wang P等把用戶-網絡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在兩者交互之間構成要素以及交合內容的基礎上構建了用戶-網絡交互的多維模式(user-web interaction: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該研究借助屏幕抓取軟件和同步錄入用戶出聲思考的錄音的方式創建了一種過程跟蹤方法。該模式由用戶(User)、界面(Interface)、網絡(WWW)三部分組成:認為“用戶”是最重要的因素;“網絡”是信息獲取來源;“界面”架于兩者之間,用來傳遞“用戶”和“網絡”的交流[1]。“界面”是“網絡”的前臺操作,“網絡”是“界面”的后臺資源,整個信息行為過程由“用戶”利用“界面”來與“網絡”交互完成,其中“界面”的獲取結果/目標與“網絡”中目標活動的具體行為相互對應(見圖1)。
Wang P在這個模式中提出,認知因素主導用戶對問題的理解、分析、檢索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且不同認知類型可能會進而影響檢索步驟和過程以及達到目標的次數。同時情感和身體因素也在促進或阻礙用戶與網絡的交互,作為主導之外的調節變量隨時影響著信息行為,如消極的情緒會導致放棄一次正確的檢索策略。從圖中可以看出,“網絡”中的信息資源是錯綜相連的,“用戶”需要的信息資源就是目標。網絡中有基本的元數據、組織信息的架構、存儲信息的網絡空間,用戶需求的目標就隱藏在其中。通過“界面”中提出的獲取目標,在“網絡”中具體實現信息行為活動,最終用戶就找到了需要的目標,其中“界面”的輸入/輸出設備由于操作困難等因素會導致錯誤和較長的交互時間。
1.2Foster的信息查尋行為非線性模式
Foster構建了一種不同以往的非線性模式,為用戶信息行為模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新的思路。在模式中,信息行為活動是非線性的、動態的和流動的,它包含三個核心進程和三個層面的環境因素。三個核心進程分別是開始(Opening)、目標(Orientation)和強化(Consolidation)。三層環境因素從外到內,分別為外部環境(External context)、內部環境(Internal context)和認知方式(Cognitive approach),每一層由若干個體活動和屬性組成[2]。外部環境的主要因素分
為社會和組織、時間、項目、導航爭議和訪問資源;內部環境的主要因素分為感覺和思想、連貫性、知識和理解能力,取決于用戶的使用經驗水平和已具備的知識結構;認知方式的主要因素分為靈活性、適應性、公開性和機會、游動性思維和整體性,來源于用戶的思維方式、識別意愿和信息使用,其模式(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三個核心進程包含在三個環境因素的最內層,環境因素由用戶的相關性依次包圍在外。三個核心進程是可以雙向循環的,相互之間不需要交界可以任意到達,即所謂的非線性模式。每個核心進程都有諸多內容和步驟,事實上真正的非線性主體是核心進程的每個具體活動。下面給出三個核心進程的主要活動內容,排列次序不論先后,各個活動沒有固定的對應關系,見表1。
1.3Web2.0環境下基于SNA的用戶信息行為過程模式
李楓林和張銀從信息行為和社會網絡的基礎理論出發,結合Web2.0信息技術范式,提出基于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社會網絡分析)的用戶信息行為過程模式。該模式以用戶為中心,從網絡構建和演變角度對用戶的信息行為過程進行建模和分析,結合微觀和宏觀分析視角,提出了嶄新的觀點[3]。文中認為,Web2.0環境下用戶的一系列信息行為都是用戶和行為對象之間的普遍交互,行為對象既包括物理客體也包括以人為主的主體。其中用戶是單獨的行為個體,行為對象主體不僅包含個體用戶,還包含在Web2.0環境中的群體用戶及活動。該模式中用U(User)表示用戶,O(Object)表示行為對象客體,S(Subject)表示行為對象主體(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