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禪寺沙門元賢纂修
藝文志
古今代謝。轉盻成空。其能留往蹟。以示方來者。唯有文而已。故杞宋無徵。仲尼致嘆。良有以也。茲開元紀詠。屢經火刦。散失殆盡。間有片言只字。流落人間。已不啻珙璧珍之。敢置而弗錄乎。志藝文。
碑記
重建開元寺記
監察御史里行克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撰
混沌死而天地生道德銷而仁義作情軍業網始脈旋波天謂洛龜河龍文有生而不文無生乃產金圣人於西國鉆智慧火。乾煩惱海理不吾吾而一貫生生。其姿電[火*霍]於周室其波泒漾於漢代。繇是館移鴻臚城崇白馬斯有寺之始也寺制殿象王者之居尊其法也。其後金地蓮扄。周旋四海鳥飛兔走或故或新至如神運之靈莫靈矣亦靡得而巍然。則我州開元寺佛殿之與經樓鐘樓一夕飛燼。斯革故鼎新之數也初仆射太原公以子房之帷幄布泉城。以叔度之[袖-由+(((嘹-口)-小)-日+(百-日+ㄎ))]襦纊泉民而謂竺乾之道。與尼聃鼎宜根乎信。而友乎理。矧開元闕宇五十載之圣容實寺之冠。洎帥閩也愈進其誠繕經三千卷皆極越藤之精書工之玅。駕以白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茲之樓。既而蜀雨不飛識者以為物之尤罕留于世。敬之至。必動乎神是必為地只所搜龍宮之索不然者。曷與斯故新之數期。厥理則明我宜悄然不已。仲弟檢校工部尚書為茲郡之龝也。武則拍孫吳之輩文則席夏商於前而復龍虎之內。以塤以箎。大聳孟龍之旨乃割俸三千緡鳩工度木煙巖云谷之[木*已]梓梗柟投刃以時。趨功以隟。食以月粟付以心倕不期年而寶殿涌出棟隆臼綺梁修新虹八表四隅。悉半乎丈柱盛鏡礎方珪叢斗。楣承蟠螭。飛云翼拱文榱刻桶。轇轕杈枒。或經緯以開織。或丹艧而纈耀晶若蟾窟。嶪如鰲背風夏觸而秋生。僧朝梵而谷應昇者骨冰觀者目波而五間兩廈昔之制也自東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彌勒佛彌陀佛阿難迦葉菩薩衛神雖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動東北隅則揭經樓。雙立岳峰。兩危蜃云東瞰全城西吞半郭霜韻叩而江山四爽金字駢而講誦千來是知天地日月鬼神不欲一存其物將有待于後人也設使斯殿也斯樓也不有之故其何以新我公之作之為其何以布之哉三畧六韜流通具多戈霜劍雪為甘露潔信英智之所措也既畢召化內之緇錫數邁于千齋而落之累中慈云五色慧日重輪。談者以為梵天之宇化于是矣。靈山之會儼于是矣我公之倅試大理評事宋君曰駢才推博古識洞真如請立貞珉垂于不朽公以小儒不佞。俾刻斯文僧正臨壇大德僧宣一桑門之關楗者。曰寺有記亡之矣垂拱二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舍為蓮花道場後三年昇為興教寺復為龍興寺。逮玄宗之流圣儀也卜勝無以甲茲遂為開元寺焉嘗有紫云覆寺至地至今凡草不生。其庭大矣哉自垂拱之迄開元四朝而四易號。及闕諒兆水於木垂云薙草。(謂桑蓮之與云草)天啟地靈之如是則開元實寺之冠斯文冠開元焉金圣人無為也堯舜亦無為也誠參錯其道巍巍圣儀。永與諸佛如來俱豈不其然。愚是以奮筆於一公之說乾甯四年丁巳冬十一月日記。
重修法堂甘露戒壇記
中順大夫泉州府知府清**器撰
天下之教有三曰儒。曰釋。曰道。儒也者。教人以綱常之道。而欲全其性之所有也。釋也。道也。示人以定慧之功。而欲超乎流俗之外也。故其教之之序有差。而其本則同主于戒。吾夫子則曰戒之色。戒之斗。戒之得。而佛氏所謂戒貪嗔癡是也泉之大。開元禪寺。首教僧正映。江西撫之金谿人。蚤業釋學性頴行粹。洪武中。居京師之天界寺。旹開元眾僧臨難罄殞太祖高皇帝。命僧錄司。選撥正映。出領茲寺。陛辭之際。以清心潔己為訓。映拜手稽首。對揚惟謹。于是大闡宗風。興其廢教。首作講堂。而額曰清心潔己。示不忘也。次作甘露戒壇。于潔己堂前以為務祖風。確守戒行者。必先味甘露。而潔身心之為尚也。二作竝集。不費己資。木石甓堊。眾樂為助。匠民告成。又懼嵗久。而泯其詳也。遂以狀來。請記于石。余時承乏。忝守茲郡。因嘉正映釋名而儒行上不辱皇祖之命。下有裨于浮屠之教。斯宜光于前。而振於後也。遂為之記。
開元寺弭災頌功德碑
廣東左參議蔡一槐撰
夫禪扄之廢興也。其有與立矣。今宇內二氏之區遞廢。其遌立者。非祝圣之壇。則講藝之所也。其初藉虛渺以營之。而卒賴名教以不墜。孰謂禮之薄且亂乎。吾郡諸禪。十八九湮。僅存紫云月臺二寺。紫云存者惟三剎。首為紫云殿。以紫云之祥而名。即今祝圣道場。次戒壇甘露并在焉。三清心潔己堂。按舊志洪武二十六年寺圮。太祖高皇帝。特勅南都僧正映來住持。濱行諭以清心潔己。映稽首南來。首建此堂而扁茲額。尊綸音也。方其盛也。百二支院。合為一區。梵唄精勤。戒律清嚴。嘉隆而來。寢以頹弛。王租僧房。半沒豪右。所存僅三剎而已。戎器火藥諸匠。復盤結其中。潔己堂下。百竈云屯。燼土山積。戒壇紫云旁廡。皆為寄食妻子之區。碓磑金鐵之聲。振動日夜。所造兵刃火攻諸具。薦陳無時。第令僧日夜寢食其旁。或傭人自盜。而苛責以償直者有焉。夫以祝圣塲宇。日動金戈之聲。以慈悲莊嚴之地。千百兇器儲焉。每圣誕圣節。諸臣冠冕佩玉。側足傴僂於竈厰。塵土之旁。茍且終事。甚非所以妥皇靈。而隆矩典也。先時火藥匠聚玄玅觀。觀毀三十四人死焉。再聚月臺山門廊。廊毀二十余人死焉。乃入開元亦火矣。督官林才等焚死。幸而寺僧撲滅。廊屋幾希不燼。眾監前災。陳請當道。而諸匠業為奧區。不忍舍去。隨告旋寢。茲歲春夏魃雪。傍寺居民。回祿見夢。飛語傳訛。人心惶惶。束裝待竄。耆民陳實趙用贊等。住持通楫通全等。相率陳牒于觀察乾銘楊公。惟公蒿目痌瘝。毅然獨斷。朝得牒。夕驅諸匠出。盡斥厰舍。與郡守羅陽程公。議頓硝戶鐵匠于演武塲。而擇人煙不交之地以居。火藥匠乃之旗纛廟。以秋移去。冬果火發。諸炮焰天。眾匠與廟立盡。幸臺高陡絕無附。故不延廬舍。使時而在寺也。萬室繹絡。枋肆輻集。其禍可勝言哉。觀察公憫諸斃匠。厚加賑恤。而旁寺千家。咸神疇昔之異夢。衘二公之特恩。頌聲載道。各相率捐助。再修開元以協成盛舉。斯舉也。存六百載之梵宇。活千百家之民命。其功令豫而德遠矣。諸僧重修。先祝圣壇塲。次及兩廊八十余間。後及戒壇潔己堂。厘弊興廢。象教儼然更新。民居遂得帖席。謠者咸謂二公之來。為紫云再出。甘露重降。實生我覆我也。按郡志。寺地舍于黃守恭長者。有桑蓮之異。今其云仍蕃衍布在四縣。裔孫文炳。思水木之誼。霔生全之恩。因一方耆民之請。思為之獻章。以傳永久。且裨後來諸匠。毋復營入茲寺。以遺厲梗顧謂槐叔侄。寔隣茲寺。其帡幪至近也。敬為之載筆。而記之頌。頌曰。
梵宇盛唐。浮屠宋季。楞嚴精疏。爰名茲寺。紫云在天。白蓮在地。電虹履端。綿綴攸蒞。咫尺天威。駿奔郡吏。中葉塵刦。大臚為崇。雪山休糧。金界還縮。遂啟諸傭。仗公蘊利。金鐵飛精。火攻伏熾。毫鏡重轑。凈域含垢。祝圣之辰。有虔孔疚。猗與楊師。觀察遐陋。穆風既扇。周云斯覆。愷慈鸞祥。憲令獅吼。馴彼暴鰐。睠茲靈鷲。咨爾和尚。同辭稽首。除戎不虞。回祿微咎。維公之仁。求瘼如身。維令之肅。靡苛而速。惻然詢謀。合德郡公。乃戒棷役。盡驅諸傭。曠遠人煙。高原之墉。禍蓄而燔。止于武宮。不徙之禍。倍數于東。環寺西民。手額頌公。昔聞曲徙。稱為上德。禋意修令。勝妖默默。鱗鱗西偏。仁猷允塞。侔造神功。豈伊佛力。公即秉鈞。內翊皇極。豫斥兇殘。以紏王慝。外寄九關。詰固封域。拆沖弭萌。以匡王國。寺之檀祖。椒蘭蕃息。黃氏令裔。附驥同陟。銘心不啻。愿劂副墨。詔之方來。以垂後則。
萬歷二十三年乙未季冬寺僧正派等立石
重修開元寺記
南京禮部尚書郡人黃鳳翔撰
今兩都蓋有朝天宮。云神壇象設。儼然于上。而黃冠者流日靈承奔走焉。每歲時嵩祝之辰。則冠紳佩玉。云集輻輳。文武吏。各東西卿。大行設九賓臚句傳。百官執職。傳警諸所。為趨蹌升降之度。唱贊導從之節。一與殿廷不異。夫叔孫通之起漢制也。為綿蕞習諸野外。漢帝臨觀。令郡臣肄習彼何其委諸草莾也。乃知後王之制。備且詳矣雖其因之事。亦義起吾郡。開元寺建自唐垂拱間白蓮呈瑞。膾炙人口。厥後次第營拓。區院之莊嚴。浮屠之峻麗。屹然為城西巨鎮。而有司習朝賀儀者詣焉。此與兩都之朝天宮。秩在典籍豈殊哉。年所多歷。日就頺毀。故檀越裔孫憲副。同安黃君。斥財鳩眾稍稍修葺之。而紫云正殿。工鉅費繁力寄羣緣。勢難獨任也郡侯合肥竇公以嵩祝詣寺睹其陊剝不治。僅蔽風雨。則惄然駭曰。
天威咫尺之謂何。乃有司徒爾玩視也。遂厚捐為倡。而郡丞清江楊公。別駕海鹽陸公。司理江甯卜公。晉邑侯清遠徐公。南邑侯東莞袁公。舍俸佐之。郡士民亦慕義響應焉。凡八閱月。而工告竣時竇侯將以入覲行矣諸耆老方相率祈佛。冀諧所愿。謂茲盛舉也。宜有紀而屬筆于余。余謂如來示法以無為宗。其視吾儒名教。猶之蒼與素燕與越然。顧夫旛幢之供設。梵唄之贊頌所為昕夕虔禱。展敬於空王者。厥禮一何重哉。數百年高皇帝綸音在焉。而諸司遙祝之儀。俯僂于剝棟頺楹之下。彼奉空王者。計畫無復之耳。而北面稱臣子奚為者也。此竇公所為擊目而心[愯*只]也。公方潔明仁修舉廢墜。如學宮。如尊經閣。如**書院。如南溪石梁。皆捐俸營之不以煩閭閻寸鏹。茲特其一云余既紀乎其事。而系之以詩曰。
銀亟遙度。須彌嵂崒。國號毘尼。天曰兜率。弄土為城。編茅覆佛。積縷滿千。貿花貢馝。發彼弘愿。更無長物。瑤壇之祝。
天子萬年冠裳萃止。歲時有虔。尊勝弗飭。禮敬虛懸。戒律具嚴。貪為慳緣。吾儒之教。亦復如然。懿哉郡侯。憑熊分虎香風慈云。慧日化雨。性根菩提。澤庇寧宇。栴陛肅趨。楓宸在覩。爰霈檀施。成茲義舉。凈財遞委。凡眾齊心。露澄紺井。霞暎雞林。層甍迎日。蓮座凝蔭令辰崇典。天鑒如臨。濟濟翼翼。以莫不欽。海國騰歡。羣黎戴德。頌公佳績。勝彼佛力。兼生其共。垂范罔極。爰勒峴碑。永鎮寶域。恒沙有盡。貞玟弗泐。
萬歷二十八年歲在庚子秋八月日立石
夢觀堂記
釋大圭撰
恒白山人。作堂于開元佛舍之西。曰夢觀堂。其堂舊陿而長。詹子記之。以為墮軒者。其後得鄰屋合而大之。山人貧甚。始以友之助作堂。助微不足不中止。乃悉以凡服御者售之人成之。既成而居其中。枵然山人以樂。且以夢名之。客有過之者曰。子名子堂。奚取諸夢。吾聞昔武丁夢說。尼父夢旦。帝鴻夢華胥氏。一以得相。一以行道。又以理人而治是。真其夢也。子之師未始有所謂夢者。雖有以夢。譬觀世間之說。是虛其夢也。今夢果堂乎。則誰作。然則吾見子作之囏矣。堂果夢乎。則誰居。然則吾見子興居食飲。誦說游息必于是焉爾矣。堂乎夢乎。真乎虛乎。吾將釋然寤而無惑也。如之何。山人徐而諭之曰。夢之夢也。堂之亦夢也。虛之夢也。真之亦夢也。於夢求夢。愈夢而不寤也。古之至人。夢于身。夢于人。夢天下萬物。而其非夢者不夢。是之謂大覺。蓋余所謂觀者。余將以天下萬物合而堂之。夢而觀之。果能同余觀而大覺不夢者其誰也。抑又安知其無人乎哉。則與之樂斯堂矣。客寤而退。書之以為記。旹後作堂三年。乙酉之歲。六月五日也。
息見閣記
釋大圭撰
夢觀堂之東齋為閣。其上牖而南焉。寔分乎二宮之間。北宮高。而南宮有樓益高。面遮背擁。閣不有見。見不能遠。凡山水草木城郭人物之盛。美秀蔚者。無一於前。因名其閣息見。吾居歲不一二登。為吾徒者。以吾所不登。亦不時登。以故閣為棄閣也一日羣來告去其階者。吾閔然念焉。夫物以無用棄。閣以庋諸物其用且南。卿而明求其為可棄者無得。徒以南北宮者。限無覽翫之適棄之。不己過邪。今有載道之用。而知道之明。其所為有絕人者。且澹然無外物接羣。高壓之無所動其心。則以為無見而棄之可乎。吾於是重有所感焉。古之人以見為妄。教人息之。則真者不求而致矣。而人廼逐逐於見。前趨疾馳之不暇。而暇真之求耶。今之去古之人遠矣。吾生四十有七年。才卑智闇不適用。有媿乎閣者。方將登之。樂其靜以老焉。不閣之得之幸。而閣之棄。其得辠閣也。二三子用吾言無棄。至正辛卯二月五日記。
重興尊勝閣記
釋元賢撰
開元之有尊勝。蓋昉于黃氏之桑蓮云。按志唐垂拱二年。州長者黃守恭。晝夢僧乞其地為寺。守恭曰。必須桑樹產白蓮乃可。僧喜謝。忽失所在。越二日園中桑。果產白蓮。守恭即產蓮處。建尊勝院。延匡護**居之。有司以瑞聞。敕建蓮花道塲。後寺號屢更。至開元二十六年。始易今名。寺之居廣至一百二十院而尊勝其肇基也。熙寧間。僧本觀建大悲閣于其中。紹興中災後。更主者六。草創卑陋不稱。至慶歷四年。僧法暄改作新殿。郡縉紳梁克俊。李訦實合贊之。至正丁酉災。戊戌僧法持重建。嘉靖間廢盡。為告給者所有矣。崇禎五年壬申。寺僧戒瑝思本源之地。不可不復。乃捐衣鉢贖其故地。郡刺史烜奎陳公為主緣。繇是眾緣輻輳。更創杰閣上奉西方三大圣而周環小屋以便居守。越乙亥冬始告成。規制弘敝。丹艧輝煌。尊勝之舊。復聳拔于云中矣。余以是冬開法紫云。乃登閣問故。憑吊之余。不能無遐思焉。昔匡護**。每夏講上生經。輙致千人。非尊勝之始祖乎。慎公法嗣慈明見夢羅山。為禪者師。非尊勝十世孫乎。至于禪教律三宗。如麟如鳳。出于世瑞者。不下三五十人。非尊勝之毓其秀。發其源乎。是尊勝者于周為漦。于漢為沛。夢觀氏其知言哉。然今日之尊勝。地如故也。閣如故也。圓頂方袍亦如故也。觀者猶以古今不相及為限。其故何哉。抑余聞之故老云昔尊勝興。而寺繇之以興。尊勝替。而寺繇之以替。是尊勝乃一寺之權輿也。今尊勝復矣。英衲之鵲起。法音之雷震。可計日以待也。諸君其勉之。以應斯會。因援筆而為之記。
開元寺題壁
檀越裔孫云南副使黃文炳書
不侫炳初修開元。客有過者曰。蓋聞而祖分四子四安也瓜瓞綿繁。人文之賁。素封之資。騰于四社。夫流長者積必厚。以若祖之遺。夫豈無其大者。而必曰舍宅為寺。抑子孫光揚先德。志繼事述。亦豈無其大者。而必曰修寺。切有請也。炳曰唯唯否否。先祖舍宅寺。茲也且八百余年。未嘗言德。乃吾子孫敢以德誣先人哉。顧寺為嵩祝之所。實西陌奧區。民舍櫛比。不啻千家。兵興以來。硝冶二匠。以寺為肆。挈妻攜孥。榴房蜂室。與僧雜居。幾無寺矣。而硝冶一業。實為火崇。麗寺居民。回祿見夢。訛言朋興。夕無寧寢。父老欲訴當道懼不能勝。則慫恿不侫曰。而祖德也。足下保而完之。義曷辭。不侫不得已。為言于觀察刺史諸公。業得請移匠。而後父老始遑眠食也。及旗纛火起。眾以為妖夢是踐。競神其事始議修寺。僧困力詘。無所措手。則以父老慫恿不侫曰。而祖德也。抑綿蕞在是。足下繼檀越而葺之。義曷辭。不侫復不得已。聚族而謀。為之引其緒。先謀所最急者。支其傾頺。補其罅漏。而他未遑也。凡不侫所為此者。皆出諸父老所慫恿。不侫無意也。雖然不侫有大懼矣。夫所修者十一于百耳。異日者子姓弟侄。謂吾祖實檀越是。而修又自吾族也。與僧競尺寸之地。為私塾別墅。以充都人口實。曰是倚檀越為奸利。豈惟無所光于前人。且獲戾焉。不侫何說之辭。既以語客。因書寺壁。使郡人知不侫修寺之意。且以語吾宗之與修是寺者。不必任以為德也。萬歷丁酉秋日書。
序跋
紫云開士傳序
昔孔氏因魯史記修春秋。以編年合書君臣之事。未有所謂紀傳者。迨司馬遷氏。始離書天子諸侯為紀。為世家公卿大夫士為傳。而後世因之。孔氏之所述作者為經。而遷則僅列於史。為書不同。褒貶一也。僧之史有傳。其亦因史氏者乎。夫史所以褒貶。善善惡惡。是是非非。直其筆當天下。心無毫發私而已。僧史宜若無褒貶然。凡道眼明。知見正者。戒檢嚴。而寂靜勝者。智辨閎達。而教化廣被于人者書之。至于神異者高尚者。業讀誦者。住持吾道者。生死去來自在者。六根不燼而設利者。悉書之。是亦褒矣蓋獨無貶者焉。然彰其善。則癉其惡。褒貶之意微。而莫即測闚也。泉州開元寺。創于唐。更五季十國而盛。至宋益盛而未合。迄于我 元。始合而大。其間高僧異人出世。名不滅磨于茲。而僧史未有作者。雖作如許。列輩率得于剽聞。傳會穿鑿。瑣細觕陋。不核其實。不語其精。而不著其大。今主者崇會師。覽之慨然。以為六百年異人名氏。湮沒殆盡。而幸所存者。此不一修之。則後將無聞矣。以屬大圭筆削云。盛事子其無讓。廼蒐集錄摭碑刻。訪長老遺軼。而序其世。正其年時。考定其姓名。盡去其怪迃卑鄙之說。人為之傳。合若干卷。目曰紫云開士傳舊稱高僧。今不稱者何。以一行一藝。名于時則為高。是書多禪者師。道德大備。豈高之一言能蔽之邪。且禪者重嗣法。不重肄業。今以肄業書之。十九世相承。其人不可得而變。其可變則變之矣。方今**不競。人物[耳*少]然。前哲已遠。後生誰師。然則修僧史記。為僧列傳。而謹褒貶之法。將以激隤波復淳源。使人人勸為開士。以光我覺皇氏也。至正八年戊子夏四月釋大圭序。
開元寺志序
吾郡。開元寺。余穉年嘗就傅卒業其中。弱冠又與郡士友。聚而結社。時牢落僧居。強半館塾矣。而自是軍興鑄兵之冶。烹硝之竈。縱橫宇下。工匠家室。與僧雜處。棄灰積苴。至不可搔除。殿堂壇廊。剝[饑-幾+蜀]蕪薉。傍後地日折而入於人家。自嘉靖之季。至于今蓋三四十年往矣。惟是寺處西陌要區。歲三大節。嵩祝之辰。綿蕞設焉。而郡邑常以致民讀法。間與鄉士大夫讌集。士大夫亦自不時過之。闤闠老幼。日夕嬉游[石*般]礴於其間。亦吾郡一別業也。顧相與坐視其荒[土*已]。莫為意者。萬歷乙未。憲副懋新黃公。適廬居。念始祖故為寺檀越。慨然白當道。徒匠撤冶毀竈率諸黃修葺。既次第為寺乘以紀之。迨丁酉待次都門。示余徵序。余雅不信浮屠。然余行天下。見通邑大都。蘭若招提。郁然相望。亦以壯方隅。備禱祝。時息游。非徒為緇黃地而已。唐世士大夫侫佛亦豪舉。白傅履道里第。王右丞輞川居。竝斥為佛祠。即黃氏先素封耳。其經始開元。至破園產不少靳。今嗇不忍割亦已矣。業有故宮成構。因而勿毀。仍而勿攘。即時其損敝而補飭焉。固易易者。縱以為異教。為神叢。然未聞明先王之道以道之。而輙廬其居何哉。里優謔談以不鏟佛面金為布施。斯言雖誕。以勸世深矣。余因序及之。寺始未具志中。
萬歷丁酉臘月郡人李廷機書于京邸。
跋開元寺志後
丁酉冬。予以浙闈役竣。過里中則睹開元殿廡。煥然改觀。叩之知為憲副懋新黃公所葺也。黃公聚族而謀。自捐槖中裝。并不及諸施者。稱檀越矣。而君轍不居。日賴吾祖之靈。與族之誼。郡大夫之力。某何與焉已。又戒其子若弟。慎無倚檀越名。資寺中尺土寸椽自潤以為郡人口實。予既習聞其概。比還朝則憲副公先以服除。待次京邸。九我李先生。業聞新舉而韙之。佐以醵金。又弁諸志首。以章闡其事。而君高義益鼎呂月旦矣。夫泉之為名山古剎者眾矣。大都不廢于廢。而廢于修。其當廢也。棟宇雖頹。勝趾如故。壺觴可至。風月可共。一或修葺便如平泉金谷各有主者。甚且屈山靈而蒙姓氏。裂地而分。畫界而守。即一草一木莫自必其榮悴。斯不亦修者廢之耶。此無異故則檀越為之標耳。余自束發從師。出入開元寺中先後十余載。見寺傍僧舍。盡為別館。其丹爐石礎。盡為藥欄花埴之具。然猶幸未遽廢者。以未有修之者也。所未有修之者。則以階前尋丈之地。為嵩祝之所。即檀越無能介于其側。譬之所期物忘。其中掉臂不顧己耳。故余謂憲副君高誼。不在捐資。而在戒子弟數語。烺烺侃侃。使夫側耳而聽。窺足而動者。赧然汗媿。或有所感發。而洗濯皈依。則斯修也。財施法施固實兼之。其功德詎有涯哉。夫古之施者。患不為檀越。今之施者。患其為檀越。豈非古之檀越施之今之檀越攘之也。公好義布施。飭南臺葺開元。捐資無所恡。真為檀越而不自居。惟不居檀越也者。而後乃稱真檀越矣。余志公修葺。畧其事不著。著其善心。附于末簡。以為世勸。庶幾名山古剎。有修無廢哉。萬歷戊戌春三月。郡人楊道賓。書于斆學軒。
重修戒壇序
李開藻(永春人太常寺卿)
僧如佑。為泉州開元寺重修戒壇。以忍辱心。行大誓愿。銖丐粒請。積日累月。復檐危欞。幸免雨風。而像設欄楯。未復莊嚴之舊。復重趼四走。望門求施。則遇余於茅翁山中。余呼而告之曰。上人。汝視泉州為何等州。開元寺為何等寺。戒壇為何等戒壇。夫天下之不知戒多矣。以不戒故。起種種心。乃至一切種種無狀。不可言說。不可捄藥。展轉坑塹。不可解脫。圣大悲憫。以種種導護。種種方便。作大壇宇。具諸神威。俾望而入者。肅然生懼。因懼生信。因信還覺。如揚鈴鐸。如建旛幢。凡有耳目。咸得聽覩。觀此圣意。此戒不足而有壇。壇又不足以示戒。上人之修烏容已乎。雖然。吾嘗見壇矣。此壇壞時。此戒不壞。此壇既修。戒則復修。凡我大眾。要識從上建戒壇意。又識今日修戒壇意善皈依是。善成就是善護念是。無有貴賤高下。眾寡大小。必有隨現愿力。立得波羅蜜多者。
吾所見叢林戒壇。皆為周垣繚繞。時其鐍鑰。無攔出入者。一切隨喜。非自顧蠲潔。莫敢入。即入逡巡瞻禮。不敢咳唾跛倚睇視。其嚴如此。蓋曰戒壇。不戒則不戒矣。故戒為入佛第一門。而嚴戒壇。又為修壇末後第一著即再付上人金。佐筑垣費。仍識簡末。呈諸施者。
重修曾爐寺記
曾爐派出於紫云。紫云舊多名僧。此蓋其別隱修真之地云。兵燹後寺幾廢。茲重過之。則槐竹[芴/心]蒨香花粉郁。而諸禪房。亦稍稍增葺矣。問之主僧員晤曰。惟茲寺田。兵後存者三之一。其後一者。又多迷失。僅存十之七。又奸佃據之餉額在寺。法重僧逋。故寺幾廢。嗣後葉劉鍾三大人。稍寬撫之。迨今蘇大人。又為法其豪據者。盡以歸僧。幸年稍稔。故得以其羨。及抄化所得者修之。以奉香火。是惟諸大人檀施之功。諸大人宜千歲壽。嗟乎佛法。歷千刦不磨。乃亦患苦如斯哉。往朱子簿同安時。憫梵天寺僧詩云。輸盡王租生理微。野僧行乞暮來歸。於是頗為計。寺至今幸存不廢。則朱子力也。夫天之大無外。王者之道亦無外。乃今不能為地。而猥以外教虐待之。此其於天於王者之意。謂何甚矣哉。其異於子朱子之用心也。若諸大人則今朱子哉。茶罷員悟邀予記。余遂為紀其所以廢興者。兼志往來。
萬歷十四年 翀鵬陳舉賢記
崇禎五年僧性慧同徒定[王*已]重建
十奇頌卷跋
恒白山人題(即釋大圭)
天不愛寶。紫云興焉。甘露降焉。地不愛寶。桑蓮瑞焉。芝草生焉。諸公競出明珠白[辟/王]以華之。是人之不愛其寶也。吾知石浮圖益高。龍眼井益深。而高僧異人。益羣然出矣。有奚必膠遺墨。以求文殊。泥肉身。以求袒膊者哉。
偈頌
十奇頌
一芬陁利遍流芳。不在春蠶葉上香。為瑞為祥百廿剎。阿誰又覔舊枯樁。(桑樹白蓮)
一色光明撥不開。半青黃底浪疑猜。山河百二全包裹。放你函關望氣來。(紫云蓋地)
清凈尸羅全躰是。如何特地強安排五層封土鬼蹲埵。更望天中上味來。(甘露戒壇)
這里是甚麼所在。尋常枝蔓敢侵疆。還他一種靈苗好。吹落春風步步香。(凡草不生)
碧眼龍眉解魘人。容求單位笑欣欣。明朝添五百閑漢。大屋潑天開紫云。(應夢羅漢)
無端要播臭名聲。平地干戈老賊精。是我何曾施寸刃。屈他五十六人兵。(支院高僧)
涌出團團無縫塔。再來古佛也難尋。同時遮照全賓主。爛卻虛空不轉心。(東西石塔)
靂靂聲前俊不禁。豁開秋水碧沉沉。天生神物瞳人別。除是綆長來汲深。(古龍眼井)
十支論注手抄過。弘法其如作俑何。大智人前三尺暗。後來入海算沙多。(文殊墨蹟)
露肩擔荷個什麼。想得平生誑謼人。坐剎清風明月底。云間更著一渾身。(袒膊真身)
蓮寺粧塑迦葉佛
揑土涂金巧像真。落人眼底翳還生。蓮宮個個識得你。七佛中間第六名。
蓮寺蓋山門屋
八字掀開解脫門。毋勞郢匠運風斤。是誰把手拽不入。華屋重重鎻紫云。
蓮寺蓋涅盤堂戒壇造塔
戒珠光射涅盤城。蓋復將來禍事生。個個紫云門下客。誰無靈骨墮深坑。
題文殊唯識疏真蹟
業習頓空能所取。真唯識性絕纖埃。七零八落紙上語。莫謗文殊親寫來。
蓮寺都寺鑄羹飯二銅鑊
熔銅百沸可沾唇。慚愧楊岐鬬飣新。甘露作羹云作飯。全開鼎鑊陷平人。
都寺開僧堂天井移廊路
逼人叅透此頭關。得路何如塞路難。個個橫眠單七尺。天光瑩徹覺場寒。
題文殊謄唯識注
唯識之成依主釋。窺基章疏已支離隨波逐浪猶抄寫。大好堂堂七佛師。
詠開元雙塔金標
詹仰庇(安溪人侍郎)
石塔雙飛縹[緲-目+耳]端。凌虛頂上結金團。晴光閃爍天中落。紫氣飄搖云外寒。過雁猶驚明月動。騰龍誤作寶珠看。欲擎霄漢慚無力。萬古孤高一點丹。
春日同姚云臺寅丈池太常明洲黃觀察肖源開元寺角巾登塔用扇頭韻續成五七言各一律
程朝京(休寧人本府知府)
晝刻黃堂靜。招尋古寺幽。紫云留佛偈。雙塔剩荒丘。勘破西來意。希蹤方外儔。摳衣滄海近。幸拓蔭城頭。
凌風絕頂逐天游。郭外青青農事幽。欲逐枕書開北牖。喜看攜榼向東丘。偷閑喜訂空門約。勝果還輸濟世儔。自愧未能成底事。憑欄長憶白云頭。
和前韻
姚純臣(吳縣人本府知府)
石塔千年古。禪關一徑幽。凌虛追列子。觀化達齊丘。杯酒情無盡。陽春和寡儔。壯游諧夙愿。絕勝鳳池頭。
雙塔高標日影悠。振衣覽勝復探幽。剎那今古田三變。無盡興衰土一丘。檻外落花空。色相。樹頭啼鳥亦朋儔。憑欄欲說無生話。卻恐庭前石點頭。
和前韻(有序)
袁崇友(東筦人南安知縣)
開元禪寺。其來舊矣。鐘聲一片。佛火猶紅。塔影雙標。法云長紫。時維春日。雅屬勝游。郡侯程公。停旄至止。二郡姚公。解帶斯仝。七級既登。四賦爰著。於是肖源先生。從而和之。玉塵齊揮。金音并唱。玄言如屑。夸白云以猶孤。攬衣遙臨。躡青云而更上。可謂神襟邁古。勝致無今者矣。友鄙人也。孟夏之日。羽蒼徐君。與寓目焉。肖源公復執主禮。乃出琬琰以為觀。叩宮商而竝雋。形神可釋。魚兔皆忘。命步和以菲才。媿追跡而莫及。雖文謝作者。而意悟昔人。用申兩章。以酬一諾。固貂續為慚。亦龍雕已盡云耳。具書于左。
塔出日不瞑。云藏殿故幽。緣心消圣偈。佛意解蓬丘。擬作出塵侶。權參濟世儔。請君臨眺處。高詠一回頭。
車騎追隨覔勝游。題詩轉覺紫云幽。欲從白社謄千頌。未種紅蓮媿一丘。塔影自懸空不染。鐘聲長寂意難儔。神宮且莫論興廢。悟得余生到上頭。
和前韻
池浴德(同安人太常寺卿)
古塔依禪剎。逶迤徑漸幽。振衣登絕頂。豪氣壓高丘。北斗誰能酌。孤云我作儔。一塵飛不到。恍惚駕槎頭。
來興登高塔。春深景象幽。云低橫近郭。潮落見平丘。長嘯開天籟。芳心結酒儔。坐談忘夜久。星漢轉檐頭。
蒼茫風色浮蓮宇。此日登臨曲逕幽。異代河山經百戰。雙標石塔等三丘。乾坤眼底看猶小。意氣樽前喜得儔。自是使君憂海國。應揮云雨覆蒼頭。
雙塔嵯峨連碧靄。危梯斜倚。路通幽。但聞笳皷空中響。渾似逍遙海上丘。前代桑滄驚幾變。郡僧飄落嘆空儔。懸知世事須臾異。莫遣交情厭白頭。
和前韻
黃文炳(檀越裔孫云南副使)
祖道遺千載。幸存象教幽。風流推刺史。照耀比蓬丘。政簡長無事詩新自寡儔。口碑誰并永。雙塔片云頭。
高標梵宇開金地。雙塔崢嶸景象幽。好雨三時催令節。乘春五馬入丹丘。老僧趺坐心長寂。詞客當樽意寡儔。喜得追隨人境外。興豪揮灑碧云頭。
重修開元寺詩以志喜
黃鳳翔(晉江人禮部尚書)
禪宮銷歇半氛埃。此日青蓮瑞色開。不用布金酬寶地。已看飛瓦上層臺。香幡新裊煙霞起。靈鷲忻隨燕雀來。憶我東林曾結社。長廊步履思悠哉。
送紫云若我佑上人入都請藏經
張瑞圖(晉江人翰林院大學士建極殿)
道人楖栗一條銕。等閑敲落天邊月。窮冬凍寒鳥不飛。[監-皿+糸]著草鞋踏冰雪。問汝遠游欲何之。道人手腳健如騅。先上匡山參海印。後泝黃河入京師。問汝遠游何所為。道人心事頗呆癡。欲乞藏經三萬卷。還與盲眼作金篦。我聞經藏何處所。貝闕龍宮邃莫睹呵護還列百千神。卷葉繁多十二部。非仗古佛生威光。不然么麼何由取。嗟哉末法真可憐。黃口亦說威音前何曾腳跟能點地。空學鼻孔漫撩天。德山條捧臨濟喝。父也報仇子行刦。欲拋古教塞瘡疣。慣道佛是乾屎撅。汝今此行亦壯哉。要與古圣吹寒灰。彌勒樓閣重重好。應須彈指為君開。紫云寶剎凌夷久。吉祥殊勝豈終蔀。行看白馬自天來。共聽開堂獅子吼。
題開元寺
釋元賢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異葩根礎發。瑞草覆庭生。殿古藏云紫。壇虛映日明。我來問陳蹟。金鐸向空鳴。
其二
昔產蓮華地。神僧每托棲。袒膊援羣溺挑燈醒世迷。廊長旋日永。塔聳切云齊。抄論人何在。堂虛鳥自啼。
其三
古賢能秉律。壇構幾經年。久沒凡塵暗。重開瑞色鮮。飛花常入座。甘露每流泉。安得環與照。垂光照大千。
其四
甘守白云隈。春風吹幾回秪因曾下種。故此卻重來。石鼎生新焰。天花點舊苔。遙思潔己訓。帝語尚如雷。
元宵燈尊勝閣
千家燈火暮云間。海上鰲來共戴山。眼底乾坤終變幻。樓頭鳥兔幾回環。管弦處處客長醉。鐘磬聲聲僧獨閑。夜半苦啼歸去好。莫教直待鬂毛班。
再登尊勝閣用前韻
杰閣崢嶸紫翠間。重來長憶舊溪山。蓮園在昔元尊勝。寶構于今喜復還。簾卷直觀滄海小。窗虛長對白云閑。滿城第宅渾如錦。鏡里誰饒兩鬂班。
論曰。嗚呼吾于志藝文而嘆不朽之難也。世書稱不朽者三。立言居其一焉。夫言固可傳。言而不文則不傳。有言而文矣。而猶不傳何也。或曰以其人不足傳也。夫夏殷之禮。且無徵矣。尼父六經。且失其二矣。豈人之果弗可傳哉。嗚呼幻化匪堅。雖遠必亡。天地且不能免。而況于人乎。況于文乎。吾釋自有不可滅者在。有智者自勉之耳。
田賦志
佛制比丘食禁邪命。故必仰給于檀那。然勢不能常給。於是有污邪之[田/廾]。利之所在。害必隨之。比丘自是多事矣。志田賦。
晉江縣
原額田地山玖拾伍頃八畝三分。
奉例變賣。并崩陷迷失。共捌拾肆頃壹畝五分。存寺壹拾壹頃六畝八分。俱系附山接海。瘦田沙地。
南安縣
原額田山玖拾頃陸拾伍畝貳分。
奉例變賣。并開城濠。捌拾壹頃捌拾肆畝。
寺存捌拾頃捌拾壹畝貳分。
奉例丈量。前田共丈貳拾頃。肆拾捌畝零。
為卿官請給
田地捌頃伍拾肆畝。
寔在田地玖頃壹畝零。
惠安縣
原額田地參拾陸頃壹拾陸畝。海蕩壹所。水門貳間。
奉例變賣及奏豁海渰。竝崩陷迷失。及奉文撥抵。開濬劉公陂。共去田地貳拾柒頃壹拾參畝伍分。
存寺田地玖頃貳畝陸分。
奉例丈量前田產。九頃捌拾伍畝陸分。
同安縣
原額田地肆拾肆畝肆厘壹毫。本縣原題不丈。俱照舊額今見存。
安溪縣
原額田地拾陸頃柒拾參畝陸分。
奉例變賣。田地拾伍頃捌拾捌畝陸分陸厘。
存寺田地捌拾肆畝玖分肆。今被請無存。
永春縣
原額田地。拾頃貳拾玖畝伍分。
奉例變賣。田地七頃陸畝。
存寺田地。參頃。貳拾參畝伍分
奉例丈量。前田丈實產貳頃伍拾貳畝零。俱見存。
僊游縣
原額田地。壹拾伍頃伍拾陸畝伍分。
奉例變賣去田地。壹拾壹頃貳拾玖畝。
見存田地。四頃貳拾柒畝肆分參厘。
莆田縣
原額田地。三頃柒拾陸畝參分。
奉例變賣訖。
龍溪長泰二縣
原額田地。伍頃貳拾肆畝陸錢。
奉例變賣訖。
論曰。紫云寺產。乃唐宋以來。眾檀所施。僧賴之以存活。而輸官稅。供里役。一如民間。非有耗于國也。至于近世謂僧非民。且耗國忍為變賣之議。及請給之謀。非獨無以施之且扼而奪之。產已失十之五矣。至嘉靖間防倭事起。當道抽其六餉軍。巡撫金公且徵其八。至於今日軍已撒而餉不減。又有加焉。如之何僧不窮且竄也。昔紫云高僧有弘則者。王公與之膏腴。謝不納。有棲霞者。州牧王繼勳。為廣其居。植其糧。固辭曰。毋為子孫累。有禹昌者。人施其膏腴。則曰有是。吾子孫其不免狼虎矣。今日觀之三師。真偉人哉。
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