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鼓山嗣祖沙門 元賢 述
資具
佛因見諸比丘在道行。皆大擔衣。思欲立制。時初夜。在露地坐。著一衣。至中夜。覺寒。乃著二衣。至后夜。又覺寒。乃著三衣。因作是念。當來比丘聽畜三衣。足以遮寒。不許過畜。又。佛一日出王舍城。南游至迦葉窟前。見水田畦畔整齊。顧謂阿難曰。三世如來衣相如是。乃命阿難教比丘作此衣。云。須知此是長條.此是短條.此是葉.此是縫.此是第一縫.此是第二縫.此是中縫.此條葉兩向衣。條相必等。田畦者。譬此衣生諸功德。亦能為世福田也。用刀割截而成者。不為怨賊所劫也。聽作安陀會。長四肘.廣二肘。聽作郁多羅僧。僧伽黎。長五肘.廣三肘。肘量不定。佛言。當隨身分量。葉極廣四指。極狹如穬麥。要須卻刺前去.或作馬齒縫.或作鳥足縫。免灰塵入內。其有不縫合處。謂之明孔。象田畦出水之竇也。緣四指施鉤。后八指施紐。三衣破。但緣不斷。不失受持。若壞。隨孔大小.方圓補及如二指大。若不持三衣入聚落。犯突吉羅。入俗人處不著紐者。家家突吉羅。衣若下壞。得倒著上。下安鉤紐。在道行。為護惜衣葉。聽背著入聚落。乃正著比丘所在之處。衣缽常隨。如鳥兩翼。如見佛.禮佛.問訊二師.入眾等。時應偏袒右肩。若請齋.坐禪.誦經.入聚落。應覆兩肩。現福田相。
三衣總名袈裟。袈裟本是草名。可以染衣。因將彼草目此衣號。諸師翻有多種。皆是義翻。非正翻也。其體用布為之。獸毛.蠶口非所應也。其色用三種壞色。五大上色非所應也。若以舍墮衣及邪命得衣。作不成受。大衣限五日成。七衣限四日成。五衣限二日成。過者。尼犯波逸提。比丘犯突吉羅。若成衣不受持者。突吉羅。
經云。袈裟。乃圣賢標幟。隨順寂滅行.慈悲心。未得沙門行。應起八法信重袈裟。一應起塔想。二應起寂滅想。三應起慈想。四應起悲想。五應起如佛想。六應起慚想。七應起愧想。八應起令我來世離三毒。具沙門行想。
悲華經云。佛于寶藏佛前發愿。愿我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慈心。五若持袈裟少分。尊重恭敬常得勝他。
大悲經云。但能性是沙門。污沙門行。形是沙門。披著袈裟者。於彌勒佛至樓至佛所。得入涅盤。無有遺余。
論釋云。受禁戒是沙門性。剃發染衣是沙門形。
海龍王經龍王白佛言。如此海中無數種龍。有四金翅鳥。常來取食。愿佛擁護。令得安樂。佛脫身上所著皂衣。告龍王曰。汝取是衣。分與諸龍。皆令周徧於中。有得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觸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
永明壽禪師云。昔蓮花色比丘尼。曾為戲人。以披袈裟作戲。承此功德。今遇釋迦牟尼佛獲羅漢果。無有誠心尚獲四果。何況至誠。
律云。有四事到他國不著袈裟無罪。一者。無塔寺。二者。無比丘僧。三者。有盜賊。四者。國王不好道。
安陀會。一名安怛羅婆沙。此云中宿衣。亦云作務衣。長四肘.廣二肘。五條一長.一短。得割截作貼葉作。亦得褶葉及縵作。新者一重。故者二重。正衣有四種。謂。割截.貼葉.褶.縵也。從衣有二十二種。謂。割截.貼葉二種。上下增減不同也。凡作務勞役.路途往反.及睡時。當搭此衣。正缺。開將上二衣作從。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五條衣受。一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若是貼葉.褶葉。則改割截二字。舍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是我三衣數。先受持。今舍。一說。上二衣仿此。可知。若獨住比丘三衣中有換易者。具威儀.手執衣。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五條衣。今舍。三說。受亦如前。心念口言云。我比丘(某甲)此安陁會五條衣。今受。三說。余二衣仿此可知。若縵作者。受。不言條相。但云。此縵安陁會今受持。舍。但云此縵安陁會。今舍。余詞并同從衣。舍.受可知。
郁多羅僧。一名嗢怛羅僧伽。此云上著衣。亦云入眾衣。長五肘.廣三肘。七條得割截.作貼葉。作新者。一重。故者。兩重。正衣有二種謂。割截.貼葉也。從衣有二十二種。亦是割截.貼葉。上下增減不同也。凡聽講.修懺.禮佛.坐禪.布薩.自恣。一切入眾當搭此衣。如缺。開將上下二衣作從。受舍法同前。
僧伽黎。一名僧迦胝。此云重復衣。又云雜碎衣。長五肘.廣三肘。當比七衣加四寸。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各二長.一短。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各三長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名上品。新者。二重。故者。四重。正衣有十八種。謂割截.貼葉各九種也。從衣有六種。謂七條有二種。五條有四種也。凡入王宮.入聚落.應供.說法.禮三寶.禮和尚.阿阇黎。當搭此衣。正缺。開將下二衣作從。受舍同前。
佛言。有五事得留僧伽黎。一有疑恐怖處。二有雨。三疑有雨。四作僧伽黎未成。五浣染。
縵安陀會上下二衣。一云。縵條。言縵者。止是一幅不割截。無水田相也。此乃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所受衣也。上衣量同七衣。準七衣用。下衣量同五衣。準五衣用。受.舍法同前。但稱式叉摩那等三名為異耳。
近日叢林中。絕不識有此衣。乃以大僧三衣直付沙彌。其誤甚矣。
僧祗支。一名僧卻崎。一名僧迦鴟。此翻掩腋衣。律云。時比丘尼。露胸膞而行。居士見之譏嫌。白佛。佛制作僧祗支覆肩衣。故尼受戒時。付三衣之外。加付此二衣式。叉摩那.沙彌尼亦得受。祗支長二肘.廣四肘。用覆左肩右開左。合受法。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祇支如法作。今受持。三說。舍云。大姊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此僧祗支是我五衣數。先受持今舍。一說。式叉摩那.沙彌尼。受.舍法亦同。但改名為異耳。
覆肩衣。或云即瞿修羅。十三資具中。名副祗支。此衣與祗支不可并著。著祗支則不著此。長.廣未詳受。舍法亦仿祇支。
偏衫。非是佛制。因魏時請僧入內自恣。宮人見僧露臂。不以為善。遂作衣施。因綴于左邊祗支上。因而受稱偏衫。是祗支在左肩。偏衫在右肩。后人合之。總名偏衫也。
尼師壇。此云坐具。昔佛一日巡行諸寮。見臥具多為不凈所污。乃制坐具。為障身.障衣.障臥具也。初制長四尺.廣三尺。后因迦留陀夷身量大。見佛來。故以手挽尼師壇。佛問。何故。答言。欲令大耳。佛乃更增半磔手。今當隨身之量。可加則加。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得單作.不得雜用.不得凈施.不得離宿。離宿得突吉羅罪。不須舍。佛制作新具。用舊具。揲新具上。若無舊具。則已。佛初制袈裟角在左臂。坐具在袈裟下。后年少比丘。儀容端美入城乞食。多為女愛。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衣角為風飄動。聽以尼師壇鎮之。后外道達磨多問。比丘肩上片布持將何用。答云。擬將坐之。達磨多云。此衣既可貴。有大威靈。豈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無以對。白佛。佛乃制還以衣角居左臂。坐具在衣下。但不得垂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師壇應量作。今受持。
缽多羅。此云應量器。即常用食器也。出家在家九十六種盡皆有缽。但俗人多用雜.寶.銅.镴.木.石等缽。且其制自殊。今釋子所用。惟有鐵.瓦二種。其式乃世尊自作坯燒成。非一切人之所可共。乃恒沙諸佛之標幟也。其量四分云。上缽一斗。下缽五升。恐今人不能受持。十誦云。受秦三升。毗尼母云。下缽升半。若過三升。不成受持。以此觀之。十誦之說為當。其色合熏作黑色.赤色。又云。鳩鴿色.孔雀色。不可作雜用。當敬之如目。比丘下缽。即是尼僧上缽。五眾皆共受持。受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缽多羅應量受。常用故。三說。下四眾受法亦準此。若無人時。獨受缽。即具威儀。手執缽。心念口言。我比丘(某甲)。此缽多羅應量受。常用故。舍準上可知。
迦絺那衣。此云功德衣。亦云慶賞衣。謂前安居人坐夏已滿。功德勝故。以此慶賞之。乃七月十六日受也。后安居人。不得。又云迦提者。此云昴星。以昴星值此月。以此月得衣故名迦提也。受此衣時有五利。謂得畜長財.離衣宿.受別請.別眾食.食前食后至他家也。受此衣至十二月十五日。即舍與沙彌等。復受三衣。此衣四周有緣五條。條作十隔。亦現田相。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糞掃衣.非死人者。新物揲作凈。若已浣。浣已納作凈。即日來。不經宿.不以邪命得。方可受持。受時.舍時。俱當鳴鐘集僧羯磨。具出自恣篇。
五納衣。用五種衣納成。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無施主衣。謂道傍棄衣.河邊棄衣.蟻穿破衣等。往還衣。謂天竺人亡眷屬。以衣贈送至林中。卻取還施僧也。余可知。十誦云。納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四隨意可臥。五浣洗易。六少蟲。七易染。八難壞。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納衣成。不論重數。多少不用凈施。但納成亦須現田相。不現田相者。不許穿入聚落。
糞掃衣。凡十種。謂牛嚼衣.鼠咬衣.火燒衣.月水衣.產婦衣.神廟衣.為風吹.鳥銜至他處者.冢間衣.求愿衣.王受職衣.往還衣十種。取來浣染過用。
雨浴衣。因毗舍尼母請佛齋日。令婢來唱時到。適天大雨。佛命僧眾就雨中浴。婢見謂是裸形外道。歸白母。母令再請。佛與眾僧俱來赴齋。食畢。母請施雨浴衣。佛因制長六搩手廣二搩手半。
覆瘡衣。初以粗布作。舉起瘡痛。佛令用極細布為之。長四搩手廣二搩手。
涅盤僧。或云泥縛些那.或云泥伐散那。狀略似此方之裙無有帶。襻上將及心。下乃至踝。著時集衣為褶。束之以帶。其帶大三指。繞腰可三匝云。
舍勒。譯云。內衣。即小涅盤僧也。作務及睡時著之。
漉水囊。護生行慈之要物也。故在六物之數。凡為僧者。不可旦夕離身。其底用致練。其匡用鐵。初漉時。須深諦視。還放時。切忌損傷。大行由此而生。切莫輕為小物。
錫杖。一名智杖。一名德杖。乃圣賢之標幟也。三錞念三途.三災.三界之苦。四鈷.用斷四生。通中。高五尺。用斷五道輪回。十二環念十二因緣。三錞四鈷合數成七。念七覺意。通鉆。成八念.八正道。除八難。上分用錫。中分用木。下分用牙角。如法持之。現得威儀。助后得果。速成正覺。
日用軌則
教缽法。上堂欲把缽時。先須凈手。於巾上拭手令乾。中指夾巾。待斂鐘聲。即如法夾巾.把缽。念偈云。執持應器。當愿眾生。成就法器。受人天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咤
把缽。當用兩手捧下。令匙柄向身。把缽不得太高。不得太低。以當胸為度。至所坐處。先放巾.次放缽椀。缽常須離膝巾。不得安手置膝上。不得傾缽中余瀝滴床前。展缽。念偈云。如來應量器。我今得敷展。愿共一切眾。等三輪空寂。
唵斯麻摩尼娑訶
凡所受食。須令碗缽離床。念供養時。右手大拇指捻無名指。左手持缽齊眉供。文如常。出生念云。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娑訶
侍者送食。念云。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棱莎訶
鳴指三下。午齋同此。不必別念偈咒.回唱。僧跋云。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侍者鳴磬一聲。作五觀想。一計工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方受此食。初舉匙。愿斷一切惡。二匙。愿修一切善。三匙。愿所修善根。回向眾生。普成佛道。凡一口之飯。須匙頭一抄食。令匙頭直入口。口不得大張。不得手安置食巾上而食。不得用匙筯刮缽椀作聲。若有食遺落巾上。不得取食。當收聚安一處。待付與凈人。缽碗中。若有余殘。不得將歸房內。結齋念準提咒.或消災咒。畢念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后必得安樂。
次念。飯食已訖。如常受嚫。念心經畢。偈云。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檀波羅蜜。具足圓滿。
出堂。先舉門頰邊腳。當令匙柄向身。執缽當胸。不得顧視。出堂門外。須旁廊一邊行。先入堂亦然。歸房須先以水浸缽。當用一大合水于椀中浸。皂角可長二寸。缽床若短當讓上座。不得亂安著。欲洗缽。先須收攬衣服。勿令著地。洗缽先用清水一遍。次用碗中皂角汁。瀉用其缽盂外。上二分為凈。下一分為觸。凡把缽。滌蕩瀉水不得高。當須曲腰低頭瀉水。令缽去地一側手。用湯蕩取。即不損缽光。若損缽光。缽即受膩難洗。洗缽去地七寸洗之。莫使有聲。三易水欲棄水。不得灑地。棄洗缽水念偈云。我以洗缽水。如天甘露漿。施與諸鬼神。悉令獲飽滿。
唵摩休啰悉娑訶
又有七事。一缽中有余飯。不得便取棄之。二欲棄缽中飯。當著凈地。三當用澡豆。若草葉。四澡缽不得於凈地。當人道中。五澡缽當使下有枝。六當更凈水。不得遠棄污濺人。七欲棄缽中水。當去地四寸。不得使有高下。
拭缽五事。一當更澡手拭令燥。二當持凈手巾著膝上。三當拭里使燥。四已拭表不得復拭里。五缽已燥。即當持凈手巾。并覆著囊。若未燥。當俟燥。如有急事。當行。可著日中。若向火令燥。
分衛。應器常在左脅。帶應器之儀。出時當以外向。得食來。還當以內向。所食便當咒愿。若請飯時。不得大撓刮缽中。不得筯叩案上。不得以食私所與.若摘與狗。有來益食者。不得言不用。若已飽當以手卻之。樹下飯時。不得水取凈草熟拭缽。
出行時。攜缽隨身。須缽口向外。不得掛缽于杖頭。道中值師。當持缽著凈地.作禮.如事說。取師缽并持。隨師后去。
持錫杖法。出錫時。從沙彌邊受得。即念偈曰。執持錫杖。當愿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唵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口*替]咤缽底那[口*栗]帝娜夜缽儜吽癹咤
行時。著左脅下。以小指拘之。使兩頭平正。不令高下。住時。僧著左足上。尼著右足上。不得著地若乞食。近至三家.遠滿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過。若過。非行者法。若限內。得食。持杖掛樹上。勿令著地。若無樹。著地平處。不令傾側。眠時。杖與身相順。置之床后。正與身齊。不令前卻。行路止息時。頭當向日。勿令倒逆違背。
持杖有十一事。一為地有蟲故。二為年朽老故。三為分越故。四不得手持而前卻。**得擔杖著肩上。六不得橫著肩上垂兩頭。七出入見佛像。不聽有聲。八持杖不得入眾。九不得妄持至舍后。十不得持杖過中出。十一不得將杖指人畫地作字。有四事過中得出。一遠請行宿。二至病患。家三送過世者。四外道請。
復有五事。一三師俱出。不得持杖自隨。二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到檀越門好正威儀。四入檀越門。三抖擻。三反不出。從至余家。五乞食出。應持杖著。左肘中央。
復有五事。一杖常在己房不。得離身。二不聽下頭著地。三不聽杖許生衣。四日日須好磨拭。五杖欲出時。當從沙彌邊受。若無沙彌凈人亦得。
下單。念偈曰。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互。若于足下喪形軀。愿汝一時生凈土。
唵逸帝律耶娑婆訶
行路不傷蟲。念偈曰。若舉于足。當愿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唵地利日利娑婆訶
嚼楊枝。念偈曰。嚼楊枝時。當愿眾生。其心調凈。噬諸煩惱。
唵阿暮伽。彌摩隸。爾嚩迦啰。僧輸馱禰.缽頭摩。俱么啰。爾嚩僧輸陀耶。陀啰陀啰素彌么[口*犁]娑嚩訶
洗面時。念偈曰。以水洗面。當愿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
唵嚂娑訶
剃發。念偈曰。剃除須發。當愿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阤耶娑訶
飲水。念偈曰。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
唵嚩悉波羅摩尼娑婆訶
沐浴。念偈曰。洗浴身體。當愿眾生。心身無垢。內外光潔。
唵跋折啰惱迦咤娑婆訶
繞塔。念偈曰。右繞于塔。當愿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南無三滿多沒馱喃杜波杜波娑婆訶
登廁。鳴指三下。念偈曰。大小便時。當愿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唵狠魯陀耶娑婆訶
洗凈。念偈曰。事訖就水。當愿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唵賀曩密栗帝娑婆訶
洗手。念偈曰。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訶
去穢。念咒曰。洗滌形穢。當愿眾生。清凈調柔。畢竟無垢。
唵室利曳娑酰娑訶
搭五衣。念偈曰。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舍離。
唵悉陁耶娑婆訶
搭七衣。念偈曰。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唵度波度波娑婆訶
搭大衣。念偈曰。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眾生。
唵摩訶迦波波咤悉帝娑訶
展坐具。念偈曰。坐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圣地。奉持如來命。
唵檀波檀波娑訶
登道場。念偈曰。若得見佛。當愿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唵阿密栗帝吽癹咤
臨睡時。念偈曰。以息寢時。當愿眾生。身得安樂。心無動亂。
[丮-(舉-與)+廾]
觀想阿字輪一氣持(二十一遍)。右脅而臥。此篇偈咒。本非律中所有。但今律肆中率學之故。載以備用。
受戒辯誤
戒律之學。自大智之后。鮮得其人。率皆迷謬相承莫知其非。蓋數百年如斯矣。今為略出數條以訂其悞。普告同學。愿依佛制。
沙彌付三衣悞。律中沙彌止服縵安陀會。薩婆多云。應持上下二衣。上衣當郁多羅僧。下衣當安陀會。南山隨機羯磨中。亦有沙彌受縵安陀會法。根本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縵條是服。輙披五條。誠為非法。今此土師家。多付五衣。不知起于何時。若據根本所云。五條亦所不許。多三衣乎。近日受戒者。乃直以三衣頓付沙彌。大違佛制。非所應也。
比丘四人以上同羯磨悞。律中受比丘戒。初止一人受。后為八難事起.及余因緣。乃許三人同受。十誦律云。不得一時唱說。令四人得受大戒。根本雜事云。不得四人同受近圓。何以故。非眾為眾。而作羯磨。理相違故。五分律云。一切不得羯磨四人。后代諸師。不問多寡人數。并一壇羯磨。其弊起于南北二戒壇。以人多故遂一壇受之。然戒壇科儀止稱三人。亦可知四人以上之非儀也。
尼同比丘受戒悞。律中比丘尼戒與比丘不同。其受戒所問遮難。亦全不同。蓋以男.女事異也。近年師家說戒。乃以尼混入比丘中同受。是以女而受男戒也。壇既混亂。非獨尼不得戒。并諸比丘俱不得戒矣。思之。
造衣非量悞。律制安陁會。長四肘廣二肘。郁多羅僧。長五肘廣三肘。僧伽黎。亦然。近代師家。作小五衣。不知何人作俑.杜撰甚矣。又有作五衣量與七衣同者。亦非佛制。至于七衣.大衣。多作長六肘。既多一肘不可搭。乃折在左臂上。予嘗問其故。則曰。釋子圓頂方袍。長五肘則不方也。不知方袍二字本非佛說。何苦執定。況即作五肘。又何不可名為方乎。俗習相傳。曾不自考。可勝嘆哉。 輕棄亡僧衣悞。律制亡僧衣.缽。不許亡僧自授。亡后。佛許與看病人。若看病人已有。可眾中白二羯磨分散。但衣須從人受過。方可披搭也。近日師家。多謂亡僧衣不可搭。乃教懸之樹上。任其爛壞。大與律違。況佛謂衣。雖極破不可搭.亦不可輕棄。乃至為燈炷。亦能為施者增福。今任其爛壞可乎。 居士付衣悞。居士受五戒。不必搭衣。若受梵網戒.及入道場時。許搭衣。但不割截。單縫所成。非卻夾所成。如大僧衣也。故佛曰。此衣一名三衣。亦名俗服。豈可付以大僧衣乎。縱造單縫衣受持。亦難如法。妻子同宿。則此衣置之何地。越法之罪。與日俱積。則不若不持之為愈也。故慈云辯之于前。云棲禁之于后。豈無識哉。 不受學戒悞。佛制沙彌尼。欲進具戒必先受二年式叉摩那戒。使其學大尼律儀。然后進具。故受大尼戒時。問遮難畢。更問云。汝二年學戒否。答。已學。又問。學戒清凈否。答。清凈。復向諸尼亦如是問。諸尼亦如是答。是不受式叉戒。則不得大尼戒也。今全不受此戒。且有言式叉摩那。是戴發女者。迷謬相承。其陋至此。真可痛也。 妄改科文誤。受戒之法。諸部中俱有明文。昭慶戒壇本已屬后人增飾。非大智照師之舊。如問遮難有兩錯。三羯磨中有三錯。識者難以依用。近日有師自恃聰明。全不知律。又妄以己意。更改將三衣。先付與白衣習學。不知出自何律。至于臨壇多增唱誦。悅人觀聽宛類應赴之儔。豈是弘律之則。若肯閱律一徧。亦當自知其丑也。 混亂登壇悞。凡受戒者。先請十師。請畢。十師登壇。乃作白差教授師。教授師下壇。在眼見.耳不聞處。問遮難。問畢。乃上壇白諸師。白已。始召戒子上壇。此古規也。昭慶戒科亦如是。近年諸師將戒子俱集一壇。請十師問遮難.及羯磨受戒。止在一處。但將科文從頭念過一徧。既非佛制。亦非昭慶舊式。不知成何軌則。混亂壇法。莫此為甚。智者當自考之。
律家法數
戒有二種
一性戒。謂其事性本是惡。昔來皆禁。如殺.盜.淫.妄四戒是也。二遮戒。謂其事非惡。昔來未禁。佛出世始禁。如飲酒一戒是也。
羯磨二意
一成善如結界.受戒等是也。二治罪如懺悔.及調伏永擯皆是也。
軍遲二用
一凈用瓷瓦。二觸用銅鐵。
頭陀二時
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此二時中常行頭陀。
羯磨三種
一單白羯磨。謂單白一遍者。二白二羯磨。謂白一遍又羯磨一遍者。三白四羯磨。謂白一遍又羯磨三遍者。此三種具一切羯磨。
羯磨三法
一人獨居。但心念口言。三人以下同居。對首同白。四人以上同居。集眾羯磨。
律有三名
一毗尼。此云善制。亦云滅。二波羅提木叉。此云保解脫。亦云別解脫。三尸羅此云戒。
持戒三心
一厭諸有為。二求趣菩提。三悲愍有情。
夏臘三座
一無夏至九夏名下座。二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三二十夏至四十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名耆宿。一切沙門之所恭敬。
食離三過
一上味起貪。二中味起嗔。三下味起癡故。必防心離過。
明相出有三
一日初照閻浮提樹。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樹葉。天作青色。三日照過樹。天作白色。律中言。明相出者。取白色為正。
安居離三過
一無事**。妨修道業。二損傷物命。違慈實深。三所為既非。故招世謗。
浴佛錢分三分
一分佛中用。一分法中用。一分僧中用。余處不許用。
四種和尚
一有法.有衣食。二有法.無衣食。三無法。有衣食。四無法.無衣食。前二種可依后二種不可依。
四不可附寄
一老人。二遠處惡人。四大力。
四利須食
一資身為道。二養身中蟲。三生施者福。四破餓外道。
四種常住
一常住常住。謂眾僧廚庫.寺舍.眾具.花果.樹林.田園.仆畜。但得受用不許分賣。二十方常住。謂僧家供僧常食。體通十方。唯局本處。三現前現前。謂僧得施物。唯施此處現前僧故。四十方現前。謂五眾既亡。所有輕物應分散。未羯磨時。十方僧到者。皆得分。已羯磨后。十方僧到者。不得分。
四種邪命食
一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方。二維口食。謂種種咒術卜算吉兇。三仰口食。謂仰觀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
毗尼四義
一是佛法中平地。萬善由之以生。二一切佛**皆依戒住。一切眾生依戒而有。三是趣涅盤之初門。四是佛法瓔珞。能莊嚴法身故。
尸羅四義
一清涼義。離心熱惱故。二安隱義。能為他世樂因故。三安靜義。能建立止觀故。四寂滅義。得涅盤樂因故。
頭陀四食
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食。四搏食一器盛。
頭陀四位
一衣。謂衲衣.三衣。二食。謂乞食.一坐食等。三處。謂蘭若.冢間.樹下。四常。謂常坐此無次第。
乞食四意
一福利群生。二折伏憍慢。三知身有苦。四除去滯著。
乞食四分
一奉同梵行者。二與窮乞人。三與諸神鬼。四自食。
五邪命
一為利養故。現奇特相。二為利養故。自說功德。三卜相吉兇。為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說得供養。以動人心。
懺悔五法
一偏袒右肩。二右膝著地。三至心合掌。四頭面禮足。五口說罪名。
五處供養
一父。二母。三親教師。四軌范師。五病人。佛言。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又云。我聽五處。縱極破戒。亦應供養。
**應游
一官家。二酒肆。三屠兒家。四**家。五旃荼羅家。
五種阇黎
一出家阇黎。二羯磨阇黎。三教授阇黎。四受經阇黎。五依止阇黎。
五種水羅
一方羅用絹。二尺或三尺。隨時大小作。二法瓶即陰陽瓶也。三軍遲以絹系口。繩懸水中。待滿引出。四酌水羅。但取密絹方一搭手.或系瓶口。五衣角羅或缽中濾水。
五種凈地
一起心。謂初造寺時定基已。一比丘應起心於此寺。可一房為僧作凈廚。二共印持。謂定基時。一比丘告眾比丘言。今諸具壽用心印定於此寺。可一房為僧作凈廚。三如牛臥。謂寺中房舍猶如牛臥房門。無有定所。縱元不作法。此處亦可作凈廚。四故廢處。謂經久僧舍廢處如重來者。至舊觸處即凈也。五秉法。作謂眾定(某)處秉白二羯磨結凈廚界也。
比丘五德
一怖魔。二乞士。三凈戒。四凈命。五破惡。
持齋五福
佛言。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復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知宿命。經中凡言齋者。非止不食肉.不飲酒.不食五辛。更當過午不食.及息諸惡業也。
入眾五法
一須慈敬尊重于人。二應自卑下。如拭塵巾。三知坐起俯仰得時。四在彼僧中不為雜語。**可忍事。亦應默然。
食果五種凈
一火凈。二刀凈。三瘡凈。四鳥喙凈。**中種凈。此五種凈應食。是中刀凈.瘡凈.鳥喙凈。應去子食。火凈.不中種凈。都食。復有五種凈。若皮剝落.若[利-禾+皮]皮.若腐.若破.若瘀燥。
睡眠五過
一惡夢。二諸天不護。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
嚼楊枝五利
一口滋味。二除熱。三除風。四消食。五明目。
不嚼楊枝五過
一口氣臭。二不別味。三癊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食辛五失
一生過。二天遠。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
入俗舍五法
一入門小語。二攝身口意。三卑躬。四善護諸根。五威儀詳序。令人生喜。
受菩薩戒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滿。
午后不食得五種福
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無下風。五身安少病。
大比丘五事故經營
一報佛恩。二長養佛法。三滅凡劣眾。自貢高。四將來**折伏憍豪。五發啟將來福業。
優婆塞**應作
一販賣畜生。二販賣弓箭刀仗等。三沽酒。四壓油。五大色染業。外國壓油.染色俱大傷物命。故不應作。
僧伽六和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比丘六物
一僧伽胝。此云復衣。二嗢呾啰僧伽。此云上衣。三安呾婆娑。此云內衣。四波嗢啰。此云缽。五尼師但那。此云坐具。六缽里羅啰伐拏。此云濾水羅。比丘以此六物隨身不可暫離。
持律七功德
一能持佛內藏。二能善斷諍。三持戒。四外道頂住以律故。**咨他於眾說法無畏故。六能斷有疑故。七能令正法久住故。
八事法滅相
一好樂衣服。二縱逸嬉戲。三奴為比丘。四婢為比丘尼。**樂不凈觀。六毀謗毗尼。七袈裟變白不受染色。八貪用三寶物。此八事近日僧尼已犯其七。惟袈裟未變白也。不亦危乎。
九凈肉
一不為己殺。二不見殺。三不聞殺。四不疑(為己)殺。五自死。六鳥殘。七生乾。八不期遇。九前已殺。
乞食十利
一自用活命。自偶不屬他。二施我者命住三寶。然后當食。三長生悲心。四隨順佛教。五易滿易養。六破憍慢法。七無見頂善根。八見我乞食。余者效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事故。十次第乞生平等心。
乞食十法
一為攝受諸有情。二次第。三不疲厭。四知足。五為分布。六不耽嗜。七知量。八為善品現前。九為善根圓滿。十為離我執。
粥有十利
一色。二力。三壽。四樂。五詞清。六辨。七宿食消。八風除。九止饑。十消渴。
飲酒十過
一顏色惡。二下劣。三目視不明。四現嗔恚相。五壞田業資生。六致疾病。七益斗訟。八惡名流布。九智慧減少。十死墮惡道。
不殺得十種功德
一於一切眾生得無所畏。二於眾生得大慈心。三斷惡習業。四少病。五長命。六非人所護。七無惡夢。八無怨。九不畏惡道。十命終生善道。
十三資具
一僧伽胝即大衣。二嗢呾啰僧伽即七衣。三安呾婆娑即五衣。四尼師但那即坐具。五裙。六副裙。七僧卻崎即掩腋衣。八副卻崎即瞿修羅。九拭身巾。十拭面巾。十一剃發衣。十二覆瘡衣。十三藥資具衣。
食肉有十三種過
一無始眾生皆我父母。二眾生與己軀命無別。三傷損慈心。四增長殺業。五增長債業。六增長羅剎習氣。七長積穢濁。八誦經禮佛俱無功德。**持咒印。俱不成就。十天神日遠。十一惡鬼日親。十二畜生見之驚怖。十三死墮惡道。
奪比丘三十五事
比丘犯粗惡罪作訶責羯磨竟奪三十五事不應作。一不應授大戒。二不應受人依止。三不應畜沙彌。四不應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僧差教授不應作。六不應說戒。七僧中問毗尼義不應答。八僧差作羯磨不應作。九僧中簡集智慧者。共評論事。不得在列。十僧差作信命。不應作。十一不得早入聚落。十二不得逼暮還。十三應親近比丘。不應親近外道。十四應好順從比丘教。十**應作異語。十六眾僧隨所犯。為作訶責羯磨已。不應復犯。十七亦不應犯相似罪。十八亦不應犯從生罪。十九亦不應犯更重於此者。二十不應嫌羯磨及羯磨人。二十一善比丘為敷座供養不應受。二十二不應受他洗足。二十三不應受他安洗足物。二十四不應受他拂革屣。二十**應受他揩磨身。二十六不應受他禮拜。二十七不應受他合掌。二十八不應受他問訊。二十九不應受他迎送三十不應受他持衣缽三十一不應舉比丘作憶念三十二不應舉比丘作自言三十三不應證他比丘事。三十四不應遮布薩.自恣。三十**應共比丘諍。
二十五護戒神不殺生
茶芻毗愈陀泥 輸陀利輸陀尼 毗樓遮那波 阿陀龍摩坻 娑羅桓尼和婆
不偷盜
坻摩阿毗婆馱 阿須輸婆羅尼 婆羅摩亶雄崔 婆羅門地[鞥-合+(白-日+田)]多 那摩呼多耶舍
不邪淫
佛陀山陀樓多 [鞥-合+(白-日+田)]阇耶藪多婆 沮坻醢陀多耶 阿羅多賴都耶 波羅那佛曇
不妄語
阿提梵者珊即 因臺羅因臺羅 阿伽風陀羅多 佛曇彌摩多哆 多賴叉三蜜陀
不飲酒
阿摩羅斯兜嘻 那羅門阇兜帝 薩[鞥-合+(白-日+田)]尼乾那波 阇[鞥-合+(白-日+田)]斗毗舍羅 迦摩比那阇尼佉
四種僧
一四人僧。除授大戒.自恣.出罪。余羯磨得作。二五人僧。除授大戒.出罪.余羯磨得作。三十人僧。除出罪.余羯磨得作。四二十人僧。一切羯磨得作。
八難
凡說戒.自恣等遇八難起。得略說。八難者。一王。二賊三水四火五病六人七非人。八惡獸。
八事失夜
比丘犯僧殘。行別住法。每夜須白眾。若八事不白。謂之失夜。八事者。一往余寺不白。二有客比丘來不白。三有緣事自出界不白。四寺內徐行比丘不白。五病不遣信白。六二.三人共一房宿。七在無比丘處住。八不半月說戒時白。隨違一事失一夜。得突吉羅罪。
律學發軔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