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北沙門 師鏈撰
力游九 百濟國曇慧 高麗國慧便 百濟慧聰 高麗慧慈 百濟觀勒 高麗僧隆 百濟慧彌 高麗曇徵 吳國福亮 唐國神睿 唐道璿 唐道榮 慧濟法師 僧旻法師 慧隱法師 智通法師 智鳳法師 凈達法師 行善法師 興福寺玄昉 行賀法師 梵釋寺永忠 靈巖寺圓行 安祥寺慧運 唐補陀落寺慧萼 真如法師 奝然法師 宋吳門寺寂昭 宋傳**成尋 愿雜十之一 古德一 豐國 德齊 德積 慧妙 道顯 道信 法員 弘曜 慧忠 行表 仁秀 澄睿 慈恒 壽遠 守寵 道詮 承俊 良真
釋曇慧。百濟人。欽明十五年二月共道深本國貢來。
釋慧(【考】慧下文或作惠)便。高麗國人。敏達十三年蘇馬子奏取百濟彌勒石像。於石川宅側創殿安置。時無奉香火者使梁人司馬達等四方尋求沙門。於播州得似比丘者問之。對曰。此方不敬沙門故我混俗耳。乃便也。馬子貴為師。
釋慧聰。百濟人。崇峻元年三月貢來。聰有戒學。蘇馬子受問戒法。
釋慧慈。高麗人。推古三年五月貢來。皇太子豐聰師之。與百濟慧聰同弘佛教。四年冬法興寺成勑慈及聰同居。二十三年歸本邦。
釋觀勒。百濟人。推古十年十月貢來。有學術獻歷本及天文地理方術之書。太子耳聰曰。吾在衡山勒為**。好星宿度數山河利害事。我呵其涉藝術雜真乘。夙因不竭追我而來。猶言星歷。三十二年四月有沙門殺祖父者。朝廷初置僧正撿挍僧尼。勒當遴選為僧正。
釋僧隆。高麗人。推古十年十月共沙門云聰來。
釋慧彌。推古十七年四月百濟人赴吳國。其舡漂流至肥後州。州吏告大宰府。府以聞。勑令其舟人送本邦。時彌沙門道欣等慕國化上表請留。詔居元興寺。
釋曇微。推古十八年三月高麗國貢來。沙門法定共之。微涉外學善五經。又有伎藝。造碾磑工彩畫。
贊曰。昔者 神功圣后神武震海外。三韓共為遠藩。而貢獻相續。八師或偕計吏或觀國光。想咸傳法之才也。年祀寢遠化跡不詳。故予於是并系綴焉。然慧慈摳上宮之衣。觀勒始僧[契-大+石]之任。不為無得矣。嗚呼曇慧道深者此方之騰蘭也。惜哉古記闕焉。
釋福亮。吳國人。受三論于嘉祥。齊明四年內臣鎌子於陶原家精舍請亮講維摩詰經。
釋神睿。唐國人。居元興寺講唯識。世言得虛空藏菩薩靈感。靈龜三年勑曰。沙門神睿。學達三空。智周二諦。戒珠光潔。慧海波深。宜施食封五十戶。天平九年化。
釋道璿。唐國人。居東都大福先寺。留學普照榮睿諭誘赴東。天平七年來。勑館大安寺西唐院。璿善禪律。于時本朝乏戒學。朝廷請為戒師。不倦授受。嘗曰。所以成圣必由持戒。常誦梵網。其音清亮如出金石。聞者感動。十五年同寺行表年七十三臘五十二於興福寺北倉院就璿重受戒法。璿曰。此老比丘為法忘身。心無貢高又可貴也。乃告曰。篇聚者被身而已。我有心法曰如來禪。昔三藏菩提達磨自天竺來付此法于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七傳至我師普寂。我師始在嵩山傳唱禪法。道譽聞帝扆。詔入東都居華嚴禪苑。故世曰華嚴尊者。我從華嚴得。以付汝。便廣說法要。表忻然領受。晚老病退居比蘇寺。四序季月修禮懺供。乃著發愿文。璿與仆射吉備真備善。滅後仆射纂行實云。
釋道榮。唐人。尤善梵唄。
贊曰。法水之注扶桑也。濫觴於百濟。沃日於大唐。此土學佛之流靡以支那不為本鄉。四師事游化。可欽余烈遺芳也況又產本鄉乎。
釋慧(【考】慧下文或作惠。)濟。共沙門慧先入唐留學。推古三十一年七月從新羅大使智洗爾來歸。初同志十數人。歸朝只濟先二人而已。或留唐或夭殂。本朝之遠游濟等為始焉。
釋僧旻。入唐留學。舒明四年八月從唐使高表仁共沙門靈云來歸。孝德帝即祚。以才勑為國博士。大化六年二月穴戶獻白雉。宣問群臣。又問旻。旻奏曰。休祥也。語涉經史博物詳正。因此改元白雉。四年五月旻病。帝幸房問病。口勑恩旨。六月寂。帝使官使吊賻。太后太子皆吊喪。
釋慧隱。入唐留學。舒明十一年九月從新羅使來歸。白雉三年於宮中講無量壽經。沙門慧資為問者。
釋智通。齊明四年七月共沙門智達入唐。謁三藏法師玄弉學唯識。白鳳元年三月為僧正。
釋智鳳。大寶三年入唐學唯識。僧正義淵鳳之徒也。
釋凈達。入新羅求法。慶云四年五月來歸。和銅二年十月右仆射不比等就[木*甫]槻道場延達修維摩會。
釋行善。入高麗求法。養老二年來歸。善在高麗行逢洚水橋絕無舟。立斷橋上潛念觀音。須臾老翁棹舟而來載善行。著岸之後老翁俄隱。舟又不見。善知觀自在應現發誓刻像日夜敬禮。彼國稱善為河邊菩薩。歸朝時懷像而返。安興福寺。一日其像俄失。不知所在。
贊曰。震旦之求法者。曹魏甘露中朱士行始到于闐而歸。東晉義熙之始法顯達於中印度。爾來諸子憧憧絡繹。濟先二師者本朝之行顯乎。旻公優才補博士非釋門之幸。而梁武帝充慧超壽光殿學士。唐太宗封智威朝散大夫之類又多在是。吾人之不得已也。隱達二公對君相而講論。不為不遇矣。行善入高麗。凈達赴新羅。惜乎止於士行也。
釋玄昉。姓阿刀氏。從義淵學唯識。靈龜二年奉勑入唐。謁智周法師稟相宗深旨。唐帝賜紫衣。天平七年伴大使多治廣成歸以傳來經論章疏五千余卷及佛像等獻尚書省。八年賜封一百戶田一百畝及扶翼童子八人。九年八月為僧正。十八年六月筑紫**寺成。昉為慶導師。乘輿入殿。忽空中捉提昉。昉騰不見。後日昉頭落興福寺唐院。蓋藤廣繼之靈為之也。其靈今之松浦明神也。昉之傳來經籍勑藏興福寺。
贊曰。夫人雖有才行不治者不為丈夫也。昉以俊才事遠游。傳來經書數千卷。受 圣皇渥遇豈不偉乎。世言昉通花鳥使于藤室。故與藤氏有隙。今見遭捉身首異處。恐其然乎。不爾者即是傳法之一高僧耳。誰敢間然。又豈有夭乎。故吾曰行不可不治矣悲哉。
釋行賀。姓上毛氏。和州廣瀨郡人。十五出家。二十受具足戒。二十五奉勑入唐留學。學唯識臺教兩宗。在唐七年。傳來經疏五百余卷。詔付少學。三十人稟其業。又勑明一法師試所學。一誥問二教。稍有窒礙。一呵曰。久經歲華學植膚淺。何乖朝寄哉。賀大愧垂淚。於時朝議曰。長途一躓何妨千里之行。大樹折枝豈忘百畝之蔭。賀著法華疏弘贊略贊唯識議等四十余卷。(【考】此句中文字恐可有錯落)延歷二十二年二月卒。歲七十五。
贊曰。王齕數敗廉頗而頗不害為良將。長途大樹闕於朝議。賀公不多違朝寄哉。
釋永忠。京兆人。姓秋筱氏。寶龜之初入唐留學。延歷之季隨使歸。涉經論解音律。善攝威儀齋戒無缺。桓武帝勑主梵釋寺。弘仁七年四月滅。歲七十四。遺表上唐所得律呂旋宮圖。日月圖各二卷。律管十二枚。塤一枚。
釋圓行。果隣法師之徒也。入唐從青龍寺義真和尚受兩部密教。承和六年歸。居靈嵓寺。傳來經書六十九部一百三十三卷。
釋慧運。洛城人東寺實慧之徒也。承和五年共圓仁師同舟入唐。十四年歸。為安祥寺第一世。貞觀十三年九月卒。年七十四。
贊曰。誰言震旦萬里海咸。問津諸子舳艫相銜。忠歸。行往。運又馳帆。孳孳吾黨。今我古監。
釋慧萼。齊衡初應橘太后詔齎幣入唐。著登萊界。抵雁門上五臺。漸屆杭州鹽官縣靈池寺。謁齊安禪師通橘后之聘。得義空長老而歸。又入支那重登五臺適於臺嶺感**像。遂以大中十二年抱像道四明歸本邦。舶過補陀之海濱附著石上不得進。舟人思載物重屢上諸物。舶著如元。及像出舶能泛。萼度像止此地不忍棄去。哀慕而留。結盧海嶠以奉像漸成寶坊。號補陀落山寺。今為禪剎之名藍。以萼為開山祖云。
贊曰。萼公者行止可謂合道矣。奉橘而行。空共而歸。我不見掖庭不知靈池。唯道而已。抱像而發。舶黏而止。我弗怕異域弗憶故里。唯道而已。蔽芾白花萼師所茇。百世之下佛閱祖閥於戱道之合者乎。
釋真如。大同帝第三子也。大同四年皇太弟(弘仁帝)受禪即祚。尊大同帝為太上皇。立高岳皇子為皇太子。即如也。尚侍藤藥子及兄仲成勸上皇為變。事發覺。上皇薙發。藥子仲成伏誅。乃廢太子。太子元有出塵之志。為沙門居東大寺性聰敏志氣宏邁。學涉內外。習三論於道詮。稟密教於空海。既而得阿闍梨位。勤於教授。嘗言密乘奧秘此方未盡。當入大唐質所疑。彼地若此土遠踰蔥嶺焉。貞觀三年上表奏事。四年泛海入唐。遍詢名德不充如意。遂杖錫西邁。翩翩孤影流離絕域。元慶五年在唐留學沙門中瑾寄書來曰。如皇子過流沙。傳聞到羅越國逆旅遷化。
贊曰。丈夫貴氣志不言功業也。有氣志者功業自備。蓋功業者天也。氣志者德也。茍有德者豈言功業之成否於其間哉。夫海師居東場。仁公坐北壇。當是時密學之盛也西唐不如矣。如公眇視東北直跨滄波。睥睨支那橫截流沙。其志鋒不可觸也。猶湛盧豪曹。雖弉凈而不多讓矣。自推古至今七百歲。學者之事西游也以千百數。而跂印度者只如一人而已。吾以如為求法之魁者是也。
釋奝然。居東大寺。學三論。又受密乘于元杲。永觀元年秋入宋。東大寺送書青龍寺。比睿山寄信天臺山。然持二書著宋地。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也。巡禮勝地歷觀明師。遂於汴都西華門外啟圣禪院禮優填第二模像。乃雇佛工張榮模刻而得之。太宗詔問我皇系歷祚。然答詞祥備。君臣稱嘆賜紫衣。辭上五臺。雍熙三年上臺州鄭仁德舡歸。永延元年也。然得大藏五千四十八卷。及十六羅漢畫像。其優填模像見今在嵯峨清涼院。長和五年卒。
釋寂昭。諫議大夫江齊光之子也。俗名定基仕官至參州刺史。會失配。以愛厚緩喪。因觀九相深生厭離。乃割冠纓投睿山源信之室。早名講學。長保二年信作臺宗問目二十七條。付昭寄南湖知禮法師。禮延昭為上客。丞相丁晉公欽昭德義。禮答釋成。昭欲持歸本土。晉公思留之啗以姑蘇山水之美。昭愛其奇秀止于吳門寺。令其徒送禮答釋。晉公披襟厚遇。昭有黑金水瓶。與晉公以詩曰。提攜三五載。日用不曾離。曉井斟殘月。塞爐釋碎凘。鄱銀難免侈。萊石易成虧。此器堅還實。寄公應可知。初景德元年昭上進無量壽佛像。本朝名刻也。真宗大悅。賜紫方袍。
贊曰。然昭二師稱于宋地。也見宋諸書焉。二師恐有本乎。如昭師源信主法智友晉公。可謂善擇焉。瓶詩予得楊文公談苑。昭之緒余尚又被采文公。況其本乎哉。
釋成尋。姓藤氏。簪紱之胄也。事石藏文慶稟密教。延久四年三月乘宋商孫忠船著蘇州界。神宗熙寧五年也。登天臺游五臺。西臺見五色云。東臺見圓光。光照尋身。光中現群菩薩。其數一萬許。南臺見金色世界。返入汴京。神宗召見延和殿賜紫衣絹帛。勑舘太平興國寺傳**。時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太夫試鴻臚卿宣梵**賜紫日稱奉勑從事翻譯。稱者中天竺人。東來已二十六年。同預者朝散大夫試鴻臚小卿宣秘**賜紫慧賢。梵才**賜紫慧詢二人宋人。證梵義西天廣梵**賜紫天吉祥中印度人。又筆受綴文證義等皆悉備足。尋與梵宋碩師親炙游處。六年天下大旱。神宗聞尋有密學。勑於瑤津亭修祈雨密法。尋謂本邦宿德游此方名尤顯者十數人。未有承詔旨也。今我攘宋地之災沴又為本國之光華。便修法華法。至第三日夜雷電閃鳴大雨徹旦。神宗遣使賀慰。宣曰乞延修七日沾洽率土。尋依勑。霖雨三日。神宗幸壇所燒香。翌日歸傳**。勑送茶果達嚫若干。後十余日賜號善慧**。又勑加譯場監事。張太保問曰。日本國又有靈如闍梨者乎。對曰。我國密乘甚盛感應如響。我之儔豈得齒乎。太保嘆曰。西天日照三藏祈雨五日而得。中天慧遠慧寂七日而應。未有如闍梨三日之速矣。此歲有本朝舶便。尋奏取新譯經三百余卷寄來。尋在大云寺時常讀法華。一日青衣童子來屋上聞經。眾人皆見。童忽隱。大云之寶塔院東南有大槻樹。尋誦經中夜無風其枝自折。侵曉童來諗曰。伊勢太神宮傳語。闍梨誦經聲極梵天。我雖不離本宮常來聞之。今夜又率眷屬來。諸神多居樹上故枝折耳。愿師莫訝也。語已不見。或時修不動供。本像搖舌語話。護摩時尊像現爐煙中。尋臨終頂上放光三日不滅。漆全身安傳**云。
贊曰。予游大云寺問尋事。主事出像示之。容質渾厚實有德之儀也。上有贊曰。稟粹日天。為釋之賢。分燈智者。接踵奝然。觀國之光。蒙帝之澤。聿遘良工。遽傳高格。慈相克肖。乾城妄瞻。滄浪萬里。秋空一蟾。遐寄歸舸。眾仰無厭。署曰。譯經證義文慧**智普述。熙寧六年癸丑孟夏初五日記。亦有十八羅漢及僧伽像。其畫妙細良絕筆也。主事曰。宋后嚫尋。尋共肖像寄來。予見像贊及名畫等信尋之立宋地之不妄矣。
愿雜十之一
古德一
予讀日本紀。欽明之後沙門之見國史者斑斑在焉。又古記遺編每每得之。只其事跡略焉。今掇片事只蹟系於此。庶幾不隕昔賢之名也。昔太史公立仲尼**傳。太半姓名而已。今之片只者不為僭越矣。
釋豐國。用明二年四月上語群臣曰。朕欲歸三寶卿等議之。時守屋勝海等皆沮之。蘇馬子奏曰。圣勑詎有異謀乎。於是乎皇弟穴穗王子引豐國法師入內。
釋德齊。梁人司馬達等之子也。崇峻三年與**善聰等八人同出家。
釋德積。推古三十二年始置僧都。積當選任之。
釋慧妙。大化元年孝德帝救為百濟寺主。白鳳八年病。帝遣草壁皇子訊疾。明日寂。詔三皇子吊之。
釋道顯。天智元年三月唐人新羅人伐高麗。高麗時為吾西藩乞救。上發兵赴海外。四月鼠產閑馬尾。朝廷恠恐。顯奏曰。高麗屬我乎。果然。
贊曰。予讀唐書。高宗龍朔二年者當吾天智即位之歲也。龍朔元年三道伐高麗。二年圍平城不克。以國史考之。宜乎不克也。又以證唐史之實矣。昔我神功圣后征新羅時。百濟高麗震恐附庸。其後或叛亦征。朝貢相繼為我藩國。吾思其間或叛者隋唐之伐與。至此名援於吾者以附庸之久而王化之順與。顯師以方推術。可謂博物矣。
釋道信。蝦夷人。持統三年奏求出家。與自得奉勑得度。此歲新羅獻彌陀金像。朝廷責失禮還貢獻物。新羅恐。得奏求其像。許而賜之。
釋法員。持統十年近州益須郡醴泉出。詔員及善往真義等至彼試嘗。
釋弘曜。居藥師寺。究經論決疑難。年八十六滅。
釋慧忠。山州人。姓秦氏。論義入微。時號智者。又事游化。晚歸本邦終。年七十余。
釋行表。和州葛上郡人。為近州講師。嘗受道璿禪師禪要付上足最澄。延歷十六年化。歲一百四十。
釋仁秀。豫州人。姓物氏。學業超邁而操行不精。大同三年三月卒。
釋澄睿。京兆人。姓崗屋氏。粹經論。弘仁八年三月寂。
釋慈恒。京兆人。姓茨田氏。學唯識。尤善因明。才多而少行。人或言之。天長四年二月卒。年六十五。
釋壽遠。武州人。姓橘氏。學三論于安證法師。又善因明。承和五年十二月逝。年六十八。
釋守寵。贊州人。姓佐伯氏。從護命法師學相宗。長論辯。承和八年十二月寂。年五十八。
釋道詮。武州人。居法隆寺。學三論。世言於和州福貴寺修求聞持法得自然慧。貞觀十八年逝。
釋承俊。居東大寺。學唯識兼真言。嘗建勸修寺。
釋良真。姓源氏。永長元年三月承保帝幸西京禪房。真以所傳南天竺國龍智阿闍梨五鈷杵獻於帝。帝大悅。
贊曰。諸師者我不得已而列之也。又近世負時名者講律之中有焉。禪門尤多。所謂云山叟。圓鏡堂。悟桃溪。明南浦慧癡兀。日高峰之儔吾欲盡采收。或使人尋覔。或就其徒乞求。三四回七八到而皆不得焉。蓋我國樸質不事記述自古而然。故大賢大德霣沒不聞。今之世又是也。而余已淈修之泥。揚撰纂之波。庶可畏之君子餔續補之糟。▆拾遺之醨乎。
元亨釋書卷第十六 終
(日本國延文庚子六月有 旨入毘盧大藏濟北禪庵寓居比丘單況謹募眾緣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