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元亨釋書卷第二十五》元亨釋書 虎關師鍊作品集

濟北沙門 師鏈撰

資治表六(起天歷至承保合十一君)

天歷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丁丑改元天歷。秋七月。冬十月

天歷元年丁未正月。不書即位去歲四月二十八也。帝昌泰第十四子。諱成明。四月改元二十二也。此歲當五代漢高祖天福元年也

二年

天歷二年

三年

天歷三年

四年

天歷四年

五年

天歷五年

六年春三月太上皇祝發。構法華堂于醍醐寺。夏。秋。冬

天歷六年三月二十四上皇出家居佛陀寺。醍醐法華之材移清涼殿材也

七年春二月修天下廢寺祠。起塔于云林寺。夏。秋八月寫大藏經。冬

天歷七年八月寫藏五千四十八卷。薦上皇也

八年春二月慶法性寺塔。夏。秋。冬十有二月藤仆射師輔宿睿山

天歷八年十二月初五良源法師延元興寺義昭於延歷寺。修法華八講。四日右仆射登山聽講

九年春正月**華經于弘徽殿。夏。秋。冬

天歷九年正月寫金字法華。乃延名德於弘徽殿啟講席。勑親王公卿各捧金玉羅紈繞階昇殿行嚫。薦母皇太后也

十年

天歷十年

十有一年春。夏。秋。冬十月庚辰改元天德

天德元年十月二十七改

十有三年春正月沙門延昌為僧正。夏。秋。冬

天德二年

十有三年

天德三年

十有四年春夏五月轉經于十五大寺。秋七月僧正延昌修法于大日院。九月轉大般若經于清涼殿。昌師修法于仁壽殿。冬

天德四年五月十五大寺讀經除疫也。七月大日院修熾盛光法。攘災也。九月沙門四十人讀經於清涼殿。及仁壽殿熾盛光修。共攘災也

十有五年春二月庚辰改元應和。三月施布帛于三大寺。僧正延昌修無量壽智決定如來法于延歷寺。沙門寬空修孔雀經法于冷泉院。夏四月轉經七大寺及諸國分寺。冬十有一月昌師修安鎮法。供一萬沙門

應和元年二年改元十六也。三月初四東大。興福。延歷三寺施布帛。攘災也四月轉經除疫也。初二月大內火。十一月移新宮。詔延昌修安鎮法

十有六年

應和二年

十有七年春三月慶云林寺塔。**幸之。夏。秋八月沙門良源。法藏。衡講于清涼殿。冬

應和三年三月十九云林寺塔成。帝幸落慶之席。八月二十一設法華講莚于清涼殿。延南北都名德二十人。五日十座論詮至理。初日朝坐南觀理為導師。北余慶問者。夕坐南安鏡為導師。北能慧問者。二十二朝導南安秀。問北賀秀。夕導南法藏。問北覺慶。二十三朝導北良源。問南平州。夕導北禪愉。問南千到。二十四朝導北智興。問南真義。夕導南湛然。問此崇壽。二十五朝導北壽肇。夕導北圣救。問共南仲算。二十六散導師觀理也。於是乎第二日法藏立定性二乘不成佛義。覺慶問難不明。源踰次詰徵。相臺交鋒法戰夜深。第三之日良源本導法藏新問。平州束手無分。法藏詞屈。于時戶部尚書藤文范以謂。南京者春日明神之管內也。南眾不競是明神之患也。我為其胤盍贔負乎。後二日不可失也。便潛馳赴南。中心私誓。我愿於春日祠側必遭英才相將還都。神亦冀冥助果祠側逢沙門仲算。算問宮講。藤公告實咬齒伴來。初仁賀圓藝為第五日朝夕問者。算代賀藝詞義壯麗。藤公以為不徒馳也

十有八年春正月僧正延昌寂。夏。秋七月癸未改元康保。沙門寬空為僧正。冬

康保元年七月初十改

十有九年

康保二年

二十年

康保三年

二十有一年春。夏五月癸丑**崩。秋。冬

康保四年五月帝不預。十四出家。法諱覺貞。二十五禪位太子。即日崩。尋常天子出家皆書。曷為不書。臨崩也。何不書禪位。臨崩也。

安和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秋八月癸亥改元安和。冬十月

安和元年戊辰正月。不書即位去歲十一月十一也。帝天歷弟二子。諱憲平。三月十一沙門寬忠為律師。兵部尚書敦固親王第三子寬平之孫也。王孫任僧綱自忠始。不書微也。八月改元十三也。此歲當趙宋太祖開寶元年也

二年春。夏。秋八月戊子**禪位于皇太子。冬

安和二年八月受禪十三也。

天祿皇帝

元年春三月丙寅改元天祿。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

天祿元年庚午正月。不書即位去歲九月二十三也。帝天歷第五子。諱守平。三月之改元二十五也。此歲當開寶三年也

二年

天祿二年

三年春二月僧正寬空寂。夏。秋。冬

天祿三年

四年春二月沙門神鎮禮宗得二州講師。夏。秋。冬十有二月庚子改元天延

天延元年二月藥師寺食堂火。延及講堂。比丘鎮宗二人救火大殿不燒。知事錄奏。差尚書左丞源涉入寺覆核得事實。勑神鎮為參州講師。禮宗和州。曷為書得。幸得也十二月改元二十也

五年春。夏五月置講經論義于宮中。秋。冬

天延二年五月初七宮中設讀經論義。四時有之。凡五番一運源。勸綜。二仁干。光休。三奝然。源信。四禪詮。玄明。五賀秀。真義

六年

天延三年

七年春。夏。秋七月戊寅改元貞元。冬

貞元元年七月十三改

八年春。夏。秋七月沙門陽生修安鎮法。冬十月沙門寬靜。良源。為僧正

貞元二年初元年五月大內火。今茲七月移新宮。先令陽生修安鎮法。十月之僧正良源權也

九年春。夏四月丁卯改元天元。秋。冬

天元元年四月十三改

十年

天元二年

十有一年

天元三年

十有二年春。夏。秋八月僧正良源加大。沙門寬朝。尋禪為僧正。冬

天元四年七月帝患瘧。召良源加持愈。故為大僧正。行基之後無大號。經二百年源乃任。同日朝禪為僧正。禪權也

十有三年春正月侍中平恒昌涉睿山徵座主良源。夏。秋。冬十有一月沙門奝然赴宋

天元五年臺山有法鬩流言。慈覺徒欲燒千手院。院有智證經藏。朝廷恐法藏灰。故勑平侍中上山告諸耆宿固守經藏。莫令受燼。時良源為座主。或奏源為爭地。故使使徵源。源抗表陳奏。尋常入山皆書上。曷為書涉。撿問使也。良源為大僧正。盍書官。時為座主也。又受讒也。豈讒云乎。純正無疑。于疑受讒。干疑者源之罪也

十有四年春三月慶圓融寺。納封戶于寺。夏四月庚子改元永觀。秋。冬

永觀元年三月二十二寬朝僧正慶圓融寺落。二十五納封一百戶。四月改元十五也

十有五年春。夏。秋八月庚子**禪位于皇太子。冬

永觀二年八月二十三太子受禪。今茲八月八僧都元杲兼法務。大僧正良源正。寬朝先管法務。時有三法務。

寬和皇帝

元年春正月大僧正良源寂。二月皇太后建觀音院。夏四月己亥改元寬和。秋八月天祿上皇祝發。冬十月

寬和元年乙酉正月。不書即位去歲十月初十也。帝安和長子。諱師貞。二月皇太后昌子於臺山西麓建觀音院。四月改元二十五也。八月二十九太上皇從寬朝出家。法諱覺如。此歲當太宗雍熙二年也

二年春。夏四月太上皇受戒于東大寺。六月己未**祝發于花山寺。圣算一十有九。秋。冬十有二月僧正寬朝加大。

寬和二年四月天祿上皇受戒。六月二十二中夜帝潛出宮幸花山寺剃發。法諱入覺。書圣壽貴也。曷為貴。妙齡果決也。

永延皇帝

元年奉二月沙門奝然至自宋。夏四月丁酉改元永延。秋七月。冬十月道皇幸南京諸寺

永延元年丁亥正月不書即位。去歲七月二十二也。帝天祿長子。諱懷仁。四月改元初五也。此歲當雍熙四年也

二年春三月慶圓融寺塔。夏。秋。冬

永延二年

三年春。夏。秋八月丙辰改元永祚。冬十月僧正尋禪賜封戶

永祚元年八月改元初八也。尋禪封一百戶

四年春三月道皇灌頂于東寺。夏。秋。冬十有一月戊子改元正歷

正歷元年三月天祿上皇從大僧正寬朝灌頂。十一月改元初七也

五年春二月辛亥天祿道皇崩。僧正余慶寂。夏。秋七月沙門真義為僧正。冬

正歷二年二月道皇之崩十二也

六年春。夏。秋。冬慶法住寺

正歷三年

七年

正歷四年

八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沙門暹賀為僧正。定僧正正權

正歷五年十一月暹賀任僧正。勑曰。自今僧正正權可依臘次。蓋真義少賀為正故有此詔。此日沙門隆圓直任僧都。年一十五。仆射藤道綱第六子。少年僧綱自此始

九年春二月戊戌改元長德。夏。秋。冬

長德元年二月二十二改

十年

長德二年

十有一年春。夏四月議宋國新書。秋。冬

長德三年四月宋書議在勸修事中

十有二年春。夏六月大僧正寬朝寂。秋八月僧正暹賀寂。冬十有二月沙門勸修為僧正

長德四年

十有三年春正月丁卯改元長保。夏。秋。冬

長保元年正月十三改

十有四年春二月僧正真義寂。三月僧正勸修加大。覺慶為僧正。夏。秋八月沙門寂昭赴宋。冬

長保二年

十有五年春三月修大仁王會。轉壽命經于大極殿。夏。秋冬十月大僧正勸修。沙門明豪。賜封戶。僧正覺慶加大。明豪為僧正

長保三年春天下疫。三月仁王會除疫也。又於大極殿命一千沙門轉壽命經

十有六年春。夏。秋七月僧正明豪加大。沙門雅慶。勝算。為僧正。尋光得律師。八月大僧正明豪寂。冬

長保四年七月慶算二師為僧正。自此不言正權。依正歷五年詔也。是日沙門尋光為律師。尋常律師不書。曷為書。毀也。曷為毀。得覺慶之讓也。讓何。朝廷有賞賜僧官慶啟讓端。故毀書。然何不毀度者。度淺官深。君子言其深不言其淺焉

十有七年春三月沙門圣清得法印大和尚位。夏。秋。冬

長保五年三月圣清任法印。散位之始也

十有八年春。夏。秋七月壬寅改元寬弘。冬

寬弘元年七月二十改

十有九年

寬弘二年

二十年

寬弘三年

二十有一年

寬弘四年

二十有二年春二月己亥寬和道皇崩。夏。秋七月大僧正勸修寂。冬

寬弘五年

二十有三年春。夏六月定講最勝王經于內殿。秋。冬

寬弘六年六月十九延名德宮中講論最勝王經五日。立為式。先代或行或止自今為例故書定

二十有四年春三月慶贊佛像**。夏。秋。冬

寬弘七年

二十有五年春。夏四月僧正雅慶加大。五月慶贊大藏經于一條院。六月甲子**崩。秋冬十月僧正勝算寂

寬弘八年六月十三讓位。二十二帝崩。

長和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大僧正雅慶寂。十有二月戊子改元長和

長和元年壬子正月。不書即位去歲十月十六也。帝安和第二子。諱居貞。十二月改元二十五也。此歲當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也

二年春。夏。秋。冬。十有二月沙門明救擢僧正。慶圓加大

長和二年初帝即位後耳目不明。十一月詔明救修法于仁壽殿。帝夢明救左右耳日月出乃入我雙眸。覺後聰明如元。十二月授僧正

三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大僧正覺慶寂

長和三年

四年

長和四年

五年春正月甲戌**禪位于皇太子。夏。秋。冬

長和五年正月二十九讓位。

寬仁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辛卯改元寬仁。秋七月冬十月

寬仁元年丁巳正月。不書即位去歲二月初七也。帝永延第二子。諱敦成。四月改元二十三也。此歲當天禧元年也

二年

寬仁二年

三年春三月太相國藤道長薙發。夏。秋。九月受戒于東大寺。大僧正慶圓寂。冬十月僧正濟信加大

寬仁三年九月藤相國出家受戒

四年春三月大僧正濟信聽牛車。夏。秋七月僧正明救寂。冬十月道相受戒十于睿山

寬仁四年三月濟信許牛車。沙門牛車自信始。道相何。藤相也。猶寬平稱道皇也

五年春二月丁未改元治安。夏。秋。冬

治安元年二月初二改

六年春。夏。秋七月道相慶法成寺。**幸之。定朝得法橋上人位。冬

治安二年七月十四道相落慶法成寺。帝率后妃太子百僚幸寺。定朝何。佛工也。何不族。工也。工何登綱位。朝造法成寺佛像好。道相大悅擢綱位。工人綱位朝為始。君子曰。臧文仲祭爰居三日而死。朝何不遄死乎

七年春。夏。秋。冬十月道相上高野山。十有二月僧正深覺加大

治安三年十月道相詣金剛峯寺。取路南京禮謁七大寺

八年春。夏。秋七月庚戌改元萬壽。冬

萬壽元年七月二十改

九年

萬壽二年

十年春正月太皇太后落[髟/采]。夏五月釋心譽賜封戶。秋。冬

萬壽三年正月太后上東門院出家。五月心譽封七十戶也。尋常封戶不姓。曷為書姓。褒也。曷為褒。帝病召譽加持乃愈。帝悅賜封戶。此回非恩惠故書姓而褒

十有一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幸法成寺。納封戶。供沙門一萬人。十有二月甲子道相藤道長薨

萬壽四年冬道相疾於法成寺。帝幸問之。因納五百戶于寺。又供南北二京比丘萬人

十有二年春。夏五月僧正院源寂。秋七月戊午改元長元。冬十有二月釋心譽擢僧正

長元元年七月改元二十五也。十二月初四心譽為道相朞忌導師。帝感唱演即坐授僧正

十有三年春。夏。秋八月僧正心譽寂。冬十有二月大僧正濟信。深覺。賜封戶

長元二年十二月二僧正封各七十五戶

十有四年春。夏六月大僧正濟信寂。秋八月太皇太后慶東北院。僧正慶命賜封戶。冬

長元三年八月二十一太后延僧正慶命落慶東北院。封七十戶。依慶賞也

十有五年春。夏五月釋仁海賜封戶。秋。冬十有二月沙門永圓為僧正

長元四年五月仁海封七十戶。依雩賞也。書姓見應也

十有六年

長元五年

十有七年春。夏。秋。冬十有二月沙門明尊為僧正

長元六年

十有八年春。夏。秋九月沙門教圓為阿闍梨。

長元七年十二月教圓為阿闍梨。阿闍梨官自圓始

十有九年

長元八年

二十年春。夏四月乙丑**崩。秋。冬

長元九年四月十七帝崩。

長歷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甲子改元長歷。五月沙門成典賜封戶。秋七月。冬十月

長歷元年丁丑正月。不書即位去歲七月十四也。帝永延第三子。諱敦良。四月改元二十一也。五月成典封七十五戶。此歲當仁宗景佑三年也

二年春夏六月釋仁海沙門成典為僧正。秋。冬

長歷二年六月海。典二師為僧正曷為姓海族典。海擢雨感故書姓。典丁序選故族。

三年春。夏五月太皇太后受戒。秋。冬

長歷三年五月上東門院受戒于僧正明尊

四年春正月僧正永圓。明尊。受封戶。夏秋九月**遷幸東北院。冬十有一月壬辰改元長久

長久元年正月圓。尊二師封各七十五戶。遷幸何。九月初十京極離宮火。大內未成故幸東北院。書遷非法事也。十一月改元初十也

五年春。夏五月問園城寺戒壇于諸宗。秋。冬十有二月轉經于宮中

長久二年五月十四日問三井戒壇立不。事在度受志

六年

長久三年

七年春。夏五月釋仁海聽輦車。秋。冬

長久四年夏旱。五月初八仁海法雩於神泉苑。十三大雨。十五許輦車

八年春。夏。秋。冬十月僧正成典寂。供一萬沙門十有一月丙成改元寬德

寬德元年十月二十七一萬比丘供。祈道后病也。十一月改元二十八也

九年春正月乙亥**崩。夏。秋。冬

寬德二年正月十八帝崩。

永承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甲子改元永承。五月僧正仁海寂。秋七月。冬十月

永承元年丙戌正月。不書即位去歲四月初十也。帝長歷長子。諱親仁。四月改元十四也。此歲當慶歷六年也

二年

永承二年

三年

永承三年

四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獻佛舍利于天下神祠。十有二月沙門真范為僧正

永承四年十一月諸祠舍利各一粒也

五年

永承五年

六年春三月左仆射藤公慶平等院。宮中置時經會。夏。秋。冬

永承六年三月藤公賴通改宇治別業號平等院落之。二十八時經會沙門延幸為導師。齊朝問者。幸少於朝而為導已講也。時經會何。初宮中四時延沙門讀經。今茲設講論故曰時經會。書宮中于上婉文也

七年春正月轉經于大極殿。夏四月修仁王會于豐樂院慶贊大品般若經于賀茂神祠。六月轉經于大極殿。秋。冬

永承七年正月一千沙門讀**經于大極殿。攘疫也。今茲疫甚。四月仁王會大品經贊四部。及六月大極殿一千比丘讀金剛壽命經。皆除疫也

八年春正月壬子改元天喜。夏。秋。冬

天喜元年正月十一改

九年

天喜二年

十年春。夏。秋。冬十月慶圓乘寺

天喜三年十月二十五圓乘寺落慶。薦長歷帝也。寺在仁和寺

十有一年

天喜四年

十有二年春三月僧正明尊。明快。賜封戶。夏。秋。冬

天喜五年三月二僧正封各七十五戶。尊慶崇福寺新成。快慶法成寺八角堂。二賞也

十有三年春。夏。秋八月辛亥改元康平冬

康平元年八月十三改

十有四年春。夏。秋七月講宸書仁王經。冬

康平二年七月初十帝寫仁王護國經。延名德四日啟講席。慶暹法師為講師

十有五年

康平三年

十有六年春。夏五月轉仁王經于豐樂院。秋。冬

康平四年

十有七年

康平五年

十有八年春。夏六月大僧正明尊寂。秋。冬十月慶睿山實相院。十有二月道后慶一乘寺

康平六年十二月上東門院落慶三井一乘寺。道后何。猶道皇也

十有九年

康平七年

二十年春二月慶贊金光明經于睿山。夏五月轉大般若經于宮中。仁王經于賀茂神祠。孔雀經于神泉苑。六月釋成尊法雩于禪泉苑。秋八月己丑改元治歷。僧正覺源寂。九月慶贊白檀佛像。講宸書妙法華經。冬十月**幸法成寺。僧正覺圓加大

治歷元年夏旱。詔臺徒於賀茂神祠祈雨。時小蛇出神殿前吐水氣。小雨便灑而不出數里。五月二十三神泉苑讀經三日不雨。六月十五日詔成尊修法于神泉苑一七日。第三日雨。凡修中三雨。八月改元初二也。九月二十五宮中設四日八座講。慶贊宸金書經王及釋迦三尊檀像。薦先皇也。十月十八法成寺復。帝預落慶之會

二十有一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復慶大宰府**寺。沙門良尊為律師

治歷二年十一月詔大宰府慶**寺。尋常復寺不書。曷為書。初**寺火。不空羂索像不壞。宰府奏之。特旨復慶。故書。此歲南京七大寺奏。近世不賞三會已講學業似廢。是講徒之大患也。因茲官良尊于律師。尊天喜二年講師也。尊興廢中選。雖微書焉

二十有二年春。夏。秋八月轉仁王經于天下國分寺及諸州神祠。冬十月**幸平等院。

治歷三年八月天下諸州仁王會。攘災也。十月幸宇治。納封三百戶于寺

二十有三年春三月沙門性信修法于宮中。夏四月信師聽牛車。庚申**崩。秋八月轉最勝王經于應天門。冬

治歷四月十九帝崩。八月初九應天門轉經。祈造宮也。

延久皇帝

元年春正月夏四月己酉改元延久。五月丞相藤公修大藏會于平等院。秋七月御廚供菜蔬。冬十有二月修仁王會

延久元年己酉正月。不書即位去歲七月二十一也。帝長歷第二子。諱尊仁。四月改元十三也。五月太師藤賴通修一切經會。至今不絕。七月初二詔御廚止羶腥。君子曰。昔梁武供菜蔬。爾來未聞之矣。古所謂佛心天子者吾皇之謂乎。十二月二十仁王會一代也。此歲當神宗熙寧二年也

三年春三月大僧正明快寂。夏。秋。冬十有一月獻佛舍利于天下神祠。十有二月慶圓宗寺。**幸之

延久二年十二月二十六圓宗寺成。帝幸寺親營法事落慶之。寺在仁和寺南。莊麗冠都下

三年春正月轉經于尚書省。夏六月設大會于圓宗寺。**幸之。秋七月僧正長信賜封戶。冬

延久三年正月十六延一千沙門讀**經。除疫也。長信之封二十五戶

四年春。夏。秋九月僧正長信寂。冬十月置法華經會于圓宗寺。**幸之。十有二月供一萬沙門。壬午**禪位于皇太子

延久四年十月二十五帝預圓宗寺法華會。三井賴增為講師。興福賴真問因明義增不答。真曰。已當朝選何缺博涉。增曰。非家學也。況因明唯是破外執。不言勝義諦。雜學駁論勝負云乎。君子曰。有得有失也。十二月初八讓位太子。

承保皇帝

元年春正月改元承保。三月僧正行觀寂。夏五月太上皇祝發。秋七月。冬十月

承保元年癸丑正月。不書即位去歲十二月二十九也。帝延久長子。諱貞仁。舊史延久六年甲寅八月二十三改元。延久之五連帝之初年也。今以癸丑正月立元者寬平之例也。此歲當熙寧六年也

二年春二月沙門性信受封戶。夏五月僧正靜圓寂。秋冬十有二月沙門勝范。賴信。為僧正

承保二年二月性信之封二十五戶

三年春。夏四月留宋沙門成尋獻方物。秋八月釋性信祈日食。冬

承保三年四月成尋闍梨獻方物。宣有司議納不。八月朔日有食之。信公祈有應。乃上仁和寺北院為官寺。信公居也

四年春。夏六月慶睿山金剛壽院。秋。冬

承保四年六月金剛壽院落。先朝所創至此而成

五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甲子改元承歷。十有二月慶法勝寺。**幸之

承歷元年十一月改元十七也十二月十八帝幸慶法勝寺

六年春。夏。秋。冬十月修大乘會于法勝寺。**幸之

承歷二年十月初六於法勝寺創大乘會。沙門暹斅為講師。帝勑曰。圓宗寺法華會與此合為二會。自今經二會講師當任僧綱

七年春。夏五月沙門義范修孔雀經法。秋。冬十月**幸法成寺。十有一月慶金峯山塔

承歷三年皇后妊焉。五月二十七詔義范加護。范修孔雀明王法。逾期無產。范行散事。七月初九皇子平誕。寬治帝是也。散後六日世猶言范效。十月法成之幸慶二塔之復也

八年

承歷四年

九年春二月丁卯改元永保。三月停興福公范寺務。夏六月臺徒燒園城寺。秋。冬十月僧都禎范如宇佐

永保元年二月改元初十也。三月初五山階寺眾燒多武峯寺。始多武之奴打興福奴。興福之眾怒帥師入山焚院宇。時公范為主務。朝廷誅其亂統故止寺務。六月初九睿山眾燒三井寺。初正月山奴辱寺奴。二奴皆大津之民分延延歷。園城戶籍。寺奴訟辱于山眾。山眾不納卻告寺眾。寺眾曰。自今莫為山役。至四月比睿神祀民戶不供山役。朝廷誘寺眾不聽。於是山眾大怒發師向三井。寺眾嚴兵而待。山眾不交鋒而頒師。至此大發兵入三井。此回寺眾不支。山眾縱火堂宇皆灰。勑字佐神宮建塔十月成。二十四詔禎范為慶贊師。尋常僧都不書。曷為書。褒范之應朝選。時為僧都故書官貴之。曷為不書釋。釋未也

十年春二月修最勝會于圓宗寺。夏。秋七月僧正信覺延修法雩

永保二年二月十九圓宗寺最勝會明實為講師。勑合前二會新立三會。七月二十八信覺修孔雀經法祈雨。七日不雨。覺奏延修二七。初仁和之性信有傳持孔雀經。覺借經置壇上修後七。第三日八月七大雨降。聽輦車。曷為不書。覺之効雜也

十有一年春二月沙門性信為特進。夏。秋。冬十月慶法勝寺層塔。**幸之。

永保三年二月仁和寺性信敘二品。僧位自信始。十月初一法勝塔成。座主良真慶導。尋常書塔無層。今何書簡也。曷為簡。法勝之塔其層九級皇城無比故書層。見簡也

十有二年春二月丙子改元應德。夏。秋九月僧正信覺寂。冬

應德元年二月七日改

十有三年春。夏五月**受妙法華經于沙門增譽。秋九月釋性信寂。冬

應德二年五月初十帝召增譽於內寢受法華

十有四年春。夏。秋。冬十有一月庚辰**禪位于皇太子

應德三年十一月讓位二十六也。

元亨釋書卷第二十五 終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