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第二十五卷 元》江蘇省通志稿金石志 繆荃孫作品集

茅山元符萬寧宮碑

拓本高三尺,廣一尺七寸,正書十四行,行三十三字,字徑八分。

夫易從之事,人猶以為難,而況難涉之事者乎?至正十年,三清寶閣慶成,有徒弟玄微文立崇正法師,元符萬寧宮提點儲得儀,睹星門三座,不堪撐住,誠為缺典,乃發弘誓愿曰:若非以石為之,雖豫樟杞梓,亦非悠久,計山石性礦,必不可為,當以太湖石為之宮門,諒不暇及此,余當節縮裘飪,罄力易之,遂於吳門命工計之。其謀始也,發石水步工匠連斫之費,與常住毫發無犯。不意於至正十三年六月內,因疾而化,較其平生私帑,只足以酬其弘誓,於是舟載車運,坯作細工,不日乃就,遂立□於冬十一月十一日,舉梁於臘之初九吉辰。□□□不云乎,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此之謂也。於是乎記。

至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立石,

作局直歲臧自實

宮門掌籍虞恒

上座僉書范克全、儲得□

提舉宮事秦得□、蔣自立

提點宮事張天□

提點知宮事尹天悅

宣授沖素明道貞真人嗣上清經錄四十六代宗師主領三茅山道教住持元符萬甯宮

事王天□

吳郡吳

嘉定州教授題名記在嘉定縣學

拓本連額高三尺五寸,廣二尺四寸,兩截,上記,下題名記,正書十九行,行十四字,字徑八分許。

教授題名記

正書五字平列,字徑二寸五分。

學校題名舊矣,故領教者,當知其職有三:曰祭祀,曰教養,曰修造。三者不廢,斯不曠厥職矣。余於至正辛卯冬,忝教茲學,適遭積弊之余,廢弛已甚,即欲扶植,顧材力不逮,遂撙節廢浮,量人為出。暨次年倉廩既充,生徒日益。幸遇大名仲賢郭侯來牧是州,以其羨貲,一新禮殿,兩廡儀門,無不周備,仍命生徒肄習雅樂,悉合古制。復增置**員,累百余人。二三年間,人材迭出,學校興修,是亦賢侯作成之效也。余將告滿,代者甫臨。舊嘗立石于庭,自元貞初,校官鄉貫姓氏悉紀之,至前教吳靜觀書之,巳無余矣。茍不復立,以繼前志,則何以考某人之賢否,歲月之始終,豈非缺典歟!后之來者,請題于石,傳之悠久,是余志也,於是乎書。至正十四年四月朔日,平江路嘉定州儒學教授朱孔昭謹題。

下截:

朱孔昭  江西贛州路人氏,至正十一年十二月廿七日之任。

石渥  河南府路人氏,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

陳公禮  汴梁人,至正十七年四月之任。

蔣堂  平江路人氏,至正二十一年九月之任。

右教授題名記,至正十四年四月朔,朱孔昭撰額,橫列正書五字,徑二寸強。上截記文十九行,字徑七八分,下四行大字略同,小字徑六七分,皆正書。至正十一年至廿一年十年中,四人朱居首,韓浚《嘉定縣志》多誤,可據此正之。《吳郡金石目》

常州路重建城隍廟記在武進本廟

拓本連額高七尺,廣三尺二寸,正書十六行,行三十九字,字徑一寸三分。

常州路重建城隍廟記

篆書三行,行三字,字徑三寸五分。

常州路重建城隍廟記

常州路儒學教授陳顯曾撰

從仕郎常州錄事井大常書

承直郎松江府判官孟潼篆額

郡國置城隍祠,列之祀典,固封圉,庥民物也。毗陵郡有祠,建自前代,在理所之西南數百步,□旱扎癘禱焉。至正十二年,盜自廣德陷宜興,入寇郡城,時郡兵承調四出,征戍遠方,居守者為鮮,賊眾日滋,城以不守,燔市人室屋半,遂及神祠毀焉。靈威有嚴,再旬而殄賊。由克復□于今,傷夷未瘳,興筑靡遑,藜藿叢合,瓦礫繁委,過者興嘆!明年春,制命中議大夫河東僉憲伯顏帖木兒同知常州路事,侯自胄監釋褐,再為州縣,具知民艱,及佐茲郡,徭設以均,訟獄以簡,督視秋賦,科量平準,民情遂和,侯乃議復神祠,為眾裒祉。監郡忽兒忒哈公、別駕李侯文煥葉贊侯議,皆捐俸以為倡,民乃翕然從之。經始於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落成於今年四月初九日。其外為甬道,屬河而表之,次為靈星門,中為儀門六楹,東西廡三十四楹,其內祠宇六楹,承雷四楹,肖象丕昭,祭器咸庀。觀者踴躍咨嗟,告於顯曾曰:侯之於民既□勤,神以甯民也,宜有紀焉,于書其實,毋佞。予謂城隍之神,祀有常數,侯新其祠,昭復舊觀,以禳以祈,使人有所詹依,其為民生慮深矣。成民而后,致力於神,侯實有焉。宜書以勸后,使知侯之為民,而非徼福於己私也。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記,提調路吏華順孫董工,武進縣主簿慶安住廟道士王泰安立石。

增筑宮墻記在蘇州府學

拓本連額高四尺五寸,廣二尺九寸,正書半截,二十一行,字不計,字徑寸許。

宮墻記

篆書一行,行三字,陽文,字徑五寸。

宮墻記

吳郡之西南偏,孔子廟學在焉。廟居學之左,繚以宮墻,下缺筑土為之,雨淋日炙,弗克堅久。教授徐震、學正徐昭、文學下缺相與慨然曰:廟舊宋以來,迄于今三百余年,而宮墻之廣,下缺飾始免頹圯,計其費幾萬貫矣,殆不為浮費耶。乃謀易以磚,下缺計。即上言於監郡六十公、經歷白公樞,二公曰:是吾志也。下缺府史劉鼎計工度程,躬董其事,其費一出於廩粟,用度之下缺公不損於民墻之基,內外為石三層,凡五百七十丈,其袤下缺盈丈而隆其三,下廣殺高之數丈有六寸,上廣如下之數下缺三磚一十五萬,瓦三萬六千九百,役傭二千三百,他物稱下缺斛。始事於至正十五年之六月,告成於其年八月。工既成,下缺民記其顛末。謹按吳學肇基於范文正公,更宋南渡,而其下缺朝崇尚文教,詔興學校,而宏敞偉麗,遂為江浙之冠。廟宇堂廡,齋廬下缺獨宮墻之制未稱,因循於百年之久,累葺而累壞,非虧一下缺旦鳩工聚材,撤而更之,高廣堅厚,一如矩度,歷數百載可下缺興舉有數,要非郡監之賢,參佐之良,教官之多才,只未暇下缺人仰數仞之高,咸指而言曰:是某守郡所成也,是某教授下缺足為方來者之勸云。是年冬十月甲子,賜同進士出身下缺臨海縣丞郡人魏俊民記,彭城錢逵書,西夏邾經篆額,下缺吏陸益、何文通、耆儒于壽昌、趙季德立石,郡人下缺

金粟道人小象在嘉定周氏

拓本高一尺七寸,廣九寸,題詩兩段,正書。

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若說向時豪俠處,五陵鞍馬洛陽街。

顧阿瑛自題

謂其有意於榮進與,詠歌彈琴誦古人之書。謂其為闊略於世故與,能擴行世之業。昌大其門閭,逍遙戶庭,名聞京都。忽自逸於塵氛之外,駕扁舟於五湖。性印朗月,身同太虛,非欲會玄沈於一致,而貫通于儒者耶!

倪瓚造戊戌八月法喜精舍北樓

右金粟道人石刻小象,自題絕句云:儒衣僧帽道人鞋,天下青山骨可埋。若說向時豪俠處,五陵鞍馬洛陽街。云林子書贊,末題戊戌八月法喜精舍北樓云云。其下尚有王輔銘及雙石居士題詩,其象踞坐石床,手執羽扇,旁植蕉石,神氣雅。石在嘉定周氏祠內,康熙中,為王輔亭輔銘所得。長洲顧上舍沅近得一石于范文正祠,與此畫象題字尺寸皆符,亦相傳五象中之一也。《寶鐵齋金石跋尾》

右金粟道人小象標題篆字,顧阿瑛自題詩,倪瓚題贊,時戊戌八月,當屬至正。云林時年五十八,皆小正書。石在嘉定,舊藏王氏。《吳郡金石目》

按韓先生所云,王輔銘雙石居士題詩,近拓無之。

光福寺免役文榜

拓本連額高一尺七寸,廣二尺二寸,正書十二行,半截,字不計,字徑寸許。

免役文榜

正書四字平列,字徑一寸七分。

皇帝圣旨里平江路達魯花赤總管府,據安供奉銅像觀音大士,祈晴禱雨道場,去處□□□低,每年租米,有額無收,巳前年分□□□一空,累蒙祈禱感格,優免雜泛等事,見上司差官守御西湖剿除□□軍卒人等□焚修,即今五月以來,雨水驟發,恐傷稻秧,□菩薩到城祈禱,便劃開霽。據本寺元當□□照得僧普明所告優免里正,事千賦役,所司祈禱,累沐於感格,仰酬神貺賦役宜恤於僧徒。除下吳縣依上優免,合行出榜曉諭,、頂至榜者。

右榜曉諭。

印  榜印  印  印

國書不錄。

至正十八年歲在戊戌。

通州新城記在通州

拓本連額高四尺八寸,廣二尺四寸,正書二十一行,行三十一字,字徑寸許。

通州新城記

篆書三行,行二字,字徑四寸許。

通州新城記    吳郡鄔珉范伯仁刻字

昔周世宗以顯德五年,遣師擊南唐,南唐主盡獻江北地。明年,筑通州城而甓之,升州為靜海軍。蓋通之為州,枕江挾海。宋高宗渡南,其臣呂祉以為通州與平江昆山縣福山對岸,越順風,不半日可至,須預為之防。於是宋置水軍,起許浦以至顧徑。由此言之,則通州實平江襟喉。今□□□□□□□□□若通州城筑,視它處尤所當先。定遠大將軍通州行元帥府都元帥吳陵李侯天祿以至正十六年,統兵作填,念城久隳,欲事版筑,深惟民力,自兵興之后,有所弗堪。乃經營計度,木甓灰石,積之於漸。起丙申春三月,逮己亥春,乃始鳩工命才,衡從之為楨干,運墾之為畚鍤,高厚深長,杵筑應和,工力堅密,遂為名城。懼非蒸土,或者易隳,於是廣儲瓴甓,濟以石灰,包裹深完,匪但表祿□□□捐粟千石,而侯又能益置裒多。民不知工,役不告勞,屹然金湯,為國藩屏。其董工襄貰者,副元帥陳忠也。蓋設險守國,豈惟山川丘陵,必有高城深池,為之鞏衛。皇朝以六合為家,四海為宮,城池遂爾隳撤,自興兵以來,所在城筑。然以平江地勢言之,登海虞山以望通泰,而狼山軍山者,尺□□□□在目睫,誠如呂祉所言,既若此,則其城筑,在所甚急而不緩也。斷□□李□□□英邁□軍牧民,恩威嚴明,才力兼至,通之民以為侯之賢,非□□□鑒諒,無□倚任之也。咸愿紀侯之美,非勒之金石,無以章示永久。夫城郭所以設險,然必本之深仕厚澤,以固結人心。人心固守於內,城池固守於外,夫如是而后其國可守,其□可保。侯之□公以文武才干,今為江浙行中書省右丞,昆季以德望聲實,皆為海□□□□□□□郎同知通州事周衡記,通州儒學教授季世衡書,燕山張元禮篆。

至正十九年歲次己亥夏六月甲子,董役令周元亨、明儒張思讓、劉克寬、陸□□□□□□□李漸、耆老馬祿、劉漢杰、邢仁、竇景昭、邵堯孫、陶懿德、孫瑞、吳銓。 

嘉定州重建儒學記在嘉定縣學

拓本連額高六尺六寸,廣三尺二寸,分書二十三行,行四十三字,字徑寸許。

嘉定州重建儒學記

篆書四行,行二字,字徑三寸五分。

嘉定州重建儒學記

前進士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維楨撰

將仕郎杭州路海甯州判官褚奐書

中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周伯琦篆額

嘉定,古婁縣之析也,國朝升州,孔**亦從而大之,在州南一百九十五步。基于宋縣令高衍孫,至大庚戌,州守王鐸改創明倫堂。天歷己已,守趙道泰重建大成殿,移堂殿之南,士論病之,擬遷廟東,歷守數十而弗能。更閱三十余年,天將興之,固先廢之。至正丙申堂毀。明年,兼攝州事者,太尉府分帥張元良,以教授陳公禮之請,謂時論雖急兵,而吾庠序之教,綱常所系,不可以一日廢也。於是撙節浮費,及勸率力義之家,募貧丁,相什伍,填淤地成址若干畝,甃石堤捍水若干丈,構新堂其上。前接軒榮,旁翼齋舍,立教官廡於西,舊西齋地也。遷學廩於東,舊東齋地也。與夫直廬庖湢之所,靡不新焉,惟先圣龕帳,與大成樂器泮沼儀門未具。教授陳公禮復請於貳守鐵侯、張侯、州倅賀侯,遂相與完而成之。追理學租,以廩生徒,廣購書籍,以資經訓。禮致五經師,日與**員,討辯道義,磨勵忠孝。蓋實不鄙夷其民,將責成於作養之余,以應賓賢者之所需也,豈徒輪奐其宮,以務觀美哉!張侯於政,尤明治要,與予有疇昔好,使典書者王友諒,走書幣請記,且曰:先生老文學,幸有一言,以諗諸學者,余辭弗獲。則告之曰:三代之學之教,心而巳。人心正,天下無不治,未有不正人心,而能治天下者也。堯之授舜,舜之授禹,成湯武王之建中建極,同此心也。當是寺,比屋有可封之俗,人有士君子之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上之人作之,下之人則之,以心感心,以理應理,固不俟夫威驅執迫也。世教裒,人失其本心,至或淪於大憝,君子救之,亦曰治亂不一,而心無不一,尊君親上之出於天者,未嘗滅沒也。言教者,教以圣賢之心,身教者,教以圣賢之行,況吳為州來子故壤,禮義遺風,猶有漸漬之地乎!民不從治,吾不信已。請以是復司教者,司教以復三侯。時助學田者,楊溪揚仁,增益其所未備者,三山林震、林復也。鐵侯名鐵穆爾普華,字德剛,國族也。張侯名經,字德常,世家金壇,宋中書舍人態之后。賀侯名字守謙,西山居士仲子之也。張帥字子讓,州人,教授字子約,河南人,兄祖仁,壬午科狀元。提控按櫝盧以仁、都目宋思讓、陸元佑,皆有力於文教之事云。

至正廿一年辛丑春二月朔日,平江路嘉定州儒學教授陳公禮立石。

天臺盧奐摹刻

右嘉定州重建儒學記,元人以國語命名,不系以姓,故奏狀吏牘,與**連名。**惟舉其姓,國人必全舉其名,如《元史·河渠志》載耿參政阿里尚書,《元典章》載閭平章張平章兀伯都剌平章之類。至於公私稱謂亦然。然元人文集,稱完澤公、阿術公、徹理公、皆系公於名之下,未有自為完公、阿公、徹公者,以其不成語也。或有稱其氏族者,若姚牧庵稱博羅歡為忙兀公,趙松雪稱不忽木為康里公,施於碑版神道固宜,而流俗則鮮能知之矣。《虞集正心堂記》云,忙侯,名忙哥帖木耳,稱忙侯,省文,從邦人之稱也。蓋元自中葉以后,里巷之民,稱謂漸失其舊。此碑稱鐵侯,亦沿流俗之稱,后云鐵侯名鐵穆爾普華,與道園文同例。蒙古色目各有氏族,不得截取首一字為姓,而以下為名,元人尚知此法。今世號稱古文者,并此亦失之矣。古人名字小印,或用以鑒別書畫,未有施於石刻者,此碑末天臺盧奐名有二圖章,石刻之有私印,蓋濫觴於此。奐本摹刻之工,未諳古法,若撰文之楊鐵崖,書石之褚奐,篆額之周伯琦,未有印也。《潛研堂金石跋尾》

右嘉定州重建儒學記,楊維楨撰,褚奐書,周伯琦篆額,至正廿一年辛丑二月,陳公禮立八分書,字徑寸余。在學宮。末有盧奐摹刻四字,又有“仲章”二字,“盧氏子孫”四字印,他碑所未有,錢氏跋尾載之。《吳郡金石目》

平江路總管周侯興學記在蘇州府學

拓本高六尺八寸,廣三尺一寸,正書二十三行,行五十字,字徑寸許。

平江路總管周侯興學記

遂昌鄭元祐撰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撿校官錢逵書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周伯琦篆額

至正十九年冬,平江路總管周侯擢拜江浙省左右司郎中,中吳士群請於廟堂,不獲命,退而謁於遂昌鄭元祐;占曰:昔范文正公在宋仁宗朝,恭知政事,首以興學取士,開導人主,於是仁宗首詔天下興學校。若蘇州,公父母邦也,公來守鄉郡,奏請立學,得南園之巽隅,以為學宮,今郡學是已。元祐問,公之子純禮過家上冢,復以南園地廣學宮,卒父志也。方公之建吳學,延安定胡先生為學者師。繼此郡縣皆有學,而吳固為稱首。兀術過吳,學毀。宋既南渡,守臣相繼,吳學復完。暨內附,其悉力以興學養士者,□德大夫中書左丞浙西道宣慰使游公顯也。提兵破杭后,淮安忠武王入覲,委公以勞來安集,由是浙以西學宮猶完,士籍不廢,儒紳復存。其學田匿於豪右,公盡復歸之。故德公者成勒石紀美,至于今賴焉。至正兩申歲,平章張公統兵入吳,適春丁,即命官以祭,躬謁圣師,升堂職講,屬郡守吳陵周侯,安完學校,搜延儒術,時兵甲充用,民氣□然,侯抑安暴強,裁以軍律。今日中吳士民獲完者,侯恩實深。會戎旅方張,或請括學田,以助軍食,侯懇懇建言,毀學坑儒,秦政亡不旋踵。為今之計,須用才賢,以綏靖禍亂,詎可蹈秦覆轍,以奪其食耶?遇稍暇,侯以俸金設饌,躬起行酒,勉勞儆勸,朔望廟謁,講討論思,率以為常。學宮垣墻,圯而復新,月廩恒自散給。是侯於學校,無愧昔人侈矣。弗甯惟是,故事承平時,官有慊人站戶,兵興中廢,侯請以田畝輸斗米助官,民以為便。吳城筑土善崩,役民修城,終歲不暫休,侯請給公帑,命僧領其役。軍駐泊宜有營寨,然皆分占民居,侯以為縱不能如趙云之安民於蜀,亦豈宜以有限之屋,共無窮之求,於是侯即城隅構屋,分命士卒居之。侯謂吳東際海,非有絕險,以為之限,宜如古制,寓兵於農,使互相團結,庶可戰可耕。泰伯於吳,建邦啟土,而其廟毀於兵,侯逐兵出廟,重加完葺。侯於敷政,知所先后,概若此,愿為記之。元祐按昔漢任延為會稽都尉,便能祠延陵季子,禮聘嚴子陵龍丘,史稱其為循吏。何敬容於蕭梁時,守吳郡,勤恤民隱,聽訟如神,至是人稱任何,較之侯,二子有不得專美於前矣。吳學之興,始於范文正公,江南內附,復興於游資德。今吳學獲完而不墜,則又惟我吳陵周侯,侯名仁,字義卿,宣授太中大夫,仍兼管內勸農防御知渠堰事。夫侯之興學,自宜播之士林,形之歌頌。若其政治之美,而學校亦得以論列者,蓋學校議政,而樂稱人之善,此尤士論之至公,而匪以私侯也。異時國史考功記事,如游宣慰章章在前,周侯行事燁燁與相先后,此豈平常勒石頌美,可得同年而語也哉!至正二十一年歲次辛丑三月既望,平江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定住海牙同知王椿年,判官劉瑛,俞俊,推官顧士良,經歷鄭元,知事徐天麒、劉文義,照磨劉忠信,儒學教授孫作,學正陳振祖,學錄江漢,訓導范成、張騰霄、公孫天有、沈敬明、朱斌、陳樸,儒士翁仁實、張復初、陳植、王鑒、蔣堂、孫文、金弘道,直學彭曙,司吏沈天麟、朱允升立石。張俊刻。

右平江路總管周侯興學記,遂昌鄭元祐撰,錢逵書,周伯琦篆額。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正書。后具立石銜位姓名。《吳郡金石目》

重修三皇廟記在昆山

拓本連額高四尺八寸,廣二尺九寸,正書二十三行,行三十二字,字徑寸許。

昆山州重修三皇廟記

篆書三行,行三字,字徑四寸許。

昆山州重修三皇廟記

中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恭知政事陳秀民撰

中奉大夫淮南等處行中書省恭知政事饒介書

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余詮篆額

稽古鴻荒之世,人文未開,蚩蚩之氓,與鳥獸爭一旦之命,不有圣神出而立人極焉,生人之類滅久矣。毛茹而血飲也,為之庖廚;巢居而穴處也,為之宮室;畫卦以通神明之德,造契以代結繩之政;為之耒耨,以厚其生;為之醫藥,以救其死;造律歷,垂衣裳,以開萬世之治,其有功於生民甚大。廟焉,而棟宇撓,祀焉,而籩豆缺,豈教民報本之意哉!昆山三皇廟,自州治遷后,日就隳廢。至正十九年,州治復還,太尉承制以杰烈石同知州事,奠謁之初,顧瞻太息,退而謀諸知州費侯曰:州事草創,百廢宜次第舉。三皇建極之始,今而廟宇崩摧,神像暴露,國家崇奉之意安在耶?舉所宜先。費侯是其議,亟共捐俸為倡。醫流義士翕然和之。不數日,得錢若干緡,米若干石,召匠度材,以工給其役,以吏董其事。不數月,殿宇之顛覆者,隆然起。兩廡星門之朽弊者,翼然張。階墀磚級之眵剝者,整以密。像塑丹白之漫漶者,煥以新。傳所謂人存政舉者是也。夫弛張系乎理,不系乎時,廢興由乎人,不由乎數,有為者何施而不可也。學有田若干,蕩租若干,冊籍迷失,無所考。石君又追究,歸之學,祭祀膳供之用,於是乎不窘矣。廟成而石君去,費侯曰:石君之善,不可沒也,征余文記之。余讀邵子《經世書》,至皇帝王霸,未嘗不廢書而嘆也,皇以道化民,霸以力服人,世降俗漓,古道茫昧。昆山之長貳修舉廢墜,而以皇廟先焉。其薄功利而尊道德者耶!其知報本而善教民者耶!詩云: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后之人庶乎尚有考也。費侯名復初,字克明,東平人。石君字安卿,鞏昌人。至正二十三年夏六月廿五日,平江路昆山州知州兼勸農事契斯、同知昆山州事郜肅、昆山州判官丁復初、提控案牘趙從周、都目謝弘道、前醫學權教授王燁、醫學權教授許矩立石。

州人朱珪刻

右昆山州重修三皇廟記,陳秀民撰,文饒介書,余詮篆額,皆當時知名士。刻字者州人朱珪,珪精於篆刻,撰《名跡錄》六卷,亦名手也。文前稱太尉承制以杰烈石同知州事,后但稱石君,元時蒙古色目人名,有單稱下一字者。石君籍隸鞏昌,蓋亦河西之族矣。《潛研堂金石跋尾》

無錫州官題名記在無錫縣署

拓本連額高六尺,廣二尺八寸,正書五截,第一截記,三十一行,行十二字,字徑五分,下四截題名。

無錫州官題名之記

篆書四行,行二字,陽文,字徑四寸。

無錫號稱上縣舊矣。皇元混一區宇,奄有四海,以其地廣大,戶口繁夥,元貞二年升為州,朝廷為設官六,達魯花赤員一人,知州員一人,同知員二人,州判員二人。由丙申距今廿有九年,求其官於是州者,姓氏皆湮滅而無聞。將前人不欲揚其善乎?將有所諱而自掩乎?將官事雜逯而不暇為乎?將謙讓未遑以待后人乎?是未可知也。威蒞事未久,若復泯焉而不問,則遂成缺典矣。於是悉召州之故老而咨焉,乃曰:自謝君始至至治辛酉凡□□□人。因嘆息曰,蓋不求人知,亦近於古君子,然沒世而名不稱,則又識者之所疾也。且題名之所以作者,非直使人尊而敬之,乃欲俾世世子孫,他日過之,瞻仰而取則也。若夫明者,□者,廉者,貪者,有州人之口碑在,僉曰然,請刻諸石。時至治甲子正月望日,承務郎常州路同知無錫州事南陽劉威立石,無錫州儒學教授吳門俞真卿記。

第二截:

王連赤都魯彌實  武德將軍達魯花赤,至治元年九月二十一日禮任。

趙思益  奉議大夫知州,至治二年九月三十日蒞任。

廉可安凱牙  宣武將軍達魯花赤,泰定元年八月二十一日禮任。

董世杰  奉議大夫知州,泰定元年十二月十八日禮任。

阿思蘭  奉政大夫達魯花赤,泰定四年七月初九日禮任。

張采  □□大夫知州,泰定四年。

王古倫赤海牙  奉議大夫,達魯花赤,至順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之任。

王克敬  朝散大夫知州,至順二年十一月初二日之任。

不顏不花  宣武將軍達魯花赤,元統二年十二月初三日之任,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得代。

董守思  朝列大夫知州,元統二年十一月初一日之任,就任除授漢中道廉訪司僉事。

達理悅實  前省理問授朝散大夫本州,達魯花赤,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之任,至元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得代。

李臺山  朝列大夫知州,至元三年十月十三日之任,至元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得代。

高闊闊出  奉政大夫知州,至元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之任,至正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得代。

哈兒沙  奉直大夫達魯花赤,至正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之任,至六年十月二十日得代。

第三截:

烏馬兒  昭信校尉同知,至治二年七月初二日禮任。

劉威  承務郎同知,至治二年八月初一日禮任。

捏古伯  承德郎同知,泰定二年六月初六日禮任。

秦世英  忠顯校尉同知,泰定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禮任。

張也薩帖木兒  □□郎同知,天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禮任。

阿里  承務郎同知,至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之任。

桑哥答思  承務郎同知,至順四年七月十二日之任,至元二年六月初六日得代。

也先不花  承事郎同知元統二年六月初八日之任,至元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得代。

周宗仁  忠武校尉,至元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之任,至元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得代。

山壽  承務郎同知,至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之任,至正元年八月十一日得代。

杜仙  承務郎同知,至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之任,至正五年四月初七日得代。

第四截:

王居仁  承事郎州判,至治二年二月初八日禮任。

張友一  承事郎州判,至治二年閏五月二十八日禮任。

魏諒  承事郎州判,泰定元年二月十八日禮任。

李禿堅不花  承事郎州判,泰定二年四月十五日禮任。

和尚  承事郎州判,泰定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禮任。

都思脫因  承事郎,天歷口年五月十六日禮任。

忽都海牙  承事郎□□,至順二年□二□□□禮任。

余天錫  忠翊元統初八日上任。

延仲誠  從仕郎州判,至元三年十一月初四日之任至元六年十月二十日得代。

劉善慶  承事郎州判,至元五年四月十五日之任,至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得代。

馬馴徵  事郎州判,至元六年十月二十日之任,至正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得代。

魏禿普申  承事郎州判,至正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之任,至正五年四月十一日得代。

兀都蠻  從仕郎州判,至正八年三月十八日之任,至正十一年三月十七日得代。

第五截:

督工司吏

朱有德  提控案  年正月。

章甫  都目,至治    月任。

趙    至治三  禮任。

方泰亨    年七月十三日禮任。

陳琰  提控案牘,泰定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禮任。

梅忠  都目,泰定三年  月二十五日禮  。

韓奎  提控案,天歷元年四月初任。

趙茂  都目,天歷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禮任。

王鼎  都目,至    二十一    至元五年  初八

徐文瑞  提控案牘,至元年之任,至正元年月十一

施瑛  提控案牘,至    年日之任,至正八年月

鄭又新  提控案牘,至正    二月之任,至正十年九月二十九日得代。

吳直  提控案牘,字德剛,蘇人也。由  省院出身。至正廿三年之任,至正廿六年春得代。

倪云林小象在嘉定周氏

拓本高一尺六寸,廣一尺五寸,有象,志銘正書。

倪云林墓銘

倪云林,姓倪氏,諱瓚,字元鎮,所居號云林,因號云林生。其家常州無錫富家,至正初,兵未動,鬻其家田產,不事富家事,事作詩,人竊笑其為。兵動,諸富家剽剝廢田產,人始賞其有見。性好潔,盥額易水數十次,振拂冠服,著時,數十次振拂。齋閣前后樹石,嘗洗拭。見俗士避去,如恐浼。徒王文友讀書,文友死斂葬,不計所費,一如其所親。交張伯雨,后伯雨至其家,會鬻田產,得錢百千緡,念伯雨老,不再至,推與不留一緡。盛年詩名在館閣,晚當至正末,飄流中,作詩益自喜。其作詩信口,率與唐詩人語合。年若干,葬□陰習里。卒后人倩其詩,散逸無全。□□□□曰:□□□心何求,吁嗟乎其為安所由。身□□□□□其時蠲所修名何留。吁嗟!

長樂王賓

右云林小象,上方鐫王仲光所撰墓志,正書小楷,上缺一角,磨泐數字,下方小象趺坐木榻,手執幅巾,幾上陳鐘鼎卷冊數事,奚童侍女左右夾侍。刻工精妙,向在嘉定王氏,今與金粟道人像并歸周氏祠中。《寶鐵齋金石跋尾》

右倪云林象并墓志銘,石刻志銘,鐫於象之上方,末署長樂王賓著,皆小正書。另石刻王翰林輔銘詩,與前金粟道人象均為嘉定王氏舊藏。《吳郡金石目》

玄妙觀方丈通神庵記在蘇州玄妙觀

拓本連額高五尺六寸,廣二尺七寸,正書二十四行,行四十字,字徑七分許。

玄妙觀方丈通神庵記

篆書四行,行二字,字徑三寸五分。

玄妙觀方丈通神庵記

右仙事見於傳記者,世相傳以為渺茫而莫之□。而仙者往□求□於□□□□□□□化其□□□□法□謂□風□□初不自以□□也。□□□文字□必□□□信□□□□□□□□□□□□□□□已知□□以□□□其□□□□□□□□□生□已□本□□□□□□□□□□氏□□□□□□能文一日盡□□□為□□不知其□□以□道□□□棲止。今玄妙□□□□□□□蒲衣自□不□□□者,或□菑□□□中□□□□□□陵夜□□□□神遇□□□□□□□□□□至□生□□與□眾罔測而□□所□問□□□焉。□建通神庵□中□□□命□街□□□□□□□□□□跡□□□黎故老不可□□□□□□□□□而□□□□□□□者也。自□□□□一百五十□□□□□□□□為陳跡,過者□□□□泰□□□春□□□□□□□謂大殿□□□□□□□于神□□□□思□靈修焉。翌日,□羽□□□□□□□□□□□□□□□是時□自□發□□□□□□□□□□□□作古。以是歲四月□□□□□□□□□□□而有□□□□□之疫□□□□□□物□□□□□□殆□□□□□海□中庸而神□□□□□□□□□□□□見親友□知仙□□□□□□□□□□□事會□顧安□弗力予□□基□是□□□□□□玄妙方丈□□□□□□□□□□□□元□□□方丈而不□而方丈新□為能□□□□□□□兩□幾□□□□□□□□□□元□□□□□□□二舍東西□廡而翼之□以□□□□楹□棟梁桷榱瓦覆磚□□□□□□□□□□厘專祠先□像后堂,永為玄妙方丈之室。□□別為房□,處尊宿退居者,□間乃□□□□□□□□□□我□□考妣,子若孫,往來其中,□□□□□□歲時薦羞,羽流□□於此□□□□□□□□□□江三高□臨煙水之勝,予實主奉其青徒緬懷前□高邁百世,□元之遣澤,弗獲□□□□□□□□□人斯□矣。尚敢冀仙蔭之予□哉!抑圣凡□□閬風玄□之上□乎復絕,然猶時入□□□者□□□□仙□化□天下后世之□□□□□夫□滯起□在余聞方丈□而振庵之舊在席主夫沙衣□□□□□常□□蓋仙而神者也。神亦何往而不在,以慈力故,猶感通乎□學□自今為主席者相繼□□□□雖千□猶先生監臨,毋落吾事,謹毋曰:是有數存,□則吾志也。是年七月望,郡人陸元吉書,

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帥王都中篆額,

本觀提舉知觀事周存參住持提點  泰亨

東堂講師張  樹石

右玄妙觀方丈通神庵記,紀年磨滅,存七月望,郡人陸元吉書,篆額及立石銜位姓名,亦殘蝕不全。《吳郡金石目》

重建無錫州治記

拓本連額高五尺,廣二尺五寸,正書二十一字,行四十二字,字徑六分許。

重建無錫州治之記

篆書四行,行二字,字徑三寸許。

重建無錫州治之記

通奉大夫    海右道肅政廉訪使王士熙撰并書

昔我世祖皇帝肇平殘宋也,不□殺人,克□天心。迨職方氏納士,生齒日繁。昔之壯縣大邑,考圖數貢□得升為州,若今無錫州之類是也。溪山清健,□有昌碩□州見大夫紆紫綬爵通□而乃□□□□其所□聳觀瞻,副名實云何哉,因循□弛也,□□之式,其□□其不在人乎。藁城董君守□□元統二年,來守是州,令行化□民□夫和里居□□合辭請於君曰:政其有□□也,居之安□之□,此一郡之疆本也。頹毀弗修,何以示民哉?董君與達魯花赤不顏不花、同知桑哥會思、也克不花判官、□□吳文秀合謀興建,吏長允從,諸吏咸□□官□□華□□明安答兒□□仕鄭大亨華珙□□□□□楊中□錢玉珙益吳曼倪挺徐□周巖□□□各□其力□有所獻者□□□裒多□□□□□□□□□民善政之上計者也。陶甓于郊,伐木于□既堅既□,始為譙門為□門完整,允稱□□□□□□□出入有容,上下有級,為后堂燕息之所也。貰畫□□□□有□庖□□所□為州□□□□□□□□□□為使客寓館東西兩廊,肅平其居,□□□□楹焉周垣繩如齊□南啓。自元統三年,□□□□迄于至元改元落成。古之時,如公奭□□於□□□下,其民去而思之,□□刀伐□□之□□□□□簡易之教,決民心也,如此夫。若今官必有署,其□□常之道也。國家布位立制,煥有榮華,欲使之□□□□□□□也。□民多□也,□□□上棟下宇,居之孔易,周人甘棠之思,□萬世不□也。□□□□於民□□□□□□□□□□于勝國□治前於此者,巳無傳也。今董君暨同僚□□□□□□成功□□□□□□□□□□□□□□□乃祖父實惟世祖平宋功臣,有奪□□□□□□□□□□□□□□□□□□□□□□□□□新,是以似之。謹記。

□山王□刊

長懺堂莊田記

拓本連額高五尺,廣二尺八寸,正書兩截,刻碑字馭蝕,行數字不能計。

長懺堂莊田記

正書五字,平列,字徑三寸許。

南翔寺長懺觀堂莊田記

原租福□田凡有三等,曰恩,曰敬、曰忍。忍田瘠,恩敬肥也。寺僧崇□捐己長物外,泐同袍泐不□可謂肥矣。泐有本邑依仁里海氏泐佛徐有林同泐止及桂田北止浜,永舍入南翔寺九品觀堂,助眾焚修泐在堂母親  氏  八娘泐戈氏四十八娘泐壽  功德上薦:故曾祖徐□□承事故曾    祖母□□故祖徐八□承事    故祖母侯氏  □娘子  故父徐□□秀才    故次兄徐   十五秀才故祖    五三承事    故祖母  十六娘子    故父  九五承事

本觀掌功德事僧    志寅等立

松江丁日益刊

下截:

大元國平江路嘉定縣依仁鄉第七都,奉佛管必勝,男從龍發大施心,將有己鈔置到守信鄉第一都玉字渭百六十九號苗田式畝伍分,成田玖畝七分,又結字渭百二號苗田式拾捌畝,地二畝,黃字渭四十九號五十號五十一號苗田拾式畝玖分壹厘,營田三畝八分七厘,依仁鄉十二都吊字渭四十二號七十二號苗田四畝捌分三厘,舍入南翔寺九品觀堂,助眾焚修,建立祠堂,永遠香火所。功德追薦:

先祖管千五承事,先祖母吳氏四二娘子;

先考統制管公之靈,先妣金氏五十五娘子;

先叔□□□五承事,先嬸顧氏四十九娘子;

先妻張氏廿一娘子,亡媳婦張氏十五娘子;

亡媳婦□氏阿六娘子。眾魂同生凈土,仍保庇必勝等身□康健,壽命延長,官職高遷,諸緣吉慶。

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日本觀掌功德事僧德溪立

常住釋傳教玄悟慈應**石田

上缺奉佛泐曹氏家眷等發大施心,將梯己鈔置到依仁鄉十三都□字渭十式號苗田乙拾畝,地式畝,泐百十一號泐拾石,舍入本院常住永遠添助供給行  重修上缺建立祠堂香火薦羞之儀者。

□元□□年月日掌長□院功德事僧德溪立

佛泐賓字渭十四號苗田壹畝,    渭三十三號苗田  畝,地式畝,同都谷字渭泐九號苗田式畝六分,計田拾叁畝七分,舍入本院。泐助永遠供泐共證菩提者。

德溪立

古百丈泉在上元宮后山凈業庵

拓本高一尺三寸,廣六寸半,正書四大字,字徑二寸許。

古百丈泉

鐘山弟一泉在上元朝陽門外

拓本高一尺二寸,廣一尺,正書陽文五字,字徑一寸五分。

鐘山弟一泉

來鳳泉闌題字

來鳳泉

安穩大吉。側面正書

陳氏宗彝云,此井居鳳皇泉鳳臺之間,闌五方,一面刻三篆字,存上下來泉二字。中鑿穿,尚存末數筆,細審類西字,篆法頗似陽冰。《續纂江甯府志》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