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朱異造象江寧甘氏家藏
拓本高三寸三分,廣二寸二分。正書,一行,字逕一分。
梁太清丁卯改元,善男子朱異敬造獲福。
石黝而有光,高四寸二分,頂圓稍狹,底平侈。面作大小佛二尊,分上下層趺坐。下層左右列侍者二。其下有二獸,獸之左有人作張弓注矢狀。字在象背。丁卯系太清元年。《南史·武帝紀》: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乙巳帝舍身。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據《梁書·朱異傳》:太清元年,異官左衛將軍,領步兵。此造象疑即武帝幸同泰寺時所造也。《續江寧府志》
臨川靖惠王蕭宏雙闕 在上元張庫村
拓本高二尺七寸,廣三尺一寸。東西柱正書各五行,行五字,字逕四寸。東柱左行。兩左右側各畫象一方,高二尺六寸五分,廣八寸八分。上下鳥形,中花紋陽文。
梁故假黃鉞侍中大將軍楊州牧臨川靖惠王之神道
右東柱。
梁故假黃鉞侍中大將軍楊州牧臨川靖惠王之神道
右西柱。
按此二石柱最完整。據《南史》宏傳。宏以天監元年封臨川郡王,凡三為揚州刺史,普通七年四月薨。其假黃鉞侍中大將軍楊州牧皆贈官。與本傳合。《續江寧府志》
在上元北鄉張庫村,去安成碑南可十里,距朝陽太平兩門各二十余里。自《六朝事跡》著錄后,元明金石家皆未之及。同治戊辰八月訪吳平石柱,花林一村突漫言張庫兩石柱正與此相似,尤高大,亦梁武帝墳也。村人指秀儋景諸碑柱皆謂梁武帝墳因冒雨亟尋獲之。其東柱順讀始右,西柱逆讀始左。又與安吳平兩反刻不同,字畫精美,絕似瘞鶴銘,疑上皇山樵一手書也。兩楊州牧“楊”字并從木,王懷祖氏《讀書雜志》歷引史漢碑版,以證楊字隋以前從木,唐人誤從手。得此二石,又增一確證。
蕭宏東碑在上元
拓本連額高一丈三尺二寸,廣四尺六寸。全泐無字。兩側畫象十六方,每方高廣各一尺一寸。左八方一龍形,二至并鳥形,右八方夷漫不可辨。陽文。
按右碑距宏神道石柱不數武,定為宏碑。又按周應合景定建康《文籍志》有臨川靖惠王碑,《風土志》臨川王墓有石柱、碑二。今碑少,西有贔屃尚存,適符二碑之數。西碑久佚,東碑畫象僅存。考古者不可不知也。汪鋆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蕭宏石柱兩側有畫象十六方,蓋誤與碑牽合為一,并不知有碑,亦未見拓本較量尺寸耳。
南康簡王蕭績雙闕在句容石獅溝
拓本高二尺二寸,廣一尺二寸,東西柱。正書,各三行,行七七字,字徑二寸。東柱左行。
梁故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康蔄王之神道
右東柱
梁故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康蔄王之神道
右西柱。
按石柱二,亦左右順逆讀。簡作間者,當時省體。據《梁書》績以安右將軍領石頭戍事,尋加護軍,薨于任。梁代墓闕多書贈官,而不書所終之官,蓋當時通例如此。《續江寧府志》
《梁書》:南康簡王續高祖第四子也,普通五年加護軍將軍,大通三年薨于任,贈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金陵新志》南康簡王墓在句容西北二十五里,同治已巳甘泉張肇岑訪獲。《經眼錄》
按“簡”“”**已通用,石經《論語·堯曰篇》:在帝心;鄧固碑:惠能苘乎圣心;孔宙碑:濟弘功于易。簡并作。
吳平忠侯蕭景闕
拓本高二尺零五分,廣三尺。反書,五行,行五字,字逕四寸許。
梁故侍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
右蕭景墓闕,正書,反刻,在上元花林村。按景高祖從父弟,封吳平縣侯,天監十五年加侍中,十九年出為安西將軍、郢州刺史。普通四年卒于州,詔贈侍中撫軍、開府儀同三司,謚忠。闕稱中撫將軍,而史作中撫軍,蓋脫一字。辛楣先生云:梁置一百二十五號將軍,四征施于外,東西南北是也;四中施于內,軍衛撫護是也。《江寧金石記》
建安敏侯蕭正立雙闕在上元淳化鎮石柱塘
拓本高一尺五寸,廣同。東西柱正書,各四行,行四字,字逕二寸,東柱左行。
梁故侍中左衛將軍建安敏侯之神道
右東柱。
梁故侍中左衛將軍建安敏侯之神道
右西柱。
按石柱凡左右文同,順逆讀。《南史·梁宗室傳》:臨川靜惠王宏子正立。初封羅平侯,改封實土建安縣侯,后位丹陽尹,薨謚曰敏,封謚與碑合。其侍中左衛將軍,蓋薨后贈官也。《續江寧府志》
《六朝事跡》謂墓在淳化鎮西宋墅石柱塘,去城三十五里。又謂神道在風城鄉者也。《經眼錄》
按右石柱字跡夷漫,西柱尤甚,惟侍中二字較朗晰,余字精拓間隱隱可辨耳。
新渝寬侯蕭暎西闕在上元宋墅
拓本高一尺五寸五分,廣一尺四寸五分。正書,四行,行五字,左行字逕二寸。
梁故侍中仁威將軍新渝寬侯神道
按石柱當有二,此正書逆讀,其西柱也。尺四行,行五字。今可識者十四字。神道跳行與他石柱例異。《南史·宗室傳》:始興忠武王憺子暎,普通二年封廣信縣侯,改封新渝縣侯,歷廣州刺史卒官,謚 曰寬侯。封階與碑合,軍號乃其贈階,故傳不詳。五代史志述梁軍號云智威、仁威、勇威、信威為十六班,則仁下所缺系“威”字。《續江寧府志》按今拓本精者“威”字尚可辨識,未全泐。
在句容。以諸闕例之,侯下只應有一“之”字而此有三字空,審石上仍似無字者。《經眼錄》
此碑在上元宋墅,莫氏云在句容,誤。
梁闕殘字
按上元宋墅有梁殘闕,僅存“聲軍國十三高”六字,見《續江寧志》,今拓本并此六字亦磨滅。
梁闕殘宇
在侯村,拓本亦剝泐無一字,惜無舊拓著錄,附記于此。
葛祚碑額在句容
拓本高一尺八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正書三行,行四字,字逕三寸許。
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府君之碑
右碑額三行,云“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府君之碑”。楷書,徑三寸許。衡陽,孫吳所置郡。漢世稱郡國守相為府君,魏晉猶然。予收藏孫吳石刻,如谷朗及此碑,皆以太守故得府君之稱,非若后人之泛用也。潛研堂《金石文跋》
右碑在句容城西門外五里梅家邊,土人呼其地為石碑岡。碑圭道有穿。考《吳志·三嗣主傳》“太平二年以長沙西部為衡陽郡”,與碑正合。《法苑珠林》稱:“葛祚為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槎橫水,能為妖怪,祚將去官,乃大具斧斤,將伐去之。明日當至,其夜居民聞江中洶洶有大聲非常,旦往視,槎移去數里,駐在灣中,自此無患”。即其人。碑用粗砂石,正似天璽碑。其不為后人見取作碑材,亦以此石經二千年始見于世。前金石諸家俱未載及,后之好古者得之,當無忘予與朱筠谷搜訪之力也。楷書之見于法者,則有程邈最先,然不足信,其見于碑碣亦始于此,良足寶也。孫星衍《跋》
按《草編》、《訪碑錄》、《江寧金石記》均系之吳,以題有吳字也。然正書始于齊梁之間,吳時未嘗有此。法帖中鐘繇、索靖皆唐人偽造,何足信哉!字體與梁闕相類,因附梁末。
瘞鶴銘在丹徒焦山
石裂為五,行數、字數、不能計。行書。
瘞鶴銘有序
華陽真逸撰
上皇山樵書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日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幣,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我□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 曰相此胎禽,浮丘著經。余欲無言,爾也何明。雷門去鼓,華表留□。義唯仿佛,事亦微冥。爾將何之,解化口口。西竹法里,厥土惟寧。后蕩洪流,前固重扃。左取曹國,右割□□。山陰夾塏,勢掩華亭。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口山徽君
丹楊外仙尉
江陰真宰
右瘞鶴銘題云華陽真逸撰,刻于焦山之足,常為江水所沒。好事者伺水落時摸而傳之,往往祗得其數字,云“鶴壽不知其紀”而已。世以其難得,尤以為奇。惟余所得六百余字,獨為多也。按《潤州圖經》以為王羲之書,字亦奇特,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顏魯公,不知何人書也?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今不敢遂以為況者,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后有人同斯號者也。《集古錄》
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乃不可名貌,以此觀之,《遺教經》良非右軍筆畫也。若瘞鶴銘斷為右軍書使人不疑,如歐、薛、顏、柳數公書最為端勁,然才得瘞鶴銘仿佛爾。唯魯公宋開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間。黃庭堅《豫章文集》
朱方鶴銘陶真白書:在焦山下,石頑難刊,且為水泐,故字無鋒穎,若拙筆書,昧者從而學之,深可一笑。
右瘞鶴銘,資政邵公亢嘗就焦山下缺石考次,其文如左。其不可知者闕之,故差可讀,然文首尾似粗可見,雖文全亦止此百余字爾。而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謂“好事者往往只得數字”,“唯余所得六百余字,獨為多矣”,蓋印書者傳訛,誤以十為百。當時所得蓋六十余字,故云比數家本為多。此銘相傳為王右軍書,故蘇舜卿子美詩云:“山陰不見換鵝經,京口親傳瘞鶴銘”。文忠以為不類王法,而類顏魯公;又疑是顧況,云道號同,又疑是王瓚。仆今審定文格字法殊類陶宏景,自稱華陽隱居,今 曰“真逸者”,豈其別號與。又其著《真誥》,但云己卯歲,而不著年名,其他書亦爾。今此銘壬辰歲、甲午歲,亦不書年名,此又可證。云壬辰者,梁天監十一年也;甲午者,十三年也。按隱居天監七年東游海岳,權駐會稽,永嘉十一年始還茅山。十四年乙未歲,其**周子良仙去,為之作傳,即十一年、十三年正在華陽矣。此銘后又有題“丹楊尉、江陰宰”數字及唐王瓚詩,字畫亦類似“瘞鶴銘”,但筆勢差弱,當是效陶書,故題于石側也。或以銘即瓚書,誤矣。王逸少以晉惠帝大安二年癸亥歲生,年五十九,至穆帝升平五年辛酉歲卒,則成帝咸和九年甲午歲,逸少方三十二。至永和七年辛亥歲年四十九,始去會稽而間居,不應三十二年已自稱真逸也。又未官于朝,及間居時不在華陽。以是考之,此銘決非右軍也審矣。余又云:焦山鶴銘俗傳王逸少書,非也。一小書中載云陶隱居書,此或近之。然此山有唐王瓚一詩刻,字畫全類此銘,不知即瓚書,抑瓚學書中字而書此詩也? 劉 曰:嘗親至彼觀,疑即瓚書也。下有云“上皇山樵人逸少書”非王逸少也。蓋唐有此人亦號逸少耳。《東觀余論》
瘞鶴銘今存于焦山及寶墨亭者蓋盡于此,凡文字句讀之可識及點畫之僅存者三十余言,而所亡失幾五十字,計其完書蓋九行,行之全者率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預焉。熙寧三年春,予與汾陽郭逢原公域、范陽范祎子厚索其遺逸于焦山之陰,偶得十二字于亂石間。表留惟寧十字完,余二字訛缺。石甚迫隘,偃臥其下,然后可讀,故昔人未之見,而世不傳。其后又有“丹楊外仙江陰真宰”八字,與“華陽真逸上皇山樵”為似是真侶之號。今取其可考者次序之如此,其間缺文雖多,如華亭寥廓之類,亦可以意讀也。張堂《跋》。
瘞鶴銘在潤州焦山下,初刻于崖石,久而崩摧,覆壓掩沒,故不復得其全文。余嘗怪唐人尚書學,而此銘字特奇偉,宜世賞愛,而卒不見傳于人。自張懷瓘、張愛賓、徐浩論書,備有古今字法,亦不見錄。考其歲月雖不可得,然此山之摧裂圮垝,莫知何時而是書壓覆其下,知其刻已久,但隱沒石間,自昔或未知之,然其刻畫亦幸至今尚完。歐陽文忠公以舊記稱王羲之書為非,又疑顧況自號華陽真逸,謂此書類顏太師。沈存中直謂顧況所書,況不知所書如何。而碑書篆者“上皇山樵”也,則謂況書將于是乎取,不可得也。往時邵興宗考次其文,缺四十二字,而六字不完,又有六字不知其次。其后張堂自力求之,摹兩山間,其缺字三十有五,不完者七,而又別得十二字,與興宗不同。昔刁景純就金山經庋中得唐人于經后書瘞鶴文,以校興宗子厚,其字錯雜失序多矣,宜直示之,惟將進寧則不可究,今并列序之,來者可以考矣。文忠《集古錄》謂得六百字,今以石校之,為行凡十,行為字廿五,安得字至六百?疑書之誤也。余于崖上又得唐人詩,詩在貞觀中,已列銘后,則銘之刻非顧況時可知,《集古錄》豈又并詩系之耶? 黃伯思學士以瘞鶴銘示余,世謂晉右軍將軍王逸少書,歐陽公疑華陽真逸唐顧況道號,然逸少、逋翁其書可見,不與此類。嘗考次其年,羲之生晉惠帝大安二年癸亥歲,至穆宗升平五年辛酉卒,當五十九歲。而成帝咸和九年太歲在甲午,逸少當三十二歲,逮四十九歲辛亥,始去會稽,其時未嘗至朱方;華陽又非其郡邑所望,不得以此為稱。顧況卒于貞元末,當元和七年為壬辰,九年為甲午,良不及也。上推壬辰歲為天寶十一載,況當兒稚,其號會陽子,蓋自貞元以后,皆不合于此。昔陶宏景嘗以其居華陽觀,故自號華陽隱居。貞白平時著書,不稱建元,直以甲子紀其歲。今 曰“壬辰歲得之山陰”,“甲午歲葬于朱方”,壬辰當天監十一年甲午,則其十三年也。隱居以天監七年游海岳,住會稽,來永嘉,至十年還茅山。十二年**周子良仙去,貞白作傳,即十一年在華陽,此其可知也。或 曰茅山碑前一行貞白自書,與今銘甚異,則不得為陶隱居所書。然華陽真逸特其撰銘,若其書者上皇山樵也。四人各以其號自別,固不得識其姓名,疑皆隱君子也。然其書在江巖石壁,摹拓最難,又石摧壓其上,人不得至,風雨霜雪不及,故字畫至今尚完。或疑梁世書傳逮六百年,不應如新刻于石,余求銘后王瓚書,蓋自貞觀至今,亦無訛缺。貞觀去梁未久,可考而知也。廣川書跋
右瘞鶴銘題華陽真逸撰,真逸未詳其為何代人。歐陽公《集古錄》云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余遍檢唐史及況文集,皆無此號。惟況《撰湖州賴史廳記》,自稱華陽山人耳,不知歐陽公何所據也?《金石錄》
《集古錄》疑華陽真逸前后有人同斯號者,《西清詩話》云:余讀《道藏陶隱居外傳》號華陽真逸,此蓋同斯號矣。胡仔《漁隱叢話》
《考銘》引“雷門鼓事”,按《臨海記》:昔有晨飛鵠入會稽雷門鼓中,于是鼓聲聞。洛陽孫恩斫鼓,鶴乃飛去。恩起兵攻會稽,殺逸少之子凝之,蓋在安帝隆安三年,斫鼓必此時,豈復有羲之,誰肯遽取以為引證哉?然則非晉人文,不辨可知矣。《漁隱》考訂華陽真逸為陶隱居,或庶幾焉。劉昌詩《蘆浦筆記》
余淳熙己酉歲為丹陽郡文學,暇時游焦山,訪此石刻,初于佛榻前見斷石,乃其篇首二十余字,有僧云住年于崖間震而墜者,余不信。然遂拿舟再歷觀崖間,尚余茲山之下二十余字。波間片石傾倒,舟人云:此斷碑,水落時亦可摹拓。今因請于州將龍圖閣直學士張子顏,發卒挽出之。則甲午歲以下二十余字,偶一卒 曰,此石下枕一小石,亦覺隱指如是刻畫,遂并出之,其文與佛榻所見者同。持以較之,第闕二字,而筆力頓異,乃知前所見者為寺僧所紿耳。因摹數本以遺故舊。近觀陶隱居諸刻,反覆詳辨,乃知此銘真陶所書,前輩所稱者眾矣,惟長睿之說得之。馬子嚴題
瘞鶴銘在今鎮江府大江中焦山后巖下,冬月水落,布席仰臥,乃可摹印。紹興中訪舊本,有 使者過,命工鑿取之,石頑重不可取,祗得十許字。又以重不能攜,但攜一兩字去,棄其余,今通判東廳者是也。《云麓漫鈔》
伯機云太平州有重刻本瘞鶴銘,然不知以何物為別,當叩識者。周密《云煙過眼錄》
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前輩慕其字,而不知其人。最后云林子以華陽真逸為陶宏景,及以句曲所刻宏景朱陽館帖參校,然后眾疑釋然,其鑒賞可謂精矣。以子考之:一本“山樵”下有“書”字,“真宰”下有“立石”二字;一本“我傳爾銘”作“出于上真”,“爾其藏靈”作“紀爾歲辰”,張堂本作“丹楊外仙”,郡亢本作“丹陽仙尉”,又有作“丹陽外仙尉”者,且中間辭句亦多先后不同。曹士冕《法帖譜系》
右梁陶宏景正書瘞鶴銘刻京口焦山西南之麓下,臨江水。予宏治甲子嘗游焦山,問僧銘之所在?則云已崩裂墮江,雖水落亦不復見。予信之,載其語游山記中。正德丁丑冬,再至京口,錢逸人德孚為予言,嘗識其處,予既驚喜,且自笑昔為僧所誑。遂與德孚及鄉貢進士俞貞明渡江登山,踏雪尋之,果得于石壁之上,可讀者僅二十字,因拓以歸。未至銘數十步崖上有宋嘉熙二年陸放翁題字云“踏雪觀瘞鶴銘”,乃知昔人好奇已先于予。銘殘闕,而錄其全文。好奇之士,庶幾同一快也。《金薤琳瑯》
瘞鶴銘今在丹徒縣焦山下,刻于崖石。考此銘字體與舊館壇碑正同,其為隱居書無疑。予友淮陰張弨以丁未十月探幽山下,復得七字,云“惟寧”之上有“厥土”二字,“華亭”之上有“爽塏勢掩”四字,其右題名“徵”下有“君”字,皆昔人之所未見也。《金石文字記》
瘞鶴銘刻于焦山西足,當江流之沖,怒濤走嚙其下,想昔日轟裂之時,正值雷雨之夕,俗因傳為雷轟石。其石常沒于江,惟冬日水落始得見。丁未十月望后三日過此,先觀重刻二石,次至壯觀亭址右,俯瞰碎石叢雜。攝衣下尋,見一石仰臥于前,一石仆于后,字在石下,去泥沙咫尺,臥地仰觀,始見字跡,又一石側立,剝甚。各存字多寡不一,命仆各拓一紙。時落日風寒,不能久立,遂乘片帆回所寓之銀山蘭若,挑燈審視,未得其詳。次日復往拓之,仆石之下,仰拓為難,仆之兩手又不能兼理拓具。余皆取其傍落葉,藉地親仰臥助之,墨水反落污面,不顧也。及拿舟而返,余之周旋于石隙者已三日矣,手足不寧,依履皆穿,始得四紙,湊其裂痕,詳其文字,皆歷歷可睹,所少者無幾耳。此刻因手書于石,故自左而右,其字之大小疏密亦不一。謹案原石存字,上有并列六行,下有并列三行,是當時本文之定位也。雖其問殘缺一段難于追尋,要可計數其方。又察重刻二種,云是本之海昌陳氏玉煙堂帖內者。窮意重摹本山之書,未有不先求本山舊跡,而反依轉摹之本,以意為增損者也。豈因水涸之時未能訪求,或轉相委托,承訛襲舛,不肯如余之身任其勞與,此所以不得不辨也。因節錄《東觀余論》、《廣川書跋》中切要語,知非王逸少書,并非顧、陶所書。凡余之欲言者,古人已先言之,殊勝余之喋喋也。
銘文弨所拓,先于側石上得八字,仰臥石上得三十字,仆石下原存二十三字,并“不全”二字。后察出“惟寧”上得“厥土”二字,“華亭”上得“爽塏勢掩”四字,其右題名“徵”字上得“岳”字,“徵”字下得“君”字。此八字儼然現存,合前六十九字。何以數百年前諸君競未之見耶?據子厚云“石甚迫隘,偃臥其下,然后可讀”,即昭當日同仆仰臥拓出時,甚苦漶漫,粘置壁間,諦審熟揣者累日夜,而后得此八字,蓋不敢使古人遺跡等諸過眼煙云也。曩嘗遍質之宇內精鑒,東吳顧亭林先生著《金石文字記》載云:淮陰張弨審訂復得八字,可謂毫發無遺矣。茲欲論其全勢,惟據原石上下見存之定位,即可揆度其余,而余所難置者,尤在中間亡失一段。據廣川跋云“行之全者率二十五字”,即為句讀之約束定數,每行除上下存者若干;又據各本所傳之文,填寫湊合,恰當原位,無容那移,其無證佐不敢妄入者僅闕十字,金山唐人書本存字如去莘酉竹法里山陰之類盡可成句,亦不輕為引用。較前后諸本又獨多矣。
弨之于瘞鶴銘也,既備列五本于前,可以一覽較然矣。然釋文雖詳,而本文未顯,究不能與石鼓篆刻彪炳天壤,吁可惜也。原其要歸,仍以重立原石為主,請試言其次第。蓋重立之法,宜先以仰面一石,側立一石,移置寶墨亭上。至仆石雖大,固曩所曾植,若扶而立之江邊,斯稱極快。否則俟冬日水涸時,掘其沙土,容身可拓,再別磨一石,依原位行次,效宋人之補刻重摹而精勒之,亦一快也。不然,姑將仰面一石取起,可一朝而畢,至為簡易,從來遺墨數字即可垂之永遠,況此石見存三十字,已得首尾之大概乎。誠令此石先得無恙,徐圖再摹三十九字,與“不全”二字,并宋人補序三十四字,合一十三字,置于一處,則神物復還舊觀。一以正前人之訛舛,一以啟后來之信從,力而寶之,是所望于博雅君子者也。余如于丁未迄于甲戌,垂三十載,其間篇游五岳,較刻諸書,故鹿鹿無暇。每思各依原形,大小摹刻四幅于家園。日月逾邁,忽至七旬。鳴呼!余且老矣,方苦形神之衰憊,老病之相侵,無可如何。因念茲殷勤細訪,亦大費苦心,亟重刻此本,并力疾雙鉤數紙,以待識者。且玩而老焉,可矣。至于石之果能復立,耀光怪而吐虹霓,他日有望氣者,是必遠知神物之所在也。張弨《論辨》
立石真侶有丹楊外仙尉,考郡名,唐曰丹楊,史遷《年表》文從“楊”,《祭侄帖》顏魯公官爵亦然。今之仙尉,晉邪?唐邪?正自待辨。朱長文《帖考》載云:梁普通四年陶宏景書。計僑玉煙翻刻本跋
按丹陽古云陽縣,唐天寶初號丹陽,非晉漢之比。漢丹楊郡治秣陵,以山多赤柳得名,故古本丹楊皆從木也。又按壬辰為梁天監十一年,甲午乃十三年,即以此銘為宏景書,亦當系之天監中,不知長文何據而云普通四年。汪士鉉辨
淮陰張力臣乘江水歸壑,入焦山之麓,藉落葉而仰讀瘞鶴銘辭。聚四名石繪作圖,聊以宋人補刻字,倫序不紊,且證為顧逋翁書。蓋逋翁故宅雖在海鹽之橫山,而學道句曲,遂移居于此。《集》中有謝王郎中見贈琴鶴詩,鶴殆出于性所好,斯瘞之作銘,理有然者。自處士之圖出,足以息眾說之紛綸矣。《曝書亭集》
此銘舊在焦山下崖江流亂石間,非俟霜降水涸,布席仰臥,即不可拓,故人間難得。近曰滄洲使君拽至山上,拓之為易,然正恐自此以后無鶴銘矣。雍正六年秋七月,特遣從事孫龍往焦山拓一本,并滄洲新刻石亦拓以來,又潤城蔣亦重于北固得米老題字,云“仲宣法芝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觀山樵書”凡十有六字,亦左行,至類鶴銘,乃從來未有者,老友蔣拙存以一紙贈余。特附列銘后,以為絕觀。竹云題跋
退谷先生于瘞鶴銘羅舉眾說,考訂精審,后千載可無異論矣。近金陵老友程南耕寄示張力臣《瘞鶴銘辨書》,后一首則云:云林以為陶貞白書,或疑不類。所云本山重刻之文,“上皇山樵”下增人“逸少”三字,乃依陳氏《玉煙堂帖》而訛。考黃、董、陶所錄原文無此三字。陳氏刻于明代,不知何所據而以訛傳訛也。又云:按皮 曰休先生字逸少,后字襲美。見《北夢瑣言》詩集內有《悼鶴詩》云“卻向人間葬令威”,此瘞鶴之證也。又一詩序云:華亭鶴聞之舊矣,及來吳中,以錢半千得一雙,養之經歲,不幸為飲啄所誤而卒,悼之不已,遂繼以詩。陸魯望和云:更向芝田為乞銘。此撰銘之證也。又云:襲美為唐懿宗咸通八年進士,崔璞守蘇,辟軍事判官,自敘以九年從北固至姑蘇。成通十三年壬辰,僖宗乾符元年甲午,襲美正在吳中,其年相合。集內與茅山廣文、南陽博士詩,皆不書其姓氏,又憶華陽潤卿博士詩,亦不書其姓。魯望亦有寄華陽山人詩,與石刻華陽真逸、“上皇山樵”、“丹陽仙尉”、“江陰真宰”諸稱謂同。所云得于華亭,經歲卒,與銘辭合,文筆亦復相類。集內佗處稱丙戌歲、庚寅歲,皆不書年號,又非獨貞白為然也。又云,是銘疑襲美所作。而華陽北固之間無上皇山之名,惟會稽有之,南宋卜陵奏云:直以上皇青山之雄,翼以紫金白鹿之秀。豈襲美以右軍遺跡在會稽,而己亦字逸少,遂假其名以傳世歟?向傳為右軍書,亦非無故也。右南耕之說如此,是又出黃、董、陶、張之外而別自為說者。余雖未敢遽信以為然,然其言亦似有可取者,知其一說而不知其又有一說,旁引而曲證,古人不廢也。南耕名嗣章,上元名宿,與蔗畦兄弟亦世好,故備采于后以相質。沈大成《學福齋集》
屺瞻云:皮襲美顧道士亡**乞銘詩云“大椿枯后新為記,仙鶴亡來始有銘”,正用瘞鶴銘事。若近出逋翁,肯以對莊子乎?按陸魯望悼鶴詩,有“君才真似清如水,應向芝田更勒銘”,見《松陵集》,亦一證也。丁敬評觀妙齋《金石考略》
按瘞鶴銘原刻焦山之陰崖石上,后摧落江中,宋淳熙中嘗挽出,不知何年復墮江中。康熙甲午,蘇州守長沙陳鵬年滄洲旅居京口,募工挽曳,遷而出之者五石,今所拓者是也。其未曳出時,張弨力臣嘗于水落時臥石上拓之甚精,位置石本繪為圖。于是汪士鉉退谷備采昔人之論,詳加辨證,著瘞鶴銘考一卷,首列諸家之本。一 曰邵資政亢考次本,附見《東觀余論》卷后者,一曰張子厚堂本,附見《廣川書跋》者;一曰金山經庋唐人書本,乃刁景純約所得,亦見《廣川書跋》者;一曰《輟耕錄》本,一曰《近代流傳碑刻》本,海昌陳氏刻之《玉煙堂法帖》者,各本俱字句多寡不同,以今石本校之,往往不合,似皆非確據石刻者。退谷考之已詳,茲不具載。今惟取石本現存者合全與半共九十字,大書居中,復據張力臣所補者小字旁注,取便于讀。若《集古錄》以下諸家論說可資考證者,節取存之。又近年海鹽張燕昌芑堂嘗取楊大瓢未出水藏拓本重摹刻之,增多“華陽真逸紀也”六字,亦足見舊拓之不易多見者也。序銘皆正行書,而序云篆銘不朽,此非篆隸書體之謂也。《說文》:篆引書也,謂筆引而出也。《字說》云引而上行,引而下行,亦此義。序蓋謂引筆作銘,以垂不朽也。“篆銘”二字不見他碑,諸說亦未有論及者,因附識之。書人舊說,如聚訟,諦觀此銘,正如董文敏評《黃庭經》,必出楊、許諸人手,飄飄有仙氣,其為通明遺跡無疑。或謂為右軍書者,蓋緣黃文節公詩,有“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無過遺教經”,似兩書皆出右軍,故后人亦多襲其說耳。《萃編》
要離墓殘碣
拓本高二尺,廣一尺四寸。正書,兩行,行三字,下缺。
烈士要漢梁伯
梁修要離墓碣,乾隆時出土于吳門專諸巷后城下。光緒十二年丙戌歲朝春,石門李嘉福笙魚得石志之。題字刻石右方,分書。
要離墓殘碣,高二尺,寬一尺四寸五分,厚三寸二分。文曰:“烈士要漢梁伯”,二行,行三字,逕六寸至四寸強不等,正書。乾隆時蘇州專諸巷后城下出土,李氏定為梁修要離墓碣,惜無佐證。按范成大《吳郡志》,要離墓在閶門外金昌亭旁;又云宋少帝廢為營陽王,幽于吳郡,徐羨之等使邢安泰弒帝于金昌亭,帝突走出閶門,追者以門關踣之。此云走出閶門,則亭尚在城中,范氏兩說后先自異。就令城有遷徙,亦當先狹后廣,決無趙宋時城反狹于劉宋時城之理。專諸巷在閶門內,要離墓既在金昌亭旁,今此殘碣出專諸巷后城下,則是墓在城中,即為亭在城中確據,而舊說兩歧,可折衷一是矣。《吳地記》云:梁鴻墓在太伯廟南,與要離墳并。以今地段考之,專諸巷適在太伯廟南,亦合。況周頤《選巷叢譚》
陳
至德井欄題字
四面,拓本高一尺四寸,廣一尺二寸。井名分書三字,字逕五寸。紀年正書四字,字逕一寸五分。
涌井
至德元年
欄五方,“涌金井”三字占其三方,字逕五寸。德上存“至”之半,定為唐刻。《續江寧府志》
右井欄《江寧府志》定為唐刻,非也。按陳后主、唐肅宗并用至德紀元,唐至德稱載不稱年,此云元年,決為陳刻無疑。書勢渾峻蒼凝,亦非中唐所克辦。“金”作“”《漢書·息夫躬傳》“秋風為我”,漢平輿令薛君碑“童椎瞼伸”,“”即“”,金旁并作“全”與此合。井作“”,《說文》井八家一井,象構韓形。“·”之象也。凡井之屬如“”“”等字皆從“”。
魏
阿彌佗佛在銅山云龍山
拓本四紙,高廣各一尺,正書。
阿彌佗佛
右魏太武磨崖“阿彌佗佛”四字,宋賀鑄和張謀父《游石佛山詩》序云:案《南北史·彭城圖經》,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南侵至瓜步,筑宮駐蹕,聲欲渡江;宋人患之,遣使請婚,饋百牢以犒師。明年春,旋師渡淮,復留連徐方,再旬始北去。今彭城南五里因山镵佛,高十許丈。東北百步有大磐石,欹枕小溪,劃然四字, 曰“阿彌佗佛”皆徑尺余。蓋當時太武以鐵箠畫是字,非刊刻也。乙丑初張謀父賦詩,要余屬和焉。其詩曰:中區昔屯否,代邦天所開。鴻圖屬太武,不世英雄才。南洗洛陽血,西蕩長安灰。氈車十萬棄,略地驅風雷。一葦濟第淮,筑宮瓜步隈。東鄰拜牢餼,走使為婚媒。云旗即歸路,覽勝此徘徊。俯揮鐵馬鞭,頑石同陶坯。劃成四大字,屹栗陰虹摧。淪精入崖壑,怒氣差蟠回。茫茫六百年,風雨生莓苔。偉績寢銷泯,威靈安在哉。君為訪古游,賦詩追七哀。人生誰不爾,零落仝塵埃。按磨崖字跡今猶存云龍山東麓,直行四字。東向稍南,有金人題名,凡三行,行四五字不等。字多漫漶,可見者三人。后三行,行四字,書正大元年七月上旬同觀。皆南向。又稍西有元人題識,凡二行,四五字不等。可見者“大德八年九月日三人”凡九字,皆東南向。蘇子由《魏佛歌》“睥睨山川俯畫地,畫作西方佛名字”,蓋即指字。
隋
云臺山王謨題名并詩在海州
拓本高三尺,廣三尺五寸。正書,九行,字數不等。
維大隋開皇三年,歲次癸卯,四月乙亥朔,十七日,使持節上儀同、海州諸軍事、海州刺史、南陽縣開國侯、京兆王謨巡歷至此記后代。其詩曰:因巡來至此,矚海看波流。自茲一度往,何日更回眸。
按王謨《隋書》無傳。隋海州刺史可考者得房恭懿、李亮二人。是刻為開皇三年,按《房恭懿傳》:開皇初授新豐令,政為三輔最,超授澤州司馬,遷德州司馬。在職歲余,拜海州刺史。是其歷官考績,頗閱歲時,其為海州刺史當在王謨之后。考《隋書·百官志》:總管刺史加使持節,又上儀同為從四品,開國侯為正二品。王謨殆以總管刺史著功績,故勛品較隆歟。隋代如樊叔略,以汴州刺史加大將軍安定郡公;公孫景茂以息州刺史加上儀同三司,可證也。又按開皇三年十一月甲午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自是刺史名雖存,職理一郡而已。是刻為四月,尚在未改制以前。
齊韋略墓志在徐州
拓本高廣均二尺五寸。正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字,字逕五分。
故行臺待郎韋君墓志并序
君諱略,字土明,本京兆人,今居徐州之彭城縣。濟陰府君昶之少子。幼清警,十余歲便有鑒識。善與人交,匈襟豁如也。好書史,便尺牘,明解釋義,言論人微,又習弓馬,重任俠,文武志行,為東南之美。弱冠與州里鄧子春、子信諸從兄弟勢濠上之游,相得甚忻,時人重其交致。齊天保末,趙使君彥深置行臺省以為待郎。后陽使君斐辟為州都兼戶曹參軍,又攝郎任。所居皆能稱職,聲譽甚芳。二使君深相待遇,并略常禮,祓巾談議,有如朋執。皇建年大使巡省,舉拔英俊,被徵入鄴,授殿內將軍,重加選擢,直于并省。吏部在勤劇之地,驅策累年,每著功績,為當時之最。敕令先敘,以酬展勞,未及除授,以母憂而止。居喪頃毀,殆將滅性。雖和阮異徒,而我兼其厚,屬疆場多故,兵革屢興,舊君行臺尉雄受蜃南罰,尚書蘇珍之任唯軍正。推轂之始,詔委徵辟,乃啟君從戎,委以機要。既而南師敗績,赴敵死,知與不知不殞涕。時武平三年四月廿六日。戰在秦州,家無立子,妻女孤煢,骸骨不□,精神飄逝。斯亦存亡之極艱,友朋之所深痛者也。□□□年歲□戊申十二口丙申朔,十四日已酉,招魂葬于濟陰府君墓次。子信手不堪書,口占左右,粗述悲情。其銘曰:嶧陽孤桐,泗擯浮彀。鄰茲二美,賓歸才令。矯矯風功,堂堂雅正。藏器俟時,鋪珍待聘。清談亟舉,辟書俄及。乃從羔鷹,仍見維縶。九品共推,萬邦皆指。文干兼美,聲芳允集。前君崖岸,后將波瀾。鴻陸俱遠,龍門并難。資其水鏡,好我椒蘭。忘年□□,降貴捐飧。猗歟使乎,搜揚俊惠。海賓見賞,異田有識。衰然首鷹,忽焉前陟。趨侍之榮,瞀古之力。傭績既顯,寵渥將攄。且□蔭鶴,奄蠹枯魚。衰傷行路,慟感鄰居。松竹滋壟,鳥獸依廬。亂離當恤,功名宜徇。預鑿兇門,光歡虞殯。埋輪致盡,結纓靡怯。骨朽他鄉,名傳后進。庭無荷構,室有孤孀。夜悲曹女,晝哭齊姜。予懷宿好,撫事憎傷。何言任子,翻同杞梁。小黃靈應,聞諸往錄。北邙還招,遂以成俗。明衣已備,芍口又束。魂兮歸來,安此山足。
夫人熒陽鄧氏,祖州主薄、州都奉朝請寧槊將軍、中散大夫,父直閱將軍。
大女適與彭城齊孝融,身為功曹口州口口秦州刺史。
小女適與彭城劉舍王,父州主薄、祖東太山郡將。
北齊韋略墓志,略徐州人,天保三年從高岳南伐,于秦州陣亡,招魂以葬。隋開皇戊申葬于父墓。趙彥深即彥淵,避唐諱。《齊書》有傳,傳言天保初出為東南道行臺、徐州刺史,號為趙行臺。頓略即是時為侍郎。陽斐,亦見《齊書·文宣紀》,天保三年以清河王岳司徒潘相樂與東南道行臺辛術率眾南伐,即在此時陣歿,與碑合。惟隋《百官志》齊行臺在令無文,其尚書丞郎皆權制而置員焉。秦州,齊無地理志,考劉宋秦郡屬南兗州,在今江蘇六合縣北。高岳南伐,正在斯境,其即戰歿之地歟。“受蜃”即左傳之“受脤”,“知與不知不殞涕”“知”下脫“無”字。□□□年歲□戊申是開皇八年。江蘇北碑最少,近今出土罕見之品。“寧槊”即“寧朔”“待郎”即“侍郎”別體字。
上方山王以成題記
翦裱本,分書,字逕六寸許。
大隋大業七年辛未,歲七月甲申朔,乙酉造。邑主王以成。
按上方山古謂之橫山。寺名楞伽,為宋寶積、治平二寺,今止存治平。此刻未見前人著錄,近代講金石家謂文刻于塔盤,誤。乃刻于井口之圖石版,因訛為盤耳。
唐
攝山棲霞寺明徵君碑在上元攝山本寺
拓本連額高一丈一尺一寸八分,廣三尺六寸。行書五十三行,行七十四字。
明徵君碑
篆書兩行,行二字。
攝山棲霞寺明徵君之碑
御制。
朝議郎行左金吾衛長史、侍相王書,臣高正臣奉敕書。
朝散大夫、守太子洗馬、王知敬篆書。
朕聞鐘山玉闕,羽駕之所巡游,昆岳金臺,蟲兒衣之所翔集。雖復真宗窅眇,神理希微,猶居三界之中,未出九天之外。唯有乘如廣連,妙覺圓明,因無生以濟有生,就無象而成大象。道隔去來之際,筌系靡得其端,理忘動寂之機,隨迎罕窺其奧。得其門者如髻寶之希逢,臻其極者似曇花之難遇。南齊徵君明僧紹者,平原人也。仲雍誕其綿允,井伯播其靈苗,芳源肇于孟明,因即以明為姓。曾祖忱,晉著作郎。祖玩,晉建威將軍,鳳經流譽,雅韻隆于八儒,豹略申威,香名高于七校。父略,宋平原太守、中書侍郎,朱明出撫,揚惠化而旁沾,紫誥攸司,罄忠規而奉上。徵君早植凈因,宿苞種智,悟真空于綺歲,體法性于青襟。照與神通,心將道合,遺榮軒冕。少無塵雜之情,托志林巖,自葉幽貞之趣。亭亭秀氣,掩璧月而架丹霄,皎皎清衿,漱瓊湍而凌碧瀨。即相非相,指萬象為虛空。無我無人,等四流于寂滅。加以學窮儒肆,該綜典墳,論極玄津,精通老易。至若鹿野龍宮之秘,猿江鶴樹之文,莫不遞貫清衷,總持丹府。班荊坐樾,獨神王于亭睪。朗嘯長吟,乃情超于宇宙。蒲輪每至,攀桂之節逾高。玉帛屢陳,枕石之誠彌固。遂乃緬懷飛遁,杭跡嶗山,托岫疏階,憑林結棟,紉蘭制芟。方輕藻火之衣,爽籟風松,自代管弦之響。橫經者四集,請益者千余。高鳳愧以韜光,張超謝以成市。于是南風不競,東土構屯。人厭豺狼之毒,家充蛇豕之餌。盜仍有道,望境歸仁,共結盟誓之言,不犯徵君之界,豈非至誠攸感,木石關心者乎?及玄歷告終,青光啟祚,齊高祖希風佇德,側席傍求,屢下徵書,確乎不拔。其后又移居郁洲掩榆山棲云精舍,情親魚鳥,志狎煙霞,蛻影樊籠,蕭然獨往。齊建元元年又下詔徵為散騎侍郎,又不就。既而濟岱淪胥,公私蕩覆。稽天之浸,將湮滔海之居,燎原之火,欲燼藏山之璞。乃鴻騫鳳舉,騰萬仞以高翔,擇木選君,相九土而遙集,凌江迥憩,遂屆南京。負杖泉邱,游睨林壑。歷觀圣境。行次攝山,神谷仙巖,特符心賞。于是披榛剃草,定跡深棲,樹槿疏池,有終焉之志。此山其狀如傘,故亦號 曰傘山。丹穴紅泉,共星河而競寫。珠林鏡(蜥),與月桂而交暉。鳥哢巖虛,猿吟澗靜,松門杳藹,去來千里之云。花楦豐茸,含吐十枝之日。實息心之勝地,乃宴坐之名區。爰集法流,于焉講肄。音容秀徹,宇量端凝。放論會奇,興言 入妙。若鴻鐘之虛受,有擊必揚。似明鏡之忘疲,無來不應。于時玄儒兼闡,道俗同歸,俱號凈名,以旌至德。先是山多猛噬,人罕登臨。升巖有仙谷之危,越澗等憑河之險,徵君心不忤物,總萬類以敷仁。故使物有革心,屏三毒而歸惠。興風斂暴,遽承探鯁之恩。游霧含辛,自埒報珠之感。于時齊道方穆,寤寐求賢,永明元年又徵為國子博士。徵君隱居求志,義越于由光,不降凝心,跡高于園綺,鑿壞貞遁。漱石忘歸,鶴版載臨,豹姿逾遠。俄有法師僧辯承風景慕,翼徒振錫,翻然戾止。法師業隆三藏,道邁四依,戒行堅明,律軌嚴凈。欣然一遇,葉契千齡,子琴為莫逆之交,溫雪豈容聲之友,因即鄰巖構宇,別起梵居。聳嶠飛柯,含風吐霧,棲霞之寺,由此創名。福地裁基,肇發初心之誓。法門落構,遽鐘后說之辰。安居頃之,辯師仙化,六年頂拜。雖開青石之壇,千日威光,未建紫金之岳。徵君積緣登妙,至感入微,嘗夢法身,冠于曾(讞)。后因乘眺,屣步林亭,乃有浮磬吟空,寫圓音于帷樹;飛香散迥,騰寶氣于爐峰。又睹真顏于巖之首,神光駭矚。若登靈鷲之山,妙力難思;如游瞽龍之邑,豈必無垢佛國。獨蔭珠云,凈德王家,方承珂雪。是知不行而至,冥通應感之符,為法而來。實昭光啟之福,非夫慧因宿植,其孰與于此哉。于是拜受嘉微,愿言經始,將于巖壁造大尊儀,乃眷為山。未遑初簣,遽而西川智士,與曉岳而俱傾,東國高人,隨夜星而共沒。瓊瑤落彩,峰岫沈暉。永明二年奄遷丹壑。第二子臨沂公仲璋顧慕曾巒,既崩心于岵望,徘徊曩構,更泣血于楹書。遂琢彼翠屏,爰開葉座,舍茲碧題,式建花宮。上憲憂填之區,仰鏤能仁之像,校美何充之宅。遽興崇德之闈,逖彼蕭宗,大宏釋典。文惠太子及競陵王,或澄少海之源,派朝宗于法海,或茂本枝之穎,發萌枑于禪枝;或舍凈財,光隆慧業。時有沙門法度,為智殿之棟梁,即此舊基,更興新制,又造尊像十有余龕及梁運載興,銳心回向,大林精舍,并事莊嚴。臨川王載剖竹符,宣化惟揚之境,言尋奈苑,興想拔茅之義。以天監一十五載造無量壽像一區,帶地連光,合高五丈。滿月之瑞,湛珠鏡以出云崖。聚日之輝,升璧輪而皎煙路。參差四注,周以鳥翅之房,迢遞千尋,飾以魚鱗之瓦。擊鳴乾于爽籟,則步影齊歸。麗停午于高曦,則息心攸萃。逾錦城而特建,掩銀界而孤標。良由積慧所符,大士著甚深之業。用能遙誠克果,永代增希有之緣,以曠劫之隆因,開含生之至福。偉哉壯觀,無得而稱。朕肅纂禎圖,丕承寶歷。澄九溟而有截,晏八表而無為。紫塞丹岑,接封畿于上苑。白門青野,穎(賝)贄于仙闈。將使率土蒼生,鎮升仁壽之域。普天黔首,永蹈淳古之源。崇慶越于兩儀,景運逾于萬劫。屬以冕旒多暇,物色傍求。贍江漢而載懷,詠林泉而興想。欽風味道,恨不同時。古往今來,撫運化而雖寂。德崇業著,眷沖漠而猶存。寤寐遺塵,有兼前烈,瞻言勝軌,嘆佇帷深。今故于彼度人,常滿七七,各兼衣缽,錢二百貫絹二百匹,蘇叁拾斛,繡像、織成像,新舊翻譯一切經一藏,并幡華等物,憑幽尋之曩跡,光顯德門。托嘉遁之名區,追崇仁里。就福宇而延福,即祥基以締祥。冀緣金囿之庭,近葉珠囊之耀。所愿道因法岸,契果禪林。九鼎與元極同安,七廟與紫微齊固。總三千之凈土,并沐薰歌,罄百億之恒沙,長為壽算。鐵圍之所苞括,玉燭之所照臨,長餐六氣之和,俱藻一音之聽。夫象以畫意,意非象而不申。言以會情,情非言而不暢。是以發揮二締,弘演四依,迥托蓮花之峰,遙刻芝英之字。庶海桑頻變,孤超(棄)岳之碑,城芥屢空,獨跨稽岑之篆,式陳茂實。乃作銘云:悠悠法界,總總含生。輪回欲海,起滅身城。俱安大夜,共習無明。愛塵岳聚,毒樹云平其一。邈矣遍知,超然獨悟。遽乘五演,高披六度。大空善說,中天巧諭。引彼迷途,歸之覺路其二。猗歟凈行,育彩昆田。遠將珪組,代著忠賢。戒支宿習,種智斯圓。棟梁三寶,薰修四禪其三。爰始筮賓,薜蘿攸整。蹈海沈跡。棲巖滅影。天地構屯,干戈平警。北林罔庇,南轅載騁其四。翻飛澤國,歷考山圖。言瞻碧磴,自韞玄珠。回峰架室,枕壑通衢。鳣庭廣跨,馬帳宏敷其五。同氣相求,善鄰遙托。道符久敬,心均常樂。對辟金園,并疏銀閣。宿停帝馬,巒歸梵鶴其六。空分瑞塔,地積香臺。□□霄映,珠云旦來。千光霧起,七凈霞開。谷邊飛錫,澗下乘杯其七。桂山(南)參差,松亭隱藹。石壇照錦,瑤泉瀉籟。岫接香爐,峰承寶蓋。翔鳧演法,**銷害其八。梵宮既啟,海福長深。噬虺忘穴,飛鶚革音。群生普戴,奕祀同欽。不有高節,寧符宿心其九。負扆多閑,聞風逖想。茂軌遐劭,清暉遽往。佇契業于圓明,冀崇緣于方廣。鏤飛篆于曾岳,齊勝基于穹壤其十。
□□年歲在景子四月戊戌朔,廿五日壬戌建。
右唐明徵君碑,徵君者梁人,名山賓也。高宗朝,其裔孫宗儼以方伎進,故立此碑。《舊唐史》言高宗自制文而書之,非也。蓋高宗撰文。高正臣書耳。《金石錄》
右高宗御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陰有“棲霞”二大字,乃大中庚子歲立。今碑乃景子立。此即米芾所謂“手摩一丈玉,讀盡上元記”者。書自《圣教序》中出,極有風骨可愛。《蒼潤軒帖跋》
上元三年四月立,今在上元縣棲霞寺。唐有兩上元。此云景子者,高宗號也。《舊唐書·明崇儼傳》累遷正諫大夫,特令人閣供奉。崇儼每因謁見,輒假以神道,頗陳時政得失,帝深加允納。潤州棲霞寺是其五代祖梁處士山賓故宅,帝特為制碑文,親書于石,論者榮之。今按此碑乃高正臣書,史家以御制并訛為御書耳《金石文字記》
按碑云南齊徵君明僧紹者,太原人也。初序其隱遁之高,繼言棲霞之勝,而以度人賜金錢、絹等物終之。則立碑者以僧紹,非山賓審矣。《梁書·山賓傳》:父僧紹隱居不仕,宋末以國子博士徵不就。而山賓官侍中,舊書竟以侍中為處士,德甫復以此碑之僧紹為山賓,何耶?《齊書·僧紹傳》:永明元年以國子博士徵不就,卒。故此碑云“南齊徵君”。《梁書》所云“宋末徵者”亦誤。然《傳》云子元琳,字德璋,而無山賓。《齊書》修于梁,山賓為梁大臣,而反遺之何也?碑又云:法師僧辨爰來至止,別起梵居,棲霞之寺由此創名。蓋辨依紹建寺,并非明氏故宅。使高宗寵加崇儼,宜于碑末及其名字,即山賓亦未之及,未知劉氏何據?舛謬至此。新書削去制碑一語,有以哉。《金石后錄》
右棲霞寺明徵君碑,徵君者南齊處士僧紹。朱錫鬯以為梁處士山賓,蓋承《舊唐書·明崇儼傳》之誤。山賓仕梁通顯,歿,贈侍中,非處士也。據碑舍宅為寺,乃僧紹第二子臨沂公仲璋,而《崇儼傳》以為山賓故宅,皆誤也。碑稱僧紹祖玩,晉建威將軍,而《南史》云州中從事。父略宋平原太守、中書侍郎,而《南史》云給事中,未知孰是。碑稱移居郁洲掩榆山,而史作奄榆。掩奄本一字,金陵在明代有南京之稱,此碑云乃屆南京,似先為之讖矣。潛研堂《金石文·跋尾》
按碑題朝議郎、行左金吾衛長史、侍相王書,臣高正臣奉敕書。高正臣史無傳。相王即睿宗,《舊唐書·睿宗紀》:帝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上元二年封相王,《高宗紀》作三年正月。拜右衛大將軍。正臣時為侍書,則正臣之能書宜矣。《新唐書·百官志》:王府官無侍書專員,但有友一人,掌侍游處規諷道義。侍讀無定員。文學一人,掌校典籍。侍從文章,則是侍書之員或即侍讀文學所兼也。又《百官志·注》云:高宗中宗時相王府長史以宰相兼之,則其他之兼者可知矣。又左右金吾衛、兵曹、騎曹、胄曹、參軍事,各有長史一人,正臣時正授此官也。篆額者王知敬,史附《王友貞傳》但云善書隸。今觀此碑,則又知其工于篆也。碑云“南齊徵君明僧紹者太原人也。仲雍誕其綿允,井伯播其靈苗,芳源肇于孟明,因即以明為姓”。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者,明氏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奚者為虞之公族大夫。晉獻公滅虞,虜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為秦大夫。奚生孟明視,視名也,明字也,以字為氏。下文載宋朝明姓者三人:明鎬、明覿、明(櫜),而獨不及上溯徵君諸人。《南史》傳明僧紹字休烈,平原鬲人,一字承烈。其先吳太伯之裔,百里奚子孟明以名為姓云。太伯之裔與碑異,以名為姓,與氏族略異。碑云曾祖忱,晉著作郎;祖玩晉建威將軍;父略宋平原太守、中書侍郎。晉宋書皆無傳,《南齊書·僧紹傳》不載曾祖,但云祖玩州中從事,父略給事中,《南史》亦但云祖玩州治中,父略給事中,歷官俱與碑異。傳云:僧紹有儒術,宋元嘉中再舉秀才,永光中,鎮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隱長廣郡嶗山,聚徒立學。碑不著宋年號,但云蒲輪再至,攀桂之節逾高,玉帛屢陳,枕石之誠彌固。遂乃緬懷飛遁,抗跡嶗山,橫經者四集,請益者千余。嶗山在今膠州即墨縣,劉宋時為不其縣,屬長廣郡。嶗又作牢,《魏書·地形志》:長廣郡不其縣有牢山,又作勞。《太平寰宇記》:大勞山、小勞山。《郡國志》云夫差登之,得靈寶度人經。《齊記》云:泰山自然高,不如東海勞。《山東通志》:在即墨縣南六十里,濱于海,其山有二,高者 曰大勞,差小者曰小勞;二山相連,高二十五里,周八十里。顧寧人《勞山圖志·序》曰:勞山在今即墨縣東南海上,有大勞、小勞,其峰數十,總名曰勞。志言秦始皇登勞盛山,望蓬萊,因謂此山一名勞盛,而不得其所以立名之義。案《南史》明僧紹隱于長廣郡之嶗山,則字或從山;又《漢書》成山作盛山,在今文登縣東北,則勞、盛自是兩山,古人立言尚簡。齊之東偏三面寰海,其斗人海處,南勞而北盛,則盡乎齊東境矣。其山高大,深阻旁薄二三百里,以其僻在海隅,故人跡罕至。人則從而夸之,以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其說云:吳王夫差登此山,得靈寶度人經。考之《春秋傳》:吳王伐齊,僅至艾陵,而徐承率舟師自海道人齊,為齊人所敗而去,則夫差未嘗至此也。自田齊之末,有神仙之論。而秦皇、漢武,謂真有神人在窮山巨海之中。于是八神之祠遍于海上,萬乘之駕常在東萊。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張,數縣儲偫,四民廢業,千里驛騷。于是齊人苦之,而名 曰勞山也。其以是夫?此勞山之說較諸家為最晰,因附載之。碑云:齊高祖屢下徵書,確乎不拔,其后又稱郁洲掩榆山,棲云精合。掩榆《齊書》、《南史》俱作奄榆。建元元年,又下詔徵為散騎侍郎,又不就。既而濟岱淪胥,公私蕩覆,凌江迥憩,遂屆南京,行次攝山,有終焉之志。此山其狀如傘,故亦號 曰傘山。爰集清流,于焉講肄。永明元年又徵為國子博士,徵君鑿壞貞遁,漱石忘歸,鶴版載臨,豹姿逾遠。俄有法師僧辯欣然一遇,葉契千齡。因即鄰巖構宇,別起梵居,棲霞之寺由此創名。安居頃之,辯師遷化。徵君嘗夢法身,冠于曾(讞),后因乘眺,又睹真顏于巖之首,將于巖壁造大尊儀,永明二年奄遷丹壑。《南齊》、《南史》兩傳皆同,惟建元徵散騎侍郎,兩傳作正員外郎,法師僧辯兩傳作僧遠。又“攝山”上有“江乘”二字,碑所無也。又傳稱:齊太祖遺竹根如意、筍籜冠,隱者以為榮。此事碑亦不敘入。江乘縣宋屬南瑯邪郡,齊時廢郡,隋時廢縣入句容。《江南通志》:攝山在江寧府東北四十五里。《南史》云齊明僧紹居此山后,舍宅為棲霞寺。通志又云棲霞寺在府東北攝山,南齊明僧紹故宅,唐改功德寺,高宗制明隱君碑,亦尚完。按舍宅為棲霞寺,《南史·僧紹傳》無此語。此碑額題攝山棲霞寺,亦未嘗改為功德寺,通志語皆未晰也。又《古跡門》載:明僧紹宅在上元縣攝山,永明七年僧紹舍宅為寺,即今棲霞寺。僧紹于永明二年已卒,安得至七年舍宅乎?通志蓋誤讀陳侍中尚書令江總持所撰攝山棲霞寺碑文也。總持文云:南徐州郎琊郡江乘縣界有攝山者,其狀似傘,亦名傘山。尹先生記 曰:山多草藥,可以攝養,故以攝名焉。齊居士平原明僧紹宋泰始中嘗游此山,仍有終焉之志,乃刊木駕峰,剃草開徑,披拂榛梗,結構茅茨。廿許年不事人世,有法度禪師與僧紹冥契甚善,嘗于山舍講無量壽經,中夜忽見金光照室光中如有臺館形像。居士遂舍本宅,欲成此寺,即齊永明七年正月三日,度上人之所構也。居士有懷創造,俄而物故。其第二子仲璋為臨沂令,克荷先業,莊嚴龕象。首于西峰石壁與度禪師鐫造無量壽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并二菩薩,倚高三丈三寸云云。詳玩碑文,顯系僧紹存 曰欲舍宅而未果,至永明七年其子仲璋與度上人構成之也。自《通志》誤會江碑之意,而《江寧府志》及近出之《攝山志》皆誤以為僧紹舍宅在永明七年矣。南史傳云僧紹子元琳、仲璋、山賓并傳家業,山賓最知名。《南齊書》則曰子元琳字仲璋,是元琳、仲璋為一人也。碑乃云第二子臨沂公仲璋,可知長子為元琳,《南齊書》誤也。兩傳不詳仲璋事跡。碑云“仲璋琢彼翠屏,爰開葉座,舍茲碧題,式建花宮”,此為仲璋舍宅為寺之證。又云“逖彼蕭宗,大宏釋教,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咸舍凈財,光隆慧業”。時有沙門法度,即此舊基更與新制,又造尊象十有余龕,及梁運載興,臨川王以天監一十五載造無量壽象一區,帶地連光,合高五丈。凡此故跡,今檢通志,悉從簡略。文惠太子齊世祖長子,竟陵王名子良,世祖弟二子,南齊《竟陵王傳》稱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篤,數于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至于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臨川王宏梁太祖弟六子,《梁書》傳稱天監十五年所生,母陳太妃寢疾,宏與母弟南平王偉侍疾,并衣不解帶,及太妃薨,水漿不人口者五日。據碑載棲霞造象適在是年,疑為太妃作也。碑云:今故與彼度人常滿七七,各兼衣缽,錢二百貫,絹二百匹,蘇三十斛,繡像織成像,新舊翻譯一切經一藏,并幡華等物。凡此所賜錢物皆所以施福于棲霞者。詳玩碑文,蓋以棲霞振興佛法,為求福之勝地,原其始建在仲璋克承僧紹之業,故不沒其功,而為此碑未嘗有一語及山賓,并亦不因崇儼之請也。蘇三十斛,《本草》注:蘇性舒暢,行氣和血,蘇及荏類而味辛如桂。《爾雅》謂之桂荏。此所賜以斛計,必是蘇子。《本草》又云:九月收子打油,燃燈甚明。不知高宗賜此為然燈用否耶?此碑文字完好,而取諸史志參校,頗多互異,因詳述之如此。碑立于上元三年四月,是年十一月始改元儀鳳也。《萃編》五十九
在上元棲霞山麓,去梁安成碑東北五里許。按棲霞為金陵絕勝,寺已燹毀,而碑巋存;棲霞今曰之游,賴此石猶可語耳。碑以上元三年高正臣奉敕書,御制文字。近《懷仁集·圣教序》亦去太、高兩宗御墨不遠。初唐佳刻,照眼若新,良不易得。唯末行年歲上闕“上元三”三字,剝痕尚新,嘉慶諸老著錄皆未言,蓋近在廿年間。篆額者王知敬,其結銜字意獨不與本碑同。兒子彝孫習摹知敬書,謂此結銜直是李藥師碑意,當為知敬自題。審觀之,尚不謬,因附存其說。唐人篆額,又自題銜,蓋他碑所未有也。《經眼錄》
按碑額上有“明徵君碑”篆書,《萃編》以攝山棲霞寺明徵君之碑為額,誤以碑題為額矣。高正臣兩唐書俱無傳,惟宰相世系表有正臣,官襄州刺史,殆即其人。杜君綽碑結銜 曰:殷王府下闕文館,張懷瓘書斷云:正臣廣平人,官至衛尉少卿,習右軍法,元宗甚愛其書。自任潤州、湖州,筋骨漸備,任申邵等州,體法又變。此其歷官可考者。碑文以“窺奧”作“窺奧”,“抗跡”作“杭跡”,“哢”作“”,“層”作“曾”,以“三十”作“叁拾”,“桑”作“桒”,“”作“”,“罔”作“岡”,皆異文。□□霄暎《萃編》已失。嚴記作珂月,想見舊拓。今年字上缺“上元三”三字,是亂后損失,舊拓本尚存。
碑陰:棲霞二大字,正書。
棲霞
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在丹徒
拓本連額高六尺,廣二尺六寸。有穿。正書,三十二行,行七十五字。字逕
魏法師碑
分書,兩行,行二字。
大唐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并序
中書右史、兼崇文館學士、安定胡楚賓撰 清河張德言書東海徐秀昉鐫
原夫有物混成,分兩儀而造天地,不言沖用,廓四序而運陰陽。為無為,事無事,是謂玄德,其善人之寶乎?自二皇之化不追,六辯之游罕嗣,舞利劍者矜情逸于盜夸,乘駟馬都寓心忘于道進,遂使蒼璧在玩,昆侖之珍非重,玄珠已沉,網為之求何獲。若乃妙□懸解,深體至精,韞大白之高量,步中黃之前軌,悠然配極,邈天古以為鄰,澹乎養空,清谷神而內保,得忘筌于真宰,抑有仁靜魏師歟。法師諱降,字道崇。其先任城樊人也。稷林啟構,元功邁于五臣。程樹疏基,宗盟流于百代。復侯開兆,既葉車馬之占,和戎受賜,且諧金石之響。信陵之名馳列國,降禮夷門。高梁之鑒極知人,延榮誓岳,豈止據河按部,入于賢臣之傳。浮江樹動,顯于中興之錄。靈根所以增蔚,奕葉所以聯華。曾祖允,梁安城王國侍郎,侍竹苑而彯纓,照通梁月,游蘭臺而奉茟。聲邁楚風,談詩茂醴席之恩,搞賦夢軼田之賞。祖遷,陳長沙王國將軍,有大樹之英略,司前茅之重任,維城所以式固,磐石所以載隆。考翔,隋奉信員外郎,雅量川淳,偉材山嶷,許霄翔鳳,既騫巢閣之儀。孔門饋鯉,終有過庭之訓。法師稟乾和之粹氣,含岳鎮之英精。蘅馭本良,載產滇池之曲。木難素美,重生郁浦之濱。肇自弱齡,夙稱神駿,松飚激吹,人虛室以凝涼。桂魄分輝,照清襟而動色。翦羈伊始,慕道知歸。棲真而會六通,克念而捐三業。居然夷靜,不雜囂塵。甫及冠年,心跡逾厲。嚴君有命,將擇嘉姻。法師志在不羈,情敦無想,眷言疇昔,鄙德耀之齊眉。及此恭聞,類許由之洗耳,遂拂衣高蹈,托于茅山之觀焉。有徐昂法師,道門領袖,一從投刺,爰事服膺。凡厥學徒,特推英妙。屬炎精亂象,巨寢橫流,蛇豕薦食,豺狼當道。昂師游方逃難,歷涉名山。法師輿轎擔登,陪奉遐路。雖復天臺幽曠,羅浮超遠,青溪(閟)景,紫蓋凌煙,莫不躐蒙籠以迅驅,踐莓苔而直指。沾霜沐露,極萬里而忘疲。越壑逾岑,周十年而匪懈。太素上清之法,三景八會之文,咸就昂師,備皆餐受。昔紫云在矚,關尹得其常名。玄門斯登,道陵探于秘篆,擬倫往載,異軫同歸。既而圣歷權輿,率土寧晏,駕言負笈,旋跡首采,復與昂師同還茅嶺。昂師遍游五岳,摁石笥之真筌,傍察九宮,得瑯函之寶契,餐霞漱 曰,神王中巖,業行高遠,聲聞輦轂。貞觀九載被召入京,太宗嘉而悅之,于內道場供養。每屈峒山之駕,屢宣汾水之游,親問昂師,詢求上足。師云:有魏降者,精苦絕倫,沖退守一,當今莫二。先朝欽承道行,有裕宸襟,累降皇華,徵赴天邑。法師偶蹤青領,葉契滄洲確操不權之心,固全長往之節。朝旨重違其愿乃亦憂而允之。由是蒙度出家,配居誰山之仁靜觀。此觀東瞻環海,抃鰲靈浦澹其隅。西望鍾阿,蟠龍秀岳紆其表。南則平皋極目,郊野云蒸。北則長江無際,波瀾霧香。實卜居之勝境,固棲閑之福地。但以厥初締構,多歷年所,亂離瘼矣。棟宇焚如,蕊宮遺跡,久燼夷陵之火。蓮座馀基,永泣骨臺之露。巖扉澗牖,示免風霜。法師亦既來儀,聿懷興復。因萬方之無事,惻九仞之虧功。經啟全摹,范圍崇址。原陵文杏,人雕梁而迥亙。岱甽貞松,分綺楹而間植。修廊宛轉,兩耀回薄于棼楣。稷殿陰岑,四時隔礙于廉幌。金顏俯映,似窺光碧之庭。珠帳傍垂,疑邇泰丹之室。非夫思通神域,將孰臻于此哉。郁彼洞天,實稱寶地,列真所館,帷帝下都。法師疇昔隱淪,是焉游憩,迄于永久,無革登臨。嘗以一朝詣于方隅仙穴,于穴之際,遇猛獸焉,跪奉法師出居于外,俄而危峰之上數石俱傾,獸又奉師旋于本次。豈非至德冥感,神靈所扶?法師動靜怡然,音容自若,孰與夫探鯁無懼,循檻不驚,可同年而語矣。**纂戎當扆,執契凝圖,懷柔百靈,體合三大。凡厥真仙之府,咸崇望秩之規。總章二年詔于茅山修福,精湮茂典,并委于師。天后又降殊恩,賜山水納帔一緣,回綺文于星杼,絢寶飾于云衣。悠悠往初,未之有也。方謂天心輔德,神道福謙,隋大椿而不凋,比仙松以俱茂,豈意少微之象,奄屬辰已之期。奧以上元三年六月六日,忽有異香滿室,佳氣充庭,合觀相駭,驚其所謂。師乃晨興沐浴,匡坐凝懷,命諸**而謂之 曰“仙官見召,吾其往乎”,有頃之間,然仙化。春秋八十有二,顏色不變,屈伸如常。道俗瞻奉,哀感行路。即以其月十三日安厝于觀西南之馬跡山。遠近攀號,人將萬數,擗摽哀送,凌蔽山原。于時朱明馭辰,赤熛馳景,靈輿將發,深慮煩高欠。其日乃陰云翳天,涼風指野,區宇澄肅,宛若高秋。固知吉人云亡,又亦幽明感應。先是茅山高頂每有三白鶴焉。方事之殷,鶴乃屆于墳所,(盒)翼來下,疑接玉喬之仙,投足哀鳴,似切子安之逝,非夫精誠所達,罕或異類銜悲。時眾觀瞻,莫不凄嘆。惟法師立身制事,懲邪屏欲,以聃周為師范,以巢務為賓朋。處順安排,不憂于俗。陰陽緯侯,河洛圖書。九門開閉之占,五色死生之變,常善救物,匪替于心,猶山宗之括眾材,若谷王之納群派。鼎俎弗用,恒以松桂為資。鐘廩所精,務供藜塋之士。是故邦君藩后,擁篲軾閭,莫不仰止高山,盈量而返。武陟公李厚德、范陽公盧承慶、駙馬都尉喬師望等,并以懋功明德,作牧朱方,聞風致禮,披云投謁,饑渴道味,極師資之敬焉。其余鼓箕摳衣升堂坐廡者,先進后進千有余人。實所謂明白四通含德之厚者矣。惜乎黃金難化,青石遽湮,葛陂之杖不歸,葉縣之棺俄遠。依依宿草,湎晨露而增凄。寂寂修楊,吟寒風而自咽。猶子道士元昶、**胡思簡、桓文祭、蕭弘楷、王文義,門人趙志沖、徐文珞、祁行則、魏法惲、張文禮、朱玄爽、石忍等并夙承教義,恭陪善學,挹隆慈而得寶,循往化而凝哀。同氣相求,飚言于眾 曰:夫惟天為大,日月有盈虧之道,謂地蓋廣,陵谷有遷謝之期。不鏤跡于豐碑,何著芳于神理。盍旌故實,用表德音。丹徒魏行斌我之自出,法師曩昔情深宗眷,感惟永往,須余制文。誠則不材,豈忘從眾,式陳無愧。乃作銘云:大滿若沖,其用不窮。善成善貸,玄妙玄通。希微韞德,橐籥齊功。不有藏往,誰其執中。粵若猗人,承家濟美。分枝程樹,植根豊芑。文武疊跡,惠昭方軌。高平建侯,劇陽封子。妙年體寂,遠志凌虛。祥室攸保,靈山是居。丹房受契,紫遺探書。春園夢蝶,秋水觀魚。運屬屯蒙,時嬰版蕩。逖矣遐逝,超然長往。建木南登,元天北上。發明六氣,牢籠萬象。帝圖首出,辯馭來歸。復開黃冶,還臨翠微。案有新牘,門馀舊扉。蘿承野帶,薜人巖衣。跡晦道彰,身幽譽顯。服心蔣徑,馳名漢輦。嚴紼載流,犄車遙踐。鑿壞貞遁,高蹤悠緬。特紆芝檢,式耀蓮冠。珠宮養素,金灶還丹。疏廊煙極,架牖云端。福基弘啟,真相閑安。曠望仙臺,逍遙洞府。感通殊類,祥超復古。導引三光,蠲除十苦。企景波屬,欽風星聚。鳳京斯遠,鴻衰不留。朝驂度隙,夜壑遷舟。牝谷長晦,騫林遽秋。悲深黃鶴,望斷青牛。鏘楚挽于通郊,拂危旌于迥甸。隴沉沉兮出沒,出蒼蒼兮隱見。凝云愁而拱木陰,垂露泣而平蕪變。庶陵夷兮海竭,邈玄風以孤扇。
碑陰:
維大唐儀鳳二年歲次丁丑,十一月己未朔,十五日癸酉樹碑。謹錄門人男女**及舍施檀越等人名如左:
第一列:
前揚州長史殷雅 前瀛州清苑縣令魏 處士韋道惠 處士張通 前丹徒縣錄事韋士元 護軍韋子容 上柱國魏孝孫 前江寧縣博士魏瓊 江寧縣助教六品子魏士賢 杭州法師張奉昭 杭州法師許文炅 雍州道士麴元敬 雍州道士李琛 沂州道士王仕開 沂州道士咸明解 處士魏士亮 處士魏法奘 魏難獻 魏阿耨 魏子游 張法詮 韋子嵩 上護軍孫道從 輕車都尉孫道通尼 明進尼 華凈因 法師武法藏 法師任元秀 魏法朗 上騎都尉魏儀 六品子魏令孫 六品子魏豪孫 六品子魏滿孫 通真觀 道士石道智 **石惠訕 ** 冷孝徹 尼明徹 尼陳令妍
第二列:
仁靜觀 道士夏文昌 道士查孝辯 道士華文榮 道士鍾離智威 道士曹文蕆 道士高德弘 道士何法智 道士陳元坦 道士孫元寵 道士張文禮 福堂觀 道士夏文度 道士榮智徽 道士吳智曠 道士謝法安 道士吳寶圓 道士曹智瑜 道士榮法該 道士張法 道士來弘彥 道士陳智瑳 道士吳懷表 洞清觀 道士任智 颙 道士桓文發 道士馬元楷 道士戴玄楷 道士彭文廣 道士師文 昇 道士韋道恭 道士華元靜 道士張公喜
第三列:
茅山華陽 觀道士徐文珞 揚州通真觀 道士桓敬真 希玄觀道 士祁行則 道士辛智感 道士倪玄敏 云陽觀 道士桓文 蕆 道士賁伯仁 道士弘法隆 道士褚德沖 道士環法安 道士陳法奘 道士朱法珪 慶林觀 道士魏法璉 道士徐公頊 道士袁法謨 道士陳彥藻 道士葛法靜 道士陳法筠 道士譚德儼 道士虞法達 道士居明建 道士公孫法豪 道士王道簡 精舍觀 道士禹子琳 道士隨法詳 道士呂法達 道士張彥容
第四列:
海陵樂真觀 道士朱玄爽 道士石法忍 道士石法雅 道士孫法擬 道士楊文稜 道士王玄真 道士劉法順 福基觀 道士王法雅 道士周法瑞 道士張法建 道士夏惠才 道士司徒法彥 道士許法坻 道士王惠郡 道士陳文靜 道士伍道隆 崇玄觀 天師屬蜀郡繁縣都鄉上移里十五代孫張文禮男紹仙男道彥男道 颙男道嵩 楊州海陵縣 習善館 女官冷法度 女官陳法琳 女官王凈賢 女官陳伯勝 女官馬妙妍 女官夏法喜 女官高靜真
第五列:
廣濟館 女官魏凈敏 女官倪法端 女官武妙姝 女官魏法泉 女官魏法靜 女官朱法順 女官魏法真 女官魏法成 女官武法宣 女官魏法儼 女官魏智修 女官魏智暹 女官夏凈珍 女官魏法惠 女官徐法敬 女官朱令修 女官萬法端 女官丁靜修 女官朱法秀 女官陳凈謹 女官許智暹 拓真觀 女官譚法□ 女官□玄習 女官吳真妃 女官鄭道勝 女官吳令瑤 女官張法澄 女官呂法寵 女官孔令韶 女官俞法改 女官張明貴
第六列:
含真館 女官蕭法瓊 女官李法靜 女官徐玉娘 女官倪法要 女官蕭法環 女官莫法果 女官蕭惠娥 女官徐令姿 女官徐令容 女官張法姬 女官莫寶明 女官袁羅妃 女官何凈意 女官王麗姿 女官徐鎮娘 女官來靜敫 女官倪法瑛 女官劉靜□ 崇真館 女官生凈□ 女官□□□ 女官生凈賢 女官陳道姬 習真館 女官嚴凈姬 女官武令端 女官耿法進 女官葛道擎 揚州福習館 女官朱法勝 女官趙志慈 女官嵇寵
第七列:
齊鄉館 女官桓法含 女官張惠靜 女官孫智辯 女官桓文傅 女官桓文儼 女官蔡惠豊 女官王凈斐 女官周元昺 女官虞凈真 女官許擎姬 女官王惠逖 女官朱令豊 女官王令姬 女官金仲潁 女官虞□響 女官王法言 女官王凈姬 女官溫明梵 女官虞妙慈 女官王凈詢 女官夏凈預 女官夏□□ 女官弘惠成 女官謝真智 女官夏凈琰 女官虞凈敫 女官朱法瑛 女官陳凈婉 女官徐凈敫 女官張凈玉 女官郝法妍 女官嵇凈辯
第八列:
上善館 女官任法真 女官唐忠真 女官高妙奇 女官皇樂□ 女官任伯□ 女官任凈緘 女官唐道怪 女官皇法宣 女官孫道容 女官茅知□ 女官皇玄靜 女官皇道本 女官譚妙賢 女官孫** 女官冷定婉 女官鄭道端 女官譚妙容 女官丁令姿 女官董令志海陵建鄉館 女官張志辯 女官王善惠 女官戚凈行 女官許法勝 女官楊凈真 女官楊智勝 女官成令識 女官徐法愛 女官徐** 女官徐惠津 女官曹明姬 女官王**
第九列
前□ 司戶□□ 事魏高 □□州括倉縣尉魏仕頤 □□安定胡楚妃 越州諸暨縣尉魏德文 前豪州司法參軍事魏鏘 前蘇州吳縣丞杜安仁 守潤州誰山戍主解建威 將仕郎魏修 文林郎魏智嘹 登仕郎魏德顯 文林郎桂元慶 文林郎杜懷貞 上柱國魏太平 上柱國魏孝禮 騎都尉魏德禮 上柱國任雉 上輕車都尉生仕貴 護軍高道胤 上騎都尉王貴郎 騎都尉任文彥 上輕車都尉皇法明 飛騎尉皇法恭 騎都尉朱季叔 騎都尉朱** 上柱國冷君才 云騎尉桑(堯)頭 飛騎尉田伯達 武騎尉殷小妹 騎都尉殷法(坻) 女官周道暹 女官朱妙能 女官兆法果 女官任妙玉 上騎都尉蕭文強 上護軍胡黨子 騎都尉蕭黑郎 云騎尉魏孝傅 前六合縣令魏□約 飛騎尉賈貴兒 騎都尉賈孝徹 祭酒陳文干 騎都尉胡行德 上輕車都尉周仕豪 前湖州武康縣令胡智辯 上騎都尉徐殷師 騎都尉徐仕貴 文林郎魏子彥 前新興鄉博士魏長興 文林郎徐孝敬 上騎都尉魏智瓚 江寧博士魏道威 上柱國倪惠崇 上柱國柳文蕩 上騎都尉孫郭和 **查孝則 **生道昶 上騎都尉高貴生騎都尉朱伯寵 騎都尉魏文曠
第十列
馬墅村 馬□語 鄒文 王元畏 高文喜 鄒僧兒 鄒通兒 蕭沖 生孝恭 蕭仕元 蕭仕恭 蕭仁達 生仕詮 生仕信 生文寵 夏侯文招 高法朗 王文強 高惡喜 龔贊公 柳樹兒 何玄敞 蕭泰 胡道弘 胡道開 高尚兒 蕭智詮 孫孝謙 倪伯珍 蕭孝進 高孝詳 夏文明
第十一列
唐村 朱走 妻冷五娘 來弘禮 朱口表 朱弘通 朱口秀 朱公喜 朱興貴 朱興將 朱興玉 朱智才 朱仕懷 朱義 任元崇 皇客僧 義門孫難 孫罕 孫和 孫黃頭等里正范娘子里正王君禮 里正王秀才 里正嚴仕弘 里正顏孟孫 倪文誼 夏侯郡 蕭孝辯 檀紹基 王伯胤 王子干 高葉兒
第十二列
唐材 任辯 任榮略 任進郎 任開宗 任擎手 賈妙朗 胡敬娘 賈昌蒲 賈仕詮賈仁懷 皇法達 皇孝靜 皇孝則 任孝卿 皇文通 周謬 任寶 皇知禮 東武村 朱黯 朱法達 朱法真 朱法超 朱法榮 朱公養 朱子琳 朱子強 朱子榮 朱貴成 黃拔子 冷要娘
第十三列
桑村等 張沖兒 冷□干 □順禮 □孝則 樊孝仁 樊孝懷 王喜郎 桑寧琮 桑槌頭 陳紹進 桑莫道 桑貴郎 張邏兒 王焗養 桑彪兒 與仕英 陳孝辯 桑婆養 桑砅兒 葉羅邏 葛村 宦之可 冷元霸 冷仕瑜 桂豊郎 葛仕侃 葛仕榮 陳政則 陳君勇 葛仁恭 賈子辯 王伯琳
第十四列
僧法貴 僧道璧 僧知造 僧曇椿 義寧村 殷文高 殷成宗 田俱達 殷道現 殷侍 許郡 殷□瑳 殷口敬 殷兆馬 殷弘義 殷文建 殷孝謙 卜子華 殷法坻 徐智強 殷貴 殷養 殷邏兒 殷惠仁 田俱進 錢豪 任寶立 任子超 孔元凱 張鎮州 冷仕徹 劉智休 蕭君業
第十五列
北樂村 魏子直 魏公果 魏師寄 魏元徽 魏策 魏合孫 魏元韻 魏樹提 魏智澄 魏智訓 魏孝端 魏子瑒 魏運 魏孝裕 魏孝表 魏孝寶 魏標 魏伯楷 魏孝辯 魏道暹 魏伯停 魏紹祖 武孝義 魏德賢 魏孝登 魏孝軌 魏仕干 魏仕兒 張桃公 田伯開殷昂 皇文寵
第十六列
徐聰娘 魏伯媚 魏樂娘 魏凈停 澗壁村 顏孝軌 唐孝弘 周烏目 徐君義 紀惠文 戴意郎 禹山村 夏孝紹 上柱國紀伯考 華文緒 顏孟德 夏都兒 女人高娘子 李口豊 夏侯叔 柳胤宗 柳貴郎 王端娘 紀道超 上柱國紀道副 紀道成 上柱國紀道進 紀道起紀道珍 劉喜顏道強 周大樂
第十七列
徐公羨 倪叔兒 查孝通 查孝敬 蕭弘昱 蕭弘景 彭遍宗 石匠滿通
兩邊另行小字:魏道成□□□ 魏玄靖 魏元顥 魏紹林 魏紹業 魏紹達 青州樂安任隆 上騎都尉高惠難 飛騎尉胡元凱
右潤州仁靜觀魏法師碑,胡楚賓文,儀鳳二年立。著錄于《輿地·碑目》,近今出土,四面并無剝蝕,亦幸事也。仁靜觀宋元嘉初置,政和八年改華陽。魏法師名隆,字道崇,任城人。貞觀九年至京,太宗悅之。后居潤之仁靜觀,潤守李厚德、盧承慶、喬師望皆尊之。其卒也,葬馬跡山,崇文館學士胡楚賓銘。見《嘉定鎮江志》,即據此碑。李厚德武陟人。盧承慶范陽人,新舊唐書有傳。顯慶四年,以度支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坐調非法,免。俄拜潤州刺史,遷雍州刺史。喬師望官駙馬都尉,其何地人,無考。碑有誰山戍主,誰山即譙山。《寰宇記》:京口有譙山戍,今京口無譙山。而觀在馬跡山,或馬跡又名譙山與?碑有:福唐觀、洞清觀、揚州通真觀、云陽觀、慶林觀、精舍觀、海陵樂真觀、福基觀、崇玄觀,又有習善館、廣濟館、含真館、福習館、齊鄉館、上善館、建鄉館、可補人各志;馬墅村、北樂村、唐村、桑村、唐時村名;又女官,亦即女道士也。《嘉定志》:女冠有觀七處,宋梁時建。與碑不合。題名有弘、生、解三希姓:弘姓弘演之后,后改洪,此處猶未改;生姓陰飴生之后,以名為氏;解姓唐叔子良食采于解,以邑為氏,今鎮江尚有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