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寧 府
三國 吳
唐 固
唐固,字子正,丹楊人。修身積學,稱為儒者,著國語、公羊、榖梁傳注,講授常數十人。孫權為吳王,拜固議郎,自陸遜、張溫、駱統,皆拜之。黃武四年,為尚書仆射,卒。
(三國志吳書闞澤傳)
唐
許叔牙
許叔牙,字延基,潤州句容人。貞觀時,遷晉王府參軍事、弘文館直學士。于詩、禮尤邃,嘗撰毛詩纂義十卷,以進皇太子,太子寫付司經。御史大夫高智周見之,曰:欲明詩者,宜先讀此。貞觀二十三年卒。
(舊唐書、新唐書儒學傳)
元
張
張,字達善,其先蜀之導江人,蜀亡,僑寓江左。受業金華王柏,自六經、語、孟傳注,以及周、程、張氏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究極根柢。用功既專,久而不懈,所學益弘深微密。至元中,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江寧學官,俾子第受業,遠近翕然尊為碩師,學者稱導江先生。著有四經歸極等書。
(元史儒學傳)
明
陳 遇
陳遇,字仲行,高祖義甫,自曹徙居建業。遇天姿純粹,篤學博覽,元末為溫州教授。已而棄官歸隱,學者稱為靜誠先生。太祖渡江,與語,大悅,遂留密議,日見親信。太祖即位,三授翰林學士,皆辭。乃賜肩輿一乘,衛士十人護出入,以示榮寵。數臨幸其第,語必稱先生,或呼為君子。洪武十七年卒,賜葬鐘山。
(明史本傳)
金 潤
金潤,字伯玉,上元人。年十二,能賦詩,及長,才敏有識。正統間,以舉人授兵部司務。有言赤金蒙古所產,欲取之以資戎器,潤曰:豈可令敵人知此 ?議遂寢。瓦剌入寇,英宗欲親征,潤以兵事未可遽煩車駕,力上疏。不報。土木之變,陳策于尚書于謙,請堅壁清野以待之,謙從其言,軍國大計,每與咨議,京師晏然。擢南安知府。以子貴,乞休。
潤有文章,尤邃于易,嘗畫圖系解,著淵學探微十二卷。
(重刊江寧府志)
莊
莊,字孔陽,江浦人。南京吏部郎。工詩文,善繪事。持身慕伊川矩度,接人慕明道和氣,學者稱定山先生。事詳明史本傳。
(新修江寧府志儒林)
劉 閔
劉閔,字子賢,六合人。家貧力養,母或恚怒,則衣冠跪泣下。以父喪未葬,三年斷酒肉,不內寢,朔望輒號于殯舍,鄰族憐之,為助其葬。妻失愛于母,出之,終身不復娶。當事薦其學行,詔授本縣訓導。著有家禮考、昭穆圖、宗子說、五倫啟蒙諸書。
(新修江寧府志儒林)
金 賢
金賢,字士希,江寧人。偉干修髯,顧盼偉如。舉弘治十五年進士,授給事中。正德初,奉命勘兩淮重獄。時劉瑾亂政,諸司讞獄,非取其意旨不敢決,賢操三尺不少徇。瑾恨之,出為大名知府,有政聲。卒中忌,徙延平。是時武宗好巡幸,轍跡所至,民不得寧,賢乃請老,不俟報而歸。
賢精于春秋,嘗以所自得為紀愚十篇、或問百篇行世。
(重刊江寧府志)
李 登
李登,字士龍,上元人。弱冠,入京學,以文行著。時督學耿定向倡明理學,擇諸生之俊秀者尊異之,以風多士,登居其一焉。隆慶初,選貢,充國子監生,授新野令。條陳興革,俱切時宜,民受其利。以抗直懺時,改崇仁教諭。講明鄒魯之學,有愿學編、實唐語錄。去官歸,家居三十余年,惟以明學為務,學者稱如真先生。卒,年八十六。
登孝友出天性,事父及兩繼母,養生送死,不愧古人。視子侄無異情,有產俱中分之。精考六書之學,直探其奧,所著字學諸書行于世。
(重刊江寧府志)
賈必選
賈必選,字徙南,上元人。萬歷己酉舉人,官戶部主事。管西新倉時,巨珰總理兩部,復遣其黨公伺六倉,必選盡黜陋規無所染,珰為稍斂。會同官倪篤之以屯豆下獄,必選知其冤,據事陳辨。謫九江幕,俄遷桂林司理。既而,篤之事得白,起用,必選亦升南工部虞衡司。未任,丁父艱歸,即杜門不出,以講學著書為務。晚年失明,取架上諸書,令友若孫讀之,必選憑幾諦聽,為辨析折衷,口授筆錄成帙,至午夜不休。曰:非是不樂也。卒,年八十七。所著松蔭堂學易行世。
(新修江寧府志儒林)
笪繼良
笪繼良,字赤如,號我箴,望仙鄉茅莊人。贈公僑居鎮江,生公時夢楊椒山先生投剌,因名繼盛。辛卯舉于鄉,后避前賢名,更名繼良。少嘗夢朱、陸兩先生延之,乃恍然心性之學。初從學談見初先生門下,重為國器,遂以妹許之。嗣游梁溪,同顧涇陽、高景逸諸先生講學東林。復師事趙儕鶴、曹真予諸先生,稱為莫逆。筮仕鵝湖,謁朱、陸兩先生祠,宛然夢中也,于是向往益堅。尋轉絳州,以不禮崔呈秀,大為所銜。晉司空郎。魏珰用事,公遂以門戶削奪矣。珰敗,起司農大夫。時汀州有山賊鐘淩秀之亂,圍汀,勢甚橫。公以望出守,綜理嚴密,賊因望堞而去。升山西平陽道,為烏程當事所阻,因拂衣而歸,與門**講易于潤之月華山天心書院。有易解傳世。鉛、汀皆崇祀名宦。潤及華陽咸思為鄉賢之舉,議成,代革,遂不果焉。
公四子、七孫,皆補徒、容二邑**員。曾孫十人,亦補兩邑**員。長孫昌齡以明經為萬年令,更名共濟。辛卯,孫祖齡與曾孫重光同舉于鄉,嗣光為御史,有聲。皆公盛德所致。
(句容縣志)
張 怡
張怡,字瑤星,初名鹿征,上元人。父可大,明登萊總兵,毛文龍被殺,邊兵叛,可大死之。
怡以諸生蔭錦衣衛千戶。李自成入京師,逼怡降,大罵不屈;械之,不食求死,其黨義而逸之。久之,歸里,隱攝山僧舍,不入城市,杜戶著書。自號白云山人。當事高其節,數招,不往,或造謁,即逾垣走,雖再三,不得見也。
怡性嗜學,惡喧,喜宴坐。其學務淹博,兼主姚江致知之說,所著述數十百卷。或請為副本,弗許,曰:吾以盡吾年耳,已市二甕,下棺則并藏焉。康熙三十四年,卒,年八十八。病革,友人遺以美材為棺,泣曰:先將軍致命海島,無人視含殮,吾受茲,忍乎 ?易之,乃卒。
乾隆三年,詔修三禮,學官集諸生繕寫怡稿,欲以進,久之,未就。其后開四庫館,江蘇撫臣乃采所著三禮合纂以進。
生平著有讀易私鈔二十卷,尚書策取十五卷,三禮合纂二十八卷,四傳會通十六卷,大學古本鈔二卷,中庸通一解二卷,史絮二十四卷,咨聞隨筆、續筆八卷,金陵私乘八卷,蠡酌四十八卷,志林二卷,上律篇四卷,白云言詩十二卷,詩文集二十余卷。
(新修江寧府志)
清
張自超
張自超,字彝嘆,高淳人。康熙四十二年進士。少孤,課耕奉母,博通經史,以躬行實踐為主。為諸生,負重名。迨通籍,年已五十。長洲韓荻欲其就館職,以母老辭。又以己非用世材,不謁選,遂歸。
治經,尤長春秋,著春秋宗朱辨義十二卷,大旨本朱子據事直書之旨,不為隱深阻晦之說,惟就**前后參觀,以求其義。桐城方苞作春秋通論,多取材是書。歸后授經講學,文行日著。浙撫徐元夢聘主萬松書院,一以程朱遺法教人。
高淳故湖堧,以圩障水于外,而耕其中,歲大潦,堤潰,自超獨毀其船,以板筑堤。堤完,大有年,眾歸其值,不受。后歲連祲,道瑾相藉,自超與知縣籌賑,先賤價賣其田,捐二百金,為富室倡。晚歲家日落,然不受饋遺。鄉人有不善,常畏其知。
五十六年,昆山徐乾學以經學薦,召入都。行至茌平,無疾而卒,年六十余。
(清史列傳儒林傳)
程廷祚
程廷祚,初名默,字啟生,上元人。自少穎異嗜學。為諸生,累不得舉。雍正十三年,開博學鴻詞科,安徽巡撫王紜以廷祚應詔。乾隆元年,至京師,有要人慕其名,欲招致門下,屬密友達其意曰:主我,翰林可得也。廷祚正色拒之,卒不往,遂不得用,歸江寧。十四年,詔舉經明行修之士,廷祚應薦入京師,復報罷。三十二年,病作,卒,年七十七。
廷祚于學,入之頗深,其大要在以博文約禮,為進德修業之功;以克已治人,為格物致知之要。其于諸經,各有論述,而尤邃于易,注釋尤多。晚年自稱青溪居士,別號綿莊,學者稱綿莊先生。
(新修江寧府志)
翁 荃
翁荃,字蘭友,一字止園,江寧人。入學后,不事科舉,入云臺山鉆研經訓。山有虎害,出資募獵戶除之;督僮奴遍野檢白骨收葬。乾隆初,詔修三禮,征窮經之士,公卿交薦荃,固辭,以**和風翔應聘。晚更卜筑南郊。五經、三禮皆有纂說,古文、詩歌成集,藏于家。
(重刊江寧府志)
賀鳴諧
賀鳴諧,字鐸夫,號嵂禾,六合人。乾隆丙辰舉人,丁巳成進士。初授山東泗水縣知縣,逾年,邑大治,以卓異薦。再任陵縣,秩滿,陳情歸,邑人為建去思遺愛碑。晚愛練山幽靜,自號練峰,學者稱練峰先生。著有學庸講義,鄉黨注釋辨疑,離騷直解,評注唐宋八大家文,練峰時文、古文集。子法、淳、沅,并有文名。
戴祖啟
戴祖啟,字敬咸,上元人。乾隆壬午舉人。四赴會試,不第,會京師開四庫全書館,大學士于敏中為總裁,屬其同姓震召祖啟,祖啟不往見,乘弁棧歸。戊戌成進士,掌教關中書院。己亥,陜西巡撫畢沅薦其品學,召見,試四書文一篇,以國子監學正用。拜命,旋里歸,
三歲卒。祖啟少工文詞,既乃潛心經學,注尚書、春秋,多所發明。其在陜西,教導有法,數十年后陜人猶感思之。
子衍善,字元嘉,有學行,著有語孟征。
(新修江寧府志)
史位三 唐階
史位三,字仍選,號艮齋,高淳人。生有異稟,讀書過目成誦。從同邑邢瑞文游,奇其文,謂他日必成大器。年二十三,中副車,乾隆四十二年舉于鄉。三上公車不第,遂讀書養親,鍵戶卻掃。平日學養充粹,無幾微喜慍見顏色,友教四方之士,著錄殆數百人,時有經師、人師之譽。所成就者,若陳上源、錢達、吳球,其尤也。為文原本經術,窮極精微。著有五經四書考異。又編次淳溪文獻錄,發潛闡幽,有裨邑乘。嘉慶初元,辟孝廉方正,力辭不就。二十二年,選授儀征縣教諭,未任而歿。門人私謚曰文潔先生。
后同縣繼起者,有唐階,字蓂生。性友愛,耿介自持,娛情詩酒,非道中人不與往還。博誦經史,而尤熟悉于周官義疏,以經證經,賅贍詳明,多有發前人所未發者。自北上回,杜門不出,手官禮數種,分類編輯,繼參以論議,雖臨難時,猶背負不釋。曰:此吾一世精神焉,即無力付梓,且將釃酒祭之。咸豐十年間,避地凈琴寺,日與二、三同志飲酒遣愁,醉即慷慨長歌,以寄孤憤,遂郁郁以卒。
(續纂江寧府志)
談 泰
談泰,字階平,上元人。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官南匯、山陽教諭。
淹通經史,專心撰述,不為世俗之學,尤精律算。嘗從錢大昕游,大昕贈序,稱其學深造自得,交游中習于數者戴東原,沒后幸得階平。泰于算例,初從西法入,后覺其不善,及交汪萊、焦循,所撰天元一釋,遂渙然冰釋,謂可與同門李銳所校測圓海鏡、益古衍段相輔而行。泰嘗引申大昕從子塘周徑之說,為書一卷。又以梅玨成赤水遺珍中有方田度里一篇,正王制注疏之誤,其法以原數立與鄭康成注互合,但所列諸率,不明言乘除之數,恐觀者無從稽核,因為之疏解,并用三率互視法詳推,為王制井里算法解一卷。附列里數各表,使初學易明,皆有裨經義。
他著有禮記源流考二卷,先圣生卒年月日辨二卷,三十六字母陰陽辨一卷,古今音韻識余二卷。古今樂疑義三卷,絲竹考異與人歌譜三卷,九宮辨二卷,春秋戰國歲次考二卷,譚氏族考一卷,多聞闕疑六卷,偶讀漫記四卷,月建異同辨一卷,明算津梁四卷,推步稿三卷,天元釋例四卷,平方立方表六卷,北斗考三卷,疇人傳三卷,桐音館雜文四卷。
(清史列傳儒林傳)
陳懋齡
陳懋齡,字勉甫,上元人。乾隆五十七年副貢,官青陽教諭。博聞強記。學歷于同里謝廷逸,得梅氏之傳。著有經書算學天文考一卷,為儀征阮元所稱。又有春秋朔閏交食考,六朝地理考。
(清史列傳儒林傳)
陳 立
陳立,字卓人,號默齋。父輔,縣學生,績學樂善。立五歲入家塾,讀書過目成誦。由附生中道光甲午科舉人。辛丑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刑部主事。洊升江西司郎中,記名御史。尋簡放云南曲靖府知府,時咸豐十年七月也。請訓時,顯皇帝有為人清慎之褒,且勉以好好做去。因道途阻梗,不克之任,流轉東歸。至河南,又值捻事甚熾,乃迂道山西。布政使鄭敦謹延主講介休綿山書院,指授諸生文法,孜孜不倦,并于每課添試經解詩賦各題,細加評騭。諸生奉于受教,獲 者多,立顧而樂之。惟以宦途偃蹇,飄泊旅食,每有鄉關之志,自題楹柱曰:是出非出是處非處,有官無官有家無家。殆慨乎其言之矣。
迄同治三年,東南奠定,乃議挈眷南旋。諸生醵金為贐,力卻之。臨行之日,設筵祖道,衣冠而跽拜者百余人。既,兩江總督曾國藩籌辦江寧府屬善后事宜,以立鄉望素孚,諭辦勸農局務。七年,浙江巡撫李瀚章延司刑案。八年十月,以疾由浙回里,至半途,增劇,卒于鎮江舟次,年六十有一。后學使黃體芳以立學行著述,奏入國史儒林傳,并請從祀江寧府學顧炎武祠。
立先后受事皆刑名,以人命至重,處以詳慎。于喪服變除宗法淆異,多能折衷,協于禮律。少隨父客揚州,從江都梅植之受詩古文辭,得其義法。江都凌曙、儀征劉文淇授公羊春秋、許氏說文、鄭氏禮,立兼通之,而于公羊用力尤深,成公羊義疏七十六卷。其書上溯何、鄭,博采唐以前公羊古誼,及國朝諸儒之說,擇精語詳,因采何、鄭之義,旁及漢儒。說經師法,謂莫備于白虎通義,先為疏證,以條舉舊聞、暢隱扶微為主,而不事辨駁,成白虎通義疏證十二卷。別著爾雅舊注二卷,說文諧生孳生述三卷,句溪雜著五卷、續編一卷。其論古韻,分十九部,本顧、江、段、孔四家,析其分,溯其合,研究于聲之通轉以釋說文諧聲之字。論者謂視姚氏文田聲系尤密。寶應劉恭冕志立墓云:君學為通人,位為大夫,而起居節儉,同于寒素。語言謙樸,疑于不文,忘賢與勢,于君今見之。論者以為知言。
(續纂句容縣志)
楊大堉
楊大堉,字雅輪,江寧廩貢生。父勛,字承建,有悟真廬集。兄大功。
大堉篤學,寡交游,應試外終年足不履戶閾。最深小學,從元和顧廣圻、吳縣鈕樹玉游,備聞蒼、雅閫奧。著說文重文考六卷,純以聲音求假借,以偏旁繁省求古、籀異同之變。如引說文羽兮兮之兮讀若殊,以證漢書禮樂志之殊翁雜五色文殊當為兮,兮為尾羽。翁為頸毛,語皆致確。此與費士璣重文補惟言形者不同也。又作五廟考,專駁王肅之失;論語正義,未脫稿,皆散佚。其毛詩補注、三禮義疏辨正,各若干卷,已寫定,祁文端公欲代梓,力辭焉。惟為胡先生培翠補編儀禮正義,內士昏、鄉飲、鄉射、燕、大射諸篇幸存。
大堉古文秀逸,尤具遠識。制府陶文毅公以防海議試惜陰書舍生,大堉洋洋千言,大略謂中國官恃客氣,居上臨下,視洋人若小負販。顧彼雖好利,而越數萬里海洋至此,此必非無所挾持者。鹵莽行之,必生邊隙,將來之患,不可勝言。時承平久,人習附和之談,獨大堉卓識正論,侃然無忌諱。若豫卜有義律、仆鼎查之事,讀者變色結舌。
晚工制義,色聲香味,蘭雪再生,它人不能涉其樊也。
咸豐三年,卒于隆都鎮。
子銞,早慧,能世其學。學使仁和龔文恭公試射字題文,銞舉大射賓射燕射詁之,邀特賞,補縣學生。惜以瘵卒。
(續纂江寧府志)
陶嗣元
陶嗣元,字善之,江寧人。曾祖紹景,乾隆三年鄉舉第一。父濟慎,與伯祖渙悅,嘉慶十二年同榜舉人,并負時名。陽湖洪亮吉主其家,洪之遣戍,渙悅為序送之,而資其行,一時名流咸服其風誼。
嗣元穎悟端謹,讀書目數行下,為諸生。咸豐癸丑,挈家避地于浙,亂定,歸里。時太平軍都金陵且十二年,公私蕩然,曾湘鄉督蘇,首訪地方正紳助其治。乃陳數事曰:輕賦稅以復元氣,墾荒廢以資開源,開省試以收人才,雪陷脅以省訐告,訪忠烈以作士氣。皆嘉納行之。遂議重修文廟,講上丁釋奠之儀。而禮崩樂壞,湘鄉難之。嗣元銳自任,與府學趙教授同研討禮書、樂書,征考皇朝獻典,聘湘省古樂師教生徒。越一年,奠拜儀節,贊祝文辭,俎豆彝器,樂舞聲容,燦然大備。當道重其才,勸出而仕。嗣元曰:瘡痍未復,桑梓應辦事正多,何必去父母之邦 ?于是十余年中,采訪忠義,設局貸款,興善堂,立救生局,凡地方慈善之舉,無役弗從,從則必蘄其成。
舉光緒元年制科,不應征。年八十,以恩例賜副榜。卒,年八十九。
所著有樂章集,圣廟從祀考。
陳作霖
陳作霖,字雨生,號伯雨,嘗筑可園娛親,學者稱可園先生。江寧人。年十五,補諸生。逢亂,出走江、淮間。旋舉光緒元年鄉試。三上禮部不第,遂歸里養親不復出,益事撰述,浩然有終焉之志。
精思治學,自少迄老,孜孜不倦。書局、官報局、圖書館之屬,皆著書百數十卷,世稱通儒。其最關鄉邦文獻者,曰金陵通紀十六卷,通傳四十九卷,先正言行錄四卷,元寧鄉土志六卷,運瀆志二卷,鳳麓志四卷,東城志略一卷,物產志一卷,南朝梵剎志二卷。補逸表微,為前人所未備,世尤稱之。余所著曰文存十六卷,詩存二十八卷,詞存四卷,可園備忘錄四卷,藏書跋尾五卷,養和軒隨筆二卷,炳燭里談三卷,一切經音義通檢四卷。
國變后,病盲,猶口授兒孫輩,成瞽說二卷。年八十后,且復明,為重光髦道人傳以見志。續成壽藻堂外稿二卷,文集二卷,詩集六卷,歷代遺民傳四卷,可園詩話八卷。
生平委己于學,日事撰著外,頗縱攬東南山水勝處以為娛。為人耿介特立,有姻婭列顯要相羅致,無能屈其志氣。貌溫厚,接四方學子,諄誠不倦,所成就甚眾。既歿,其門人裒所著述,請于**,宣付國史儒林立傳,復合上私謚日孝通。
蘇 州 府
漢
皋 弘
皋弘,字奉卿。家代為冠族。少有英才,與桓榮俱習歐陽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世祖時,榮拜議郎,會歐陽博士缺,帝欲用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因拜榮為博士,引閎、弘為議郎。弘子徽,至司徒長史。
(吳縣志錄乾隆志)
顧 綜
顧綜,字文偉,吳人。明帝時辟有道,歷官至尚書令。帝舉三代之禮,以正月上日幸辟雍,延綜為三老,設幾杖從綜乞言焉。
(江南通志)
三國 吳
陸 璣
陸璣,字元恪,吳人。吳太子中庶子,烏程令。撰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
(經典釋文序錄)
梁
皇 侃
皇侃,青州剌史皇象九世孫。少好學,師事會稽賀場,盡通其業,尤明三禮、孝經、論語。為國子助教,于學講說,聽者常數百人。撰禮記講疏五十卷,奏上,詔付秘閣。頃之,召入壽光殿說禮記義,武帝善之,加員外散騎侍郎。
侃性至孝,嘗日限誦孝經二十遍。丁母艱,還鄉里。西平邵陵王欽其學,厚禮迎之。因感心疾卒。
(南史)
陸 璉
陸璉,吳郡人。天監四年,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置五經博士各一人,以璉及沈峻等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廩餼,于是懷經負笈者云會焉。
(江南通志)
陳
陸 慶
陸慶,吳郡人。遍通五經,尤明春秋左氏傳。節操甚高,仕梁為婁令。入陳,屢辭征辟,筑室屏居。永陽王欲見之,不可得,乃于陸榮宅穿壁觀之,謂榮曰:嚴君平、鄭子真何以加茲!
子士季,從顧野王學左氏、馬、班諸書。唐初,終弘文館學士。
(江南通志)
顧野王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也。父烜,以儒術知名。
野王幼好學,長而遍觀經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學博士。遷中領軍臨賀王府記室參軍。宣城王為揚州剌史,野王及王褒并為賓客,王甚愛其才。野王又善丹青,王于東府起齋,乃令野王畫古賢,命王褒書贊,時人稱為二絕。
及侯景之亂,野王丁父憂,歸本郡,乃召募鄉黨數百人,隨義軍援京邑。野王體素清羸,裁長六尺,又居喪過毀,殆不勝衣,及杖戈被甲,抗辭作色,見者莫不壯之。京城陷,野王逃會稽。侯景平,監海鹽縣。
天嘉元年,敕補撰史學士,尋加招遠將軍。太建二年,遷國子博士。六年,領大著作,掌國史,知梁史事。時江總、陸瓊、傅綽、姚察,并以才學顯著,論者推重焉。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
著玉篇三十卷,今存;余書并亡佚。
(節陳書本傳)
隋
張 沖
張沖,字叔元,吳郡人。仕陳為左中郎將。好覃思經典,撰春秋義略,喪服、孝經、論語義諸書。后入隋,授漢王諒侍讀。諒出牧并州,引為博士。
子后胤。
(江南通志)
潘 徽
潘徽,字伯彥,吳郡人。少受禮于鄭灼,受詩于施公,受書于張沖,并通大義,尤精三史。始,煬帝鎮廣陵,引為博士,令與諸儒撰江都集禮。及帝嗣位,復詔徽與褚亮等助楊素共撰魏書,會素卒而止。
(江南通志)
褚 輝
褚輝,字高明,以三禮學稱于江南。煬帝時,征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輝博辯,無能屈者,由是擢為太學博士。撰禮疏一百卷。
(隋書)
唐
陸元朗
陸元朗,字德明,以字行。善名理言,受學于周弘正。陳后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德明始冠,與下坐。祭酒徐孝克敷經,倚貴縱辯,眾多下之,獨德明申答,屢奪其說,舉坐咨賞。釋褐始興國左常侍。陳亡,歸鄉里。
隋煬帝擢秘書學士。大業間,廣召明經士,德明與魯達、孔褒共會門下省相酬難,莫能詘。遷國子助教。越王侗署為司業,入殿中授經。王世充僭號,封子玄恕為漢王,以德明為師,即其廬行束脩禮。德明恥之,服巴豆劑,僵偃東壁下。玄恕入拜床垂,德明對之遺利,不復開口,遂移病成皋。
世充平,秦王辟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高祖已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隨方立義,遍析其要。帝大喜,曰:三人者誠辯,然德明一舉輒蔽,可謂賢矣 !賜帛五十疋,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卒。
論撰甚多,傳于世。后太宗閱其書,嘉德明博辯,以布帛二百段賜其家。
子敦信(吳郡志敦作訓),麟德中由左侍極檢校右相,累封嘉興縣子。
(唐書)
朱子奢
朱子奢,從鄉人顧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詞。隋大業中,為直秘書學士。天下亂,辭疾還鄉里。后從杜伏威入朝,授國子助教。
貞觀初,高麗、百濟同伐新羅,連年兵不解。新羅告急。帝假子奢員外散騎侍郎,持節諭旨,平三國之憾。子奢有儀觀,夷人尊畏之。二國上書謝罪,贈遺甚厚。初,子奢行,帝戒曰:海夷重學,卿為講大誼,然勿入其幣,還,當以中書舍人處卿。子奢至其國,為發春秋題,納其美女。帝責違旨,而猶愛其才,以散官直國子學。累轉諫議大夫、弘文館學士。
始,武德時太廟止四室,高祖將袝廟,子奢建議請依古為七廟。帝嘗欲觀起居紀錄,子奢曰:陛下所舉無過事,雖見無嫌,然以此開后世史官之禍,深可懼也。史官全身畏死,則悠悠千載,尚有聞乎?
子奢為人樂易,能劇談,以經誼緣飾。每侍宴,帝令論難群臣,恩禮甚篤。卒于官。
(唐書)
施士匄
施士匄,明毛、鄭詩,兼善左氏春秋,以二經教授。大歷中,由四門助教為博士。秩滿,當去,諸生封疏乞留。凡十九年。卒于官。**共葬之。
(唐書)
陸 質
陸質,字伯沖。七代祖澄,仕梁為名儒。世居吳。明春秋,師事趙匡,匡師啖助,質盡傳二家學。陳少游鎮淮南,表在幕府,薦之朝,授左拾遺。累遷左司郎中,歷信、臺二州刺史。
質素善韋執誼,用其力召為給事中。憲宗為太子,詔侍讀。質本名淳,避太子名,故改。時執誼懼太子怒己專,故以質侍東宮,陰伺意解釋之。質伺間有所言,太子輒怒曰:陛下命先生為寡人講學,何可及他 !質惶懼出。
執誼未敗時,質病甚,太子已即位,為臨問加禮。卒,門人以質能文圣人書,通于后,私共謚曰文通先生。
(唐書)
宋
陳之奇
陳之奇,字虞卿,吳人。天圣中,舉禮部,御試不得第,退居十年,無仕進意。舅丁謂欲官之,力辭不就。寶元初,及第,歷太常博士。之奇孝于親,約于身,信于朋友,篤行好學,遠近欽其名德,皆以君子稱之。
(江南通志)
朱長文
朱長文,字伯原。其先剡人,世仕吳越。祖億,宋太宗朝內殿崇班閣門祗侯,知邕州,累贈刑部尚書,由開封來蘇州。父公綽,光祿卿,知舒州。
長文方在娠,所生周夫人夢覆錦衾,或曰:是生子能文矣。十歲能屬詞,讀書輒竟夕。從泰山孫復授經于太學,書無所不知,尤邃于春秋。博聞強識,篤學力行。
年十九,擢嘉韋占四年乙科進士第。吏部限年,未即用。時公綽守彭,長文不俟燕歸。州人榮之。既冠,授秘書省校書郎,守許州司戶參軍。以墜馬傷足,不肯從吏趨郊禋。公綽欲以任子恩匄長文幕官,長文推與其季從弟。
丁父憂,家居凡二十年。筑室郡治西偏故吳越錢氏金谷園,知州章岵表日樂圃,鄉人遂稱為樂圃先生。郡將監司,莫不造請,謀政所急,士大夫過者必往見之,以后為恥,名動京師。
元祐中,起本州教授。州有兩教授,以長文故也。長文早歲作東都賦,論者謂不減班、張、太沖。其教人,先經術而后詞章,授學者春秋、洪范、中庸,無慮數百。先是,范仲淹始建州學,歲久墮廢,其子純仁以侍郎制置江、淮漕事,復請修構,長文有力焉。吳中水災,長文陳五浦之利,不果行。又作救荒議四篇,上知州黃履行之,民賴以安。歷五考,召為太學博士,著釋問以見意。紹圣間,改宣教郎,除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文字。元符初卒,年六十。哲宗嘉其清,賻絹百疋。博士米芾,為表其墓。
長文資稟忠樸,雖在布衣,慨然有用世志。暨出仕,以田疇委諸弟,惟藏書二萬卷。書仿顏魯公,所集周穆王以來金石遺文、名人筆跡,作墨池、閱古二編,藏于家。
(吳縣志錄廬志)
林 慮
林慮,字德祖,吳郡人。登進士第,教授常州,身為勸率,從者風靡。大觀三年廷試,常士預選者五十三人。詔以進賢宜受上賞,特轉一官。知州徐申于學之南立進賢坊以榮之。遷開封府左司錄,請老歸。
慮自六經、諸子而下,錯綜貫穿,著有易說、書義等書。
(江南通志)
王 绹
王绹,字唐公,昆山人。建炎初,為御史中丞,歷參知政事。為人剛正有守,文章溫潤典雅,深于理趣。所著有論語解、孝經解諸書。
(江南通志)
王 蘋
王蘋,字信伯。其先福清人唐水部郎棨,時號人瑞,有麟角集。八世孫伯虎,字炳之,嘉祐進士,歷戶部員外郎,與蘇、黃唱和。從弟仲舉,字圣俞,剛介厲學,不徇時好,徒家吳之震澤,卒,贈奉議郎。生蘋,出為世父伯起后。伯起字圣時,受經王安石,游曾公亮父子間,學文于子固,題所居日酉至,有詩曰唱道野集。卒,贈右宣教郎。
二程在洛,伯起遣蘋往從之,遂為河南高弟,通春秋。視楊時猶未后進,時亦謂后來師門成就者惟蘋耳。三舍法行,遂不就舉。
紹興初,高宗幸平江,知府孫佑言蘋素行高潔,有憂時愛君之心,開物成務之學。丞相趙鼎以聞,召對,補右迪功郎,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兼史館校勘。受詔條具賊退利害,蘋奏治本三事,曰正心誠意,曰辨君子小人,曰消朋黨。上謂輔臣曰:蘋起草茅,而議論進止若素官于朝者。大抵儒者能通世務,乃為有用。預修神宗實錄,優詔獎諭。朱震、胡安國、尹焯,皆舉以自代。安國論薦尤力,謂其學有師承,識通時務,使司獻納,必有補益。遷著作佐郎,通判常州,主管臺州崇道觀。為秦檜所嫉,奪官。久之,復畀祠祿。引年致仕,官至左朝奉郎。卒,年七十二。
章憲、陳長方、楊邦弼,皆其門人也。嘉熙元年,知府王遂祠之學宮。寶祐初,里人立像震澤鄉校,以長方、邦弼配食,號三賢。
子大本,朝請郎。大中,儒林郎。從孫林,字勉天,早孤,奮學事母。母歿,以不逮養,不肯預鄉薦。子德文,字周卿,克世其學,與魏了翁、真德秀游。以杜范、王遂薦,官至承德郎。子敄,字行父,終日清坐,不聞謦咳,童豎入見,亦斂容而起。
(蘇州府志錄姑蘇志)
吳仁杰
吳仁杰,字斗南,一字南英。其先從洛陽來居昆山。父信,修武郎。仁杰博洽經史,有俊才,講學朱子之門。登淳熙五年進士第,歷羅田令、國子錄。自號蠹隱。以詩文名一時。
(蘇州府志錄盧志)
陳長方 陳侁 陳少方
陳長方,字齊之,其先長樂人。父侁,字復之,擢進士第,娶吳人林旦女,與陳了翁交從甚密。了翁謫廉州,侁以書賀之,至千余言,由此得罪。又從游定夫學,得治氣養心行己接物之要。
長方生長外家,從王蘋游。紹興中,舉進士,授江陰教授。尋歸,居吳中步里,終日閉戶,研窮經史,學者稱唯室先生。弟少方,字同之,亦端慧不群。孝宗朝,為東宮講官。號二陳。
(蘇州府志錄乾隆志)
滕 宬
滕宬,字季度。元祐黨籍友之曾孫,知道州珙之子。宬沈敏好學,耽研經史,惟不善習制舉文。嘗居父喪,讀張子韶孟子,至形色天性之說,自是警悟,安于退處,不急仕進。淳熙中,以賢良召試,文飄疾,午漏不移晷即就。考官疑其輕己,大怒,以四通不合近制,擯之。后雖再召,薦者不絕,處之泊如也。晚居齊門窮僻處,官于吳者知其賢,多就見之,清語終日,終不及私。葉適奏其學行,特授號廉靖居士。卒,年六十五。葬常熟。
(蘇州府志錄盧志)
沈義甫
沈義甫,字伯時。嘉定中,領鄉薦,為南康軍白鹿洞書院山長,舉行朱子學規,時稱良師。久之,致仕歸震澤鎮,建義塾講學。又建明教堂,又于堂東為祠,以祀王蘋、陳長方、楊邦弼三賢。學者稱時齋先生。卒,年七十八。
(蘇州府志錄震澤縣志)
衛 湜
衛湜,字正叔。涇弟。好古博學。除太府寺丞、將作少監,皆不赴。嘗集禮記諸家傳注,為一百六十卷,名曰禮記集說,寶慶二年上之。終朝散大夫、直寶謨閣,知袁州。學者稱櫟齋先生。
(蘇州府志錄盧志)
俞 琰
俞琰,字玉吾,吳縣人。宋寶祐間,以詞賦稱。宋亡,隱居著書,不復仕進,以義理之學淑諸人。于書無不讀,精于易學,尤好鼓琴。既老,自號石澗。元貞間卒,年七十余。
其所述諸家易說百余卷,名曰大易會要。自注上下經十翼,名曰周易集說。又有陰符經解一卷,周易參同契發揮三卷,易外別傳一卷,幽明辨惑二卷,書齋夜話四卷,席上腐談二卷,弦歌毛詩譜一卷。
男仲溫,克承其志。
(江南通志)
元
范 成
范成,字性存,本縉云人,文正公族也。父霖,元初以名儒召見,授江浙儒學提舉,轉禮部侍郎,因往來于吳,遂家焉。
成幼劬于學,卓然有立。獲親炙前朝遺老,資性明達,質厚氣完,接人溫而莊,治家有法,吉兇慶吊,一遵禮制。家貧,以經術教授,隨才誘掖,郡嘗禮致為訓導。所為詩文,和易平實。晚年以次子同文知臨朐縣,往就養。未幾,同文有故,成病卒。
長子煥聞訃,哭踴幾絕,即衰绖而往。行半月,舍舟而陸,逾二千里始達。自度囊空,不敢啟窆,西走濟南傭書,獲資東還。賃牛車舁父柩,過穆陵諸岡,牛疲,則躬推挽,過沭涉沂,踝皆皸瘃,八閱月始克抵吳葬焉。
(蘇州府志錄盧志)
王原杰 王思忠
王原杰,字子英。至正四年舉于鄉,值兵亂,不仕,隱居授徒。深于性理之學,為詩文雅健高古,學者稱貞白先生。
子思忠,亦有文學。張士誠據吳,屢召不至,率眾保障鄉里。明師東下,徐達單騎至城下諭降,知州楊彝不知所為,思忠謂曰:群雄割據,生民之禍極矣。今王師吊伐,禍自此弭。又有山卵之勢,奈何不歸附乎 ?乃與彝率眾降。達嘉之,賜思忠旗章,俾鎮守焉。事平,歸里。
(蘇州府志錄莫志)
李世英 李文仲
李世英,字伯英,長洲人。精書學,作韻類三十卷,其義以字為本,音為干,義訓為枝葉,自一而二,井井不紊。凡十年而成書。
從子文仲,又本說文作字鑒五篇,辨點畫,刊除舛謬,以備一家之言。干文傳、黃潛為之序。
(嘉慶蘇州府志錄自姑蘇志)
明
徐達左
徐達左,字良夫。少受易于鄱陽邵弘道,又受書于天臺董仁仲。值時多故,隱居光福山中。家故饒,喜接四方名士。復延師家塾,以教族子弟。歲祭宴享,會族眾于家,講論詩書禮樂,升降揖讓有理。洪武初,鄉人施仁守建寧,請為其學訓導,師道克立。居六年,卒于學宮。
(蘇州府志錄俞貞本傳)
王 琎
王琎,字汝嘉,長洲人。贊善璲弟。舉明經,歷大庾教諭。永樂初,召修永樂大典,充副總裁。又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成,留為翰林五經博士,進侍講。洪熙初,開弘文閣,琎與楊溥、陳繼日直其中,禮遇甚厚。琎文章不及璲,而理致為勝。制行醇篤,楊士奇深重之。
(江南通志)
金 問
金問,字公素。道玄子。少受易俞貞木。家貧無書,常從人借讀,無不通解。永樂初,被薦為司經局正字。時宮僚多得罪,問亦坐系獄十年,非義相饋,皆不受。時黃淮、楊溥同坐系,三人相得甚,省躬念咎之暇,各持一經相與講論,曰:此處憂患之道也。洪熙初,命待詔思善門,制授翰林修撰,備顧問,論時政得失,悉見獎納。宣德末,擢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正統間,調南京。歲余,進禮部右侍郎。卒于官。
問文行敦茂,義聞流著,平生閱履,否泰相尋,而不變所操。制述雅健,善書,得魏、晉筆法。星歷之學尤精,然未嘗語人。兄聲,亦好古嗜學,問事之如嚴師。嘗病熱劇,醫云:必得螺可。時方盛寒,問解衣循河,覓得百枚以進,病良已。
子汝進,太仆丞。
(蘇州府志錄姑蘇志)
陳 繼
陳繼,字嗣初,吳縣人。汝言子。仁宗初,以楊士奇薦,召授五經博士,直弘文閣,進檢討致仕。繼為人端恪,其學自經史百氏,皆考究精核,文根義理。臨卒,誦西銘存順沒寧二語而逝。
(江南通志)
沈 勛
沈勛,字有虔,葑溪人。成化十七年恩貢,仕國子助教,端重有師法。時太學諸生,多習為排偶聲律之文,勛謂浮華取人,恐長奔競,宜以篤學為主。祭酒陳驥然其說,六堂肄業者一時丕變。丁父憂歸。
服除,不起。出入里門,必徒步。里中子弟有蕩佚者,召之至,與講古人孝悌廉恥事,命諸子奉茶撰杖以愧之。遇歲歉,斗米三百,道殣相望,勛毀家以振,家漸落,不悔。后泊舟吳江,遇盜,一盜紅扶首,睨良久,拜曰:君非沈助教乎 ?群盜皆拜曰:是嘗活百里外人,吾等何忍劫?悉還所有。晚年習長生術,已四、五年矣,忽悟曰:存順歿寧,自有正理,奈何為左道惑?自是信道彌篤,臨終不亂。
子濟,以古文名。
(蘇州府志錄縣志)
周木 周彬
周木,字近仁,常熟人。成化乙未進士,授南京行人司副。王恕秉銓,奏為稽勛司郎中,預修憲宗實錄。懿祖祧祭,木奏言:祧廟之祭,遷祖宗之主,居不享之室,比之常祭,樂少而哀多。乞是日免朝,精其一心,以供祀事。奉命冊封岷王,會災異,詔求直言,木上疏論:今天下極弊,莫如賦役,請敕戶、禮、兵、工四部,條出天小賦役,逐一因革廢置。禮部災,下尚書耿裕等于獄,木復疏救。遷浙江右參政。理杭州前后二衛戎籍,稽隱漏,辨枉抑,人稱其明。杭俗葬用水火,木惡之,下令以戒。立義冢于三山,作道南書院,修岳鄂王墓,復其墓田。論建漸廣,為同官所忌,遂致仕去。
自宋季、元、吳,士惟治文詞,鮮以理學為務。明興,吳訥闡發正義,其學自小學入,字析章解,寧為切近,而無隱奧,所得粹然。木后出,益振起之。嘗讀近思錄,而悟為學之要。大學自經朱子定著,諸儒猶有紛更,木以己見辯正,不為茍同。晚尤好易,因邵子所畫諸圖,推而衍之,縱橫變置,皆有條理。其于洪范所陳,配合皆有倫類。木事親孝,與弟彬友愛。尤篤尤于族人,計口而給,歲費甚廣,而其家廩無贏積也。冠婚喪祭禮廢已久,木考古以行于家。其書有易心逸說、文集、奏疏若干卷。卒,年七十二。學者稱勉思先生。
彬字近德,成化丁酉舉于鄉,累試春官不第,卒于京師。兄木,以例授通州州判。初,木久仕于外,彬侍父有禮,營別墅以居養。木官南都,歲往省,相與講學。為人有特操,鄉譽甚著。有王恩者,遇盜途中,盜掠其資,問姓名,王詭曰:吾周彬也。盜驚,歸所掠而去。
(蘇州府志)
金世龍
金世龍,字孟陽。嘉靖辛丑成進士,授嚴州府推官。歸乘車張蓋,持蓋者誤觸諸生,即下車引咎,自此終身不乘車。秩滿,遷大理評事,升四川僉事、貴州參議、湖廣副使,所在以廉謹聞。自謂早登第,有官守,不得精研六經之旨,因乞致仕歸。
歸而家無一椽,下榻蕭寺,閉戶攻苦,不交一客。考索**奧旨,而精思之,窮日夜不厭。日食糕一、二片,腐湯一杯而已,給事蒼頭都無一人,蕭然如苦行僧。有邑宰不知其名,責以踐更,即倩人往役。宰后聞之,慚,急叩門請罪,弗應也。郡守王公,雅慕其名,三造請其廬,曰:是不可為泄柳矣。開戶入守,索衣冠不得,假于人,始出迎。語及刑政得失,整亶中寂。王退而嘆曰:吾始慕金先生清德,足為鴻羽,不知其經緯條暢,又龍變如此。年八十四,乃歿。歿時,謂其子曰:吾雖貧,生平不假人一錢,惟張幼于書一篋,讀覽未遍,猶在床頭,可亟返之。
(蘇州府志錄乾隆志)
杜 偉
杜偉,字道升。少育于沈漢家,從其姓,后歸宗。偉幼有至性,祖母矐,以舌舐之,復明。七歲喪母,每哀啼,父亦感泣,偉乃破涕為歡。陰察之,枕席皆斑斑淚痕。
嘉靖壬子舉于鄉,屢困公車,遂謝歸,講明濂洛旨要。其學以主靜為宗,動止皆有法度。江西羅洪先聞其名,延之教子弟。嘗過鄱陽湖,巨盜脅之以刃,端坐不懾。盜發篋,得剌,曰:此江南小圣人耶 !羅拜而去。自以受沈氏恩厚,漢孫為官翰林,死于漕卒之難,經紀其家。有悍奴,白兵備蔡國熙,置之法,卒保其孤。
萬歷二十一年,復會試不第,謁選,得南陽府推官,聽斷平允。唐藩家人不法者,悉置于辟。暇則引諸生談經義。署內鄉、新野篆,專務以德化民。考最,遷工部主事,榷荊州關,盡弛商人法外征。以稅課不及額,遂引疾歸。所攜惟圖書數卷,舟中見兩木桶,叱其家曰:此非荊州物耶 ?立投之江。既歸,終日默坐,至貧困不給。年七十一卒。
學者稱靜臺先生。孫熙揆,字子亮,棄諸生,躬耕以卒。年八十。
(蘇州府志錄震澤縣志)
楊 彝
楊彝,字子常,常熟人。明萬歷末,士之為時文者,喜倡新說,畔違傳注。彝與太倉顧夢麟思振其弊,相與講論辨難,力明先儒之說,天下翕然從風,稱楊、顧學,**著錄者數百人。吳中名士興復社,彝為眉目。
屢試不遇,以歲貢為松江訓導。薦授都昌縣,移疾不往。明亡,杜門不出。
彝性孝友,母歿,嘔血數升,斷酒食終喪,撫孤侄有恩。少所事師死,獨力殯埋之,且為婚嫁其子。終身力學,晚歲目盲,猶時令人讀書其側。年七十九,卒。
子靜,字定夫,自少能詩文,為諸生。年二十二卒。
(蘇州府志)
陳九疇
陳九疇,字公范。弱冠,即厭科舉,有志性理之學。嘗讀周子通書,疑其倫次無統,因其遺文九篇之語,遂以其意定為九篇,有解。以程氏之學莫大于求仁,述求仁至言。憫東南數被水患,而白茆廢不治,為述水利事宜一書。九疇于象緯占候方技之學,無所不窮。嘗與錢承德入郡,泊岸下,命亟移舟。錢問故,曰:此有火厄。頃而火作,延燕他舟。
弟九韶,字公美,記覽精博,以謹介稱。
(蘇州府志)
王明善 朱璲 黃鐸
王明善,字復初,號樵玉。性剛介。隱居授徒,教律嚴謹。時兵火之余,人鮮知學,明善實為之倡。百里內外聞其風,負笈而來從者,幾千人,一經訓厲,咸有成立。
其**朱璲字廷儀,自少力學,尤精于易、春秋。筑室學宮之側,生徒云集,室隘不能容,至設帷庭中以處之。設教三十余年,**稱為素庵先生。
永樂中,又有舉人黃鐸,有學行,與進士張經俱不樂仕進,教授里中,多所成就云。
(蘇州府志錄舊縣志)
何思佐
何思佐,字穎凡。諸生。與兄思任俱師事王敬臣。砥行端方,尤精禮記。著說約行世。
(蘇州府志錄縣志)
鄭光宙
鄭光宙,字道夫。縣學生。師事王敬臣,與言道學之要,渙然解悟。敬臣暮年有來從游者,每謂之曰:道夫進業立誠,足為學者師,盍往事之?自是,生徒日進。
性至孝,父病,侍湯藥,經月不解衣帶。歿后,祭享必涕泣盡哀。踐履篤實。學者稱拱山先生。
(蘇州府志錄牛若麟縣志)
朱鶴齡
朱鶴齡,字長孺。弱冠補諸生。甲申后,閉戶著書,注杜子美、李義山集,行于世。晚年究心經學,以朱子掊擊詩序太過,集諸家說疏通序義,為毛詩通義。以蔡氏釋本未精,撰尚書埤傳。以胡氏傳春秋偏見鑿說,乃合唐、宋以來諸儒之解,撰春秋集說。又以杜氏注左傳、國語所載占法,皆言象也,本義精美而多未備,成易廣義略。又有禹貢長箋,備古今利害,以為經國救時之資。其書元裕之集后云:裕之于元,既踐其土,茹其毛,即無反詈之理。乃今之詆訕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意,以誑國人,非徒悖也,其愚亦甚矣 !蓋指清初居心反覆之輩也。年七十余卒。
(蘇州府志、乾隆志,參縣志、先正事略)
欽楫 欽蘭
欽楫,字遠猶,吳縣人。學通五經。擬儀禮注疏多不合**,乃旁搜漢以來諸儒訓詁考正之,作圖解。少學畫于劉原起,高古有宋、元遺意,以此自給,他饋遺不受。性孤癖,終身不娶,聞婦人聲即避。寄居僧寮,不近市宅。
弟蘭,字序三,為諸生,有名。鼎革后,賣文自給。文博雅,詩學漢、魏。人亦孤介,離其妻,寄友人家以終。
顧炎武
顧炎武,初名絳,字寧人,江南昆山人。生而雙瞳子,中白邊黑。讀書一目十行下。年十四,為諸生。耿介絕俗,與同里歸莊善,時有歸奇顧怪之目。見明季多故,棄舉業,講求經世之學。炎武三世俱顯宦。母王氏守節,孝于姑,明亡,不食卒。叛仆陸恩見炎武家中落,欲告炎武通海,炎武沈之水。仆婿投里豪復訟之,系奴家,危甚,會曲周路澤農救之,得免。遂去之山東,墾田長白山下。復北,歷關塞,墾田于雁門之北,五臺之東。后客淮安。萊州黃氏有獄,詞連炎武,乃赴山東聽勘。富平李因篤營救之,獄始白。自是往還河北,最后至華陰,置田五十畝,因定居焉。
生平精力絕人,自少至老,無一刻離書。所至之地,以二騾、二馬載書,遇邊塞亭障,呼老兵卒詢曲折,有與平日所聞不合,即發書對勘;或平原大野,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嘗謂經學即理學,自有舍經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起,不知舍經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禪學也。于同時諸人,雖以苦節推孫奇逢、李容,以經世之學推黃宗羲,而論學則皆不合。其與友人論學云:
百余年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與仁,夫子所罕言;性與天道,子貢所未得聞。性命之理,著之易傳,未嘗數以語人。孟子一書,言心言性,亦諄諄矣,乃至萬章、公孫丑、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予之間。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之所罕言也。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多聞,則為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炎武之學,大抵主于斂華就實。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屬,莫
不窮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國利病書,百二十卷。遍覽諸史、圖經、文編、說部之類,取其關于民生利病者,且周游西、北歷二十年,其書始成。別有肇域志一編,則考索之余,合圖經而成者。尤精韻學,撰音論三卷。言古韻者,始自明陳第,然創辟榛蕪,猶未邃密。炎武乃推尋經傳,探討本原。又詩本音十卷,其書主陳第詩無協韻之說,不與吳械本音爭,亦不用械之例,但即本經之韻互考,且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證精確。又唐韻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韻補正一卷,皆能追復三代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變。又撰金石文字記、求古錄,與經史相證。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精詣之書,蓋積三十余年而后成。其論治綜核名實,于禮教尤兢兢。謂風俗衰,廉恥之防潰,由無禮以權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又以杜預左傳集解,時有闕失,作杜解補正三卷。其他著作,有石經考,九經誤字,五經異同,二十一史年表,歷代帝王宅京記,營平二州地名記,昌平山水記,山東考古錄,京東考古錄,譎觚十事,菰中隨筆,救文格論,亭林文集,詩集,并有補于學術世道。清初稱學有根柢者,以炎武為最。
又廣交賢豪長者,虛懷商榷,不自滿假。作廣師篇云:
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錫闡;讀書為己,探賾洞微,吾不如楊瑀;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爾岐;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山;堅苦力學,無師而成,吾不如李容;險阻備嘗,與時屈伸,吾不如路澤農;博聞強記,群書之府,吾不如吳任臣;文章爾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彝尊;好學不倦,篤于朋友,吾不如王宏撰,精心六書,信而好古,吾不如張紹。至于達而在位,其可稱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所得議也。
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儒科,次年修明史,大臣爭薦之,力辭不赴。二十一年,卒,年七十。
(錄清史列傳)
朱用純
朱用純,字致一。集璜子。年十七,補郡諸生。甫三載,遭國變,痛父殉難,棄去諸生冠服。慕王裒廬墓攀柏之義,自號曰柏廬,隱居教授,資脩脯養母。
覃精理學,凡六經、四子、濂洛關閩諸書,及明儒薛、胡、高、顧之論說,辨析毫厘。知行并進,而一以主敬為程。當路重其人,將以博學鴻詞薦,用純以死自誓,作朱布衣傳以見志。其后有司欲舉為鄉飲賓,亦弗應。
用純于來學者,必先授以小學近思錄,繼進之以四子書,朔望宣講,兼商榷經史。又謂古者士入學必釋菜于先師,此禮不講久矣,乃與生徒倡行。每歲孟春,先期齋戒,設先圣位,仿丁祭儀而少殺,凡灌獻鳴贊,命生徒各司之。又患學者空言無實得,作輟講語示人曰:中庸成己成物,罔弗由誠。然所謂誠者,不外乎倫常日用之間。令人心中不脫卑鄙二字,倫理上只辨得茍且二字,以此讀書,豈可語于圣賢之學 ?雖日事講貫,奚益哉!其箴砭后進嚴切如此。
居平精神寧謐,嚴以律躬。晨起,謁家祠,退即莊誦孝經,嘗用精楷手書數十本教學者。置祭田,修墓祭,贍宗族,友愛諸弟,白首無間。遇事變,嶄然不撓。自言識得天理熟,當機立應,如離弦之矢,更不擬議,更不矜張,何思何慮,行所無事爾。
方疾亟時,命設先人像,扶起,再拜,以平日所著刪補蔡虛齋易經蒙引及四書講義二書屬其子曰:謹藏諸笥,吾將以此見先人于地下!復語門**曰: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勉之哉 !言訖而逝。門人私謚孝定先生。
(蘇州府志錄彭定求墓志,參道光昆新志稿)
王錫闡
王錫闡,字寅旭,吳江人。博覽群籍,與張履祥友善,講學以濂、洛為宗,為人孤介寡合,兼通中西歷學。生于明季,當徐光啟等修明新法,時聚訟盈庭,錫闡獨閉戶著書,潛心測算。夜臥屋上,仰觀星象,或竟夕不寐。著曉庵新法六卷,考古法之誤而存其是,擇西法之長而去其短,識者稱善。康熙二十一年,卒。
梅文鼎曰:從來言交食,祗有食甚公數,未及其邊,惟錫闡以日月圓體分三百六十度,而論其食時之邊凡幾何,今推其法,頗精確。御制考成所采,文鼎以上下左右算交食方向,法本于錫闡也。其遺書知者蓋少。論者謂錫闡精核,文鼎博大,未可軒輊,然皆在薛鳳祚之上云。年五十五歲卒。
陳啟源
陳啟源,字長發,吳江人。諸生。性嚴峻,不樂與外人接,惟嗜讀書。晚研經學,尤深于詩。朱鶴齡著詩經通義,于清代獨采啟源之說。所著毛詩稽古篇三十卷,其銓釋經旨,皆一準毛傳,而鄭箋佐之;訓詁、聲音,以爾雅為主;草木蟲魚,以陸疏為則,于漢學可謂專門。又著有尚書辨略二卷,讀書偶筆二卷,存耕堂稿四卷。
張嘉玲
張嘉玲,字佩蔥,吳江人。有至性,居父喪,三日不食,小祥內蔬食飲水,三年中衰麻不去身。時桐鄉張履祥方講宋儒實踐之學,聞而敬之。嘉玲介烏程凌克貞執贄往見,固求納拜,不許。逾五年,乞正**稱,仍不許。履祥嘗曰:佩蔥質敏而志剛,行修而氣下,肫肫有德君子也。又與友人書曰:近得畏友佩蔥,庶慰日暮之懷,以其能策頹惰耳。吾人德業不及后生,大為可恥。嘉玲從履祥久,所詣獨粹,世比之黃勉齋。
其講學,排陸、王而宗程、朱,嘗曰:陸、王學術之可憂,本為賢者之過,今之言陸、王者,皆出于愚不肖之不及,所以為患愈深。方欲有所論著,會病卒,年三十四。惟與履祥問答一卷,刻楊園全集中。
清
王哲生
王哲生,字醇叔,昆山人。康熙二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旋乞養歸。
初師朱用純,后入長洲彭定求之門。讀書敦行,經義性理,日有札記,以自檢考。歸后,兩任邑中清田事,為巡撫趙士麟、宋犖所推重。
其為學,遵程、朱而攻王、陸,謂孫奇逢初守程、朱甚篤,自鹿善繼誘以文成講習,遂復異趣。嘗邀講學諸人結會,每一會,**七晝夜,以澰心學。著七規一卷,又著懿言日錄四卷。儀封張伯行稱其精深博大,比之抑戒。
卒年八十一。又著有素巖文稿二十八卷。
潘恬如
潘恬如,字容先。諸生。其學切于內省,聲光阇然,以師道推重鄉里。與彭定求、尤侗為友。年八十,以疾終。先一日,致書侗曰:生吾順,歿吾寧,到此覺真實受用也。定求聞而嘆曰:潘先生其知命矣!
(蘇州府志錄吳門補乘)
彭定求 彭寧求
彭定求,定勤止,號訪濂,又曰南畇老人,長洲人。瓏子。康熙丙辰會、殿試,試皆第一,授編修。遷國子監司業,以身率教,積弊盡革。升侍講。丁外、內艱。服闋,起補,未幾,謝病歸。
定求少承家學,淡于榮利。初好宋五子書,已而遍讀諸儒先書,輯其要為儒門法語。又以入德之方,莫先主靜,大本立而后達道行;濂溪之蘊,發于延平,默坐澄心,乃其要領,作密證錄。又以寡過之方,莫備于易,喜伊川易傳,兼采瞿塘來氏說,旁通諸家,纂周易集注。居常備關謝客,雞鳴起,出謁先師及家廟,焚香宴坐。有得,輒發之于詩,灑如也。年七十五,卒。后八年,孫啟豐復于會試、殿試皆第一,授修撰。祖、孫濟美,為吳中盛事。
從弟寧求字文洽,少孤,事母孝。祖行先課之,不輟于學。康熙壬戌,以第三人及第,授編修。恬淡無競,工詩古文,善晉、唐小楷,及宋、元詩。居母喪,朝夕哭泣,即喪次羅列禮經,編纂成帙。服闋,入都,升中允,分纂殿閣諸書。以勞卒官,年僅五十。
(蘇州府志增刪乾隆志)
郭學淮
郭學淮,字簪源。少受業于蔣御史伊,有志圣賢之學,立日省編以自勵,伊令授經子弟。年逾耆,始領康熙二十九年鄉薦,授新津知縣。以儒術從政,而事大治。引年歸,卒。
學淮家本貧,父歿,遺產悉與兄,而獨奉養其母。兄斥產盡,老而無倚,復迎贍之。又婚嫁其子女,置田宅,以庇其生。篤信朱子之說,學者宗焉。
(蘇州府志錄陶志稿)
惠士奇
惠士奇,字仲孺,一字天牧。周惕子。年十二,能詩,及為諸生,益肆力于經史古學。康熙戊子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庚子,主湖廣鄉試,所得多知名士。旋奉命提督廣東學政。粵中士子鮮知實學,士奇立約,以通經為先務,令諸生誦習五經、三禮、三傳,能背誦、背寫者,即與錄取。逾年,通經之士漸多。方報滿,會世宗登極,命再任。士奇益殫心造就,文風大振,為粵東數十年來學使之冠。遷右中允,超升侍講學士,轉侍讀學士。奉旨召還,將大用矣,既入對,不稱旨而罷。后罰修鎮江城,以產盡停工,削籍。乾隆元年,復起,補侍讀,纂修三禮,以老乞歸。卒。
(蘇州府志錄楊超曾墓志)
徐宏化
徐宏化,字完吾,邑諸生,安亭人。與張理、姚允文居草深庵,講明關、閩、伊、洛之書。所為古文辭有奇氣,不屑剽竊前人語。臨摹法書,各臻其妙。晚益潛心經義,于毛、鄭尤多所發明。從游至百人。卒后門人私謚孝節先生。
(蘇州府志)
俞 粲
俞粲,字受之。幼孤,力學。年十七,補諸生。潛心六經,尤邃于易。晚年隱居山館,學者稱芹庵先生。所著有論語述說,孟子詳說,大衍說,喪禮報本書,論孝詳說,先儒言行錄,及詩歌序傳五十卷。
(蘇州府志錄康熙志)
王 峻
王峻,字次山,號良齋。祖應祥,父志學,世隱德,力行善舉。峻少受業陳祖范之門,陳雅重之。舉京兆試,授內閣中書。雍正甲辰登進士,改庶吉士,充一統志纂修官。散館,授編修。歷典浙江、貴州、云南鄉試,改御史。拜命三日,即抗章劾臺長素行不協人望,直聲振都下。會丁內艱,遂歸,杜門十余年。
當事重其名德,爭延講席,歷主安定、云龍、**書院。以古學提倡后進,所賞識后多知名。性剛褊,視時俗依阿畏葸者流,不欲為伍,而人有一事一節之長,則稱賞不置。
究心經史,考討詳審,尤精輿地之學,于九州山川形勢,雖足跡所未到,咸了如指掌。嘗謂水經正文與注多混淆,欲一一厘正之,而唐以后水道之變遷,地名之同異,酈注所未及者,則摭正史及傳記小說、近代志乘以補之,名曰水經廣注。于自屬稿,未暇成也。詩古文直抒性靈,不假修飾。書法初宗北海,后師東坡,晚年自謂窺古人用筆之妙,所書碑碣盛行吳下。與習雋等修府志,著有良齋詩文集。卒,年五十八。
峻少貧甚,數歲時,借人書讀,日受訾詈。后登清要,不名一錢,歸田后猶以教授自給。環堵蕭然,門無雜賓,清風特操,雅俗推服。
子本智,由盱眙令遷桃源河務同知。(錢大昕墓志,參自敘)孫大棟,浙江常山巡檢。嘉慶二十四年,襄辦賑務,以勤慎稱。權知常山縣事,治獄明允。道光初,以年老乞休。
(常昭合志稿錄家述)
陳祖范
陳祖范,字亦韓,號見復。逢午子。生而潁異,少習舉業,有師法。雍正元年舉鄉試。其秋,舉會試,以足蹇,不預殿試歸。明年,補行正科,當廷對,親朋皆力勸之,曰:吾少無溫飽之心,徒勞苦,奚為者 ?于是僦廛華匯之濱,楗戶讀書,生徒裹糧相從。居數年,有詔天下設書院以教士,大吏延主蘇州**書院三年,訓課有法。又主徐州之云龍、安慶之敬敷、揚州之安定。
乾隆十五年,詔內外大臣薦舉經明行修之士,知者交章列薦。明年,上命閣部大臣,于所舉中核其名實允孚者,得四人,祖范居首,其三人則無錫顧棟高、金匱吳鼎、介休梁錫嶼也。皆授國子監司業。以年老,不任職,與棟高皆在家拜受新命,朝野以為異數云。又三年,卒于家,年七十有九。
祖范于學務求心得,不善馳騁其說與古人爭勝,尤恥剿襲成言以為己有。同縣王峻、顧鎮、孫夢逵、湯愈,先后游其門,皆知名。
(蘇州府志錄錢大昕傳)
沈 彤
**,字冠云,一字果堂。漢七世孫,自南曾孫也。少受業于何焯,繼游張伯行、楊名時之門,以窮經為事。貫穿前人之異同,折衷至當,淹通三禮。望溪方氏與商訂三禮書疏,辯論精確。
乾隆元年,以諸生召試鴻詞科,不遇,薦修三禮及一統志。書成,授九品官,以親老辭。及歸,父歹勿,哀號五晝夜,幾滅性。三年中不茹葷,不內寢,纖悉中禮。
雅好山水,嘗游齊魯,登岱宗,臨泗水,謁孔林,拜顏子墓。至南陽,陟桐柏,訪淮源,多所考證。再渡錢塘,歷山陰,登越王臺,謁禹陵,問賀監故宅,經旬忘返。
彤既得師友之益,江山之助,又沈酣典籍,故發為文章,深厚古質。其周官祿田考,以歐陽文忠有周禮官多田少、祿且不給之疑,后人辯者不過以攝官為辭,彤獨詳究周制,分官爵、公田、祿田三篇,據經起例,旁求諸注,乃適如經之所有。其精密淹通,于鄭、賈注疏外,可為特出。又邑志自葉燮纂修后,已六十年,時江、震新分,彤應邑令之聘,條分縷析,考據詳明,越三年成書,人稱善本。年六十五,卒。無子,以從**英為后。門人私謚文孝先生。
(蘇州府志錄道光志,參人物續志、先正事略)
顧 鎮
顧鎮,字備九。祖應瑞,諸生,為人易直,子諒公正,發憤無梗避,歲祲,出粟行糜,活餓人無算。父黃鉞,增生。
好讀書,六經子史皆手治丹黃,尤深于毛詩。少失恃,終身哀慕。父歿,水漿不入口,有雙白燕飛舞苫次,良久而隱,朱榮之為作白燕歌。鎮乾隆三年舉于鄉。十五年,蔣文恪公溥薦舉經學,授國子監助教。十九年,成進士。遷宗人府主事,充玉牒館纂修,以年老乞休。
先是,司業陳祖范設教**書院,鎮往執**禮,一切經解史義,往復辨難,穿穴詣微。居京師,游黃昆圃、陶晚聞之門,學益進。先設教金臺書院,再主游文、白鹿、鐘山書院,所成就多聞人。
嘗佐文恪撫湖南,凡簿書章奏,兵刑錢谷,皆司其成。恩從子、寡嫂甚摯。常夜坐,有鄰人子窺其垣,鎮麾使去,不以告人,其人慚,卒為善士。
(黃叔琳墓志、蘇州府志錄袁枚墓志、常昭志合纂)
顧我鈞
顧我鈞,字陶元,吳江人。乾隆九年舉人。邃于經學,著有昏禮集傳一百卷。我鈞以為昏禮與喪禮,人事之始終,慨近世行禮之失,思取二者綜其**,詳其義,旁采子史百家之言,使法戒并存。既成昏禮集傳,見徐乾學之讀禮通考,曰:喪禮可無更輯矣。時秦蕙田方奉命修五禮通考,我鈞入都,與參校焉。然以為秦書體例與徐氏不合,且與己意亦多不同,乃歸而卒成之。卷帙既多,當時未有能刊行者。其后原稿散佚,僅存自序,言其著書之旨如此。
陳樹華
陳樹華,字芳林,元和人。乾隆元年蔭貢生。授湖南武岡州州同,以詿誤回籍。已,復由縣丞升知縣,洊擢至山西澤州府同知。以到任逾限,降補寧鄉縣知縣。
樹華有左癖,官湖南時,得宋慶元吳興沈作賓分系諸經注本,乃棄官歸里,編考他經傳記子史別集與左氏經傳及注有異同者,成春秋內傳考證五十一卷。同時戴震、盧文弨、金榜、王念孫皆服其賅洽。段玉裁自蜀歸,移居蘇州,讀其書,嘆為善本,因錄其副,以訂阮元十三經校勘記。后錢塘嚴杰以慶元所刻淳化諸善本,令樹華精詳考據其是非難定者,玉裁為折衷焉。樹華又有國語補訂誤及詩集。嘉慶六年卒,年七十二。
孫夢逵
孫夢逵,字莊九。祖廷璋,字麗公,什邡令。減耗羨,招流亡,墾田二萬余畝。教民筑堤捍水,民甚賴之。數辨疑獄,才能甚著。邑產茶,而奸民壅遏病民,廷璋力持之,民乃得享其利。父爵昌,性孝友。
夢逵性尚疏簡,氣度明豁。游京師,以副榜補宗學教習,受業陶正靖,器識日充。乾隆七年,成進士,待次家居,研精易蘊。乾隆十六年,巡撫莊有恭薦舉詞賦,召試行在,授中書舍人,軍機處行走,以勤慎著稱。尋除宗人府主事。丁祖母憂。服滿,補原官,分纂平準夷方略。夢逵拙于治生,以宦游減產,雖貧甚,口不名錢。卒于京。觀察嚴有禧經紀其喪歸里。
從兄震,字天威。幼孤,事母孝。淡泊寡欲,鍵戶讀書,終歲不入城市。乾隆元年舉于鄉,再試禮部,未嘗一及貴人門。著有噩夢錄,其駁正史事抵牾,援證今古,義據精當。書成,旋卒。
(邵齊燾墓志、蘇州府志錄陶傳)
惠 棟
惠棟,字定宇。士奇子。初為吳江縣學生,改歸元和。幼承家學,于經、史、諸子、稗官野乘無不通。經取注疏,史兼裴、張、小司馬、顏籀、章懷之注,諸子若莊、列、荀、揚、呂覽、淮南古注,亦并及焉。小學本爾雅,六書本說文,余及急就章、經典釋文、漢魏碑碣,玉篇、廣韻而下勿論也。
甲子鄉試,用漢書語,為考官所黜,自是絕意進取。乾隆十六年,詔舉經明行修之士,兩江總督黃廷桂、陜甘總督尹繼善交薦之。會大學士、九卿索所著書,未及進,罷歸。
嘗以顧炎武左傳補注,雖取開成石經,校其異同,而義有未盡,因發明公羊何氏之學,附以群經,作補注四卷。于尚書,采摭史記、前后漢書及群經注疏,以辨后出古文之偽,定鄭康成之二十四篇非張霸偽造,為真古文,梅賾之二十五篇為偽古文,作古文尚書考二卷。爬羅剔抉,句疏字櫛,摘其偽之由來,皆郝敬、閻若璩所未及。以范蔚宗后漢書因華嶠而成,古人嫌其缺略,而東觀漢記謝承之書不存,取初學記、藝文類聚、北堂書鈔、太平御覽諸書,作后漢書補注十五卷。又以漢儒通經有家法,故五經師訓詁之學,皆由口授,古文古義非經師不能辨,自其家四世傳經,恐日久失其句讀,作九經古義二十卷。于易理尤精,著易漢學七卷,周易述二十卷。凡鄭君之爻辰,虞翻之納甲,荀謂之升降,京房之世應飛伏,暨六日七分世軌之說,悉疏通證明,由李氏集解以及其余,而漢代易學燦然。又撰易微言二卷,易例二卷,以闡明之。因學易而悟明堂之法,作明堂大道錄八卷,褅論二卷。謂古之明堂、治朝、太廟、靈臺、辟雍,咸在其間,考之堯典、春秋、月令、王制,無不合。少嗜新城王尚書精華錄,為訓纂四十二卷,搜采博洽,貫穿掌故,亦為世所重。
(蘇州府志錄王昶墓志)
湯 愈
湯愈,字文起。洪裔孫。年十一,為福城塔賦,有雋語。及長,從陳祖范游,盡通諸經。舉于鄉。京師宿學,聞名愿見,或以曲臺記中數事為問,愈條系演說,卒無以難。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未謁選,卒。
愈篤于倫理,士大夫咸敬仰之。
(蘇州府志錄陶傳略)
余蕭客
余蕭客,字仲林。年十五,通九經,尤耽古籍,聞有異書,必假鈔錄。輯注雅別鈔,專攻陸佃、蔡卞。就質惠棟,棟曰:陸、蔡乃安石新學,不足辨,凡論著,當務其大者。蕭客遂請為**。同邑朱奐藏書甲吳中,館之滋蘭堂,因得博覽。手一編,常終夜不寢,遂患目。構一室,無窗戶,上穴一方以通天光,設修幾,周室書冊鱗比,潛心研究。嘗慨漢、唐諸儒舊注多散佚,乃會萃各家,為古經解鉤沈。直隸總督方觀承聘修畿輔水利志,間至京師,與朱筠、紀昀善,咸稱其學在王應麟、顧炎武間。因目疾劇,薦休寧戴震踵成之。
蕭客狀貌奇偉,頂有兩肉角,疏眉巨眼,口侈多髭,如世所畫鬼谷子云。乾隆四十三年卒。
(蘇州府志錄吳門補乘)
褚寅亮
褚寅亮,字捂升,長洲人。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洊至刑部員外郎。其在刑部,鞫獄無冤濫,長官倚之。
心思敏銳,于書籍訛誤,一見能辨。精研經術,一以注疏為歸。治禮經幾三十年,專主鄭說。時人多疵議鄭注周禮二記,惟儀禮為孤學,指摘者尚少,獨敖繼公集說多巧竄**,陰就己說,后儒苦經注難讀,喜其平易,無疵之者。萬斯大、沈彬于鄭注亦多糾駁,張爾歧、馬馬同亦未能糾敖氏之得失。寅亮著儀禮管見三卷,洞見敖氏癥結,豁其霧翳。時公羊何氏學循習者少,所謂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不傳于世,惟武進莊存與默會其解。寅亮撰公羊釋例三十篇,以闡發之。又因何劭公言禮有殷制、有時王之制,與周禮不同,作周禮公羊異議二卷,世稱絕業。又長于算術,著勾股廣問三卷。錢大昕作三統術衍,校正刊本誤字甚多,皆取其說。又著有十三經筆記十卷,諸史筆記八卷,諸子筆記二卷,名家文集筆記七卷。又有周易一得,四書自課錄。
尋引疾歸,主常州龍城書院。乾隆五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汪元亮
汪元亮,字明之。少工制藝,年十八,受知學使者夢麟,有聲庠序。通經史,兼漢、宋之學,善詩古文詞。
乾隆壬午,舉于鄉。與戴震、任基振善,又與同里江聲交往討論相切磋焉。五試禮部不遇,后得心疾,遂歸。
時嘉定錢大昕主**講席,金壇段玉裁、嘉定王鳴盛皆寄居吳門,各務著述。元亮嘗曰:今漢、宋二學若有門戶疆界,其實宋論義理,漢考制度名物,皆不可廢,安得大圣人出而論定,以息諸家之喙乎?
歿后,遺書散佚,論者惜之。
(蘇州府志錄道光志)
江 聲
江聲,字叔沄。六世祖禹奠,自休寧遷蘇州。聲幼聰慧絕倫。七歲就傅,問讀書何為,師以取科第為言,聲求進于是者。年二十九,父病,聲晨夕侍床褥,手制藥餌,滌穢窬,以驗疾之進退。及居喪,哀毀骨立,逾三年,容戚然如新喪者。遭母喪,如父喪。性嗜古,年三十師事同縣惠棟,四十始為尚書之學。病唐貞觀時為諸經正義自詩、禮、公羊外,皆取晉人后出之注,而漢儒傳家師說反不傳。惠棟既作周易述,聲亦撰尚書集注音疏,存今文二十九篇,以別梅氏所上二十八篇為偽造。取書傳所引大誓湯征諸篇遺文,按書序入錄。采說文、經、子所引書古文本字,更秦、漢之隸變,及唐開元改易古字之謬,輯鄭康成殘注及漢儒逸說,附以己見,為之疏,以明其說之有本。凡四易稿,積十余年而成。時王鳴盛撰尚書后案,亦以疏通鄭義為書,延聲至家,商訂疑義。
又病后世深求說文考、老轉注之義,至以篆跡求之,因為六書說,謂建類一首,即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之首也;同意相受,即凡某之屬皆從某也。嘉定錢坫韙之。而休寧戴震以為貫全部則義太廣。聲折之曰:若止考、老為轉注,則義太隘,且諧聲一義,不貫全部乎 ?聲嘗為畢沅校刊釋名疏證,用篆書之。其為尚書集注音疏,亦用篆書。瀍字、蘉字,說文不載,瀍據淮南作廛,蘉用爾雅義作孟,人始或怪之,后乃知非臆說。聲不為行楷數十年,雖尋常尺牘,皆依說文書之,不肯用俗字。嘗為說文解字考證,后見金壇段玉裁作,乃輟筆,并舉稿本付之。又欲舉、經子古書,俱繩以說文字例,名曰經史子字準繩;又為論語竢質,俱未脫稿,而老疾矣。
聲生平不為詩賦時文,而好填詞,有烏云、春山、櫻桃、金蓮諸闋。柔情旖旎,絕似宋元人筆墨。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卒,年七十九。子镠,吳縣學生,亦好古敦學。孫沅,自有傳。
(孫星衍傳、錢泳履園叢話合纂,蘇州府志)
李 銳
李銳,字尚之,江蘇元和諸生。篤學樸厚,長于經義,習公羊春秋、虞氏易,嘗著周易虞氏略例十八篇為一卷。幼好算術,因受經嘉定錢大昕,聞中、西異同之奧。大昕誨之曰:凡為**者,不勝其師,不為賢**。于是閉戶沈思,五年盡通疇人家言。尤深古歷,自三統以迄授時,悉能洞徹本原。
以鄭注召誥周公居攝五年二月三月,當為一月二月,不云正月者,蓋待治定制禮,乃正言正月故也。鄭君精于步算,此破二月三月為一月二月,以緯候入蔀數推知,上推下驗,一一符合。江聲、王鳴盛以為據洛誥十二月戊辰逆推之,其說未核,因著召誥月名考,融會古歷,以發明經術。
大昕嘗以太乙統宗寶鑒求積年術日法一萬五百歲,實三百八十三萬五千四十八分二十五秒為疑。銳據宋同州王湜易學,謂每年于三百六十五日二干四百四十分之外,有終于五分者,有終于六分者,有終于五六分之間者。終于五分者,五代王樸欽天歷是也,以七千二百為日法。終于六分者,近年萬分歷是也,以一萬分為日法。終于五六分之間者,景祐歷法載于太乙遁甲中是也,以一萬五百分為日法,此暗用授時法也。試以日法為一率,歲實為二率,授時日法一萬為三率,推四率,得三百六十五萬二千四百二十五分,即授時之歲實也。大昕釋然。
銳勤役探討,每得一書,必窮幽極微。王孝通緝古算經,詞隱理奧,無能通之者,銳與友人張敦仁共著細草三卷,詳論二十術,而商功之平地,于功廣袤之術,較若列眉。又于同邑顧廣圻處得秦九韶數學九章,乃窮究天元一術,論其法與借根方不同,于是郭守敬、李冶之說始明,而知唐順之、顧應祥書甚無謂也。
銳嘗謂:四時成歲,首載虞書,五紀明歷,見于洪范。歷學乃致治之要,為政之本。以通典、通考置而不錄,因著歷法通考。其書體例,大略以顓頊、夏、殷六歷記載久缺,太初歷本之殷歷,立法疏闊,三統術雖推法較密,然亦用太初四年增一日之術,是四分術無異太初也,故斷自三統術始。
國朝之橢圜法,止唐瞿曇悉達九執歷,宋荊執禮會天歷,史佚其法。乃于開元占經寶祐四年會天歷中求其術,而為之說,惜未成書。惟三統術注、四分術注、乾象術注、奉元術注、占天術注、日法朔余強弱考六科而已。
儀征阮元督學浙江,延銳校禮記正義及輯疇人傳,元以今之敬齋稱之。敬齋,李冶號也。
他著有方程新術草、句股算術細草、弧矢算術細草、**歷元考、磬折說、戈戟考等書。卒以攻苦得疾,嘉慶二十二年卒,年四十五。
又著開方說三卷,下卷未就,易簀時,命**黎應南續成之。
(清史列傳儒林傳)
程際盛
程際盛,原名炎,字煥若,長洲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監察御史。初學詩于同里沈德潛,及官京師三十年,退食閉門,惟以窮經為務。尤深研鄭學,摘鄭語之要,為周禮故書考、儀禮古文今文考、禮記古訓考,凡三卷。書成于辛亥,在段玉裁漢讀考未出以前,然其讀經之法,則與玉裁暗合。又著說文古語考、駢字分箋各二卷,續方言補正一卷。青浦王昶稱其書皆有功學者。又有倩偶錄、稻香樓集。
顧廣圻
顧廣圻,字千里,后以字行,更字澗莫,元和人。弱冠稱萬卷書生,不為科舉業,年三十始補諸生。
從江征君聲游,得惠氏之傳,盡通經學、小學。論經學云:**治經,最重師法,古文、今文,其說各異,混而一之,寥輔不勝矣。論小學云:說文一書,為六書發凡,非字義盡于此。欲取**經注,作假借長編,未果。
從兄之逵,字抱沖,亦邃于學,多藏宋、元舊本書,廣圻一一為之訂正,校刻列女傳以行。為孫觀察星衍校刻宋本說文、古文苑、唐律疏義,為黃孝廉丕烈校刻國語、戰國策,為張太守敦仁校刻撫州本禮記、單疏本儀禮,為胡中丞克家校刻宋本文選、元本通鑒,為秦太史恩復校刻鹽鐵論、揚子法言、駱賓王集、呂衡州集,為吳侍讀鼒校刻晏子、韓非子。每一書成,綜所校為考異,或為校勘記。又摘宋儒語錄為遁翁苦口,以教學者。其所居號思適齋,取北齊邢子才誤書思之更是一適之語,自為之記。卒,年七十。
孫瑞清,字河之,咸豐壬子舉人,能世其學。
(李兆洛墓志、蘇州府志)
陳 鶴
陳鶴,字鶴林,元和人。嘉慶元年進士,官工部主事。鶴生而穎悟,始能言,即能讀杜詩。居本生父憂,瘠甚,守三年喪,要經不除。
博學工文,而篤于行誼,為嘉定錢大昕所重。少有高世志,與朋友交,輒以古人相規勸。學宗宋儒,與棲霞牟昌、陽山鄭士超,有工部三君子之目。通政顧莼偶以禪語署其齋,鶴曰:有意為之邪 ?無意為之邪?莼矍然,立撤之。操行修潔,不屑奔走競進。嘗著法先王論,其要歸于正心誠意。又曰:法先王者,法其本,不法其跡;法其教化,不法其制度。
熟習史事,于前明治亂得失,多所考鑒。嘗著明紀一書,原本正史,參以王氏稿,間采說部野史必為旁證確實者,其私異詭誕之說,概不錄,論者以為有良史風。其書六十卷,手輯至五十二卷而卒,后八卷則其孫克家續成之。
克家,道光二十四年舉人,官內閣中書,參提督張國梁幕,咸豐十年殉難。
宋翔鳳
宋翔鳳,字于庭。簡子。嘉慶庚申舉人,泰州學正。丁憂服闋,改旌德訓導。保舉和縣,試吏湖南,以才干為大吏所知,歷任劇邑,以州牧致仕。咸豐己未,重宴鹿鳴,加知府銜。明年卒,年八十七。
翔鳳少跳蕩,不樂舉子業。嗜讀古書,不得,則竊衣物易書,祖父夏楚之,不能禁。比長,淹貫群籍,尤長于經。謂大學為禮記四十九篇之一,首尾完整,其脈絡貫通,無經傳之可分,無闕亡之可補,為大學古義說上、下兩篇。念論語鄭注佚弗傳,輯為十卷,又為論語說義十卷。于孟子,則有孟子趙注補正六卷,別輯劉注一卷。平生精治小學,為小爾雅訓纂六卷。又有過庭錄十六卷,樸學齋文錄四卷。兼工詩詞,雋雅可誦。
子景宣,字稚宣,監生,亦能詩。先翔鳳卒。
(蘇州府志)
沈欽韓 談師吉
沈欽韓,字文起,吳縣人。嘉慶丁卯舉人,安徽寧國府訓導。欽韓質敏而為學甚勤,暑夕苦蚊,置兩足于甕,讀書常至漏三下。家貧,借書于人,計日歸,輒寫其要。遂淹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古今別集、匯集、類書、雜記。
其學自詩賦古文詞外,尤長于訓詁考證。以漢書顏氏注淺陋,章懷后漢書注雜集眾手,劉氏注司馬八志,頗宏富而少統貫,故為兩漢書疏證七十四卷。以左傳杜注多舛,為左傳補注十二卷,別為考異十卷。以裴氏三國志注專補其事跡,而典章名物闕焉,為補訓故八卷、釋地理八卷。又為水經注疏證四十卷,而古今郡縣之廢置,山川之沿革皆具。又為韓昌黎集補注,王荊公詩補注、文集注,又注范石湖集。深明唐、宋兩朝典章故實,故多得作者之意。
其為注,先寫于書上下左右,幾無隙,乃錄為初稿,久之,增刪,又錄為再稿。每一書成,輒三、四易稿。
他若陳祥道禮書,王、施、查三家蘇詩注,王昶金石萃編,隨手糾謬,積成卷帙。凡著述幾四、五百萬言,惟幼學堂詩文集刊行于世。
其歾也,家無余財,不克葬者十年。上海郁某聞之,助以葬資,其戚友乃謀以所著稿歸郁氏,庶幾能刻而傳焉。
與欽韓同時同里有談師吉,布衣,家貧,好學。慨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失傳,后人取以散入史記本文下者多不完,因仿索隱例,于各本史記外,博考他書所引,補漏訂訛,鈔輯成完書。師吉歾后,稿歸王茂才瑬。瑬亦勿,其家在洞庭東山,亂后無恙,談稿當尚在也。
(蘇州府志、王瑬墓志)
翁廣平
翁廣平,字海深,吳江人。七歲即解文字。困于童試,年四十七,始補蘇州府學生。嘗渡海,宿普陀山觀日出,歸著日食即日月合璧論二千言。復著月盈虧論、隕星論,多創解,為前人所未有。
性喜異書,手自鈔錄不倦。得里中潘氏舊藏吾妻鏡五十二卷。吾妻鏡者,日本國史也。始其國承治四年庚子,訖文永三年,凡八十年。其紀將軍執權次第,國王世系及會射之節甚詳,而國之大事反略。又文義郁轄,乃由海舶求其國之書數十種,撰世系表十卷、地理風土食貨職官藝文兵事二十卷,名吾妻鏡補修。
道光紀元,舉孝廉方正。卒,年八十二。
子雒,工畫蟲魚花卉,渲染妍妙生動。尤善畫龜,人咸寶之。
(蘇州府志錄人物續志)
張 履
張履,原名生洲,字子踐,號淵甫。嘉慶丙子舉人。少從張海珊游,講程、朱之學。于諸經尤精三禮,善古文辭。其議禮之文,往往以今之情酌古之禮,犁然有當于人心,非訓詁名物之學也。官句容訓導,以正學訓示諸生。卒,年七十余。其治三禮,時精思力學,夜不就枕者十年云。
(蘇州府志錄熊其英述)
朱駿聲
朱駿聲,字豐芑,吳縣人。年十三,受許氏說文,一讀即通曉。十五為諸生。從錢大昕游,錢一見奇之,曰:衣缽之傳在子矣!嘉慶二十二年舉人,官黟縣訓導。勤力著述,諸生造門請業者,官舍至不能容。俞正燮嘆曰:朱君真名士也 !咸豐元年,以截取知縣入都,進呈所為說文通訓定聲等四十卷。其書大致以宣說文傳注假借之隱略,以稽群經、子、史之通融。題曰說文,表所宗也;曰通訓,發明轉注假借之例也;日定聲,證廣韻今韻之非古,而導其源也。文宗披覽,嘉其賅洽,賞國子監博士銜。旋遷揚州府學教授,引疾,不之官。六年,卒,年七十一。
駿聲著述甚富,不求人知,兼長推步,通明象數。嘗論爾雅太歲在寅,推衍大昕之說。又著有六十四卦經解八卷,尚書古注便讀四卷,詩傳箋補十二卷,儀禮經注一隅二卷,夏小正補傳二卷,大戴禮記校正二卷,左傳旁通十卷,左傳識小錄三卷,論孟確解二卷,懸解四卷,經史問答二十六卷,天算瑣記四卷,數度衍約四卷,離騷補注一卷,淮南書校正六卷,說解商十卷,小學識余四卷,說叢十二卷。
龐大堃
龐大堃,字子方,常熟人。嘉慶二十四年舉人。究心音韻之學,嘗謂顧、江、戴、段、孔、王諸家分部互有出入者,以入聲配隸無準耳。入聲有正紐、反紐,今韻多從正紐,古韻多從反紐。故用王氏說,別出緝盍十八部,陽類陰類各九部,陽奇陰偶兩兩相配,一從陸氏法言所定為正紐,一從顧、江、戴、王氏所定為反紐,按部排纂,以紐相承。而表出其分收之字,別收之字,為古音輯略二卷,備考一卷。其論等韻,則謂字母三十六,為天地自然之音,不可增減移易。將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切韻指南參互考訂,合門法為八,分十六攝為六十一圖。以唐韻、廣韻、集韻、五音集韻、玉篇、玉海之字,按紐排纂,附注切音,為總圖以提其網,為略例以舉其凡,為備考以核其實。又推之玉篇、廣韻皇極經世之論音,以暢其說。又推之天竺西番藏經十二家之譯字,以盡其變,為等韻輯略三卷。他著有易例輯略五卷。
子鐘璐,官至刑部尚書。
潘維城
潘維城,字閬如,吳縣人。從同里夏文燾游,繼受業元和李銳,為錢大昕再傳**,得聞經師緒論。謂論語為何晏所亂,惟鄭康成兼通古今文,集諸儒之大成,乃搜輯鄭注,又采漢、魏古義,及近儒之說,為古注集箋十卷。子錫爵卒其業。
張海珊
張海珊,號鐵夫。中道光元年恩科鄉試第一,榜發,已前卒。海珊天資高明,論學以程、朱為歸,而不廢陸、王。謂致良知一語,茍能擴充得盡,即大學之明明德。朱子所謂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程子亦言,德性之知,不假于聞見,與陽明之言印合無間。然天下之變無窮,所以應之者亦至動而賾,此非徒良知之足憑,而窮理之愈精愈難也。
又嘗謂儒之詬病于世,乃迂疏無用之過。故凡經世之務,罔不究心。三吳亢旱,漤港盡涸,一日北風大作,水入,諸漤皆滿,糾眾筑堤儲之,歲以有秋。先是蘇、松水災,作救荒私議,以為吳淞之塞久矣,水留而不去,莫若大浚吳淞江而以請賑勸捐所得給役食;所在圩岸溝渠令所在之人修治之。后十余年,大吏果請開吳淞江。論文則謂最難在實,如食之必可飽,衣之必可暖,藥石之必可去病。慕邵子為人,顏其居曰小安樂窩。卒,年四十。
(蘇州府志錄湯金釗傳)
江 沅
江沅,字子蘭。優貢生。金壇段玉裁僑居蘇州,沅出入其門者數十年。玉裁著六書音韻表,發明平、上、入分合相配,曰:此表惟江聲及沅知之,外無第三人知者。沅先著說文釋例,后承玉裁囑,以段書十七部諧聲表之列某聲某聲者為綱,而條系之;聲復生聲,則依其次第,為說文解字音均表,凡十七卷。沅于段紕訛處略箋其失,其言曰:
支、脂、之之為三,真、臻、先與諄、文、欣、魂、痕之為二,皆陸氏之舊,而段氏矜為獨得之秘,嚴分其界,以自殊異。凡許氏所合韻處,皆多方改使離之,而一部之與十二部,亦不使相通。故皕之讀秘,改為逼;臆之乙聲,刪去聲字;必之弋亦聲,改為八亦聲。而于開章一篆說解極一物三字,即是一部、十二部、十五部合韻之理,于是絕不敢言其韻,直至亥字下重文說之也。十二、十三兩部之相通者,惟民、昬二字為梗,故力去昬字以就其說。鼻字由聲、十五部也,紼從鼻得聲,而紼即古綦字,在一部,遂改鼻字為幽聲,以避十五部與一部之合音。凡此皆段氏之癥結處也。
又曰:段氏論音謂古無去,故譜諸書平而上入。沅意古音有去無入,平輕去重,平引成上,去促成入。上、入之字,少于平、去,職是故耳。北人語言入皆成去,古音所沿,至今猶舊,非敢茍異,參之或然。沅當時面質,玉裁親許駁勘,故有不同云。
卒,年七十二。
(清史列傳)
沈欽裴
沈欽裴,字俠侯,元和人。嘉慶十二年舉人,官荊溪訓導。病偏枯累年,而神明如常,講不輟。布政使檄他人攝其官,學中士人相率具狀留之,不得,遂罷歸。
欽裴篤學邃思,洞精算術,于天文、地形,無不通曉。宋秦九韶數書九章,元朱松亭四元玉鑒、李冶測圓海鏡,世稱絕學,皆能通文。李潢撰九章算術細草,甫寫定,病不起,囑曰:必沈欽裴算校,方可付刊。欽裴果為校勘,頗有增益,以成其志。
居京師時,大學士董誥將薦修天文時憲志,欽裴復書,以為暴翰林短,且此為榮利計,非進禮退義之正,力辭,時稱其有守。
所自著有補玉鑒細草,四冊。又嘗得明趙琦美鈔本數書九章,訂訛補脫。以老病不能卒其業,其**江陰宋景昌成之,為數書九章札記四卷。
迮鶴壽
迮鶴壽,字蘭宮,吳江人。道光六年進士,選池州府教授。父朗,乾隆五十四年舉人,鳳陽府訓導,以文章名。
鶴壽少承父教,好學篤行,精研古義,每事必究其根原。嘗謂劉歆三統歷稱成王元年正月己巳朔,此命伯禽俾侯于魯之歲也。先是,周公攝政五年,孟統二十九章,首積月六千五百八十,無閏余,積日十九萬四千三百十三,大余三十三,小余七,故推至此年,為正月己巳朔。金仁山移侯魯于攝政之元年,則正月乃庚辰朔矣。其精心探索類如此。
以漢翼氏治齊詩,言聞五際之要、十月之交篇,五際之說,出于齊詩,則四始之說,亦出齊詩,五際必兼四始言之。蓋四始為之綱,五際為之紀也,四始五際,配陰陽五行,久成絕學。因考詩篇之部分,值歲之多寡而銓次之,著齊詩翼氏學四卷。論者謂其泄千余年不傳之秘。
又嘗讀劉昭續漢志注所引帝王世紀,有堯時墾田若干頃、民口若干人數語,因推衍三代土田戶口之數,至三萬余言。又為夏、殷、周九州經界疏證、分土疏證。謂近代言禹貢者,必東極朝鮮,南逾嶺嶠,西跨嵹臺,北抵沙漠,荒遠無憑,非則壤成賦之指。周九州之界限,自雁門以北,長沙以南,亦非所轄。
又謂封建之法,有谷土三等地,有廛里九等地,有溝洫三等地,有采邑三等地,有山林六等地,有山澤邑居地。孟子與周禮,一舉其土地,一舉其封疆,非有二制。井田始于公劉,夏、殷之田,不以井授,武王亦祗行于圻內,非盡天下而井之。或五十,或七十,或百畝,若今江南之行田,改移甚便。復為孟子班爵祿、正經界兩章疏證,以暢其說,凡百二十卷。
鶴壽通籍時,年已五十四,官教授十年,猶閉戶著書,矻矻不倦云。
(錄清史列傳儒林傳)
沈曰富
沈曰富,字沃之,吳江人。道光己亥舉人。年十六,即能為古今體詩。平湖方坰來盛澤,以陸清獻之學倡導后進,曰富師事焉。后又師震澤張學博履、平湖顧征君廣譽,征君善詩經,學博尤長三禮,學益進。
嘗偕陳壽熊鄉試江寧,兩家祖父皆未葬,相與悲涕,酹酒江流為誓,曰:歸不葬而復涉者,有如大江!既歸,仿楊園葬新會,先后得葬者十余家。復應鄉試,第七人得舉。淡于仕進,一以讀書養母為事。最后受業于婁姚征君椿。姚得望溪、惜抱之傳,論學宗程、朱,而兼綜漢儒。嘗欲為國朝學案,已有端緒,舉以授曰富,曰:子熟于國朝文獻,茲事非子莫屬也。日富始有夏峰學錄、夏峰門人錄、楊園淵源錄、當湖**傳之作。年五十,驟疾卒。
曰富事母孝,處兄弟間,各視其性情而和協之。論學以有恒有漸為歸,故即以名其齋。
(蘇州府志錄行述)
鈕樹玉 徐承慶
鈕樹玉,字匪石,吳縣人。世居東洞庭,隱于賈。篤志好古,不為科舉之業。精研文字、聲音、訓詁。謂說文懸諸日月而不刊者也,后人以新增淆之,誣許君矣,因博稽載籍,著說文新附考六卷,續考一卷。又著說文解字校錄三十卷。后見段玉裁書,著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所駁正之處,皆有依據。
時又有元和舉人徐承慶者,著段注匡謬十五卷,尤勝鈕氏書。
陸元綸
陸元綸,字續銘,長洲人。道光二十三年副貢生。咸豐元年,舉孝廉方正,辭不就。九年,卒,年五十九。
少穎敏,從吳鐘駿游,肆力于經學。中年于三禮義疏用力最深,自馬、鄭、賈、孔而下,及清代江永、戴震、惠士奇、惠棟、段玉裁諸家說禮之書,無不研討。仿陳奐研究六書奇訓、學術源流,晚更究心宋五子書,以為立身事親之法。于廿四史、通鑒綱目及他叢書中嘉言懿行可師可法,隨筆手鈔,名曰宗輝錄,林則徐撫吳時,深賞之。朱珔嘗謂:束修自勵、研經好學若陸生者,吳中碩士也。所纂有三禮匯鈔、記文小箋,著有御珍駕齋集。
陳壽熊
陳壽熊,字獻青,江蘇吳江諸生。少孤,能自樹立。讀書好深沈之思,與平湖顧廣譽友善,益治經學。廣譽性謙退,未嘗為學者進言,壽熊授經吳淞間,誘掖如不及,人漸尊向之。家貧,不能葬親,仿桐鄉張履祥法為葬親會,自是獲葬者數十家。
壽熊學宗程、朱,暗然自修,不侈講學名。常言數十年檢攝此心,至今日始能不妄用,故于死生之際,視之淡然。著有周易集義,周易正義舉正,周易本義箋讀,易啟蒙私記,讀易漢學私記,冬官補亡,考工記釋,詩說,參同契注,詩文集。
咸豐十年,卒,年四十九歲。
(錄清史列傳)
陳 奐
陳奐,字碩甫,諸生,先世自崇明遷蘇州。咸豐元年,舉孝廉方正,始年二十五。從吳縣江明經沅治古學。二十七,受學于金壇段大令玉裁,玉裁以所注說文命奐讎對。朝夕問難,日所請益,夜必條記,二年而學有端緒。
入京師,識涇胡給事承珙。承珙治毛詩,奐亦治毛詩,先為義類。及承珙卒,遺言以所撰毛詩后箋草本遺奐。奐知承珙所治毛詩,僅條例章句,未為完書,遂有意揉義類作疏。創草于道光十五年春,迄六年而定,成毛氏傳疏三十卷。
又表毛公所說制度文物可補禮經與東漢諸儒異趨者,為說一卷。又準以古音,依四始,為毛詩音四卷。仿爾雅例,編毛傳為義類十九篇一卷。又以鄭多本三家詩,與毛異,為鄭氏箋考征一卷。又少作有詩語助義三十卷。晚年校刊之書,如金氏求古錄,胡氏儀禮疏,郝氏爾雅義疏,皆行于代。卒,年七十有八。
(蘇州府志錄戴望行狀)
管禮耕
管禮耕,字申季。元和人。歲貢生。父慶祺,受業長洲陳奐,嘗手校陸氏釋文。禮耕守家學,尤長訓詁。馮桂芬為說文段氏注考證,屬成十五卷。禮耕雖博通載籍,而細謹不輕著書。嘗言唐以正義立學官,漢魏六朝遺說積久半闕不完,凡所考見,獨存釋文,而今本舛駁非其舊,思綜稽群籍為校正。未及半而卒。年四十。著有操齋遺書四卷。
(清史稿文苑傳)
雷 浚
雷浚,字深之,號甘溪。歲貢生,就職訓導。曾祖大升,隱于醫。祖桂,廣西蒼梧縣知縣。父燮琛,山東濮州吏目,有孝行,旌于朝。
浚年十七,從江沅游,精研說文之學。復與宋翔鳳、陳奐相切磨,壹意著述,為吳中經學**。林文忠公撫蘇,值水災,遴書生誠篤者勘之,浚與焉。文忠寓書,嘉其勤且實。或曰當詣謝,不赴。同治初,故人某權長洲縣事,有以官事匄一言者,拒不應。固請,則曰:有公論在,吾居鄉,不可以私干。憤里中風俗日靡,糾資集同人講鄉約于通衢,聞者感化。馮桂芬中允纂府志,浚為分纂,成流寓、藝術長元人物若干卷。光緒十五年,黃彭年布政創學古堂,命諸生讀書其中,禮聘浚為學長。浚嚴立課程,首十三經,次三史、通鑒、說文、文選。凡讀一書,令各條記所得,以定甲乙,學者翕然宗之。
浚所著有說文外編十六卷,取四子書群經,及玉篇、廣韻字,凡不見于邧書而鈕氏新附考、續考亦未及者,皆于說文中求其本字,于他書求其通字,故曰外編。又有韻府鉤沈五卷,睡余偶筆二卷,引經例辨三卷,道福堂詩四卷,乃有廬文一卷。
光緒十九年卒,年八十。
(吳縣志、復盦外稿)
王頌蔚
王頌蔚,字芾卿,別號蒿隱,其初名叔炳,長洲縣人。先世自宋南渡,居郡之洞庭東山。至明文恪公鏊,族始大,遷郡城。蔚,其十三世孫也。曾祖仲淇,祖朝華,父仁榮,均有聲于橫舍。
蔚生有至性,岐嶷善讀。咸豐時,鄉居避地,遭父喪,伯兄繼殂,蔚年才十三歲,倚廬復壁,卒奉祖母鄒間關出險,難平返里。以縣試第一,補長洲縣學生員。丙子舉鄉試,庚辰成進士。由庶常散館改戶部主事,傳補軍機章京。壬辰試御史,褒然舉首。蔚樂以言職自效,而樞府以熟手奏留,非其志也。
所至事賢友仁,與海門周彥升明經共學最早,里門耆宿如潘鬯侯、朱怡云,事之在師友之間。其他文字交,若管申季、袁環禹,同朝如李莼客、朱蓉生、沈子培、黃仲弢、梁節庵、安曉峰等,皆推重頌蔚無異詞,袁爽秋過從尤密。
考德問業,務為實事求是之學,而不以標榜相尚。時朝廷以國步日蹙,銳意圖強,游說之士倡為新周故宋之談,蔚視之蔑如也。平時非論學,未嘗通謁師門;無關公事,罕與權要晤面。嘗謂得失事小,廉恥事大,詭遇求進,吾不為也。治家嗇于自奉,每誡諸嗣:古人儉以養廉之論,其義最深;今之墨吏,非必天性無恥也,簠簋不飭,由于非盜泉之水,不足以自潤也。充工程監督差,廠商苞苴,美其名曰節省銀兩,蔚毅然卻之,曰:昔陳稽亭先生印結公項尚不受,況廠商之賕乎?
既入詞館,志切論思廣內,著作承明。嘗以浮湛郎署,于國無補,于學有損,浩然有東皋之思。未幾,中日釁起,牙山之役,王師失律,海東藩衛,淪于戎索。蔚激于憂憤,居恒郁郁,竟于光緒二十一年七月染疫而卒。
所著寫禮庼詩集、文集,讀碑記,古書經眼錄,各一卷。在方略館得殿板初印明史,上粘黃簽,審為乾隆朝敕校未蕆之本,蔚從故紙堆中拂拭出之,刪其蕪冗,撮其精要,成考證捃逸四十二卷。蔚博聞強記,精力過人,論者謂天假以年,名山之業,當可與王伯申、錢曉征相比倫云。
子季烈,光緒甲辰進士,官學部郎中,能世其學。
(節錄碑傳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