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氣發狂
(附論)夫時氣發狂者。由熱毒瓦斯盛。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不食數日。逾垣上屋。非是素所能也。皆陰陽爭氣。外并于陽。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熱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
熱盛于身。故棄衣而走。狂言妄見聞。皆熱毒瓦斯盛所為也。
方
梔子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攻心。面目俱赤。發狂不識人。
梔子仁葳蕤茯苓麥門冬(去心)川升麻知母犀角屑沙參(去蘆)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甘草(炒微赤銼)上等分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神狂躁。言語無度。
(出圣惠方)雞子(二枚取清)白蜜(半合)生地黃汁(一合)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杵)上相和令勻。頓服之。以利為度。
白蘚皮散
白蘚皮(一兩五錢)大青(三分)羚羊角屑(三分)玄參(三分)梔子仁(三分)黃芩(三分)川大黃(銼碎微炒三分)甘草(炙微赤銼三分)地骨皮(三分)上為散。
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麥門冬(三兩去心)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白蘚皮(二兩)生干地黃(二兩)黃芩(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攻心。煩亂不得睡臥。
犀角屑(一兩)龍齒(一兩)子芩(一兩)沙參(去蘆頭一兩)葳蕤(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川升麻(一兩)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大青(三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三分)甘草(三分炙銼)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發狂。叫呼不識人。
(出圣惠方)黃連(去須一兩)秦艽(去苗一兩)梔子仁(一兩)鐵粉(二兩)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錢。
又方
(出圣惠方)梔子仁(半兩)豉(一合)蔥白(五莖)上以水二大盞。煎去滓。分溫二服。
治時氣發狂
(出圣惠方)寒水石(一兩)馬牙硝(一兩)上細研如面。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一錢。
又方
(出圣惠方)秦艽(去苗五錢)大青(五錢)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上為散。不計時候。以生地黃汁調下二錢服。
治時氣熱盛癲狂。或時昏沉。
(出圣惠方)寒水石(半兩)朱砂(一分)鉛霜(一分)上都研如粉。以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十丸。
治時氣得汗后。心神狂亂。
(出圣惠方)鐵粉(半兩)野豬糞(麩炒半兩)生地黃(二兩燒灰)上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人參湯下二十丸。
大黃丸
(出圣惠方)
治時行氣已得汗。熱毒不解。心煩躁悶。言語不定。小
便赤澀。大便不通。狂亂欲走。
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黃芩(一兩五錢)梔子仁(一兩五錢)大青(二兩)龍膽(一兩去蘆頭)苦參(一兩銼)川樸硝(二兩細研)上為末。入樸硝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麥門冬湯下三十丸。
鐵粉丸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心神發躁。狂亂欲走。
鐵粉(一兩研)犀角屑(一兩)朱砂(半兩細研)苦參(銼一兩)甘草(二兩銼生用)樸硝(一兩細研)上為末。研細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人參湯下三十丸。
又方
(出圣惠方)以藍靛半大匙。用新汲水一盞。調令勻。頓服之。
治時氣天行發狂熱疾。
用糞清。以臘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滲取汁服。
鎮心散治時氣汗后發狂。
用緊白龍骨。不拘多少。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效。
治天行病。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見鬼者。
上絞人屎汁。飲數合。一方。治時行大熱狂走。用多年干者。搗末。沸湯沃汁服之。
治瘟病大熱狂言
(出本草)取白頸蚯蚓。破去土。鹽拌。日曝。須臾成水。飲其汁。皆瘥。
苦患天行熱狂
(出本草)以甘蔗搗絞汁服。甚良。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
(出本草)以芭蕉根。絞汁服之。
除煩悶。解時疾狂熱。退胸膈熱。及消酒毒。
(出本草)用小麥苗。絞汁服之。
時氣發斑
(附論)夫時氣在表。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后毒瓦斯不散。煩躁謬語。此為表虛里實。熱氣燥于外。
故身體發斑如錦紋。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更增斑爛。虛故也。
方
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表里不解。熱毒在臟。致斑瘡。
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玄參(一兩)秦艽(一兩)子芩(一兩)柴胡(一兩去苗)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玄參(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炙微赤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羚羊角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壅毒不退發斑。遍身煩熱。大小便不利。
羚羊角屑(一兩)梔子仁(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川麻黃(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玄參(一兩)黃(一兩銼)甘草(炙微赤銼一兩)赤芍藥(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冬溫未即為病。至夏得熱。其冬溫毒瓦斯始出肌中。斑
爛癮疹如錦紋。喘咳悶。嘔吐清涎。
葛根(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麻黃(去根節一兩)知母(一兩)黃芩(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外臺秘要用各二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外臺秘要。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嘔吐當先定。便宜消息。忌海藻、菘菜。名葛根橘皮湯。
治時氣赤斑瘡出后。胸中惡熱。瘡盛。
(出圣惠方)雞子(二枚去殼)釅醋(二合)豬膽汁(三合)上藥相和。煎十余沸。放溫。不計時候。
分溫三服。
治時氣熱毒在臟腑中。欲發赤斑。
(出圣惠方)地黃汁(五合)豉(二合)麝香(一錢細研)上于鍋中。以煉成豬脂半斤相和。
煎十余沸。濾去滓。入麝香攪令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
又方
(出圣惠方)以生蝦蟆一枚。去腸肚。爛研。以水一大盞。絞取汁。頓服。或五月五日午時收者。燒灰細研。冷水調服益佳。
治天行熱病。若發赤黑斑如疹。
(出活人書)用青木香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卑膏湯
(出活人書)
治時行溫毒發斑。大疫難救。病源。夫人冬月觸冒寒毒
者
。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不散。故發斑瘡。又冬月天
時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
寒解。冬溫毒始發出于肌膚。斑爛癮疹如錦紋也。
生地黃(半斤切打碎)好豉(一升)上以豬膏二斤。合前藥煎五六沸。令三分減。
去滓。
研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攪勻。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黑奴丸
(出肘后方)
治溫毒發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
救者。治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是惡毒之氣所致。
用冬葵菜葉煮。以蒜齏啖之則止。
治天行時病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隨沒隨生。不治
。數日必死。治后瘡盤黯黑。一歲方減。此惡毒之氣所為。
用水煮升麻。綿漬洗之。酒煮尤妙。但痛難忍。
黃連橘皮湯
(出活人書)
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
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
。下部生瘡。
黃連(四兩去須)橘皮杏仁(去皮尖雙仁)枳實(炙一作枳殼)麻黃(去節)葛根(各二兩)濃樸(炙)甘草(炙各一兩)上銼。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盡。
且消息。
下當先止。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等。
漏蘆橘皮湯治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
毒始發出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
漏蘆(二兩)橘皮(二兩)甘遂(二兩)麻黃(去節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二兩)黃芩(二兩)上銼。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為佳。一方有知母、枳實、白薇、升麻、大黃、甘草。為十二味。
治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沒隨生。若不急治
。數日即死。
(方見治時行病發瘡)
治時氣發瘡癮。
用葡萄研酒食之。甚效。
治時氣天行病發瘡。
用升麻五兩。以水二升。入蜜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瘡上。即瘥。
時氣發豌豆瘡
(附論)夫時氣發豌豆瘡者。是熱毒瓦斯攻于臟腑。余氣流于肌肉。遂于皮膚毛孔之中結成此瘡。
所出如豌豆顆。因以名之。但以解熱毒之藥。其瘡即止。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方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發豌豆瘡。出后疼痛。心神煩悶。
犀角屑(五錢)丁香(半兩)薰陸香(半兩)木香(半兩)玄參(一兩)川升麻(一兩)麝香(一分)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又方
(出圣惠方)用黃連二兩去須。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發豌豆瘡。如爪甲大。赤黑色者。
(出圣惠方)羊膽(七枚取汁)羊脂(三兩)上二味相和。于銀鍋中煎五七沸。待冷。摩敷瘡上。
每日用四五次。
又方
(出活人書)用川芒硝二兩。細研。以豬膽汁和涂于瘡上。勿令動著。直候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
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中壞也。瘡皆黑靨不出膿者死。不療。
治時氣發豌豆瘡
(出圣惠方)以好白蜜。通身涂于瘡上。亦可救。數食蜜。如瘡爛痛。可用細研黃土敷之。
治時氣熱毒攻發豌豆瘡
(出圣惠方)用苦參二兩。細銼。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之。
治時氣發豌豆瘡初覺
(出圣惠方)用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之。
又方
(出千金方)用青黛半兩。細研。以新汲水調服之。日三四次。一方用真波斯青黛大如棗。
又方
(出千金方)用木香一兩。搗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濟總錄用二兩。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治時氣發豌豆瘡。亦治及時六畜。時氣熱病。
(出千金方)用濃煮黍穣汁洗之。若誤使穣。不即瘥。圣濟總錄。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治傷寒時氣熱毒。豌豆瘡。
(出幼幼新書)用樺木皮銼。煎汁。溫服取安。
又方治時氣熱病。豌豆瘡。
用蕓苔煮汁洗之。
又方
(出千金方)若赤黑發如芥大者。煎羊脂摩敷之。
又方
(出千金方)用小豆屑。雞子白。和敷。
又方
(出千金方)用婦人月水帛。拭之。
又方
(出千金方)小兒著用月水汁。和水浴之。
治時行病發瘡
(出肘后方)用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數數拭之。外臺秘要、肘后。此歲有病天行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沒隨生。不即療。劇者數日必死。
得瘥后。瘡瘢紫黯色。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也。世人云。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諸醫參詳治療。用之有效。
治傷寒時行熱毒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帶白漿。隨沒隨生。
葵菜(煮爛)蒜齏(各不拘多少)上拌勻。初患急食之。不早治殺人。但瘥后瘡瘢色黑。彌歲方滅。此是惡毒時氣也。
又方
(出肘后方)用水濃煮升麻汁。漬綿洗之。苦酒漬彌佳。但燥痛難忍。
水解散治天行熱氣則生瘡疼痛。解肌出汗。
麻黃(一兩去節)黃芩(二分)芍藥(二分)桂心(二分)上搗篩。暖水調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瘥者減之。忌海藻、菘菜。
龍腦散治時疾天行豌豆瘡。赤瘡子未透。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神鬼。
以龍腦一錢。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
得睡復發透。根據常將息取安。
治時氣病。骨中熱。生豌豆瘡瘡。
飲鐵漿瘥。
治豌豆瘡
(出本草)服油麻一升。須利。即不生白漿。大效。
又方
以蔓菁根搗汁。挑瘡破敷在上。
時氣口瘡
(附論)夫時氣發汗吐下之后。表里俱虛。毒瓦斯未散。攻心脾上焦熱躁。故口舌生瘡也。
方
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盛。口中生瘡。
川升麻(一兩)木通(銼)射干麥門冬(去心)蘆根羚羊角屑(各一兩)上為散。
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青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咽痛口瘡。煩躁頭重。
大青(一兩)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梔子仁(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盛。昏沉如醉。及腹脅痛。百節酸疼。舌裂
生瘡。
麥門冬(一兩去心)川升麻(三分)柴胡(一兩去苗)赤芍藥(三分)石膏(二兩)淡竹葉(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豉(二合)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脾臟熱毒。舌裂。滿口生瘡。
(出圣惠方)川升麻(一兩)黃柏(半兩銼)苦竹葉(半兩)射干(三分)大青(半兩)龍膽(五錢)玄參(五錢)生干地黃(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攪勻。不計時候。徐徐含咽之。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時行氣心脾臟熱毒上沖。遍口生瘡。
大青(半兩)犀角屑(一兩)玄參(一兩)胡黃連(半兩)川升麻(三分)甘草(生銼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兼口舌生瘡。
黃連(一兩五錢去須)川大黃(三分)川升麻(三分)黃芩(三分)甘草(生銼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壅熱。口內生瘡。
(出圣惠方)黃連(一兩五錢去須)甘草(生銼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玄參(一兩)柴胡(去苗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酪酥煎丸治天行熱盛。口中生瘡。病既發汗。表里俱虛。而毒瓦斯未盡。熏蒸上焦
。故喉口生瘡。
酪酥(三合)蜜(三合)大青(一兩)上三味。合煎三沸。稍稍敷口。以瘥為度。
又口瘡方治天行熱盛。口中生瘡。
取蛇莓五升。搗絞取汁。稍稍飲之。一方絞汁一斗。煎取五升。飲之。
升麻湯治天行時熱病口瘡。
升麻(二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羚羊角屑(三兩)芍藥(三兩)生蘆根(切一升)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時更服。
柴胡湯治天行病后。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骨疼。不能下食。
兼口舌干生瘡。
柴胡(八分)升麻(六分)芍藥(六分)黃芩(六分)麥門冬(六分去心)香豉(六分綿裹)生姜(六分)甘草(五分)石膏(一錢三分綿裹)蔥白(一錢)竹葉(切一升洗)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瘥。
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
治天行熱盛。口中生瘡。
用黃柏皮。削去上粗皮。取里好處。入薄荷、蜜、漬之一宿。惟欲令濃。含其汁。良。
吐更含。若胸中熱有瘡。時飲三五合。尤佳。
時氣結胸
(附論)夫時氣結胸者。謂熱毒瓦斯結聚于心胸也。此由病發于陽。而下之太早。熱毒之氣乘虛而痞結。按之乃痛。其寸口脈浮。關上脈沉細是也。脈大不可下。下之即死。脈浮而大下之為逆。若陽脈浮。關上沉緊者。名為臟結病。舌上白胎滑者。為難治。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滑者。不可攻之也。
方
桂心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結胸。心下堅實滿痛。
桂心(一兩)甘遂(半兩煨令微黃)人參(一兩去蘆頭)栝蔞(一枚取子用)上為散。
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豬苓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結胸。心下滿實煩悶。
豬苓(一兩去黑皮)澤瀉(一兩)桂心(五錢)赤茯苓(三分)川樸硝(三兩)上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湯調下二錢。
陷胸湯
(出圣惠方)
治時氣結胸。心下堅實。按之即痛。其脈沉滑。
栝蔞(一枚大者取子)黃連(一兩去須)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檳榔丸
(出圣惠方)
治時氣結胸。煩悶喘急。
檳榔(半兩)馬蘭花(一分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赤色)豬牙皂角(半兩去皮炙令黃焦)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苦參丸
(出圣惠方)
治時氣結胸。熱毒在內。
苦參(五錢銼)黃連(一兩去須)黃芩(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葉湯下二十丸。
陷胸丸
(出圣惠方)
治時氣結胸。熱實在內。其脈沉堅。心下痛滿。按之如
石。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甜葶藶(二兩銼碎微炒)川芒硝(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甘遂末半錢。蜜一小匙。水一中盞。同煎至七分。溫溫化丸藥。不計時候服之。以利為度。
治時氣熱毒在胸膈。六七日垂死者。破棺。
(一名千金煮湯出圣惠方)用苦參一兩銼。搗碎。以酒二大盞。去滓。看冷暖得所。不計時候。都為一服。服后當聞苦參氣。即吐毒如羊膽汁便愈。一方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盡飲之。當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愈。
一方救急療天行嘔逆不下食。入則出。下又方同。
凝雪湯
(出仁存方)
治時氣行毒病。七八日。熱結在胸中。煩亂欲死。
用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一升半。漬布薄胸上。不過三薄。熱則除。當溫暖四肢不厥也。
萬金丸
(出王氏博濟方)
治時氣及疏理臟腑。通利胸膈。調順榮衛。
木香(一兩)干姜(一兩炮)大黃(一兩生)陳橘皮(湯浸去瓤一兩)巴豆(去皮膜一兩冷水浸一宿焙干研細或與前藥一處搗羅)上藥五味。同細搗羅為末。用沙糖為丸如梧桐子大。患者三日外。酌其毒瓦斯傳入未曾疏利。不計時早晚。以粥飲下五丸。如藥未行。熱茶投之。上有疾即吐。下有疾即瀉。汗出或吐瀉不止。即以黃連湯止之。老幼虛實加減丸散。
懷身人不得與吃。此藥有返魂之功。如四季覺熱。但有此藥疏轉。自然不染時氣。若患常惡轉于五更時。亦用粥飲下。
治時氣熱毒在胸膈。六七日垂死者。破棺。
以雞卵一枚。煮三五沸。出以水浸之。外熟內熱則吞之。良。
時氣咳嗽
(附論)夫時氣咳嗽者。由熱邪客于肺。則上焦有熱。心胸煩躁。咽干頭痛。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咳嗽也。其脈洪數者。是其候也。
方
麥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心胸痰嘔。虛煩咳嗽。時時氣促。
麥門冬(一兩去心)人參(三分去蘆頭)葛根(一兩銼)桔梗(去蘆頭三分)前胡(去蘆頭三分)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三分)貝母(煨微黃一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上為散。
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木通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咳嗽。咽喉不利。心胸煩悶。
木通(一兩銼)桑根白皮(一兩銼)葛根(銼三分)射干(三分)紫菀(去苗土三分)馬兜鈴(五錢)半夏(一兩湯浸七次去滑)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天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肺虛熱壅。氣喘咳嗽。
天門冬(去心)紫菀(去苗土)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桑根白皮(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人參(去蘆三分)麻黃(半兩去根節)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款冬花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發熱咳嗽。煩躁。或時時氣喘。
款冬花(一兩)天門冬(三分去心)黃(一兩銼)石膏(一兩五錢)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麻黃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頭痛。咳嗽煩悶。
麻黃(去根節一兩)黃(一兩銼)石膏(一兩五錢)天門冬(三分去心)人參(去蘆頭)杏仁(湯浸去皮尖生用各一兩)甘草(三分銼生用)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
入生姜半分。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壯熱咳嗽。頭痛心悶。
前胡(去蘆頭二兩)川升麻(二兩)百合(兩半)貝母(煨令微黃)紫菀(去苗土各兩半)桔梗(去蘆頭兩半)石膏(三兩)麥門冬(二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壯熱頭痛。咳嗽。
石膏(六兩)葛根(銼)百合赤芍藥貝母(煨令微黃)桔梗(去蘆頭)川升麻栝蔞(各二兩)梔子仁(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二莖。豉五十粒。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生干地黃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肺熱咳嗽。喉中生瘡。
生干地黃川升麻玄參赤芍藥紫菀(去苗土)柴胡(去苗)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二兩)貝母(一兩五錢煨令微黃)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
去滓。入蜜半匙。更煎沸。不計時候。溫服。
紫菀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咳嗽。
紫菀(二兩半去苗土)貝母(二兩煨令微黃)甘草(炙微赤銼一兩)桑白皮(一兩銼)麥門冬(去心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兩五錢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未退。壅滯。虛羸咳嗽。
柴胡(去蘆)黃芩(各一兩)桔梗(去蘆頭一兩)玄參(一兩)地骨皮(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甘草(五錢炙微黃)赤茯苓人參(去蘆頭)紫菀(去苗土)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肺熱。胸膈壅滯。咳嗽不止。
(出圣惠方)貝母(一兩煨令微黃)紫菀(三分去苗土)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防風百解散治傷寒風。頭痛項強。身體疼痛。肌熱惡寒。咳嗽喘促。老幼皆宜
。溫平不躁。
麻黃(去根節三兩)甘草(銼炒二兩)防風(二兩)蒼術(半斤為末炒黃)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鐘半。蔥白三寸。同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進二三服。微汗周而已。
地黃湯治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
生地黃(切一升)升麻(八分)玄參(八分)芍藥(八分)柴胡(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貝母(六分)竹葉(切一升)白蜜(一合)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
納蜜再煮三沸。含咽勿停。中間不防食下利。忌蕪荑、熱面、豬犬肉、油膩。
前胡湯治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病源。熱邪壅于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
。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而咳也。
前胡(八分)升麻(八分)麥門冬(去心八分)貝母(六分)紫菀(六分)石膏(十二分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竹葉(切一升)甘草(二分炙)上切。以水八升。
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瘥。忌海藻、菘菜、油膩、豬肉等。
生姜煎
(出一便良方)
治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
用生姜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姜滓一時之。
治天行病后。因食酒面。肺中熱壅滯。遂成咳不止。
桑白皮(十二分)桔梗(一錢)麻黃(六分去節)肥干棗(二十一枚擘)曹州葶藶子(十分熬令紫為膏)上切。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藶子膏。
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溫五服。空心食后服。或利勿怪。忌豬肉、油膩、生冷、果子等物。
華蓋散
(出醫學切問)
治傷風冒濕。頭目昏重。憎寒壯熱。四肢疼痛。咳嗽
失音。涕唾稠粘。不問老幼皆可退之。
蒼術(二兩)桔梗(一兩)濃樸(一兩)杏仁(五錢)陳皮(五錢)烏梅(五錢)麻黃(二錢)甘草(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如發汗加蔥頭。
時氣口干
(附論)夫時氣熱毒攻于心肺。則膈上壅躁。若胃中有熱。則津液竭少。咽喉不利。頭目痛。心煩。故口干也。
方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經下后未退。頭疼口干。煩躁恍惚。
葛根(一兩銼)麥門冬(一兩去心)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石膏(一兩五錢)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胃熱口干。煩躁不止。
赤茯苓(一兩)栝蔞根(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生干地黃(一兩)知母(五錢)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小麥五十粒。淡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蘆根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口干。
蘆根(二兩銼)麥門冬(去心一兩)黃芩(一兩)栝蔞根(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出圣惠方)石膏(二兩)人參(去蘆頭二兩)葛根(一兩銼)麥門冬(去心一兩)上為散。
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栝蔞根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心脾壅熱煩悶。口干。
栝蔞根(三分)犀角屑(三分)川升麻(三分)麥門冬(去心三分)葛根(銼三分)甘草(炙微赤銼三分)梔子仁(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口干舌縮。心神煩悶。不得睡臥。
(出圣惠方)栝蔞(一枚去竅留蓋去子留瓤)白蜜(一合)竹瀝(一合)酥(一合)生藕汁(一合)上相和勻。納于栝蔞中。以面裹。火煨候面黃熟。即傾入器中放溫。每服半合。不計時候服。
黃連丸
(出圣惠方)
治時氣煩悶。口干。
黃連(去須一兩)栝蔞根(一兩)知母(一兩)赤茯苓(一兩)麥門冬(一兩)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牛乳下三十丸。
治時氣口干喜唾
(出圣惠方)干棗(二十枚去核)烏梅肉(十枚微炒)甘草(炙微赤銼為末三錢)上入少蜜合搗。令熱。常含如杏核大。咽津。
時氣熱毒攻咽喉
(附論)夫時氣熱毒在臟。陰陽隔絕。邪熱客于少陰之絡。毒瓦斯上熏。攻于咽喉。故令腫痛或生瘡也。
方
射干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疼痛。
射干川升麻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微赤銼)犀角屑(各二分)馬藺根(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不利。
前胡(去蘆頭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五錢)赤芍藥(五錢)甘草(炙微赤銼五錢)天門冬(去心五錢)桔梗(去蘆頭五錢)絡石(五錢)射干(五錢)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赤茯苓(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毒瓦斯攻心。咽喉疼痛。煩悶。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桂心射干甘草(炙微赤銼)麥門冬(去心)黃柏(各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攻心。咽喉腫塞不通。
川升麻(一兩)木通(一兩)射干(一兩)赤芍藥(一兩)羚羊角屑(一兩)馬藺根(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玄參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噎塞腫痛。
玄參射干川升麻百合前胡(去蘆頭)白蒺藜(炒微赤銼)犀角屑枳殼(麩炒微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炙微赤銼)桔梗(去蘆頭)木通(銼)麥門冬(去心各三分)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熱毒上攻。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出圣惠方)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上為末。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太陰玄精丸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攻咽喉。
太陰玄精(五錢細研)川升麻(五錢)玄參(半兩)射干(半兩)寒水石(半兩細研)甘草(炙微赤銼半兩)馬牙硝(一兩細研)上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
常含一丸咽津。
治時氣毒瓦斯攻咽喉閉塞不通。名烏扇湯。
(出圣惠方)生烏扇(半斤切)豬脂(半斤)上相和。煎五七沸。絞去滓。候冷。常服如棗大。
含咽之。
治時氣熱毒攻咽喉腫痛
(出圣惠方)以商陸根切。搗令爛。炒熱。以手帕裹熨咽喉腫處。冷即復換。
黃連馬通湯治天行時毒病。或下不止。咽喉痛。病源。陰陽隔絕。邪客于足少
陰之絡。毒瓦斯上熏。攻于咽喉疼痛生瘡。
小豆(一升)黃連(去毛一兩)吳茱萸(一兩)馬通汁(三升)上以馬通汁。
令煮取一升。盡服。不瘥復作。有效。忌豬肉、冷水。
青木香湯治春夏忽咽喉痛而唾。兼下痢。
青木香(二兩)白頭翁(二兩)黃連(去毛一兩)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
分溫三服。小兒若病此服一合。忌豬肉、冷水。
時毒藥
(出御藥丸方)
治時疾生熱胳在咽喉間。增寒壯熱。頭痛。面目赤
腫
。其狀若瘧。最相傳染。無可救者。并宜服之。
大黃(生用)寒水石(生用)當歸(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至五錢。無根水調下。食后服。臨時覷虛實加減服之。
石膏蜜煎治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
石膏(半斤)蜜(一升)上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及納蜜復煎取一升。去滓。
含如棗核許。
通氣散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瘥
。若看病患。用此藥必不傳染。
玄胡(一兩半)藜蘆(五錢)躑躅花(二錢五分)豬牙皂莢(一兩)川芎(一兩)上為細末。用紙捻子蘸一米許。于鼻中。取嚏為效。
時氣嘔逆
(附論)夫時氣胃家有熱。谷氣入胃與熱相并。氣逆則嘔逆也。或吐下后。飲食過多。胃氣虛冷。
亦為嘔逆也。
方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惡寒壯熱。食則嘔逆。
前胡(去蘆頭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生干地黃(一兩)葛根(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甘草(炙微赤銼五錢)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大下后。胃氣虛冷。嘔逆不止。
人參(去蘆頭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草豆蔻(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黃(五錢銼)甘草(炙微赤銼五錢)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煩熱。嘔逆不止。
麥門冬(去心二兩)蘆根(二兩銼)人參(去蘆頭二兩)葛根(二兩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腹脅虛脹。心膈壅滯。嘔逆不能食。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柴胡(去苗一兩)黃(一兩銼)赤芍藥(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桂心(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大腹皮(一兩銼)上為散。
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心胸煩悶。逆不下食。
人參(去蘆頭一兩)前胡(去蘆頭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黃芩(一兩)赤茯苓(一兩)蘆根(一兩銼)枳實(麩炒微黃半兩)木通(半兩銼)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大盞。入生蘆根半兩。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枇杷葉散治時氣頭疼壯熱。食即嘔逆。
枇杷葉(拭去毛炙微黃一兩五錢)人參(去蘆頭一兩五錢)黃芩(一兩五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五錢)梔子仁(一兩五錢)石膏(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散治時氣壯熱。嘔逆不下食。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葛根(一兩銼)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治時氣嘔逆頭痛。不能食。
前胡(去蘆頭一兩)蘆根(一兩)石膏(一兩)犀角屑(三分)葛根(三分銼)人參(去蘆頭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三分)麥門冬(去心焙一兩五錢)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蘆根散治時氣心胸煩悶。嘔逆不下食。
蘆根(一握銼)前胡(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桔梗(一兩去蘆頭)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犀角散治時氣十日以上。時有嘔逆。欲得飲水。此胃中伏熱不散。
犀角屑(三分)麥門冬(一兩五錢去心焙)黃芩(一兩)川樸硝(一兩)蘆根(銼一兩)石膏(二兩)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青茹、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嘔逆不下食。
生姜汁(半兩)蜜(一合)上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嘔逆欲死。不下食。兼主傷寒。
半夏(半兩湯浸洗七次去滑外臺秘要作五兩)生姜(一兩外臺秘要作八兩切令薄細勿令溫要經水浸為好)上銼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分為二服。不計時候。溫服。
外臺秘要方。以水三升。別煮各取一升半。去滓。二汁相合一處。共煮取二升。分三服。服后相去如人行十里久。當令下食。其噦不過俄頃。大效。忌羊肉、餳。
又方
以臘月兔頭并毛皮。燒灰令煙盡。搗細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一錢。不計時候。頓服。
外臺秘要。服方寸匕。則下食。不瘥更服。燒之勿令大耗。無所忌。此用頻效。
又方
以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救急薤豉粥治天行干嘔。手足逆冷。
薤白(切一升)香豉(一升)白米(四合)上以水一升。煮豉一沸。漉去滓。薤及米煮為稀粥。進兩碗良。
又方
前胡(一兩)橘皮(一兩)甘草(一兩炙)麥門冬(三兩去心)竹茹(二兩)生姜(二兩)生地黃(四兩切)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面、豬肉、油膩。
小青龍湯治天行數日或十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服有咳者
增損。
麻黃(二兩去節)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二兩)細辛(一兩)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既本湯方等分。雖未嘗用。嫌其太溫。余增損其分兩。以療十余人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橘皮湯治天行壯熱嘔逆。不下食。
橘皮(三兩)茯苓(三兩)生姜(四兩)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
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一日服盡。忌大酢、蒜、面。
救急。療天行嘔逆。不下食。入則出。
(出肘后方)取羊肝。如食發生淡食。不過三兩度則止。
又方
(出肘后方)以雞子一枚。于沸湯中煮三兩沸。則出水。津之熟。內熱吞之。神效。
生蘆根湯治天行后氣膈嘔逆。不下食。
燈心(一分)生麥門冬(一錢二分去心)人參(四分)生蘆根(一大握切)上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茅根湯治瘟病有熱。飲水暴冷呃者。
茅根葛根(各切半斤)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呃止則停。
治瘟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呃者。
以單煮梓皮。稍稍飲之佳。瘟病積飲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夫呃者。服梓皮溫呃得止者也。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后。足心皮膚喜剝脫去。頭須禿落是其候也。
治瘟病有熱。飲水暴冷。枇杷飲子。
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斤)上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
前胡湯治時行疫癘。壯熱惡寒。食即吐逆。
前胡(去蘆頭五錢)生地黃(五錢焙)麥門冬(五錢去心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五錢炙)人參(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鐘。竹葉二七片。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即瘥。
柴胡湯治時行病疫癘。數日未得汗。渾身壯熱。嘔逆不下食。
柴胡(去苗一兩)升麻(一兩)大黃(一兩銼炒)麻黃(去根節一兩五錢)桂(去粗皮三分)甘草(炙三分)枳實(去瓤麩炒三分)知母(三分焙)鱉甲(醋炙去裙一兩一分)梔子仁(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前胡湯治時氣壯熱。頭痛嘔逆。
前胡(去蘆頭一兩)知母(一兩焙)犀角屑(一兩鎊)葛根(一兩銼)赤芍藥(一兩)石膏(二兩碎)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拍碎。蔥白二寸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白術湯治時氣出汗吐下后。四肢羸劣。嘔逆減食。
白術(銼炒)黃(銼細)人參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透)白茯苓(去黑皮)桔梗(銼炒)桂(去粗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甘草(炙銼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天行嘔逆。吐不下食。
用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用生姜一兩。同銼碎。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
分二服。不拘時候。溫服。
時氣心腹痞滿
(附論)夫時氣太陽、少陽并病。脈浮緊。反入里則作痞。痞者心下滿也。病發于陰者。不可下。
下之則心下痞。按之自軟。但氣痞爾。故不可復下也。若熱毒瓦斯乘心。則心下痞滿。面赤目黃。狂言恍惚者。此為有實。宜吐下之。
方
鱉甲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熱毒不退。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飲食不下。精
神昏亂。恍惚狂言。脈候洪數。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赤茯苓桔梗(去蘆頭)人參(去蘆頭)檳榔茵陳白蘚皮麥門冬(去心)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枳殼(麩炒微黃去瓤)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汁半分。煎至五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心下痞滿。胸膈不利。
前胡(去蘆頭一兩)赤芍藥(一兩)木香(一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一兩)檳榔(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若吐若下后。發汗后。心下痞滿。氣上沖胸。起
即頭眩。脈沉緊者。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一兩)白術(一兩)甘草(炙微赤銼一兩)赤茯苓(一兩)桂心(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訶黎勒(用皮一兩)前胡(去蘆頭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
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心腹痞滿。身體疼痛。煩熱嘔逆。
前胡(去蘆頭)半夏(湯浸七次去滑)枳殼(麩炒微黃去瓤)黃芩人參(去蘆頭)桔梗(去蘆頭)檳榔(各一兩)赤芍藥(五錢)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湯
(出圣惠方)
治時氣已汗下后。脾胃氣虛。心下痞滿。腹中雷鳴。
陳橘皮(三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甘草(炙微赤銼一兩)干姜(炮銼一兩)赤茯苓(一兩)桔梗(去蘆一兩)半夏(湯洗七次去滑一兩)白術(一兩)木香(一兩)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桔梗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心腹痞滿。氣喘。痰涎不絕。
桔梗(去蘆頭三分)半夏(湯洗七次去滑三分)赤芍藥(三分)前胡(一兩去蘆)旋復花(五錢)大腹皮(半兩銼)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半兩)赤茯苓(五錢)甘草(炙微赤銼五錢)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時氣氣壅上沖。心腹痞滿。坐臥不安。
赤茯苓(三分)赤芍藥(三分)紫蘇莖葉(三分)枳殼(麩炒微黃去瓤五錢)大腹皮(半兩銼)甘草(炙微赤銼半兩)百合(一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一兩)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時氣飲水過多。水結心下痞滿。
(出圣惠方)川大黃(銼碎微炒)川樸硝(各一兩)甘遂(一錢煨金黃色)上為散。每服不計時候。
溫服。調下一錢。以效為度。
治時氣飲水過多。心下痞硬疼痛。
(出圣惠方)用芫花半斤。以醋拌令勻。以慢火炒熱。用帛裹熨之。冷即更炒。以效為度。
治溫氣痹腫
(出本草)用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