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九日以上候
(附論)夫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于陰。
故
方
前胡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
嘔不安。
前胡(去蘆頭)半夏(湯洗七次去滑)白術枳實(麩炒微黃)赤芍藥黃芩(各一兩)甘中盞。
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石膏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病九日。曾經發汗吐下未解。三焦生熱。其脈滑
數。昏憒沉重。
石膏(三兩)黃柏黃芩(各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豉(二兩)黃連(去須)川大黃(以水一
茯苓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九日之后。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
可轉側。
赤茯苓柴胡(去苗)龍骨(各二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黃芩人參(去蘆頭)牡蠣兩)上為散
犀角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九日。心肺熱。氣急。喉中有膿血。
犀角屑柴胡(去苗)青竹茹(各一兩)桔梗(去蘆頭)川大黃(銼碎微炒)麥門冬(去心和勻。
檳榔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九日。心中滿悶。腹脹喘急。
檳榔訶黎勒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桑根白皮(三分銼)上
半夏散治傷寒九日不解。往來寒熱。壯如溫瘧。胸膈滿悶。時有痰逆不止。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柴胡(去苗各二兩)葛根(銼)白術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洗為散。每
芒硝散治傷寒九日不解。胸膈滿逆。日晚即潮。此由失下。內實故也。
川芒硝(二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枇杷葉(半兩去毛炙微黃)葛根(一兩銼)川大黃(二分。
棗
大前胡湯治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兩)枳實(八片炙)前胡(半升)黃芩(三兩)干棗(十二枚擘)物。
張仲
石膏湯治傷寒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呼
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瘥。直用汗藥。則
毒因加劇。而方無表里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是故
名石膏湯。
石膏黃連黃柏黃芩(各三兩)香豉(一升綿裹)梔子(十枚擘)麻黃(三兩去節)上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瘥。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忌諸肉、冷水。
桂附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吐。脈浮虛
而澀者。此
術附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
而澀者。桂白術(二兩)甘草(一兩炙)附子(一個半炮去皮)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生姜五片。
其便療傷寒八九日。至十日余。大煩渴。熱盛。而三焦有瘡者。多下。或張口吐舌。呵吁。
目之井
治傷寒八九日間。發熱如狂。不解。小腹滿痛。有瘀血。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麩炒赤色別碎)虻蟲(三十枚去翅)水蛭(二十枚各炒)川大黃(一兩)惡物。便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傷寒可汗
(附論)夫傷寒病。汗之而愈者。以初得病。一日至三日。陽經受邪。未傳諸陰。其邪在表。故當發熱。
而弱汗合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可與桂枝湯。又陽明煩熱。汗出如瘧。或日晡發潮熱,而脈用蓋去積耳。少陰初得病。脈沉。反熱者。溫之。而微取其汗。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下利。
手用
方
蔥豉湯治傷寒初覺一二日。頭項腰脊痛。惡寒。
蔥白(十二莖)豉(半合炒)干姜(炮裂一分)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芍藥(各半兩)
蔥粥方治傷寒服蔥豉湯后。未得汗。再服。
蔥白(十一莖)豉(三合炒)生姜(半兩拍碎)上用水五盞。入前三味。煎至二盞半。
去滓
葛根湯治傷寒服蔥豉湯不得汗。可服。
蔥白(十四根)豉(一升綿裹)葛根(三兩切)上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
分為再服。
麻黃葛根湯治傷寒初得一二日。出汗。
麻黃(一兩半去根節)葛根(銼)柴胡(去苗各一兩)芍藥(三分)上搗篩。
每服五錢。水熱服
解毒湯治傷寒初覺煩熱。頭腳疼痛。
柴胡(半兩去苗)黃芩(去黑心)荊芥穗(各一分)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
葛根湯治傷寒一二日。頭疼壯熱。遍身疼痛。其脈洪數。
葛根(銼)白術干姜(炮各半兩)芍藥(半兩)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各三分)甘草子半兩
石膏人參解肌湯治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疼。壯熱惡寒。脈浮緊者。
石膏(碎)麻黃(去根節各一兩)柴胡(去苗)人參(各半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滓。
熱
荊芥湯治傷寒初得一二日至三日。頭疼。痰逆。肢體煩躁。惡風。身熱憎寒者。
荊芥穗(四兩)前胡(去蘆頭)旋復花(各三兩)甘草(炙二兩)白術半夏(湯洗七遍焙煎至七
五味桂枝湯治傷寒一二日。頭痛體疼。發表。
桂(去粗皮)葛根(銼各一兩)麻黃(去根節一兩)山梔子仁(半兩)石膏(一分)上搗篩以蔥
五解湯治傷寒三日內。表證不解者。
麻黃(去根節二兩)白術(一兩半)葛根(銼)甘草(炙銼)山梔子仁桔梗(炒)石膏(同煎
六味桂枝湯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解表。
桂(去粗皮)麻黃(去根節)石膏干姜(炮)白術(生用)蒼術(米泔浸麩炒各一兩)上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一日至三日。頭痛壯熱。煩悶。其脈洪數。
人參(一兩)白術(半兩)甘草(炙半兩)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各三分)上搗篩。每
十味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頭痛體疼。寒熱不解。調理營衛。進飲食
。解利經絡。去人參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桂(去粗皮)甘草(炙銼)白術干姜白茯苓(去黑皮)去沫二兩)才覺傷
香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二三日。頭痛肌熱。煩躁不解。四肢倦痛。可
汗。
蒼術(米泔浸一宿切焙二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防風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干)焙干炒)人參同粗搗篩
蔥豉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一日至三日以前。身熱脈大。遍體疼痛。汗不
出者。
蒼術(米泔浸去皮銼麩炒黃)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各二兩)甘草(炙銼)桂(去粗皮熱
前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表不解。取汗。
前胡(去蘆頭)柴胡羌活芎人參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芍藥(各半兩)麻滓。
熱服。如要發汗。更入薄荷三五葉。同煎。服訖。以濃被蓋覆。如人行五里。再服。徐令汗透遍身。即旋去被。避風。若傷寒后。余毒未解。潮熱往來。數服即解。
消飲茯苓湯治傷寒表未解。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
膈脘痞悶。倚息短氣。體重。多唾。頭目旋運。嗜臥好眠。額角偏痛。腠理開疏。體
常汗出。
白茯苓(去黑皮)前胡(去蘆)芎羌活(去蘆頭)桔梗(炒)人參獨活(去蘆頭)甘不計時候
前胡湯治傷寒頭痛。惡寒發熱。肢體疼倦。
前胡(去蘆頭)羌活(去蘆頭各六兩)防風(去叉四兩)薺(去蘆頭二兩銼)桔梗(炒三草(炙銼一煎至五分。
桂心湯治四時傷寒初覺。
桂(去粗皮)芍藥甘草(炙)葛根(銼各等分)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
生姜二片
麻黃桂枝各半湯治傷寒表解不明。
麻黃(去節)桂枝(各三兩)芍藥杏仁(去皮尖各一兩半)上咀。如法制。
每服三
蔥豉湯治傷寒一二日。頭項及腰背脊拘急疼痛。渾身煩熱惡寒。脈緊無汗。
(一名麻黃湯)麻黃(一兩去節)豉(二大合)干姜(二兩)蔥白(十五莖)上咀。每服以水二升。
先煮行五
又方治傷寒不得汗。取汗最妙。
良姜(一兩)丁香(五錢)上為細末。醋和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二丸。生姜湯下。
衣被
六物青散
(出千金方)
治傷寒敕色。惡寒。
附子白術(各一兩六銖)防風細辛(各一兩十二銖)桔梗烏頭(各三兩十八銖)上治溫服得汗
神丹丸
(出千金方)
治傷寒嗽澀。惡寒發熱。體疼者。
附子烏頭(各四兩)人參茯苓半夏(各五兩)朱砂(一兩)上末之。蜜丸。
以真丹為汗少溫服寒氣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利四肢。和胃氣。調理營衛。進飲食。解利經
絡。去久滯風邪人參(二兩去蘆頭)桂心(一兩)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干姜(二兩炮制銼)白術(銼)麻黃(盞。
入愈
通神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頭痛壯熱。心胸躁悶。不得汗者。
麻黃濃樸桂心川大黃(各一兩銼碎微炒)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以新汲水
抵圣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解肌。
麻黃(二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桂心(一兩)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白術(半入生姜
治傷寒頭疼項強。壯熱憎寒。四肢不利。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羌活(半兩)桂心(一兩)干姜(半兩炮制銼)防風(三分去蘆頭)加皮(三分)去滓。不
通關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遍身壯熱。頭痛腰疼。肢節不利。
吳茱萸(湯浸七遍焙干微炒)羌活附子(炮裂去皮臍)芎五加皮甘草(炙微赤銼)盞。入生姜半
治傷寒頭痛壯熱。鼻塞惡風。宜服。
(出圣惠方)羌活(一兩)五加皮(一兩)桂心(一兩)干姜(半兩炮制銼)海桐皮(一兩銼)青橘皮(吳茱萸(六分
正氣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四肢頭目疼痛。
麻黃(三兩去根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干姜(一兩炮制銼)川大黃(二兩兩去粗皮生滓。不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頭痛身熱。四肢不利。宜服。解表。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干姜(一分炮制銼)麻黃(半兩去根節)桂(半兩)芎(半兩)去生姜和滓
敗毒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陰陽二證。出汗。
干葛(半兩微炒)麻黃(半兩去根節)躑躅花(一分)芫花(一分醋炒令干)朱砂(一分細七丸
三神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表里不解。
附子(半兩燒令半黑)芫花(一兩醋拌炒令黃)皂莢(一兩不者去皮子炙令黃)上為細末以豆豉心。宿用湯浸至來旦。研絞。取細稀者。用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時。
治傷寒發汗。極效方。
(出圣惠方)蒼術(四兩銼去皮)甘草(二兩)豬牙皂角(四錢)麻黃(三兩去根節)上件生用。搗細
治傷寒發汗。神驗。白散方。
(出圣惠方)白附子(半兩)附子(半兩去皮臍)半夏(一分)干姜(一分)天南星(一分)皂莢子仁(計時
治傷寒發汗方。
(出圣惠方)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太陰玄精石(一兩細研)硫黃(半兩細研)馬牙硝(半兩細研)上
浮萍草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汗。
浮萍草(一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半兩去根節)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上汗
神白散
(出濟生拔萃方)
治四時傷寒在表。渾身壯熱。口苦舌干。惡風無汗
。
蒼術(米泔浸一宿去皮焙干稱一兩半)干姜(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一兩炙)防為末。每服衣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可溫
(附論)夫傷寒病。雖有三陰三陽。然在陽則太陽病多。在陰則少陰病多。以二經為表里故也。
至于則多下之腎愈法不四汗相桂不建
方
附子湯治傷寒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方。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人參(一兩)白術(四兩)芍藥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兩)上銼如
附子飲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頭痛壯熱。恐成陰毒。
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術(各半兩)桔梗細辛(去苗葉各一兩)上銼如麻豆。
每服五錢。
通關散
(出圣濟總錄)
治厥陰傷寒。脈弦長者生。沉細不足者死。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桔梗干姜(炮)羌活(去蘆頭)五加皮(各半兩)桂心(去粗皮三分)黃(炙銼一分)防風(半兩)甘草(炙銼半兩)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
桂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陰盛。身寒。脈候沉細。頭痛體疼。
桂(去粗皮)麻黃(去根節)甘草(炙)人參(各半兩)白術附子(炮裂去皮臍)杏仁(碎。
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
回陽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陰盛。手足厥冷。體寒。脈微。
延胡索(炒)半夏(切姜汁炒黃)甘遂(醋炒干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皮)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各半兩)檳榔(一枚)麻黃(去根節湯煮去沫焙干半兩)天南星(一枚渾身覺
溫白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面青。心下堅硬。開口出氣。身體不熱。頭面
多汗。四肢厥冷白附子(炮)硫黃(研)半夏(湯浸去滑切焙各一兩)上搗研為末。同粳米飯。
搗和為丸如沸。
白術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伏陰氣。胸膈妨悶。吐逆不定。手足厥冷。
白術(炒)附子(炮裂去皮臍)高良姜(炮)桂(去粗皮)人參干姜(炮各一兩)藿香(
益智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四肢厥逆。其脈沉細。
益智(去皮)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一兩)青橘皮(湯浸)麻黃(去根節)干姜(炮各半兩)熱服。
正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陰證。脈候沉細。
麻黃(去根節)陳橘皮(去白焙)大黃(生銼)甘草(炙銼)干姜桂(去粗皮)芍藥附每服二錢行
退陰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
烏頭(炮裂去皮臍)干姜(炮各半兩)上粗搗。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篩。每服一錢。
水一腰重煎一
吳茱萸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渾身手足厥冷。面青。唇口無色。心中寒栗
。宜服。
硫黃(研)芎(各一分)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吳茱萸(湯洗焙炒)上搗羅為
青白散
(出圣濟總錄)
治陰盛傷寒。身體疼痛。
石膏(半斤為末)干姜(炮)烏頭(椎碎)草烏頭(椎碎各一兩以上四味先用鐵器盛石膏燒兩)皂下。
如傷寒。艾茶煎湯調下。
返陰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四肢厥冷。脈微自汗。心胸痞滿。
陽起石石膏寒水石(三味同燒令赤出火毒細研入諸藥)干姜(炮)附子(炮裂去皮臍)陰毒。
并服
附子湯治傷寒憎寒壯熱。頭痛膈悶。四肢疼倦。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人參細辛(去苗葉)柴胡(去苗)陳橘皮(去須)赤芍藥(去滓
均氣湯治傷寒表里未解。營衛氣逆。手足厥冷。上喘陰證。或霍亂瀉吐非時。
腹脹。及年白術(米泔浸細銼焙干微炒)天臺烏藥(細銼微炒各二兩)人參青橘皮(去白焙)甘草(姜三片。
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吐逆。入藿香少許。
四物桂枝湯治傷寒陰盛。
桂(去粗皮)麻黃(去根節各三分)干姜(炮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上咀。
每服服。
桂心湯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心腹脹滿。腳膝厥冷。昏悶不知人。
桂(去粗皮)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三分)芍藥(一兩)干姜(炮半兩)檳榔(銼半兩)溫二服
蒸熨方治傷寒四肢厥冷。
用吳茱萸。湯洗焙干。三升。以溫酒浸令通濕。以生絹袋二個盛。蒸令極熱。取茱萸袋子。
又用前藥。熨氣通暢后。宜服此方。
人參(一兩)生姜(煨切二兩)上細銼。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如食頃。
再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韓祗和溫中例
夫傷寒之說。始自黃帝。以開其端。至仲景方陳其條目。后世膚淺之學。莫知其數。立言者尺寸太藥麻節仲今細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或氣塞。或腹鳴。或腹痛。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證不同。
因茲中丸細遲多對塞悶。氣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隨脈證投溫中藥以治之。病患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
逆冷湯主
方
溫中湯
丁皮(一兩)干姜(二錢炮)白術丁香(各二錢)陳皮(二錢)濃樸(一兩制)上為細末嘔
橘皮湯
陳皮(一兩)藿香(三錢)白術葛根(各二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
生姜一塊如棗大。捶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不定。加半夏半兩。
七物理中湯
白術(五錢)干生姜(二錢半)人參(七錢半)桔梗(七錢)葛根藿香葉(五錢)上為細尚逆更不后。
秋以
濃樸丸
當歸(半兩)丁皮(去枝半兩)濃樸(一兩制)細辛(二錢半)人參(七錢半)甘草(半兩和滓熱
白術湯
白術半夏當歸濃樸(制)干姜(炮以上各半兩)丁香(七錢)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
加
橘皮湯
橘皮(半兩)藿香葛根(各三錢)半夏濃樸(各半兩炮)上為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
二苓湯治胸膈悶滿。時時嘔吐逆。肢節疼。兩脅下痛。腹中鳴。此是停飲。宜服
。
赤茯苓豬苓白術(各半兩)滑石(一兩)通草(二錢)桂枝(二錢半)白豆蔻仁(二滓。熱服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藥。胸膈滿悶者。此上焦陽盛也。或藥力太過。上焦有熱也。腹滿。氣虛耳鳴。
時投令勿聽。但令極熨之。不住灰包可也。如灰包熨后。得下利三兩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陰去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輕者。乃得愈。后出余氣而解。病患三部脈沉。
寸脈小于關尺。此為陰盛。當溫中藥以消陰氣。宜服濃樸丸。陳皮、人參、白術、藿香、當歸、細辛之類是也。神術湯亦同。治陰燥而渴。不可誤用涼藥。若熱藥冷服。內有伏陽。則可。若脈虛。按之全無力。或病患素無食養。只可溫服。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海藏所制神術白術二湯
神術湯治內飲冷。外感寒邪。無汗者。
蒼術(二兩制)防風(二兩)甘草(二兩炙)上咀。生姜水煎。加蔥白三寸。
如治吹奶。
脈以
神術湯六氣加減例
太陽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陽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陽相火司天。加黃芩、地芎應香
白術湯
(出濟生拔粹方)
治傷寒冷物。外感風邪。有汗者。
白術(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炙)上咀。每服稱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
同煎自汗逆促命期。活人本方。葳蕤湯。以有麻黃。故不敢用。宜上白術湯主之。
若頭眩汗出。筋惕肉者。加牡蠣。
者。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可下
(附論)夫傷寒邪入于陰。其病在里。法當下之。諸腹滿。不大便。或口燥舌干而渴。或潮熱譫語。
里。
下法熱若而證大柴胡下之。厥脈沉短。舌卷囊縮。為毒瓦斯入臟。承氣湯下之。若厥冷。耳聾囊縮。而脈沉弦。脈為少陽厥陰兩感。又厥陰下利。譫語。脈不微細。宜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出圣濟總錄)
治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熱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傷寒吐后。腹脹滿者。可與此
方。諸發汗和解。不惡寒。但發熱。蒸蒸然者。或日深。心下溫溫欲吐。胸中痛。大
便溏。腹滿。郁郁微煩。此極吐下者。或日深。睡里譫語。法當下之。以銀粉、巴豆
、燥熱大毒丸藥下之。致真陰虛損。邪熱轉甚。因而協熱下利不止。及表熱。下之太早
。乘虛而入。不成結胸。但為熱利不止。心下滿急。或痛。煩渴咽干。脈滑數而實。諸
腹滿實痛者。煩渴譫妄。小便赤。大便硬。脈甘草(二兩炙)大黃(以清酒洗四兩)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
去滓。
入
調胃承氣加橘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大黃(銼醋炒一兩)甘草(炙)陳橘皮(湯洗去白焙各半兩)上細銼。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
柴胡大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日數過多。心中氣悶。或發疼痛。狂言不
定。煩躁不得眠柴胡(去苗)大黃(濕紙裹煨)樸硝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汗自
宣毒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脈大。潮燥伏熱。
大黃(銼炒)甘草(炙銼半兩)樸硝(研一分)牽牛子(一兩半生用半炒用)上為散。
每服粉水
小黃芩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八九日。大便不通。心神悶亂。
黃芩(去黑心)枳殼(去瓤麩炒)大腹(銼醋炒各一兩)大黃(銼炒二兩)上粗搗篩。
每服度。
大青散
(出圣濟總錄)
治陽盛發狂有斑。大小便閉澀。
大青知母黃芩(去黑心)山梔子仁升麻黃連(去須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大黃
承氣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時氣溫熱病。大便不通。
大黃(銼炒三分)郁李仁(湯浸去皮研)枳實(去瓤麩炒)樸硝(研各一兩)上為末。
和勻
桃仁承氣湯
(出儒門事親)桃仁(去皮尖一十二個)官桂甘草芒硝(以上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錢。水
握宣丸
(出儒門事親)白檳榔肉桂干姜附子甘遂良姜韭子巴豆(以上各等分)硫黃(一錢)上為細令熱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可吐
(附論)夫諸病。吐之而愈者。邪在胸中也。傷寒**。謂四日以上。若入陰經。其傳未深。邪氣高毒痰部不同者。其證胸中心痞滿。郁郁而痛。不能息。多涎唾。飲食入則吐。欲吐復不能出。或手足厥冷。反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吐下后。心中懊者是也。內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即其法也。
方
治溫病胸中滿悶。取吐。
(出圣濟總錄)豬膽(三枚)苦酒(二合)上同攪勻。綿漉過。頓服。未吐。再服。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出汗后。心胸煩悶。煩熱未通。
人參(半兩)燈心(一小束)枳殼(去瓤麩炒一分)大腹皮(一枚銼)茶末(二錢)生甘草服。
以紙
治胸心痰盛。傷寒熱病瘴瘧須吐者。
(出肘后方)以鹽末一大匙。或水或暖湯送下。須臾則吐。吐不快。明旦更服。良。肘后。用鹽一升。
治傷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吐。
(出肘后方)以豉并鹽一合。水四升。煎取一升半。分服。當吐。一方無鹽。用蜜一兩。煮三沸。頓服。
又方
(出肘后方)以生地黃三斤。細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服藜蘆吐散。及苦參龍膽散。
治傷寒心胸中滿悶。取吐。
上以豬膽一枚。取汁。醋一小盞。酒一小盞。納豬膽汁相和。溫過。分為二服。當吐。
立瘥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傷寒過經不解
(附論)夫傷寒為病。六經受邪。始傳于三陽。病在表者可汗。其病三日。傳于三陰。病入里者可下身止愈或他病
方
犀角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過經不解。熱結在里。往來寒熱。煩渴躁悶。
犀角屑(一兩)柴胡(去苗)吳藍(各三分)大青升麻(各一兩)烏梅(去核)黃芩(去取七分
鱉甲湯治傷寒過經。半月不解。
鱉甲(去裙醋炙)柴胡(去苗)升麻(各一兩)烏梅(去核半兩)枳實(去瓤麩炒)犀角七分。
去
木通湯治傷寒十三日。過經不解。臍腹脹滿。小便淋澀。煩悶躁渴。
木通(銼)葛根(銼)檳榔(銼)滑石瞿麥穗青橘皮(湯洗去白鹽炒各一兩)上搗篩。
萬應散治傷寒過經。心胸痞滿。煩躁狂言。積熱毒瓦斯。及婦人血風血氣。經候
不調。寒熱甘遂(連珠者)威靈仙(去土)五靈脂(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如傷寒日數多。
有積冷即
柴胡湯治傷寒發汗下之后。過經不解。胸膈滿結而不嘔。但頭汗。往來寒熱。
小便不通。
柴胡(去苗二兩)桂(去粗皮)黃芩(去黑心各一兩)牡蠣(生用)甘草(炙各半兩)栝蔞蔥白五
保安散治傷寒過經不解。三焦滯悶。身重疼痛。
黃(銼)木通(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桑根白皮(銼)白術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湯調下。
麥奴丸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飲水。為壞傷寒
所不能解。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溫。以杖發其口開。灌藥咽中。藥得下則愈
。麥奴。一曰黑釜底墨灶底墨梁上塵麥奴黃芩(一方無)大黃芒硝(各一兩)麻黃(二兩)上為飲水竟汗小麥乃可
柴胡飲子治解一切肌骨蒸積熱作發。寒熱往來。表熱里和。則發寒。里熱表和
。則發熱。邪熱半在表。半在里。出入進退無和。積寒熱往來。陰陽相盛也。蓄熱寒戰
。表之陽和。正氣與邪熱并蓄。脈道不行。故身冷脈絕寒戰。而反煩渴也。及傷寒發汗
不解。或中外諸邪熱。口干煩渴。或下后未愈。汗后營傷。或骨蒸痿。喘嗽。婦人積疾
。產后經病。及小兒傷寒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上為末。每服炒三錢。水一盞。
生各兩。上如大勞熱病。五七錢。以利為度。未利。更加。使病不再發也。
和解湯治氣血虛。若外感寒邪。身體疼倦。壯熱惡寒。腹中疼痛。鼻塞頭昏。
痰多咳嗽。
白芍藥桂(各三分)濃樸甘草干姜白術(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上為粗
順氣人參散溫和表里。祛逐風寒。治壯熱頭痛。項強腰痛。心胸氣痞。咳嗽痰多
。發熱惡人參桔梗干姜白芷白術(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
姜
大神術湯
(出濟生拔粹方)
通解四時傷寒。
蒼術(四兩制)羌活防風芎黃芩枳殼(一作枳實)甘草(各半兩)白芷(一兩服四錢匕以意消息。隨證增損。非發熱而渴。非里實心下滿。不可用枳實也。
麻黃升麻湯
(出直指方)
治傷寒發汗。解利不止。血氣壅泄。謂紅汗者是也
。
麻黃(去節湯泡二兩半)升麻(一兩)黃芩芍藥石膏()甘草(生)茯苓(各一兩)
敗毒散
(出直指方)
傷寒熱證。通用。
人參赤茯苓川芎北梗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制)甘草(炒等分)上銼散
人參順氣散
(出鮑氏方)
治傷寒壯熱。肢節疼痛。手足冷麻。半身不遂。
麻黃(三兩)干姜(一兩)干葛白術白芷桔梗(各六兩)川芎茯苓陳皮(各四兩)葉。
煎。不
卷一百三十一 傷寒門
中風傷寒
(附論)夫中風傷寒。三陽三陰。候各不同。太陽中風。其脈陽浮陰弱。其證發熱自汗。蓋陽浮熱自出。
兩頸小脈煩陰中風之病。其狀雖異。大重則為中。足之三陰三陽無汗苦寒。為傷寒。傷正分陰陽。不可不謹也日傳變。與傷寒無異。
但后之學人。不明其疑惑。且風傷于陽。干于衛。自汗。余各隨其經絡。而見其經也。
陽浮而陰弱。其證惡風。自汗。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以其脈循肩內。挾脊抵腰中。足陽明胃經傷風。脈浮強長而數。其證燥煩渴。能食。小便難。腹中滿。微喘。以其脈挾鼻絡目。下膈街中。足少陽膽經傷風。其脈陽浮而陰弦。其證惡風。自汗。頸苦咽干而渴。以其脈起目銳。上抵頭角。入缺盆。下胸貫膈。
經傷風。其脈弦大而緩。其證自汗。咽干。胸滿腹痛。手足自溫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足少陰腎經傷風。其脈沉而弦。其證自心煩。腰疼。連脅骨酸痛。嘔吐涎沫。以其脈貫脊。屬腎。上貫肝舌本。足厥陰肝經傷風。其脈尺寸俱微而遲。其證惡風。自汗而倦。
骨節煩疼。以其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挾胃。絡膽。布脅肋。與風。脈證不同也。治之各有其法。至于手之三陰三陽。并無傷風。惟腑華蓋。主行氣。溫于皮毛。形寒飲冷。則傷之。肺傷風證。自汗惡疼。咳嗽聲重。但以清涕鼻酸者。驗其肺之有熱。涕出若濁者。肺經者重。但見寸口者輕。協熱者。宜羌活湯。有汗者。宜麻黃細辛湯。
用藥亦異。學人當明辨之。
方
防風湯治中風傷風。
防風麥門冬(去心焙)山芋大黃(銼炒)桂(去粗皮各一兩)白術白附子(炮)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半夏(湯洗七次與生姜等分同搗焙)芎肉蓯蓉(酒浸切焙)遠志(去一盞。入生
石膏湯治中風傷寒頭痛。四肢疼痛。身體沉重。
石膏甘草(炙)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分)上粗搗篩。
每服
姜附湯治傷寒巨陽中風。項背強。嗇嗇惡寒。汗不出。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干姜(炮)葛根(洗)甘草(炙銼)桂(去粗皮各三分)芍藥(半去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取汗。未汗再服。
桂附湯治中風傷寒。頭目四肢疼痛。惡寒。干嘔。
桂(去粗皮)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三分)麻黃(去根節先煎去
麻黃桂心湯治中風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汗不出而煩。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銼)干姜(炙各一兩)石膏(一兩入棗二
麻黃湯治中風傷寒。頭痛沉重。
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二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細辛(去苗葉)干姜(炮各三分)七分。
去滓
桂心湯治中風傷寒。頭痛發熱。胸中氣逆。惡寒。嘔噦。小便難。足冷。
桂(去皮)芍藥附子(炮裂去皮臍)麻黃(焙各三分)甘草(炙銼)杏仁(去皮尖雙仁)一盞。
入蔥
桂枝湯治中風傷寒初得。其外證頭項疼。腰背強硬。壯熱。語澀。恍惚。涕唾
稠粘。遍身桂(去皮三分)芎菖蒲半夏(湯洗七次生姜等分同搗焙)附子(炮裂去皮臍)麻黃(如麻豆。
每
天麻湯治中風傷寒。身體反強。
天麻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羌活(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桂(去粗皮)杏仁水一盞。
二附湯治中風傷寒。頭痛。四肢煩疼。
附子(炮裂去皮臍)白附子(炮)半夏(湯洗七次炒干各一分)上搗羅為散。每服半錢。濃
麻黃細辛丸治中風傷寒。頭痛惡寒。四肢煩疼。心中躁悶。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一兩)細辛(去苗葉)人參甘草(炙銼)白茯苓(去黑皮)白術荷蜜湯研
白術湯治中風傷寒。初受病。一日至三日。頭痛。肢節疼。心煩躁。惡風。身
熱憎寒。
白術石膏(各二兩)干姜(炮半兩)五味子(炒)甘草(炙銼)人參芎麻黃(去根七分
石膏芍藥湯治中風傷寒。壯熱。肢節疼痛。頭目昏眩。并咳嗽喘粗。
石膏(碎)芍藥前胡(去)葛根柴胡(去苗各一兩)升麻(半兩)桑根白皮(銼)荊芥熱服。
前胡湯治中風傷寒。頭目昏眩。壯熱。肩背拘急疼痛者用。
前胡(去蘆頭)蔓荊實(去白皮)芎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甘菊花防風(去叉)瓤炒四兩)黃芩
石膏獨活湯治中風傷寒。頭痛體疼。發熱惡寒。
石膏(碎一兩)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麻黃(去根節煎掠焙)甘草(炙銼)天南星皮)桂(去粗滓。
熱
荊芥湯治中風傷寒。頭目昏眩。憎寒壯熱。四肢煩倦。
荊芥穗木通(銼各四兩)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芎甘草(炙)麻黃(去根節
前胡白術湯治中風傷寒。百節酸疼。
前胡(去蘆頭)白術防風(去皮各二兩)柴胡(去苗)薰草白蘚皮(各一兩半)石膏(水一盞。
入薄荷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百解湯治中風傷風。身熱頭痛。肢體煩疼。
前胡(去蘆頭)柴胡(去苗)甜葶藶(微炒)半夏(湯洗七次)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陳橘皮(分)上粗搗
葳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咽喉干。舌強。胸中內疼
。心胸痞滿葳蕤(二兩)石膏(三分碎綿裹)白薇麻黃(去節)獨活(一方用羌活)杏仁(去皮尖雙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樸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葛根二兩。
陽旦散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干嘔。
大棗(十二枚擘)桂心芍藥生姜(各三兩)甘草(炙)黃芩(各二兩)上咀。以泉水栝蔞虛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三七湯治傷寒中風。得之三日不解。胸膈痛。四肢逆。干嘔。水漿不下。腹中
宿食不消。
茯苓(如雞子大)黃芩人參(各三兩)栝蔞根(四兩)芒硝干地黃(各一升)大黃麻日三
麻黃湯治傷寒中風。頭疼。腰膝痛。四肢不利。壯熱。取汗不出而喘滿。及發
熱惡寒。骨麻黃(三兩去根節)桂心(去粗皮)甘草(各一兩炙微赤銼)杏仁(研細膏)上為散。
每服
葛根湯治傷寒中風。項背強急。苦澀澀汗不出者。
葛根(一兩銼)麻黃(去根節)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桂心(各一兩)上為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頓服。汗出為度寒無汗惡寒。項既屈而且強。予曰。項強KTKT。葛根湯證。或人問曰。何謂KTKT。曰也。
蓋仲景論。極有多。
葳蕤散治傷寒中風。發熱頭痛。咽干舌強。胸中痞滿。腰背強。不得汗。
葳蕤(一兩)石膏(二兩)白薇麻黃(去根節)獨活甘草(炙微赤銼)杏仁(湯浸去皮溫服。
栝蔞湯治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燥。干嘔。
栝蔞(一兩)柴胡(二分去苗一作半斤)黃芩甘草(各一兩炙微赤銼一作各三兩)上為散姜四三升
豬苓散治傷寒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渴欲飲水。而吐逆。
豬苓(去黑皮)澤瀉赤茯苓(各一兩)桂心白術(各半兩)葛根(一兩銼)上為散。每
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下后日數多。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干嘔而煩。
非是結熱。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碎)黃芩干姜(炮裂銼)半夏(湯洗七次去滑)連(去須)木通(銼四服
桂心散治傷寒中風。脈浮。寒熱往來。汗出惡風。項強。鼻鳴干嘔。
桂心赤芍藥獨活黃芩(各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溫頻
大青龍湯治傷寒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汗不出。煩躁。宜服此方
。
麻黃(二兩去根節)桂心甘草(炙微赤各一兩)石膏(一兩半)杏仁(半兩湯洗去尖雙仁稍
附子散治傷寒中風。四肢不舉。言語謇澀。煩疼壯熱。
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去蘆頭)桂心麻黃(去根節)茯神(各二兩)漢防己黃芩(粗散。每服
治傷寒中風。陽虛熱自發。陰弱汗自出。澀澀惡寒。翕翕發熱。鼻鳴干嘔。
桂心甘草(炙微赤銼)赤芍藥(各一兩)葛根(一兩半銼)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
桂附散治傷寒中風。身體疼。不煩躁。能自轉側。脈浮虛者。可發汗。
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
術一
治傷寒中風。骨節疼痛。煩悶。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寒。或身麻黃(二兩去根節)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白術桂心(各二兩)赤芍藥甘草(各一兩每日
柴胡散治傷寒中風。汗后虛燥。頭疼。四肢乏力。
柴胡(一兩半去苗)石膏(三兩)人參(去蘆頭)茯神枳實(麩炒微黃)桑根白皮(銼)赤銼)上為散
藿香散治傷寒中風。頭昏。皮膚疼痛。
藿香(一兩)白附子(半兩炮裂)零陵香(一兩)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甘松香(一兩)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牛黃(細研)麝香(各一錢細研)上為細末。
與牛黃、麝香同
天麻散治傷寒中風。筋脈拘急。
天麻附子(炮裂去皮臍)川烏頭(炮裂去皮臍)干蝎(微炒)石膏白附子(炮裂)天南星(炮裂各半兩)雄黃(一分細研)麝香(一錢細研)上為細散。每服生姜湯調下一錢。日
白附子散治傷寒中風。頭疼項強。身體壯熱。服諸藥不得汗者用。
白附子附子天麻(各半兩)天南星朱砂(細研)干蝎(各一錢)半夏烏頭(各半錢)以熱蔥豉
烏頭散治傷寒中風。語澀。四肢拘急。壯熱。
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防風(去蘆頭)羌活(各一分)丹參麻黃(去根各半兩)桂心以熱酒調下二錢。良久再服。以汗出為度。
治傷寒中風。頭強。汗不出。煩悶。
麻黃(去根節)防風(各一兩去蘆頭)川烏頭(炮裂去皮臍)桂心干姜(各半兩炮裂銼)
桂芩甘露散治傷寒中風。冒暑。飲食內外一切所傷。傳受濕熱內甚。頭痛口干
。或吐瀉煩渴。或小便赤澀。大便急痛。或瀉痢間作。病一切濕熱。霍亂吐瀉。轉筋急
痛。腹滿痛悶。
桂(半兩)茯苓白術(各半兩)甘草(炙)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一方
姜附湯治傷寒已經轉下。又當發汗。內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
。晝日煩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細者宜服之。外感風冷。久積痰
水。心腹冷痛干姜(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上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
去滓。
桂枝麻黃各半湯。治風證見寒脈。寒證見風脈。
桂枝(二兩)麻黃芍藥生姜(各半兩)杏仁(十四個)大棗(二個)上為散。每服四錢
羌活湯治傷寒脅熱。
羌活麻黃(去節)石膏細辛(去苗)前胡川芎防風(各一兩)黃芩枳殼(炒去瓤)至一盞。去
細辛湯治傷寒脅寒。
細辛(去苗)甘草(炙各一兩)麻黃(去節)桂枝(去粗皮各二兩)杏仁(半兩去皮尖)上
神術散治傷寒肌疏多汗。
蒼術(二兩米泔浸去皮薄切用麥麩炒)川芎本(洗)荊芥(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
十棗湯治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者。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各篩末。取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
去滓。
納亦主之。
治傷寒鼻塞
以東霜。作團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