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瀉
(附論)夫有脾瀉。有腎瀉。脾瀉者。肢體重著。中脘有妨。面色虛黃。腹肚微滿。腎泄者。膚腠怯冷。腰膂酸疼。上咳面黧。臍腹疼痛。治脾瀉用蒼術、白術、濃樸、干姜、木香、生豆蔻。治腎泄用補骨脂及安腎丸、震靈丹輩。
方
參連丸治腸胃虛弱。冷熱不調。泄瀉腸鳴。日夜無度。
艾葉(用糯米糊拌勻焙取細末秤二兩半)干姜(炮取末二兩用艾末米醋一升半慢火熬成膏)訶子(煨去核一兩)宣連(一兩半銼如麻豆大用吳茱萸一兩半同黃連炒色紫揀去茱萸不用)人參(去蘆)白術木香(一兩半別用黃連一兩為粗末將木香浸水一升慢火煮盡水去黃連不用切焙干)烏梅(去核焙干秤)百草霜(別研)白茯苓(去皮)酸石榴皮(炒)當歸(洗焙各一兩半)赤石脂(一兩三分)龍骨(一兩三分炙)地榆(一兩半)阿膠(二兩拌粉炒)罌粟(二兩蜜炙)上為末。將前項艾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陳米飲下。
斂腸丸治久瀉
木香丁香附子(炮去皮臍)縮砂仁訶子皮罌粟殼(炒去頂瓤)川姜(炮)沒石子梓州濃樸(姜制)白龍骨赤石脂肉豆蔻(面包煨)禹余糧(醋淬七次以上各一兩)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
豆蔻燥腸丸治沈寒痼冷。泄瀉冷痢。腹疼后重。
附子(炮去皮)赤石脂(各一兩)肉豆蔻(面裹煨)良姜(炮)舶上硫黃(各半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太圣散治脾胃積寒。心腹疼悶。臟腑泄瀉。腸鳴絞痛。
益智(三兩連皮炒)川烏頭(炮制去皮臍)陳皮(湯浸去白各一兩)干姜(炮制半兩)茴香(七錢半炒)甘草(二錢半炙)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
去
訶子四桂散治臟腑虛怯。本氣弱。脾胃不快。不進飲食。時加溲痢。晝夜不息。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木香(紙包煨過)訶子(濕紙包取皮用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一枚。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一方加豆蔻。一方有白術。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疼痛。頭旋目暈。四肢急倦。脾胃不和。晝夜泄瀉痢。
小
止泄瀉。暖脾。去憊散寒。
以陳廩米作湯食之。
肉豆蔻散治脾胃氣虛。腹脅脹滿。水谷不消。臟腑滑瀉。腹內虛鳴。困倦少力
。口苦舌干。不思飲食。日漸瘦弱。
蒼術(米泔浸一宿去皮尖八兩)茴香(炒)肉桂(去粗皮)川烏(炮去皮臍)訶子皮(各二兩)干姜濃樸(去粗皮姜炒)陳皮(去白)甘草()肉豆蔻(面裹煨各四兩)上為
實腸散(出直指方)治泄瀉不止。
肉豆蔻訶子(炮)縮砂陳皮蒼術(炒)茯苓(各一兩)木香(半兩)甘草(四錢)濃
九寶飲子
(出醫方集成)
治分利水谷。止泄瀉。
罌粟殼(蜜炙)青皮陳皮木通(各一兩二錢)赤茯苓(去皮)黃(微炒)濃樸(姜制)粉草車前子(略炒各三錢半)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蓽茇丸
(出一百選方)
治滑泄。妙甚。
附子(炮去皮臍)蓽茇川姜丁香(不見火)吳茱萸(炒)良姜胡椒(以上各一兩)山茱萸(去核)草豆蔻(去皮半兩)上為末。棗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陳米飲下。
日五服。廬州知錄周汝功。嘉禾人。乃尊守永嘉時。每苦滑泄。服此藥果有效。其方董發運問有序多不復錄。下一方亦周所傳也。如瀉日三服下。
補脾丸
(出百一選方)
治滑泄不禁。
白術赤石脂肉豆蔻(面裹煨)川濃樸(去粗皮姜汁涂炙)川白姜(炮各一兩)蓽茇(炒)神曲(炒)附子(炮去皮臍)麥(炒各半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早晚食前各五十丸。陳米飲下。
縮砂丸
(出御藥院方)
治大便泄瀉。米谷不化。腹中疼痛。不思飲食。
縮砂仁黃連(去須微炒)附子(炮去皮臍)吳茱萸(湯洗七次焙干微炒)訶子皮肉豆蔻(各二兩)干姜(炮)木香(各半兩)上為細末。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下。
肉豆蔻丸(出和劑方)治泄瀉。療脾胃氣虛弱。飲食減少。
訶黎勒皮龍骨木香(各三分)丁香(三兩)肉豆蔻縮砂仁(各一兩)赤石脂白礬(時。
濃腸丸(出百一選方)治泄瀉不止。
白龍骨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濃樸(姜制)訶子(炮去核)肉豆蔻(面裹煨)陳皮上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羊肉扶羸丸(出三因方)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臟腑虛滑。老人虛人尤宜服。
精羊肉(一斤半微斷血脈焙干取末四兩)川椒(去目炒出汗)肉豆蔻(煨各一兩)白姜(炮一兩)木香(一分)附子(炮去皮臍)神曲(炒半兩)上為末。煮粟米飲為丸。
梧桐子大
豆蔻分氣散
(出三因方)
治臟腑虛寒。泄瀉。瘦極。及婦人產后洞泄危篤者
。
藿香葉草豆蔻仁青皮(各四兩)甘草(炙)丁香(各半兩)肉豆蔻(炮十兩)烏梅(五
治大瀉后。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下飲食。
芍藥甘草半夏(各一兩)濃樸當歸桂心(各三兩)生姜(五兩)上咀以水八升
豆蔻固腸丸
(出御藥院方)
治脾胃虛弱。臟腑頻滑。不思飲食。腸鳴腹痛。
木香赤石脂干姜縮砂濃樸(生姜制)肉豆蔻(面裹煨去面各一兩)上為細末。
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曲術丸
(出衛生寶鑒)
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進美飲食。及療飲食所傷。
胸膈痞悶等癥。服此取效。
神曲(炒)蒼術(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為末)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不拘時米飲下。
神曲丸
(一名斷下丸出百一選方)
治暴瀉不止。
神曲(二兩炒)茱萸(半兩湯泡七次卻炒干)上為末。用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飲下食前服。
通苓散
(出危氏方)
分利水谷。解煩熱。止泄瀉。
豬苓白術澤瀉赤茯苓(去皮)木通茵陳瞿麥車前子上銼散每服四錢。
水一盞半。燈心麥門冬煎服。
木香散
(出危氏方)
治脾胃俱虛。泄瀉。
肉豆蔻(面裹紙煨)破故紙(炒)白術木香甘草白茯苓(各半兩)上銼散。
每服三
百粒丸治遠近便瀉。大腸滑。神效。
紅椒胡椒附子丁香干姜麥上各等分。為細末。醋煮大蒜為丸。每服百粒。
用米飲湯下。
椒紅固腸丸
(出瑞竹堂方)
治脾胃積冷。腸鳴。大便滑泄。腹痛。
神曲(六兩作小塊炒香熟)白術(一兩銼炒干)肉豆蔻(三兩面裹煨)川姜(去皮炮三兩)濃樸(去粗皮姜炙一兩)川椒(去肉炒去汗取干凈一兩半)上為細末。別用蒜不拘多少。濕紙裹煨香熟。剝凈研如泥。熱湯化開。濾去滓。少入面打糊和藥。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湯送下。日進二服。
立效散治瀉。
烏梅肉御米殼白礬甘草(炙)夜叉頭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半。米飲湯調空心服。
治瀉
(出百一選方)人參(去蘆)茯苓肉豆蔻(面裹煨)訶子肉(等分)木香(減半)上為末。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湯下。小兒服丸如黍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
治脾泄多年。老人腎虛。謂之水土同化。
(出存仁方)用吳茱萸簸凈。不拘多少。白水煎。去渣。盞內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
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余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
健脾散
(一名養婆湯出三因方)
治五泄。或青白五色雜下。休作無時。亦治
脾胃虛損。臟腑泄瀉。不進飲食。寒中洞泄。及年高久泄不止。
烏頭(炮去皮尖三錢)濃樸(去皮銼姜制炒)甘草(炙)干姜(炮一兩)上為末。每服二
四神丸
(出醫方集方)
治脾泄。腎泄。
肉豆蔻(生二兩)破故紙(炒四兩)木香(半兩不見火)茴香(炒一兩)上為末。生姜煮棗肉丸。如梧桐子大。鹽湯下。一方去木香茴香入神曲麥如前作丸。
木香煮散
(出百一選方)
治瀉不止。
木香(二兩)甘草(半兩炙)茱萸(二兩去枝梗)罌粟殼(去頂蒂膜蜜炙四兩)上咀。
桃花丸治男子婦人泄瀉不止。
良姜赤石脂干姜五靈脂上等分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米
豆蔻飲
(一名豆蔻散出百一選方)
治滑泄神效。
陳米(一兩)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赤石脂(研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
粟米湯飲調下。日進三服。
曲丸
(出危氏方)
治脾胃中風。臟腑泄滑不止。
芎神曲(炒)白術附子(炮去皮臍尖各等分)上為細末。用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左氏述。楚子為蕭將潰無社告申叔展曰。有曲麥乎。有山曲窮乎。曲窮芎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能除濕。予嘗加術附以制方。治脾濕而泄者無不中。此藥亦治飧泄。素問曰。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者。食谷不化。蓋春木旺時。肝生風邪。氵?于脾經。至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此藥尤宜。
朝真丹治腸胃虛弱。內受風冷。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腸鳴腹痛。不進飲食。
漸至羸瘦。并宜服之。
硫黃(生研細三十兩)朱砂(研為末三兩一錢)白礬(七兩半)上研勻水浸蒸餅丸。
如梧桐子大。用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不計時。夏月宜備急。
棗肉丸
(出濟生方)
治脾胃虛寒。或腸鳴泄瀉。腹脅虛脹。或膈不快。食不
化。
破故紙(四兩炒)木香(不見火秤一兩)肉豆蔻(三兩面裹煨香去面不用)上為細末。燈心煮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生姜湯下。空心食前服。
如神丸
(出三因方)
止瀉。治臟腑虛寒。脾胃受濕。泄瀉無度。胃泄瀉暴
下。日夜無度。腹川烏頭(四兩米泔浸軟去皮切作片子用鹽四兩炒黃去鹽不用)半夏(湯洗七次去滑)蒼術(米泔浸凈洗各半斤)上為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米湯下。
戊己丸
(一名苦散海上名方)
治冷熱不調。泄瀉不止。米谷不化。臍腹刺
痛。脾受濕氣。
黃連(去須)芍藥吳茱萸(去梗湯浸各等分)上將黃連芍藥微炒黃。次下茱萸炒深黃色為末。水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日二三服。不拘時。一方水浸蒸餅為丸。良方作散末用水煎。治痢疾。一方面糊為丸。一方醋糊為丸。一方粥飲調下。
香茸丸
(出危氏方)
治飲多遂或灑泄。骨立不能食。但再飲一二盞。泄作幾
年矣。
嫩鹿茸(以火燎去毛酥炙黃)肉豆蔻(火煨)生麝香(別研)上為末。白陳米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米飲下。熱者酒蒸黃連丸。
固腸丸
(一名茱連丸出百一選方)
治臟腑滑泄。晝夜無度。
吳茱萸(揀凈)黃連(去須)罌粟殼(去瓤蒂三味各等分)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乳豆丸
(出瑞竹堂方)
治臟腑泄瀉不調。滑泄不止。諸藥不效。
乳香(一兩別研)肉豆蔻(二兩面裹煨熟取豆蔻切碎另研為末)上為細末。相和用陳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湯下。一方乳香用肉豆蔻大一枚。剜小竅入乳香三分塊。面裹煨熟去面為末。米飲下。一方以茶末對烹之。
肉附丸
(一名豆附散出百一選方)
治腹瀉不止。
肉豆蔻(一兩一錢面裹煨)附子(一個重七錢者炮去皮臍)上為細末。打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候干。每服五六十丸。米湯吞下。不拘時立效。一方姜五片。煎服空心下。
神授丸(出百一選方)治臟腑滑瀉。
南木香(一錢半)肉豆蔻(一兩面裹煨)上為末。煮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不拘時。
香姜散治晨泄。久患脾泄。兼治下痢。一名委姜散。一名姜黃散。
生姜(四兩切如豆大)黃連(二兩銼)上一處淹一宿。慢火炒姜紫色。去姜不用。
將黃連為末。每服二錢。用臘茶清調。一劑而愈。或姜作末。米飲酒調。治白痢。一方羅勻。
水五升。煮一升。頓服。不拘時候。若欲速效。一料只作兩服。常有患此。兩服愈。
肉豆蔻丸治腎泄久不愈。脈沉細無力者。及脾胃虛弱泄瀉不止。全不進飲食。
一名二神破故紙(炒)肉豆蔻(面裹煨各等分)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心服。一方用肥棗四十九個。生姜四兩。切片同煮爛。去姜取棗去皮核研如膏。入藥同杵丸。鹽湯下。弱甚加茯苓二兩。木香一兩。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
予授此方。服之頓然便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蓋腎氣怯。虧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不有火力。雖終日米谷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凈淘酒浸。曝干。日炒數匙。酒下。十日分飲啖。如湯沃雪。亦如此理也。
香蘇湯治下后煩。氣暴上。
生蘇(一把各用蘇子三兩重)香豉(五兩)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治臟腑滑瀉。
用鷹爪黃連。不拘多少。碾為細末。煨熟去皮。大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米飲下。
火丸治風氣行于腸胃。泄瀉。
用火草一味為末。醋糊丸。每服三十丸。空心下。
治瀉久治無效者。老人尤宜服。一名護命方。
用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以韭菜根研爛絞取汁。丸如梧桐子大。曬干每服三十丸。米飲煮粥一碗。空心食。
椒附湯治驟腹疼。注下。或滑腸頻并。多有冷沫。
川椒(去目)干姜(生用)附子(去皮臍生用三味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二盞。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治夏秋暑瀉不止。
以理中湯下駐車丸。
胃苓散治瀉。傷暑。煩渴引飲。所下如水。
用平胃散五苓散各二錢。水一盞。棗二枚。姜三片。煎至七分。嚼姜棗和渣咽服。少刻又服。辰砂五苓散亦可用。來復丹亦可。或寒濕水泄。正胃散理中湯。蘇梅米湯調下。一方入鹽煎。
藿香正氣散治飲食中憂怒傷脾。腸腹內膨滿。泄瀉頻并。或作晨泄。加丁香縮
砂良姜南木香各半錢。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服效。
治泄瀉
用雞蛋一個。去尖頂。用白礬些少。火上飛干。入于雞子內。銀釵攪勻。將濕紙裹著。
火上煨熟服之。
治泄瀉不止。腿腳無力。行步艱難。
宜服丁香五套丸立止。
治泄瀉
用敗毒散加陳糯米五十粒、煎服。亦治噤口痢。熱毒沖心。不進飲食。噤口蓋有熱。
加蓮肉。
治泄瀉臟寒。不進飲食。氣體倦怠。名豬臟丸。
用吳茱萸。不拘多少。揀凈。用豬腸一兩條。以茱萸實滿。扎定兩頭。熟炭煮令極爛。
研細。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前各以飲吞下五十丸。
棗附丸治臟腑寒滑泄。不思飲食。
用正生大附子一個。干棗半斤。內銀石器中。慢火煮。上留水兩指。未干旋添湯。煮兩三時。取出。切作薄片半個。再煮候至干。棗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患滑泄垂死者皆效。
治夏月脾胃厥冷。滑腸泄瀉。肚痛。及霍亂吐瀉不止。
用胡椒不拘多少為末研爛。飯搜和手心揉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吞下。
炙肝散
(一名豬肝散)
治久患脾泄不愈。及瀉不止。
白術白芷白芍藥(各半兩)桔梗(一分)上各生為細末。以不入水豬肝五兩。
作小片子。或塊子。藥一十五錢。細切蔥白二寸。鹽一錢。同拌肝令勻。以竹簽子作串。慢火炙香熟啖之。米飲送下。空心食前各一服。渴勿吃冷水。半月必安。
樸附丸
(出危氏方)
治脾元虛弱。久患脾泄。冷瀉不止。及翻胃惡心。臟腑
滑泄痢下。
濃樸(去粗皮姜汁制一兩)綿附子(炮去皮臍凈一兩)神曲(炒三錢)干姜(炮三兩一用生姜六兩取汁)上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或姜湯下。一方無神曲用橘紅。
加味治中湯
(出危氏方)
治脾胃不足。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腸鳴切痛。泄
瀉注下。身體怯寒。
干姜(炮)白術青皮縮砂(各一兩用仁)人參(去蘆)甘草(炙各半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或進感應丸。
粟殼丸(出危氏方)治暴瀉。
肉豆蔻
(炮)
罌殼
(去臉蒂萼凈炙)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
大。
空心服。米湯下三十丸。
訶黎勒散(出圣惠方)治老人瀉不止。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谷神散
(出百一選方)
治夏月暴瀉。
甘草(炙)干姜(各一兩)陳倉米(一升)楮實(青者蒸一次曬干用一斤)上為細末。飯飲調下。
樸附丸治脾胃久虛。鼓腸滑泄。臍腹絞痛。腸鳴泄瀉。肢體無力。此藥補益脾
胃。止心濃樸(五兩去粗皮銼塊子)附子(一兩半銼大塊去皮臍)生姜(五兩不去皮凈洗切片子)青干姜(炮去皮一兩)訶子(一兩炮)肉豆蔻(一兩)人參(一兩)上為末。將棗去皮核。和
訶子丸
(出本草方)
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諸藥不效。
訶子皮川姜肉豆蔻龍骨木香赤石脂(各等分)上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水飲下。一方有附子。
吳茱萸丸
(出御藥院方)
治一切積冷。脾胃不和。心腹疼痛。嘔吐泄瀉。腹
內絞痛。
吳茱萸(洗七次焙干半兩)良姜(銼研)干姜(炮各五兩)上各修制畢搗羅為細末。醋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粥飲下。
三宜湯
(出和劑方)
治冒暑引飲。冷熱不調。泄瀉多渴。心腹煩悶。痢下赤
白。腹痛后重。
桂心(四斤四兩)干姜(炮炒四斤)甘草(沙炒三十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兩另研)上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如傷暑煩渴。新汲水調下。不計時。
來復丹
(出醫方集成)
治伏暑泄瀉。
理中湯
(出醫方集成)
治臟腑停寒。泄瀉不止。
(方見脾臟門兼理脾胃類)(案原方:人參。干姜炮。白術。甘草炒各一兩。上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煎取一盞。
去滓。空心腹。傷胃吐血。服如本方。過啖熱食。迫血上行。發為鼻衄。加川芎能理中脘。
分利陰陽。安定血脈。用之特效。停痰留飲。加茯苓半夏導利去之。調理停飲。心脾氣痛。
加炮過吳茱萸三十粒。腎氣發動。繞臍筑痛。去術加桂半兩。腎惡燥故去術。恐作奔豚。故加桂以泄之。小腸氣痛。加桂枝、川楝子。四肢痹麻。加附子、天麻各四分之一。霍亂后轉筋。加石膏。若誤服附子中毒者。正用本方。或止用干姜甘草等分煎服。仍以黑豆煎湯佐之。寒濕所中。昏暈緩弱。腰背強急。心腹滿脹。胸膈痞塞。吐利交作。加附子等分。名附子理中湯。是齊于本方中甘草但用四分之一。更作細末。每服二錢。入燒鹽點服。若欲祛氣。
添入橘皮半兩。名加減理中湯。若虛寒泄瀉者。加茯苓陳皮等分。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
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若水谷不化。食少翻胃。更加縮砂半兩。名附子理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少許頻服。俟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
于本方中去術加熟附。名四順湯。若渴者。加瓜蔞根枳實茯苓。名枳實理中湯。若悸多者。
加茯苓一兩。若腹滿去白術加附子一兩。若渴欲飲水者。添加術半兩。若苦寒者。添加干姜半兩)
藿香正氣散
(出醫方集成)
治感濕泄。
南白膠香散
(出衛生家寶)
治脾寒虛。滑腸久瀉。臍脹無休。
粟殼(去須蒂四兩醋炒)南白膠香龍骨(各三分)甘草(炙七錢)干姜(半兩炮)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溫服。
金鎖正元丹
(出醫方集成)
治腎虛泄瀉。小便頻數。盜汗遺精。虛冷之癥。
并宜治之。
五倍子茯苓(各八兩)龍骨(別研)朱砂(別研各三兩)紫巴戟(去心十六齒)補骨脂(酒浸炒十兩)肉蓯蓉(洗焙)葫蘆巴(炒研各一升)上為末。入研細令勻。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白術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泄瀉吐嘔。脾胃不和。痰多氣逆。
白術半夏曲干姜(炮)人參(去蘆頭四兩各四味)丁香(半兩)高良姜(油炒半兩)上
治腸丸治腸胃虛濕。泄瀉頻并。米谷不化。腹脹腸鳴。臍腹痛。腸滑洞下。
黃連(去須)干姜(炮)肉豆蔻(面裹煨香)赤石脂龍骨吳茱萸(湯微炒以上六味各半兩)訶子(煨去核一兩半)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服。
茱萸已寒丸治臟腑久弱。腸胃宿寒。泄瀉頻并。
青橘皮(去皮二兩)陳橘皮(去皮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川烏頭(炮去皮臍尖)干姜(炮)高良姜吳茱萸(炒黃)肉桂(去粗皮以上六味各一兩)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米飲下。
實腸丸治腸胃虛弱。腹脹泄瀉。時時刺痛。
黃連(一兩去須)肉豆蔻(面裹煨香)丁香干姜(炮)白茯苓(去皮)當歸(洗焙干)訶子(去核六味各半兩)木香(一分)上件同為細末。用豬膽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空米飲下。
養臟丸治腸胃虛寒。泄瀉無度。不進飲食。
生硫黃(四兩研粉)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臍)山藥鹿角霜肉豆蔻(面裹煨香以上五味各三兩)上為細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五十丸。
空心食前
黃連烏梅丸治飲食不節。營衛不和。風邪進襲腑臟之間。致腸胃虛弱。泄瀉腸
鳴。腹脅膨脹。里急后重。口目頻并。不思飲食。
黃連(去須)阿膠(蛤粉炒成珠子)當歸(洗凈三味各二兩)人參(去蘆頭)龍骨(紅)赤石脂干姜(炮)白茯苓(去皮)烏梅肉(焙干)陳橘皮(去白)訶子(煨去皮臍)肉豆蔻(面裹煨香)木香罌粟殼(蜜炙以上味各一兩)白礬(枯半兩)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如腹痛煎當歸湯下。下血煎地榆湯下。食前服。
訶黎勒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腹臍痛。
肉豆蔻(面裹煨香)草豆蔻(去殼)訶黎勒(煨去核以上三味各二兩)赤石脂(三兩)高良姜(三兩)干姜(三兩以上二姜同好醋一斤同煮醋盡曬干入別味)上為細末。
粳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食前服。
抵圣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脾胃虛弱。泄瀉不止。腹痛腸鳴。水谷不化。不
思飲食。
肉豆蔻(八枚面裹煨香)人參(去蘆頭)陳橘皮(去白)木香白茯苓(去皮以上四味各半兩)肉桂(去粗皮一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甘草(炙七錢半)訶子(一十六枚煨去核)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空心食前去渣溫服。
煨肝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臟腑久虛。挾寒滑泄。全不入食。口生白瘡。
川椒(去目出汗)茴香(炒)縮砂仁丁香木香肉豆蔻(面裹煨香以上六味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臍)白術(以上二味各一兩入生姜四兩用醋煮十數沸焙干)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豬肝或羊肝二兩。切作片子。批開摻藥末在內。更用好紙三兩重裹。慢火煨。候肝熟取
茱萸湯治腸胃虛寒。泄瀉不止。
當歸(洗焙三錢)干姜(炮三錢)肉桂(去粗皮二兩)附子(炮去皮臍一兩)吳茱萸(一兩湯洗七次)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蓽茇丸治脾胃冷。心腹痛。腸鳴泄瀉。不思飲食。
人參(去蘆)胡椒肉桂(去粗皮)訶子(煨去核以上四味各三兩)蓽茇白茯苓(去皮)干姜(炮三味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
空心食前。
人參散治瀉無比。
橡斗皮(四兩去子蜜炒)人參(七錢)木香(三錢)甘草(四錢)黃橘皮(半兩)訶子(四個)藿香(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嚼細。
煎艾湯下。每兩作十丸。將后五件同入在內亦佳。立春后。芒種前。加白術半兩。立夏后秋分前。加芍藥茯苓各三分。立秋后加縮砂半兩。如瘀血、吐血、下血加當歸半兩。
治瀉斗肚丸。
(出十便良方)木瓜濃樸訶子肉蒼術赤石脂(各一兩)茯苓(二兩)附子(半兩)上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非時米飲下五十丸。
木瓜煎丸
(出十便良方)
治瀉不止。
以木瓜一個。切去蓋子。入艾葉一兩。椒子四十九個。蓋定簽之。入瓷器內以醋好者一升。煮干去艾并椒。研木瓜為糊。用和干姜炮附子各等分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姜附末不拘多少。
姜附丸
(出楊氏家藏方)
逐寒去濕。溫脾胃。止泄瀉。
白術(四兩)干姜(二兩炮)附子(二枚七錢重者炮去皮臍)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理中丸
(出澹療方)人參干姜(煨)白術(炒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生姜湯嚼下。一方加炮熟川附子一兩。如前制服。治中寒嘔泄等癥。名附子理中丸。或如梧子大亦可。食前空心服。
附龍丸
(出澹療方)
治男子婦人。臟寒滑泄。或去小兒吐瀉亦效。
附子(炮去皮臍)伏龍肝(少用)肉豆蔻(生用)上為細末。研飯為丸。空心飯飲吞下。每
禹余糧丸
(出同前)
主腸胃虛寒。滑泄不禁。
禹余糧()赤石脂()龍骨(生用)蓽茇訶子(面裹煨)干姜(炮)肉豆蔻(生用)附子(炮去皮臍)上等分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服七十丸。米飲送下。食前。
固腸丸
(出朱氏集驗方)
治泄瀉。
附子(去皮炮切一兩)白茯苓(一兩)干姜(炮半兩)大黃(去須打碎)木香(切片各半兩)上水二碗。煮干。曬為末。面糊丸。每服百粒。米飲下。
療二十種雜下。江夏太守用此法。療盡愈。
(出肘后方)黃芩黃柏熟艾附子(炮)甘草(炙一兩)烏梅(二十枚取肉炙)干姜(二兩)上七味各搗下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服。忌肥肉。生冷。一方無甘草附子黃芩。一方除甘草附子。
車前散
(出危氏方)
治暴瀉不止。小便不通。亦治水瀉。
以車前子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根葉亦可。立效。昔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一帖甚效。公曰吾輩臟腑不與市人同。不可服。夫人買訖國醫雜藥進。一服而愈。后公知之。
召賣藥者濃遺之。問其方。久之乃肯說。云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谷臟自止矣。
來復丹
(出仁存方)
治臟腑虛滑。心腹疼痛。泄瀉不止。可冷可熱。可緩可
急。不問男婦長硫黃(同硝石納入定盤內微炒用柳木篾子擾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火太過忌傷藥力再研極細二味各一兩)五靈脂(去砂石)陳皮青皮(各去白二兩)元精石(一兩紅酒淬)上為細末研勻。用醋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粥湯飲下。小兒三五粒。若慢驚風。吐痢不止。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不續故也。
應夢如神飲子
(出家藏經效方)
治陰陽不和。冷熱相干。肚腹脹膨。不時作
痛。五更寒痛溏瀉。及白痢赤痢。并治一切不正之氣。
綿姜(一兩炮制)陳橘皮(一兩半去瓤秤)木香(半兩)揀甘草(一兩炙黃)茯苓(一兩)訶子(一兩火炮去核秤)御米殼(二兩去頂梗并子及內隔皮炒)上咀每服四錢至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腹痛加乳香少許。白痢加干姜大棗。兩服滓并作一服。血痢加黃連、木香半錢。血少加烏梅一個。近日有言運干二女病幾月。
母夢
溫腎丸治五臟寒痛。小便多。便泄瀉。
川烏(炮)干姜官桂三棱(炮)青皮硫黃(各等分)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泄瀉干姜湯下。
白術附子湯
(出濟生方)
治腸胃虛濕。腸鳴泄瀉。或自盜汗。
白術(二兩)附子(炮)茯苓(去皮各一兩)上羅勻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斷下丸
(出家藏經驗方)
治泄瀉無度。
枯白礬(二兩)華陰細辛(一兩半去枝葉土凈秤)訶子皮(二兩)干姜(三兩炒銼)龍骨(一兩)石榴皮(用好醋浸軟炒令干須用酸石榴皮二兩)牡蠣(用鹽泥固濟火通赤為度二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濃煎陳米飲下。
姜粟散
(出家經藏驗方)
治暴瀉。
罌粟殼(去蓋子凈洗)甘草陳皮(凈去瓤)干姜上等分。炭火上炒干姜黃色為細末。每
治氣七寶丹。
(出十便良方)陳橘皮附子當歸干姜(各一兩)濃樸胡椒(各半兩)舶上硫黃(一分為細末)吳茱萸(半兩)上七味細銼。用慢火暖過。搗羅為末。與硫黃末同拌和一處。煎米醋和作兩劑。又以白面半斤。和令得所。亦分足兩劑。用裹藥如燒餅法。用文武火煨令面熟為度。去卻面于臼中搗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如患諸般泄痢。以米湯下二十丸。空心日午服。如患氣痛。及宿食不消。以姜湯下二十丸。并無所忌。如久患瀉痢。服此無不瘥。效如神。若老人及脾胃泄滑。大宜服此藥。
換腸丸
(出御藥院方)
治劇泄瀉不止。并諸下痢之疾。
御米殼(去隔蒂碎微炒凈秤二兩)木香訶子皮白芍藥甘草(炒)當歸(去蘆頭炒)人參(各一兩)白茯苓(去皮)白術(各一兩半)上為生姜絲、鹽各少許。
拌勻。紙裹好。
用文武火煨熟。用生姜粥下食前。日進二服。
乳豆丸
(出濟生方)
治大腸虛寒。滑泄不止。
鐘乳粉(一兩)肉豆蔻(半兩面裹煨香去面不用)上為細末。煮棗肉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飲下。
姜連丸治元臟久冷。滑泄不止。飲食不進。漸至危困。
干姜(炮)黃連(去須)赤石脂白枯礬龍骨上等分為末。粟米粥丸。如梧桐子大。
每
豬臟丸治元臟久冷。滑泄不止。飲食不進。漸至危困。
硫黃(二兩為末)豬臟(一斤洗凈入硫黃于內以線縛兩頭用米醋五升入瓷瓶以鹽泥固濟用炭火一秤俟醋干為度取出入后藥)吳茱萸(二兩炒)濃樸(一斤去皮姜炒)上為末。先
術附湯濕癥泄瀉。
白術(二兩)甘草(炙一兩)附子(炮七錢半)上咀為末。三錢以姜七片。水煎空心溫
姜附湯治冷癥泄瀉。
附子(炮)干姜(炮各等分)上咀為末。三錢。以水煎空心溫服。
訶黎勒丸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訶子(面煨)附子(炮)肉豆蔻(面煨)木香吳茱萸(炒)龍骨(生)白茯苓蓽茇上
茯苓湯治濕瀉。
白術(一兩)茯苓(去皮七錢半)上咀水煎一兩。食前服。食入而瀉。謂胃中有宿谷也
朱砂丸無問大人小兒。或上格吐逆。下注泄瀉。
枯白礬黃丹(各等分)朱砂(為衣)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四丸。以針扎藥丸。燈上燒熟。研爛。涼米泔水調下。瀉者食前。吐者無時候。
平胃散治傷濕泄瀉。
橘紅濃樸(制各三兩半)蒼術(炒五兩半)甘草(炙一兩)上銼細。每服三錢。
姜煎服。
又方
以生料五苓散。對夾平胃散。用陳米煎。暑瀉食積滯諸癥皆效。
益胃湯治頭疼昏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肢怠惰。燥熱短氣。口不知
味。腹鳴大便微溏。黃色覺渴。不喜冷物。
黃(二分)人參(三分)甘草(二分)黃芩(三分)蒼術(一錢半)陳皮(五皮)當歸梢(三分)升麻(半錢)柴胡(二分)紅花(少許)半夏(三分)益智(二分)白術(三分)上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一婦人年四十余歲。因內傷服藥犯牽牛大黃。服藥致泄痢五七行。以升陽補胃治之。
和胃湯
升麻(半錢)柴胡(半錢)當歸身(二錢)草豆蔻(半錢)半夏(三分)干姜(七分)甘草(七分)紅硝(七分)黃(半錢)上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滓。稍熱服。兩飯間飲之。
溫中湯治老人吐瀉不止。
揀參白術白茯苓干姜(炮各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湯米飲調服。空心食前。蓋干姜溫中。茯苓利水。平三焦也。
癸卯歲。冬十月小雪薄冰。天令應時。白樞判家一老仆。面塵脫色。神氣特弱。病脫肛日久。服藥未效。近日復下赤白膿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勝其苦。先師料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飲食不節。天氣應時。衣蓋猶薄。寒侵形體。乃寒滑氣泄不固。故形質下脫也。當以澀去其脫。而除其滑。微酸之氣。固氣上收。去其下脫。以大熱之劑。除寒補陽。以補氣之藥。升陽益氣。是的對其癥。
訶子皮散治腸胃虛寒泄瀉。米谷不化。腸鳴腹痛。脫肛。或作膿血。日夜無度。
罌粟殼(去蒂蓋蜜炒半錢)訶子(去核七分煨)干姜(泡六分)橘皮(半錢)本草十劑云。澀可去脫。以粟殼之酸。微澀上收。能固氣去脫。主用為君也。以訶子皮之微酸上收。固血治其形脫。橘皮微苦溫。益真氣。升陽為之使。以干姜大辛熱之劑。除寒為臣。上為細末。分作三服。二盞水煎至一盞。和滓熱。空心再服。全愈。
扶脾丸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瀉無度。飲食不化。
白術茯苓橘皮(各二錢)大麥(四錢半)炙甘草(三錢)肉桂(半錢)半夏(二錢)干生姜(半錢)訶子皮(二錢)紅豆(一錢)干姜(一錢)炒曲(四錢)藿香(一錢)烏梅丸。食前溫水下。
黃補胃丸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作泄。腹中鳴。小便黃。
黃(二分)炙甘草(二錢)升麻(六分)橘皮(三分)當歸身(三分)益智(三分)柴胡(三分)紅花(少許)上咀分作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
升陽除濕湯自上而下。引而去之。
升麻(半錢)柴胡(半錢)羌活(半錢)蒼術(一錢)炙甘草(三分)神曲(半錢)豬苓如胃寒腸鳴。加益智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后稍熱服。
煮樸丸治脾胃不足。停寒留飲。泄瀉無時。
濃樸(一斤制)天南星(去皮黃泥煨熱四兩)棗肉(去核十五個)生姜(一斤半和皮洗切作片入大蒜十枚同煮)以上用水五升同煮。上四味于銀器中煮令干。略炒姜不用。
卻后入藥。
干姜(炮)茴香(炒各四兩)青鹽(一兩)甘草(一兩半同前藥煮干去草不用)附子(炮)川椒(揀去閉口并目炒)白茯苓(各一兩)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桂香丸治臟腑寒。為風濕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泡去皮臍)肉豆蔻白茯苓(各一兩)桂心白姜(炮)木香(炮各半兩)丁香(一
金鎖丹治寒冷滑泄。
上以辰砂一兩。研令極細。以水丸作一球。放干。次用陽起石一兩。研令細。以水和作餅裹前辰砂放干。復用龍齒一兩作末。水和作餅。裹前藥。復用牡蠣一兩作細末以水和作餅裹前藥令干。外用六一泥固濟。作球。直待透干。方用醋灰半斗許丸之。五斤炭。先下三斤。候將盡。再下二斤。火盡候冷。打開去泥。并牡蠣存留。三件一處研令極細。以棗肉丸如桐子大。空心鹽湯下。三五丸。太固真元。才覺固則休服。及治臟腑滑泄。以米湯下五粒。
婦
煨肝散治脾元虛冷。滑泄不止。口內生瘡。腹中冷。不思飲食。暖胃消食止瀉。
蒼術(三兩)縮砂(去皮)柴胡(去苗)桔梗濃樸(姜汁炙去皮各一兩)蕪荑(三分)桂心(三分去皮)陳橘皮(去白)遠志(去心)北紫菀(各半兩)胡椒(一分)上件杵為末。以細絹篩為散。每服豬肝四兩。切作三片。每片用末一二錢許。摻于肝上。入蔥白、蒔蘿、鹽等。令有滋味。一重布面片裹之。炭火內煨令通熟。面焦黃色即得。去面取肝。
空
益智火煮散治脾腎風虛。脾元冷憊。虛滑不止。飲食不進。
青木香(半分)舶上茴香(一分)青橘皮(一兩)干姜(半兩)烏梅(二兩生用)益智(一兩生用)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棗五枚。同煎至八分。先吃棗。后藥。
食前服之。過
小草還丹補脾腎虛冷。止大腸滑泄。
地黃(半斤銼炒黃色)茱萸青橘皮(去白)萆干姜石榴皮(各炙二兩)濃樸(一兩姜汁炙令黃香為度)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或嚼破生
滲腸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泄瀉不止。久痢不瘥。不問赤白膿血。并皆治
之。
附子(炮去皮臍)阿膠(蛤粉炒)白米訶子(煨去核)白龍骨赤石脂干姜(炒上各等分)上為細末。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空心下。
治脾瀉。蓋脾惡濕。則濡弱而困。困則不能制水。經曰。濕勝則濡泄。
(出本草方)以生姜碎之。半夏湯洗。與大棗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呷。數日便已。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昔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此方服遂愈。
治久患脾瀉。臟腑虛滑。不進飲食。
上用青州棗子去核。以木香擘破如棗核大。置棗中。十數枚。以水一盞。煮俟軟熟。溫嚼吃。以所煮汁送下。甚者不過一二劑。
卷二百八 泄痢門
水瀉
(附論)夫脾與胃為表里。脾主運化。胃為水谷之海。其精氣化為氣血。以養臟腑。其糟粕傳于大腸也。若脾胃虛弱。受于寒氣。或飲食生冷。傷于脾胃。水谷不消。大腸虛寒。故成水瀉也。內經謂。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蓋為冷熱不調。氣不相濟也。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濕飲流滯。水走腸間。禁固不能。故令人腸脹不下痢。有如注水之狀。謂之注泄。世為水瀉。
方
訶黎勒丸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吐噦。遍身疼痛。
訶黎勒(煨去核)鹿茸(酥炙去毛)桑根白皮(銼)地榆赤石脂天雄(炮裂去皮臍)龍骨(各一兩半)白芷黃連(去須)桂(去粗皮)白茅根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當歸(切焙各一兩)黃芩(去黑心)干姜(炮各半兩)肉豆蔻(去殼四五枚)上為末。爛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
白芷黃連湯治因傷水飲后。變成暴泄。
白芷(一兩半)黃連(去須一兩)地榆(一兩半)當歸(銼焙一兩)木香(一兩)赤石脂(豆蔻(一枚煨去殼)白術(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桂皮(去粗皮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
正氣散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日夜不止。
縮砂(蜜炙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臍)赤石脂肉豆蔻(去殼)龍骨石榴皮(焙)甘草(炙銼)人參地榆白術吳茱萸(湯浸焙炒干)干姜(炮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煮
赤石脂丸
(出圣惠方)
治水瀉心腹痛。四肢逆冷。不納飲食。
赤石脂(三兩)龍骨(二兩)艾葉(一兩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肉豆蔻(一兩去皮)縮砂(一兩去皮)高良姜(一兩銼)干姜(一兩炮制銼)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搗羅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大道固腸丸(出御藥院方)治腸虛滑泄。水谷直下。完谷不化。久寒積冷。心腹
脹
滿。不思飲食。怠惰嗜臥。困倦少力。兼治白帶。脈候沉微。
肉豆蔻(醋面裹燒熟為度)硫黃(火)赤石脂(燒紅)白礬(枯過)陽起石(燒一日各一兩)干姜(炮)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兩半)縮砂仁木香(各半兩)白龍骨(二兩半)上件研為細末。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粥飲下。
木香丸治脾胃虛冷。腸滑水瀉。如休息痢不止。
木香白堊(火)肉豆蔻仁丁香(各半兩)干姜(炮)訶黎勒(煨取皮)龍骨(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日晚再服。
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
(出圣濟總錄)取黃荊葉不限多少。陰干搗羅為散。每以米飲調下三錢。
又方
(出圣濟總錄)取羊蹄根曬干。刮去皮。搗為末。每服以米飲調下三錢。
又方
(出圣濟總錄)取干艾半斤。慢火炒令熱。布裹坐之。冷再炒坐。
香連散
(出圣惠方)
治水瀉。時有腹痛。
木香(半兩)黃連(三分去須微炒)縮砂(三分去皮)當歸(三分銼微炒)龍骨(一兩)訶黎勒(三分煨用皮)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莨菪子(一兩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曬干炒令黃黑色者)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
蕪荑丸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
蕪荑(炒)黃連(去須炒)吳茱萸(湯洗焙炒各三兩)干姜(炮一兩)枳殼(去瓤面炒半兩)縮砂仁(二兩)上為末。煮漿水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湯下。
漿水散
(出保命集)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
能語。甚者加吐。此謂急病。
半夏(一兩湯洗)附子(半兩炮)干生姜甘草(炙)桂(各五錢)良姜(二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太陽經動下痢為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痢。或下漆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又不了。又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秋冬白術湯。
縮砂丸
(出圣惠方)
治冷氣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中痛。四肢不和。
縮砂(一兩去皮)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干姜(半兩銼炮裂)木香吳茱萸(一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上羅為末。用醋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木香散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不止。
青木香黃連(去須炒各一兩)訶黎勒皮(微炒三分)龍骨(半兩)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以粥飲調下。日午再服。以差為度。小兒加減服之。
濃樸散
(出圣濟總錄)
治一切水瀉。及冷痢。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銼一兩)干姜(半生半炮一兩)白術(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甘草(半生半炙半兩)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如霍亂吐瀉。新汲水調下。日晚再服。
木香丸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不止。
木香(一錢)草烏(生去皮臍半兩)肉豆蔻(一枚大者去殼)胡椒(半兩研)巴豆(大者七枚去皮心膜出油盡研)上為細末。令研勻。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
小兒一丸并用冷萊菔湯下。
龍骨散
(出圣惠方)
治水瀉腹痛。不納飲食。
龍骨(一兩)木香(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肉豆蔻(一兩面裹煨面令黃為度)濃樸(二兩去粗皮)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粥飲下。日三四服。
代赭丸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腸鳴。臍腹撮痛。
代赭(赤)干姜(炮)龍骨(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上為末。研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午再服。
砂丸治水瀉不止。
砂(研)石硫黃(研各一兩)鉛丹(研半兩)巴豆(去皮心出油盡十四枚)上先用巴豆霜研細。入諸藥同研細。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大。水瀉新汲水下一丸。赤白痢煎干姜甘草湯放冷下一丸。吐瀉煎生姜木瓜湯放冷下一丸。不拘時服。
杏仁丸治水瀉。
杏仁(湯煎去兩仁及皮尖七粒)砒霜(末)巴豆(霜)鐺墨(各一錢)上研棗肉丸。粟米大。臨臥。新汲水下一丸。
如圣丸
(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滑腸。氣虛久冷。
干姜(炮)高良姜胡椒蜀椒(去目并閉口者)上等分為末。醋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
訶黎勒丸治水瀉。腸滑不禁。
訶黎勒(二兩面裹煨去復選皮并面為末)干姜(炮)赤石脂龍骨(各一兩)上為末。稀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飯飲下。
訶黎勒丸治水瀉。
取訶黎勒不拘多少。面裹炭火炮令赤黃。剝去面。取訶黎勒皮搗羅為末。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服。
治水瀉
南木香縮砂仁白術(各一兩)丁香(半兩)上銼如麻子大。每服三四錢。水一盞半。煎
濃樸丸治水瀉。
濃樸(三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去須一兩微炒)木香(一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計時候。以冷米飲下。
肉豆蔻散治水瀉。腹痛腸鳴。
肉豆蔻(去殼為末三兩)生姜(汁二合)白面(一兩)上將姜汁和面作餅子。裹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
斗門散治暴瀉。日夜無度。
橡斗子(去刺)訶黎勒(煨去核)黃連(去須)上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
立效丸治水瀉不止。
鉛丹(炒半錢)草烏頭(一枚炮制去皮臍)巴豆(三粒去皮心膜出油盡碎)上先搗烏頭為末。與二味研極勻。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煎陳粟甘草烏梅湯。放溫服下。
黑神丸治水瀉不止。
巴豆(一枚去皮心膜不出油)杏仁(七枚去兩仁及皮尖炒)鐺墨(一錢)上研極細。以糯米粥丸。秫米大。每服一丸。冷水下。立止。甚者再一丸。
針頭丸治水瀉。腸鳴。及積痢
(一名朱砂丸)巴豆(一枚去皮膜)杏仁(一枚去皮尖二味皆針桃上火燎存性)上細研約三百轉。
入大豆末一字。再研一百轉。面糊和丸。如針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一方以蒸棗肉為丸。
芥子大。朱砂為衣。倒流水下一丸。食前服。
白堊丸治水瀉。米谷不化。晝夜不止。
白堊(一兩火過)干姜(炮一兩)楮葉(二兩生研細)上研為末。米糊和丸。
如綠豆大。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黃蠟丸治水瀉不止。傷冷虛極。
用硫黃一兩研細。先用黃蠟熔化。即入硫黃末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新汲水下。
備急朝真丹治氣虛傷冷。暴作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痛不止。
硫黃(二兩)牛角(炙研令極細)枯白礬(各半兩)上同細研。水浸蒸餅。去水。
攪和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溫米飲或鹽湯下。
如圣丸治水瀉。赤白痢。
烏頭(端正大者炮制去皮臍)綠豆上等分為末。新汲水和丸。綠豆大。以丹砂為衣。
每服五丸。白痢干姜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赤白痢煎干姜甘草湯下。水瀉用新汲水下。小兒一二丸。不拘時候。
硫黃丸治水瀉不止。腹臟久冷。不思飲食。
硫黃(一兩)白礬(三兩燒令汁盡)上都細研為末。以粳米飯和丸。每服十丸。不計時候。以粥飲下。
硫黃散治暴瀉所下如破水。
生硫黃白滑石上為末。溫水調下立止。
干棗方治水瀉。
用青州干棗十枚。去核。入莨菪子填滿。以麻纏卻用炭火燒令煙盡。研細。每服一錢半。
煎
治水瀉多時不瘥。
取羊角一枚。用白礬末填滿。燒為灰。研為散。每食前。新汲水調下二錢。
針頭丸
(出危氏方)
治夏月水瀉不止。
以大巴豆一粒。去殼。**定。燈上燒存性。研細。用蠟如小豆大蘸此。亦燈上炙令熔。
丸
治水瀉無度。
用干姜末粥飲調下立效。
治暴水瀉不止。
(出海上方)用肉豆蔻三枚。用濕面裹定。慢火內煨令面焦。去面研為末。只作一服。陳米飲調下。
食前服之。神效。
治水瀉
用生姜一塊。連皮切作二片。入明礬一銅錢大。將紙包裹。以文火煨熟。沸湯井水合一盞。嚼爛姜。湯送下。一方服理中湯加肉豆蔻、良姜。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食前服
肚蒜丸
(出危氏方)
治水瀉。丁必卿云。渠每遇五更必水瀉一次。百藥無
效。服此遂安。
用豬肚一枚。凈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內。肚滿為度。煮之。自晨至晚。肚蒜糜爛為度。
杵成膏子。入平胃散同杵。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米飲空腹服。
玉霜丸
(一名縛虎丸出圣濟總錄)
治水瀉。小腹疼痛。
茱萸丸
(一名茱萸湯)
治水瀉不止。
如神散治白痢如神。
麻葉(五月五日采陰干乃今人用作布者之麻)上杵細羅為末。每服二錢。冷水半盞。
調下。空心服。不要吃熱物。令人閃倒。只吃冷涼物也。若大人病重者。服二錢半。此方治白痢大效。
梅棗湯
(出護命方)
治水瀉不止。
棗子(大者十枚)罌粟谷(一枚)烏梅(十個)上銼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
治水瀉并赤白痢。
(出十便良方)草烏(大者一兩半)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水瀉井花水下。并宜服后忌腥臊熱膩生冷之物。
針頭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水瀉積痢。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燒留性)巴豆(四十粒去殼燒存性此二字別研)草烏頭(二錢燒留性)百草霜(四錢)上為細末。酒煮蠟一兩和丸。芥子大。每服五丸。小兒三丸。
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干姜湯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水瀉米飲下。食前服。
茯苓湯
(試驗方)
治因傷冷飯。水泄。一夜約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
赤白。腹中茯苓(六分)澤瀉(一錢)當歸身(四分)蒼術(二分)生姜(二錢)肉桂(五分)豬苓(六分)甘草(半錢炙)升麻(二錢)芍藥(一錢半)黃芩(三分生用)柴胡(二分)上
治水瀉。腸虛煩熱。
(出本草方)以林擒實生食之。
卷二百八 泄痢門
飧泄
(附論)夫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為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濁交錯。風邪之氣。得以干胃。故沖氣不能化。而食物完出。夕食謂之飧。以食之難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則謂飧泄。此俗所謂水谷痢也。脾胃交濟。所以有水谷之分。脾氣雖強。而胃氣不足。故飲食下咽。而大腑之飧泄也。治法用二神丸。破故紙。
肉豆蔻。修合。或不換金正氣散。吞安腎丸主之。蓋脾胃之氣交通。則水谷自然克化。此所謂妙合而凝者也。
方
紅豆丸
(出瑞竹堂)
治臟腑泄瀉。名為飧泄。
麥(炒)半夏(湯洗七次)砂仁神曲(各一兩半炒)砂(醋化)甘草青皮(去瓤)陳皮郁金紅豆藿香棠球(炒)蓬術(各三兩煨)良姜蓽茇(各二兩)丁香(半兩不見火)上為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每清晨空心下。病甚者日進
桂心丸
(出圣濟總錄)
治脾胃氣虛。飧泄不止。飲食不消。腹鳴。腹內痛
。
桂(去粗皮)赤茯苓(去黑皮)赤石脂(各三兩)黃連(去須一兩)麥(炒)神曲(炒)石斛(去根)干姜人參當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龍骨(各半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暖酒下。日午再服。
高良姜湯
(出圣濟總錄)
治脾胃寒氣。久為飧泄。下痢嘔逆。腹內痛。
高良姜木香赤茯苓(去黑皮)檳榔(銼)人參(各三分)肉豆蔻(去殼)吳茱萸(湯浸焙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半兩)干姜(炮一分)縮砂蜜(去皮半兩)上搗篩。每服四
干姜丸
(出圣濟總錄)
治飧泄色白。食不消化。
干姜(炮)黃連(去須炒各一兩半)上為末。先以酒一升。微火煎候可丸。即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日午再服。一方治氣痢瀉。里急后重。為末空心酒調服。
蓽茇散
(出圣濟總錄)
治飧泄氣脹。滿不下食。
蓽茇(一兩)肉豆蔻(去殼半生半煨一兩)干姜(炮半兩)白術(三分)甘草(半生半炙銼半兩)木香(半生半炒一兩)訶黎勒(半生半炮去核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日晚再服。
木香散
(出圣濟總錄)
治腸胃冷氣。飧泄不止。
木香阿膠(炙燥)訶黎勒(泡去核)黃連(去須炒半兩)干姜(炮)吳茱萸(湯浸焙炒)龍骨(各一分)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日晚再服。
地榆湯
(出圣濟總錄)
治腸胃寒氣。飧泄無度。或下黃水腹痛。
地榆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當歸(切焙各三分)艾葉(炒)吳茱萸(湯浸炒)高良姜(
姜米散
(出圣濟總錄)
治脾胃氣虛。腹脹飧泄。困劣。暖藥即嘔逆。食飲不
下。
陳米(一升用生姜二片取汁浸米焙搗篩為末炒令黃)草豆蔻(十枚煨去皮)甘草(銼炙)肉豆蔻(十枚去殼)陳橘皮(去白炒)燒鹽(各一兩炒)上研散。每服二錢。
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雞舌香散
(出直指方)
治飧泄生冷久為冷積。
良姜辣桂香附(凈洗)天臺烏藥益智仁(各一兩)甘草(炙兩半)上為末。
每服二錢。入炒鹽沸湯點吞感應丸。
白術湯
(出宣明論)
治風冷入中。飧泄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舌干
燥。肚腹疼痛。飧泄癥。主冷。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清濁交錯。食不化而清谷矣。
白術濃樸(去粗皮銼姜汁炙)當歸(切焙)龍骨(各一兩)熟艾(炒各半兩)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入姜兩片。同煎七分。去滓。空心日晚溫服。
干姜丸(出圣濟總錄)治腸胃風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干姜(炮)濃樸(去粗皮姜汁炙)當歸(切焙各三分)阿膠(炙燥)龍骨(各一兩)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棗湯下。
豆蔻散
(出圣濟總錄)
治飧泄。水谷不分。溫脾、止腹痛、進食。
草豆蔻(去皮)干姜甘草陳橘皮(湯浸去白)高良姜上等分銼碎。都作一處。
用胡餅劑裹。炭內炮令黃熟。取出面。搗為散。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食前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飧泄。水谷完出。
赤茯苓(去黑皮)黃連(去須炒)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兩)干姜(炮半兩)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治飧泄滑痢不止。
(一名茯苓木香散出百一選方)白茯苓(二兩)南木香(半兩紙裹炮)上為末。紫蘇、木瓜煎湯調二錢。
茱萸湯
(出圣惠方)
治飧泄。水谷不化。及諸色痢。亦治水瀉。腹痛腸鳴。
吳茱萸(湯浸焙干炒)黃連(去須炒等分)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不止再服。一方飯和丸。粥飲下三十丸。
防風芍藥湯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頭痛、而微汗。法云。瀉有虛實
寒熱。虛則無力。拈衣不及。便已泄出。為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
虛坐努責是也。里急后重。皆根據前法進退大承氣湯主之。一說素問曰。春傷于風。夏
生飧泄。又云久風為飧泄。飧泄者。乃水谷不化而完出。非水入胃而成。此癥不飲水
而谷完出。故名飧泄。治法于后。先以宣風散寒導之使出。錢氏方四味者是也。后服。
蒼術防風湯
蒼術(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一兩。
生姜七片。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泄止后。服椒術丸。
椒術丸
蒼術(二兩)小椒(一兩去口炒)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食前溫水下。一法惡痢久不愈者彌佳。如小兒病。丸如黍米大。
木香散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入中。則為腸氣飧泄。夫脾胃土
也。其氣沖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
氣。不能化。令物完出。所謂飧泄者。或飲食太過。腸胃致傷。因而水谷不化。此俗
呼之水谷痢也。法當下舉而消克之。以加減木香散主之。
木香良姜升麻(去黑腐)檳榔人參(各七錢半)肉豆蔻(煨)吳茱萸(湯洗)陳皮砂仁(各半錢)神曲(炒二錢)干姜(洗去灰炒半錢)上同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