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id="pltbd"></progress><cite id="pltbd"><span id="pltbd"><ins id="pltbd"></ins></span></cite><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l></strike><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
<strike id="pltbd"><i id="pltbd"><del id="pltbd"></del></i></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dl id="pltbd"><del id="pltbd"></del></dl></strike><strike id="pltbd"></strike>
<span id="pltbd"></span>
<span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span>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strike id="pltbd"></strike>
<ruby id="pltbd"><video id="pltbd"><del id="pltbd"></del></video></ruby>
<th id="pltbd"><video id="pltbd"></video></th>

《卷一百三十七 傷寒門》普濟方 朱棣作品集

  傷寒發狂(附論)

  夫傷寒心狂熱者。緣心屬火也。心主于血。陽氣盛。則血并于陽。熱邪攻于心絡。則心神煩亂。或默或歌。或言笑猖狂不已。言語失常。驚悸不安。棄衣而走。此皆熱毒之氣。壅滯心胸。致令發狂也。重陽者狂。謂陽氣獨盛也。傷寒熱毒既盛。內外皆熱。則陽氣憤嗔而發為狂越。其病使人狂走妄言。或罵詈不避親疏。或妄見妄聞。甚則至于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數日不食。逾垣上屋者。蓋四肢諸陽之本也。熱盛而四肢實。是為重陽。故所止處。

  皆非素所能。而病乃能也。若乃因火為邪。而發為驚狂。及內有瘀血。而外證如狂。其為病雖不同。然其為陽氣有余則一也。傷寒發狂者。狂。猖狂也。謂其不寧也。難經曰。狂之始發也。少臥不饑。而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所起。皆陽盛致然。內經曰。陰不勝陽。脈留薄疾。并乃狂也。又曰。邪入于陽則狂。邪入于陰。則喑。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脈經曰。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病源曰。

  陽邪并于陽。則狂。陰邪并于陰。則癲。即諸經之狂。為陽盛也明矣。又陽明之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

  其所上之處。皆非素所能者。是謂陽邪并于陽明也。傷寒熱毒在胃。并于心臟。使神不寧而志不定。遂發狂也。傷寒至于發狂。為邪熱至極也。非大吐下。則不能已。又有熱在下焦。

  其人如狂者。經曰。熱入膀胱。其人如狂。謂之如狂。則未至于狂。但臥起不安爾。其或狂言。目反直視。又為腎之絕。汗出輒復發狂也。言不能食。又為失志。死。若此。則殆非藥石之所及。是為甚病焉。

  活人歌括云。發狂面赤屬重陽。葶藶升麻及大黃。血證身黃仍漱水。尿多承氣地黃湯。

  陰邪并于陰則癲。陽邪并于陽則狂。傷寒熱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昏亂。言動急速而發狂也。狂之發作。少臥不饑。妄語妄笑。妄倨妄辨。妄起妄行。棄衣而走。登高而歌。

  甚則逾垣上屋。皆獨陽亢熱使之。非吐下不能止。有當汗不汗。瘀熱在里。下焦蓄血。面如狂者。小便必利。特如狂而未至于狂耳。其或熏熨迫汗。灼艾。燒針。令人煩躁。臥起不安。則謂之火邪驚狂。凡是數者。各有條例。若夫狂言直視。旋溺自遺。其與汗后熱多。脈躁狂言。不食。智者寒心。重陽即陽毒。脈數實。狂走錯語。煩躁干嘔。面赤咽痛。潮熱發斑。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梔子仁湯。三黃湯。大黃散。升麻葛根湯加大黃。狂走者。

  水調瓜蒂末。吐痰。瓜蒂散亦可。吐血證如狂。脈微而沉。身黃唇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小腹硬滿。小便利。大便微利而黑。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桃仁承氣湯。或抵當丸。

  取盡黑物為效。張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下者愈。若外不解。

  可與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結。乃以桃仁承氣湯攻之。大抵傷寒當汗不汗。熱蓄在里。熱化為血。故喜怒如狂。陽狂。寒水石、黃連末。各一錢。冷水調下。皆效。發斑妄語。未可下者。龍膽草一物湯。火邪驚狂者。醫家以火熏熨迫汗。及燒針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陽煩躁。臥起不安。金匱風引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又以火劫。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大便不通。語。小柴胡湯。黑豆解火邪湯。

  方

  龍骨救逆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出汗太過。必亡陽。心生狂

  熱。起臥不安。

  龍骨(一兩)桂心〔二(一)兩〕牡蠣(二兩燒為粉)茯神(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甘草(二兩炙微赤銼)蜀漆(一兩)上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

  水一

  犀角散治傷寒有狂熱在心。恍惚。或多驚。不得睡臥。

  犀角屑(三分)茵陳(三分)茯神(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梔子仁(半兩)赤芍藥(半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龍齒(三分)川升麻(半兩)子芩(三分)甘草(三分炙微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

  核桃承氣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病不解。熱結在膀胱者。其人如狂。血自下。

  愈。外未解。不可下。先解其外。解已。但小腹結者。可下之。宜服。內經曰。甘以緩

  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

  取之。熱甚搏血。加二物于調胃承氣湯之中也。

  羚羊角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熱發狂。

  羚羊角屑(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茯神(半兩)葛根(半兩銼)鼠尾草(半兩)梔子仁(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麥門冬(一兩去心焙)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邪熱傷心。恍惚狂言。時有痰逆。不欲飲食。

  人參(三分去蘆頭)桔梗(半兩去蘆頭)龍齒(三分)茯神(三分)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遠志(一分去心)枳實(一分麩炒微黃)麥門冬(三分去心)沙參(半兩去蘆頭)黃(半兩銼)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

  棗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地骨皮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神煩熱。狂語不定。

  地骨皮葳蕤人參(去蘆頭)黃(銼)麥門冬(去心)子芩(以上各一兩)茯神(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

  入生地黃汁一合。生姜汁一茶匙。蜜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龍齒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熱狂言。恍惚。臥不安席。

  龍齒(二兩)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茯神(一兩半)麥門冬(二兩去心焙)玄參(一兩)甜竹根(三分銼)赤芍藥(一兩半)生干地黃(二兩)馬牙硝(一兩半)上搗粗羅

  又方

  (出圣惠方)馬牙硝(一兩)鉛霜(一分)龍腦(一分)朱砂(半兩)鐵粉(一兩)上都研令細。不計時候。煎竹葉湯。放溫。調下一錢。

  又方

  (出圣惠方)龍齒(半兩)牛黃〔一兩(分)細研〕馬牙硝(一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地龍(一兩微炒)麝香〔一兩(錢)細研〕上搗研令勻。不計時候。以生姜蜜水調下一錢。

  黃芩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熱毒在內。心煩發狂。

  黃芩(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薇(一兩)梔子仁(一兩)大青知母栝蔞川硝石白蘚皮(各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錢。

  龍齒丸治傷寒邪熱在心。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志意不安。

  龍齒(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茯神(三分)遠志(半兩去心)黃芩(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黃連(三分去須)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一二百杵。

  丸

  苦參飲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欲發狂。解毒止躁。

  苦參(一兩)黃芩(去黑心二兩)甘草(炙半兩)上搗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黃汁約半合。攪勻。溫服。不拘時候。

  大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熱結在內。心神恍惚。狂妄。

  大黃(銼炒)芒硝(各一兩半)桂(去粗皮三分)大腹皮(銼)甘草(炙銼)木通(銼各一兩)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尖雙仁麩炒)上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

  去滓。溫服。不計時候。以通利為度。

  犀角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九日至十日。頭戰掉。大汗出。恍惚。狂走。眼

  見神鬼。

  犀角屑(半兩)茵陳蒿(三分)茯神(去木)芍藥麥門冬(去心焙)生干地黃(焙各一兩半)梔子仁(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竹葉三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

  千金丸

  (出圣濟總錄)

  治陽毒發狂。及癲邪狂走。

  豬血(一盞生用)不灰木(為末)藍根(連葉為末各一兩)水銀(一盞以錫結沙子)雞子(令勻。

  入瓷罐子內封閉。臘日合之。掘地坑一尺。培。候端午日取出。旋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

  生姜汁。及新汲水。化破服。

  救逆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脈浮。醫以火劫之。亡陽必驚狂。

  桂(去粗皮)蜀漆(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牡蠣(熬二兩半)龍骨(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

  溫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狂言欲走。口干。或時吐逆。

  人參羚羊角屑葛根(銼)竹茹前胡(去蘆頭)麥門冬(去心焙各半兩)甘草(炙銼一兩)半夏(湯浸去滑炒干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

  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

  柴胡湯

  (一名加味小柴胡湯)

  治傷寒過經不解。熱結在里。狂言不定。煩躁欲

  走。

  柴胡(去苗)大黃(銼炒)樸硝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未利再服。一方。加枳實一錢半。

  羚羊角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發汗后。熱毒未盡。因有所驚。狂言欲走。

  羚羊角屑犀角屑防風(去叉)茯苓(去木)黃芩(去黑心)玄參升麻(各半兩)龍齒(研一兩)甘草(炙一兩)竹茹地骨皮(洗焙)丹參(各三分)上粗搗篩。

  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香豉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心狂欲走。緣風熱毒瓦斯。內乘于心所致。

  豉(炒令香熟三兩)芒硝(燒令白于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四兩)上二味。每取豉半兩。先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下芒硝末三錢匕。再煎三兩沸。空腹。分溫二服。如人行三里。更一服。日夜可四服。但初看是風狂者。宜暫縛兩手足。三服之后。解之。即無不愈者。

  樸硝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發狂欲走。是毒瓦斯壅于上焦。毒熱不散。狂盛。

  但縛手腳。恐樸硝(燒令白于濕地紙襯出火毒一分)豉(炒令香熟一合)山梔子仁(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十里。再一服。如利即止。

  大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狂言欲走。大小便不通。腹痛脹滿。

  大黃(細銼微炒)木香(銼各一分)木通(銼三分)升麻羚羊角屑白茅根(銼)黃芩(去黑心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用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同煎至八分。去滓溫

  郁金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陽盛發狂。大小便不通。腹脹滿。

  郁金大黃(細銼微炒)山梔子仁(各三分)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一分)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后。煎蔥豉湯調下。

  治傷寒得汗。熱毒不解心煩躁悶。言語不定。小便赤澀。大便不通。狂悶欲走方。

  (出圣濟大黃(細銼微炒)樸硝(研各二兩)黃芩(去黑心)山梔子仁大青(各一兩半)龍膽(去土)苦參(各一兩)上搗羅為細末。煉蜜和成劑。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

  金箔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時行發狂。妄見神鬼。

  金箔銀箔(各一十片)鐵落(用水淘出沙泥取鐵粉四兩)青黛(半兩)砒霜(半錢)麝香(半錢)上研為細末。入糯米粥為丸。如皂莢子大。新水磨下一丸。如人行五里。吐出涎。立效。

  不灰木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熱實發狂。煩躁悶亂。

  不灰木(二兩)滑石寒水石藍根甘草(生各一兩)上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

  研生粟米泔。入乳糖一塊如棗大。同化調服。不拘時候。

  絳雪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發狂。眼通赤。大小便血出。身如金色。兼治六

  七日狂躁發熱硝石(一兩)丹砂(一分)上二味。同研如粉。燒粟米飯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沙糖冷水化下。服藥后便睡。移時汗出為效。

  鵲石散

  (出醫方集成)

  治傷寒發狂。逾墻上屋。

  黃連寒水石(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候冷調服。

  一方

  (出肘后方)

  治傷寒發熱。陽勝陰。卒發狂。手足溫。面紅。狂言狀如見

  鬼。

  上用青蒿一把。搗碎為末。入水二盞半。送下。立效。一方。老青松蒿子。童便浸三日。

  干為末。每服二錢。烏梅一個。煎服。

  神白丹

  (出宣明論)

  治傷寒積熱。及風生驚搐。或如狂病。諸藥不效。此方不

  可盡述。

  粉霜(一兩用白面六錢和作餅子炙熱同研)鉛白霜(一分)輕粉(半兩)上為末。

  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飲下。量虛實加減。

  風引湯

  (出金匱要略方)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凝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石膏紫石英(各六兩)上為粗末。以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

  桃仁散

  (出王氏博濟方)

  治傷寒狂亂。疏利臟腑。止霍亂心疼。

  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大黃(一兩川者以濕紙裹煨兩度)桂心(一兩去皮)甘草(半兩炙)牙硝(一兩)上細銼。熟炒。杵羅為末。不拘時候。用溫水調下三錢。如傷寒后有余毒。根據法服。大效。

  卷一百三十七 傷寒門

  傷寒潮熱(附論)

  夫傷寒熱毒不退。伏留于臟腑而不能散。即攻于表。隨其旺衰而作發歇。遍身壯熱。或進或退。故謂之潮熱也。診其脈。各脈各隨其五臟六腑洪數者是也。傷寒潮熱者。謂潮作有時。由邪氣入里。故病有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者。有微發潮熱而大便溏者。有潮熱而咳逆者。有結胸而潮熱者。大凡潮熱。皆以邪氣內實也。制方者。宜酌其輕重。傷寒潮熱者。

  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于日晡時發者。乃為潮熱。陽明者胃。屬土。應時則旺于四季。應日則發于未申。經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蓋邪氣入胃。謂之入府。

  府之為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邪氣入于胃而不復傳。邪氣郁而為實熱。隨旺而潮。是以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惟其屬陽明。故潮熱為可下之證。經曰。潮熱者。實也。又曰。

  潮熱者。此外欲解也。可攻其里焉。又曰。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即此觀之。潮熱屬于胃者。昭然可見焉。雖然。潮熱為里實可下之證。抑或脈浮而緊。與其潮熱而利。或小便難。

  大便溏者。皆熱未全入府。猶帶表邪。當和解其外。外解已。而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之。或謂潮熱有屬太陽、少陽者乎。少陽旺于寅卯。太陽旺于巳午。若熱于此時發者。為邪未入胃。豈得謂之潮熱。必待日晡所發者。乃謂之潮熱。見其邪在胃也。遇疾值病。詳而驗之。始見得真也。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證云。其熱不潮。

  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更看脈與外證。脈若弦若浮。及外證兼惡寒。猶有表證。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大承氣、大柴胡也。脈虛者。桂枝也。縱使潮熱當行大承氣。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失氣。不可攻之。后發熱復硬者。大柴胡下之。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又有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而大便溏者。或潮熱而咳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潮熱者。實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陽明潮熱。大便溏。胸滿不去者。柴胡主之。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潮熱。

  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黃芩湯主之。以上潮熱。并屬陽明也。

  太陽有潮熱。仲景大陷胸湯一證。結胸有潮熱者。為大結胸屬太陽也。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熱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脈弦者生。澀者死。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證見陰脈者死。病患有陽證而脈澀者。

  慎歌曰。已成下證熱須潮。病在陽明里欲焦。若有結胸并表證。莫將承氣胃中調。

  又歌曰。潮熱屬胃下之和。大結胸家本例圖。咳逆利溏并表證。勿攻只有小柴胡。

  潮熱屬陽明。一日一發。日晡而作也。若非日晡所發。是謂其熱不潮。蓋陽明旺于未申故爾。惟屬陽明。故潮熱為可下之證。茍其脈或弦或浮。大便或溏或利。小便艱澀。外證猶有惡寒。則其熱未全入府。并不可下。但以小柴胡和解之。是必表證已退。大便硬結。小便如常。乃可攻也。日晡潮熱甚者。循衣摸床。獨語如怪。直視微喘。脈弦者可治。脈澀者不治。脈不實不虛。但有小柴胡湯寒熱。

  往來寒熱間陰陽。大小柴胡及桂姜。結熱心煩仍喜嘔。渴而頭汗用之良。

  陽不足。則先寒而后熱。陰不足。則先熱而后寒。寒熱往來者。陰陽相勝。邪正交爭而作也。蓋陽不足。則陰邪出于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于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若邪氣在半表半里之間。則外以邪入于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出入無拘。所以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大抵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里。則寒熱相半。此又可以知其受病之處。用藥固自有條。然小柴胡。最主寒熱。寒多者加桂。若熱結者。加大黃。脈不甚實。而大便澀者。加枳殼。寒熱相半。只守本方。是亦活法。雖然。寒熱之方來。如波濤之洶涌。其勢有不容通者。當進之一二日。候少定而圖之。經所謂其盛者。可待衰而已。是又不可不知。病至十余日。結熱在里。往來寒熱。大柴胡湯下之。心煩喜嘔。胸脅滿。不欲食。寒熱往來。小柴胡湯。或血氣弱。腠理開。邪正交爭。痰嘔甚者。二陳湯。汗下后。不嘔而渴。頭汗出。胸脅滿。小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姜湯。

  方

  鱉甲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歇潮熱。頭痛煩渴。四肢無力。胸膈痰滯。不思

  飲食。

  鱉甲(一兩半去裙生用)恒山(三分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地骨皮(一兩)石膏(二兩)麥門冬〔二(一)兩去心〕知母(半兩)上搗篩為散。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小麥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潮熱不退。每發口干渴逆。飲食全少。四肢無力。

  人參(一兩去蘆頭)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蘆根(一兩半)麥門冬(半兩去心)枳實(半兩麩炒微黃)黃(三分銼)赤芍藥白術赤茯苓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麥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潮熱往來。口干煩躁。頭目疼痛。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葛根(一兩銼)麻黃(三分去根節)黃芩川大黃(銼碎微炒)川樸硝(各三分)上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用新汲水調下一錢。

  葛根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潮熱。口干頭痛。四肢煩疼。

  葛根(銼)黃芩石膏柴胡(去苗)知母(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

  (一名柴胡桂姜湯出圣惠方)

  治傷寒經十日以上。潮熱不解。日晡即

  發。壯熱如火柴胡(一兩去苗)桂心(半兩)黃芩(三分)栝蔞根(半兩)牡蠣(一兩燒為粉)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

  黃芩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潮熱。煩悶體痛。嘔逆。

  黃芩柴胡(去苗)人參(去蘆頭)半夏(湯浸七遍去滑各三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一兩去心)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秦艽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潮熱不退。發歇無時。

  秦艽(一兩去苗)鱉甲(一兩去裙涂醋炙令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

  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豉半合。蔥白二莖。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圣

  知母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數日潮熱不退。口干煩躁。或多痰逆。

  知母人參(去蘆頭)柴胡(去苗)石膏葛根(銼)赤茯苓(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濟名柴胡人參湯。及治汗下后潮熱。

  百合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已經二七日外。潮熱不退。四肢無力。昏沉如醉。

  恐變成百合病百合葛根(各一兩)麻黃(去根節)麥門冬(去心)黃芩(各半兩)前胡(三分去蘆頭)石膏(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

  煎至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胸壅悶。潮熱。頭痛。肢節拘急。

  石膏(一兩)前胡(去蘆頭)柴胡(去苗)甘菊花赤茯苓赤芍藥防風(去蘆頭)蔓荊子黃芩甘草(炙微赤銼)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三分)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葳蕤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數日頭痛。潮熱不退。或發憎寒。

  葳蕤柴胡(去苗各一兩)羚羊角屑(三分)石膏(二兩)桑根白皮(銼)川樸硝(各一兩)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羚羊角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潮熱。頭痛。四肢拘急。煩疼。

  羚羊角屑赤茯苓麥門冬(去心)葳蕤柴胡(去苗)梔子仁〔以上各二(一)兩〕桑根白皮(三分銼)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

  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龍膽丸治傷寒潮熱不退。四肢沉重。不欲飲食。胸中隘塞。小便赤澀。

  龍膽(一兩去蘆頭)前胡(三分去蘆頭)白蘚皮(一兩)黃連(三分去須)子芩(半兩)梔子仁(三分)川大黃(一兩半銼微炒)川升麻(三分)**仁(一兩半別研如膏)鱉甲(去裙涂醋炙令微黃)川芒硝(各一兩)上搗羅為細末。入麻仁。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漿下三十丸。

  柴胡濃樸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潮熱不退。或時頭痛目眩。此是腹中有

  結燥。

  柴胡(去苗)濃樸(去粗皮姜汁炙)樸硝(研各一兩)大黃(銼炒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柴胡石膏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十日以上。潮熱不退。

  柴胡(去苗)石膏(碎)赤茯苓(去黑皮)白術葳蕤羚羊角(鎊各一兩)梔子仁(一分)桑根白皮(銼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前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瘥后。已經十余日。潮熱不退。身體沉重。昏昏

  如醉。

  前胡(去蘆頭)百合葛根(銼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石膏(碎)麻黃(去根節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柴胡鱉甲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過經。潮熱不解。或時作寒如瘧狀。

  柴胡(去苗)鱉甲(去裙醋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黃芩(去黑心)知母(焙)桑根白皮(銼各三分)甘草(炙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

  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秦艽柴胡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余毒。潮熱不解。

  秦艽(去土)柴胡(去苗)知母(焙)青蒿(各一兩)大黃(銼炒)鱉甲(醋炙去裙)鬼臼常山(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常山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潮熱不退。

  常山(銼三分)烏梅肉(炒)鱉甲(去裙醋炙)黃(銼各一兩)大黃(銼炒)甘草(炙各半兩)柴胡(去苗二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小麥一匙。生姜三片。

  煎

  治傷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

  (一名知母桂心湯)知母(二兩)麻黃甘草芍藥黃芩桂心(各一兩)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中和。則愈。一方用生姜煎服。

  柴胡湯

  (出易簡方)

  治傷寒瘟病。身熱惡風。頭項強急。胸滿脅痛。及煩渴嘔

  噦。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潮熱有不除。非汗非下之證。并宜服之。及治

  瘥后勞復。及發熱頭疼。或往來寒熱。婦人傷寒。經血適來。或者經血適斷。發熱惡

  寒。晝日明了。暮則譫語。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寒熱如瘧。此藥治之。婦人

  有經事來少。日晡發熱。大便秘。別無虛證者。宜用此藥加大黃。減柴胡各等分。加桃

  仁。減甘草。數各一半。服之微利為效。小兒溫熱。亦能治療。此藥非止治傷寒。其它

  發熱。并宜服之。

  柴胡(二兩)半夏黃芩人參(各三分)甘草(半兩)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生姜七片。棗一個。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黃芩。加芍藥半兩。心下悸。去黃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外有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分。溫被蓋覆。令有汗則解。若咳嗽。去棗。加五味子三分。干姜半兩。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半兩。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胸中痞硬者。去棗。加了牡蠣粉一兩。傷寒十三日不解。脅滿而嘔。日晡則發潮熱。已而微利。及醫以丸藥利之。利之。非其治也。宜芒硝一兩。傷寒十余日。結熱在里。往來寒熱。或心下急。郁郁微煩。或舌生白胎。大便不通。或發汗出。

  或腹中滿。或日晡發熱如瘧。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

  大實也。去人參。加枳實半兩。大黃一兩。名大柴胡湯。服之以利為度。熱除。不宜遽服補藥。仍忌酒、羊肉、腰子。及難化之物。或有所傷。是名食復。難以治療。飲食須是大段節省。不可多食。謹忌兩月。仍避房室。

  治傷寒煩熱

  (出本草方)以烏梅水漬。飲汁。

  卷一百三十七 傷寒門

  傷寒心悸(附論)

  夫傷寒心悸者。謂心下悸動也。此由傷寒病。發汗以后。因又下之。內有虛熱發渴。渴則飲。水氣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陽病。小便不利者。為多飲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下之則身體重。心必悸也。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里虛表實。津液自和。當自汗出愈也。傷寒心下悸者。謂悸動不定也。傷寒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腎氣乘心。則心氣虛弱。故為之悸動也。此皆由發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內生虛熱。熱則飲水。水氣停積。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傷寒心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氣虛也。二者停飲也。傷寒二三日。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悸者。

  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氣虛而悸者也。飲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飲而悸者也。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為火而惡水。水既內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令悸者。與氣虛而悸者。

  則又甚焉。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太陽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發汗。少陽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病。不可發汗。發汗。則語。

  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是數者。皆汗后協邪者。與其氣虛而悸者。有以異也。或鎮固。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又飲水過多。水飲不為宣布。留心下。甚者則悸。

  金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浸于肺。則為喘為咳。傳于胃。則為噦為噎。

  溢于皮膚。則為腫。瀆于腸間。則為利下。不可緩之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

  與茯苓甘草湯。后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其邪氣淺者乎。醫者可不深究之。活人書曰。水氣乘心。振寒而悸。茯苓甘草湯。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發汗。臍下悸。欲作奔豚。自有本條。發汗過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發汗出。仍發熱。心下悸。身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脈結代心動悸。

  炙甘草湯。少陰不可發汗。汗則語。此屬胃。胃不和。故悸。小柴胡湯。中風往來寒熱。

  或心下悸。小柴胡湯。厥而心下悸。悸者。怔忪也。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湯。次治其厥。自有本條。

  又歌曰。心悸三陽證自詳。糞堅語胃調湯。冒旋甘桂真武。小建中兼炙草方。

  動悸多生于停水。或陽氣向弱。心下虛空。正氣內動致之。或汗下以后。正氣內虛。邪氣與之擊搏而然也。此蓋心悸而氣動。其與驚惕不同焉。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心下悸。小便少心下悸。小便不利脈弦細。頭痛。發熱。誤汗之。必語。轉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大便硬屬胃。調胃承氣湯。然調胃承氣湯太峻。證治論。只用小柴胡湯。糞硬者。可加大黃。煩躁者。

  可入芒硝些少。凡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太陽病。發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肌體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或理中湯加茯苓。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與小建中湯。經云。先煩而后悸者。為熱。先悸而后煩者。為虛。惟虛則小建中主之。少陽病。耳聾目赤。

  胸滿而煩。妄加吐下。則悸而驚。可與小建中湯。如有熱證。即以小柴胡繼之。傷寒脈結代。

  心動悸。炙甘草湯。少陰四逆證。其人或悸。以四逆散加桂主之。心下水氣。厥而悸治水。茯苓甘草湯。然后治厥。有本條。不然。水入胃。必下利也。傷寒多因吐下。或火熏。

  或溫針。以致驚惕。太陽病。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語。身重難以轉側,用柴胡牡蠣龍骨湯。不可發汗。汗多則亡陽。風溫脈陰陽俱浮。妄用火熏。以致發黃。劇則驚癇。

  時時螈。經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合用金匱風引湯。

  方

  大柴胡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二三日。心中悸。嘔不止。心急郁郁微煩者。尚

  不解。

  柴胡(二兩去苗)黃芩(一兩)赤芍藥半夏(湯洗七遍去滑)赤茯苓枳實(麩炒令黃)白術(以上各一兩)檳榔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白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里虛。心下悸。腹中氣不和。

  檳榔(一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茯苓(半兩)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人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汗。熱不解。心下悸。頭眩。身振。

  人參(去蘆頭)赤芍藥附子(炮裂去皮臍)白術(以上各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一兩)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桂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發汗過多。其人以手捫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心甘草(炙微赤銼)人參(去蘆頭)白術赤茯苓(以上各一兩)枳實(半兩麩炒令微黃)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

  芎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已得汗。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痛目眩。心神煩

  喘。

  芎桔梗(去蘆頭)前胡(去蘆頭)石膏人參(去蘆頭)白茯苓麥門冬(去心以上各一兩)旋復花(半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甘草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脈結代者。心下悸也。

  甘草(炙微赤銼)茯神遠志(去心)蒼術(以上各一兩)枳實(半兩麩炒微黃)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未得汗。心悸而煩。頭目不利。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桂心(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姜(一分切)大棗(五枚去核)飴糖(一兩)上件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次入飴糖。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計時候。分為二服。

  桂枝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桂(去粗皮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白術(一兩)甘草(炙銼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赤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飲水過多。心下悸動不定。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白術(三分)半夏(湯浸七遍切焙二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人參(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

  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茯苓半夏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心下悸動。胸膈有滯水。往往頭眩。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半夏〔湯洗七遍炒干二(三)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茯苓白術湯治傷寒吐后。心下逆滿。忪悸不定。起即頭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白術〔二(三)分〕桂(去粗皮三分)芎(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茯苓桂枝湯治傷寒發汗后。引飲過多。心下悸動。

  赤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半夏(湯洗七遍炒干各一兩重)甘草(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桂心湯治傷寒心下有飲。悸動不定。

  桂(去粗皮一兩)檳榔(銼)半夏(湯洗七遍炒各半兩)上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

  治傷寒脈結代者。

  上用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

  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

  日死。

  甘草(四兩炒)桂枝生姜(各三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參阿膠(各二兩)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升)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

  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麻黃丸治心下悸者。

  半夏麻黃(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卷一百三十七 傷寒門

  傷寒煩喘(附論)

  夫傷寒喘。其證不一。有邪氣在表。表未解。無汗而喘者。有邪氣在里。汗出不惡寒。

  腹滿而喘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當汗之。在里者。宜下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則又當利其小便也。若乃陰證發喘。是為無陽。非灸之不可。傷寒太陽病。下之后喘者。外未解故也。夫發汗后。飲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腎氣乘心。故喘也。或飲水過多。入腎亦喘也。傷寒喘者。肺主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其氣逆而上行。

  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傷寒喘者。為邪氣在表。氣不利而喘者。有水氣之氣。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太陽病。骨節疼痛。頭疼腰疼。惡風無汗而喘者。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傷寒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子主之。是欲發散水寒也。經曰。喘而汗出者。與葛根黃芩黃連湯。以利之。汗出而喘者。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以發之。二者。如何而然也。蓋邪氣內攻。氣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見其邪氣在里也。雖表未解。

  未亦可發之。此亦古人之奧義。傷寒止于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滿而不堅。設或腹滿而喘。

  則又為可下之證。經曰。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為因腹滿而喘矣。

  又喘不休者。此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為命絕。皆為不治之喘也。省疾問病。更宜消息。

  活人歌云。喘不解表家。汗多潮熱里攻邪。滿胸合病尤須汗。水嗽青龍杏去麻。

  經云。肺氣實則喘。上氣。所以氣逆者。邪氣為實耳。傷寒發喘。邪氣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堅。外證無汗。法當汗之。邪氣在里者。心腹脹而為滿。外證有汗。法當下之。又有水氣作喘。心下怔忪。即水為邪。是以有小青龍之證。若經汗下。逐水不獲。至于喘促上攻。

  壅塞而不得息。可以瓜蒂散從權吐之。吁喘時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譫語而喘。汗出發潤而喘。

  身喘家湯劑。多用麻黃。太陽證無汗而喘。麻黃湯。或誤下之。利不止。脈促。有汗而喘。葛根黃芩黃連湯。下之微喘者。桂枝加濃樸杏子湯。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陽明證汗出不惡寒。氣短腹滿。潮熱而喘。小承氣湯。若脈浮無汗而喘。即汗之。用麻黃湯。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勿下。可麻黃湯。水氣嗽喘。乃太陽汗后。飲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主之。小腹滿者。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陰證喘。則必脈促伏而厥。返陰丹。五味子湯。鼻息鳴喘。氣逆上沖。孫用和用麻黃湯。加橘皮、杏子。久喘咳嗽。感冒鼻涕。易簡九寶湯。

  方

  麻黃散治傷寒煩熱喘促。

  麻黃(去根節)木通(銼)紫蘇莖葉赤茯苓生干地黃枳實(麩炒令微黃)天門冬〔去心焙以上各一(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紫蘇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煩喘。胸膈滿悶。不思飲食。

  紫蘇莖葉赤茯苓桔梗(去蘆頭)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銼碎微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柴胡(去苗)前胡(去蘆頭)大腹皮(銼)麥門冬(去心)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訶黎勒皮(以上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

  水一中盞。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生干地黃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煩。喘急咳逆。多涎唾。有血者。

  生干地黃(一兩)赤茯苓(一兩)紫蘇子(微炒)桔梗(去蘆頭)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去蘆頭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頭痛壯熱。涕唾稠粘。鼻塞氣喘。心煩。宜服此方。效。

  (出圣惠方)麻黃(一兩半去根節)前胡(一兩半去蘆頭)白前(一兩半)桑根白皮(一兩半銼)石膏(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蔥白二莖。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貝母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汗出而喘促。煩熱頭痛者。

  貝母(三分煨令微黃)百合(三分)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三分)麻黃(一兩去根節)石膏(二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人參(一兩去蘆頭)柴胡(一兩去苗)上搗粗羅為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

  治傷寒汗出不解。曾經吐下后。心胸痞滿。煩喘不除。宜服此方。

  桑根白皮〔一(二)兩銼〕旋復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一兩去蘆頭)木香(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檳榔(一兩)上搗篩為散。

  治傷寒七八日。肺臟壅熱。大腸不通。小便黃赤。心神煩喘。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紫蘇莖葉木通(銼)桑根白皮(銼)紫菀(洗去苗土)黃芩(以上各一兩)川大黃(一兩半碎微炒)赤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

  煎

  檳榔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氣壅煩喘。腹脅妨悶。不欲飲食。

  檳榔(半兩)訶黎勒皮(一兩)桑根白皮(半兩銼)木香(一分)桂心(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茯苓(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二枚。煎至五分。

  即去姜棗。不計時候。和滓溫服。

  治傷寒頭痛。百節酸疼。氣壅煩喘。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麻黃(一兩去根節)甘草(三分炙微赤銼)赤芍藥(三分)桂心(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石膏(一兩半杵碎)上搗細銼。拌令勻。分為三服。每服水一大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汗出為度。

  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湯

  (出活人書)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發喘。

  芍藥桂(去粗皮)甘草(炙)細辛(去苗葉)五味子(炒)干姜(炮裂)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三兩)半夏(湯浸七遍切焙二兩半)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出千金方)

  治傷寒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四兩)杏仁(去皮雙仁炒五十枚)甘草(炙二兩)石膏(半斤碎)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心下有水氣。肺氣虛脹。喘急咽燥。

  赤茯苓(去黑皮)石膏(各一兩半)芍藥(三分)半夏(一兩湯浸七遍炒令干)細辛(去苗葉)桂(去粗皮)五味子(各半兩)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桑根白皮(銼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豬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喘滿。及大小便秘難。

  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術(炒)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葶藶(微炒)澤瀉(各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馬兜鈴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肺氣喘促。

  馬兜鈴(一分)木通(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紫蘇莖葉(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燈心十五莖。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

  日二。

  木香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肺氣上喘。咽喉噎塞。頭面虛浮。

  木香(一兩磨)昆布(湯洗去咸味焙令干)海藻(湯洗去咸味焙令干)干姜(炮裂各三分)海蛤(別研如粉)細辛(去苗葉)蜀椒(去目及閉口微炒令汗出各半兩)上將六味搗羅為末。入海蛤。同研令勻。煉蜜和。更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五丸。

  大腹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汗后發喘。壯熱不除。

  大腹皮(銼)柴胡(去苗各一兩)赤茯苓(去黑皮三分)桑根白皮(微炙銼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蕓苔子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喘咳不得臥。臥則氣壅。心胸滿悶。

  蕓苔子(一兩微炒)葶藶(微炒一兩半)馬兜鈴(半兩)紫菀(去土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細研重一兩半)白前防己人參(各三分)皂莢(酥炙令黃去皮子)甘草(各半兩炙令微赤)上搗羅九味為末。入杏仁。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童子小便煎烏梅湯。下二十丸。日二。

  木香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脾胃虛冷。上攻氣喘。

  木香肉豆蔻(去殼各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三分)人參(三分)桂(去粗皮)檳榔(銼各一兩)丁香(一分)阿魏(用酒研如泥入面少許拌和作餅子炙令黃熟一分)上搗羅為末。

  桂枝加濃樸杏子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兩)甘草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入生姜一棗大。切。大棗二枚。擘。煎取八分。

  去滓。溫服。戊申正月。有一武臣為寇所執。置舟中橫板下。數日得脫。乘饑恣食。良久解衣捫虱。次日遂作傷寒。自汗而膈不利。一醫作傷寒而下之。一醫作解衣中邪而汗之。雜治數日。漸覺昏困。上喘息高。醫者愴惶失措。予診之曰。太陽病。下之。表微喘者。桂枝加濃樸杏子湯。此仲景之法也。命令醫者急治藥。一啜喘定。再啜微汗。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醫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予曰。仲景之法。豈誑后人也。或人自寡學以廢明耳。

  枳實湯治病患氣上沖心。胸痞喘急。以有寒飲也。

  枳實(一兩炙)橘皮半夏(一兩)生姜濃樸(各三兩)上五味。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咽痛。加桔梗一兩。

  五味子湯

  (出活人書)

  治傷寒喘促。脈伏而厥。

  人參麥門冬(去心)杏仁(去皮尖)橘皮(去白各一兩)五味子(半兩)上銼如麻豆大。生姜十片。棗子三枚。水三大白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二服。

  卷一百三十七 傷寒門

  傷寒上氣(附論)

  夫傷寒毒瓦斯不退。上焦煩熱。則傷于肺。肺主于氣。邪熱壅滯。則肺葉虛脹。衛氣不行。

  故令上氣也。傷寒上氣者。肺主氣。手太陰是其經也。病患肺氣有夙不調。又遇寒熱邪氣傷于其經。則脹而氣逆不下。故令上氣。

  方

  麥門冬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肺氣壅。涕唾稠粘。胸脅脹滿。上氣喘促。

  麥門冬(一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紫菀(三分洗去苗土)桑根白皮(一兩銼)木通(半兩銼)五味子(半兩)桔梗(三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淡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上氣喘促。眠臥不得。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麻黃(二兩去根節)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紫菀(一兩洗去苗土)貝母(一兩半煨令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紫蘇子(一兩微炒)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腹脅虛脹。上氣咽燥。脈浮者。心下有水氣。

  赤茯苓(一兩半)麻黃(一兩半去根節)赤芍藥(一兩)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細辛(三分)桂心(三分)五味子(一兩)訶黎勒皮(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銼)上搗篩為散

  桑白皮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痰唾無恒。上氣喘急。胸中滿悶。坐臥不安。面

  目微腫。

  桑根白皮(一兩銼)赤茯苓〔三兩(分)〕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旋復花(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大腹皮(一兩銼)前胡(一兩去蘆頭)麻黃(一兩去根節)紫菀(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上氣喘急。心胸滿悶。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紫蘇子(一合微炒)麻黃(一兩去根節)檳榔(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

  訶黎勒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氣壅。心胸不利。上氣咳嗽。腹脅妨悶。

  訶黎勒皮(一兩)大腹皮(一兩銼圣濟用一兩半)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桑根白皮(一兩銼)前胡(一兩去蘆頭)枳實(半兩麩炒微黃)漢防己(半兩)紫菀(三分洗去苗土)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上為細末。入杏仁、葶藶。更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二十丸。圣濟名大腹皮丸。姜棗湯下。

  檳榔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心胸不利。上氣喘促。腹脅妨悶。

  檳榔(一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一兩)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五(三)分〕桂心(三分)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木通(半兩銼)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生姜湯下二十丸。

  半夏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上氣。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氣逆。

  半夏(湯洗七遍炒干一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一兩(分)〕檳榔(銼三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一分。

  拍

  竹茹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上氣煩滿。客熱在臟。干嘔。口中生瘡。不得

  飲食。

  青竹茹葛根(各一兩)半夏(湯浸七遍焙干)麥門冬〔去心焙各五(三)分〕甘草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

  貝母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水多。卒上氣發熱。

  貝母(炮去心)桑根白皮(銼)款冬花(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草(炙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竹葉三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

  五嗽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上氣咳嗽。

  干姜(炮)皂莢(涂酥炙令黃去皮子)桂(去粗皮各等分)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飲下。日二。

  葶藶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肺壅。上氣多痰。

  葶藶(隔紙微炒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別研一兩)防己(一兩半)甘草(炙半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上搗羅四味為末。入杏仁。同研勻。以棗肉和丸梧桐子大。

  每

  白前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上氣咳嗽。

  白前貝母(炮去心)人參紫菀(去苗土各一兩)款冬花(三分)桑根白皮(炙銼)葶藶(隔紙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如膏各一(半)兩〕上搗羅七味為末。

  入杏仁。同研勻。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后。米飲下。漸加至二十丸。

  天門冬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心肺熱。上氣喘逆。

  天門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各一兩)貝母(去心)生干地黃(焙)甘草(炙銼)人參烏梅(炒各半兩)上搗羅七味為末。入杏仁。研令勻。煉蜜和。更杵三五百下。丸如彈子大。食后。含化一丸。咽津。日可三五丸。

  葶藶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上氣喘粗。身面腫。小便澀。

  葶藶子(隔紙微炒半兩)大棗(去核五枚)上二味。用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麥門冬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羸瘦。

  麥門冬(去心焙)桑根白皮(炙銼)生干地黃(各一兩)桔梗(炒三分)半夏(湯洗七遍焙干)紫菀(去苗土)淡竹茹麻黃(去根節各三分)五味子甘草(炙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姜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

  貝母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心肺有熱。咳嗽上氣。喉中作聲。痰涕口干。

  貝母(去心二兩)甘草(炙三分)旋復花(半兩)天門冬(去心焙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四兩)上搗羅四味為末。入杏仁。同研勻。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彈子大。每食后含化一丸。咽津。

  訶黎勒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脾胃氣不和。飲食無味。上氣壅悶。

  訶黎勒(炮去核)半夏(湯洗七遍焙干炒)白術(各一兩)檳榔(銼半兩)人參(三分)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芍藥桂(去粗皮各三分)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湯下。日二服。

  人參湯主霍亂大煩渴。身熱上氣者。

  人參茯苓甘草桑白皮黃白術生姜(各一兩)大棗(六枚)右八味。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五合。

  李根湯

  (出活人書)

  治氣上沖。正在心端。

  半夏(湯洗半兩)桂枝(一兩)當歸芍藥茯苓黃芩甘草(炙各一兩)甘李根白皮(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如圣加枳實湯

  (出濟生拔粹方)

  治傷寒噫氣者。何氣使然。答曰。胸中氣不交

  故也。少陰經甘草桔梗枳實(炒各五錢)上銼細。每服五錢。入五味子半錢。水煎。

  如圣加吳茱萸湯

  (出濟生拔粹方)

  治傷寒氣逆而甚。無汗下證。

  甘草桔梗吳茱萸(炒各五錢)上銼細。每服五錢。入五味子半錢。同煎。

  卷一百三十七 傷寒門

  傷寒嘔吐(附論)

  夫傷寒嘔吐。嘔者。有聲者也。俗謂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嘔。而無干吐。

  是以于嘔。則曰食谷欲嘔。及吐。則曰飲食入口即吐。則嘔吐之有輕重可知矣。傷寒嘔。有責為熱者。有責為寒者。至于吐家。則悉言虛冷也。經曰。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又曰。胃中虛冷。故吐也。嘔家則不然。嘔有熱者。有寒者。有停飲者。有胃脘有膿者。皆當明辨之。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與其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大柴胡湯主之者。是邪熱為嘔者也。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與其干嘔。

  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寒邪為嘔者也。先嘔后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后嘔者。

  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是停飲嘔者。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盡自愈。是胃脘有膿而嘔者諸如此者。雖有殊別。大抵傷寒表邪欲傳里。氣上逆。則為嘔也。是以半表半里證。多云嘔也。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是知邪氣傳里者。必致嘔也。至于干姜附子湯證云。不嘔不渴。為里無熱。十棗湯證云。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觀之。其嘔為里熱明矣。嘔家之為病。氣逆者。必散之。痰飲者。必下之。嘔家多服生姜。此為嘔家圣藥。是要散其逆氣也。又曰。用半夏者。

  以去其水。水去。嘔則止。是要下其痰飲也。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者。謂其逆而未收斂為實也。其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已為難治。蓋謂其虛寒之甚。醫者。

  必審其邪氣之虛實。病證之逆順。為施藥。治則當矣。

  歌括曰。脈浮有表并虛細。嘔吐惡寒無失氣。大便堅硬。小便清。或少或多或自利。

  脈浮者。為有表也。不可下。大抵脈浮而惡寒者。為有表也。表證未罷。不可下。脈虛細。王叔和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嘔吐。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切不可下。惡寒者。太陽陽明合病。屬表。可發汗。若是少陰證。宜溫之。無失氣者。謂不轉失氣也。根據潮大承氣湯。大便堅而小便清者。不在里也。桂枝湯。大便堅而小便少。恐津液還入胃。而先硬后溏也。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此津液還入胃。不久當自大便也。大便堅而小便多。其脾為約。

  又歌曰。嘔吐陽明逆氣行。數為胃熱緩寒生。太陽合病利不利。腎證三條各有名。

  嘔吐陽明逆氣。氣上逆則為嘔吐。水谷不下是也。傷寒嘔吐證。表邪傳里。里氣上逆。

  則為嘔吐。水谷不下是也。傷寒嘔吐。有胃熱。有胃寒。有水氣。有膿血。辨四者而已。胃熱。脈數或緊。必有口苦舌干。煩渴之證。有胃寒者。脈弦而遲。必有逆冷。下食。大小便自利之證。水氣者。先后嘔。膈滿。怔忪。若胃脘膿血。則腥氣燥氣奔逆上沖。經所謂嘔家有癰膿。不須治。嘔。膿盡自愈。又謂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是矣。大抵嘔吐。皆有所出也。以下咽而出。嘔也。未下咽而出者。吐也。吐特甚于嘔耳。若概以嘔無所出。則其間所謂干嘔者。獨何耶。嘔吐多屬陽明氣逆而上行。戒不可下。汗后水藥不入口者逆。嘔而脈弱。小便自利。微熱而厥者。虛極難調也。生姜嘔家圣藥。熱燥者。烏梅代之。活人書云。

  無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浹然汗出而解。

  大抵嘔證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與小柴胡湯。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柴胡湯加芒硝也。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秘者加大黃。

  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故也。枳實去噦。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方具第十七卷。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姜。

  孫真人云。生姜是嘔家圣藥。仲景去嘔皆用之。太陽與少陽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生姜湯主之。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者。黃連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而自利。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金匱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也。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渴者。豬苓湯主之。光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而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

  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若少陰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姜湯主之。傷寒瘥后嘔者有余熱在胃脘也。竹葉湯加生姜主之。又云。吐有冷熱二證。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

  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主之。曾輕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白術加生姜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因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若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嘔吐而下利有兩。仲景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下之。又有霍亂證。霍亂嘔吐而利。熱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或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腳轉筋。

  理中湯。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湯服之。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吐利止。而身體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仲景大柴胡一證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

  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即非霍亂也。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若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燥。四肢逆冷。

  冷汗自出。兩腳轉筋者。宜服香薷散。井中懸極冷。頻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預宜合下。

  以備此證。其他藥不能

  方

  橘皮湯治陽明病。嘔吐痰水青黃。胸中煩者。

  橘皮甘草(炙)葛根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夏(四兩切焙)竹茹(一兩)小麥(三合)上以水七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生姜三兩。煮取三升。去滓。

  再煮取二升。溫服七合。

  和胃丸治陽明病。心下痛而嘔吐。腹脅滿者。以有停水也。

  大黃(酒浸)甘遂桂枝干姜白術茯苓芍藥濃樸半夏(洗以上各一兩)巴豆(十粒去皮心研如脂)上搗篩。入巴豆。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白飲下兩丸。

  大黃甘草湯

  (出金匱方)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茯苓澤瀉湯

  (出金匱方)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文蛤湯

  (出金匱方)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兼主微風。脈堅頭痛。

  文蛤(五兩)麻黃甘草生姜(各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枚)大棗(十二枚)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愈。

  豬苓散

  (出金匱方)

  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宜

  服。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上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藿香湯治傷寒后。胃氣未和。嘔吐不下食。

  藿香竹茹陳橘皮(湯浸去白焙)麥門冬(去心焙)枇杷葉(去毛姜汁炙各半兩)人參(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

  溫服

  薤白飲治傷寒后。脾胃虛冷。嘔逆不下食。

  薤白(切五莖)生姜(切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銼一兩(分)〕上以水一盞半。

  煎至七分。去滓。再煎沸。入雞子白一枚。攪勻。空心溫服。

  姜術半夏湯

  (出保生返回論)干姜(二兩炮)白術(二兩)半夏(二兩湯浸七次片切焙干)上銼碎。如麥豆粒。

  為散。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不拘時候。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